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3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发发火便成了,于是便说道。

    “太皇太后息怒,一切都是孙儿的不是,这朝政之事,孙儿尚是年幼,自然应该多听几位辅政的。”

    玄烨的表现让太皇太后暗自于心底点点头,然后看着伏首于地的三人冷笑一声说道。

    “皇上在你们眼里,不过就是一个无知顽童罢了,正是如此,才得多跟列位多学着,这朝政的事儿,若是你们不教他,谁来教他?今日倒是我老婆子多事了!好了,都退下吧!”

    说罢她便拉着玄烨拂袖而去!

    皇上太皇太后等人一走,殿堂里一片死寂,人人脸色灰白,惟鳌拜满不在乎地站起来,笑着说道。

    “别跪了,退朝了,咱们回去罢!”

第140章 微服(第一更,求支持)() 
和往日一样,在店铺开门之后,李大明只是在铺子里看了一会,然后便把生意交给了伙计,自己到了后宅,一进后宅就看到坐在院子里正看着书的王化行。

    “熙如老弟,瞧你这手不释卷的功夫,考武举的话,怕是太亏了一些,依为兄看,还是弃武从文的好,不定到时候,我还能有个状元兄弟。”

    听着李大明的打趣,王化行只是哈哈一笑,然后摇头道。

    “李兄有所不知,小弟肚子里的这点墨水,顶多也就是考上武举,这样也还凑和,至于其它,小弟是连想都没想过。”

    随后两人便在那里聊了起来,王化行是咸阳人,他们两人认识也是偶然,他们结识后,李大明便主动邀请其住进了进来,毕竟现如今天在西安最难找的就是房子。而王化行住在李家之后,便一边读书,一这请人指点文章,现如今,这西安城中有不少士子都和他一样,于此四处请人指点文章,毕竟,随朝廷撤到西安的有不少都是于西北这地方极为难寻当世才俊,本地的士子自然不会错过结识这些士林领袖的机会,那怕他们人口低劣,也不妨碍他们指点文章。

    他们两人在那里聊天时,开始时聊的还只是一些寻常俗事,聊着聊着,却又聊到了时局,对此,李大明顶多也就是于一旁附和着。

    “李兄、熙如,你们在聊什么?”

    进了院,看到聊的正欢的两人,明珠便笑着问道。

    “是明珠老弟,你来的正好,我就是一买卖人,这种军国大事,还是得你们两聊……”

    瞧见明珠身后还站着一个少年,满面的麻子,瞧年岁差不多十来岁的模样,文文静静地站在明珠身旁,李大明忙问道。

    “这位少爷是跟随明珠一起来的罢?”

    登基为帝之后的玄烨,虽说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可以随意出入于市坊,但是因为尚未亲政的关系,所以总也能走出宫去。在鳌拜那里生了一肚子闷气的玄烨,在上完课之后,便和往日一样,换下了龙袍,换上一身公子打扮,然后便与明珠等人出宫到宫外逛逛,以散散心。听说明珠有一个结义兄长在这市上开铺子,便主动提出要到这里逛一逛。

    明珠见李大明问到,便笑着说道。

    “这位是艾公子,也在宫里头当差,这一同出来闲逛,正好路过这里,便到兄长这里坐坐!”

    玄烨拱手对李大明一揖,然后笑道。

    “早就听明珠提到过李兄,今天多有打扰,还请李兄见谅。”

    李大明见他虽然年少,却举止稳重,落落大方,又见明珠对他尊礼甚笃,自然也不敢慢怠了,便连忙说。

    “艾公子请座。”

    原本明珠想让主子坐到上首,说不过玄烨将手一摆,直接挨着翠姑坐下坐到了石几旁的石凳上,然后说道。

    “我们已进来了多时,方才听王兄提高论道,说大清所谓败于火器,不过只是借口,到是让小弟好奇的很,还请王兄接着往下讲。”

    大家重新归座,待上了茶后。王化行才说道。

    “好,我就接着方才的话题说下去,方才我说这西安城中大都说什么,大明火器犀利,非人力所能敌,所以才有今日之败,其实这些不过只是借口。”

    玄烨听了笑问道。

    “哦,为何只是借口?”

    喝了一口茶,王化行笑道。

    “夷狄所畏中华者,火器也!崇祯八年的《军器图说》尚有此说法,这中华火器犀利又岂是一时之事?”

    明珠听到王化行提及“夷狄”脸上不禁变色。他转过脸朝皇上看看,见皇上专心致志地听着,并没有任何反应,便放下心来。

    “大明火器犀利又岂是一时,为何他日大清可以不惧其火器,起于满洲,而今日却不能挡大明火器,尽言今日之败皆于火器?”

