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安,你找本王不知所为何事?”

    见陛下一副兴趣十足的模样,朱慈焕又岂有不配合的道理,在这一瞬间,他甚至回忆起了,少时于宫的时候,他们兄弟几人一起戏耍老师的情景。

    “这……”

    见那位黄公子主动给自己搭了话,吕安稍显得有些犹豫,一时间,甚至不知道如何应对了,片刻后才说道。

    “大王,在下来自南洋河口,于南洋行商多年,今日前来拜访大王,是想送大王一个千秋基业!”

第67章 千秋基业(第一更,求支持)() 
(祝大家光棍节快乐!今天三更,求支持!)

    送大王一个千秋基业!

    这样的话,可是大逆不道之言。

    仅凭这句话,搁过去甚至就可以治罪了。

    如果不是因为陛下在这里的话,恐怕朱慈焕已经大声训斥了,为人谨慎的他自然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就在他欲命人将此人轰出去的时候,只听到陛下于一旁说道。

    “读《左传》、《战国策》等书可见纵横家如何危言耸听,如何动以利害、如何巧辞服人的说服术。今天能再见先秦纵横家的风采,倒也是黄某之幸!”

    朱明忠的面上带着笑,语中带着些嘲弄的意思。之所以如此,就是想要提醒朱慈焕,这人是在“巧辞服人”,先听他说。

    “黄公子,在下所言非是危言耸听,亦非是动以利害、更非是巧辞服人!而是就事论事!”

    吕安直截了当的反驳道,随后转向大王。

    “大王,小民于南洋行商数载,深知南洋之事,南洋蛮夷之地,各有不同,此番回国后,听闻大王被分封于三宝垄,不知大王就国之后,意欲如何治国?如何拓业?如何抚夷?”

    吕安的反问,让朱慈焕不由一愣,他可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个事情,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是抵触就国的,他更愿意留在南京。

    “自然是以大明祖制为度。”

    朱慈焕的回答,让朱明忠在心里叹了口气,那地方又不是大明,还以祖制为度,你当真是想要拖累朕吗?

    “大王是大明宗室,自当以大明祖制为度,可是大王可知道,朝廷索取的三宝垄,不过是附近百里之地,百里之外,就是土人的马打蓝国,其国主苏丹有兵上万,奴隶数万,而且岛上蛮夷甚多,若是尽是祖制为度,不知大王如何以《明律》镇蛮抚夷?况且……”

    看着朱慈焕,吕安危言耸听的说道。

    “虽说陛下已经准许大王领兵,准大王复建三卫,这三卫之兵,确实有陛下给予补足,可是大王三卫不下万人,每月饷粮岂止数万,就国前有朝廷补充,但就国之后,大王又那来的银饷补充?”

    朝左右看去,吕安摇头说道。

    “这王府是陛下的,若是没有陛下发放的俸禄,大王恐怕连生计都成问题,又那里来的余钱发放饷俸,若是官兵无俸无饷,大王如何能就国镇蛮?”

    接连的反问,让本就对于就国后要面对什么,没有多少准备的朱慈焕,变得更加惶恐不安起来。他甚至想到了父皇,不也是因为发不出俸饷,最后才落得那步田地吗?

    相比于朱慈焕的慌乱,朱明忠反倒是煞有兴趣的看了一眼吕安,然后懒洋洋的说道。

    “想来吕公子久在南洋,不知道,今时我大明银行业发达,自然有银行愿意贷款给各王,供他们发放俸饷,讨伐蛮夷的。”

    像是给朱慈焕打吃,朱明忠冲他微微一笑。

    “江淮银行肯定会愿意给你贷款的!”

    朱明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皇家是江淮银行最大的股东,这么说的目的是为了让朱慈焕不至于慌乱。被他这么一提醒,朱慈焕才反应过来,对,陛下肯定会照顾他的,他是陛下的兄弟。

    恰在这个时候,吕安于一旁笑道。

    “银行的钱总归是要还的,而且利息甚至多,借款百万两一年的利息近十万,大王可知道,以三宝垄一地每年所得也不过区区数十万,不过只是勉强够付利息,到最后,大王是秦国大王不假,可银行却是秦国的债主,稍之不慎,那银行却能把秦国敲骨吸髓,榨个干净,到时候,大王以为如何?”

