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着陛下的叮嘱,原本对王夫之还主张惩治的众人神情不禁有些窘迫,不过在窘迫之余,却又长松了口气,他们发现似乎陛下的底线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深远一些。在众臣再次持笏揖道着“陛下圣明”时,朱明忠只是微微一笑,他之所以会这么说,与其说是提醒,倒不如说是希望表明一种态度,对于学术……皇家是开明的!

第203章 学者(第一更,求支持)() 
对于学术,皇家并不仅仅只是开明,也会亲自参与其中。

    就中国的传统而言,皇帝如果花费时间在处理国政之外的事务上浪费时间,那么无疑就是昏庸的表现。嘉靖的修炼、天启的木匠,这些都其昏庸的表现。也是有违传统明君标准的。

    而在这一点上,欧洲社会对于国王的要求无疑更宽松一些,无论是英王亦或是法王,在17…18世纪在近两百年的时间之中,历代王国都痴迷于科学,除了对科学家给予资助之外,他们之中更是不乏亲自参与到研究之中。就像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亲自参与了断头台刀片的改良设计。由于断头台斩首刀片很容易卷刃,路易十六将其改良为三角形。最后他自己被推上亲手设计的断头台——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黑色幽默。

    在大明,当然没有欧洲那种宽松的环境,皇帝的“不务正业”仍然会受到抨击,但是众所周知,兴乾帝从来不会问及他人的看法,甚至在规划皇宫的时候,他就亲自设计一座“格物殿”,那是皇帝从事研究的地方。

    尽管在过去的多年间,国家政务牵绊着朱明忠很多精力,但是他只要有时间仍然会在“格物殿”中进行研究,与过去不同的是,现在除非了几名助手之外,在更多的时候,他是自己亲自进行一些实验,随后再把试验过程送到清河书院,那里的学生和教授会复制他的试验,最终制成工业产品。

    就像几年前朱明忠“研制”的雷汞一样,尽管是由他完成的试验室制取,但最终的工业化生产,就是由清河书院的学者们共同完成的,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把初时雷汞日产量不到十两提高到现在的十数斤,满足了生产迫击炮弹的需求。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正是迫击炮的需求促进了朱明忠去制取雷汞,毕竟迫击炮的瞬发撞击引领以及击发底火都得有雷汞。雷汞是起爆药,青铜野战炮的炮弹和手榴弹可以用定时引信凑合,但是想要提高迫击炮的效果就非得有雷汞不可,

    在火工品中,雷汞的工艺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极为简单的,只需要由汞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汞,再与酒精作用而制成。即可以用来制造起爆雷管,也是制造底火的必须。

    在大明,汞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无论是中医或是炼丹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水银,所以,水银的产量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在解决了工业化制取的安全性之后,雷汞的生产就步入正轨,以雷汞为原料制造的雷管不仅应用于迫击炮弹,同样也被广泛应用于手榴弹和炮弹之中,以提高其威力。早在兴乾五年,雷汞的月产量就突破了500斤,也正因雷汞生产的顺利,朱明忠才会决定进行现在的研究。

    “陛下,兵工厂已经按照您的要求,制造了新火帽。”

    几个月前,刚刚以武备学堂第六名毕业的邵武杰和其它前十名一样,成为了陛下的侍从官,作为侍从官,他在很多时候都是跑腿,就像现在从兵工厂取来陛下定制的火帽一样。

    作为军校生的邵武杰对于火帽并不陌生,无论是迫击炮弹的撞击引信,亦或是它的底部发火管,都离开不火帽。但是这个火帽,和他曾见过的火帽有明显的区别。

    打开铁盒,盒子里装满了铜质火帽,朱明忠随后拿起一个,与普通的火帽不同,它的周围多了一圈花边。

    “陛下,这个火帽似乎与迫击炮上的火帽有所区别。”

    邵武杰出声询问道。

    “本质上没有区别,火帽里的装料与迫击炮底火一样,也就雷汞、氯酸钾制成的的引发药……”

    解释着火帽的构造,朱明忠拿起了一支火铳,在他拿起那支火铳的时候,邵武杰才注意到,那支火铳和普通的火铳有所不同。它的铳尾看不到火药池盖,击锤上也没有燧石。

    没有燧石怎么用?难道是……火帽?

    “陛下,它是用火帽引火?”

