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天气是非常炎热,李渭泽还是特意在旧港城内外到处走动着,旧港是南洋所有封建国中唯一一个国名未改新名的地方,这是因为这里曾是大明的旧港宣慰司,所以自然不需要改名。因为其位于赤道附近,所以气候相比于大明而言,甚至可以说是想象不到的炎热。

    旧港城从外观上看起来,与国内普通的城市并没有什么分别,城池呈正方形。红砖城墙看起来极为坚固,约有一丈高,城墙外朝着四方开有四门,每个城门附近都有筑有炮垒,而城墙之间,每隔百寻设有一个突出的棱角马面,马面上亦架有火炮,周围挖有护城河,河上架吊桥,白天会把吊桥放下,夜间9点石成以后,会收起吊桥,除非有国王签字的命令,一率禁止通行,这一点看起来,似乎比国内更为严苛,或许这是因为分封诸夏一直以来,都面对着战争的威胁,即便是桂国、秦国也要面对土人的暴乱,军队四下出击镇压叛乱。

    相比于国内的城市,旧港的街道极为宽阔,而且修得非常漂亮,石板铺得非常整齐,每条主要街道的两侧都种有树木,将来那睦树木会形成树冠,遮挡赤道附近灼烈的阳光。而街道两侧一般的房屋也有三层楼高,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每层楼都很修的很高,房屋的建筑形式看似与大明部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实际上,仍然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不过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的外表看起来都是相当堂皇,第一层是石质的墙底,上层则用很好的红砖,窗户无一例外都非常宽大。这也许是为了通风的关系,而为了阻挡南洋的蚊虫,窗户上无一例外都有纱窗,正是纱窗以及纱门保护了南洋的移民,让他们免受疾病的困扰。

    置身于城市中,让李渭泽最为欣赏的,恐怕还是道路两侧种着两行修建在椰子树下的宽度不到两米宽的草坪步道,它们的在为街道增色不少。在道路的不同地段筑起南方式的小凉亭,亭子的边缘有坐位,要是遭遇骤雨或阳光强烈的时候,行人可在在凉辛内歇脚。

    这里看似与大明没有区别,但是在李渭泽看来,这里很多地方,都与大明有着明显的区别,甚至就连忙房屋也发生了些许变化,尽管变化并不大,但还是让李渭泽感觉,也许,某种内在的变化,正在慢慢的于诸夏显现着。

    这种变化或许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吧!

    在这个与大明神似,但却又带着异域风情的城市之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大概也有四五处王宫、军械局、地方行政官署以及高大的“圣殿”。王宫在中心大街的尽头。与中都的皇宫或者王府高大的红砖墙不同,它的前院围上很漂亮的栏杆,门前有卫兵守着,透过栏杆可以看到王宫。而所谓的王宫与其说是宫殿,倒不如说是一座大型的楼宇,这座楼宇是用石块筑成,外表壮丽堂皇,与大明的宫殿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他却足足有三层楼高,中央则有四层高,而中央大厦的左右两翼的建筑规模也很大,四周都有围廊。有一队兵经常驻守,士兵们无一例外的都是明人,应该说是周人。就李渭泽所谓,在南洋诸夏的军队之中,同样也有土人士兵,他们的指挥官是明人,但是士兵是土人。

    在城市中参观的时候,李渭泽也遇到几个土人士兵,他们的服装和配备看起来与普通士兵没有任何区别,但是面色却比周人更黑,而且相貌也与周人有所不同,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休态看起来,都是比较瘦弱的,不像能胜任军职或其他职务的样子。

    “这些土人似乎普遍的身体都显得很弱小。”

    在城中参观了一圈之后,李渭泽有了这个发现,他发现相比于明人,土人的身材普遍的较为瘦小,尤其是当看到巡逻队的时候,在巡逻队中身材高大的无一例外的都是明人,矮小瘦弱的肯定都是土人。

    “也许,这就是他们不能抵挡西洋人的原因。”

    李渭泽暗自这么想到,这些土人过去曾被西洋人奴役过,是大明的到来解救了他们——几年前,这里曾是荷兰人的殖民地,荷兰人在这里实施着残酷的殖民统治,现在,大明的到来解救了他们,并将他们引向了教化,让他们最终成为诸夏的一部分。

    离开了王宫之后,李渭泽又来了官署,官署的前院的正面是一片草地,草地正中有一通道,道旁有好几行树。草坪的左侧离王宫不远,就是军械局。军械局是周国最为重要的一个部门,那里制造着火铳、火炮以及火药,而在军械局的门前陈列着大量的火炮,还有数十尊装备完整的大炮,就那么半露天的展示着,而李渭泽毫不怀疑,只要有需要这些火炮会被随时拉上战场。

