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第3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斌等十余人奋力作战。

    不一会儿,李存勖就被飞来的流箭射中。鹰坊人善友扶着他从门楼上走下来,到了绛霄殿的屋檐下把箭拔了出来。

    李存勖失血太多,口渴难耐想要喝水,皇后没有亲自前来探望。只是派宦官送去些乳浆。不久李存勖便恨恨而死。

    李彦卿等人痛哭一场后匆匆离去,接着左右大臣也都跟着离开了,善友收拾了屋檐下的乐器后,盖住李存勖的尸体,把他焚烧了。

    刘皇后派人焚烧了嘉庆殿后,装好金玉珠宝,跟申王李存渥、李绍荣领着七百骑兵从师子门夺门而逃。

    通王李存确、雅王李存纪逃往南山。宫里的人大多数都作鸟兽散,朱守殷进入宫内,挑选了三十多个宫女。让她们各自拿了些乐器和金银珠宝,藏在自己家中,随后各路军队四处抢劫。把都城洗劫一空。

    欧阳修在《伶官传》的后半段写到: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李嗣源到达子谷,听说李存勖己死,痛哭道:“主上平时很得人心,正是被一群小人蒙蔽迷惑才到了今天这种地步,现在我将到哪里去呢?”

    初二,朱守殷派使者向李嗣源报告说:“京城大乱,诸军烧杀抢掠不己,希望您赶快前来主持大局。”

    接到消息,李嗣源擦干眼泪,继续上路,不久之后,大军进入洛阳,恢复了秩序,李嗣源派人在灰烬之中细细筛选,找了很久才找到了一些李存勖的细枝碎末,让人七零落组装起来后把他安葬了。

    旧主死了,国家还要继续,大臣们也还要寻找新的主人,豆卢革率领百官上书劝说李嗣源即位,李嗣源说:“我奉皇上之命讨伐乱贼,不幸部队叛背逃散。

    本想入朝亲自诉说情况,但被李绍荣所阻,以至于到了今天这种地步。我本来没有其他想法,诸君却非要推举我,你们这是根本不了解我啊,希望以后不要再说这件事了。”

    豆卢革等人坚决请求,李嗣源也坚决没有答应。

    而这边,李绍荣走投无路,想到河中投奔永王李存霸,但一路走来,士兵不断逃散,无法禁止,等到了平陆的时候,身边只剩下几个骑兵,墙倒众人推,虎落平阳被犬欺,不久之后,李绍荣被人抓获,打断双脚之后被送往洛阳。

    李嗣源责备他说:“我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你却杀死我的儿子?”

    李绍荣瞪大眼睛怒视李嗣源说:“先帝又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

    李嗣源气急败坏,让人把他杀了,并恢复了他原来的姓名元行钦。曾经的惺惺相惜,现在的势不两立,实在令人唏嘘。

    不久之后,李存霸也率领一千多人弃镇逃奔晋阳。

    有个叫李存沼的人,是李存勖的近亲,他从洛阳一路跑到晋阳,打算假传李存勖的圣旨,谋杀张宪、李彦超,从而占据晋阳。李彦超知道后,偷偷告诉了张宪,打算先下手为强。张宪说:“先帝对我情深意重,我不忍心这样做。

    坚守道义而至死不变却免不了遭受祸端,这是天命啊!”

    李彦超的计划还没有定下来,初六夜晚,士兵们就在牙城杀死了李存沼及其同党,然后在城内到处哄抢。张宪闻之,逃到忻州。

    正好这时李嗣源送信过来,李彦超下达命令,维持秩序,城中这才安定下来。

    刘皇后跟申王李存渥亡命晋阳,一路上居然有闲情逸致**通奸。

    李存渥到了晋阳,李彦超不接纳他,又跑到风谷,被部下杀死。第二天,永王李存霸也赶到晋阳,跟随他的士兵全都逃跑了,李存霸剃掉头发,穿上僧服去拜见李彦超说:“愿意成为山上的僧人,希望能得到庇护。”

    军士们争着想要杀掉他,李彦超说:“六相公李存霸既然来了,应当奏请朝廷,然后再决定去留。”

    军士们没有听从他的指挥,最终在府门外的石碑下把他杀了。刘皇后在晋阳当了尼姑,李嗣源也没有放过她,派人到晋阳把她杀了。

    薛王李存礼以及庄宗幼子李继嵩、李继潼、李继蟾、李继峣都不知所终。只有邕王李存美中风得病,半身不遂,才免于一死。

    再说四川方面的西征大军,郭崇韬被杀后,李绍琛对董璋说:“你又准备到谁家门上去窃窃私语呢?”

