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食最乡思-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子岛的鱼丸子,质地光滑,富弹性,细腻而圆润,其味道鲜,所以到了梁子岛必须吃鱼丸子。好鱼丸子是用白鱼(江汉一带称刁子鱼,鄂东南则称其为翘嘴白)的肉做成的,那是要有许大的白鱼,用刀割下两边无刺之肉,制成肉泥,拌上淀粉与蛋清,用长筷搅划,划至十分泡松时再捏其成丸,下于锅中。锅又是温水,鱼丸浮其上,此间要不断做鱼丸且同时不住地扬汤止沸,只待整锅鱼丸下好,水沸起锅,刚刚好。做鱼丸子,将鱼肉制成肉泥是最重要的工序,从鱼身上片出无刺鱼肉后,有三个途径将鱼肉制成肉泥:一是用搅肉机搅,俗称半自动化,它是一种不吃力也不讨好的高效率加工方法,现在大多数人都采用这个方法,淡化制作过程的悦心效果,唯只图快些品尝;二是刀剁法,在砧板上,双刀起落,咚咚有声,鱼肉在密刀之下渐成软泥,此法的效率次于机搅法,然质量优于机搅法,手起刀落间,这样的节拍这样的韵律相传,总是给人一个新鲜的感觉;三是刀刮法,取来鲜鱼,去其皮,轻轻细刮,刮起的是极细极细的肉末,刮至欲见鱼红,罢。刀刮的肉泥,细极且均,唯其效率低,大约都是在做极品鱼丸时使之。 

吃梁子岛上的鱼丸子,它是有极多的弹性的,入口,可以将鱼丸子咬破,然咬其不扁,及至到最后一块碎片,仍然是一个有效的弹性单位。用煮鱼丸子的水加鱼丸子做火锅,佐一些萝卜或豆腐,细细地品尝,仿佛是体味到一种时间的张力,它在火力的催促下,沸腾地跳动,像从锅底向上发射的鲜美弹丸,起落沉浮,在汤中如生活般的折腾。因此,鱼丸子又是一个可资阅读的丸状符号,鱼丸子也称做鱼圆子,圆子却是不及丸子之弹性与张力。 

 三 

梁子岛上尚有一做鱼秘法鲜被外人所知,就是腌制鱼。咸鱼腊肉,是乡土中国的备留美食,梁子岛人将其工艺化,把鱼腌制成好看好吃的工艺品,确乎是一个创举。我们大抵都有过类似经验,愈有味道的乡土名吃,其工艺流程愈复杂繁琐,耗时费力劳神。梁子岛腌鱼看上去是那么有条理与章法,训练有素,那些摆在蔑制的圆状盛具里晒着的咸鱼,也一样是有悦目的审美意趣。 

细究梁子岛的腌鱼方法,就发现它与江南的个人化腌制经验相差甚大,职业腌制的手法是要其简洁与流畅,像杀武昌鱼,通常是腹上一刀,背部一刀,腹一刀是去内脏,背一刀是进咸盐。其它鱼种如红尾鱼、鲫鱼、鲩鱼、鲤鱼等,皆从背部下刀。曾见岛人孟宪华腌制鲩鱼,孟宪华杀鲩鱼只干净利索三刀,我私下里给它定义为“孟宪华三刀”。先是鱼背一刀,从鱼嘴一直到达尾部,就整个的打开了鱼的内部,随后刀尖沿着鱼脊骨内侧划下,再沿着鱼脊骨的外侧划下,去其脏腑后撒盐即可,约10斤鱼用1两6钱盐。 

接下去探问,就发现梁子岛人腌制鱼的方法几乎是相同的,仿佛是使的一个生产标准进行标准化腌制。用盐标准是一个方面,腌制时间又是一个方面。比如,腌制武昌鱼需2小时,中型鲤鱼8个小时,时间一到,就把鱼拿去湖里洗净晾晒。梁子岛的腌制鱼唯一区别只是各家经营有自己的鱼品种,有专门腌制红尾鱼及黄尾鱼的人家,有专门腌制武昌鱼的人家,也有专门腌制鱤鱼(鳡鱼又名“黄钻”、“竿鱼”,古代称贤鳏鱼,属鱼纲鲤科,腹平,头似鲩而口大,颊似鲇而色黄,鳞似鳟而稍细,大者三四十斤,性情凶猛,捕食其他鱼类)的人家。梁子岛上腌制好的武昌鱼,他们用块做单位,卖了60条武昌鱼要说成卖了60块武昌鱼。 

