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大宋做权臣-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92章 多管闲事()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能说能练才是好把式。想要一支战力强悍的精兵,那就不是光靠训练就能练出来的,实战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环节。一个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新兵蛋子,永远都是新兵蛋子,不论这个新兵蛋子当了多久的兵。

    张宝不打算去攻城占县引起朝廷的注意,但他又希望可以通过实战让梁山的人马得到成长的机会,这样一来,梁山周围的那些歹人跟恶势力就倒了血霉。攻城占县目标太大,而那些歹人以及地方恶势力的影响则要小上一些。

    而且针对那些恶人,一来不会引起当地百姓的反感,二来也可以让梁山人马得到实战的机会。恶人都是怕死的,因为坏事做多了,就害怕会遭人报复,为了保护自己,恶人往往就会纠集一帮恶徒在身边。一般恶人都会想法设法与当地官府相勾结,从而让受欺压的百姓无处伸冤,只能忍气吞声。

    但梁山这时竖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给了那些受欺压的百姓一个伸冤诉苦的地方,那些恶人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以梁山为中心,梁山上的兵马得到了实战的机会。各营轮流下山“替天行道”,一方面锻炼了麾下的人马,另一方面也完成了“替天行道”的心愿。

    梁山上的大部分人之所以愿意跟随张宝干这件会掉脑袋的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对大宋朝廷的失望之下,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净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只是其中之一。

    通过这些“替天行道”的举动,梁山的人气在周边各郡县的百姓中极速飙升,以至于许多受到欺压的百姓不再想着去官府求告,直接跑来梁山脚下诉苦,请求梁山为其主持公道。短短数月的光景,梁山俨然已经变成方圆百十里的小朝廷,大宋朝廷的政令基本在这个范围内行不通,不过受此影响最严重的郓城县却是一声不吭,自打上任县令时文彬叫张宝给“弄”走了以后,新上任的县令就一直很低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把书来读,除非必要,否则新县令连县衙大门都不出。

    倒不是这新县令不想有所作为,而是经过上回张宝这么一“闹”,郓城县上下除了县令以外,从都头到差役,全被换了一批人。原来的差役不是因伤去职就是改行做起了别的营生,朱仝、雷横两个原来的都头更是主动请辞携带家小离开了郓城县。郓城县距离梁山太近,可以说就在梁山的眼皮底下,张宝既然决定要在梁山“落草”,那就不可能允许朝廷的眼线距离自己这么近。

    新上任的县令在发现了郓城县的现状后也曾经想要有所作为,可当他悲哀的发现自己已经是羊入虎口,叫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的现状后,他立刻理智的老实了下来。毕竟不管什么人,命只有一条,买官的钱没了可以再挣,可要是命没了,那就真的什么也没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新县令既然是个需要花钱买官的主,那就不用指望这人有多高尚的个人节操。在国家大义跟个人安危面前,新县令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新县令发现自己只要安分守己,那就没人会对自己不利,这样一来,他只要熬过了任期,以后调任别处也不是没有把本钱捞回来的可能。

    官场向来便有报喜不报忧的潜规则。上报地方不宁,这本身就是一个坏消息,无异于是告诉上司自己能力不足,治理地方不利。像这种不利于自己仕途的事情,自然也就没多少人愿意去干。

    欺上不瞒下,是地方官员维持地方表面太平的常用手段。只要没有被捅出个天大的窟窿,能瞒则瞒,能拖就拖,不这么干的不是缺心眼就是傻子。

    张宝能够在梁山如此“自由自在”的行事,也是多亏了这些地方官员的不作为。而在大宋的官场,无论是地方还是朝廷中枢,几乎都秉承着这种做事规则。不到再也遮掩不住,没人愿意把坏消息告诉当今官家。后来的徽、钦二宗在处理外事时屡屡失策,与官场这种不成文的潜规则有着直接关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仅靠只言片语跟自己的猜想来制定方略,能不吃亏才是怪事。

    当然此时的张宝要“感谢”大宋地方官员的这种不作为,若不是这些做官的习惯“独善其身”,梁山人马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来去自由,只要不攻击城池,那大宋的官员就只当没这回事。至于那些被梁山人马收拾掉的恶势力,地方官员忙着“接受”他们所留下的“遗产”,自然也就顾不上替他们找梁山报仇了。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梁山如此举动的危害,可问题是这些明眼人大多人微言轻,就算他们去官府报告,手握权柄的地方官员为了多一些“大发横财”的机会,也不会将他们的提醒当回事,有些贪财的甚至反倒将那些明眼人给下了大牢,为的就是不想让这些人妨碍了自己的发财大计。