    这个建筑物,重要的不在它的外表而在它的内部,他的内部的十分坚固,不但在地面上的仓库里,在地下的深窖之中,同样储存着无数的各种军械。

    “老爷,你看,这就是军械局,这里的仓库藏着上万件军器。但是这并不是最大的的,真正的军械库在都城北的要塞里,那个要塞才是大周真正的军械库,除了几万件军械之外,其中有军官的住宅和可容上万名兵士的营房。但目前这些兵士都分散在周国各地以及与亚齐的边境堡垒之中,那些营房里都已不住人。军官们都迁到城外居住,部队也驻扎在郊区……”

    旅店里派来的陪同李渭泽的仆役于一旁解释道,然后他又解释道。

    “这城里头,除了城墙上的卫兵之外,还有一队兵是专职守卫王宫的,其他部队则分散驻扎在城四周的几个防御区。”

    “看样子,你对这里都很了解啊?”

    李渭泽有些诧异的看着这个土人仆役,在中都即便是寻常的官员,也不一定了解中都的守备。

    “回老爷的话,小人是自卫队的队员,自然知道周国防御。”

    提及自卫队的身份时,那仆役立即挺着胸膛,一副颇为骄傲的模样,自卫队那是土人奴仆成为国人的一个台阶,只有进入自卫队,然后立下军功才够成为国人,获得自由,当然,他必须要能够熟练的说汉语,还要会写汉字,还要信儒教。就李渭泽所知,那些土人无不是以成为国人为荣。

    离开了王宫之后,距离王宫不远的是城里最大的“圣庙”,那座圣庙是象征着儒家教化的中心所在,也是教化诸夷为夏的场所,圣庙的四周是墓地。与过去家族墓地不同,现在大明的墓地都设于圣庙周围。

    圣庙是个宏大的大明式建筑,“大同殿”看起来极为壮观,而且里面装饰得也极为美观。在这个无尊卑之别的宫殿之中,不知见证了多少婚丧之事,不知多少儿童在这里进行“开笔礼”。无论是在大明亦或是诸夏这里都是一个极为神圣的场所,甚至在南洋,还有与大同殿有关的“神迹”,什么土人进攻乡社的时候,在大同殿外,突然停止的进攻,因为他们看到了圣人,是真是假,无人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在大明人的心中,大同殿是一个极为神圣的地方,也是南洋诸夏与大明最紧密的联系所在。

    继续向前行走着,出了城之后,李渭泽与随行的仆役来到了城外的码头,码头附近筑有一座炮台,而周围放眼看去,到处都是货栈和商会。此外还有一个小造船厂,可以制造普通的帆船和几只不大的船只。

    不过即便是像李渭泽这样毫无军事知识的人也能看出码头附近的防御,并不能阻止敌人从海上的进攻,像这样薄弱的防御力量,显然与国都的地位不相适应的,但是他并不知道,这是有意为之,毕竟,每一个封建国都必须要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国都被土人攻战,然后诸夏联军收复,所以他们的防御侧重于陆地,而不是对海上,毕竟联军到来的时候,需要从海上进攻城市。

    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李渭泽继续参观着这座城市,慢慢的他发现,似乎这里实施着严格的处罚是极为必要的,因为这地方的土人确实是野蛮强悍的,除非是经常性地加以最严厉处罚就不足以维持治安和秩序,而这种治安与秩序对文明人的安宁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当李渭泽在报纸看到了一个个有关土人袭击乡社的新闻报道时,看着上面提及的屠杀时,他似乎能够理解了这里的一切。

    “也许,这一切不过就是教化的必需吧……”

    。

第212章 探险家(第二更,求支持)() 
几乎是在皇帝特使的座舰驶抵旧港的当天,两艘半新不旧的快速帆船就驶离了秦国的都城新安,这两艘武装商船驶离港口后,岸边的炮台立即给予了十三响礼炮礼节加以送行。

    这是给予探险家们特有的待遇,在过去的几年间,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尤其是皇家地理学会成立之后,在现实利益以及名誉的鼓励下,海上探险事业也随之兴起。几乎每一个人都渴望着在这个探险事业中功成名就。

    “我们将比任何一个航海家向南考察的更远……雄心驱使着我向着大海的尽头,向着更遥远的远方航行……”