梁子岛腌制的鱼类,干净、漂亮,无异味,干湿相宜,有晶亮闪闪,精致若鱼标本,在梁子岛的街上走,满街摆着腌制鱼然闻不到鱼腥味。记得以前个人腌鱼,总是要加大保险系数,盐要多加,腌制时间多加,又是漫漫长晒,所以吃起来是硬如石,咸如盐,臭如腐乳,所谓弄巧成拙便不过如此罢。梁子岛的腌制鱼可以三吃:一是蒸,佐辣椒油、麻油、茶油、姜丝、豆豉搁饭锅里蒸,咸鱼绵软而腊味外溢,它是令人兴奋的;二是焖,将咸鱼切块,油煎至两面焦黄,投佐料加水焖,绵了起锅,此味悠长;三是烤,涂了辣椒油和孜然,愈烤愈是香气四射,鱼油旺盛,是极诱惑人的吃法一种,它暗合了人类隐藏的渔猎时代的记忆。 

武昌鱼味甲天下,历史上却仍有一个宜于吃否的政治话题,东吴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书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武昌鱼遂扬其名。以后,又有历代文人墨客写诗附和,不知对武昌鱼是幸耶还是不幸。 

北周庚信诗:“还思建业水,终忆武昌鱼”(《奉和就丰殿下言志》十首之一)。 

唐代岑参诗:“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送费子归武昌》)。 

宋代苏轼诗:“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宋代范成大诗:“却笑鲈江垂钓手,武昌鱼好便淹留”(《鄂州南楼诗》)。 

元代马祖常诗:“携幼归来拜丘陵,南游莫忘武昌鱼”(《送宋显示夫南归》)。 

明代何景明诗:“此去且随彭蠡雁,何须不食武昌鱼”(《送卫进士推武昌》)。 

明代汪玄锡诗:“莫道武昌鱼好食,乾坤难了此生愁”; 

清代梁鼎芬因喜食武昌鱼,曾将其书房名为“食鱼斋”; 

当代毛泽东1958年著诗: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第三部分 饭
第39节 紫云茶

紫云茶生于紫云山上,紫云山因山上老祖寺而闻名(老祖寺建于隋唐),其又得益于多竹、多松、多石、多雾的紫云山的雄险,双尖并列傲视群山的双尖峰的伟岸,莲花地的灵秀以及喷雪岩水库之水的冰清玉洁,山因寺名,寺得山色,于海拔1240米的紫云山谷中,紫云茶一袭青郁依稀在乳雾的清凉中。 

紫云山谷四面环山,中间有一片大水,座南朝北的老祖寺已然是一片废墟,废墟上现又搭起三间小庙,间或有钟鼓之声与山谷的鸡鸣犬吠及鸟语交织一起,又与乳白的山雾汇合缭绕在簇簇的紫云茶间。山谷的东南与西北各有几户人家,他们都是紫云山茶场的人。我是在一个冬天来到这里,原本是为老祖寺而来,此时阳光缕缕穿透薄云,清溪一束亮水遁于崖下,水边的巴芒拂去朵朵流云,就有柳东华老人端来一杯紫云茶。 

沿途饮清泉而上,人也不曾干渴,唯望过一眼梯田般依次而上渐隐于天云的朵朵青绿,却是患了些许的绿渴,想要将那簇簇绿意饮于心中,想要把一谷宁静也饮于胸中,我感觉到这是能够喝醉的茶。柳东华老人在2002年有73岁了,他执意用自己土法做的一些紫云茶招持远方的客人,饮了第一口,便有荡气回肠之觉,青气一袭洗心涤肺,悠悠然群山皆倒入喷雪岩水库的水中,那是一面镜子,它的周边镶嵌了无数雪白的巴芒。 