    盯着吕安,尽管明知道他是在危言耸听,但是朱明忠仍然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那么几分道理,毕竟在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通过银行贷款去掠夺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对那些国家自然也是“敲骨吸髓”。而那些背负着沉重债务的国家,往往只是任由外国银行家敲诈。

    被吕安的危言耸听吓了一跳的朱慈焕有些紧张的看着陛下,他看到陛下问道/

    “哦,既然如此,那么想必吕公子必定胸有成竹,腹有良策吧,不妨说出来听听。”

    笑看着这个三十几岁的吕安,朱明忠倒是想知道,这个“南洋人”有什么良策。

    “黄公子可知道西班牙?”

    发现在很多时候,秦王总会把目光投向这位黄公子,像是在征求他的意思,只以为他对秦王极有影响力的吕安,便把游说对象转移到了黄公子的身上。

    “西班牙,你说的是盘据在吕宋马尼拉的西班牙人。”

    “正是他们,那么公子是否知道,除了吕宋之外,西班牙于美洲尚有数倍于大明的殖民地!”

    曾几何时,第一次知道西班牙居然有倍于大明的殖民地,吕安更是被吓了一跳,以至于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沉浸于这个消息中,不过让他意外的是,这位黄公子却完全不受影响。

    “嗯,你说。”

    朱明忠只是微微点头。

    “看来公子对西班牙亦有所了解,那么公子可知道,西人是如何以区区千余人,以少统多,占据不下于我大明一行省之地?”

    吕安深吸一口气,见秦王与那位黄公子都没有说话,才颇为得意的继续说道。

    “西班牙人前往美洲,与我大明相似,都是率领有军队进入,也正因如此西班牙人的殖民也是军事化的。每到一处并击败原住民之后,他们就要建设据点,然后以据点为城。一旦据点或城镇建成,西班牙国王就会把周围的土地划给这支军队的将军以示奖励。这些土地的边缘部分则会被将军进一步划分给自己的士兵,其中骑兵能比步兵得到更多的土地。这是早期西班牙人的划地方式,在美洲如此,在马尼拉同样也是如此。”

    略点下头,朱明忠并没有说话,对于西班牙人的这种殖民方式,他自然有一定的了解。到了后来,随着西班牙所占领的土地越来越多,他们根本来不及也没必要修建更多的城镇了。那些远离城镇的土地,就由殖民地的官兵们前去瓜分。于是便形成了一种更直接的划地方式:我看得到的地方都是我的,我看不到的地方,只要有用,那也是我的。这条河两岸是我的,那条路两侧也是我的。

    由此,西班牙地主们的土地就有了一个特点:面积大。其中,最大的私人领地面积可达数百英亩。这些面积最大的私人领地,有一部分被用作农业,成为了超大型的农场。其它的则成了矿场或工厂,以开发新西班牙地区所出产的各种金属矿产。

    见朱慈焕要开口,朱明忠便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所以呢?”

    “所以,小民以为,大王完全可以借鉴西班牙人的方法,将土地分配于官员、将领,就如同陛下的分封宗室一般。”

    然后吕安又把话锋一转,目光转向秦王。

    “陛下分封宗室为诸侯,而必须服从朝廷的命令,诸侯有为我大明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既然如此,那为何大王不能效仿周法,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士大夫以及兵士实行再次分封,将土地和土民分赐给他们。士大夫和士的土地、百姓皆取自于大王,自然要向大王承担服役、纳税、作战等义务。如此一来,大王非但不需要负担朝中官员和兵士的俸禄、军饷,而且他们也会主动为大王镇守土地,教化土民,毕竟,土地是他们的土地,而土民亦是他们的子民。”

    吕安压根就没有提到吕家的生意,完全是一副为秦王出谋划策的模样,似乎大有一副毛遂自荐的样子,可他的话中却藏着他的目的——分赐土地和土民,赐的是什么土民?土民为什么要为士大兵和士兵种田?

    “这……”

    朱慈焕朝着陛下看了一眼。

    “这个办法,似乎于我朝赐赏士兵军业田相像。”

    他的话声一落,朱明忠例摇头说道。

    “完全不同,我朝赏的是田,而吕公子所说的是田与民,这无主之田可赏,可这民,又如何赏赐?”

