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5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经被遗忘的记忆,再一次犹如噩梦一般在世人的脑海中显现了出来,他们中的许多人这才会自己的短视而懊恼。

    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或许他们曾觉得的进攻西域劳民伤财,但是现在,当痛苦的记忆被唤醒之后,几乎每一个人都高呼着一句话——灭奴!

    灭奴!

    不灭建奴,誓不还师!

    非但普通的百姓如此,甚至就连同那些军人的亲友、家眷也纷纷寄信给儿子、丈夫、兄弟以及朋友,告诉他们,让他们为逝去的亲友复仇!

    战争!

    以另一种状态,在大明的后方打响了。

    当痛苦的记忆被唤醒之后,在仇恨的驱使下,人们对于战争的热情也被点燃了,每一个人的热情都被点燃了。

    不因为其它,只是因为他们逝去的亲人!

    已经被遗忘的记忆,成为了人们渴望胜利的根源。他们不再像最初那样反对战争,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战争之中,尽管他们并不能为这场战争做出太多的贡献。在更多的时候,人们所能做的也仅仅只是保持着对战争的关注,而他们的关注同样也在影响着舆论的导向。

    现在,大明上下对于战争的关注也远远超过了过去,每一个人都在关注着战争,关注着战争的进程,同样的报纸上,只要刊登与战争有关的新闻,总是能卖的很快。

    如此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更是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同样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人们痛苦的回忆被唤醒了,所以人们才会如此的关注着战争,因为这场战争与他们每一个都是息息相关的。

    面对百姓突然对战争产生的兴趣,一些报社做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他们向前线派出了记者,通过记者在前线进行采访,获得第一手的资料,然后通过快信或者电报传回内地。大量的来自前线的新闻,使得人们看到了军人在前线的付出,在他们为军人们的牺牲而感动的同时,每一次胜利,哪怕是一次微小的胜利。也会让后方的人们欢欣鼓舞。

    向前线派出记者!

    面对那些因为刊登战地新闻而销量大增的报纸,许多报社都行动了起来。纷纷向前线派出了战地记者。

    “开儿,你确定要去吗?”

    看着自己的儿子,李渔笑着问道。

    李家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办报,至于他也不再写香艳,由他人出版。,而是将香艳于报上连载,如此十几年后,现在“金陵日报”已经成为南京的十大报纸之二一。不过,早在三年前,他就已经把报社交给了长子李将舒,尽管他当时只有二十一岁,但报社在他的操持下,非但不见衰势,甚至发行量又上了几个台阶。如此,已经年过七十的李渔也就能安心养老了。不过,今天他平静的日子,又一次被打破了。

    “父亲,请原谅孩儿不孝,圣人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此番孩儿欲望西域,既是因为现在举国上下皆关心前方战事,孩儿到那可就近采访前方将士,以便发回第一手报道,让《金陵日报》得已名扬天下,至于另外,孩儿亦有自己的私心。”

    看着父亲,李将开犹豫片刻,然后说道。

    “孩儿兄弟五人,排行第二,数年前就已经自立门户,但却仍然于托庇于报社,托庇于父兄,如此自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孩儿亦希望能在西域寻得些许门路,将来在那里定居,为我李家开支散叶……”

    作为次子的李将开有着自己的想法,对于他而言,他从不曾把自己的将来局限于这家报社,始终局限于家族的庇护之下。对于未来他有自己的想法。

    儿子的话,让李渔沉默了下来,对于五十才得子的他来说,从长子将舒之后,次年,纪氏又生一子取名将开;五十二岁时,纪氏再生一子取名将荣,过了一个月,侧室汪氏也得一子取名将华;后来又得将芬、将芳、将蟠三子,共七子,将荣、将芬早殇,实存五子。晚年得子,为他寥落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可也正因如此,对每一个儿子,李渔都极为心疼,早年间为了能够让他们能够自立,他甚至不惜重金在南京为他们置办下门铺、房屋,并且把儿子们都送到报社中。

    长子继承只说次子要离家,可没说过,自家的产业不能雇佣次子吧。为的只是把儿子留在身边。可现在老二的决定,还是让他一阵不舍。但即便是再多的不舍,他也知道,这一天总归是要来的。