悠悠品饮着,将一口茶不急于吞下,轻轻含于口中,紫云茶的青气轻微荡漾,袅袅升腾,绿色的汁液四溢,细若游丝的精密感觉就经由脉管扩散开去,顿有周身淋漓畅快之感。生命的力量本是蕴藏于绿色之中,望着73岁健步如飞的柳东华老人,执一杯紫云茶细饮,就有了硬朗的清濯的精气神。临别,柳东华老人又送我二两紫云茶,就是那一抹紫云之下,簇簇的在岩石间生长起来的茶之叶,我把它包装起来。这紫云茶,经老人的手采摘、摊凉、采青、搓揉、整形、提毫、烘烤一系列工序,有茶人捧词:叶嫩翠绿,条索紧细秀匀,茅尖显露,色泽翠润,汤色浅绿明亮,香气高浓持久,味道甘爽醇厚,叶底嫩绿齐整,多汁而耐泡。上述词语若尚不足以证明紫云茶,则有茶圣陆羽在天宝年间两次上紫云山烧泉品茶,其《茶经》一书中载有“蕲州茶生于黄梅山谷”。清代秀才邓文滨常到紫云山品茶观瀑,并于清同治三年在观瀑岩上题字“龙德而隐”,又书“立足若紫云,洗心若白雪”,其称自己为“邑人南阳布衣”。如是又发现,品茶总是布衣之道,不由从心中念起:布衣复布衣,绿茶依紫云。 
 

 

第四部分 东坡山雉汤
第40节 东坡春鸠脍

脍是很老的字,旧书多有记载:脍,细切肉也——《说文》;肉腥细者为脍——《礼记·内则》;生肉为脍——《汉书·东方朔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脍炙人口就是“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今已特指公众喜读之诗文。 

《东坡集》载:“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北宋诗人苏东坡遭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的下放生涯,填词饮酒,开创一代雄豪文风及精细美食。春鸠脍,就是芹菜炒斑鸠胸脯丝,一客家常菜尔。然而蜀芹,却难敌楚蕲,《吕氏春秋》曰: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云梦之芹就是楚蕲,或者说是湖北蕲春的芹菜。苏东坡先生在黄州的日子里,常到周边走动,一方面写诗,一方面喝酒,春鸠脍便也就移植了,且有新意。 

春天,苏东坡来到黄州相邻的一个州——罗州,今天的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这个罗州从北齐到南宋,一直非常有名,物产丰富,城建豪华,风景优美,特别是其独有的特产蕲菜、蕲艾、蕲龟、蕲蛇、蕲竹闻名八方,苏东坡先生就吃用蕲菜做的春鸠脍。北宋时期,斑鸠还是普通的鸟类,极容易获得,鸽子是从斑鸠驯化而来的,惟斑鸠胸宽、翅尖窄、颈长,不宜远途飞翔。取斑鸠胸脯肉,精切细丝,再切蕲段、姜丝、丁香干丝若干,用鸡蛋清拌好斑鸠丝,搁蕲芡抓匀,锅中烧热茶油,将斑鸠丝投锅里炸散捞起,将蕲段、姜丝、丁香干丝清炒,八成熟时,复投入斑鸠丝,佐盐、胡椒粉、葱花合炒,于是蕲菜的辛香、丁香干子的豆韵、斑鸠丝的野鸟气息合并了春时的新鲜味道,实在是清新爽口,佐酒之佳肴。 

苏东坡先生在罗州城吃了春鸠脍,就又去到罗州城外游览,蕲河两岸垂柳依依,蛙鸣鸟啼,蕲绿水白,小桥渔舟,忽见城墙涵辉阁上有一联“霁容天在水,春态柳藏桥”,顿觉有趣,又觉有憾,于是前往,挥毫写出“春色柳藏桥”。“霁容天在水,春色柳藏桥”,一字之改将对子完美无缺了。 

苏东坡游完罗州返回黄州,就将春鸠脍带回去,东坡春鸠脍则是后人加上的,原意是苏东坡乃天下大诗人大美食家,加上东坡二字,就提高了春鸠脍的格调,其实以云梦之芹炒斑鸠——鸽子的先鸟,这正是阳春白雪呢,不过可以加上一条,就当是尊重苏东坡先生的知识产权吧。 
 

 

