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3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完我随后便不再说话,带着戈什哈和家奴离开了,他边走边在心里寻思道。

    “明天准定有什么惊人大事!”

    明天会有什么惊人的大事,宁完我并不知道,但是他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明天必定会有大事发生,要不然,索尼不会和苏克萨哈商量那么长时间。

    只是他们到底在商量着什么?

    尽管感觉自己被排斥在外,但宁完我也知道,有辅政大臣在,议政大臣也不过就是一个摆设罢了,毕竟现在议政大臣会议,已经完全为辅政大臣把持。可是,在这个时候,做聋子的耳朵,总好过做别人手中的刀,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不参与的为好。

    无知就是福啊。

    尽管心里这般寻思着,可是宁完我的心里,却依然好奇不已。这一夜,宁完我睡不着,而在行宫之中的应承皇帝——尽管年号需要等年后才颁布,但是玄烨的年号已经定下了“应承”,取自于“应承天命”的意思,或许,正如其曾祖努尔哈赤当年取“天命”为年号一般,也许是因为心虚,所以才会取下了这个年号。

    不过,此时自许“应承天命”的玄烨,整个人却显得忐忑不安,以至于根本无法安睡,对于不过十岁的玄烨来说,是不是应承天命,他并不清楚,但是做为大清的皇帝,他却知道,自己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当年大清入关,多尔衮领兵入关,所立功勋足以自立,若非是太皇太后一力相保,如此不世之功,多尔衮焉能不称帝?得天之佑,多尔衮突然坠马而死,若其不死,只恐先帝帝位亦是难保!”

    “今日,大明内乱在即,旗中上下无不祈盼挥师入关,再主中原,入关之时,是何人领兵?何人统帅?官佐又是出于何人委任?”

    “如此盖世之功?又如何赏之?”

    “只能以天下安之!”

    一句句一言言,就像是警言似的在玄烨的脑海中回荡着,初听这些话时,他曾惊起加以训斥,但每次回宫细细品味一番,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也知道其中的种种可能,也正因如此,自从那日与王化行那里回来之后,这句话,总是不时的于他的心底浮现。

    这些话看似有些大逆不道,但是却同样也在告诉他一个事实。

    他这个皇帝随时都有可能变成聋子的耳朵。

    手中握着茶杯,心神不定的玄烨坐在那里,神情显得极为凝重,他的脑海中无数个念头在那里翻滚着,偶然间,他的手指甚至在不由的轻颤,时而却又是在那叹息。

    作为聋子的耳朵,他根本就不可能左右朝廷的事务,甚至当他们拿他当成小孩儿对待的时候,他也只能在一旁看着。

    朕是大清国的皇帝。他们都是奴才,他们怎么能够对待自己的主子?

    当然,这些念头他也就是在心里想一想罢了。这些话他说不出来,同样也不敢说出来,他很清楚,如果说出来的话会是什么下场。

    “把我那支线膛铳拿来!”

    突然,玄烨站起身来,冲着门外大声喊道,片刻后,一支做工精美的火铳被太监拿到了他的面前,这支火铳是布商李大商进贡的。从得到这支火铳之后,他便喜欢上了这个火器。

    “明珠,你看这线铳,隔百丈之外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般……”

    端着手中的线膛铳,玄烨一边瞄准,一边自言自语道。

    他曾经用这支火铳打过靶,它的精度绝对不是普通的火铳所能相比的。

    “若是……”

    话声微微一顿,玄烨看着手中这支火铳,然后又颇为感叹的说道。

    “如果我大清八旗皆用线铳,又岂还惧怕明军火器?”

    又一次,他不禁感叹着大清国何明军的之间差距。最大的差距就是他手中的火器,相比于大清,明军的火气不仅多,而且更为先进。

    “皇上,奴才听李兄说过,这线铳每造一支费银可造三支普通火铳,所以,即便是在明军之中,也是极为稀罕的东西,不过只有极少数的一些人使用这种火铳。于内地,也就是一些人拿其打猎,寻常兵士那能用得起这个,甚至就连它用的铅子外,都要粘上一层皮子才行,寻常兵卒自然是用不起的。”

    明珠鞠着腰答话的时候,玄烨将手中的火铳一放,然后说道。

    “这朕又岂不知道,这线铳总不是可取的东西,别的不说,就是装弹时候都要用小木槌凿铁棍,如此繁琐,绝非军中所能用。”

    即便是如此。仍不妨碍她对这种火枪的喜爱。甚至在玄晔看来,如果大清国能够有足够多的火铳和红夷大炮,也许大清国根本就不可能落到今天的这步田地。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愿意给自己寻找一些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并且愿意相信这个理由。

    即便是直到现在对于学业来说,他从来不认为大清国之所以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是因为被汉人的奴役,在他看来,大清国之所以落到今天,完全是因为汉人的火器更为先进,甚至,在有一些人看来。大明之所以咸鱼翻身了。是因为当年他们杀的人太少了。

    “你说。那个人为什么能够照出这样的火器来?”