    董璋又羞又怕,连忙向他认罪道歉。李继岌的军队回到武连时,遇到李存勖的使者,使者把朱友谦已经被杀的情况告诉了李继岌,同时传令董璋率部到遂州诛杀朱令德。

    当时李绍琛正率领后援部队驻扎魏城,听到消息后,忐忑不安,认为李存勖不派自己而委派董璋去诛杀朱令德的举动十分可疑。

    就在这时,董璋率军经过李绍琛的驻地,大摇大摆,扬长而去,没有进来拜见他。

    李绍琛非常生气,借着酒劲对诸将说:“皇上南面夺取大梁,西面平定巴蜀,都是郭崇韬的计谋跟我的战功。

    至于背叛梁国,归顺皇上,并和皇上一起牵制夹击敌人,最后攻破梁国,这些是朱公的功劳。

    现在朱郭二人都被无罪灭族,等回到朝廷后,下一个被杀的就该轮到我了。

    苍天啊,大地啊,这该怎么办才好呢?”

    李绍琛所率领的部队大部分是河中士卒,本来就对老长官朱友谦的死耿耿于怀,现在又听新长官这么说,一起在营门口放声痛哭说:“西平王朱友谦有什么罪过,却被满门诛杀!我们回去后恐怕也会遭到诛杀。”

    不久之后,李继岌到达泥溪,李绍琛派人告诉李继岌说:“河中的将士不停地号哭,好像有叛乱的迹象。”

    初九,李绍琛从剑州率兵回到西边,自称西川节度、三川制置等使,并向成都发出檄文,声称已奉诏代替孟知祥,并招告蜀中百姓,三天之内来了五万多人。(未完待续)

    。。。

第56章【大梁帝国】() 
十一日,李继岌到达利州,发现桔柏津的浮桥已经被李绍琛拆了。。,,。⊙,于是任命任圜为副招讨使,率领七千兵马,跟都指挥使梁汉、监军李延安前去讨伐他。

    董璋率军两万驻扎绵州,遇到任圜,新仇旧恨加在一起,便自告奋勇,与任圜合兵一处共同讨伐李绍琛。

    李存勖遣中使崔延琛前往成都,途中遇到李绍琛,崔延琛就忽悠李绍琛说“我奉皇帝的命令来见孟知祥,你如果能延缓一下,就能兵不血刃地得到蜀地。”

    忽悠成功,顺利过关,崔延琛到了成都,又对孟知祥说李绍琛马上就要打过来了,要赶紧作好准备。孟知祥听后立马挖战壕,树栅垒,积极行动起来,并派马步都指挥使李仁罕率军四万、骁锐指挥使李延厚率军二千前去讨伐李绍琛。

    李延厚召集诸将说“年轻体壮勇敢善战而又想立功求得富贵的人站在东边,年老有病、害怕而且厌倦行军打仗的人站在西边;”最后得到七百精兵,直奔前线。任圜的军队在汉州追到李绍琛,

    李绍琛出兵迎战。招讨掌书记张砺献计请求把精锐部队埋伏在大军后面,而用老弱病残前去诱敌深入,任圜听从了他的意见,让董璋先带东川的弱兵前去迎敌,

    然后再整体退却。李绍琛看不起任圜,以为他只是一介书生,又欺他的兵弱,就卯足了劲奋力追击。就在这时,突然伏兵四起,把李绍琛的军队打得大败。斩杀了好几千人。

    从此李绍琛进入汉州,龟缩城中。不敢出来。

    汉州城没有防御工事,只是简单地树立了一些木头作为栅垒。初九。任圜进攻栅垒,放火把他们全部烧掉,李绍琛在金雁桥迎战任圜,大败之后率十余骑逃奔绵竹,任圜乘胜追击,不久将他抓获。

    孟知祥到汉州慰劳军队,宴席上将囚禁李绍琛的槛车拉到众人中间,孟知祥用大杯自酌自饮,对李绍琛说“你已经拿着皇上给你的符节。又有平定蜀国的功劳,为什么还担心富贵不了,而寻求坐这种槛车呢?”

    李绍琛说“侍中郭崇韬辅佐皇帝功劳第一,没有经过大战就夺取了东西两川,突然无罪就被灭族,像我李绍琛这样的人又怎么能保全得了自己的脑袋呢?因此不敢回朝。”李继岌得知李绍琛被俘,于是日夜兼程向东进军。初五,到达兴平,这时听说洛阳叛乱。又急忙率军返回西边,计划据守凤翔。不久李绍琛被杀。

    李继岌从兴平退到武功,宦官李从袭说“是祸是福不可预测,但后退不如前进。请您赶快东进解救内难。”

    李继岌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进军到达渭水,而这时西都留守张海Ъ壕迅∏挪鸹佟

    李继岌无奈。只能带领大军顺流渡过渭水,当日到达渭南。这时又传来消息说京师已破,皇帝已死。心腹部属吕知柔等人听后都吓得躲了起来。李从袭对李继岌说“大势己去,王应自图。”