第四部分 东坡山雉汤
第41节 东坡山雉汤

苏东坡《食雉》诗曰:“雄雉曳修尾,惊飞向日斜。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烹煎杂鸡鹜,爪距漫槎牙。谁知化为蜃,海上落飞鸦。”凭心而论,东坡先生此诗写得精美绝伦,果然性情中人,个中品味,惟吃家悟得,太白既是酒中诗人,东坡也是美食诗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遭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期,确实品尝和开创了诸多好吃的菜肴。有趣的是,苏东坡总以诗的形式将他的美食行动记录下来。 

历史的黄州现今的黄冈市辖区仍涵盖大别山西部,由北向南依次是红安,麻城、罗田、英山、浠水、黄梅、蕲春、武穴,到此与鄂东另一个著名的山脉幕阜山脉相接,今总计辖11县市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人口713万。大别山主峰为天堂寨,位于罗田、英山与安徽金寨县间,海拨1729米,唐宋时称云山,元明时称多云山,明清以后称天堂寨,地形险要,兵家必争。北宋王安石赞:“扪萝挽茑到山趾,迎见吹泻何峥嵘”,明朝卢浚咏:“万仞峰高一涧寒,乱花穿柳点征鞍”,清朝姜廷铭颂:“山岩古寨插云间,吴楚东南第一关”。大别山海拔9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潮湿,降雨丰富,海拔900米以上凉湿,多雾,亚热带植物种类减少。大别山有珍禽异兽,地方志载,元明以前,罗田等县是以山雉为岁贡的,历史的惟一标准进贡朝廷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吃山雉的方法确乎多多,油炸、红烧、清炖、腊制等等,但苏东坡的北宋时期,是既没有今天的精细碘盐,也没有味精鸡精的,惟追求事物的本质。因此,山雉脯汆汤就是非常之鲜美与纯粹的汤了。捕半斤至一斤重的青年山雉,杀毕去毛,削其胸脯的肉切细丝,拌一点蛋清抓匀了,复加芡粉抓匀,此时的山雉肉是一种半透明的肉色,粉嫩而娇柔的。用清晨井水一钵,煮沸,投入姜丝、葱白、白胡椒、冬笋片若干,海盐数粒,水再度沸腾以后,投入拌好的山雉脯肉丝,即用竹筷缓缓搅动,待肉丝熟透迅即起锅。 

山雉脯肉丝汆汤,汤呈乳色,喝汤时要特别注意,汤表层上有一层黄亮的雉油,因此是不冒汽的(所有的鸡汤也是不冒汽的),巨烫,不慎急喝,会烫起满嘴大泡。乳色的汤表层有一层金色的油,勺舀起轻吹数次,悠然喝下,是一种充满晨露的清甜的山雉汤的感觉,清新的山野的气息,宽厚而质醇的山禽品质,再吃肉丝,肉丝是鲜嫩芳香,入口即化。如是汤上搁数片香蕲叶子,它又增加一味青葱的春意。 

东坡山雉汤已传遍鄂东南地区,至今仍是一味传统好汤,黄州有食家认为,炸山雉块砂锅旺火炖汤才是东坡春野鸡肉的做法(野鸡即为山雉),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东坡山雉汤的鲜美是无可代替了。 
 

 

第四部分 东坡山雉汤
第42节 吃在夷陵

九月的时候,夷陵的桂花开了,西陵峡的风就香香的,一轮月亮从峡口升起,弥漫桂香的清辉洒满峡江。坐在夷陵二江坝上,坝下江轮碾碎水月溯流航行,间或拉响汽笛,高一声,低一声,拂着九月的凉爽擦面而来,那一江碎月就浮托浪语絮絮叨叨。 

汽笛声落,锅中的汤沸腾起来。水煮江鲢,有红油一层,佐有藕片薄薄的一圆,滚沸的汤汁惟辣,较之川味少了麻,是为夷陵的风格,原汁、咸鲜、偏辣,吃将起来,江鲢肉质细腻、鲜嫩、肥厚,池塘鱼类的小味道荡然不存。吃江鲢,刺也是不多的,配一盘切得精细的青萝卜苗,爽口,清除口腔之咸辣再继续革命,杯中则有枝江大曲侍候,悠然江风徐徐长吹,九月的感觉就被拉长、拉长,如峡江蜿蜒曲折又浩浩荡荡。在座四位皆性情中人,画家依云及其堂弟,摄影家协会徐主席、肖秘书长,不胜酒力然菜力是可以的。频江的露天席,对面三峡宾馆的灯光隐约地勾勒食者的面庞,一边吃一边听他们讲述峡江,那是梦一样的峡江,石头,水流,人和岁月。 

