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这里的春天充满了期待,听说他们的乡下整个看来象一座大花园,并有无可形容的宁静与安详。”

    拉伊尔的话,立即引起了胡克的向往,他立即想到了鲁本斯教士对清河书院的描述。

    “我听说每到夜晚时,在清河书院的湖边总有人在那里吟诗奏乐,我想那样的场景,总是让人心驰神往。”

    对于这些学者们来说,自从来到了大明,他们就像个乡巴佬似的,好奇的东张西望着,每每都会为自己所目睹的景色而感叹不已。

    当然,其中的一些建筑师们,尽管也曾为东方式的建筑所展现出来的庄严与美感,而新奇不已,但是,对于习惯了哥特式的高大和巴罗克式奢华的他们来说,东方式的建筑的似乎少了几分那种让人心驰神往的奢华。

    当然,让他们最为感叹的,恐怕还是从阳台处看去的时候,城市中那一排排整齐排列连接着的房屋,或许欧洲的宫殿是奢华的,教堂是高耸入云的,但是欧洲的普通城市平民,往往都居住在一片混乱而破旧的贫民窟之中,远远无法同大明相比。

    对于这一切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无论如何,在所人的眼中,尽管正是寒冬天,可是当他们搭乘着客运马车在官道上行驶,在沿途经过的那些被大雪覆盖的田野时,在经过城市时,看着那矗立着的城墙,看着那繁华而热闹的市集,看着这里生活的人们时,他们在为这里的宛如风景画般的异域风光所吸引的同时,更多的却是沉浸其中。无论他们是持以什么样的立场,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会认同,相比于欧洲,这里更多适合生活,甚至更适合从事学术上的研究。

    对于学者而言,当他们为这里宽松的学术气氛而欢呼,为这里的安静祥和而心驰神往的时候,对于格里特·德奥这个来自荷兰的画家来说,他从不曾参与于到任何辩论之中。而只是用手中的画笔将这一路的所见所闻都描绘在了画纸之上。

    作为伦勃朗在莱顿的第一位学徒,由于风格太过于酷似伦勃朗,所以名声未盖过老师。但是却仍然以绘画技巧和题材的创新而闻名。与他的老师伦勃朗不同的是,伦勃朗以一种广阔、流畅和具有强烈表现力的方法来作画,而德奥发明了一种名为“精细画”的技巧。这种绘画要求用非常精细而准确的笔触来刻画近距离的场景。

    每当他们进入沿途的城市中住宿的时候,格里特都会用画笔描绘他所看到的沿长途的市井风光来,而最好的位置往往就是从城墙上俯视,来到了高邮之后,同样也不例外,他立即到了城墙上展开画架,描绘着这座城市,而每每总会引起他人的赞叹,今天同样也是如此。引得一旁的一个少年不由上前驻足赞叹道。

    “先生,你画的画可真逼真啊!”

    这是的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衣冠楚楚,相貌白净,尽管知道,在大明不像欧洲一样,可以凭借衣着的整洁区别一个人是贫或富,或者是否有教养,但是作为画家的格里特,还是找到了自己的方法,看牙齿——富人的牙齿非常整洁,在大明同样也是如此,至少可以说明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于是他便扭头冲着少年展微笑道。

    “你好,”

    出人意料的回答,让王云不由一愣,他没想到,这个西洋人居然会说汉语,尽管很生硬,尽管惊讶但良好的教养让王云赶忙行礼道。

    “先生好。”

    无论在哪儿一个国家,良好的礼节,仍然会给人留下好印象。尽管格里特·德奥知道,这里的人们都是彬彬有礼的,可并不妨碍对眼前的少年生出良好的印象。于是很自然的和这个少年聊了起来。在得知这个少年,也喜欢绘画之后,立即惊喜的问道。

    “你也喜欢画画?”

    在尽管书院之中,格里特·德奥也曾接触过大明的绘画,可是他却有些失望的发现,他的绘画风格似乎并不受大明的学者欣赏,在发现大明的绘画风格与西方截然不同之后,他甚至有些担心将来自己是否会失业。

    “是的,先生。学生已经习画多年。”

    不过只有十几岁的王云,看着画架上那副画作时,偶尔他会抬头看着高邮城时,整个城市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这样的画技让他佩服之余,更生出了心驰神往之意。

    注意到这个少年看着画时的模样,格里特·德奥也来了精神,他立即说道。

    “我是一名是接受你们的皇帝聘请,来到这里的画家,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做我的学徒。”

    像是为了表明自己的重要性,格里特·德奥把头一扬,满面骄色的说道。

    “我的老师是整个欧洲最出色的画家伦勃朗先生,而我也是他最出色的学生!”

