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建文大帝-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爷爷,你这是?”朱允炆有些不解的问。

    “阿标走的第一个晚上,做父亲的怎么能不陪他呢?”

    “皇爷爷不需要早朝了?”朱允炆算算ri子,应该明天是有早朝的。

    “允炆,你最近是不是功课遗漏的很厉害?连基本的礼都忘了?”朱元璋的目光依旧柔和,即使是在训斥朱允炆的时候。

    “……”朱允炆无言以对。虽然他已经完全接受了朱允炆的身份,但是毕竟记忆还没有融合到完美,很多事情还是没有那么清楚。

    “允炆,今夜和皇爷爷一起为你父亲守灵吧。”;

第四章 谁为储君() 
整整一十又一ri,整个大明的国家机器都在几乎停滞的状态。

    御史台的折子一次次飞向了谨身殿,要求朱元璋复朝。

    这些折子都被朱元璋全部留中不发,但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况且朱元璋自己也知道,现在自己丧服罢朝的时间已经超出了礼制。但是,摆在他面前的,是太子朱标的暴毙,还有储君未定、国家前途不明的难题。

    此时的朱允炆,除了在文华殿守灵外,还将他的几个弟弟都接到了和宫居住。因为他的皇爷爷没有下旨处置和宫,所以就目前来说和宫,也就是太**的主人,就是朱允炆。

    朱允炆也知道如果自己成为皇太孙,未来要有严峻的靖难一役要去打。但是他坚信他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让所有的一切按照自己的方向去运行。

    历史上的朱允炆,就是一个懂得儒家之礼、宅心仁厚的皇帝。而朱元璋在最后选定储君的时候,也是看中了朱允炆的这点,认为他是一个好的守成之君。

    ……

    在御史台众多笔杆子的挥动下,朱元璋还是在太子朱标离世的第十二天,脱去了粗布的丧服,在奉天殿开始了失去储君的大明的第一次早朝。

    朱元璋默默听着大臣们的奏报,也很少表露出什么态度,这也让下面的诸多大臣提心吊胆。要知道朱元璋的脾气,可以说是喜怒无常。站在大殿上护卫的锦衣卫手上的板子,可是从来都不会长眼。

    朱元璋的眼睛注视着朝臣,在这批朝臣之中,很多人都是很新的面孔。想到这里,朱元璋就默默叹息,之前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那些曾经忠心耿耿的臣子,已经大半因为谋反而死于非命。

    “陛下,臣有一事启奏……”一个让朱元璋不熟悉的身影走出了队列。

    “准奏!”朱元璋还是没提起什么兴趣,虽然这个身影还没有在朝堂上做过什么让他注意的表现,但是他可以断定,启奏的还是那些成年烂谷子的事情。

    “陛下,臣以为,虽然太子新薨,但是为了我大明国本,请速速定夺储君!”那名大臣恭恭敬敬的向前两步,看着自己的笏板一个字一个字铿锵有力的说。

    “启奏何人?”朱元璋本来微微闭上的眼睛突然睁开了。

    “微臣兵部主事齐泰,洪武十七年应天府乡试解元,洪武十八年进士。”

    朱元璋默不作声的点了点头,但是随后眼睛中爆发出了些许因为朱标辞世而消失的锐气:“那依齐爱卿,这个储君之位,应该由谁来继任?”

    齐泰显然很少能见到这样的朱元璋,不禁有些受到了惊吓。但是很快他就镇定了下来,正了正手上握着的笏板说道:“回陛下,臣以为应该遵循古制,立太子的长子为储君。”

    齐泰的话音刚落,马上又有一人站了出来。这个身影还是为朱元璋说熟悉的,太常寺卿黄子澄,也是朱允炆的老师。

    “臣附议!”手持笏板的黄子澄,仅仅说了这三个字,但是这已经鲜明的表现了他的观点。

    大殿上久久没有人再说话,云奇自然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扯开嗓子吼了一句:“有事再奏,无事退朝!”

    “云奇,慢着。”朱元璋在云奇说完话之后出声阻止了他去喊那声退朝的口令,“着,兵部主事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于午后前去谨身殿议事。退朝吧……”

    朱元璋有些疲惫的挥了挥手,转身离开了奉天殿。留下一殿的大臣山呼万岁。

    ……

    在齐泰和黄子澄先后赶到谨身殿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大臣在和朱元璋商讨着国事。

    显然以齐泰和黄子澄的级别是没有资格参与到这些讨论中来的,他俩还是很自觉的站在了殿外,等待召见。

    等到太阳微微偏西的时候,才有一个小太监走出谨身殿引齐泰和黄子澄进殿。

    也还好这两位大臣算是年轻力壮,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朱元璋看着两人的眼光,已经有些不一样了。

