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在后世,老虎那可是保护动物。

    只不过让他失望的是,在园子里打了半天的猎,甚至连个老虎毛都没见着。瞧着陛下一副失望的模样,方中德便于一旁说道。

    “陛下,若是陛下想要猎虎的话,将来有机会可以去东北,臣听家父于信中说,东北山林之中老虎众多,只要进山打猎,必定能碰到老虎。”

    方中德的话,让朱明忠笑了笑,然后摇头说道。

    “朕也就是一时所想而已,这打猎也要讲究不能伤天和,不能捕猎太多,即便是老虎之类的猛兽,也应该如此,若不然全给猎杀了,也见得会是好事,就像庐州一带时有野猪下山祸害土地,其就是猛兽猎杀太多,破坏的平衡,没有老虎、狼之类的野兽猎食,那野猪自然也就泛滥了……”

    话音落下的时候,意识到现在和他们谈论这些似乎有些太过超前,朱明忠看了看天色,天色似乎有些阴了,于是便说道。

    “走,赶紧回去,瞧这天似乎想要下雨了。”

    。

第199章 女子大学(第一更,求支持)() 
    夏天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了。

    虽说这林子投资不少,可是在林子里却没有修建别院,为了避雨一行人最后只能避到附近的女校。

    所谓的女校,就是大明女子书院。也是大明少有的几所女校之一,尽管根据《大明律》社学是不分男女,而且女子也必须要在社学接受教育,但是到了书院一级,却无一例外的拒绝了女子。

    尽管书院拒绝招收女子为学生,但是与传统上认为大明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同,事实上,大明并不排斥女子教育,甚至早在嘉靖时期,“才女现象”就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是自明朝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所谓的礼教对女子的限制极其苛刻,但实际上从明朝中叶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子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婚姻自主、再嫁自由的观点也被普遍接受,甚至就连“惧内与妒妇”的现象更是寻常现象,在士大夫之间惧内之风盛行,看似迂腐的士大夫,更是开始反对女子守节,倡导寡妇再嫁。原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抛头露面更是寻常的事情。

    而且明代的士大夫上流社会,多年如一为家中女眷聘请熟师,子女一同接受教育,也是极其自然。毕竟,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不仅能给父家带来名声,嫁为人妇后,也能为丈夫红袖添香夜伴读,并能在家亲自为子女授课。也正因如此,从明朝中叶,众多擅长诗词、通辨古今的“才女”便屡见不鲜。

    而这一切,在满清的入寇之后,被打断了,原本从明朝中叶就已经越发式微的理学再一次占据了上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又一次占据了舆论。不过,幸好,随着满清被击退,天下的恢复,社学复兴的同时,女子教育也再次兴盛起来,在大明又拥现出一批才女的同时,女子书院自然应运而生。

    而这座位于中都城边的大明女子书院,其创办人并不是其它人,而是皇后郑灵,当然她是在朱明忠的授意下创办的,旨在为女子提供高等教育,未曾料想,在短短数年间,大明各地的士绅居然创办了五所女子书院。

    即便是作为皇帝,甚至是这所学校的所有者,来这里避雨的时候,朱明忠一行也没有进入校内,而是在校门旁的校房内避雨,毕竟或许大明远比外界想象的更为开通。但是开明之中,难免仍然保留着些许理学残余“男女有别”就是其中之一,甚至朱明忠相信,如果不是因为那些理学学者在满清入寇时,因为作了汉奸,现在大都被流放到了海外,即便是没有流放到海外,也是夹着尾巴做人,恐怕社学兴办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加以阻挠,阻止男女合校。

    为了避免外界说三道四,朱明忠还是选择了在校门的门房里避雨,不过他们一行人来女校避雨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校内,很快就有书院山长与几名女教员匆匆打着雨衣赶了过来。

    而领头的书院山长,正是曾有着“关中第一才女”之称的邓太妙。当然,此时的年近五十的她已经不旧时的红颜,而且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的痕迹似乎更浓一些。她过去几十年的经历正应了那句红颜薄命。像许多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一样,邓太妙自小便接受教育,成年后为关中名士文翔凤所迎娶。然而,很快丈夫便撒手人寰了。身逢乱世的她在乱世之中,并没有什么选择。先是在李闯的逼迫下不得已出任了伪顺的女太傅。在李闯逃出陕西后,她便选择出家做了女道士。