    当然,这也是自卖自夸,但是对于格里特·德奥而言,他并不介意籍此抬高自己的身份,而究其原因是,他迫切需要一个“学生”,一个本地的学生,只有如此,他才能够借助这个学生,去了解这里。

    “而且,我会前往大明最出色的书院……”

    看着面前的这个少年一副意动的模样,格里特·德奥甚至庆幸着自己当初从上船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学习汉语,凭借着在语言上的天赋,虽然语调有些生硬,但却已经可以和大明人进行简单的沟通。

    “最出色的书院?”

    外夷的画师的话,让王云的心头一动,他几乎是立即问道。

    “是清河书院吗?”

    如果是清河书院的话,王云当然不会拒绝,毕竟,进入了那所书院,也许就意味着人生从此就会发生改变……

第122章 东北(第二更,求支持)() 
松花江是黑龙江最大的支流,从黑龙江省横穿而过,松花江两岸,同样也是黑龙江省最繁茂的地区,这里集中着全省绝大多数农庄。

    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农庄在松花江畔星星点点的散布着,这些农庄的规模各异,少则一两千亩多,多则万亩,而农庄大都是以退役的勋士为中心,再配上几户庄户,便形成了一个只有几户口人家的农庄。

    李二根家的院子在村子的中央。牲口圈的两扇小门朝着一条连接着松花江的小河,下去就是河岸,那条河与其说是河,倒不如说是鱼塘——一网下去便能打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鱼。

    六年前,退役的李二根并没有回到淮南的盐场,而是留在这里。他用退役金从市集上上买回了两匹马、三头牛,还带回了一个女人,一个穿着旗袍的娇小女人,听说是什么一个奉恩将军的女儿。她的眼睛里总是带着些忧郁与哀怨。不过,对于李二根来说,他一个苦哈哈的盐丁,能娶着一房媳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这婆娘还识字。

    从沈阳来到了松花江后,李二根很快就安排好了家业——在一个朝鲜力夫、两个西南降兵的帮助下,给他盖起了房子,虽说是土坯房,可却也有了家,然后自己围起了养牲口的院子,从那之后,他就算是在那里安家落户了。

    在随后的两年中,王明松、赵老三他们俩个西南降兵和李松那个朝鲜力夫便跟在他的后面,一点点的开垦出了二百亩田,剩下的一百二十亩田,被李二根当成了牧场,他坐船从滨江城里买回了十几只绵羊。

    再后来,王明松、赵老三他们两个便在旁边安了家,李松就成了李家的家奴,随后的几年里,他们都把家人接了过来,这里从此也就有了三户人家,李松当然不算单独的人家,他和他的媳女一样,都是他李二根的家奴。

    在过去的几年间,李二根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就连那个眼睛里总是带着些忧郁与哀怨女人,也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甚至就连李松的妹子,也为他生了一儿一女。他李二根也算是儿女满堂了,两百亩田,每年能收一百多石大米和近三百石玉米,粮食要只是自家吃可以说是绰绰有余,即便是养马、养牛、养羊要吃掉全部的玉米,可每年都能卖上几匹马和几头牛,还有上百斤羊毛。这日子过的倒是颇为富庶。

    可李二根,这两年却总是睡不踏实,甚至有些心神不定,每到闲下的时候,他都会一个人坐到在村头,那几个为家里放牛、放牛的孩子们总能看见,他会背朝树子,一个人坐在一根树桩上,旁边放着一支火铳,然后久久地向远方眺望着,一直眺望到天完全黑下来之后,才拎着打来野物回到家中。

    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可李二根自己却知道,他在想什么,这几年的安稳日子,确实是他不曾想过的,也甘愿过这样的日子,可是他瞧着儿子的时候,却怎么也睡不踏实。

    去年秋天,金家庄的金少校死了。那天他和几个附近庄子里的弟兄,一同骑马带着猎狗去林子里打猎,结果马不知为何受了惊吓,从马上摔了下来,然后人摔断了脖子,当然就死了。

    按照官府的规定,上报了金少校的死讯之后,金少校的那个正在军队服役的大儿子继承的农庄,随后他写了一封信给管家——他的三个弟弟、两个妹妹都被赶出了家,那是金少校的女真、朝鲜小妾为他生的弟弟和妹妹。