    但凡是被梁山人马盯上的地方豪强,基本上都是颇有家资的。而梁山在将这些人家抄家过后,像金银珠宝粮食马匹一类东西能够带走,但像土地这东西就只能留在原地了。梁山人马出兵一为锻炼队伍增加实战经验,二为“替天行道”,满足自己那颗燃烧旺盛的正义之心。但为了避免引来朝廷的注意,攻州占县割据一方的事情,梁山是不干的。

    梁山人马前脚刚走,当地官府后脚就跟着将那些“无主之地”收入囊中,重新进行售卖,从中牟取暴利。而像这种“双赢”的局面,地方官员当然不希望被几个“明眼人”给搅和了。

    梁山的名气越来越大,张宝的名号也开始在绿林道传播开来,对于张宝这位半路出家的同道中人,江湖好汉大多是持谨慎的态度,既不主动上前亲近,也不刻意表露出敌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梁山周边的治安无疑是大宋境内最好的。原本在梁山周边各山头落草的贼寇不是被梁山作为目标剿灭,就是忍痛“背井离乡”,去别处发展,离梁山那帮“瘟神”远一点。

    在百姓的口中,梁山好汉俨然成了他们的“保护神”,比官府还亲。而在那些落草为寇的贼人口中,梁山好汉则成了一帮“叛徒”,自己“不务正业”不说,还干扰他们这些同行的“正常工作”。自己不抢还不许别人抢,连条活路都不给人留!

    那些以占山为王,拦路抢劫为生的山大王们对梁山十分不满,可不满归不满,奈何人家梁山实力强大,随便出个一营人马,就能够将一座千人山寨扫平。别人家的山寨都是省吃俭用的苦心经营,可梁山……有个财大气粗的寨主就是好啊。

    有人曾经暗中计算过,通过梁山轮流派下山锻炼的人马数量可以大致估算出梁山至少有三万人马,而且其中超过半数是骑兵。由于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西北的重要养马场又多被西夏占据,大宋一直以来便缺乏优良战马。

    大宋朝廷为了解决战马匮乏这个问题推出过“马政”,但由于用人不当的缘故,这个政策如今已经形同鸡肋,大部分优良的战马,依旧要向北地辽国进行购买。可辽人跟汉人混久了,也学得精明了,知道战马对战争胜负的主要性,所以对于战马出口一事,辽国看得很紧。贩卖给大宋的战马多是次等,比不上辽国自身所用的那些优良战马,而在大宋境内的那些“宝马良驹”,则多是通过非官方的走私途径流入大宋。

    既然是走私,那自然就不可能有多少,少则一两匹,多则三五匹,而且价格上也是翻着辈的往上涨。物以稀为贵,马贩冒着生命危险从北地走私宝马良驹回大宋,那自然是因为有着丰厚的回报,否则傻子才干。而张宝通过做买卖的手段,在北地获得优良战马的机会自然也就比旁人要多。而且自从让阮小七率领北路水军在庙岛列岛建立水军基地以后,大宋与大辽的北方海运便算是开通了,张宝可以通过这条海上运输线,绕过大宋与大辽的陆上关卡,尽情走私战马。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世上多的是贪财不怕死的主,这种亡命徒不光大宋有,大辽同样也有不少。只要钱花到了位,那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张宝能够在梁山建立让外人看来近乎奢侈的骑军,靠的就是那条海上运输线。

    张家水军起步早,身为家主的张宝又舍得往里砸钱,结果就是如今的张家水军就是大宋沿海的水上霸王。大宋也有水军不假,但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战船优劣,都要差上张家一大截。就说阮小二率领的北路水军邻近的登州,那里原本也是有大宋水军的,可自打阮小二去了以后,那些以往在沿海耀武扬威的大宋水军就集体怂了,除了在内陆河流中转转,就再也没出过海。倒不是这些人明事理识趣,而是阮小二用血的教训教会了他们,大海上凶险莫测,随时有可能回不来,死无葬身之地。

    张家有水军的便利,也就意味着可以将与大宋隔海相望的各地的好东西尽数用到自家的身上。南洋有铜、倭国有银,辽国有战马,这些东西集中到了张家的手里,属于张家的梁山人马自然也就被武装到了牙齿。与梁山人马的装备相比,大宋官军的装备也就不值一提了。倒不是大宋朝廷没钱,而是朝堂诸公大多都觉得没这个必要。常年的“花钱买平安”让这些人误以为只要花钱就能永保太平,既然可以通过花钱解决外患,哪有何必再浪费钱在那帮丘八的身上。

