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燧发枪机的原理非常简单:以燧石产生能够点燃枪管中所存储火药的火花。为了产生这种火花,燧石需要高速运动,撞击钢铁迸发出火花,然后火花落入火药中将其点燃。

    回忆着燧发枪机的原理,朱明忠先在纸上写着所需要的部件,然后以对应那个图纸。

    “燧发枪机应该包括以下主要部分。击铁,这个用来固定和加速燧石,再就是为击铁提供动力的主弹簧,还就是扣簧,这是燧石撞击的钢铁条,最后就是火药池:其中放置少量火药,等待接收火花……”

    这四个部件是燧发枪机完成其目标所需的全部基本部件,在最初绘制的那个草图上一一对应这四个主要部件之后,朱明忠又继续思索着燧发枪机的其它部件,毕竟这四个主要部件,只是从表面上看到的部件,它的内部还有其它的部件。

    慢慢的随着不断的回忆,再加上本身就是学习机械的天然优势,使得朱明忠很快就在曾经看过的图片的基础上,弄清楚了燧发枪机的基本原理,比如保持和释放主弹簧的动力,并将动力传输给击铁的机心,还有就是扣动扳机时,啮合机心,然后将其释放阻铁和阻铁簧,自然还有固定连接到火药池上扣簧的盖子,使得燧发枪机能够经受风雨的扣簧片,最终诸如此类的一个个零件于朱明忠的笔下被绘制了出来,尽管图纸看起来很粗略,但是却已经勾勒出了它的基本原理,剩下的自然就是,如何把它统一在一起,变成一个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武器部件。

    “……击锤向上扳动到第一道锁,火帘往前推离引药锅,此时装火药到引药锅就比以往还方便且安全,而这第一道锁也是待射时的保险,此时就算击锤放下也不会击发引燃。射击时击锤再向上扳动到第二道锁,此时火帘往后掀到击发位置,火帘下方连接一片引药锅盖可盖住药锅里的火药……火帘连动簧片自动上锁扣住不动……”

    努力回忆着燧发枪机的结构,一个个图样被朱明忠绘在纸上,随后因为感觉有些不对,无法在脑海中形成这些连动,又被他揉成一团,直接丢弃地上,就这样,一张又一张的图样被接连绘制出来。

    尽管这些图样大都与他曾看过的燧发枪机的图片非常接近,但总感觉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将那些零件在脑海中组合时,总会发生一些问题。

    “……扣下扳机连动阻铁放开击锤向下运动敲击火帘并掀开锅盖,刮下炙热的铁屑点燃引药锅里的火药。点燃引药锅放置的火药经由引火孔点燃爆炸室里的推进剂射出弹丸。”

    就这么,整整一夜的时间,朱明忠一直都在那里研究着燧发枪机。甚至在后半夜的时候,甚至还特意命人喊来了府中的木匠,然后两人用了两个多时辰,用木片制造了一个燧发枪机的木结构模型,如此朱明忠才得已拿着模型研究、改进着这个枪机。

    最终直到天将放明的时候,经过反复的试验之后,终于确定了最佳结构,看着那个与百年后的褐贝丝燧发式火枪极为相似的木制模型,朱明忠才算是松下了一口气,他甚至有些得意的拿着这个不能击发的燧发火枪,瞄准着前方比划着射击,想象着忠义军的火枪队在战场上实施排枪队射击时样子,暗自寻思着,

    “只要把这些枪管进行适当的扩膛,这一仗,估计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可这种欣喜不过只维持了仅仅一个来时辰,待到朱明忠兴致勃勃的拿着铳管找到军中匠营制铳能手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不可能。

    “军门,非是小老儿不愿,实要是军门的这个想法,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看着面前的军门,尽管并不愿意浇他冷水,但是孙玉白仍然极为肯定的说道。

    “军门,且不说其它,你看,这崇祯年的鸟铳,铳身长为三尺,由三节铳管相接而成,至于这清虏制的铳管则为四尺,打从崇祯朝起,这鸟铳便是三钱铅丸,虽说不能洞穿重甲,可若是想穿透重甲,要么是增加火药,这崇祯朝的鸟铳就是每钱还可以加二分,用药为三钱六分,如此四十步可穿重铠。而清虏又加长铳管一尺,如此一来,五十步可穿重铠,若是军门想让这鸟铳穿以重铠,若再加长一尺铳管……”

    作为朱明忠从南京请来制铳能手,孙玉白的回答很直接,在他看来,这鸟铳就是弹丸三钱。

    “鸟铳三钱,是为长理!”

    孙玉白的坚持让朱明忠先是一愣,随后又笑问道。

    “若是鸟铳只有三钱鸟铳,那为何还有两钱鸟铳?就像那红夷炮般,既有数百斤红夷炮,又有数千斤红夷炮?”

