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6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着他们两人的话。默默无言的黄老六,跟着他们一同往家走去。

    转角经过一家门洞大开的人家时,黄老六和铁柱、铁塔两兄弟不约而同地投了一眼,只见这家的房门大开着,里头早已是空无一人。

    “别看了,开着门,人肯定没了……”

    黄老六叹口气,然后朝着远方看去,最后抿抿嘴说道。

    “呆在这城里头,早晚得死……”

第418章 (求支持,求月票)() 
从天寒地冻的初春再到盛夏,再从盛夏到凉意逼人的初秋,被围困的靖南城,在长达七个月的围城中,已经濒临绝境,粮食、青菜和柴火一天比一天困难起来,一开始朝廷还有粮食,可是随着粮仓被烧,大量粮食被焚,朝廷发放的粮食也就越来越少。先是减量,然后是施粥,最后,在一个月前,干脆连那阵粥也省了。

    如果不是因为旗丁皆兵,每个月男人们还能在营中领取十斤粮食,再加上院子里种的土豆在那里吊着,不知多少人得饿死,不过即便是如此,饥饿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相比于人口,家中于墙边院里种的土豆总归是有限的。

    饥饿的阴云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直笼罩着这座城市里的所有人。尤其是当饥饿驱使着人们把尚未成熟的土豆挖出来裹腹的时候,一切似乎都已经注定了。

    早在两三个月前,一般小户人家就已没法过活了,而那些有钱的人家则想尽一切办法囤积各种粮食,他们知道在围城的时候,粮食就是命。越囤积,粮食越恐慌,粮价越上涨。粮商们因为粮食的来路已断,不愿把全部粮食卖完,往往借口没有粮食而把大门关了起来,哄抬市价。开始时官府三令五申,严禁粮食涨价,要粮商一定得按官府规定的价格出售。不但禁止不住,反而促使家家粮店闭门停售。随后官府就严禁粮商闭门停售,价格可以不限。这样一来,粮价就像洪水泛滥,不停地上涨。只有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家才能买到粮食,穷家小户望天无路,哭地无门,只好等着饿死。

    到了秋天,城内本就不多的粮铺也纷纷关门了无粮可售了!

    不过即便是如此,街上仍然有些铺子在做着买卖,老鼠肉、两脚羊肉,大抵上也就是诸如此类的肉食,就那么直接挂在街上。夏天时百文钱一只的老鼠,这会已经涨到了数百文,至于两脚羊也涨了不少。

    对于城内发生的一切,尽管身处深宫之中,但是玄烨仍然了如指掌,不过,作为皇帝,他并没有任何办法,甚至于有时候,他宁可自己变成那些每天只需要为食物发愁的百姓,也不愿意去面对眼下的国事。

    王化行降了!

    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玄烨惊得半晌都说不出话来。尽管在王化行投降之前,他就已经收到从南方来的密奏,在那些人的密奏中,提到了杰书被太子斩杀,提到了太子夺取兵权,也告诉他南方的形势。

    在接到那些密奏后,玄烨整个人都处于惊慌之中,随后他明白了太子为什么会杀杰书,为什么要自毁长城,是因为他的那道旨意,让太子感觉到了威胁。

    “那个废物怎么就不能体谅为父的苦心啊!”

    看了他们的密奏,玄烨恼怒的漫骂道,继而甚至放声痛哭,了解儿子的他很清楚,杰书死后,南方的驻防是指往不上了,无论如何,他那个儿子,都不会再领兵回援了。

    对儿子的了解,让玄烨很清楚,他那个儿子绝不会冒险来救他。

    “这个孽子!”

    又一次,痛骂一声,玄烨的脸色变得铁青。

    原本得知杰书的死讯后,尽管他也曾为之愤怒,可是,也就只能如此了,尽管他曾通过信鸽带去了一封封情深意切,充满父爱的信,但是却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丝毫音信。

    再然后,就在他慢慢平静下来时,又一个消息传了过来王化行降了!

    王化行投降的原因是因为太子派他领兵北上救援靖南领兵两万!这不是让王化行送死吗?

    难道那个孽子就不知道这样逼人送死,必定会把人逼反吗?

    尽管恼怒,但是玄烨却没有任何办法,毕竟,他困在靖南城中。

    这会,面对杰书死死,王化行投降的局面,玄烨所能做的也就是叹息了,叹息着自此之后太子身边剩下的全是庸才,叹息着大清国的气数将尽了。

    太子拥兵自重,不愿来救。

    王化行投降。

    想到这一切,玄烨在心中伤心地叹息说:

    “唉!亡国之相啊!”