    李继岌边哭边急的来回走动,后来好像恍然大悟般的停了下来,不言不语,趴在床上,命令仆夫李环用绳子把他勒死;任圜赶到后,把李继岌葬在华州西南。李继岌年轻时病阉,没有子嗣。

    随后,任圜接替他率领部队继续向东前进。李嗣源命令石敬瑭去安抚他们,士兵们没有反抗,很顺从地归顺了新的政权。

    李存勖死了,李继岌也死了,其他继承人也是死的死,残的残,失踪的失踪,考虑到国不可一日无主,大臣们顺理成章的推举李嗣源做新的皇帝。

    谁来继位已经毫无疑问,但怎么继位却成为了新的讨论焦点。

    李绍真、孔循认为唐朝的国运己经完了,应当自己建立国号。李嗣源没文化,问左右大臣“什么叫做国号?”大臣回答说“先帝接受唐朝赐姓,后来为唐朝报仇,继唐昭宗之后,所以称唐。现在梁朝的人们不想让殿下的国号继续称唐。”

    李嗣源说“我十三岁就侍奉献祖李国昌,献祖待我就像亲生儿子一样。后来又侍奉武皇李克用近三十年,侍奉先帝李存勖近二十年,每次谋划国家大事和攻伐事宜,未尝不让我参与。

    武皇的基业就是我的基业,先帝的天下就是我的天下,哪有同家而异国的道理!”

    于是命令主持政务的人们重新商议。吏部尚书李琪说“如果改变国号,那先帝就成了与国家没有关系的人,他的棺材又往哪里安放呢?

    这不仅仅表示殿下忘记了三世的旧主,我们这些做大臣的也是无法自安,过去的朝代以旁支继承王位的也有很多,陛下现在应当用嗣子在棺材前面即位的礼仪来继承帝位。”大家深以为然。

    于是,二十日李嗣源穿着用粗麻布做成的重丧服,在李存勖的灵柩前即皇帝位,百官们也都穿着白色丧服表示哀悼。

    又过了一会儿,李嗣源穿着皇帝的礼服和礼帽,接受册书,百官们又脱去丧服,穿着喜庆的衣服向新帝表示祝贺。

    二十八日,李嗣源下令大赦天下,更改年号。然后酌情留下后宫一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鹰坊二十人,御厨五十人,其余奴婢按照他们的意愿予以处遣散。把各司、使、务以及有名无实的职务全都予以废除。

    又分派各军在附近的地方供给粮食,以节省运送的费用;并免除了夏、秋两季税赋的省耗税。

    命令节度、防御等使,元旦、冬至、端午、皇帝生日四个节日听任贡奉,但不得聚敛百姓。刺史以下官吏不得贡奉。

    不久又追尊李存勖谥曰“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为庄宗。940年,刘皇后被追加谥号为“神闵敬皇后”。

    定州王处直

    义武节度使。又称易定节度使,位于今天河北地区。是唐朝遏制河北三镇的桥头堡,首任节度使张孝忠是奚族人。

    原为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旧将。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子李惟岳谋袭父位,朝廷不许,

    李惟岳便联合田悦等人起兵造反。唐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新任成德军节度使,与幽州节度使朱滔合兵讨伐李惟岳。

    建中三年782年正月,朱滔、张孝忠破李惟岳军于束鹿今河北辛集。

    契丹人成德兵马使王武俊临阵倒戈,生擒李惟岳,缢死于辕门之外,然后传首京师。成德之乱平叛。唐德宗担心成德尾大不掉,

    乘机将成德节度使分割为义武节度使定州、易州、沧州和恒冀都团练观察使、深赵都团练观察使,任命张孝忠为义武节度使,王武俊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这一安排让王武俊相当不爽,一个团练观察使就想打发他?

    没门,他要的是整个成德,于是暗中与朱滔、淄青节度使李纳相互勾结,于是年十一月,朱滔称冀王。李纳称齐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再次叛乱,

    一直到兴元元年784年,朝廷才招降了王武俊,事后。张孝忠继续担任义武节度使,王武俊为成德节度使。张孝忠死后,其子张茂昭袭位。

    张茂昭之弟张升璘素来与王武俊不合。曾于座上对其肆意辱骂,王武俊大怒。出兵袭击义丰、安喜、无极等县,掠走上万人。张茂昭率兵婴城固守,遣使厚谢,王武俊这才罢兵。

    不久,张茂昭入朝,在德宗面前分析河北之事,以示忠心,德宗大为喜欢道“恨见卿晚矣!”并特别赐宴于麟德殿,又赐良马、甲第、器币,并以晋康公主许配其子张克礼;

    唐顺宗继位后,张茂昭进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奉旨回镇赴任,顺宗赐女乐二人,张茂昭表示“天子女乐,非臣下所宜见。昔汾阳、咸宁、西平、北平皆有大功,故当是赐。今下臣述职以朝,奈何滥赏?后日有立功之臣,陛下何以加之?”