    “这是为何?”

    玄烨看着王化行急声问道,他之所以显得如此急切,是因为现在满朝上下皆言大明火器如何犀利,如何非人力所能当,甚至之所以操练神机营,也是为了能够在火器上与大明拼上一拼,可却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当年大清为何不惧火器。

    王化行的唇角微扬,然后说道。

    “咱们还是说当年吧,当年大明亦有火器,而大清于满洲时又以何克制明军火器!”

    端起李大明刚刚为他倒上的一杯茶,见众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王化行显得有些得意,不由便卖起了关子来。

    “在下虽说不是旗人,可是来西安后,却也接触过不少旗人,其中不乏当年曾于辽东与明军撕杀的老卒,于他们口中,倒也知道,当年清军如何克制火器。”

    一听是从旗下老丁那里得知来的,玄烨便急切的问道。

    “哦,那当年他们是怎么克制火器的?……”

    “其实倒也简单,无非就是楯车而已,所谓楯车也称为盾车或牌车,顾名思义,就是用厚木头包覆一层牛皮、一层铁皮,来做成移动式防御工事,这种盾车不仅大小砖石击之不毁,铳弹亦不能洞穿,于是,八旗军在对战之时,会让步兵和骑兵躲在这种盾车后面,来逐步推进,等接近到一定距离,再用弓箭手掩护骑兵冲锋,让明军不敌溃败。”

    听到这里,明珠差点没笑出来,他是旗人,自然知道楯车是什么,甚至可以说非常熟悉。当年太祖皇帝起兵时每牛录中每百人就配备四辆楯车,由三十名士兵操作,占比达三成,可见其地位。在满洲与明的战争中,楯车一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知多少次大清的军队便是依靠楯车逼近明军车营,近距离对明军发射枪炮、弓箭射击才击溃了明军。也正因为楯车举足轻重的地位,满洲军队甚至定下了“遇敌若无楯车,切勿出战”的军令,甚至有将领因为作战中未携带楯车而被治罪。在楯车的帮助下,满洲在于明朝的战争中始终不落下风。

    “哦……”

    一听其提到楯车,玄烨立即有些失望道。

    “楯车,我倒也有所耳闻,只是今日明军火铳非但可破重甲,亦可破楯车,其火器犀利,实非当年鸟铳所能及。”

    楯车确实是大清国击败明军的关键,甚至为了防止汉人得知其秘密,入关后,面对无鸟铳、火炮的明军,清军自然无需使用它,而且为了能让“江山永固”,出于保密的原因,在史籍中尽可能地抹去了曾在明清战争中极为关键的楯车。

    而在明军夺据江南之后,京中亦有人提出用楯车抵挡,可是用通过各种渠道弄来的明军火铳射击之后,他们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熙如老弟有所不知,这楯车当年确实能挡明军火器,可是今日明军火器却不同往日,老弟可知道,当年明军鸟铳弹重多少?今日明军鸟铳弹重多少?”

    明珠的反问,让王化行看了他一眼,然后摇摇头。

    见其摇头后,明珠便说道。。。

    “当年明军所用鸟铳弹重三钱,弹轻药少,自然不能洞穿重甲、楯车,如此我大清以楯车、重甲自然可破明军中军,而今日明军火铳,非但以石发取代火绳,且其弹重八钱,弹重药多,两百步可破双重重甲,即便提以楯车阻挡,亦能洞穿楯板,再创板后之兵!”

    众人听得入神,而王化行只是沉默着。解释了一番之后,明珠才笑道。

    “熙如只闻楯车,却不知今日明军火器已经截然不同于过去,自然不能再以楯车抵挡了。”

    王化行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然后说道。

    “那为何不能加厚楯板?”

    “楯车上的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铁皮复合而成,这样制成的楯车“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可这楯车总归要靠人力推动,若是想要抵挡火器,就必须再行加厚至一尺余厚,到时就非人力所能推,如此,这盾车自然也就无用了。”

    明珠的面上带着笑,在解释之余,他又特意补充道。

    “况且,当年太祖皇帝在得到三顺王所献火器之后,我大清便大铸红衣大炮,盾车虽利,可却稍显笨拙,其远不及红衣大炮,所以,今日我大清才会造石发铳(),练神机营,正是为了以火器克制火器。”

    明珠的回答,是满清在吃尽了火器的苦头后,才做出的决定,现在西安城外就有火器作坊,有工匠在那里铸造火炮、打制火铳,甚至还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明军火铳,虽说现在清军火器在数量上远无法同明军相比,但至少让满清上下看到了一线希望。毕竟过去,面对明军的火器,他们往往只有被动挨打的份,而现在至少有了一搏之力。

    “嗯,确实应该如此,明军火器既然犀利非常,那自然应该加以效仿,只是……”

    话声略微一顿,王化行反问道。

    “明军有数十万火铳兵,大清又有多少火铳?以已之所短,攻彼此所长,又岂是用兵之道?”