    在“奋进号”的船长室中,赵登科用铅笔在航海日志上如此书写着。

    作为船长的赵登科出身是极为平常的,他原本是盐民出身,17岁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从军,也就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其实,那个时候,很多两淮盐场的盐丁命运都在那时发生了改变,正是那些试图用军功换取自由身的盐丁,用他们的鲜血奠定了江北的初局,也为未来大明的中兴铺平了道路。

    那就是在那一战中,作为士兵的赵登科失去了一条腿,如果在过去,失去一条腿的他,很难再好好的生活下去,但是在战斗致残的他得到了一块面积不小的勋田——足足有一百一十三亩,本来这块勋田,足够他一辈子吃喝不尽。

    但是一年之后,赵玉名果断地做出了人生中第二个重要决定——他把勋田未来三十年的收成全都抵押给了银行,这是因为勋田不得出售,否则售卖双方都会客以巨额罚金,这种“抵押”,实际上就等于卖出了三十年的田皮。

    随后,只有一条腿的他去了海州,然后他用抵押土地获得的银子买了一条船,只是一艘单桅纵帆船,船身长度仅仅只二十寻(米),仅有一根、偶尔有两根后倾安装的桅杆,上挂一到两面横帆和一副大型斜桁主帆,忠义军海军就是凭借这种灵活的快速帆船起家,随后他便雇佣了一个船长,去到大海上,成为一名见习水手。开始投身于贸易之中。

    五年的见习水手生涯里,作为船东他在海上航行中学习到了代数、几何、三角函数、航海和天文学等知识,他甚至还曾在军队北伐的时候,加入了忠义军海军舰队,率领着自己的快速商船,参与了北伐,尽管在那一过程中,他的船甚至都没有开炮,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便一直自称“少尉”——这是当年他的临时军衔。

    尽管在多年的海上贸易中,赵登科挣了不少钱,可这一次,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他可以说是倾家荡产,即便是如此,还是在得到了银行以及皇家地理学会的资助后,才得已成行。

    “……从这里驶出,然后再沿着……可以贴着海岸航行……最终科,我将会抵达“广阔而未知的南方大陆”…………”

    在茫茫南太平洋中寻找某个“广阔而未知的南方大陆”正是赵登科此行的目的所在。

    在这个全世界都在进行着海外殖民的年代,谁能发现更多的新地盘,都将意味着大批资源的攫取,以及国力的迅速提升。自从美洲大陆被发现后,无数航海家都疯狂地寻找可能的新大陆,某个神秘的南方大陆便是赵登科此行的目标。

    而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赵登科可谓是倾家荡产,除了购买两艘船之外,他还向所有的船员预付了三年的薪水,甚至还为他们购买了一份保险,如果三年后还没有他们的消息,那么保险公司就会支付死亡赔偿金。

    总之,赵登科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要么生!要么死!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就是这里了……”

    在海图的一片空白处画上一个圆圈,赵登科的神情变得越发凝重,他的眼神也变得越来越狂热。

    南太平洋盛夏的烈日,照耀着浩瀚的大洋。兴乾七年九月初三,这一天万里晴空下,海岸边的海水如翡翠般清澈见底。不远处的洋面上,停泊着一艘悬挂大明日月旗的三桅帆船“奋进”号和“希望号”,这两艘快速纵帆船的吨位都仅只有不到500吨,是大明最为流行的远洋快速商船,而与其它的船只不同,这两船上搭载着一支远洋探险队,尽管四个月的漫长航行,让他们的三位同伴因为疾病永远地长眠在大海下,但在这个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上长达两周的韬光养晦,这些探险者们已经暂时把艰苦的征途抛在脑后。

    从早上开始,整支探险队都在为即将开始的远航做着准备,所有人都显得极为兴奋,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应该是大明所有的船队之中,往南行驶最远的船队。

    “过去,肯定没有来过这里!”

    早在两周前,他们来到这片荒芜之地之后,就立即作出了这种判断,按照这个时代的规矩,他们在陆地上升起了大明的国旗,并且按照大明的规矩利用当地的石材制作为了十几块石碑,在石碑上刻下了“大明之土”以及刻碑的时间,当然还有赵登科以及两艘快速商船的船名,这既是在宣布所有权,同样也是在留下一个记号,如果他们迷失在大洋上,那么未来的航海家们发现这里的时候,至少知道他们曾经来过这里。

    在七手八脚地为远航作着的人群后方,这支探险队的队长——赵登科清瘦而坚毅的脸上,却流露出一副心事重重的神情,他的双眼盯着远方,盯着这片土地,看似坚毅的神情中却带着一丝迷惑。

    “这里究竟是大陆,还是一个岛屿?”