    又一次玄烨有些不解的问道。他口中的那个人自然就是那位淮王。

    “难道说汉人真的比我们满洲人更聪明吗?”

    玄夜的眉头紧锁,他的语气显得有些不太自信。以至于最后甚至有些忐忐不安的说道,

    “还是说他们比我们读的书更多。可是书里头从来没有写过这些东西呀?他们怎么就能造出来了?”

    。

第163章 关内(第一更,求月票)() 
关外的冬天,绝非江南所能相比,对于江南人来说,关外刺骨有寒风一吹,立即会让人感受到什么是寒风刺骨,什么是刮骨钢刀。不过相比于江南,这关外因为家家户户皆有暖炕,所以这屋内反倒比江南更加暖和。

    不过既然是如此,每每从屋中走出来的时候,朱明忠都会穿上厚厚的呢绒大衣,虽说那大衣看起来和普通的呢绒大衣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大衣的内衬却是貂皮制成。再戴上狼皮制成的火车头帽子,也就是后世的“解放帽”,倒也不觉得的寒冷。

    入了夜的山海关关城内,静悄悄的,并不宽敞的街上没有丝毫动静,相比于过去,因为官府命令发布命令,要求沿街的商家必须在室外悬挂灯具照明,所以这关城内不再像过去那样入夜之后便是黑沉沉的,只有少数衙门或者大户人家的门外才悬着灯笼。这些迫于官府命令悬着的灯笼模样不一,大都是盏竹蔑灯笼,同样也是有暗有明,许多地方只能映得灯下有些许光亮。不过即便如此,也让这街道多少有了些光亮。

    沿着街道走着的时候,偶尔的朱明忠会碰到一些巡逻的卫兵,在经过一处临时的官署门前时,辕门外的哨兵立于门下,警惕的注视着前方。

    这里是军需处,想到前几日听说的事情,朱明忠便径直走了过去,门外的哨兵立即将他拦住。

    “你们是干什么的?”

    哨兵看着眼前这几人,他们虽说穿着大衣,可是大衣上却落着雪,这些人半夜三更的为什么到这?就在侍从要答话的时候,朱明忠开口说道。

    “哦,我们和徐上校是江南故友。听说他生病了,特意来看看他。”

    朱明忠口中的徐上校是工部主事徐又铮的弟弟徐又森,当年刚刚夺取常州时,徐又铮是他亲自招揽的人才,或许在铸炮等技术方面,尽管有着徐家家传的徐又铮无法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朱明忠相比,但是忠义军的炮兵却正是在其一手操练下,成为这个时代东亚最专业的炮兵,并且编写了大量的炮术教材,可以说炮兵是忠义军中最为专业的部队。

    虽说当年请徐又铮时,曾遭到徐家的拒绝,但是后来随着局势的稳,徐家子弟纷纷先后离庄出仕,他们中既有人任文官,也有人于工部,同样也有人于军中,徐又森就是其中之一。不过,徐又森于徐家子弟中并不怎么显眼,他只是于军中主持后勤,如果不是因为前几日开会时,得知其病倒了,朱明忠甚至都想不起他来,这会恰好路过这里,想到他是徐又铮的弟弟,去看看他也是礼所当然。

    “哦,长官病得厉害,未必能见外客呢!请长官稍候,在下这就去通禀。”

    说罢那哨兵便进去了,不过一旁的哨兵却仍然叮着他。不一会儿,有一名中士从门内迎出来,向朱明忠敬礼说道。

    “请长官见谅,徐长官卧病在床,实在不能亲自迎接,请移步入内……”

    几人跟着这个中士走进了院内。折过前院的房屋,一行人来到书房门口。就听书房内徐又森,轻咳一声,对窗外说道。

    “是哪位仁兄驾到?请进吧。”

    朱明忠一脚踏进门内,便闻到浓浓的药味,然后他只看见了一个面膛削瘦得的青年,他坐在书桌后,抬起头来的时候,朱明忠甚至都没有注意到他的相貌,只是看到一双很黑很黑的眼眶,还有一双眼睛。乍见之下,朱明忠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才几天不见,就已经瘦成这副模样了。

    一股寒风袭进书房。朱明忠禁不住打了个寒噤。抬起头来的徐又森一眼瞧见大王,不由的一惊,连忙惊呼道。

    “啊,是——大王!”