    在朱明忠的心里,实际上已经知道了答案,他几乎可以断定吕安为什么会来找秦王,完全是因为南洋的农庄之中,可没有什么农夫,都是奴隶!当然,这也是当地的特点,那里很多地方实际上仍然处到半原始半封建社会,这也使得那里的自由民少,奴隶多。

    “黄公子,可知道在南洋各国皆行奴隶,荷兰人于巴达维亚种植园中,奴隶不下数万人,甚至还利用当地的“盗人制”,大量贩卖奴隶,而在三宝垄,奴隶也不下数万,南洋各素丹国更是掠奴贩奴,并皆以此为业,在马打蓝,更是将所有异教百姓,全部掠为奴隶,以供其役使。”

    解释着南洋与国内的不同时,吕安又特意强调道。

    “况且,将土民分属于士大夫和士兵,如此,更有利于大王施以教化,不出数载,他们必定会改从汉礼、言汉语,数代之后,自然可以化夷为夏。黄公子以为可是如此?”

第68章 竞争(第二更,求支持)() 
    这天晚上,吕安说了很多,但是朱明忠仍然一条条的反驳着他,而在反驳之中,朱明忠偶尔也会点着头,直到夜深之后,已经完全了解了吕安的想法之后,朱明忠才示意朱慈焕送客。

    “好,吕公子的建议,确实不失有可取之后,本王自会考虑一二,即便是他日不能尽数采用,也可为我秦国拾遗补阙,若是如此,到时候,必定需要向吕公子征询,到时候,还请吕公子切勿推辞。”

    “谢大王!”

    从大王的话语中,吕安知道自己需要告辞了,便是起身向朱慈焕再行行揖。

    “小民这就告辞了。”

    然后又向朱明忠行揖道,

    “黄公子,你我改日再见。”

    “我送吕公子两步。”

    朱明忠也起身。

    “不敢。黄公子如此,实在是让小弟不安。”

    吕安忙又一次长揖。

    “无妨。”

    朱明忠笑着说道。

    “坐了这么长时间,我也要走动一下,活动一下身子骨。”

    “如此便多谢黄公子了。”

    吕安又一次揖礼道。

    “边走边说!”

    像入府时跟在他身后一样,吕安仍然跟在他的身后。

    “不知黄公子送在何处?”

    “暂时就住在王府内。”

    说话间,二人来到王府前院,吕安再次请朱明忠留步。朱明忠这才点头说道。

    “好吧,地我就不送了,你就静候佳音吧!”

    这一声静候佳音让吕安的心情猛然一动,他甚至急忙转让身长揖道。

    “黄公子,若是此事能成,在下必定有重谢!”

    重谢……

    朕需要的那里是什么重谢啊!

    看着吕安离去的背影,朱明忠于心底默默自语道,先前吕安的那番话,确实在他的心里掀起了一阵波浪,也正因如此,他才会亲自送这个人出府。因为的他的那番话,给他带来的启示。

    从古至今,这各国自然有各国的法度和选择,有的国兴盛了,有的国衰败了,有的国为人吞并,有的强大了。冥冥之中,似乎有神明相助,其实全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事情。

    对于将来各国会选择什么,朱明忠原本并不介意,子孙自有子孙福,自己的儿子,他都问不了那么多,更何况是那些宗室,之所以将他们分封出去。与其说是为了“镇蛮抚夷”,不如说是借着分封,让他们去传播华夏文明,让华夏文明在各地开枝散叶,这才是朱明忠的本意。

    至于所谓的“球长”,朱明忠连想都没想过,一来是当不了“球长”,至于这二嘛,就是相比于实现的希望为零的“球长”,他更愿意建立一个全新的东方式的世界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只是旧时的朝贡体系,而是建立在分封制上的朝贡,而大明的册封,是那些诸侯的合法性来源,为了换取这种合法性,他们则用朝贡的方式去表明对大服的臣服。

    当然,在另一方面,这种册封的必然结果就是,国人会随着宗室的分封于世界各地,作为士卿、兵士以及平民前往各个分封地区,在那里建立起华夏文明的分枝,那些文明会自我发展,然后慢慢的具有部分自我特色,但是文明的核心,依然是华夏文明。

    相比于秦国大一统一之后,那个故步自封的华夏文明。在这种几十个、上百个诸夏文明的竞争之中,华夏文明才会永无止境的发展下去。

    西方文明为什么会在文艺复兴之后,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后来成为世界文明的主流,甚至重新标注了“文明”的含义,让世人遵从于他们的法则,遵守着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有人说是因为科技发展,而这种科技上的发达恰恰来源于竞争,来源于欧洲各国争霸所带来的文明进步的必然,但是本质上的欧洲文明,又发源于那里呢?