    主动将刀把子送到强盗的手里……这和自寻死路没多大区别。

    张宝没那么天真,在后世那种信息大爆炸的大环境下熏陶出来的他,很清楚弱国无外交这句话的含义。无数血淋淋的现实提醒着张宝,强国的定义,第一条便是是否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仁义道德,那是在能够自保的前提下所提出的,要不然说得再好听也没人听你的。

    人与人之间要讲究个诚信仁义,但国与国之间,却是实实在在的丛林法则。你弱,就活该受欺负。想不被欺负,只有两个办法,要么自己强大起来,要么找一个强大的做靠山。当然要是靠山也欺负你,你就只能生受着了,唯一的安慰就是至少欺负你的在数量上要比无依无靠时少一些。

    张宝的内心其实并不相信什么仁义道德,在他看来,那不过只是一些用来糊弄人的说辞。事实早已证明,一个国家信奉仁义道德基本上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比如春秋时的宋襄公,他就认为仁义道德很重要,但结果就是他亡了国。而像汉高祖,唐太宗这样的千古一帝,无论是成事前还是成事后,好像跟谦谦君子这个词都挂不上钩。

    做人当然要做个君子,做个好人,但作为国家掌控者,应该时刻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了这个目的,个人的名声应当抛诸脑后,不去计较。

    张宝没有那么大的觉悟。做人嘛,当然还是希望做个别人眼中的好人,可当必须要进行取舍的时候,主意一定要正。

    张家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迅猛,关键还是张宝知道在什么时候自己要如何取舍。张家还弱小时,张宝需要通过讨好权贵来为张家遮风挡雨,而当张家可以独立自主后,过去与权贵所建立的各种利益关系就要进行切割,一来是为了避免消息的走漏,二来则是道不同不相与谋,与那些拥护大宋的权贵终归不是一路人,快刀斩乱麻总好过藕断丝连,纠缠不清。

第193章 事不关己() 
这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不是没有人知道张宝正在梁山“图谋不轨”,而是没人愿意为了仅仅为坏张宝的好事就去向官家告密。

    凡事出,必有因。张宝虽然在朝中的人缘不怎么好,但也没有糟糕到人见人厌。说实话,张宝压根就没打算在大宋的官场里混,对于官场上的迎来送往他是能避则避,尽量不跟身在朝廷的官员有什么交集,这交集都没有了,自然也就没人会难为张宝。

    朝廷里跟张宝不对付的,也就高俅跟蔡京,高俅跟张宝有矛盾还是因为高俅那个倒霉儿子引起的,这事高俅理亏,见张宝不怎么搭理自己,他也就见好就收,不再总是针对张宝。毕竟高俅很忙,忙着要跟官家赵佶身边的那些新人争宠,没太多闲心去关注边缘人张宝。

    而蔡京敌视张宝,时时处处想要害张宝的原因,张宝也是后来才琢磨过味来。要说自己跟蔡京之间并没有什么私仇,而自己又不去赵佶身边争宠,自然也就不会碍了谁的眼,可蔡京却是一有机会便想要让张宝倒霉。张宝想来想去,恐怕原因就是出在自己每年“孝敬”赵佶的那三百万贯分红上。

    赵佶贵为大宋天子,整个大宋从理论上来讲都是他赵佶的,但赵佶想要随心所欲的花钱却是痴心妄想。每当赵佶想要花钱的时候,总会有忠臣蹦出来进行劝谏,一来二去,赵佶也就不想动用国库让那些大臣给自己“上课”了。

    可该花钱的时候还是要花,但这钱就只能另想办法。蔡京之所以能被赵佶几次罢免又屡屡官复原职,最大的原因便是他知道如何敛财,可以为赵佶解决钱袋紧张的难题。而张宝的存在,却削弱了赵佶对蔡京的“依赖性”。

    一年三百万贯,虽然远远不能满足赵佶对钱财方面的需要,但这是笔白来的钱,不需要赵佶付出什么,就能每年平白得到三百万贯。而且更重要的是,蔡京也就不能保证自己对赵佶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蔡京担忧一旦自己失宠,张宝就会成为替代他的人。

    对自己的地位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蔡京自然巴不得张宝倒霉。但即便是如此,蔡京也不会主动去向官家告密,说张宝在梁山招兵买马,图谋不轨。倒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他同样也屁股不干净。