    被朱明忠这么一问,孙玉白顿时变成了哑巴,就在他不知如何回答的时候,又听军门说道。

    “所以,既然有二钱鸟铳,三钱鸟铳,那么制以四钱、六钱、甚至八钱鸟铳又有何妨?”

    虽说军门的话让孙玉白无法反驳,可他瞧着那铳管,却又摇头说道。

    “军门,非是小老儿不愿,只是,若是像军门所言,将这鸟铳铳管钻粗,小老儿实是担心到时候,这铳管变薄之后不堪使用啊……”

    求支持、求月票……欢迎大家加入《大明铁骨》读者交流群:150536833一起讨论小说

第52章 窥见(第二更,求月票)() 
“将旧铳口径扩大倒不是不行!”

    作为被朱明忠于牢中救下的“伪官”,戴苍在出狱后,就投入其麾下,本就于江南总督府工房主事的他,本就擅长制造器械,所以在其加入忠义军后,随即便负责起了工匠营。

    原本他正在协助水军将弗郎机装到船上,在听说军门到了工匠营之后,便立即赶了过来。从工匠的口中听说军门有意扩大鸟铳之后,面对铳管变薄后可能出现的不堪使用的问题,他不过只是稍微观察了一下,便想到了解决了之道。

    命人将两支鸟铳的铳管摆放在桌上,戴苍看着朱明忠说道。

    “军门请看这两支铳管有何不同?”

    两支鸟铳都是用熟铁打制的八角形铳管,两只铳管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长度。

    “这根应该是崇祯以后制造的五尺鸟铳,而这根则是三尺鸟铳。”

    面对身着重甲的清虏,为了提高鸟铳的威力,除了增加装药量的强装药外,崇祯年间开始制造五尺鸟铳,从此之后,中国的鸟铳就走向了另一条“歪路”,枪管越制越长,到康熙年间之后,除了骑兵用三尺鸟铳之外,步兵皆是一色五尺鸟铳,甚至还有了七尺鸟铳,之所以称其是歪路,是因为为了提高威力,不断加长的鸟铳铳管,并没有带来想象的优点,反倒因为制造等方面的原因,使得枪管无法做到笔直,从而导致精度下降。

    如此可见满清的愚昧,除了加长铳管之外,完全不曾考虑过加大口径,而明末时除了五尺铳管的三钱鸟铳之外,还出现了四钱、六钱鸟铳以及斑鸠铳等大口径火绳枪。

    “正是,军门,虽说五尺鸟铳威力较之三尺鸟铳威力大增,五十步可破重甲,可相比之下六钱鸟铳,却可在百五十步外破以重甲,相比于斑鸠铳,其枪重较轻,且价格便宜,如果非是崇祯年间朝廷无力造以六钱鸟铳,想来现在军中恐怕早就皆用六钱鸟铳,后来闯贼入京、清虏入关,铳匠或死或流离,这六钱鸟铳自然不为人知,至于那清虏也就不过只知道使用颇为不便的斑鸠铳了。”

    斑鸠铳为明朝口径最大火铳,也叫扳钩铳,铳身长5。5尺,差不多就是1。8米,用药1。3两,铅子重1。5至1。6两,大斑鸠铳弹更是重达1。8两,因为其枪身甚重,需要脚架支撑,形似鸟脚,由此而得名,它的威力远胜普通鸟铳,与鸟铳和鲁密铳管细弹小的风格全然不同。当时澳门及广东能制造,官军仅只是少量装备,对于斑鸠铳,朱明忠并不陌生,在他收复淮安、扬州两府之后,郑成功特意命人送来了一批武器,其中就有一百支斑鸠铳。从外形上看起来,与曾经在网上看过的西班牙火绳枪极为相似。只不过这种火绳枪的造价相对较高,加之后座力太大,使用不便,所以使用并不普遍。

    六钱鸟铳?

    这倒是朱明忠第一次听说,不过随后也立即释然,既然可以加长枪管,自然可以加大口径,又有几个铳匠会那般保守,认准只有三钱鸟铳。

    “军门,其实,以下官看来,这六钱鸟铳,枪身未免太重,弹子过重而使用不便,所以,若想要增加鸟铳之威力应该是以5钱鸟铳为上。”

    曾经于工部任职的戴苍对于鸟铳自然有他的一番建解,在提到五钱鸟铳之后,他又指着桌上的两根铳管说道,

    “军门,你看这两根铳管,这五尺鸟铳的铳管比三尺铳管长出两尺,而除此之外,您看它的铳身,两尺至三尺处,较之三尺鸟铳又粗出此许,以下官看来,若是铳口加粗,自然无需再用以五尺那么长的铳管,若是将其锯去一尺半,因为这中段略粗,自然可以扩大铳口……”

