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煌言深吸一口气,笑容满面的对朱明忠深揖道。
“大王,你太多礼了,下官焉能当此厚待!”
他或许是尚书,但朱明忠却贵为藩王,两人的身份自然有高下。
朱明忠平揖于面前还礼道。
“司马客气,今日司马能来沈阳,实是本王之幸,也是沈阳全城的之幸,若是非是因为这沈阳城中现在大都是军人,恐怕,必定会有百姓夹道相迎司马,以一睹司之风采。”
张煌言哈哈大笑道。
“若如此,乃下官之罪过!”
说罢,在朱明忠的邀请下,二人一道迈步向大门走去,不过尽管看似一道,可张煌言还是主动的让出半步,以让朱明忠走在前面。他一直恪守着君臣礼数,朱明忠是藩王,他必须要恪守上下之礼。
稍事休息,朱明忠便请张煌言入席,为其洗尘。因为已经过了饭时,在路上的时候张煌言就已经吃过饭了,于是便说道。
“方才在驿站的时候,下官就已在吃过东西,不必再吃午饭了。”
虽说知道他已经于驿站中用过饭,但朱明忠仍然坚持道。
“为能够为司马洗尘,今日午饭已推迟了三个小时,想必诸位府中诸臣这会已经是饥饿难耐了,请司马莫再推辞。”
听朱明忠这么一说,张煌言立即大惊失色道。
“何须如此!大家为下官饿肚子,这让下官如何心安?”
张煌言还真没有想到,朱明忠会用这样的排场迎接他,让他的心里反倒越发的不甚自在。在朱明忠的陪同下,张煌言一行来到行在的花厅之中。虽说外面是数九寒天,但是这里却是温暖如春,而十几圆桌上罗列着各种东北特有的山珍美味,那诱人的香气弥漫着整个花厅,飘入每个人的鼻间。
待到众人坐定后,由朱明忠带头,接下来东北总督方以智然后又是钱磊等人依次向张煌言敬酒,一个个拣最好听的话在那里不断的恭维着,直视张煌言为当世的张陈房杜,无论是可张良、陈平或者房玄龄、杜如晦,这些高帽子可是极少有人给张煌言戴过,而现在一顶顶高帽子戴得他甚至有些飘然,而在飘然之余,同样感受到一种疏远。
哎……
看来,有些事情总是无法掀过去啊!
于心底长叹一声,张煌方他怕自己酒后失态,每次敬酒都略微舔舔而已。朱明忠、方以智分坐于他两旁,对于那些关东特有的山珍美叶,张煌言也只是拣点清淡的尝尝而已。
为了弥补两人之间的裂痕,张煌言这次尽量多和朱明忠说话,以期待着修复两人之间在关系。
“大王,现在朝廷不日既将还朝,你什么时候进京?”
张煌言的话音一落,朱明忠的心头立即一阵警觉,难道这就是他的来意?
“不瞒苍水,本藩已经向皇上递了折子,请求让本藩在辽东不动。”
朱明忠放下筷子,挺起腰板,他的神态极为严肃。
“你不愿意进京?”
张煌言看着朱明忠问道。
“也不是不愿意。而是因为这东北事关我大明国运,况且按祖制外藩不得入朝,若是本藩能稳定东北,平定草地,如此,天下百姓既可得数百年安生,本藩亦是心愿已足了。”
“大王,下官劝你一句。”
张煌言放下手中的筷子,看着朱明忠说道。
“现在国家初定,正是用人之时,朝廷对你依仗甚多,且大王理政之才,亦非他人所能相比,至于祖制,今时已非往日,焉能一味以祖制相制。中枢号令天下,做好了,对国家的贡献,要远胜地方啊。”
现在基本上已经看透张煌言来意的朱明忠心里却是一阵无奈的苦笑。
他是真不懂,还是假作不知?
这个时候,还谈什么“中枢号令天下”!
他若是弃藩入阁进入中枢,无异于自投罗网。到时候,那朱由榔还是想杀便杀。他张煌言莫非让虚名给冲昏了头,居然连这一点都没有看出来?
