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3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刚从蒙地回来,那里的情况怎么样?”

    在得知有贸易局的商队回来后,朱明忠便令人将商队的头目请了过来。

    “大王,现在蒙地尽是一片欢喜,这次他们趁火打劫,家家户户都分得了不少东西,衣裳、铁器,就是掠来的女子,也可以换茶砖、布匹,估计他们几十年都没这么阔绰过了,这草地上大抵上对我大明都是一片感激之声。”

    面对大王的询问,方运急忙回答道,他说的倒不是夸张,毕竟草原上的人们已经很久没有“劫掠”了,普通的牧民自然是穷困潦倒。

    “要抢成习惯了,可不是什么好事,习惯了横财,他们也就成天想着不劳而获,这种思想是很危险的。”

    方云的回答,让朱明忠警惕的说道,他最担心的就是草地上的民众劫掠成性。。。

    “大王,所言甚是,不过,那些鞑子也不足为惧,若是他们胆敢劫掠我汉人,得看看忠义军手中的火铳愿不愿意,草地上的规矩很简单,无非就是强者为王,只要把他们打服了,他们自然也就不敢再生劫掠之心!”

    对于刚从草地上回来的方运来说,对于草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是那里的“规矩”。

    “打是一定要打的,不过,仅只是靠打解决不了全部的问题,”

    摇摇头,朱明忠继续说道。

    “想要解决蒙古的问题,除了打之外,还要靠羊毛!”

    在蒙古开拓羊毛贸易,是经略蒙古的计划核心,甚至就连军队用羊呢以及羊毛毡,不仅仅只是因为防寒,也是为了促成这一计划的实施。

    数百年来,蒙古对于中原的经济依赖性极低,他们离不开中原的茶砖、布匹,而中原也仅只需要蒙古的牛马,而这并不能给蒙古人带来多少的回报,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与中原的贸易是亏本的,贸易上的不对等以及中原总是试图通过禁售茶铁去制约草地,直接激化了与草地部族之间的矛盾,那种经济上的封锁,非但没有起到驯服的作用,反倒是激化了双方的矛盾。

    如何驯服草原部族?

    所谓的“明修长城清修庙”不过只是“夸大其词”,没有借平定准格尔时对蒙古人的大规模屠杀,又怎么可能会有他们后来的驯服。想要驯服他们,一手大棒一手胡萝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羊毛就是那根胡萝卜。

    对于草地部族来说,羊毛根本就是不值一钱的废物,但如果得到利用的话,就可以变废为宝,羊呢军服、毛毯以及羊毛毡都需要大量的羊毛,而这一习惯从军队带到民间之后,对于羊毛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最终庞大的中原市场会消化来自蒙古的羊毛。

    而这一过程中,蒙古人会在羊毛贸易获得丰厚的回报,每年上百万甚至数百万两的贸易量,不但可以让普通的蒙古百姓获利,而且还能够让那些王公沉浸于羊毛贸易获得的丰厚回报之中,进而让他们沉迷于奢华的生活里。

    “只有通过羊毛贸易,把蒙古与我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让他们不敢也不愿干扰到贸易,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如果他们能够从羊毛中普遍获利,有人试图打断这种贸易,无论是谁都会成为草地的共同敌人,这才是我们统治草地的根本。”

    一番解释之后,朱明忠盯着方运说道。

    “所以,建设于草地上建立贸易站,展开长期贸易,关系到草地的长治久安,同样也关系到我们未来在蒙古的统治,你这次去草地上,对设立贸易站有什么想法?”