    戴仓的解释让朱明忠仔细观察着那铳管,虽不过只是粗出两三毫米,但明显能看出稍微粗了那么一点。

    “葭湄所言极是,我看就这么办,可以把五尺鸟铳锯短,反正咱们也不需要那长长的铳管,然后再用钢钻扩膛……”

    瞧着一旁的那支三尺鸟铳,朱明忠倒也没有浪费。

    “至于三尺鸟铳,嗯,可用以训练,对,三尺鸟铳的后座力小,这样士兵用其训练更容易掌握它,不至于对其生出惧意……”

    其实在同时代的日本,他们的1匁——3匁筒,也就是“铁炮”,因为其后座力轻、不消耗大量火药通常是用于练习,毕竟1发6匁筒用到的火药能够让1匁筒发射6次。三钱鸟铳同样也可以用于训练,当然,也可以用于战斗,比如对付不披甲的绿营,土匪等武装,这种口径只有13毫米左右的鸟铳,完全可以满足其需要,当然,那时候,它并不是鸟铳,而是燧发枪。

    “军门所言甚是,若用于训练,可只用药一钱,药亦不费,声亦不大,铅弹亦可收回,筒又不致即热……”

    表示赞同之余,戴苍又把话锋一转,又继续说道。

    “只是军门,若是将其铳口加大改为五钱弹,那么其用药势必加大五钱以上,如此几近多出一倍,若铳尾随之减薄,势必会有迸炸之嫌,这,又是如何是好?”

    戴苍的反问让朱明忠先是一愣,随后他才想到,这火枪是一个整体,加大口径,自然需要增加发射药,膛大口径后枪管减薄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承受得了火药增加近一倍后的膛压?

    盯着桌上的铳管,朱明忠的眉头紧锁着,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是制造出燧发枪,又怎么可能击穿清军的重甲?

    “若不然……”

    盯着粗重的铳尾,朱明忠稍加思索后,说道。

    “能不能将铳尾稍加厚一些……”

    瞬间,朱明忠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了后世大名鼎鼎的克虏伯的套管,多层套管使得其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

    “我们可把铳尾磨圆,然后打制一段长半尺铁管,铁管可比铳尾稍小些许,然后加热,趁热套上去,等到冷却的时候,其自然也就紧密成一体……”

    “军门的意思是另外加一层铳尾,如此虽是可以避免铳尾迸炸,但是这打成八角型铳尾是何等困境,除非将铳尾磨圆,只是如此必定耗费工力……”

    当戴苍指出膛圆枪管费工费时的时候,朱明忠看着八棱形的枪管,想到这个时代落后的工艺,使得人们只能选择这种枪管外形,稍作思索后他便说道。

    “嗯,想要膛圆铳尾单是靠人力肯定不行,我看,可以设计一台机器……”

    作为工科生朱明忠最擅长的自然就是机械,所以,他几乎是第一时间想到了车床,但是车床需要优质的钢材作为刀具,而且车床的结构也极为复杂,所以略作思索后,他便用炭笔在纸上绘着一个简易的草图,一边绘图一边说道。

    “这个机器可以是水力的,用水车提供动力,然后转过一个齿轮,这个暂时先用木制的齿轮组提供动力,这个齿轮组可以提高转速……”

    在绘制着草图的时候,朱明忠想象着磨床的工作方式,尽管在机械史上称1864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磨床,这是在车床的溜板刀架上装上砂轮,使其可以磨圆工件,但其实在中国,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了极为原始的与其功能类似的磨床,只是那个时候古人是用此加工玉石。

    或许其它人对磨床并不怎么了解,但是戴苍却轻易的从军门绘制的图样中,看出了其中的原理,他的眼前更是瞬间一亮,本身就是爱好各类械物的他,就像茅塞顿开似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些他曾见过的用于加工玉器等小型器件的械物,那些械物未尝不能用于其它方面。

    “经略,下官明白了,你这是用水轮带动大轮,然后大轮带小轮,如此转速自然极高,如此即可以磨石磨光铳管,且铳管外管只会圆滑非常,这样一来,非但铳管磨圆后可以减轻重量,而且还可以用制铳管的方式,制起军门所说的套筒自然是再便利不过……”

    盯着那纸上的图样,戴苍整个人都显得极为激动,他看着那水车,脑海中所想到的只是如何利用水利,既然这磨圆铳管可以用水力,那水力自然也可以用于其它地方,比如……锻铁!就像在江南极为常见的水碓,就是利用水力舂米的器物,若是将那水碓的舂米的石锤换成铁锤的话,如此,打制兵器、盔甲的速度岂不更快?