    邵武杰的反应之快,超出了朱明忠的意料,他点头说道。

    “这就是火帽需多出一圈花边的原因,把它扣在传火帽上,击发后有了这个突出的花边,可以很方便的扣下来。”

    将直径超过6毫米的铜质火帽扣在传火头上,朱明忠兴致勃勃的端着起了手中的这支线膛铳。

    线膛铳不算是什么新鲜的武器,早在忠义军时期,就有穿着绿色军装的猎兵,他们在战场上拿着燧发的线膛铳,猎杀高价值的目标,其运用有些类似于后世的狙击手,尽管很原始。与普通步兵的滑膛铳相比,线膛铳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射程更远,而且精度极高,比起有效射程不到百寻(米)的燧发滑膛铳,前装线膛铳在射击精度和射程方面已经超出了百步穿杨的概念,它甚至可以击中三百寻外的目标。

    不过即便是如此,它仍然没能大规模普及,并不仅仅是因为相比于普通火铳线膛铳的制造工艺相对复杂,所以造价稍高,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装弹困难。线膛铳的射程之所以远超过滑膛铳,而且精度高,就是因为子弹在膛内沿着膛线旋转,这就必须把子弹镶入膛线才行。所子弹必须在嵌入膛线,为此在装弹的时候,甚至需要用蛮力打击子弹使其变形才能嵌入膛线,为了能顺畅的装弹,甚至不得在子弹外粘上一层鹿皮,毕竟令膛线压迫鹿皮变形总比让铅弹本身契入膛线要容易些,可即便是如此它装弹依然要比滑膛铳慢上不少。所以直到现在,线膛铳仍然只是小规模的装备过猎兵,即便是在民间,其使用也不很广泛。

    不过即便是如此,多年来兵工厂已经积累了大量生产线膛铳的经验,尤其是随着加工设备改变,铳管的口径已经可以保持一致性,这是大规模装备线膛铳的前提。而且现在随着蒸汽机开始在兵工厂内使用,动力以及生产设备的改良,也进一步降低了线膛铳成本,唯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装弹速度。

    “砰!”

    在宫内的草地上,朱明忠拿着这支击发铳,打响了第一铳,不过这一铳并没有装火药,然后说道。

    “相比于燧发铳,击发铳在阴雨天的时候,更为可靠,反观燧发铳在阴雨天,尤其是雨天时,几乎无法使用。所以,将来击发铳取代燧发铳必定是武器发展的必然……”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朱明忠取出了一发子弹,然后特意对邵武杰说道。

    “你看这发子弹有什么不一样的?”

    将子弹丢到邵武杰的手中,他接过子弹一看。

    “它怎么是尖头的?”

    铳弹不都是圆型吗?

    “过去,为了线膛铳能顺畅的装弹,我们甚至不得在子弹外面粘上一层鹿皮,毕竟令膛线压迫鹿皮变形总比让铅弹本身契入膛线要容易些,可即便是如此它装弹还是比滑膛铳慢上不少。线膛铳要想像滑膛铳一样能够流畅的进行装填,就要在子弹上做文章,几年前,戴梓曾他于设计了一种线膛铳,这种步兵铳的铳膛的药室内壁被加厚,使药室的内径小于口径,装弹时,使用略小于口径的弹丸装填,使弹丸顺畅的进入铳膛,当弹丸到达药室后会被内径更为狭窄的药室卡住而无法继续前进,这时用探条使劲冲打,铅制弹丸就会在药室内壁与探条的双重作用下变形从而与膛线契合。”

    提及戴梓的那个发明时,朱明忠的心底依然会忍不住想要去称赞国人的聪明才智,类似的发明欧洲人要等到19世纪中前期才发明出来。而在火铳于大明完全普及后不到十年,戴梓就已经研制了类似的发。

    “这个臣倒是听说过,不过似乎在应用的时候碰到了一些问题,在学校试用的时候,普遍反应没有普通的线膛铳精度高。”

    因为许多武器最开始都是在武备学堂进行试验,所以邵武杰自然也听说过这种武器。

    “没错,或许这种方法提高了射速,但是它有一个问题,虽然弹丸通过很打压的手段与膛线契合起来,但是它的形状却变得的略扁,影响了子弹的旋转与杀伤力,所以它的精度与射程自然赶不上普通的线膛铳。”

    不过戴梓最让朱明忠欣赏的地方,就是他很快就开始对其进行了改进,而且改进的效果也还不错。

    “不过,后来似乎也改进了,现在军队里已经开始装备这种线膛铳了,它使用的就是这种圆头子弹,不过与陛下的这个似乎不太一样。”

    邵武杰拿着子弹说道。

    “虽然两年前的试验并不怎么成功,但是后来戴主事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了改进,他设计了一种圆柱子弹,这种子弹在经药室内壁的挤压后变为标准的圆柱状,子弹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现在军队已经开始少量试用了,听说使用的效果还非常不错,很受猎兵的欢迎。”