    曾几何时,玄烨不愿意去面对现实,在过去的一年中,他曾经有过各种各样想法,甚至也曾动过与大清国共存亡,用自己和朝廷的死去换取大清国的未来,但是面对明军深入的现实,在王化行等人的劝说下,他又动了旁的心思。

    “以靖南为诱饵,使其专心于靖南,待明军聚兵于靖南时,再调南部驻防兵,里应外合,包围明军将其重创,进而以战求和……”

    以战求和……

    又一次,玄烨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当初王化行跪在地上说出的这番话,也就是王化行的话,让他看到了生的希望。

    就像最后一根稻草似的,绝望的人总希望抓住它,可是现在,那根稻草却一下被夺走了。非但夺走了,甚至还把所有的希望都给撕的粉碎了。

    怎么会这样呢?

    又一次,玄烨想到了那个梦。正是因为那个梦,才让他做出了那个决定。

    难道朕错了?

    “不,朕没有错,只是太过信任太子了……”

    是的,太信任太子了。

    “他到底还是年岁太小啊,怎么能担起得那样的重任呢?即便是朕,当年要不是太皇太后在一旁招应着,不定要犯下多少大错。”

    玄烨自言自语的说道,然后,他坐在那里,又一次浮现出了太皇太后的身影,想着太皇太后,他发现现在自己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了。

    太皇太后已经走了,就剩下自己了。

    “太子那边应该也是如此吧,哎……”

    想着太子身边,也是没有个商量的人,玄烨突然之间,发现自己错了,甚至可以说大错特错,当年自己的身边有太皇太后,可是太子呢?

    明珠,明珠不过就是个奴才罢了。

    又岂是个能商量的人。

    “哎,说到底,总归是明白的太晚了,要是能早点明白就好了,只是……”

    猛然坐起身来,玄烨自言自语道。

    “现在还有机会吗?”

    心里这么想着,玄烨对太监吩咐道。

    “去,请礼亲王和索额图过来。”

    也许,应该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差不多过了小半个时辰,一个太监掀开帘子,礼亲王岳乐走在前面,索额图跟在后面,他们两人一进来,就跪到玄烨的面前叩头。

    任由他们两人跪在地上的玄烨直接问道。

    “礼王,城上守御如何?明军有何动静?”

    岳乐连忙答道。

    “回皇上,目前,虽然明军没有什么异常的举动,但是现在人心纷乱,营中兵卒皆无战意,若非是明军阵前有大量地雷阻挡,只恐怕早就有人降了他们,如今王化行降明后,军心更是混乱非常,众心更加瓦解。”

    岳乐倒也没有隐瞒,有些事情是瞒不住的。

    “尤其是目下,营中粮食日益困难,每天都有兵卒饿死,臣以为,长久以往,只恐怕明军尚未攻城,城中军队就已经悉数饿死了?”

    然后岳乐痛心疾首的地说道。

    “皇上,目标前城内粮草日益减少,当初坚守所图,不过是为了与南方驻防旗兵汇合,合师破明,如今南方旗兵久侯不至,援兵不至,城中人心难免瓦解,若是再久待下去,只恐怕军民必将饿死于城中,虽然奴才们都有与主子共存亡的心思,可如此饿死,却也是恒古未有之事……”

    岳乐突然说不下去,伏地泣不成声。索额图也默默流泪,他现在甚至后悔,当初为什么不能与明珠一同随太子南下,否则又岂会有今日之祸,当然,没有皇上的同意,他是不能随太子南下的。

    只是现在太子……哎,大难来时各自飞啊!

    太子这么一飞不当紧,可把满城的老少爷们都给坑了,原本他们还指往着太子领兵过来,把他们救出这死城,可是现在,除了困死、饿死在这里,还能有什么法子?

    想到这,索额图不禁悲从心中来,哭更是情深意切了。

    见两位大臣哭,玄烨也不禁心生感伤,恨恨地说道。

    “明人残暴,围城不攻,焚我粮库,所为所图,都不过是为了饿死咱们旗人罢了!明人如此狠毒,意图饿死数十万旗人,能岂能配得上天朝上国?配得上礼义之邦?”