朱明忠想到这里,决定试探一下。
“苍水,你从南昌调到京师,可以说是人心所望,朝野所归。入阁之后,当然是以中枢号令天下,为国家所做的贡献要远过江西一省。本藩却不能跟您相比,姑且不说其它,若是本藩进京,只怕反不如在东北自在。”
朱明忠特意加重了“自在”两字,其实是在提醒张煌言,他在东北更安全一些。没有必要去趟其他的浑水。
张煌言岂没有听出他话中的意思来。
“大王平时做事,一向敢于担当,也颇为自信,为何一旦叫你进枢垣,反而畏惧不前了?如今国家又值多事之秋,正是我辈为君分忧、为国操劳之际。想当初,若非是大王力挽狂澜于将倾,又岂有今天大明中兴?大王是救时的忠臣,他日可以为大明不异已身,为何今日不能以国事为重,自家为轻。好在你我一同入阁,有事还可以一起商量嘛!”
国事为重,自家为轻!
这是什么话!
你这是不是在告诉我,要以国事为重,以自身为轻,要为国事尽职尽责,为他朱由榔忠心耿耿,那怕就是他要杀我,也要把脑袋送给他?
这样的语言,朱明忠不信,他可以为天下不惜性命,但那是为了天下的汉人不为异族之奴,而不是为了他朱由榔一个人,更不可能为了所谓的“事君以忠”,把自己的性命搭上。
这种事情别人或许会做,但是他绝不会那么做的。
看着张煌言,不知为何,朱明忠非但没有生气,反倒是一股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张苍水呀张苍水,今日四海之中还有几个像您这样想,即便就是在朝廷之中,又有几个像您这样有这般心思?
不过,朱明忠倒也从这两句话中看出张煌言的为人来。他是极为敦实之人。张煌言能如此这般,必定是个既迂又实的人。与这种人打交道,不必担心他会两面三刀、倾轧陷害。将来入阁之后,还得多靠他为自己挡点风雨才是。
至少,在朱由榔想要杀孤的头时,有个人站出来说两句话。可是即便是有人为自己说话,又有什么意义?赵构要杀岳飞的时候,不也有人为其鸣冤吗?又改变了什么?
深吸一口气,朱明忠看着张煌言摇头道。
“尽忠国事虽是本藩之意,但凡人又有几人愿入那风波亭!”
。
第123章 不愿(求支持)()
“尽忠国事虽是本藩之意,但凡人又有几人愿入那风波亭!”
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是一愣,张煌言惊骇的看着朱明忠,吕留良、罗纶等人大抵都都是一副惊愕状。
风波亭!
对于风波亭,但凡是汉人都不陌生。风波亭,原是宋时临安大理寺狱中的亭名。宋代时高宗赵构暗旨秦桧和其夫人合谋,诬陷岳飞谋反,因无确切证据,故以著名的“莫须有”的罪名将一代名将岳飞及其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风波亭内杀害。
但凡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说出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根本就是在等于指责朝廷实在滥杀忠良,尽管现在朝廷还没有那么做但是他说出的这番话就等于是在告诉别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岳飞。
反倒是说出这句话的朱明忠,却像是说出了一句不值一提的话语似的,拿着筷子从盘中夹起一块肉。
“这是狍子肉,在东北这地方都叫狍子为傻狍子,之所以傻是因为了如果猎人用枪打狍子但没打中让它跑了。只要在原地等候一阵子,狍子自己就会跑回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吃了一块狍子肉,朱明忠并没有把目光投向表情惊愕的张煌言,他只是半闭着眼睛,品味着口中的狍子肉。然后借口这肉,继续感叹道。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武穆公泣血八字,是何等的悲愤?”
此时朱明忠显得极为平静,他甚至都没有去看一眼他人,而只是平静的说道。
“所以,本藩是绝不会自缚已手,把自己送入风波亭的。”
这句话说完之后,朱明忠就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在那里静静的吃着肉。这个时候这些话说出来,总比藏着掖着的要好。而且他之所以会这么说,正是想要借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是想借张煌言之口告诉全天下他的想法。
之所以要借张黄岩之口告诉天下人自己的想法,是因为朱明忠知道张煌言是忠臣。这一点全天下人都知道,从她口中说出去的话,没有任何人会去怀疑。
“大王诧异,大王有大功于大明,今上又岂会加害于大王……”
吕留良于一旁主动为皇帝解释,而张煌言更是连忙说道。
“大王误会了,今上是绝不会加害大王,纵是有人意欲加害大王,张某亦决不会容许,天下人亦不会容许的……”
唯恐朱明忠“误会”,张煌言更是急声说道。
“若是他日有人意于朝中加害大王,张某必定以命相保……”
你的命,能保住朱某全家和淮藩上下的性命吗?
