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4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没记错的话,用卿你除了长子于军中服役外,尚有幼子数人,若是他日其往诸侯国闯荡,不定亦可于那里得大王封君。如此岂不更好?”

第58章 理想(第一更求支持)() 
许多传统不是一朝一夕中可以改变的。

    不过当《大明皇位继承法》拟定的消息传出之后,还是在天下引起了一番不大不少的波澜。此时谁都不知道因此,几个月后,也就是兴乾四年初成立的勋贵联合会以及制定的《勋贵袭位法》对于大明的影响,但是后世却将与列位对大明影响最大的法令。

    兴乾四年的人们并不知道,尽管那些勋贵家族的“幼子们”被迫流落在外,自谋生活,看似窘迫,但事实上他们从小所受的远远超过普通人的高等教育,且没有继承权后他们为了生存,培养出的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为他们在社会环境剧变的兴乾年间,各自在社会上扮演了不同的分工,有的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了殖民者和冒险家,更有许多人成为诸侯国的君士。

    而在此之间长子出资本,幼子出人或者技术的分工体系也自然也就形成了,而不会再像过去一样,长子防范幼子谋夺家产,毕竟,法律已经杜绝了幼子继承的可能,幼子只是亲密的雇员而不再是威胁。

    而反观自汉代以来的中国历朝历代,推恩令延伸的析产继承制度反而拖了后腿,大资本不断分割成小资本,所以富不过三代。资本完成不了积累,经济负重难行。而且,正是由于除了嫡长子之外,所有子嗣都可以获得一份财产,导致了很多幼子不学无术,贪图享受,缺乏进取性,这也是与欧洲拉开了差距的原因。

    不过,对于兴乾三年的人们而言,他们并不知道从皇家开始的,从勋贵到勋士再到兵户最后又扩散至官员士绅百姓的长子继承制,会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给予这个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剧变,但是至少对于一些敏锐人来说,他们仍然感受到了天下的变化。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国之栋梁的士子来说,他们总能率先感受到天下的变化。

    位于清凉山的崇正书院于南京众多书院之中,也算是颇为名气,不仅仅是因为南京第一个状元就是在这里进修考中状元,而是因为这里同样也是大明实学的发源地之一,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就曾与此讲学,并奠定了崇正书院虚就实的风气。

    当然年李贽与些讲学时,针对“儒者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问,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理学伦理财富观,明确地提出了“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理财”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因此就应该鼓励“治生产业”,“勤俭致富”,而这种不耻言利对于崇正书院的影响,或许在天启、崇祯朝其间,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影响,但是于兴乾年间,崇正书院隐隐已经成为江南最为知名的实学大本营,各种经世实用学问,于书院中传播着。

    也正因如此,这里才会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学子于此就读。因为近江的关系,所以书院在去年开辟了航海科,不过因为航海科入仕困难,不为士子所喜,所以这航海科只吸引了少数学生选择。

    而徐允贤选择航海科的原因非常简单——不收学费,航海科的学费是商会赞助的,商会希望通过这种赞助培养出一批了解航海的船长,以便能够涉足海上贸易。

    不耻言利、人皆逐利,是兴乾年间的特点。甚至就是徐允贤选择航海科,所看中的,除了学费之外,同样也是因为船长丰厚的薪酬。

    正当徐允贤在那里翻看着同文馆今年刚翻译的西洋航海书籍,按照大明的法令,西洋各国商船首次驶入大明的港口时,必须“上贡”不少于百册书籍,而西洋传教士如果想要进入大明,需要“上贡”200册书籍,至于想要修建教堂,还要再翻上十倍。而且这些书籍的种类也有相应的规定。

    也正得益于此,现在同文馆已经翻译了数万册西学书本,甚至有些书不过只比欧洲晚上一年,而每每同文馆翻译出版的西学著作都会经由皇家图书馆,向各书院以及府县图书馆捐赠,如此也使得西学于大明的传播速度,甚至快过其著作本身于欧洲本国的传播。

    而在所有的西学之中,航海学又是大明最薄弱的环节,毕竟,此时西洋经过近两年世纪的航海探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已经掌握了全球范围内的季风、洋流以及籍此产生的一系列导航技术。也正因如此,徐允贤和他的同学一样,所用的教材往往都是翻译自西洋。

    当徐允贤在那里翻看着书本的时候,身边的同学杨成则在那里看着报纸,也许是因为两人的出身相似,所以两人倒也算是知已。

    “西人早于百年前,既已环球航行,并探得美洲至吕宋航线,西人言美洲自有沃土地千里……”

    杨成随手展开报纸,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然后便轻轻地念了起来。

    “今宁靖王欲为我大明开辟往北美之航行,特捐资资助本次航行……”

    杨成读着读着,不觉眉头皱了起来,嘴里嘀咕道。

    “这哪里是沿西人的航线航行,分明就是自寻一条新线!”