    ()清时对燧发枪称呼。

第141章 旧法(第二更,求支持)() 
以已之所短,攻彼此所长,又岂是用兵之道?

    王化行的反问,让玄烨、明珠两人无不是一愣,而玄烨的眉头更是紧皱着,与其它人不同,他曾与伊里亚·佩尔菲利耶夫等西洋人接触过,从伊里亚等人的口中,他了解到,明军的火器犀利甚至就西洋亦无法与其相比,尤其是其石发铳,即便是于西洋也是极为少见,而且铳管制造更是精良非常。

    现在西安制造的石发铳,虽说瞧着模样与明军的石发铳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实际性能却差之甚远,明军的石发铳于百五十步外对七尺长宽的木板,几乎是百发百中,而大清造的却甚至不能击中半数。也正因如此,朝廷才会不惜高价求买明军火铳。

    以已之所短,攻彼此所长。这绝不是用兵之道。

    眉头紧锁,尽管年少且不知兵,但是读过很多兵的玄烨,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便反问道。

    “那以你之见,我大清又应该如何对付明军火器。”

    若有所思的看了一眼艾公子,王化行反问道。

    “公子可知道铳弹是何制成?”

    “铳弹皆是铅子,自然是由铅制成。”

    “没错,正是由铅制成,那么公子可知道,这铅子极软,若是击穿一层硬板之后,其势必变形,不复初时圆滑?”

    王化行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指沾着茶水在石几上画了几下,然后解释道。

    “楯车上的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铁皮制成,这外层是铁皮,内层是牛皮,然后是木板,如此,铅丸破铁板时,首先变形,圆滑不再,自然没有初时那么强力,然后牛皮、木板自然可能以抵挡,而今天明军所用铳弹重达八钱,弹重药多,旧时楯车无力抵挡,无论加厚铁板或是木板,都势必会令其变得笨重非常,非人力所能推……”

    说话的时候,王化行将桌上的四个杯子拢在一起,然后指着杯子说道。

    “公子请看,”

    “这?”

    看着桌上的四个拢在一起的杯子,玄烨的神情显得有些迷惑。

    “铅子软,若是以竹捆扎成捆,铳弹铅子洞穿一层后,又临一层,如此反复重叠数十层,想来即便是八钱铅子又有何妨?”

    说完这番话后,王化行便笑而不语的喝着茶,只是看着神情惊愕的艾公子和明珠道。

    “这,以竹捆代厚板?这,这可能吗?”

    明珠诧异的问道。

    “非是取代厚板,而是另加一层捆竹,你可以试上一试。”

    王化行直截了当的答道。

    “当年闯贼亦曾以捆竹为盾,既然如此,为何不能于盾车上,另加捆竹,如此又增重能有多少?若是铳弹不能穿,自然可以以车为垒,再以铳弹击敌。有盾车为垒,又何惧明军火器?”

    “若是能不惧明军火器,我大清焉不能中兴!”

    猛的一下拍案而起,玄烨的神情显得很是激动,而他这一激动,只吓了明珠一跳,唯恐皇上一时激动泄露出身份的他便起身说道。

    “瞧着时间也不早了,公子明日还有功课,怕太夫人着急,我们就此告辞了,改日小弟再来见过兄长与贤弟。”

    说完便拉着皇上的手,辞了李大明离开了。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李大明瞧着他们两人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而王化行看到他这副模样,便笑问道。

    “你看出来了?”

    “不是寻常人家的公子啊,该不会是宫里的那位吧。”

    李大明试探着问道,王化行只是微微笑道。

    “你说呢?”

    这个所谓的艾公子到底是什么人呢?他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皇上玄烨。对此王化行从明珠的恭敬中,就猜了出来,只是他没有点破罢了。

    “熙如,你说,你今个这些话落在皇上的耳朵里,得了皇上的赏识,他日岂不非得被皇上重用不可?”

    “重用?”

    王化行朝着远处看了眼,然后摇头说道。

    “别忘了,这个皇上不过只是黄口小儿,还有几位辅政大臣哪,即便是有皇上的赏识又有何用?”