    再后来,中原克复之后,与许多陕西人一样,她逃到了中原,原本她打算在中原的道观之中长伴青灯香烛,了却此生,但是一位访客的到来改变了。此人便是皇后派来的心腹女官,虽说女官的身份一般,但她带来的东西却让邓太妙不敢有丝毫的怠慢。那是来自皇后亲笔信。信中皇后极为诚恳的口吻邀请她来京城创办女校。原本准备隐于道观的邓太妙自然不曾想到自己还会受到皇后如此看重。

    “昔者清虏入寇欲抑汉人,必以塞民智为第一要义,今日欲尽挽他日所塞,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而欲开以民智,必先兴以女学。”

    邓太妙至今还记得皇后在接见她时,用严肃且认真的表情说出这句话时,神情中的憧憬与期待。也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会建起这样一所前无古人的女子书院,也正是这所书院,开启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大门。

    不过尽管女子书院开院数年,这还是陛下第一次亲临,尽管只是来这里避雨,但在得知消息后,邓太妙还是赶紧整了整仪装,带着数名女教员信步上前恭迎起圣驾来。

    “小民邓太妙不知圣驾莅临,有失远迎还请陛下恕罪。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平身吧。”

    朱明忠并没有和往常一样亲自扶起邓太妙,而请其起身后,透过窗户,打量了一番面前的书院,然后才关切的嘱咐道。

    “邓山长,朕听皇后说,现在京中大家未婚女子皆受教于此,女校能有今日之成绩,这几年真是辛苦你了。”

    现在大明的勋贵、官员把未婚女儿送到女校接受教育,可谓是极其风行,对此朱明忠自然是乐见其成,毕竟只有女子接受教育,才能保证她们可以更好的教育她们的子女。这也是朱明忠要求女子也必须接受社学教育的原因。

    至于高等教育,至少在这个时代,并不是平民所能接受的。

    “小民不敢居功,女校能有今日,全是托陛下和皇后的洪福,若是没有皇后关怀,女校恐怕极难办成。”

    邓太妙恭敬的回答道。

    让未成年的女子接受社学教育是一回事,另外创办女子书院又是另一回事,当初不是没有人反对,但最后反对声趋于消失,完全是因为皇后的支持,如果没有皇后的支持,恐怕女子书院早就已经停办了。

    显然,她并不知道,眼前的皇帝才是女校真正的支持者,

    尽管郑太妙邀请皇帝进入校内参观,但是最后朱明忠还是以下雨为由婉拒了,不过最后还是在校门处,由郑太妙指着那边的书院向他作着介绍。

    “嗯,看来,这几年学校的发展还不错,除了正常的课业以及家政等课业之外,可以考虑增加一些课业,比如舞乐之类课业,寓教于乐嘛。”

    现在欧洲的舞蹈、音乐正在发展之中,远无法同后世相比,对于一心想要用“华夏文明”取代西洋文明的朱明忠来说,他自然希望在这个世界未来的音乐、舞蹈以及其它种种,都是由大明去定义,去规范,当然也是由大明去创造。

    对于此,他相信只要稍加助力,就会产生变化,毕竟,现在随着西学流入融汇到汉学之中,一种类似于华尔兹的舞蹈已经传入了大明,尽管现在只是在某些欢场上流行,但是秦淮河的那些乐师以及舞师和名妓们,最终会以其为基础创造出大明的类似的舞乐。

    “况且,舞乐也是修身养性所必须嘛,而且……”

    朱明忠的神情随之变得严肃。

    “有利于放足,若是女子没有良好的身体,将来子女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身体,而放足是必须的,尤其是上层社会的女子,必须起到带头作用。”

    尽管现在的大明旧只有裹足而没有缠足的习惯,可是朱明忠仍然主张用袜子取代起到与高根鞋以及袜子作用的裹足布,为此,他甚至还“发明”的高根鞋,用皮革和尖头去满意男人的审美观。

    当然,随之产生的还有丝袜,为此甚至从欧洲引进了用于生产真丝丝袜的机器。这几年,丝袜、高跟鞋,甚至女式内衣已经从宫里扩散到民间,但到普遍接受仍然还需要时间。

    “陛下所言甚是。”

    郑太妙并没有反对放足,经历了战乱的她,知道天足对于女子的好处,当然她也知道,女子喜欢稍裹一下脚身只是为了约束它,避免它长宽,但即便对此陛下也是不接受的。

    因为明白陛下的心思,她自然也就不会加以反对,甚至还主动的介绍着女子学校已经修建的舞室以及乐室,甚至还引入了多种西洋的乐器,甚至在学校中,还有来自西洋的女子作为教师。

    “嗯,看来书院这两年确实进步挺大的,等下次有机会的话,朕会和皇后一起过来,到时候,朕也额外送些礼物给贵校。”