    只不过他并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的这么早。在他看来,至少还应该再等上几年。

    “哎,其实,都怪为父私心太重,要不是只想着天伦之乐,将开你又何必如远去西域?要是为父同意你去参加文官考试,哎……”

    李渔长叹道,在将开书院毕业后,他没有同意儿子去考文官,因为那一批文官,都是要派往殖民地的,他不愿意儿子远去殖民地,那怕是只要去几年。他担心儿子去了那里,就一去不返。

    但是现在,儿子将要去的地方又近上多少呢?其实,许多人想要谋生,总要去远的地方。毕竟在那里机会更多。

    “父亲,其实,孩儿也不曾想过做官,当年之所以想考文官,还是因为同学们大抵都是如此。”

    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作为次子的他,知道自己有一天必定会离开李家,自立门户,所以他才会和同学们一起想考文官。在过去的几年中,离开李家的念头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越来越浓了,寄人篱下并不是长久之计。

    有一天,如果与兄长发生冲突,到那时再离开,难道只是靠着父亲送的商铺收租过日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是时候离开了!

    过去他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但是现在,一会就在眼前,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也许就再也没有机会离开了。

    “这次孩儿想去西域,其实……”

    沉默片刻,李将开说道。

    “孩儿是想到西域去看看,我想看看那里的沙漠,看看那里的雪山,看看那里的草原,大明在那里拓土岂止千万,孩儿想到那里看看,那里到底是什么模样……”

    对于异域,人们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想象,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类似于徐霞客那样的大明人在不断的探索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们被皇帝称为“探险家”,被称为“探索者”,正是那些探险家们的游记,让人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了解到这个世界。

    同样也让普通人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想象。充满着向往,甚至现在有的人并不是因为海外的机遇前往海外,而是因为海外与大明迥然不同的世界,那个陌生的世界吸引着他们,让所有的年青人,对于外部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他们渴望着看到新世界。

    或许,西域并不是新世界,但是雪山、沙漠,甚至还有传说中的火焰山,无不在吸引着他们,而作为年青人的李将开,同样也对那里充满了好奇。他渴望着在那里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同样也渴望着了解那个陌生的地区。

    当然作为记者的他,很清楚在那里,在那片陌生的土地上,充满着太多的机会。作为第一批开拓者的他们,必然将获得难以想象的回报。

    看着父亲,李将开笑着说道。

    “父亲,现在与过去不同,做火车最多二十天,就可以赶过来,正可谓近在咫尺,要是父亲想念孩儿,只管发电报,孩儿一定会赶回来的。”

    交通和通信的便捷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对此,这些年李渔可谓是深有感触,不过即便是如此,现在,儿子即将远去,而且将会在万里之外定居的现实,仍然让他有些不舍。

    但良久之后,他还是长叹了口气,儿大不由娘。更何况,他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心去阻拦儿子。他同样也知道,对于儿子来说,这或许也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

    看着眼前态度坚决的儿子。李渔说道。

    “唉,下午去给你爷爷上个坟吧……”

    父亲的长叹,让李将开点点头,然后说道。

    “父亲,以后您一定要保重身体……”

    有时候,离开,总是很简单的事情,对于李将开来说,他的离开,不过只是一张车票,一个行李箱,毕竟,现在他是作为派往前线的记者离开南京,而不是前往西域的定居者。哪怕是他现在已经为所有的一切做好了准备。甚至他已经告诉了自己的妻子。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会写信让她们过来团聚。

    火车一路西行,喷吐着浓浓烟雾的蒸汽机车沿着中原大地朝西行驶着,陇海铁路是大明建设最早的一条铁路,它最早只是一条马拉铁路,正是这条铁路改变了大明,从马拉到蒸汽机车,从铸铁轨到熟铁轨,再到现在的钢轨,这条铁路见证了大明铁路技术的变革。

    坐在火车上,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全新的速度,总是会让人感觉很是神奇,其实大明的铁路速度并不快,即便是像这样的干线铁路,时速也就是60里左右的速度,可即便是如此,也比马车快了很多,在火车上日行千里不再是人们的幻想,而是早已成真的事实。

    车厢里不时的摇来晃去,偶尔的煤烟味会传进车厢里,烟雾会呛得一些人发出咳嗽声。不过即便是环境看似有些恶劣,如果是三等车厢的话,车厢里还会挤上上百个乘客,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这绝对不是什么好的环境。不过即便是如此,火车仍然是人们出行的首选。