第204章 划时代的发明(第二更,求支持)() 
    只有身处这个时代才知道,这个时代的国人是何等的聪明,就像戴梓一样,在另一个时空中,他的聪明才智,就被完全埋没了,或许所谓的发明“机枪”,只是的笑话。

    但是他在线膛铳的改进上,速度之快远超过朱明忠的想象,两个发明前后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类似的发明,欧洲人要到差不多两个世纪后才发明出来。原本朱明忠一直在等着,等着他的发明,但是现在,随着西征已经进攻倒计时,他等不下去了。

    “嗯,确实如此。”

    略点下头,装那发尖头的子弹塞入铳管,朱明忠笑说道。

    “不过,他的那个发明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还是些不足!你看朕的这个子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看着手中的铅弹,邵武杰发现这发子弹与普通子弹最大的区别,并不仅仅是其外形。

    “陛下,它的弹底似乎塞了一个木塞?这是干什么用的?”

    不解的看着那个木塞,邵武杰并不知道这有什么用。

    “戴梓的那个发明的核心是令子弹变形契合枪膛,但使子弹变形的方法太过简单粗暴,即使是柱状子弹也无法完全避免不规则变形带来的影响。所以对精度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微微一笑,朱明忠端着火铳看着两百寻外的那个靶子说道。

    “而朕的这个发明与他完全不同,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他的发明,同样使用略小于枪膛口径的次口径弹以便以装填,不过它的弹底存在一个圆锥形的空腔,空腔中加入凹陷的软木塞,射击时,火药气迫使空腔内的塞子进入空腔撑大子弹,如此一来子弹膨胀与膛线紧密咬合在一起,弹头在膛线的压迫下旋转飞出枪膛,精度大大提升。”

    这就是米尼弹!

    改变了历史的米尼弹,在历史上正是米尼弹的出现改变了前装线膛铳的命运。米尼弹的发明解决了前装线膛铳装弹困难,滑膛铳射程精度太低的问题。米尼步枪与滑膛枪一样易于装填,而它的射程却是旧式步枪的三倍以上,甚至达到并且超过了火炮,因弹丸的后端掏空重心前移,子弹弹道更为低伸,精度更为稳定,后坐力比传统线膛枪还要小,这是因为子弹在火药爆炸后才会填充枪膛,与膛线的作用的更加充分,在那个时代这是近乎完美的武器。成为19世纪中世战场上的决定性武器。

    而在最早的米尼子弹中,内塞是必须的,直到后来更变了内腔形状才被舍弃。但是现在,朱明忠并没有精心设计其内腔形状,这一改进还是留给兵工厂的技术人员吧。

    “这……这可能吗?”

    几乎是在邵武杰话音落后的时候,朱明忠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巨响,铳身猛的向后冲,朱明忠的肩膀向后一退,相比于普通的线膛铳后座力确实低了不少。一股白色的硝烟从铳口散出。

    铳响之后200寻外小湖对岸的,一个侍卫从不远处的沙袋墙上跑出来,看了下靶子,然后拿起了一面旗子,打了一个旗语。

    “8环,偏左向上。”

    看着对岸打来的旗语,在邵武杰诧异的时候,朱明忠则是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个结果相当不错!

    第一枪就非常接近靶心!

    “应该还有进一步调校的余地。”

    尽管对于火铳的调校,朱明忠是个外行,但是并不妨碍他在接下的时间里,继续射击着靶子,与其说是在调校着武器,倒不如说是试验火帽,毕竟,今天的试验主角就火帽,至于米尼弹,在此之前,就已经在在燧发铳上进行了多次试验。

    不过今天的运气着实不错,甚至可以说,朱明忠从来就没有打过这么好的成绩,几乎每一铳都落在靶上,那怕就是300寻(米)的远距离,也可以准确的击中靶子,至于更远的距离只能等到真正的靶场上进行试验了。

    而邵武杰等人这会已经看得目瞪口呆了,他们都是军人,自然知道线膛铳的好处,也知道它最大的不足就是射速,而这支线膛铳的射速并不比燧发铳慢,甚至它的可靠性极高——陛下一连忙放了二十铳,没有一铳瞎火,对于燧发铳而言,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它的精度极高,堪称是完美的杰作。

    “你试试?”