    朱明忠的语气显得有些神秘,当然,这也是故作神秘,其实,那几件礼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着手命人制作了,只是需要一个适当的机会,把它们展示出来,也许,将来送给女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随后朱明忠继续兴致盎然的听着郑太妙的介绍,时而点头称赞,看着已经发展起来的女校,原本以为女校在发展上会多多少少遇到点问题的朱明忠,反倒是觉得那点儿担忧似乎是多余了……

第200章 长沙(第二更,求支持)() 
回到阔别数年的长沙,章载就立即为江面上兴旺的内河航运业所吸引。相比于兴乾初,现在长江以及长江各个支流的航运业极为发达,成千上万艘大小不等的多浆船和数以万计的舢板,把大江南北的货物运往各地。

    长沙的码头上人声鼎沸,装货的卸货的上船的登岸的,把个零乱的河岸闹得热火朝天。时序虽是冬日,可是那情景让人看得似要热出汗来。而远处的湘江边,成排的水车以及连绵的厂房,同样也在彰显着此地的富庶。

    在书僮的陪同下章载在小西门码头上了岸,穿过下河街,从南正街进入闹市区,然后他便好奇的打量着模样与过去大不相同的长沙。

    街市上各色各样的商馆、厂矿招牌晃得人眼花缭乱,商店里的货物也是琳琅满目。往年冬季长沙城里所缺乏的各种干货,现在也填满了市场。甚至就连平素稀罕的鱼翅、鲍鱼、鲸鱼肉、咸鱼肉等海味,也能在寻常海货店里见到。尤其是煤炭,以往每到冬时,长沙百姓与各地百姓一样,总会为取暖的燃料发愁,而现在煤炭普及,因为湖南本地盛产无烟烟,所数量既多且价格便宜。

    在街上章载看到两家煤炭店,尽管没看到店里的有多少煤,可是那店门竖着黑漆大牌子,用白粉写着“煤球充足”四个大字,买煤的人也不拥挤。

    在街上试着问了几家客栈,结果店家都摇头说客满。

    “怎么到了都十一月了,还有这么多客人。”

    “公子有所不知,这现如今,咱们长沙什么时候不是客满?都是各地来长沙办厂的,谁让咱长沙靠着湘江,这冬天不冰不冻的,而且湘江水流不急不徐,自然是办好厂的好地方。”

    因为办厂需要水力,而长沙临近湘江,又是湖南省府所在,自然也就吸引了各地商人来此办厂,这长沙更是日益兴盛起来。

    看着这热闹的街市,章载感触极深地对王运说道。

    “想不到不过只是区区数年,长沙便兴盛如此!”

    “这全都托皇上的福气,若是咱们这还在建奴汉奸占着,指不定能萧条成什么模样。”

    作为少爷书僮的王运跟着说道。随后他们两人便到了巡抚衙门。那里曾是洪承畴的衙署,过去那里是严肃阴冷,老百姓宁肯绕道走,也不愿意通过衙门前那块空荡的大坪,惟恐遇到什么倒霉的事。而现在这里的行人却不少,而是行人的脸上并无惧色。高大仪门两旁的木栅栏上,挂上了四块五尺见方的大木牌,上面用红漆刷上四个宋体巨字“知耻立志”。而在门前大坪上还树着一个石碑。那石碑上面隐约的可以看到几个鸡蛋壳。

    那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湘耻碑”。

    早在中都的时候,章载就曾听人说过,这是湖南第一任巡抚特意命人立下的,那石碑上铭刻的都是湘籍汉奸的名字,原本这样的石碑应该立于城门,不料建城后,竟然被巡抚以隆重的规格移到巡抚衙门的前门。那衙门前的“知耻立志”四个大字犹如四把烈火,日日夜夜在长沙城内,提醒着湘人曾几何时,湖南出过不少汉奸,这四个大字与那“湘耻碑”一同如警钟般,早早晚晚在湖南官吏缙绅士农工商的心里长鸣不止,警告他们莫忘事虏之耻,立志雪耻。

    这样的碑在全国各地都有,尽管大明有更多的忠义碑,那里铭刻着誓死不降敌,抗清到底忠臣义士的名字,而且还有很多或御赐、或恩荣、或圣旨的忠义牌坊。但相比于那些象征着荣誉的牌坊和忠义碑,这“耻碑”却像根刺似的刺的人抬不起来头,让人喘不过气。