    这样的话,从玄烨的口中自然是笑话,毕竟论到狠毒明军显然比不上清军,而处于绝望中的玄烨,似乎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毕竟在陷入绝境的时候,但凡是人总会把责任归于敌人。

    索额图也接着说道。

    “明人残暴,实在是匪夷所思,想我大清当年对明人何等宽容,不曾损其宗庙,并且葬崇祯,礼待旧臣,而今日反观明人如何待我?其只想饿死我等大清军民,古往今来,又有何人曾有如此暴虐之行径,臣以为,既然明人如此残暴,那么我大可破釜沉舟,领兵出城,与其决战,在期杀出重围,而不是坐以待毙。奴才于危难之际,已经决心以一死报主子,只要主子一声令下,奴才必定冲杀在前,拼下性命,也给主子杀出一条生路!”

    说完,索额图又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叩头。

    看了着跪在那叩头大哭的索额图,玄烨颇为感动的说道。

    “索额图,你家世代忠心,朕又岂能不知,于你,朕还是有用的,君臣患难与共,你的性命可万万不能如此赔上……”

    想着现在还有一丝突围的可能,玄烨转脸上向岳乐问道:

    “礼王,如果现在突破的话,有多少把握?”

    听到皇上的这一句话,岳乐的肩膀微微轻颤,然后磕头没有再说话。

    几分把握,岳乐一时间答不出来,见他不说话,索额图便说道。

    “王爷,这杀出重围有几分把握,您总得给个话啊!皇上在那等着呢!”

    索额图的发问,让岳乐又一次磕头,良久之后,才说道。

    “回皇上,今日不同往日,如果是两个月前,皇上有此问,臣有十成把握杀出重围,护送皇上与朝廷南下,但是目下军心纷乱,城中军队饿死甚多,一但突围,臣担心兵卒败而继降,到时候非但杀不出重围,反倒全军覆灭啊!”

    闻言,玄烨愣了片刻,他半晌都没有说出来话,尽管他知道局势于大清国非常不利,但却没有想到,居然会这般不利。

    “王、王爷,你,你这是危言耸听!奴才、奴才们都是主子的奴才,只要主子下旨,奴才们必定会尽心效命,为拼尽全力帮主子杀出一条生路!”

    又一次,索额图磕着头,流着泪说道。

    “主子,请主子下旨突围,奴才亲自领兵,就是死,也得把主子安全的送出靖南,只要主子到了南边,与太子汇合了,我大清国就还有得救,奴才求主子下旨!”“咚咚”的磕着头,索额图尽是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样,看着他这副模样,玄烨的心底不由一阵感叹,要是当时把索额图派到太子身边,太子会不会做出其它的选择?

    自己怎么就选择了明珠了呢?

    明珠那狗奴才,当真是不堪大用啊……

    岳乐也在一旁跟着磕头道。

    “皇上,臣领兵守城,深负陛下,死有余辜、死有余辜!”

    看着岳乐磕头请罪,玄烨不由的长叹口气,然后说道。

    “朕清楚记得,当初守城的时候,礼王你就建议朕离开靖南,只是那个时候,朕所思所想,是为了保住大清国的一丝元气,想要破釜沉舟,可……现在看来,是天意如此,既然天意不在我,即便是勉强挣扎又有什么用呢?朕虽深居九重,日理万机,可是你如何治事勤谨,朕全知道!什么死有余辜的话,就不要再说了,”

    心灰意冷的玄烨摆了摆手,然后看着他们两人说道。

    “看样子,大清国的命数也是如此,造化弄人啊,想当年,我大清入关时,气势何等之盛,而今却落得这步田地……哎!”

    长叹一声,玄烨冷冷的说道。

    “朕、朕不甘心啊,不甘心啊!为何他朱明忠能力挽狂澜,而朕却……不甘心啊!”

    

第419章 南方(求支持,求月票)() 
当十万西征军聚焦在靖南,渐渐的收紧那个镣铐的时候,准备给予这个敌人以致命的一击时。在数千里外的南方边陲之地广西,又一次迎来了大明的皇帝,作为最边陲的省份,这是历史上第二位抵达这里的皇帝,上一个皇帝是昭宗朱由榔。

    作为最为偏远的省份,广西一直都被视为蛮荒之地,历史上几乎不会有什么达官显贵来到这里。不过现在,得益于铁路、蒸汽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尤其是铁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空间的距离,曾经遥远的边域,不过只需要区区数日,就可以抵达,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铁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大明,改变了大明的行政结构,大明的官员可以在随时抵达各地进行巡视,从而避免了山高皇帝远所导致种种问题。

    对于身为大明皇帝的朱明忠而言,火车、铁路也让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前往偏远的边域。微服出巡也好。正常的巡视也罢。在过去的多年间,他的足迹已经遍布了整个大明,但这是第一次,他向更遥远的地方走去。