    然后他继续轻声读道。

    “北美有沃土千里,只闻散居有蛮夷,而不闻国邦,正是我大明开疆之地……”

    “宁靖王是想要助我大明开疆拓土吗?”

    杨成轻声说道。然后把报纸递给了徐允贤。

    “知进,你看看这篇文章/”

    徐允遇跳过文章的开头不读,然后拿眼睛扫了几行,便说道。

    “这是好事啊!”

    “好事?”

    瞧着徐允贤,杨成说道。

    “什么好事,开辟新航线,可是要死人的,他这么招贤,即便是谁疯了,也不一定会同意冒这个风险。”。。

    作为航海科的学生,杨成非常清楚,每一条航线的背后是什么,是死亡,是无数条商船沉没于大海,是无数船员葬身海上,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更愿意沿着西洋人已经开辟的航线航行。

    “你也看到了,这条航线是西班牙人垄断的,如果我们想要进入美洲,就非得与他们发生冲突,而垄断这条航线的西班牙人,又岂会拱手相让,所以,为了我们想要进去,就必须开辟一条新航线,至少这条航线需要与西班牙人的航线有所不同。”

    徐允贤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桌上画出了一条太平洋的航线,然后在那里分析着目前航线的利弊。

    “……总之,如果不能有所不同的话,到时候,我们归程时去的是吕宋,去时到的是墨西哥,在平时也许没有问题,可是一但两国发生冲突,那么,他们自然可以在附近以逸待劳,到时候,可就胜负难料了,宁靖王此兴若是能成,可真是功在国家!利在千秋!”

    对宁靖王这般恭维之后,徐允贤看着报纸,眉头紧锁着,良久才长叹道。

    “不过,愿意冒这个险的船长恐怕不好找,谁愿意为了一个虚名,滔海数万里,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去开辟这条航线。”

    “虚名……你愿意吗?”

    突然,杨成看着好友问道。

    “我……”

    徐允贤诧异的看着好友。

    “你就从来没想过,恢复徐家往日的风光?”

    杨成的脸上带着微笑,原本还有些不解的徐允贤,听他这么说,突然笑道。

    “三年前,陛下下旨恢复你们杨家彰武伯的爵位,你父亲为何拒封?”

    好友还没有回答,徐允贤便正色说道。

    “杨家世受国恩,身为勋贵贼至而不能敌,虽自缢尽节,但臣节有亏又焉敢图陛下复爵?令尊尚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徐家?”

    苦笑着,徐允贤摇头叹道。

    “北京的那边降了贼,南京的这边降了虏,如此贼来降贼,虏来降虏,没有流万里,就已经是陛下开恩了。”

    徐允贤出身于一门两国公的徐家,不过徐家虽说是世受国恩,可表现着实让人汗颜,成祖封的定国公一脉在北京降了贼,被杀。而在南京这边的魏国公一系,清来降清之后,同样也没有逃过一死。

    其实大明的勋贵后代,又有几人逃过一死?

    什么是与国同休,国存已存,国亡已灭。当年的勋贵大抵上都死于李闯之手,只有南京的几位,死于清虏,而尽节的又有几人?

    不过尽节的那几位,总算是得到了回报。就像尽节彰武伯,其爵位就被陛下恢复,不过又被其退回,也许是因为杨家人经历了天下的纷乱之中,对功名利禄看淡了许多。

    相比于杨家,一门两国公的徐家,却是丢尽了勋贵的脸面。徐允贤自然不敢说什么恢复往日的风光。

    “昔日……哎,徐家祖上若是知道,两脉都是如此,指不定……”

    叹息之余,徐允贤看着报纸上的文章,长叹道。

    “不过,若是能开辟此航线,也算立功于大明,如此,也许能弥补一二。”

    弥补的自然是徐家的罪过。就在徐允贤心思浮动间,那边宿舍的房门外便传来了同窗有些激动的话声。

    “定下了,定下了,朝廷颁布封建的圣旨了。”

第59章 静待(第二更,求支持)() 
“好茶,好茶。”

