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清-第2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概也就是这两天了,东安郡王也会一起来,郡王早就想和邓提督一晤了。”贺珍初次听说邓名的时候,把他视作东安郡王朱盛蒗一般的人物,在昆明大火之后才意识到邓名和一般的宗室不同,不过初次见面的时候贺珍也称不上对邓名有多大的敬畏。

湖北连番大战之后,贺珍才意识到这是个能给明军带来胜利希望的宗室,至少能够让虁东军声势大张,士兵摆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境地。而在高邮湖大捷后,在本来就对邓名充满敬意的贺珍军中,更是掀起了一股崇拜的狂热。不仅是手下的官兵,现在贺珍本人也不再把邓名看作一个平起平坐的盟友,而是开始将其视为抗清同盟的领袖。

“提督急着要走吗?再稍等两天也没有什么关系吧?”贺珍唯恐邓名这就要离开武昌,焦急地问道。

“没有关系,我不急着走。”本来邓名就和东南督抚约定,如果八旗坚持南征,他还要返回东南参战,邓名计划在武昌停留一段时曰,确认东南风平浪静后才会返回四川,正好可以等郝摇旗到来。

“我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宗室,东安郡王到达后,想必这个就再也瞒不下去了。”邓名在心里琢磨着,现在他已经意识到冒称宗室不是小罪,不过他自问自己从来没有承认过,再说现在还有斩杀满清皇帝的盖世功勋,就是被识破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接着又想到:“就是文督师可能要伤心了,还有延平郡王也会失望。唉,但我实在没有办法冒称啊,我对各系宗室的情况都一无所知,再说父母、履历,这又怎么能编得圆?”

走进中军帐后,邓名就和贺珍聊起自己的征战经过,不过贺珍的注意力似乎被边上的明军士兵吸引过去不少。

见贺珍不停地走神,目光一个劲地往自己的卫兵身上扫,邓名就好奇地问道:“贺将军可是觉得我军的军服不好吗?”

“没有什么不好,”贺珍口中答道,眼睛仍盯着一个明军士兵:“不过这个军服,是不是能让末将看看呢?”

“当然可以。”邓名让人取出一套新的明军军服,交到贺珍手中,后者立刻低头仔细地看起来。

贺珍不但自己看,还把衣服交给了他的贴身卫士,邓名看到那个虁东军官与贺珍一样,抓到衣服后就去摸上面的扣子。

只不过这个军官的城府显然比贺珍差很多,他反反复复地把扣子摸了几遍后,发出一声惊呼:“果然是铜的!还是全铜的!”

“嗯,确实是铜的。”一路上邓名用缴获来的黄铜制造了一批铜纽扣,钉在了明军的军服上。随着黄铜纽扣不断被生产出来,现在有一半军服上都换装了这种扣子。在汉阳城旁建立水营后,不少川军士兵就穿上了他们的新军服,刚才贺珍在营门口就看到了川军士兵身上明晃晃的黄铜扣子。

那个虁东军官爱不释手地把川军的礼服反复抚摸,最后还是因为贺珍的催促,才恋恋不舍地还给了邓名。这套军服上的扣子和在营门、营地中普通士兵身上缝的扣子一模一样;还有川军士兵腿上的大皮靴,也是那么地惹人眼红。

“这扣子很贵吧?”贺珍问道。

“不是花银子买的,”邓名老老实实地答道:“在铜陵我缴获了一百万斤的黄铜铜料,一时也没有想起有什么用,就用来造了这些扣子。”说着邓名还指了一下卫兵腰间的佩剑,这些都是三堵墙的骑士,他们的剑柄都换成了考究的黄铜手柄,不但美观而且手感也很好,深受川军的欢迎,只是因为生产不易、数量有限,所以暂时还没有完成全面的换装:“还造了些剑柄。”

“我看到了。”贺珍点了点头,又要求看看三堵墙的佩剑。

一个卫士走上前去,把佩剑解下来递给贺珍,贺珍抚摸了那黄铜手柄一会儿,把它还给邓名的卫士时,脸上露出了不加掩饰的嫉妒:“提督这次下江南,可是发大财了啊,啧啧,百万斤的黄铜都想不好该用来干什么了。”

“确实是发了笔小财,所以给将士们穿点好衣服。”邓名笑道。他认为军人的服装很重要,不能仅仅出于实用的考虑。用昂贵的黄铜做装饰,这是一般的小财主也舍不得去做的事,除了铜扣子外,邓名还给军服设计了肩饰,效果类似垫肩,让士兵看上去更加威武雄壮。如果单纯从实用的角度看,这无疑都是浪费,但是邓名痛感这个时代军人的地位实在太低了,体面的军服有助于增强军人的自豪感,就是对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的提升效果。比如在江西的时候,川军士兵给百姓留下的印象就和其他的军队完全不同。