    按照“长子继承法”的规定,长子主家后将妾室以及次子赶出家门,是合法的,当然,他们需要为其寻得一个住处,并负担到其成年。这当然不是问题,每个月几石米粮,每年几两银子,仅此而已。至于住的地方,不过只是几间土坯房。

    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这么绝情,但是,金国明做的事情,还是在附近几百里的庄子里悄悄地传开了,有人说他太狠毒,当然也有人说,他会这么坐,是因为在他小时候那个女真小妾和朝鲜小妾一起期负过他。

    对于大多数来说,这并不是寻常的闲言碎语,而是与他们的利益直接相关,毕竟,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同样也必须要去考虑自己身后的事情,考虑到儿子们的将来,毕竟,他们不仅仅只有一个长子。

    去年腊月的时候,他们曾开了个会,然后来到总兵长官的家里。

    那天丁树涛总兵,走到府前的台阶上来,向大家行礼。

    “诸位弟兄,你们有什么事光临舍下啊?”

    人群默默地站在台阶前,谁都没有说话。最后,还是一个喝醉了的老兵,凭着几分酒劲,首先大声喊道。

    “这田,是我们弟兄们凭着血汗挣下来的,我们想留给谁,就留给谁!官府凭什么不让分,又不是分给外人,分给自己的儿子,怎么了?”

    “就是,怎么了!”

    “凭什么不能分!”

    “这不是陛下赐给我们的吗?”

    “赐给我们的,就是我们的,凭什么不能分!”

    “我们想分给谁,就分给谁,要是分了田,不能再免田赋,那该缴的皇粮国税,将来一文钱也不少朝廷的!”

    面对群情汹涌的众,丁树涛则站在台上大声劝说道。

    “别吵,别吵,这没有什么可吵的!……这长子继承家业,是国法,皇上都是如此,咱们做臣民的,自然也要应该如何,否则如何报效君上之恩!再说了,这田若是分了,将来儿子们的日子,就再也阔不起来了,顶多三代人一分家,非但过不好,甚至还可能饿肚子,到时候会饿死人的!”

    “将来的重孙子会饿死,现在饿死的儿子,自己儿子都顾不上了,还问什么孙子……”

    人们在台阶前边叫喊道,也许是因为群情激愤,甚至与总兵的家奴发生了冲突,最后一声铳响,打破了的人们的喧嚣。赶过来的巡捕直接抓住了几个弟兄,虽说在总兵的求情下,他们没有被夺勋,可是仍然因为冲聚众骚乱被罚了五十军棍,罚银百两。

    随后官府的布告张贴于各庄,明确的告诉所有人——长子继承,为大明国法,上至皇家,下到庶民百姓,必须遵从法度,但凡敢析产分家者,收析家之产归还长子,次子流放……

    从此之后,原本已经有了笑容的玉儿变得目光呆滞,她的怀里抱着是尚未断奶的三小子,很多时候,她会以泪洗面。

    甚至她看着老大的时候,眼光里也带着一些的怨言。

    再过一个月,老大就要和其它同龄的孩子们一样,到圣庙的大同殿里受了开笔礼了。然后,他就会得一个名字,李二根已经在奉祀起的几个名字中,选中了一个——李志。再过了十二年,他就会长大成年,到时候,他就会进入军中,那个时候,他李二根就可以解除军役。

    可是他的弟弟们呢?

    想到这,李二根又一次长叹口气,尽管他知道,老大是不会把弟弟们赶出家的,可是当爹的总要为儿子们的将来去操心,他们将来娶谁家女儿做媳妇,将来怎么过活?

    将来怎么办?

    除非他能够再次被征召从军,或者有土人作乱,然后凭借军功在黑龙江北得到几十亩或者百亩的功田,然后他可以把那块功田送给次子,否则,另外两个儿子是绝不可能得到田产的。

    天色暗了,又一次,提着两只野兔、三只野鸡,李二根垂着脑袋朝着家里走去,当初的土坯房已经变成了红砖大瓦房,可是这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下来。

    到了老大开笔礼的日子,这一个重要的日子,家里人都穿上一身新衣裳,由李松赶着马车,坐着马车到十几里外的市上的圣庙,通过圣庙的路只是一个车马过多了压出来的路,在半路上,李二根碰到了王栋,他们是在部队里的弟兄,他是被邀请着参加儿子的开笔礼,因为他的媳妇就要生了,所以他只带着两个儿子,让儿子坐在马鞍前后。

    “李老哥,听说了吗?”