    离开了布庄,天色已经黑了下来。明珠将腰间的刀鞘向前移了下,回头向身后的玄烨笑道。

    “主子,今个咱可是回去晚了,若是再晚些话,指不定非得若太皇太后责罚不可!”

    心里依然盘算着那盾车的玄烨笑说道。

    “你的这两个朋友很有意思,你要多亲近亲近他们,我大清正是用人之时,即便是那个李大明,瞧着也是个能派上用场的,而且人也厚道。那个王化行,看来是个有些本事的。”

    皇上这么说,明珠连忙回道。

    “是,这王化行虽说是意欲考武举,可平常也是手不释卷,若是能加以任用,想来必可为朝廷立功。不过,他总归是汉人。”

    玄烨点头说道。

    “确实如此,汉人……总归还是不可信啊,不过他的那个法子倒是可以试一试!”

    因为那些汉人的先后投降明朝,所以现在朝中的旗人都觉得汉人压根就不可信,自然也就谈不上重用。片刻后,玄烨又问道。

    “你和王化行熟悉吗?”

    明珠便将自己时常住于布庄的事讲给玄烨听,当然也会提及两人往日里谈过的事情,而对于其说的话,玄烨全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听明珠说到王化行曾经提过安稳军心的事情时,便停住脚步问道。

    “你是说,他有办法安稳八旗军心?”

    皇上的发问,让明珠说道。

    “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法,现在军心纷乱,无非就是因为旗丁家眷为蒙人劫掠,发卖于汉人为奴为婢,他的法子,无非就是劫掠女子发于旗丁为奴为婢而已,若是如此,军心确实也能稳定。”

    “劫掠女子……”

    玄烨点了点头,然后又把摇摇头说道。

    “今日绝非往日,若是我等劫掠汉人女子,非但会激变陕西汉人,更会惹得明朝激愤,如此绝非上策。”

    “他说的不是汉人。”

    明珠看着皇上,然后说道。

    “陕西虽是中原地,可却也绝非只有汉人,河湟一带亦有色目数十万,若是能掠其女子为奴为婢,旗丁人心想来亦能渐渐平稳。且其非汉人,其生死明人自然不问,亦无需担心陕西汉人激变……”

    听着明珠的话,玄烨先是点了点头,一副想说什么,最后却又垂首不语。见皇上没有说话,明珠便继续说道。

    “所以,奴才以为,王化行虽说有些才华,可却也不堪大用,单就此策来说,虽看似能安稳军心,可却仍有不足,不说其它,就是那河湟女子不过区区十余万,又岂能尽配旗人……”

    “军心不稳,士气不振,我大清又谈何中兴?”

    打断明珠的话,玄烨朝着远处看了一眼,随后便又岔开了话题,毕竟,对于他来说,这些事情不是他能过问的,更不是他能决定的。毕竟先前的“下不为例”,其实已经告诉他,至少在他亲政之前,很多事情,不是他能决定的。

    “皇上,其实,现如今这气数还是在我大清的,你瞧,这永历一死,明朝就陷入纷乱之中,若是再有权臣篡位的话,那明朝必定陷入内讧,烽烟四起时,自然也就无力西顾,我大清若是能于西北有十年时间生聚、休养生息,十年后,奴才们必定还是能随皇上一同入关的……”

    觉察到皇上的情绪似乎有些不对,明珠连忙转移了话题,他这么一说,玄烨立即笑说道。

    “但愿吧,”

    随后他们君臣二人一边说一边走,到了宫门口的时候,玄烨微服出访前带的扈从们就守在那里,他们正在门外头等得,见他们回来,一个个都是笑逐颜开的,拥着玄烨上了轿子。奶妈孙氏忙把一件貂裘给玄烨披上,生怕冻着他,并且责骂起来明珠来。

    “你这奴才,胆子可够大的!出去这么长时间,万一冻着万岁爷了,看到时候太皇太后可不得扒了你的皮!”

    知道皇上对孙氏极为尊敬的明珠连忙躬着身,只是陪着笑,却不言语。听着明珠被这么训斥,玄烨却有点过意不去,连忙说道。

    “是朕不想回来,和明珠没关系。”

    皇上这么一说,孙氏这才止住话。

    瞧着那边的轿子,玄烨摇头说道。

    “这都到宫门了,朕想自己走走。”

    其实他之所以不想坐轿,是因为这“宫”太小了一些,根本就不需要坐轿子,非但不便不说,而且更让人触景伤情,毕竟,这里远不能和紫禁城相比。

    见皇上要自己走,孙氏连忙于一旁劝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