    古希腊文明以及古罗马文明。这是欧洲文明的核心,只不过,最终他们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俄罗斯等等数十个欧洲国家之中,发展出了截然不同的文明,正是这些文明的互相撞击、角逐、影响,最终创造出了所谓的“现代文明”。

    而朱明忠之所以选择分封,并不是为了“领土扩张”。因为那种蛮力的领土扩张,势必会带来很多问题,以大汉之强收不了西域,以大唐之盛吞不了高句丽,以大明之威亦难压安南。历史已经证明了,鞭长莫及的异域征服往往是很难持久的,几个贪官,就会让吞并毁于一旦。在朝廷发现的时候,恐怕就是为时已晚了。

    既然如此,那就退居其次——封邦建国!

    封邦建国,或许是会带来分裂——殖民地与本土的分裂,本土无法像控制殖民地一样,任命总督、官员,但是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区别呢?那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发展和生存,会千方百计的吸引移民,会发展经济与本土贸易。

    即便是相隔重洋的,竞争也会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上演着,在未来的一百年、两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尊皇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都会是各国的基本信条。他们会齐心协力的“攘夷狄”,当然,这个“攘”是扩张、是吞并。

    强者日强,弱者日弱。

    华夏文明也会因此进入新的“竞争时期”,文明的碰撞与竞争,会促进文明的发展,而相对应的,也会有诸侯会竭尽所能的招揽人材,他们会像春秋战国时的君王一样,选择对国家最为有利的学说,他们会推行变法、改革,这甚至会让大明感受到压力,来自诸侯的压力。

    那将是一个此邦不留可往彼邦的时代。

    当今之世,非徒君择臣,臣亦择君!

    三国时郭嘉所言,让朱明忠的唇角微微一扬,从此之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将会结束,一个全新的时代将会开启。那个时代是自由的,当然,也是让人期待的。

    只有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下,才会重现“百家争鸣”。而对于华夏文明而言,这种内部的竞争,势必将会带来一个更为璀璨的华夏文明。是由诸夏共同创造的文明。

    甚至在这个过程之中,士的精神也会被重铸,在科举制中被扭曲的士的精神,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会再那里疾呼“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会为实现自我价值,奔走与各国。

    当然,那时不再有什么“华夷之别”。因为诸侯既是诸夏,诸夏既是华夏。他们会不会再一次重现古籍中春秋战国时士的风采呢?

    对此,未尝可知,甚至他都不知道,诸夏在未来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华夏文明。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至少,从此之后,朱明忠再不必担心人亡政息了,他不需要担心有朝一日,他的继承人或者朝中的士大夫,会改变开海通商的决策,因为诸侯国与大明的联系是紧密的,不仅仅是贸易上的联系,还将是血脉上的联系。这种血脉上的联系,不仅是皇室与宗室,同样也是士民之间的血脉联系。

    这种联系是不可能切断,也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止的!

    不过,在此之前,必须要成功!

    分封的诸位国必须要成功的立足于南洋!否则,又怎么可能会有诸夏呢?

    对于立足,朱明忠并不担心,无论是王国、郡国或者镇国都备有兵马,完全可以击败所面对的土邦土酋。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他们是否能够“化夷为夏”,如果不能归以华夏,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殖民,而不是西周时抚以蛮夷,以归华夏了。如果那样的话,无疑是失败的,毕竟,美国或者加拿大可以视为另一种不列颠文明的延伸,可印度以及很多英国的殖民地从来都不是!

    一夜未曾安睡的朱明忠,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亮的,当他听到有侍卫禀报秦王前来请安的时候,他才抬头看了一眼窗外。

    天亮了。

    而他面前的是什么?

    是厚厚一叠,足有数十页之多的纸,纸上密麻麻的写着他昨天用了一夜,做出的那个粗略的构想。而这个构思确实是受到了吕安的启示。

    “臣参见陛下。”

    毕恭毕敬的行礼后,待陛下说“免礼”之后,朱慈焕这才注意到,陛下似乎一夜未睡。

    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腰身,朱明忠朝着窗外看了一眼,然后问道。

    “皇弟,昨晚睡的可好?”

    “回陛下,臣昨夜尚能安睡。”

    朱慈焕自然不敢有丝毫的隐瞒,他昨天晚上确实睡着了,但不能与过去相比,毕竟他也想了大半夜,想着陛下为什么来了南京,到了他的王府中。

    “安睡是福,安睡是福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