    本来这次国事讨论可以说是早就有计划的,而朱元璋这次把召见时间提前也就是想看看两人的品xing。

    “臣齐泰(黄子澄)参见陛下!”虽然现在只是私下里的小范围商议,但是齐泰和黄子澄还是考虑做足了礼仪。

    朱元璋两手虚抬,直接免除了两人的跪礼:“这里不是在奉天殿上朝,两位爱卿也不必多礼了。这个点召见你们来,就是想问问几位对我大明储君立谁为最佳的看法。”

    本来就在谨身殿的几个大臣,也像是早有准备似的,在稍微讨论了一下之后,推出了翰林学士刘三吾表达意见。

    “回陛下,臣以为,现在立太子的长子——皇长孙朱允炆为最宜。”

    朱元璋默默沉默了一会,他在想那天守灵之前的短谈。如果要和那天的朱允炆对比的话,他更觉得之前的朱允炆是韬光养晦。要不是这段时间一直有云奇盯着和宫的话,他都怀疑是朱允炆弑杀了朱标。

    “那诸位爱卿觉得,立燕王朱棣为太子如何?”朱元璋像是随口说了一句。他一直以为自己的这个与拥有蒙人血统的硕妃生的孩子,最像自己。

    “陛下,不可。”刘三吾迅速不赞成朱元璋的观点,“不可的原因有二:陛下金口玉言定下继承之法、立燕王则秦王晋王可能不服。”

    朱元璋默默的点了点头,他也知道立燕王朱棣可能导致比他年长,同时同样武功卓著的秦王、晋王的不满甚至记恨。朱元璋他自己可不希望在自己百年以后,子孙为了大明的帝位,互相争夺。最后再闹的百姓受苦,江山不稳。

    “陛下似乎有些犹豫……”齐泰见朱元璋的表情有些不像平常果断,不禁出口问道。

    “确实啊,允炆是个好孩子……但是就怕他驾驭不住那些年长善兵的功臣啊……”朱元璋不禁在谨身殿上吐露了自己的担忧,害怕大明的江山不稳。

    “微臣必将效忠陛下,效忠大明!未来要是皇长孙登基,微臣必肝脑涂地,死而后已!”黄子澄首先“咚”的一声跪在了地下,发出自己的承诺和誓言。

    “微臣也愿……”齐泰、刘三吾等一班大臣也随后跪下。

    朱元璋挥挥手,轻轻叹道:“也罢,你们退下吧……”

    ;

第五章 坏消息?好消息!() 
京师的天气,开始一天天热了起来,而朱标的陵寝更是如火如荼的在施工着。

    朱元璋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遭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他,常常咳嗽、头疼。太医反复检查也每个结果。朱元璋自己知道,现在自己的心病才导致身体上的反应。

    按照礼制的要求,如遇储君意外薨亡,新人储君的册封大典,应该是在旧的储君下葬之后进行。但是朱元璋几乎像是迫不及待的将一部分的国家事务转交到了这个仅仅十五岁、未及束发之年的少年——朱允炆。

    朱允炆也整天在各种零碎的事务中忙的焦头烂额。本来他以为后世历史书上所书的朱元璋一ri仅仅只睡两三个时辰表示不可置信。今天他才知道到底有多少事务要朱元璋一人定夺。

    从各地报上来的庶民的直达天听的举报、各地父母官回报朝廷的上表再到现在正在大漠征战的蓝玉大将军的粮草。总之,无论事情的xing质是巨是细,对于他们朱允炆只能想办法,利用后世的知识去处理。

    现在和洪武初年的时候完全都不同了,虽然还有直达天听的制度。但是朱允炆知道,这些事情都只能让朝廷里去调查,朱元璋就没有这个时间去一个个接见。

    而这段时间事务处理的重点就是在西北的战局上,虽然朱允炆知道这次的结果是一切顺利,但是为了防止可能的变故还是选择认认真真的处理下去。

    朱允炆也在感叹,这次出征是历史上蓝玉的最后一次出征。在第二年,他就会被以谋反的罪名诛杀。虽然朱允炆不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中,蓝玉到底有没有谋反,但是他还是为这位能兵会战的将军的死亡而表示不舍。

    毕竟自己要去面对未来燕王裹挟各种好运的靖难啊……朱允炆每每想到靖难的事情就有些头疼,因为实在是选不出足够强力的将领来领导自己未来的南军。

    李景隆那个草包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让他做主将了……虽然现在朱允炆还不知道自己这次附体融合会对未来照成多大的影响,但是这一点可以说是朱允炆确定的。

    ……

    京师的天气开始有些燥热,隐隐约约已经传来知了的叫声。

    西垂的太阳挂在天边,炙烤这这座浩大的皇城。朱元璋从谨身殿出来就一直向着文华殿的方向走去。而文华殿的灵堂早就撤去,现在的文华殿就是朱允炆读书、为朱元璋代批国事的地方。