    毕竟,火车的速度可以弥补所有的一切不足。

    当然,如果乘客愿意花钱的话,他们可以到环境相对较好的二等车厢,甚至一等车厢,当然,环境最好的恐怕还是一等卧铺,尽管速度是相同的,但是一等卧铺里的环境非常不错,卧铺房门关上的时候,与家里的区别并不大,有床、有桌,可以躺着睡觉,也可以坐在那里聊天。

    而且卧铺车厢餐车上的服务也绝不同于普通车厢。相比于普通的餐车,在卧铺餐车里,可以享受到极为精致的餐点,当然,只是价格上稍微贵了些。

    “哼哼,你看,这样的一份晚餐,这么一点鸡肉、一点素菜,再加上一小碗米,居然敢收一钱银子,铁路公司就不怕把人逼的不吃餐车里的饭吗?”

    一边吃着盘中的食物,王云一边抱怨着。

    “可你要是不吃的话,在火车上又能吃什么?”

    李将开笑着说道。他们两个人住在同一个车厢中。尽管职业不同,但经过这一路上的接触,早就成为了朋友。

    “像三等车厢里的乘客一样?吃炒面?对,车上的热水是免费的。可是你看……”

    李将开将视线投向车厢里的其它乘客,然后说道。

    “能睡得起卧铺的乘客,肯定不会在乎这一钱银子的。”

    谁又会在乎这么一点银子呢?既然连这么贵的火车票都能够负担得起。自然也就不会去在乎了。

    “一两银子在外面,可是能请几个人小搓一顿了!这么一点东西,居然这么贵。”

    “这是在火车上,地方不同,自然价格也就有所不同!”

    作为记者,李将开很清楚火车上的不同。

    “陇海铁路是铁路公司的专营路线,他们定的这个价格,你可以不接受,可以不吃,但只要你想吃,就必须要接受!”

    “你的意思我明白,因为没有竞争是吧,火车上的餐车是铁路公司经营的,除此一家,别无分号,就是这样。独家的买卖谁做起来都会做成这么样。其实,我觉得也许,可以把这两节餐车分别租给别人,就像是商铺一样,这样价格就会降低很多,毕竟,有了竞争,不再是独家的买卖。价格就会降低。”

    “这也很简单,铁路公司只需要把租金提高就行,如此一来,那怕就是别人租了下来,为了利润,也会提高价格,反正对于铁路公司来说,无论如何这都是独家买卖,他们所需要的仅仅只是利润。至于其他,根本就不需要考虑,毕竟别人是不可能在这上面卖东西的……”

    李将开笑着说道。

    “就像火车站里的商铺一样,东西肯定都比站外的贵,你要习惯这一切……”

    好吧!

    王云无奈的笑了笑,这一切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然后说道。

    “你是记者,不应该仗义执言吗?”

    见他无法接受自己的这种观点,李将开并没有去为自己辩解什么,而是用餐巾擦了一下嘴唇,然后对伙计说道。

    “伙计,有什么报纸。”

    “《明报》、《公议报》、《河南日报》、《黄河晚报》、《开封晨报》……”

    带着报纸袋过来的伙计,连忙介绍道。并且掏出了很多报纸,整个人都显得非常热情。

    “那给我来一份《公议报》吧!”

    “给您……谢谢,一钱。”

    “一钱?!这未免也太贵了吧,《公议报》不是每份十文吗?怎么到了车上这么贵?这是什么时候的报纸?昨天的报纸你也拿出来卖?”

    李将开夸张的说道,同时把报纸递给王云。

    “你看看,报纸都是昨天的!”

    可不是。

    王云搭眼一看,报纸可不就是昨天的。

    “这,这那有卖过期报纸的道理,这报纸过期,等于废纸不是。”

    “呵呵,先生,您说笑了报纸过了期,那也是报纸不是?”

    “算了算了,给我一份……”

    摆摆手,李将开颇为无奈的付了钱,王云诧异的看着他,问道。

    “既然报纸过期,等于废纸一张,为什么你还要买?”

    坐在位置上的李将开坐直了身子,展开报纸说道。

    “因为在火车上,你并没有其它的选择啊!”