    在接连试放了数铳之后,邵武杰惊讶道。

    “陛下,我敢说,这必定世界上最完美的火铳!臣估计它应该可以从五百寻外就能放铳,如此一来,那怕就是骑兵也不可能冲破步兵的阵线,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杀到步兵眼前。”

    放下火铳的时候邵武杰的语气显得有些激动,作为军人,他当然知道,这种射速不逊于滑膛线的线膛铳所带来的改变,它甚至会改变战争。改变战争的形式。

    在邵武杰提到骑兵的时候,朱明忠自然想到了另一个时空中,米尼弹一投入战争就改变了战争,当然也改变了骑兵战术。

    “骑兵?”

    唇角轻扬,朱明忠笑道。

    “在它的面前,骑兵是不堪一击的!”

    这种自信源自于对米尼枪的了解,手指轻轻的抚摸着这支外形与P1853极为相似的线膛枪,朱明忠颇为得意的说道。

    “邵上尉,相信我,从现在开始,战争已经被它改变了!”

    它会改变战争。

    在兴乾六年岁末的时候,经过多次试验之后,在五军都督府的要求下,清河的兵工厂开始转产线膛铳,当然,线膛铳的生产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其铳管与过去用熟铁制成不同,由于钢铁技术的进步与精钢产量的提升,在六年式火铳便开始彻头彻尾的采用钢材作为枪管加工的主要材料,尽管这种钢材依然只是软钢,但是相比于熟铁更难加工。钢制铳管所以变得比较容易生锈,因此火枪在发放部队之前通常会将枪管烤蓝处理,因此六年式火铳的铳管一般都发黑,而不是过去那种熟铁的亮澄澄的铳管。

    材料上的变化倒是其次,而滑膛改线膛本身就不是一个小问题,这不单关系到加工硬件,包括车床在内的技术水平,更与技工有关,对于那些刚踏进军工厂的门就开始加工滑膛枪管的技工而言,给所有火枪刻上规范统一的膛线,本身就是一种考验,即便是有专注的膛线拉床,但是对于铳管、膛线的精度都有着其要求,兵工厂里的工人们在适应着新的工作条件,也必须要忍受不了监督人员越发苛刻的加工要求,结果直接导致生产无法维持稳定,线膛铳的供应完全无法满足军队的要求。

    按照最初的计划,清河、本溪以及广州三家官营兵工厂,在兴乾六年十月完成设备改造,开始试产,从兴乾七年正月开始,每月生产一万五千支,然后开始解交各地明军,首先换装的将是明军的主力精锐部队——在六个月内,将会有十万支火铳装备明军。但实际上,三家兵工厂的产量,不过只有区区七千只,较低的产量直接影响到了军队的换装。甚至有不少部队,只有兴乾八年岁末才换上六年式火铳,而大明的兵工厂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能让陆军在兴乾八年全面列装线膛枪,至于完全完成换装,一直到兴乾九年才完全,而在这地过程中,饥不择食的陆海军甚至向民间兵工厂订购了15万支线膛铳,这也开启军队向民间企业大量购买武器的先河。

    当然,对于兴乾六年的朱明忠而言,他当然不知道,线膛铳的生产会碰到那么多的问题,于他来说,他所看到的只是其性能上的优异。

    身为穿越者的朱明忠,所掌握的不仅是数百年后的科技,更多还拥有未来的数百年来人类社会所凝聚起来的经验。在很多时候,往往这样的经验甚至比科技更能发挥出作用。

    几乎是在他以皇帝的身份,要求大明的兵工厂开始转产这种可以改变战争形态的武器时,他同样还向兵工厂提供了一些建议,而这些建议大都与武器装备的研发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可否将手榴弹拉火绳转用于火炮取代引火管”,这个建议看似不怎么起眼,但是却可以将过去火炮点火兵需等待半秒左右才能发炮的时间缩短到了瞬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炮兵部队的战斗力。而这正是凭借着超越时间的经验。有时候,正是这些看似并不怎么起眼的建议,让大明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在进入兴乾六年腊月的时候,置身于“格物殿”中的朱明忠,他看着案前刚刚绘制完成的图纸,他的神情中带着一丝犹豫不决。

    “会不会有点拔苗助长了?”

    又一次,他这么嘀咕着,尽管今年,大明已经进入了蒸汽时代,在短短不到半年之中,就已经先后有数十台蒸汽投入使用,但是,这会不会太快?

    尽管对蒸汽时代充满了期待,可是此时面对着图纸上的发明,朱明忠不禁有些犹豫了……

第205章 离家(第一更,求支持)() 
兴乾六年,和过去,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非要说什么区别的话,恐怕就兴乾六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的前往海外了,至少主动离开本乡本土。主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