    没有太监敢妄加猜测朱元璋的心里,只有一个个跟在朱元璋后面向文华殿走去。

    朱元璋其实很讨厌一些礼仪xing的皇家气派,尤其是辇车、驻跸之流。漫步在这偌大的皇城中,成为了这个老年丧爱子的老人最大的爱好。

    而此时,在文华殿,朱允炆正在为一纸邸报头疼——远在云南的黔国公沐英因为太子朱标逝世而暴薨。如果是别的国公,还就真什么,朝廷按制处理就罢。而这沐英,正是朱元璋最爱的义子,论辈分算自己的干叔叔。而且从长远来看,朱允炆是想借助沐英之子——沐在未来的靖难中领兵南军。

    在融合记忆之后,完全可以熟练使用毛笔的朱允炆多次轻轻地提笔之后又放下。他实在实在纠结到底给这个邸报什么批复比较好。

    按照原本的历史,应该是追封了沐英为黔宁王,回京师安葬。而朱允炆想暂时不追封给沐英这个王,他想在自己登基的时候再行册封。

    “允炆。”略有些洪亮的声音从殿门那里传来,紧接着就是一群在文华殿上伺候的宫人、锦衣卫行礼的声音。

    朱允炆也急忙放下手中的笔,从座位上站起来,离开桌子去迎接来人:“允炆参见皇爷爷,皇爷爷万……”

    朱元璋微微一抬手阻止了朱允炆接下来的动作,开口道:“都起来,推下去吧,朕和皇长孙有些事情要谈。”

    “是!”

    最后两个锦衣卫离开的时候带上了殿门,朱元璋默默的在殿中踱着步,不一会就来到了之前朱允坐的书桌前。

    “允炆,你刚才是不是在看这个邸报?”朱元璋轻轻地拿起了放在桌上的那纸邸报。

    “是的,皇爷爷,我确实已经看过了这张邸报。”朱允炆点点头,表露出了一种略带痛心的表情,“我小时候听父亲说,沐英叔叔在大明江山的建立和巩固中有着汗马功劳。”

    朱元璋赞许的点了点头,对朱允炆的那声沐英叔叔甚是满意。

    朱允炆当然看见了朱元璋的动作,见朱元璋没有对自己的说法表示什么怀疑,自然就放心大胆地说了下去:“而我觉得现在沐英叔叔离世,首先是为叔叔寻找一块好的安寝之地,二是给予沐英叔叔一个谥号。”

    朱元璋微笑的听着,毕竟沐英是他最喜欢的义子,也为大明的江山做出了汗马功劳。但是听到最后,朱允炆只说了两点,脸se不禁有些难看。

    “允炆,你皇爷爷想追封沐英为黔宁王,不知道你觉得怎么样?”

    “皇爷爷英明,我觉得这个追封也是必要的。”朱允炆知道朱元璋肯定会问这个问题,他也基本准备好了答案:“但是,我觉得这个册封,不适合皇爷爷您来做……”

    因为现在他的身份,只是一个暂居太子。宫、暂时处理部分政事的皇长孙,即使成为皇太孙,也不能僭越。

    朱元璋有些意味深长的看了朱允炆一眼,看的朱允炆有些脸红。但是这时,朱元璋的心里却在佩服黄子澄和齐泰的眼光。

    这封邸报是密报,现在看过这封邸报的只有两人—朱元璋、朱允炆。也就意味着,刚才朱允炆的言论,只是由他一人所发。

    倘若皇长孙如此有谋略,何必在冒着别的孩子不服的风险去立燕王为储君呢?朱元璋的心里感叹了一句,确定了立朱允炆为储的念头。

    朱元璋的声音击破了朱允炆的紧张:“允炆,这样吧。你找你的师傅黄子澄,去以皇太孙的名义下一道手谕,追封黔国公沐英为黔宁王,草拟好了送到谨身殿来。”

    “皇太孙?”一种不可思议感在朱允炆的心里油然而生。

    “没错,朕要昭告天下,册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大明之储君,为大明之皇太孙!”

    ;

第六章 宣布册封的插曲() 
“皇爷爷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啊?”朱允炆当然知道皇太孙的含义,但是为了更好的效果,还是不禁出口问道,“不是历朝历代都是以立长为主么?”