    甚至,这水车,还可以用来锯木,用来……第一次,戴苍只觉得这水车用处远远超出他的想象。而并不知道自己信手之举给戴苍带来什么样启示的朱明忠却又继续说道。

    “这水力的关键在于水车,所以这个水车的形体很重要……”

    在朱明忠重新绘制了一个新型的水车的外形时,戴苍已经无法控制他的内心的情绪了,激动不已的他冲着朱明忠深鞠道,

    “军门,下官有个不请之请!”

第53章 船厂(第三更,求月票)() 


第54章 中与洋(第一更,求月票)() 
时值盛夏,似火般的骄阳灼烤着苏北大地,前几日刚下过的那场持续数日的豪雨,使得这大运河的河水涨起了数寸,再次泛滥起来,对于干旱月余的苏北大地而言,这场暴雨却非甘霖,此时苏北许多低洼之地内涝已成,眼看着就泛起涝的时候,这雨接连下了三日后,今个儿终于停了。

    虽然现在漕运断绝,但是这大运河上仍然不见冷清,往来的各种船只,仍然于运河上航行着。不过虽然如此,这运河上的官船却不是经常能见到的。所以每当又官船通过时,总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当孩子们看到官船在那追赶着官船叫喊着“大官船”的时候,那大运河河堤上浓荫如盖的大柳树下,坐着的老农却只是轻撇一眼,然后便默默的吸着旱烟,似乎那官船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也确实,对于在运河边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农来说,往年间,最热闹的时候,这运河上那天不过上几艘堂皇的官船,至于这艘官船,按老农的嘀咕“不过就是一七品船”罢了,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七品的县令才会坐这船。

    当岸边荫下的老人用轻蔑的眼光一撇之余,在船上,却有一个穿着儒袍相貌却迥异于中国人的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却是好奇的打量着河岸边的美景。

    在大运河坝上尽是一排排古老的柳树,那巨大树荫下隐约可以看到有人在纳凉,还有老农负着双手佝偻着身子,手中牵一截绳头,慢吞吞地在坝上走着,绳子拖着一头老牛,牛脊上坐着小娃娃。而在不远处的河畔小镇的上空已飘起了一道道午时炊烟。

    此情此景,有如油画一般展现在巴尔的眼前,只让他整个人不禁迷醉于这充满东方色彩的运河景致上。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在话声传来的时候,一个二十几许的青年。他生着一张颇为俊秀的脸,他的笑容看起来同样很是诚恳,但是眉宇间却又带着些许年青人才有的调皮,他的眼神虽然流露着愉快和坦率,但是有点过于凝重,咄咄逼人。他身穿儒袍,看上去非常合体。

    “史司先生,现在,咱们所过的这条运河,便是便是这诗中所言的大运河!”

    走到蓝眼年轻男子身边,青年的举动显得很是温雅,不过这时,他口中的话却改了英语,甚至在又史司的请求下,将那首皮日休的“怀古”译成英文,两人就这样站在船头说道,全是一副兴致勃勃之状,只听那青年用英语对身旁的蓝眼睛男子说道:

    “大运河南起江南余杭,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北至涿郡,就是现在京师,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嗯……大约就是你们口中的耶历600年左右,运河开凿全长5400余华里,也就是1700英里左右,若是以地理经纬来看,差不多就是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

    青年的话只让那蓝眼睛的男子不无惊讶的说道:

    “天啊!公元600年,那时候欧洲几乎还处于蒙昧时代,你们竟然修筑了长达1700英里运河,我的上帝!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条运河应该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了。”

    在来到这个国家之后,他史司见过太多让他惊讶的事情,这个国家总有方方面面的东西,让人们为之惊讶,为之赞叹。有时候和他们相比,欧洲落后的就像原始人一般。

    蓝眼睛男子的惊讶令青年的脸上闪过一丝骄傲,那神情中尽是些得意,显然能让这个英国人佩服中国,确实是一件让人颇为得意的事情。

    “还能欺你不成,若不然,又岂有皮日体那首《怀古》中所言的“尽道隋亡为此河”!隋朝就是1000多年前的事情。”

    说罢他们两人立于船首尽览这运河之景,此时这河景尽入两人眼帘;极目望去河岸坝上百年巨柳绵绵绿无尽头。古老的运河水平静的流淌,绝无波澜,绝无喧嚣,宛若置身世外桃源,不禁让人心浸泡在这静美之中,立于船首向下看去,看着船下的流水,只使人产生河水流向远方,不知何处是尽头的感觉,水中倒影宛如图画。

    眼前的美景只使得史司激动得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