    唐宪宗继位后,加张茂昭为太子太保。810年,张茂昭回任,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叛乱,唐宪宗命河东、河中、振武、义武诸镇合军讨伐,张茂昭奉命后善治廪厩,设置烽火亭,整修道路,以待诸军。

    时值元宵佳节,四镇官军会师定州,全都由义武负责招待,义武的军吏认为他们是外军,请求禁止张灯,张茂昭说“河东、河中、振武三镇兵马都是官军,怎么能够称作外军呢!”

    于是命令点起灯来,不禁止人们夜行,不关闭坊里大门,一连三晚,都跟往常一样。

    不久,王承宗因义武是讨伐军主力,特率精骑两万来犯,在木刀沟与官军展开大战,张茂昭亲自上阵,以其子张克让、族子张克俭为先锋,与诸军分左右两翼力战,

    矢如雨下,河中节度使李光颜、河东节度使朱邪执宜也率兵死战,大败叛军,斩首万级,王承宗仅以身免。

    此后,因朝廷全力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因此唐宪宗决定放弃成德,下诏赦免了王承宗,张茂昭因功被加封为检校太尉兼太子太傅。

    张茂昭为人忠义,数次恳请入朝,唐宪宗不准,很久之后才命左庶子任迪简为行军司马,前往代替张茂昭,但不久后又以张茂昭为河中、慈、隰、晋、绛节度使,次年,张茂昭病逝,时年五十岁。

    之后,义武节度使遂成为朝廷直接任命的藩镇,以抵制河北的割据,并多次参加对河北三镇叛乱的镇压和昭义节度使刘稹的讨伐。

    黄巢之乱时,时任义武节度使为王处存。王处存,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辈为长安富族,父亲王宗,曾任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左街使,遥领兴元节度使。

    王处存生于富裕之家,少年时即侯服玉食,僮奴万数,靠着父亲的地位,

    得到了右军镇使的职位,后升为骁卫将军、左军巡使;乾符六年十月,出任检校刑部尚书、义武军节度使。

    875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唐僖宗出逃蜀中。王处存得讯,像死了老爸一样,日夜号哭,不休不止,不等朝廷下令,即率本部人马入援护卫,并先遣两千人从了

    ,好人啊!当时,黄巢势大,天下藩镇,多受其命,只有前宰相郑畋守凤翔,河东节度使郑从谠守太原,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等人忠于朝廷。

    中和元年四月,泾原行军司马唐弘夫率军击败黄巢将领林言、尚让,乘胜进逼京师。

    王处存自渭北亲选骁卒五千,皆以白溃牛艘构ト刖┏恰;瞥簿撇焕艘苟萑ァ

    王处存进入长安,市民欢呼塞路,部队因而散乱,黄巢得到消息,自灞上回军再次袭击长安,王处存大败,唐弘夫战死,王处存只好退出长安,收军还营。

    为了平息叛乱,王处存前后多次遣使前往河东,拜见当时拥有强兵的沙陀军阀李克用,以姻好为名,请他出兵收复长安,李克用出兵后,黄巢终于退出长安,王处存又遣大将张公庆率劲兵三千,合诸军击黄巢于泰山,以功升检校司徒。

    后来,田令孜讨伐王重荣,以王处存为河中节度,王处存上章为王重荣申冤“重荣无罪,有大功于国,不宜轻有除改,以摇藩镇之心。”

    王处存为人谨慎,优抚军民,折节下士,人多归之,累加侍中、检校太尉。

    乾宁二年九月,王处存卒,享年六十五,赠太子太师,谥曰忠肃,军中拥其子副大使王郜为留后,其弟王处直为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

    光化三年900年,朱温派兵进攻定州,王郜派王处直在沙河抵抗梁军,结果为梁军所败,随即部队发生兵变,众将领推举王处直为首领,率兵回定州驱逐王郜,王郜逃亡河东,王处直成为义武节度使。

    梁军进围定州,王处直出绢十万匹犒劳梁军,向梁军求和,表示愿意绝晋事梁,与后梁结盟。朱温上表封王处直为义武军节度使,累封太原王。

    907年,朱温取代唐朝建立后梁,909年,封王处直为北平王,由此北平国建立。。。

第57章【大梁帝国】()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朱温派兵进攻镇州,赵王王镕向李存勖求救,此时,王处直也派人到了晋国,表示愿意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