    不过,对于祖籍松江的章载来说,章家却有朝廷下旨兴建的恩荣牌坊,是为了表彰他父亲章旷以及大伯章简抗清兵败后殉国的义举。

    在过去的几年间,朝廷一再通过御赐、或恩荣、或圣旨于各地兴建忠义牌坊。就是为了表彰那些在异族入寇时,抵抗到底以身殉国的忠贞义士。就是为了让他们与汉奸加以区别。进而重新树立百姓的荣辱观。

    当然,并不仅仅只是为忠贞义士兴建牌坊,甚至兴乾朝还恢复了五等爵位,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而明朝祖制只有公、侯、伯三等,而没有子、男。为了表彰忠义之士的后人,朱明忠在兴乾二年下旨恢复子、男两等爵位。

    当然,在大明的爵位制度下,子、男两等爵位都是不可世袭的终身贵族爵位,这两等爵位都得到因而得到朝廷赏赐田地,只是面积各有不同。其免税特权也只局限于受封者一代。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对忠烈遗族的一种补偿和照顾。而作为“一门两烈”的章家唯一的男丁,章载在四年前受封子爵。

    而这次章载来长沙,正是受吏部的派遣,前往湖南出仕地方,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前往巡抚衙门报道,同时与巡抚见上一面,不过因为巡抚不在衙内,章载只得离开了衙门。

    “少爷,既然酒店没有房间,不如就去书院吧,这几年没见您,老爷对你也是想念的很,”

    离开衙门后,王运对少爷说道,尽管章载的父亲早已去世,但王运并不是章家的家仆,而是王家的,他是少爷在王家长大时的书僮。

    “行,走,直接去书院,去拜见义父。”

    位于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是湖南最负盛名的书院,其创办于北宋开宝年间,岳麓书院历经近七百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堪称举世无双。在国内众多书院之中,岳麓书院是最为特殊的一所,南宋末年元军攻破长沙,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岳麓书院几百学生参与战斗,城破后大多自杀殉国。二十几年前清军入寇,尽管早在崇祯十六年,张献忠进攻长沙时,书院既在混战中被毁,但在长沙陷落后,残留于长沙的书院学生大多自杀殉国。

    兴乾元年,湖南巡抚下令重建岳麓书院,甚至书院规模远甚于旧时,作为当年王阳明讲学的重地,这里再一次复兴。而在这所刚刚重建的书院之中,王夫之则是最负盛名的教授。

    坚持抗清多年,在另一个时空中,终其一生也没有剃发的王夫之,并没有出仕,而是选择了教书育人,他曾到清河书院讲学,而在讲学的同时,又研究清河流行的实学,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岳麓书院,回到了湖南。

    当章载来到书院的时候,王夫之刚刚下课,最近他过的并不怎么称心,因为他的主张限制君权的文章与报纸上刚一发表,就引起了轰动,而在轰动之余,更是引起了争议,立即遭受很多人的抨击。而抨击他的人中,不乏知交好友甚至学生。

    想到今天与友人的争执,王夫之忍不又在心中感叹。

    “难道,今时是圣天子在位,他朝世世代代皆有明君吗?”

    “倘若没有今上,我大明又岂会有今天的中兴?限制君权,若是今上无权,大明如何能中兴?”

    想到与友人的争辩,王夫之长叹了口气。

    “而农,你看,这天下,数年前,你可曾想到过,我大明会有圣天子力揽狂澜,挽天下于倾倒间,驱逐鞑虏于西北?又可曾想到,天下会有今日之盛,可曾想到,不过数年,百姓如以安康如此……”

    接连的可曾想到从友人的口中道出时,王夫之可以看到友人的脸上流露着神往,对于所有心怀大明的士人来说,或许,他们对于陛下废除科举,以文官考试取代科举,以实学取代八股文章,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现在的大明已经中兴在既,甚至正处于盛世之中,再也不见了天启、崇祯两朝的衰败气象。

    在欣喜之余,看着天下的百姓生活一天天的好转,王夫之却越来越担心,担心着将来。

    “今上当年进京时,曾予百官言道“大明天下,唯我独尊”,从此那时起,天下百官不过只是今上手中提绳木偶,今日陛下为明君,他日太子亦可为明君,可数代之后呢?”

    “到那时,万一昏君在位,天下岂不再陷纷乱之中?”

    曾几何时,对于陛下王夫之也和其它人一样,对于陛下他也是无限的景仰,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间,看着朝权不断的向陛下的手中集中,对将来自然更加担心了。

    “哎……”

    长叹口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那些友人于报纸上对他的反驳,甚至有人不惜与自己绝交,王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