夷陵就是宜昌。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西汉初年置县,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宜昌西接三峡,溯流达巴蜀,顺流抵宁沪,“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是为“三峡门户”,长江中、上游分界处。现宜昌市总面积21084平方公里,人口389万,静闹皆宜。我就想,在以往的时间里,三峡水险,行船艰难,上水船到了这里,就在西陵峡口的滩边休息、养憩,喝些酒,吃些美食,养足了力气就好上三峡,且此一去生死亦不知晓,豪吃是必须的。从三峡上游下来的船,安全渡过天险三峡,人与船既无羔,谁又不在开阔的滩边驻下,吃喝一二天而扯帆东进呢?前面是水缓流平的长江中下游了。 

在西陵峡口吃水煮江鲢,略有些憾的事情是两岸都没有了猿声,没有猿声的岁月就有一些空旷,现又是要水漫白帝城了,见鬼的丰都城,就交与了水中生物以及水鬼们去居住和治理罢。吃罢水煮江鲢,二日去陶珠路吃红烧肥肠。陶珠路是夷陵之美食街,在人气最足的关妈餐馆找到一个席位。与依云及令尊大人一道去的,徐先生军人出身,其有军人的爽直姿态,无市民之烟酒耆好。吃炖藕汤、红烧肥肠、泡椒牛肉丝和干煸四季豆。就发现,夷陵人之善吃肥肠,桌桌皆上,油红发亮,浓香四溢,人家依云已是多年奔走海外,却也是不能忘却。此肥肠经历猛炖,再又是红油烈煮,肥厚鲜嫩,脆富弹性,回味绵长,可细嚼亦可猛吞的。食间,徐先生说,这肥肠洗得好干净哟!就让我想起在地质队的年月,那时候常吃略带一点糠的肥肠,岁月悠悠,如一泓细流淌过人生的渠道。 

夷陵现在是宜昌的一个区,行政机构的增减不会改变一方人生的口味,我又发现,夷陵风味是有些超越我的想像的,此地是巴楚文化的核心地带,其吃与楚地的蒸菜如沔阳三蒸、粉蒸、清蒸又略有出入,亦非巴蜀之川味源流。此地承传的是酸辣,用酸辣的郫县豆瓣酱红烧江鱼,红烧鸭块,用泡椒红烧牛肉丝,则是夷陵菜之精髓。接下来,我独自再去了陶秀街,此次是在蔡姐摊挡吃的,酸辣麻花鱼。该鱼亦属江鱼,头尖,腹大背宽,尾又细了,是很流线型的。麻花鱼有细刺,肉是细嫩的,晶亮晶亮的纤维,用筷尖拨下肉来,蘸了酱汁吃,酸辣鲜咸,渐次穿地味蕾。我就吃了两条麻花鱼,大约在一斤,喝了一杯米酒。陶珠路的另一道名菜,就是白刹肥鱼了。肥鱼是江鱼,与鲶鱼相近,肤色黄,悠游敦厚,肉肥嫩细滑,十足糯性,入口即溶,夷陵以虎牙滩到南津关一带出产的肥鱼最为有名,在夷陵开价60元一斤。当然,真正要吃是可以谈下一点价钱的。肥鱼与肥膘肉同蒸而曰清蒸肥鱼者,也是夷陵一道名菜。 

有了前面的发现,我知道夷陵定还有美味深藏,晚上就从葛洲坝宾馆的后门转出去,向右转至左面的十路口,就有火锅一条街,小桌,阔大而低矮的靠椅,坐下。有各式火锅,均10元一个,酒水另算,饭菜则管饱。我就要了柳氏肥肠干锅王的一个肥肠火锅,极爽地吃。头上吊着一个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