    骑在马上的王栋,跟在马车旁,瞧着李二根说道。

    “王长官的小儿子,考上沈阳书院了。”

    “书院?”

    李二根有些疑惑的看着王栋,

    “对,咱们东北最好的书院,在中都,还有清河书院,京师有京师书院,听王长官说,只要能考上书院,毕业了,即便是不能当官,也可以做个学者,将来有一技之后傍身。”

    去书院!

    王栋的话让李二根的眼前一亮,他几乎是立即下意识的想到了自己的几个儿子,为什么非要让他们种地,种地之外,不也有很多其它的选择吗?上书院,读书,将来一样可以有饭吃。

    “你不知道,我听说,在南洋,在那些诸侯国里,只要是书院里的学生,到了那里,就不愁饭吃,我寻思着,将来,要是婆娘肚子里的是个带把的,要不是读书的料,就让他到南洋当兵,到了那,不一样能当老爷主子嘛……”

    可不就是这个道理,这天底下这么大,又有什么好愁的!

    突然这一瞬间,李二根似乎想明白了,瞧着那几个年幼的儿子,心里顿时轻松了起来,再也没有了先前的烦恼……

    毕竟天下有那么大,总有落脚的地方……

第123章 丈量(求月票,求支持)() 
世界很大!

    可是世界有多大?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欧洲人知道这个答案。至少他们曾经用他们的船只去丈量过世界,尽管以后世的眼光来说,他们的丈量是不准确的,但是就时代的标准来说,他们确实知道世界的大小。

    至于大明,也仅仅只是通过欧洲人的地图、著作,对于世界才有一定的了解。这只是借助外人才去了解了这个世界。

    我们要去了解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个声音就在大明的上下回荡着。在很多人的心头浮动着。

    尽管得益于明末的“西学东渐”和兴乾元年以来西学在国内的传统,尤其是在每一所社学都可以看到“坤舆万国全图”,再加上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事迹,使得大明的百姓不再怀疑地球是个球体,以及大明在地球上的位置和面积大小。

    但在另一方面,随着了解的加深,使得大明的士人们却都不能接受欧洲人给各个大陆的取的名字,比如欧洲人“亚洲”这一称呼,他们更愿意称“神洲”,而不愿意用欧洲人的命名。

    当然,这个神洲在他们看来,应该只局限于大明,而不是整个亚洲,毕竟在他们看来,除了神洲之外,其它的地方都不过只是蛮夷之地。这种思想,甚至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学者,而甚至就连出版商也用“神洲”称呼“亚洲”,当然是亚洲的一部分,至于其他的地方,不能称之为神州。而这种欧洲人的命名,对于满怀着华夏文明的优越感的大明士人来说,不曾了解其重要性的时候,自然是无所谓,可是在了解之后,即便是“亚细亚”,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至于欧洲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也让他们无法释然。

    尽管抵触亚洲,自称大明为“神洲”,可是内心的骄傲,使得他们不会固执自行命名他人“发现”的土地,就像大明依然将非洲称为非洲,称美洲为“亚美利加”一样。骨子里的骄傲让大明的士人一方面不愿意像有些小国寡民似的,将别人的发现纳为已有,通过杜撰、歪曲去向别人炫耀什么。他们坦然的接受了欧洲人对于世界的命名。

    但是在内心深处,大明士人的骄傲固然让他们不会把别人的发现据为已手,不会像后世的棒子那么无耻,通过歪曲捏造。千方百计的要把别人的东西纳为己有。可是内心的骄傲,却让他们同样羡慕着亚美利哥·维斯普西,羡慕着这个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通过《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垮了中世纪西方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而法国几个学者便以此修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新《宇宙学》一书出版后,根据书中的材料,在地图上也加上了新大陆——亚美利哥洲。

    大明也需要自己的亚美利哥。大明更需要在这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做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就像在过去的千百年间一样,华夏在各个方面全都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国家,现在同样也是如此。

    现在欧洲人的超越,不过只是暂时的。我们还有机会,毕竟世界那么大,总有着辽阔的天地,让我们去发现。

    尽管官方还没有努力,可是类似讨论早已经在民间讨论不已,从书院到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