尽管想要开口反驳,但是最终面对张煌言如此的耿直,朱明忠诚恳地说道。
“苍水今日之言,本藩必定会牢记于心,请苍水放心,本藩受之以国恩,自当尽忠国事,不以个人为怀。可是这京城……本藩绝计不会去的,一来是因为今日辽东离不开朱某人,二是因为朱某是惜已!”
所谓的“惜已”,其实也就是贪生怕死的意思,不过他倒也不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自己贪生怕死。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至少现在,他要告诉所有人,他不去京城是因为他知道在那里有人想要他的姓名,至于是谁,全天下都知道。
“惜已”两字传入耳中的时候,张煌言只是无奈苦笑,他看着朱明忠,好一会才说道。
“大王可知,此次下官来此,是奉皇命而来,今上意以大王为首辅,而大王却无意进京,甚至……难道大王当真欲行不臣吗?”
这两个字,从张煌言的口中道出之后,整个花厅内的气氛顿时一顿,所有淮王府的文武官员,皆是面露怒色,而钱磊更是冷笑道。
“哼哼,那么以张尚书之见,难道非得大王把脑袋送给朝廷才算是为臣之道吗?”
钱磊的反问,让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了,而吕留良等人同样选择了沉默,其实,从一来开始,他们并不赞同东翁的东北之行,毕竟,来这里游说淮王进京,根本就等于让淮王把脑袋拱手相让予皇帝。或许他们可以说着什么“今上绝无加害之心”,可他们都知道,恐怕现在于今上眼中,这位淮王甚至比虏酋顺治更该死!
谁让他是……他是先帝的子嗣吗?
也许这是谣言,也许不是,可是对于皇上来说,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淮王在一天对于朝廷就是一个威胁。所以无论如何,皇上只要到了京城,就不可能放过他。
一时间,没有任何人说话,张煌言同样也选择了沉默。当这一切都说开之后,所有的虚言假语,没有任何说下去的意义了。
所谓的“以性命相保”或许在没有说开之前,还有些意义,但是现在,不过只是笑话,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一但皇上决心杀某人的时候,其它人即便是“以性命相保”,也无法阻挡这一切。
“晋藩亦愿以命相保!”
终于,良久的沉默之后,张煌言把他唯一的筹码道出。
“此次,来沈阳之前,下官曾修书一封予晋藩,晋藩愿以性命相保大王平安!”
以强藩作保,这看起来稳妥了吧!
到时候皇上总要考虑到地方上的态度吧。皇上到时候如果想要肆意妄为,总要顾及地方上的想法。
可朱明忠只是摇着头,以强藩作保强藩?世上最不可靠的事情,恐怕就是把性命交给别人手中。
“不臣?若是朝廷认定朱某不臣,纵是有强藩作保,又有何用?”
再一次表明态度之后,朱明忠对张煌言说道。
“今夜请尚书委屈在城中客栈歇息。明天上午,本王再恭送您进京。”
恭送您进京!
这句话落进张煌言耳中,让他的脸色微微一变,他知道,今日,他们两人恐怕已经完全决裂了,所有的故情旧谊,都与这一瞬间,彻底的消失不见了。
当然,他并不会去怪朱明忠,因为他知道著名中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必须要保护自己,保护和家人和下属。
“大王难道真要一意孤行吗?”
张煌言有些不甘心的问道。
“非是一意孤行!”
摇头长叹一声,朱明忠叹道。
“平素只愿为国死……苍水放心,本藩只愿为我汉民屏护关外,为大明之盾,本藩之剑绝不内指!”
说出这句话后,朱明忠将筷子放在桌上,随手拿酒杯,一口喝尽之后,他看着张煌言说道。
“此言,为本藩之誓!”
诧异的看着朱明忠,知道或许这是他所能够给与的唯一承诺之后,张煌言长叹道。
“哎……明天便不劳大王相送了。”
不需要再继续劝说了。而且也没有劝说下去的必要。如果再劝下去的话。恐怕他们两人之间最后的那么一点友谊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感觉到气氛有些沉闷。方以智则于一旁开口说道。
“大王亦是想尽尽地主之谊,司马您就不要推辞了。”
所谓“地主”,无非就是告诉张煌言,这辽东是淮藩之地,淮王自然要尽一尽这“地主之谊”。这些话,大家当然都听得懂,也听得明白,而他们都没有想到,事态会到这种地步,而唯一让他们松口气的是,至少淮王无意剑指关内。
几乎没有任何人会去怀疑朱明忠的这个许诺的真实性,因为这些年他们已经相信淮王绝不会说任何谎言。既然他说到就一定会做到的。
见张煌言还欲推辞,朱明忠又继续说道。
“本藩知道尚书一向不受他人的馈赠,故也不敢备什么礼相送。只是有一样东西,本藩是必须送的,想必尚书不会推辞。”
张煌言望着朱明忠,有些不解的问道。
“什么东西?”