“提督所言甚是,”贺珍急忙表示他很赞同邓名的观点,也认为军人的地位有待提高:“这些军服提督是不是能给末将拨一批呢?还有这些铜剑柄,提督若是有富裕的也给末将一些吧。”

“真对不起贺将军,这些我们也不太够用,您看现在我军还没有全部换装呢。”黄铜并不是什么容易获得的物资,除非收集铜钱然后把它们熔化。邓名知道贺珍和郝摇旗既然来了,就一定想从自己这里打秋风,他也愿意给这两位盟友一些帮助,但这种稀缺的铜料显然不在其中:“我这次带回了很多粮食,贺将军既然来了我当然不能让你白来一趟,就带一些粮食回去吧。”

不过贺珍仍不肯放弃:“提督,末将也是您手下的兵啊,要是末将的人马穿得太寒酸,对提督也不太好不是吗?”上次李来亨跟着邓名去了一趟江南,回来之后就变成了虁东的首富,这次邓名独自下江南,回来后川军都用黄铜做扣子了,贺珍对此当然极为羡慕:“不知道提督下次什么时候还去江南,带上末将一起去吧。”

邓名闻言笑了笑,在心里斟酌了一番,最后还是决定把话挑明:“贺将军,其实你我之间应该算是盟友吧?”

“提督这话怎讲?”

“遇到了鞑子,贺将军和我同气连枝,并肩御敌,这没有什么可说的;但贺将军的地盘我从来不插手,军队当然更是贺将军说了算,我也绝不想干涉。”说着邓名向南方随手拱了拱手:“我们都是皇上的臣子,手下的兵马都是皇上他老人家的兵,贺将军的军队,我实在不敢替皇上养啊。”

“唔。”贺珍默然不语。邓名的意思很明白,帮助贺珍一些粮食什么的都好说,但与川军一视同仁那是绝不可能的。之前在湖广征战的时候,邓名对夔东军的战利品也不过问,谁出的力就是谁的,至于分给其他人多少那都是情面而不是义务。这次邓名下江南也是一样,他取得的战利品愿意分给盟友多少完全是他的事,至于肯不肯用川军的舰队带着贺珍一起去发财,更是无法强求的。

“实话实说,我就是养这上万的士兵都很费劲,等回到成都后多半还要裁员。”邓名苦笑一声,把手一摊:“贺将军征战多年,这养军的难处,想必贺将军也很明白,我也是有心无力啊。”

不过邓名当然不会一点表示都没有,加强虁东军各路诸侯不但有利于大局,而且也有助于增加自己的影响:“既然贺将军粮饷紧张,我赠给贺将军白银五万两、粮食十万石,怎么样?”

贺珍在此战中并没有出力,邓名觉得这已经不少了,他又不是散财童子,再说比起从来不给军饷的南明朝廷,这也是一大笔财物了。

带着邓名给的东西,贺珍一行返回了自己的军营。

“爹,这些东西不少了。”见父亲闷闷不乐,贺道宁宽慰道:“五万两银子、十万石粮食,这够我们养一万兵了。”

“胸无大志。”贺珍骂了一声。这些东西确实不少,但川军连小兵都有牛皮靴了,几万两银子怎么能让贺珍心里平衡?

“我怎么忘记了,邓提督本质上是个生意人,小老虎就是他教坏的。”贺珍在营帐内转了几个圈,自言自语道。邓名显然不会为了几句奉承话就把贺珍所部当作嫡系看待,贺珍也不可能把军权、治权拱手交出去。停下脚步后,贺珍盯着儿子看了半响,突然说道:“刘体纯、袁宗第都做得,凭什么老子做不得?我决定了,你要去成都给提督做事。”

第二十七节 派系(上)

贺珍一定要让儿子去成都给邓名帮忙,对此邓名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拒绝,这种行为看上去有点类似送儿子做人质,是一种军阀表示效忠的方式。一开始邓名认为贺珍是想多要点补给,就声称自己手里已经没有余粮,但贺珍否认他是卖儿子,没有粮食也要让贺道宁去成都——本质上他就是卖儿子,只不过是不急着收钱罢了。邓名随后又表示不知道给贺道宁安排什么职务好,但贺珍再次表态,他的意图只是让儿子跟在邓名身边增长见识,有事的时候让贺道宁帮个忙,没事就多学、多看好了。

话说到这个份上,邓名也只好点头同意。他仔细一想,自己现在的地位就是一个占据了成都地区的军阀,也可以按照军阀的惯例行事,如此一来也就释然了,答应贺珍在分手时把贺道宁带回成都。

跟着父亲返回军营的路上,贺道宁有些嘀咕,贺珍知道儿子的胆子小,不是打仗的料,不过他认为邓名不会带着自己的宝贝儿子上战场,袁象和刘晋戈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尽管那两个都有勇名,但邓名也把他们留在安全的后方,这种军头的子侄肯定是重点保护的对象,万一在战场上有个闪失,政治代价就太大了。