    于草地设立贸易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些贸易站表面上是商人的“据点”,但实际上,却是中原深入草原一个个堡垒,那堡垒的存在,不仅仅只是为了贸易,同样也是为了征服。

    “大王,旧时,我们与蒙古人进行贸易,是于关口互市,而互市往往受到诸多了限制,加之互市往往为少数商人把持,又有官府时而断绝,所以蒙人多少总会不满,而设立贸易站,等于把互市开至蒙地各地,一来蒙人可以直接与贸易站易换所需商品,出售马匹、牛羊以及羊毛,二来,我大明亦可借此,深入草原各地,进而以贸易站为点,连点为线,堡堡相环护,这草地自然也就不足为惧了……”

    既便是作为商人,方运也能看到贸易站的好处,当他拿出地图指着地图上,他计划设立的十三个规模各异的贸易站时,听着他讲解这些贸易站所针对的族群,朱明忠便问道。

    “既然大家都知道,这商站等于我们于草地的触手,如何让蒙古人同意我们于蒙地设立这些商站?”

    卫所、商站,它们将会在草地上编织出一张大网,把草地上的上百万蒙古人都笼罩于其中。

    “诱之以利,大王,那些蒙古人重利且敌视,各商队各个击破,待到他们意识到商站据点已经遍布蒙古时,恐怕已经是悔之晚矣了……”

第115章 (第一更,求支持)() 
悔之晚矣!

    或许,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西安城周围的旗人,最恰当不过。曾几何时,对于那些一路南下,过黄河、入潼关的清军来说,他们曾庆幸着自己居然能活着进入陕西。可是这种庆幸,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一个月前,随着皇上从榆林来到西安后,一直以为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他们的家眷尽数为蒙古人所杀!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几乎每天,都会有逃过一劫的妇人风尘仆仆的从草地逃到陕西。

    “那天晚上,天黑的都见不着光……”

    手中抱着有些烫手的饭碗,喝着碗中的粥,秀梅,这个叶赫那拉氏的女儿,提前当时的遭遇仍然是一副心有余悸的模样,甚至就连那满是灰土的脸上,仍然尽是惶恐不安状。她说着满洲话,也正是这满洲话,让这些八旗兵留下了她,并给她盛了一碗粥饭。

    “蒙古人来了……当时我和其它人都是小心翼翼的在草地上逃着,那时候大家都挤在一起的,瞧着的长城的时候,大家都以为终于到了安全的地方了。但是,蒙古人还是在长城脚下拦住了大家,有好几千个汉军旗的兵丁被杀了,还有很多女人也被杀了,他们留下活口的大多数是女人……”

    说到这里,她的脸色忽然变得很是凄凉,双眼无神的她看着远方说道。

    “……我的妹妹,就是这样被掠走的,只有老天才知道她是不是还活着,我额娘因为不愿意让蒙古人掠走,所以当蒙古人追来的时候,实在是逃不过了,只得跳河而死……”

    女人的话,让哨卡中的旗兵无不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而更多的人却是在那里放声大哭起来,他们的妻女同样也在其中,至今都没有任何消息。

    她们或是死在蒙古人的刀下,或者沦为蒙古人的奴婢,对于曾经掠夺过汉人奴婢的他们来说,自然知道妻女落到蒙古人的手中,会是什么样的下场。为奴为婢不说,不知会被欺辱成什么模样。

    “我要杀光他们,杀光那些蒙古杂种……”

    一个四十几岁的旗兵,冲出哨卡,他一边哭喊着,一边拿着刀在那里疯生的劈砍着路边树木。

    他甚至都没有想过要去救回亲人,似乎对于他来说,他已经认命了。其实,他之所以认命,是因为他知道,即便是妻女还活着,也不可能再找回来了,草地那么大,又怎么可能找回被蒙古人掠走的妻女呢?

    从此之后,他们就将是天人两隔……

    在那人的哭喊声中,那哨卡马甲摸出了一锭银子,到塞到女人的手中,用满语说道。

    “这点银子,你先拿着,这两天要是有运粮的牛车过,随着牛车一去西安吧,不定,你家的男人还在那等着你呢。”

    女人用满洲话道着谢,得亏她碰到了朝廷的大兵,要不然,恐怕真会冻死在这荒郊野岭。

    顺治十九年十月,相比往年,又是个极为寒冷的冬天,这天上的雪不过只是刚停,那些先前因为大雪不知躲到什么地方的叫花子,就像是从地下冒出来似的,又开始在城中沿街乞讨,谁也不知道,过去他们躲在什么地方了。