    他一腾身站起身来,然后长揖颤声说道。

    “标下不知大王驾临寒邪,这……这实在……”

    朱明忠俯身一把挽起了他,笑着说道。

    “这有什么?今天晚上闲来无事,听说你病了,所以才特意来看看——到底怎么样?你还坐回去,天冷得很……”

    徐又森谢了恩,艰难地爬起来坐了回去,然后拿起大衣穿好了。朱明忠一时没说话,背着手在屋里走来走去地看着。见案头放着一叠图纸,于是便拿起一张随意看了一眼,这一看不当紧,他顿时一惊,看着正扣着大衣扣子的徐又森说道。

    “哦,孔明灯?这孔明灯下还有……吊篮?”

    几乎是瞬间的功夫,朱明忠便意识到,这并不是孔明灯,或者说,这是一个放大的孔明灯,寻常的孔明灯绝不会有什么吊篮。

    这是热气球!

    不过,只是略微扫了一眼,朱明忠便可以肯定的这个热气球是飞不起来的,至少带着人是飞不起来的。因为它太小了一些。

    “怎么?你想用它载人?”

    见大王看到了,徐又森便欠身说道。

    “回大王的话。臣小时候就喜欢制孔明灯玩,少时玩劣,曾经用大号的孔明灯把老鼠之类的东西带到天上去过……”

    提及少时的顽劣,徐又森倒也没有说话,

    “早先与讲武堂的时候,大王曾说过,战役的胜利在于指挥官能否掌握战场全局,看来恰当的攻击时机。可是在作战的时候,战场能见度的问题会使情况进一步复杂。最初几次射击过后,火药发出的烟雾,夹杂着成千上万的骑兵和步兵扬起的尘土,便形成了“战争迷雾”,整个战场都会被烟雾笼罩,甚至在很多时候,就连枪口的闪光都看不到……”

    作为军官的徐又森算是朱明忠的学生,而所谓的“战争迷雾”正是朱明忠给他们上课时,所强调过的一个内容。对此徐又森自然记忆犹新。

    “所以,在战场上,指挥官才需要站在制高点上……”

    话到嘴边,朱明忠想到了历史上数百年后才出现的侦校气球,从19世纪直到一战早期,侦校气球在战场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居高临下的侦校气球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战场侦察。只不过那个时代的气球是氢气球,现在……现在可以制出氢气球吗?

    因为徐又森的启示,朱明忠的脑海中立即的浮现出了几种制取氢气的方法,从电解法到烃类裂解法,最后只有一个办法最现实,就是用锌与盐酸及稀硫酸反应的方法制取氢气,只不过这个办法的成本太高,毕竟,锌的价格相对昂贵,用它制造氢气,成本上肯定有问题,而且,氢气的压缩也是问题,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压缩氢气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热气球!

    想了一圈,朱明忠重新把目光投在纸上,看着那个大号的孔明灯,然后看着徐又森笑说道。

    “不过,这制高点总有高低,有时候可能在敌人一方,而且很多时候,还不够高,所以,你才想用孔明灯是不是?”

    “大王,正是如此,臣一直想,既然孔明灯做大了既然能把老鼠带上天,若是再做大些,肯定也能把人带上去,所以臣这些日子一直在谋划这个事情,只是……”

    瞧着那图样,徐又森颇有些无奈的说道。

    “只是这大孔明灯总是无法耐久,用绳子系上,虽说可以升高百丈,而且不飘移,但是,每次时间都很短……”

    听他这么说,已经差不多明白原因的朱明忠只是点点头,见侍从端来了茶,便拉过茶抱在手上暖着,然后问道。

    “知道孔明灯为何会升高吗?”

    “这……”

    大王的反问,让徐又森的一愣,然后他试探着答道。

    “是燃烧的热气?”