    朱元璋摇摇头,语气中微微的带着些无奈:“有些时候立长是怕继承人年少无知闹出笑话,其实皇爷爷也有过这个想法,想立你四叔为储君。但是你四叔毕竟是老四,还有老三老二。让你四叔接位确实不能让他们信服……

    “而你允炆,成为储君就名正言顺的多。即使你有一个嫡弟,但是略显年少。再加之你聪慧,有治国之才,所以这个储君的位置就是你的。”

    朱允炆沉默了,在朱元璋的语气中,他读出了帝王的寂寞和故断。

    “为国之天子,必将为孤家寡人么?”朱允炆看着朱元璋,心中喃喃道。

    ……

    次ri,奉天殿上。

    “诸位爱卿听完了,这份对于黔国公的追封有什么还要再议的?”朱元璋微笑着说。

    站在奉天殿里的大臣纷纷议论起来,本来追封为黔宁王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世袭下去问题也不大,毕竟沐家对大明的忠心和贡献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这份旨意最后的落款就有些不妥了。

    皇太孙!

    大明何时有了皇太孙?很多官员都有这样的疑惑。

    “启奏陛下,这皇太孙……”主持吏部的吏部尚书詹徽镶嵌了一步,手持笏板问道。

    吏部尚书相当于是文官集团的领头羊,在正常的文官序列中就是排在首位的。自从朱元璋杀胡惟庸罢丞相一职后,文官实管最高的品级就是尚书的正二品。而在六部尚书中,吏部主管官员升迁,自然成为六部之首。

    “詹爱卿,皇太孙为我大明之储君,怎么又能缺失呢?前段时间太子暴薨,我甚至以为天不佑我大明。直到我大明的新储君,我的长孙允炆显露出自己为君的智慧。我才坚定的相信,天佑大明。云奇,宣布圣旨!”

    云奇从朱元璋龙座的侧面向前跨了一步,从衣袖中抽出一段黄绸。

    在店上的文武百官稀里哗啦跪了一地,几乎异口同声说道:“臣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太子朱标薨,追受谥号懿文,安寝之地伴与孝陵东。大明受储君丧痛,幸天佑大明。皇长孙生聪明伶俐,颍慧好学,xing至孝。今现其治国安邦之才,定为储君,曰皇太孙,择ri祭告太庙。大明之务,皇太孙皆有监理之职。朝会之时,则设座,皇太孙坐西朝东侍于龙座之旁,参与政事。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随着钦此二字的缓缓吟出,满殿文武再次叩首,山呼万岁。

    而坐在龙座上的朱元璋则知道,在这山呼中藏着太多的暗流。

    “都起来吧,这次早朝差不多就这些事情,有事启奏,没事散了吧。”朱元璋见自己最想宣布的事情宣布完了,即便有着暗chao涌动,也很是高兴。

    “启奏陛下,左佥都御使冯坚有事启奏。”一个不算老的大臣走出了队列,手中拿着笏板,神情严肃的说。

    “冯爱卿请奏。”朱元璋急忙允许了冯坚的启奏。左佥都御使是属于言官系统的一个职位,也算是言官系统的领头之一。

    其实朱元璋很讨厌言官的那那些劝谏,虽然有的是有效的,但是也不乏一些令人厌恶的言官只套用所谓古代先贤的话来劝谏。

    “陛下,我觉得册封皇太孙有些cao之过急。太子新丧,按照礼制,现在不宜定新的储君。”冯坚可以说有些硬派,直接丢出了这个问题。

    朱元璋有些有好气又好笑,用礼制去强制君主不去做什么。这类劝谏虽然在过去也有,但是似乎就又有成功过。

    “冯爱卿,你可明白礼制的作用?”朱元璋不禁追问了冯坚。

    “回陛下,微臣略懂一些。”冯坚身上透露出浓浓的那书生气息,让朱元璋一看就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做表面的那种。

    “礼制为治国安邦之根本,国家之安定,必将由礼制之参与,古之圣贤……”冯坚说的有点摇头晃脑,当扯到古代的时候,就直接被朱元璋喝止。

    “够了!”朱元璋的声音让整个大殿里所有人都为止一阵战栗。

    朱元璋从自己的座上站了起来,厉声说道:“礼制,是安定时治国之用。现国家储君未定,国本不稳,各个官员纷纷站队!这不是朕想要的大明,朕不想让大明的实力在内斗中体现。诸位爱卿,你们都是大明的栋梁,我希望你们可以接受皇太孙。不管如何,你们应该清楚,大明的朝廷应该永远向着正统!”

    “吾皇万岁!大明不朽!”文武百官纷纷跪下山呼,只有冯坚一人呆呆的站着。

    朱元璋在刚刚的激昂之后,不禁还是感到一阵虚弱,坐回了龙座之上。

    “咳咳,咳咳……”咳嗽了几声之后,朱元璋的声音变得严厉,“至于冯坚,你可知罪?”

    “不止陛下,我冯坚何罪之有?”冯坚的脖子一硬,但是这句话确实让朱元璋拿他没有办法。

    冯坚是左佥都御使,是属于御史台的言官。而言官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