    书舍之中的朱术桂深吸口气,嗅着杯中的茶香。茶香沁人心扉,与窗外飘入的那浓烈的桂花香一起,使人不禁沉迷其中了。

    “这茶是皇家的贡品,也就是今上开恩,我等凡夫俗子才能品得如此好茶。”

    一边收拾着棋盘,张国东一边笑着说道。

    “今上宽厚。”

    朱术桂缀了口香茗,然后说道。

    “今上如此,也是为了节省皇家用度,旧时每每往皇家进贡,朝廷所费颇多。今日陛下准许商人用“贡品”之名,对其加以认证,并由其专供皇家,非但不费国库一分一毫,而且又令商人趋之若鹜。不以为累,如此可以说是各取所需吧。”

    “何止是各取所需,皇家贡品可不是谁想贡便贡的,需要经过申请、注册、认证,每年还有上交内府百两甚至千两不等的认证费……”

    张国东的面上带着笑,倒是没有任何讽刺的意思,毕竟在很多士人看来,皇上如此也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

    旧时历朝历代的贡品,都是地方孝敬,由地方官府征集土特产,再进贡皇家。而兴乾朝却不同,旧时为了保障皇家的衣食住行,往往内侍府会挑选出最好的商人,然后向其采购商品。而现在,内侍府却成为了认证衙门,专门认证贡品资格。正式授予商人以皇家认证委任标志。

    而市场上的商业竞争异常激烈,商人为了得到皇家的支持,自然愿意让自家的商品得到贡品的头衔以及皇家认证委任标志。获得皇室嘉奖的商人正式被授予皇家认证,且明文规定皇家认证不可自行转交给别的商人。

    皇家的贡品认证代表了卓越的品质,是至高荣誉。申请的供应商至少需提供该用品给某位皇室成员至少五年时间才会被考虑授予认证,最久则需要七年的时间。而皇室成员也必须亲自使用该供应商的产品或商品长达五年,确认品质没有问题才能考虑授予认证。

    可即便是如引,仍然让天下的商人趋之若鹜,谁人不愿意自家的商品挂上“贡品”的头衔,然后抬高身份。即使是贡品,那么自然是商人们自愿进贡的,皇室当然就不需要付钱了,这样一来,也就减少了皇家的开支。

    对此民间可谓是褒贬不一,各有各的说法,但官员士绅们却又不得不承认,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好处——众多品质优良的贡品得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中,他们只需要稍微付出一些金钱就可以享受用皇家的待遇。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世人皆从中受益的好生意。

    “前阵子,一个布商找到了我,说是每年向王府提供千匹布,然后让我推荐他的布匹能够获得认证的机会,我那府中,每年所需要不过区区几十匹布,后来那些布都折价了,宗室于此之中,倒是受益颇多啊。”

    朱术桂随后又自嘲道,

    “未曾想我等宗室子弟,最后居然要籍此谋利。”

    “君子不耻言利,此事本就是世人皆便的好事,大王无须介怀。”

    打量着宁靖王这间简陋的书舍,这或许是他身为郡王于书院中受到的唯一的照料——给其一间单独的宿舍。虽说书舍简陋,但在主人的精心装点之下却也颇为精致,屋内如今只剩下了朱术桂与张国东两人,临窗的几上摆着副棋盘,一旁的茶炉上正煮着壶茶水。

    “这个道理,我又岂曾不知,况且又岂不知陛下如此,也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也是为我宗室子弟能多得一个进项。”

    朱术桂看了一眼左右。

    “可最后,我等宗室却还是不得不离开,其实于我来说,能够得此两间栖身之所已经是心满意足了,白日里于图书馆中看书,与他人讨论学问,晚上于此处环境清净的地方,这样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淡然的一笑,朱术桂自嘲道。

    “他人皆以为,为宗室者皆愿分封,为一地诸位国君,可,又有谁知道,本王所图,不过只是清静罢了。”

    “大王自有所想,可朝廷也有法度,况且,陛下亦是籍施恩于宗室啊。”

    张国东说罢提起了茶壶又泡了一壶茶,然后继续说道。

    “原本只以为只封亲王,可未曾想此次规程议出之后,非但亲王有封国,郡王亦有封国,甚至就连镇国将军,也有镇守之地。”

    “是啊。封国承周制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五百里曰郡服,又其外两百里曰镇国。也”

    朱术桂抚着长须,然后感叹道。

    “我虽是的郡王,但却也有几分自知,这五百里郡服虽好,可……哎,非我所愿啊。”

    面对朱术桂黯然神伤的话语,张国东则开口说道。

    “大王,我大明自高皇帝逐蒙元于漠北,宗室受天下奉养,于清虏入寇之时,往往无所功成,只能随波浮沉,今日陛下特旨,以宗室镇蛮抚夷,令其归属华夏,大王理应谢陛下鸿恩,主动前往边地,报效陛下才是,又焉能因个人之愿,而不愿前往?”