    这大宋就好比是一个粪坑,所有人都蹲在粪坑里相安无事。蔡京若是充当了搅屎棍,虽然能把张宝这个害群之马给挑出来,但同样也会把原本趋于平静的粪坑给搅和浑浊,沉在地下的那些肮脏事物也会被翻腾出来。这种很容易惹来众怒的事情,老谋深算的蔡京自然不会去干。而且蔡京对于张宝所做的事情也很期待,此时的张宝在蔡京眼里还只不过是小患,只得张宝变成了大宋的心腹大患,到时也就谁也救不了张宝了。

    在蔡京眼里,他这并不是养虎为患,而之所以会有如此认为,则是基于蔡京对大宋官军的自信。在蔡京看来,大宋要收拾张宝并不困难,可他哪里晓得,大宋的官军早已糜烂,除了常年与西夏人作战的西军还具备一定战力外,大宋境内的官军早已变成一群乌合之众,而且越是往南,情况越是严重。

    张宝并不在乎别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只要别给他添乱,爱咋想咋想。自己掌握的实力足够强大才是硬道理,至于那些大宋的嘴炮,不管他们叫得多响,张宝也只当在听狗叫唤。从一开始,张宝就没想过要接受什么朝廷的诏安。而在张家内部,也没有人盼望这一点。所谓的正统,也不过是胜利之后的点缀。就像当年的宋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里抢走了江山一样,那些读书人还不是费尽心思的把赵匡胤的谋朝篡位说成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

    张宝依旧在四处寻访可用之人,而他的一举一动,也因为他的不思进取自甘堕落而逐渐让人失去了兴趣。一个无心官场的人,又如何让那些整日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拼杀的“精英们”过分关注。

    不是一路人!

    张宝志不在大宋官场,那些需要混迹大宋官场的人也自然就对张宝失去了兴趣。管你张宝在梁山做什么,只要别来坏我的事,分我的好处,爱干嘛干嘛。朝廷里的大多数人对张宝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仅剩下的几个跟张宝关系比较近的人,他们的意见张宝也不会听,说了也是白说,只得听之任之。

    渐渐的,张宝的名字在汴梁鲜有人提起,只有当人提到食为仙酒楼的时候,才会想起张宝这个酒楼的东家。

    张宝并不在乎自己被人遗忘,相反的,他现在是巴不得不让大宋的那些权贵想起自己。毕竟自己要走的路非同一般,眼看着再准备个一年半载就要“正式开工”,这期间最好不要出什么岔子,尤其是要尽量避免让朝廷掺和进来,未知数太多,直接影响了结局。

    不过张宝在大宋权贵之间的名头越来越小,但在绿林道上,他张宝的名头却是越来越大,就犹如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新星,风头直接盖过了其他绿林同道,若是有个排行榜,张宝肯定能获得大宋绿林新人奖的头名。

    过去大宋绿林道上常被人提起的名人要么是山东及时雨宋江,要么就是沧州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而今则还要再加上一个梁山张宝。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已经立起来有段时日,梁山好汉锄强扶弱的英雄事迹也开始广为流传,慕名前来投靠的江湖好汉也是愈来愈多。

    由于这些江湖好汉的到来,梁山的收人标准也人尽皆知。梁山收人首重人品,作奸犯科者一律不收不说,反倒会对那些主动送上门的恶人“替天行道”。其次才是个人的本领,而且只要是有一技之长,梁山就会收下。

    一般的贼寇,落草的主要原因便是好吃懒做,想要不劳而获,真正被逼无奈选择落草的人那是少之又少。梁山的这个收人标准,对大多数落草为寇的强人来讲算是苛刻的了,但这样的好处也是很明显,至少不必担忧会出现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情况。

    宁缺毋滥,这是张宝在同意许贯忠、朱武建议收人时所提的要求。眼下的梁山其实并不缺可战之兵,高丽年年战乱,虽会优胜劣汰留下一支可战之兵,但这也是一支疲兵,对上养精蓄锐准备数年的梁山人马,同样也是胜少负多。

    张宝如今缺的,是在百姓中的名望。拿下高丽以后,大片土地需要人去耕种,仅靠那些残存的高丽百姓,就将会有大量的田地出现荒芜,人口不足,才是张宝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是这个问题是无法迅速得到解决的,欲速则不达。人离乡贱,这是大多数人的普遍观念,不到逼不得已,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背井离乡。

    大宋有“厢军”,那些失去土地的百姓倒是容易说服,而张宝也对此早有准备,但仅仅依靠从“厢军”里“偷”出来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将来高丽对人口的需求,大宋那些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