    虽说从未认真的思索过这个问题,但徐又森还是隐约的猜出来,必定是孔明灯下燃烧的牛油产生的热气使得它能够升到空中。

    “既然是燃烧的热气,那么……”

    拿起笔,朱明忠在纸上画出了一个记忆中的热气球的模样。

    “就要想办法把热气留在里面,孔明灯这样的开口,不仅会让热气外泄,而且也不够大,我们一边把这个口子弄小一点,然后再把它造的更大一些,嗯,可以先计算一下,算一下气囊与重量的关系,多么大的气囊能带动多重的东西,一点点的试验,最终总能得到一个科学的工式,然后,我们就可以据此制造出堪用的热气球……”

    科学,就是从无数次试验以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中国历史上,所欠缺的恰恰就是这个总结的过程,以至于永远停留在经验的阶段,而未能形成科学。

    看着大王绘出的那个球型的热气球,在惊讶之余,徐又森又提出了他的建议。

    “大王,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赶不上这场仗,臣以为,若是可以的话,可以先造个大的出来……”

    “不急,不急,这一仗赶不上了,将来,将来肯定还能赶上其它的战役,毕竟……”

    朝着远方看了一眼,朱明忠笑说道。

    “别忘了,清虏还窃据着西北,占据着陕西,等打完了李子渊,肯定是要用兵陕西的,等到咱们打潼关的时候,热气球肯定能派上用场……”

第164章 孤儿寡母(第二更,求支持)() 
十一月十一,天色刚刚放明,寒风刺风。

    晨起之后,鳌拜草草地吃了些点心,穿戴整齐之后又从奴才那取过腰刀挎于腰间,其实,对于身为辅政大臣的他来说,自然是不需要挎腰刀的,但在成为辅政大臣之后,他要求制定的第一个官令,就是满人无论文武必须持刀,这是为了恢复满人的武勇,对别人如此,对于久经沙场的他,自然同样也是如此。

    离府之后,他便带着几个戈什哈和家奴,骑马往宫里走去。路上遇到一些满汉官员也向宫里方向走去,其中也有一些旗主、王爷、贝勒,虽说他们的爵位很高,可是他身为辅政大臣,地位却远高于他们,所以非但王爷贝勒们都向他让路,而寻常官员还向他施礼请安。主少国疑,这大清国的事情,可还真得靠着辅政大臣,也正因如此,这辅政大臣才显得格外的尊荣。

    在前往行宫的路上,能看到街口都增派了上三旗的兵丁戒严。看见这不寻常的戒严情况,今天是四位辅政大臣与议政王、议政大臣们会商南征大事,理应防备敌人的细作刺探消息,如此戒备森严也是实属应该的。

    对于久经行伍的鳌拜来说,他自然赞成要趁明朝内乱时,率领二十万旗下精兵再次入关,重新夺回中原。但是他心中却有一点顾忌,毕竟,毕竟,现在明朝的内乱尚还未起,如果冒然出潼关的话,极有可能导致众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可是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还会再有将来吗?

    此刻于马上想到大清国目前的困境,他不由得皱紧眉头自言自语道。

    “粮饷皆无,如此又岂是长久之计?这潼关总归还是要出的!”。。

    身为辅政大臣的鳌拜当然知道,现在二十余万满汉八旗来到西安之后,给陕西带来的压力,以陕西地方贫瘠又岂能养得起几十万大军和朝廷,短时间尚还能维持,可要是时间长了,恐怕不等明军打过来,这陕西怕又出李闯了。

    潼关!

    大清国的生活在潼关的另一边,在河南,在中原!

    在鳌拜来到宫前的时候,满汉文武官员来到的已经不少了。多数人已经进去,不还有几位则站在门外互相寒暄,交换着各自得来的消息,他们的消息既有各个渠道得来的明朝的消息,也有人在那悄声谈论着今天的消息。

    鳌拜在宫门外下马以后,也同几个官员招呼,但是他却意外的发现今天宫外戒备远比以往更为森严,连附近的几处街口都有正黄旗和正白旗的兵将把守,这远超过寻常时间的戒备让鳌拜的心中暗自奇怪道。

    “明朝的细作决不敢来到此地,何必这样戒备?”

    在鳌拜进宫时,随从戈什哈和家奴都留在宫门外,他大踏步走上台阶。守卫宫门的正三品的护军参领迎着他打个千儿问好。

    “王公大臣们已经来了多少?”

    鳌拜随口询问道,那护军参领也立即一一回答,在听说议政王、大贝勒,以及议政大臣六部尚书等人都已经来到之后,鳌拜点头问道。

    “那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到了么?”

    “还有索相爷不曾驾到,想着也快了。”

    听说索尼居然还没到,鳌拜倒是一阵诧异,往日里,他可不会来这么晚,难不成那老东西的身子骨又有毛病了?鳌拜正要抬脚前进,忽被守门的护军参领拦住,那人恭敬地告诉他说:

    “请相爷将腰刀留下。”

    “啊?”

    “相爷,都是一样。四更时从宫里传来皇上的口谕:今日不管是亲王贝勒还是辅政大臣或者大小官员,进宫一律不许携带兵器。兵器存放在奴才这,散朝以后交还。刚才遏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