    面对张国东的一番言语,朱术桂的脸色立刻就变得尴尬起来。可未等他开口解释,张国东又将话锋一转说道。

    “其实,大王所顾忌者,在下也能了解一二,大王所顾忌的,必定是因为担心,这分封之后,他日为子孙徒惹祸端吧!”

    张国东的话让朱术桂的眼帘一垂,尽管他并没有说话,但这也正是他的顾虑。出身于宗室的他又岂不知道,什么是宗室的生存之道,两百多年来,宗室早就被皇上驯服了,现在猛的把他们都丢出去,让他们去镇蛮抚夷,尽管经过的十几年的颠沛流离,对兵事也算是有所了解,可他必须要考虑到镇蛮抚夷之后。

    镇蛮抚夷之后是什么?

    是归属华夏!

    这意味着,将来朝廷于王地必定是有所图谋的!而这种谋图的代价往往就是各家子孙后代的性命。

    “其实,大王完全无须考虑那么多,大王有所想,陛下与朝中众臣又岂无所思?”

    张国东看着朱术桂,继续说道。

    “这所谓的周制“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五百里曰郡服,又其外两百里曰镇国。”其实,就是陛下与朝中众臣所思,千里的王畿、五百里的郡服,若是于中原,自然是不下一省一府之地,人丁不下数百万,可,现在宗室是要往夷地镇蛮抚夷,当地即便是有数百万蛮夷,诸王自然会为蛮夷牵绊,非数百年之功,又岂能镇蛮抚夷,令其归属华夏?”

    见朱术桂又欲开口,张国东又反问道。

    “当年高皇帝又岂能想到三百年后之事?今日得陛下恩典,王能得五百里之郡,王只需披荆斩棘,启以山林,镇蛮抚夷既可,至于三百年之后的事情,又岂需要考虑那么多?”

    三百年之后……

    朱术桂依然还是没有说话,只是默默不语的坐在那里,偶尔的端起茶杯喝着茶,良久之后,他才开口说道。

    “其实,孤所想,无非就是做一安乐郡王!”

    这一次,非常难得的,朱术桂用“孤”自称,在过去的三年间,他已经习惯于用“我”,而不是“孤”,这种习惯是源自于他的最初想法——只图安乐,而不闻其它。顶多也就是考虑一下子孙。

    可是现在,陛下的一旨圣旨,却让他不得不去面对现实。他必须要以郡出镇夷地。

    镇蛮抚夷!

    为一国之君!

    虽说只是五百里的郡国,可是于郡国内,他却形同皇帝,一言九鼎、出口成宪,如此,又岂是藩禁中的囚徒所能想比,至于现在,安乐是安乐了,可那种安乐无非就是无所事事罢了。

    对于经历了崇祯后天下动乱的朱术桂来说,他同样也怀揣着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出力,能够抚以百姓的梦想,只不过宗室的身份,让他顶多也就是想想,甚至即便是想想,也不敢表露出来。

    可是现在,为一国之君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他却显得有些惶恐了,甚至有些害怕。

    镇蛮抚夷!

    这是需要用兵的,需要领兵讨伐的。

    陛下不是让他们到夷地做安乐王,而是要去那里把令蛮夷归夏,如何才能归夏,自然是毁其宗庙、灭其文、灭其史、易其俗、变其语,如此方才为华夏。

    而这都要兴兵,都要讨伐,都要用杀伐来实现。

    “可现如今,陛下裂国于我等宗室,如此大恩,孤又岂能不知,但孤唯恐不能办好此事,不能镇蛮抚夷。为宗室蒙羞,如此又有何面目面对陛下?面对祖宗?”

    裂土分封!

    这是当年高皇帝于诸子也没有过的恩泽,对于这样的大恩,朱术桂自然是感激,可是感激之外,未尝没有惶恐。没有不安。成功了固然是好,可万一失败了呢?

    “大王……”

    见大王这番感叹,知道其已经面对现实后,张国东又继续劝说道。

    “现在,大王无须考虑这么多,大王只需静待朝中旨意,至于他日就国之后,如何镇蛮抚夷,就像那三百年之后的事情一般,不过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第60章 置国(第一更,求支持)() 
三百年之后的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