    ……

第379章 不同(求支持,求月票)() 
“捷报,捷报,前线捷报……”

    在车上刚于车站停稳,就有一个尖锐的声音从月台上传来,那人的声音非常尖锐,可以直接传进车厢中。

    尽管那个人的声音听起来并不怎么响亮。但是他话语中的“捷报”两个字,仍然立即引起了车厢里的人们的注意。

    车厢里的乘客们听到后,无不是精神为之一振。纷纷打开车窗,然后对着月台上的那人喊道。

    “捷报?那里的捷报?又打下什么地方了?”

    月台上的那人见吸引了众人的注意,立即咧嘴笑道。

    “是最新的捷报,今天刚印的,保证不过期……”

    他一边说,一边扬着手中的报纸,然后说道。

    “一份50文!”

    他的话音未落,那边的乘客们就嚷嚷了起来。

    “50文,你怎么不去抢?”

    “就是,这红纸捷报通行大市2文钱就顶破天了!”

    “可不是,巴掌大的一张纸而已……”

    “这纸还是那纸,可这里是什么地方?是火车站!你们不看,有人看……”

    显然大家伙儿都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人卖的天价报纸。管他们对火车站里的东西卖的很贵,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却没有想到,本一份非常普通的,甚至有时候不要钱的“捷报”,居然可以卖的这么贵。

    然后那个尖利的声音再一次在月台上响起,他压根儿就没有在乎乘客们的抱怨,而是有持无恐的说到。

    “捷报,最新捷报,官军大捷,建奴大败……快来看报了……”

    尽管车厢里的人们嚷嚷着捷报卖的太贵,可是最后好奇心以及对前线的关切,仍然让他们买下了那原本不值钱,甚至免费派送的捷报。然后,人们无不是眼巴巴的看着买下捷报的人,等着他们讲述来自前线的消息。

    而那些买了报纸的人也不会吝啬于消息,他们愿意同所有人去分享着来自前线的胜利,分享胜利的喜悦。

    当然他们并没有忘记去诅咒那些商贩的贪婪,诅咒着火车站离物价的昂贵。先是诅咒一番之后,他们才开始拿着捷报念了起来。

    “腊月初三,大明西征军左翼军指挥使赵勋的率领下,克复塔什干城,城内两万清虏投降,塔什干城于土人语中意为“石头城”,因地处山麓冲积扇一带,有巨大卵石而得名……”

    这边话声未落,那边听众们就已经觉得无趣到了极点,这是那门的什么捷报?

    不过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份战报。

    也许是因为胜利的消息太多,早就把大家的胃口的给养叼了,以至于他们无不是觉得“报捷”,至少应该是全歼清军主力或者夺取建奴都城靖南那样的大捷。

    可是现在,这不过也就是一份看起来赢得的很简单的战报罢了。这份报纸可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新闻。也就是一些三流报社在那里用“捷报”的噱头。去欺骗一些百姓,挣两个黑心银子。

    “么的,一**商!”

    买了报纸的人在那里抱怨着,报怨着自己花了几十文钱,就买到这么一份报纸。一份不值一提的报纸,报纸上的新闻根本就是……没有丝毫看头。

    还好,前线的胜利,总归是好消息,对于火车上的乘客来说,不论是挤坐在三等车厢里的普通税额,还是头等软卧车厢里那些富人,他们总会为前线的胜利而感到高兴。

    尽管现在太多的胜利,已经让人们对胜利期待变得更高了。

    虽然不是什么“捷报”,但是买来报纸的人还是继续念了下去。和往常的战报一样,在战报中同样会用文字述说着前线作战将士的英勇,当然还有前线将士们的慷慨称词,大抵上无外就是敌人残暴让他们如何义愤填膺,在战场上他们又是如何热血沸腾,如何于战斗中舍生忘死。当然,即便是如此,他们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仁义之师。

    所以,在清军投降后,他们接纳了清军的投降……

    几乎是刚一念到这,车厢里就响起一阵抱怨声。这个时候他们总算是找到了发泄心中不满的对象。

    “呢么,这是什么事?”

    “可不是,怎么能就受降了呢?”

    “可不是,不应该把那帮子杂种全他么用刺刀挑了嘛!”

    “就是就是,即便是不用刺刀挑,也应该排成队的活埋了不是!”

    “天无眼,当年他们可是没少做恶!”

    “我爷爷八岁的时候,被清兵给杀了,我恨死那些鞑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