    透过车窗,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重叠。坐在车窗边的朱明忠偶尔会把目光投向车窗外。

    半个小时前,结束了对边境最后一个火车站里的站务人员以及边防人员的慰问后,带有蟠龙徽章的皇家列车停在了那里,转而搭另一辆民间的列车继续往南行驶,这是朱明忠第一次前往大明之外的异域。

    其实,根本谈不上什么异域,因为现在交趾,并不仅仅是大明的属国,这里是大明第一批封建之地,当年大明借口郑家攻击据守高平的莫朝政权,将郑氏灭亡后,顺便又以南方阮氏不敬为由,灭阮氏。随后在交趾故地的问题上,朝中发生了争执,一边主张重设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理由是那里是中国故地,而另一边主张交还土人,另立国君,理由是吸取历史教训。

    面对这种争执,作为皇帝的朱明忠,作出了一个对大明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分封宗室、封邦建国,原本数十位拿着朝廷俸禄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被分封到交趾,二十年前,那些宗室郡王、将军们,即便是百般不愿,也只能离开大陆前往分封地。

    二十年来,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作为皇帝的朱明忠,尽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这里的一切,但是,他从未到达过封国,一直以来,他都渴望着实地体验一下,体会这里的变化。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想要查看他的“教土归夏”的政策是否成功,尽管在过去的多年间,所有人都告诉他,这个政策规定是成功的。千百万土人已经放弃陋习遵从汉礼、汉俗。

    几乎所有人都告诉他。现在。这里和内地已经没有多少区别。但是如果不亲眼看一看这里的变化,又怎么能相信这一切呢?

    “这里就是新安了……”

    默默的看着车窗外的山岭、水田,朱明忠暗自想到,新安是宁靖王朱术桂的封地,作为郡王的他,尽管按明制制“封地其外五百里曰郡服”,可是考虑到当地的环境,朝廷又将谅江府也划为其封地,之所以对朱术桂如此厚待,完全是因为朱明忠个人对他的好感,毕竟,他是大明最后一个举家殉国的宗室。也正因如此对他,一直怀有特殊的好感。所以著名中才会选择这里作为自己此次南下的第一站,当然他并不是以皇帝的身份的到这里,而是以微服私巡的方式,来到这片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土地。

    “看起来,百姓倒也平和……”

    静静的坐在窗边,将视线从水田中劳作的百姓身上收回时,朱明忠看到了自己的儿子朱和,尽管这些年,一个又一个儿子分封到新夏,甚至就在去年十五子朱和、十六子朱和分封到北美,他们将在明年成行,他们将会开辟那片新大陆的新纪元。也必将把华夏文明在那片新大陆上永远的传承下去。

    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朱明忠一直渴望着那一天。渴望着自己的儿子们在北美大陆上建立属于他们的国家,传播华夏文明的那一天。

    尽管渴望,但是内心未必没有某种失落。毕竟。在这个时代。将儿子们分封到那么遥远的海外。这意味着他们父子此生都不可能再有相聚的时日了。

    不过,唯一值得欣慰的恐怕就是他的身边仍然有十几个儿子,只有朱和在皇家排行十八,今天才十五岁,按道理应该在军校读书,不过因为是假期,所以朱明忠才会带着他一同南下。他的母亲是艾米尔,因为是叶尔羌人的关系,所以相貌明显带有混血儿的痕迹。

    见他又一次在翻看着地图,朱明忠知道他在想什么。

    “和,再过几天我们就可以见到你二哥他们了。”

    与历代皇家不同,也许是因为分封,也许是因为现在的皇家人丁稀少,在朱明忠刻意引导下,这些孩子们的感情极深,毕竟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不过即便是如此,兄弟之间也难免也远近。而朱和最亲近的人是他二哥,不过因为他早就分封就国,所以两人已经多年不见了。

    “恩。”

    抬起头来,朱和说道。

    “父皇,明年,可以把我的封国封在这里吗?”

    他的手指着地图问道。自从过完十五岁的生日后,他就一直在研究地图和航海日志、探险日记,即便是在他于军校的宿舍中,也堆积了上百本主要记录着大明的探险家们在各地探险的书籍以及大量的地图,对于“未开化地区”的了解,他甚至可以让清河书院的许多地理学教教授惊叹不已。

    “那里?”

    起身走到他的面前,朱明忠拿过地图问道。

    “是什么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