    作为第一个向南方大陆发起挑战的探险家,赵登科在临行前,曾经在海军部见过一位军官,那位军官告诉他,在南方确实有一片陆地。

    “根据我们在巴达维亚缴获的荷兰人的档案显示,帝汶海以南存在一片陆地,但是无法确定它是一座岛屿,还是大陆……如果可能的话,你们可以向南航行……”

    此次探险航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南方大陆”,只是传说中的“南方大陆”,会是这里吗?

    “船长,所有人都已经准备好了。”

    在最后一艘小艇被吊上船后,大副的报告让赵登科点了点头,然后他便命令道。

    “起锚,沿海岸行驶,注意观察水下情况,避免触礁。”

    在下达这个命令的时候,赵登科的视线再一次投向了海岸上的石碑,那个石碑是表示着大明对此地所有权的证明,同样也是他们远航至此的证明。而在石碑上清楚的刻着两个字“朝天”,这是赵登科为这片陌生的土地起的名字,也就是取了“朝觐天朝”的意思。

    当然,他并不知道,在另一个时空中,这个位置被称为“伦敦德里角”,位于澳大利亚北部,尽管西班牙人、荷兰人都曾发现过这里,但是他们都不曾登岸,而两周前,赵登科一行人的登陆,无疑是文明世界第一次对这片大陆第一次探索,尽管他们的探索止步了海岸附近的雨林。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奋进”号和“希望号”,一直沿着海岸航行,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除了在“朝天”一带生长着各种树木有还算茂密的雨林外,越往南航行,所看到的海岸就越来越荒凉。

    其实到也谈不上荒凉,在海岸边还是分布着不少红树林,当赵登科拿着望远镜,寻找着合适的登陆点的时候,这时了望哨上的水手突然指着岸上大声喊道。

    “岸上有人!”

    有人!

    这是两个月的航行中,第一次看到人,在赵登科以及船上的水手们纷纷将视线投向水手手指的水向时,在不远处的一座小岛后方,几艘独木舟在土人的划动下驶了过来,那些独木舟上无一例外的站着一些身材高材魁梧的土人,他们浑身近乎于,黑色的皮肤上布满了白色的漆身。

    “—……—”

    在那几艘独木舟靠近的时候,船上的人们甚至能够听到他们发出的古怪的叫喊声,因为看到他们的手中拿着长矛,弓箭的关系,所以水手们更是第一时间抽出了刀剑,当然更多的水手是拿起火铳。

    “不要放铳!”

    看到水手们为火铳装着铳子,赵登科立即大声喊叫道。

    “都不要放铳!”

    这是离开帝汶之后,沿着这个大岛航行时第一次见到土人,尽管在之前的登陆他们也曾发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但是他们曾等待数天,都没有接触到土人,尽管他们一直感觉有人在周围窥探着、监视着他们,而现在这些土人的出现,无疑是一件好事。

    盯着那些看似凶神恶煞宛如夜叉的土人,赵登科并没有丝毫的紧张,尽管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他还是立即作出了一个决定。

    “所有人都不许放铳,他们上不上来,拆开几瓶肉罐头,拿几个木桶过来,把罐头倒进去!”

第213章 新大陆(第一更,求支持)() 
深蓝色的海水倒映着阳光,不是一色的蓝,是深蓝与波光的交叠。黄色的海岸线上,可以看到一片片斑驳的绿,这是一片看似荒芜,但却又颇为富饶的土地。

    而在这风平浪静的海湾中,两艘帆船打着半帆缓缓的航行着,甲板上,水手们正在和往常一样,用砾石与海水擦洗着甲板,而在船尾的舰桥上,船长正与一个人聊着天,那个人的外貌与汉人截然不同,眉弓隆起,突颌厚唇,头发多呈波浪形,而且肤色也是近乎于黑色深棕色。

    这是他们之前在与土著人的接触中一个被肉罐头吸引,自愿离开部落来到船上的土人。

    “草地……”

    手拿炭笔的欧卡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着画。

    “要走二十个月亮二十个太阳……”

    尽管因为语言的关系,使他们之间并不能顺畅的沟通,但通过一个多月的互相学习,赵登科仍然学会了一些土语,这一阵子,他们就是半蒙半猜靠着那甚至比不上半岁蒙童的话语,在那里沟通着。

    “也就是说,走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