朱明忠笑着回答道。
“就是现在京城最需要的东西。”
张煌言还没有回过神来,朱明忠说道,
“现在京师粮食紧张,虽有郑家送往京中粮食,可是粮价虽稍有平抑,可京中贫民却因家资耗尽难以为继,当初江北舟船皆用于保障军需,无力为楚藩运送粮草,月前,朝鲜解交20万石军粮,加之从江北又有百万石粮草运抵辽东,所以目下辽东粮草可谓极为充足。现在朝廷不日即将还朝,今上出于桂藩远离京师的,入京师后,必须示恩于神京百姓,本藩无力于其它相助今上,唯一可做之事就是解交朝廷二十万石军粮,供今上恩抚京师百姓和,就不知尚书肯不肯赏脸收下。”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朱明中仍然是一副对朝廷忠心耿耿的模样,处处都是为朝廷着想。
“这……这,下官收下,下官收下。”
张煌言从来没有这样爽快地接受别人的赠与,原本尚还有些感叹的他,看着朱明忠的目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他再也不怀疑其心意了。
“大王于大明如此忠心耿耿,实是等我辈汗颜,大王放心,即便是今上于大王稍有误解,也只是他人所误,下官还朝之后,必定会向朝廷奏明此事,还大王以清白……”
“清白……”
朱明忠苦笑道。
“但愿如此吧!”
随后,尽管洗尘宴仍在继续,可是气氛却没有最初那么热络,也没有方才那么尴尬。不过最后气氛随着中人在那里谈论着历史典故。慢慢的恢复正常起来,众人再也不去谈什么十局,而是在这里聊着有关于辽东的历史。偶尔的重人也会在那里谈论诗书,文章。当然,每到这个时候朱明忠总是笑而不语,他绝不会做班门弄斧的事情。。
傍晚时分,望着张煌言等人的马车消失在街道中,钱磊对朱明忠说道。
“大王,看来张苍水,必定可以于朝中为大王等助力。”
略点下头,朱明忠先是沉默片刻,而后才说道。
“这还得谢谢你的那个主意,那二十万石粮食,确实比几十万银子更有用处!”
如果不是钱磊的提醒,朱明忠自然不会想到送粮给张煌言这个主意。这个主意可以说的上是画龙点睛之笔,一下子就可以打消人们的很多疑问。
大王的称赞,让钱磊谦虚道。
“这都是臣应该做的!”
朱明忠并没有继续说下去,而只是默默的看着远去的车队,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依如计划一般进行程着,现在张煌言这边已经安排妥当,还有就是……想到这。他的神情微微一变。那眉宇间之间带着一些忧愁。而更多的却是无奈,到最后却又苦笑了一下。
恰在这时,突然有快马奔来,是从电报局赶来的传信兵,他于行在前勒停马,然后利索的跳下马,将一份电报交给侍从后,便迅速离去了。
“大王,从开封发来的急电。”
开封?
朱明忠的眉头微挑,钱磊、方以智等人也是有些诧异的看着大王手中的密信。
从开封发来的急电,难不成是那里出什么事了?
展开电报,朱明忠只是略微扫视一眼,那脸色就是猛然一变,然后面无表情的将信递给钱磊,钱磊看了一眼,那突变的脸色,瞬间变得的极为灿烂,他的呼吸甚至都变得越发急促。
“密之,”
见方以智勾着头,眼睛盯着他手中的信,钱磊激动的说道。
“开封那边收到从西安传来的消息。”
故意顿了一下,钱磊朝着周围看去,在众人甚至有些急不可待的时候,他才说道。
“虏酋福临身死!其子玄烨继位为帝!”
虏酋福临身死!其子玄烨继位为帝!
似惊雷般的话语在王府行在前响起,所有人都是一愣,随即又是一阵欢腾,更有一些人哈哈大笑起来,在众人为得知这个喜讯而欢喜不已的时候,朱明忠则默默对一旁吩咐道。
“把这个消息告诉张尚书!”
好消息就要与人分享!让大家跟着一起高兴高兴,而与此同时,朱明忠的心情却显得有些复杂,在电报上他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
“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