本来贺道宁想让父亲帮他要求个一官半职,但最后什么保证都没有,让贺道宁心里不安,不知道去成都后会有什么遭遇,是不是真成了人质,被圈养起来;而且邓名刚才明显露出了对自己的不信任,挑明了要考察他的能力一番才能授予职务,如果没有合适的就只能闲呆着。

“你就是没见识!”听明白儿子的担忧后,贺珍骂道:“挑货才是买货人,要是邓提督满口答应,那派给你的才会是真的闲职,答应太快的人一般都不会守信用;邓提督不肯把话说死,正说明他会认真考虑给你点事做,他不能不给你的老子面子。要说这事都是你自找的,上次多好的机会,你要是和邓提督一起冲阵,到了成都怎么也能执掌一军了吧?”顿了一顿后,贺珍又道:“还能给你老子省下好多盔甲。”

……贺珍走后,邓名和军官们讨论该如何安排贺道宁。

“小贺将军不行,”周开荒连连摇头:“娇生惯养,比不上小袁将军和小刘将军。”

周开荒和袁象的关系极好,当初袁宗第派两个人一起来邓名的军中,也是想让他们互相照应,有一点为袁象培植羽翼的意思。不过形势的走向有些出乎袁宗第最初的预料,他完全没有想到邓名离开虁东后就前往东川、昆明去找清军交战,而且势力大了以后邓名依旧领军,还常常离开根据地一走就是几个月。现在袁象虽然属于邓名集团的高层,但亲信程度明显不如和邓名出生入死的周开荒,两者的地位至少已经是平起平坐,称不上谁是谁的羽翼了。

“小贺将军确实不是勇将,不知道治才如何。”邓名轻声说道。贺道宁和袁象、刘晋戈一样,只要邓名不想得罪他们背后的军头势力,就不能不委以重任。

这种大将的子弟一来成都就获得重任,毫无疑问不符合邓名的现代思想。但成都既然不是什么宪政国家,邓名就得按照'***'政权的游戏规则来玩。比如朴烦和于佑明在武昌搞的这场麻烦,于佑明不用说,在浙军中有人脉,和任堂的关系也不错,只要不闹得天怒人怨,邓名只能亡羊补牢而不能严惩,免得让浙系的人马不满;而朴烦是熊兰的心腹,虽然邓名有点怀疑他可能收受贿赂,但邓名也得考虑熊兰的工作热情。邓名经常远离根据地出征,可不想后院起火——这次武昌的事涉及了成都很多人,如果真有行贿的事发生,成都方面大概也有份。

“不聋不哑,不做亲家翁。”邓名在心里默念着,川军中他能大权独揽,靠的就是这些爪牙,只要忠诚并懂得适可而止,没有读才者会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专门和手下过不去。趁着手下还没有享受过权利,邓名可以进行一些社会改造,但只要他不想搞得众叛亲离,就必须学会装聋作哑,这些规则能流传下来就说明了其合理姓。

“提督高邮湖大捷,贺将军遣子入质很正常,不过不能让小贺将军掌握财权。”邓名对张煌言不错,对浙东军也信任有加,看到虁东军开始从邓名的盟友向属下发展,任堂还是挺高兴的。

“没错,要是小贺将军把粮草都给他老子运去了,那可受不了。”穆谭立刻附和道,说话的时候还瞅了周开荒一眼。

而周开荒立刻听出了对方的画外之音,顾不得再批评贺道宁的软弱了,马上为袁象和刘晋戈辩护道:“袁提刑和刘知府都是正大光明地向提督提出的要求,而且袁国公坚守万县,刘国公护卫三峡,对提督有功!”

邓名在江南征战的时候,就曾接到后方的来信,刘晋戈表示夷陵和万县都需要物资,请邓名酌情拨给一些,邓名当然不会不同意这种要求;这次检查于佑明和朴烦的账册时,发现刘晋戈给万县和夷陵各运了价值十万两银子的物资;此外,邓名能够察觉于佑明和朴烦的手段,刘晋戈自然也知道。但熊兰、秦修彩一系积极帮于佑明说话,称购入“零件”在成都组装不违反邓名的规定,刘晋戈难以追究到底,最后只好和银行达成妥协,让他们路过夷陵和万县时给刘体纯和袁宗第送去一些急需的物资。

给夷陵刘体纯送东西是刘晋戈的孝心,而给万县袁宗第的那份肯定是袁象在起作用。相比邓名从江南获得的巨大财富,刘晋戈申请的物资不过是很小的一部分,任堂和穆谭称不上多心疼,但他们二人和虁东军没有交情,总觉得这些闯贼在吃大户。

“送物资的事我同意了。没有袁将军,怎么压制渝城的水师,保证航运的畅通?”邓名赶快打圆场,加强虁东军本来就是他战略的一部分,而且支援张煌言的时候,任堂是绝无怨言的。穆谭总是私下和邓名抱怨,说舟山军和虁东军的付出太少,获得的又太多,这里面的意思邓名心里也有数:郑成功有钱,穆谭不好意思再替闽军讨好处,但他觉得延平郡王对少唐王忠心耿耿,功劳也很大,难道有钱就活该吃亏吗?所以穆谭总给邓名吹风,说诸侯不但不应该找邓名要东西,反倒应该向他纳税、提供兵员。

这次返回四川后,邓名计划去一趟昆明,除了加强盟友联系外,也兼有安抚赵天霸的意思。眼看虁东、舟山都从邓名的胜利中分得了好处,李定国作为西南支柱,如果邓名不加强合作那说不定会让赵天霸怀疑他对晋王有敌意。

眼看讨论不下去了,邓名草草宣布散会。

接着他又把朴烦和于佑明找来,告诉他们可以采购一些衣服、布料去成都。邓名已经宣布要发给每个参与高邮湖的士兵五千元奖金,有四千多明军战兵因为已经在成都有家室所以没有娶亲的需要,他们马上就会有一大笔钱。男人有钱之后,肯定会想着为妻子购买一些衣服、装饰品之类的东西,邓名估计这个生意会不错。这些货物能够吸收一部分奖金,免得成都严重通货膨*涨;而且军属生活得好同样有助于提高军人的地位,为以后军队征召士兵创造方便;最后一点,邓名已经琢磨着要拿走税务局的垄断特权,在付诸行动前让他们赚点钱能够消除不满——还好是发现得早,要是这种垄断经营权长期化、正规化,特权集团就不是这么点小恩小惠能够安抚的了。

在邓名悲叹自己越来越像一个传统统治者的时候,郝摇旗和东安郡王也来到了武昌附近。

“明天就能见到提督了。”郝摇旗对朱盛蒗说道:“提督诛杀虏酋,天下震动,看来大明中兴不远了啊。”

高邮湖大战的消息传到后,郝摇旗和军官们先是不信,觉得顺治有精锐的禁卫军护卫,又在清廷自己的地盘上,周围有绿营保护,有官府的耳目眼线,明军突袭顺治的可能姓几乎不存在。多亏了东南督抚的大力宣传,很快郝摇旗就发现此事千真万确,邓名不但孤军深入敌境成功地击毙了皇帝,还毫发无损地返回到自己的水师中。

以前很多明军军官虽然还坚持抵抗,但他们内心深处认为战败只是时间问题,邓名在湖北的胜利只是拖延了失败到来的时间,前途依然是一片灰暗——那时名震天下的满八旗还没有大批地南下,似乎他们没有来湖广只是因为虏廷觉得没有必要,湖北明军越强大就会引起燕京的越多关注,更大的声势只会把满洲兵更早地引来。

李定国击败尼堪时也造成过全国震动,但接下去三王内讧导致了南明瓦解,反倒让很多人更加绝望。连能够正面击败八旗的晋王都难逃失败,那湖北明军自然更不是八旗的对手。去年郑成功也因为先胜后败而让胜利失去说服力,和李定国一样,八旗的失败看上去像是偶然失手。

但顺治的死亡让明军兴奋不已,还让不少人产生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有不少底层士兵都议论清廷会不会投降,地方上会不会望风而降;尽管这些盼望没有成为现实,但郝摇旗的军队仍是人人振奋,从上倒下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安如泰山的御营都能在虏廷的领土上被歼灭,说明名震天下的满洲八旗绝非不可战胜。更关键的是,郝摇旗军中有很多人都见过邓名,和遥远、陌生的李定国、郑成功不同,邓名在郝摇旗官兵心中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一个名字;虁东兵也相当熟悉参与高邮湖之战的部队,不就是川西兵嘛,在邓名入川前他们还不如我们呐。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二十七节 派系(下)

“后天应该就能到武昌,见到提督了。”和朱盛蒗说话的时候,郝摇旗显得相当兴奋,自从率兵前来他一直这样,自己却完全没有察觉。

相比手下的军官,郝摇旗显然承担了更大的压力。他的名声不太好。因为他之前是李自成的大将,被文人视为祸乱天下的罪人之一。大顺崩溃,李自成身亡,郝摇旗当时也动摇过,意图向满清投降。但他不肯为满清做马前卒,攻击那些不肯投降的闯营旧将,终究还是在袁宗第、刘体纯的劝说下归于明军旗帜下,继续抵抗清军。

因为这次的动摇,郝摇旗的名声变得更糟糕。李成栋、金声恒反正后江南的形势剧变,一度对南明相当有利,但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