    打从清军进了城,这西安城就变得极为拥挤,为了让八旗兵有安身的地方,这城内外都“腾”出了不少房屋,其实它们原本的主人,都是被八旗兵赶出去的,失去了家宅的百姓,只能栖身城内外的各个角落中,那些破庙里也挤满了这些人。一家家、一窝窝在城墙根搭起了破草庵、烂草棚,然后勉强苟活着。

    尽管自李闯王兵败以后,这西安城屡遭兵乱,人口十去五六,可是猛的住进来十几万八旗大兵,却还是把城内住满了。虽说城外瓦砾遍地,有的是空闲地方,可随着八旗兵在那里扎起帐篷,却也是人满为患了。这些人大都操满洲口音,也有不少像是直隶、山东一带的口音,他们大都是旗下的汉军,只不过他们现在大都披着褴褛的棉袄,有不少人甚至只是在腰间勒根草绳,除了没有端着破碗向人们讨饭外,倒也和叫花子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相比之下,这些八旗兵,虽说衣裳破旧了一些,可是至少不用挨饿,倒是那些被赶出门的汉人,在这个冬天却是饥寒交迫,栖身于城墙根下破草庵、烂草棚的百姓,不仅要忍受着粮价飞涨带来的饥饿,同样也要忍受着入冬后的酷寒。

    而这老天却像是专门和这些失去家宅的百姓作对一般。刚一入冬便纷纷扬扬的下起了雪来,这大雪一下就足足下了两天两夜,直下得西安城内积雪足有三四尺厚,雪越下越厚,这天气也是越来越冷,到了滴水成冰的时候,这家家户户都是关门闭户躲着这寒。

    而不是谁都能躲过这天寒,至少那些没了家的百姓是躲不过的,每天早上那些巡城的兵丁,都要用牛拉的大车,把几十甚至上百的连冻带饿、倒在雪地里的难民尸体,拉到城外的乱葬岗去,然后任凭野狗叼食。

    乱世之中,人命贱如狗,或许,这正是最真实的写照。

    不过即便是在乱世之中也有生意,若是全钻营的话,这乱世中处处皆是商机。在这城中临街的,有一家不大不小的布庄,掌柜的姓李,几个月前,这从洛阳来的李掌柜便带着三千匹布来到了西安,在这里做起了布匹生意,骤然了多了十几万八旗兵,别的不说就是做衣裳的布匹,就是一笔大生意。不过几个月的功夫,不但在这洛阳城里站住了脚,而且生意越做越大,甚至专门做起了八旗兵的号衣生意。

    这天清晨,店里刚摘下门板来,李大明便瞧见门口的地下躺着个人,虽说这人的身上盖着雪,身下铺着草,可瞧模样也就二十来岁,头上戴了一顶破帽子,从帽子下面露出的些许发须,看样子这人总有几个月没剃头了。至于那身上穿的那个棉袍也是千疮百孔的露出破棉絮。他脸色发紫,双目紧闭,人已是冻僵了。

    一旁的伙计,瞧着这人不由得叹了口气说。

    “啐,今天可真是晦气,开门就碰着死人了!”

    就在伙计们准备把这尸体踢到路上的时候,突然听到李大明喊了一声。

    “慢!”

    拦下伙计之后,李大明又说道。

    “先看看还有气不。”

    一边说,他一边走上前蹲下身子,用手在这人鼻子下试了试,拉起手来搭上这人的脉摸了下。

    “人还没死哪!快熬一碗姜汤,来不急了,先弄点热酒过来!”

    伙计们面面相觑,站着不动的时候,又听李大明吩咐道。

    “都傻愣着干啥,非得等人冻死不成!”

    有了掌柜的吩咐,伙计们才七手八脚把这快冻死的人抬进店里头,抬到火炉旁边,一边烤火取着暖,一边将一碗热酒直接给这人灌下去。盏茶功夫,见那人的眼皮微微动了下,李大明这才长吁口气,对身边的吩咐道。

    “把这人送到后头,给他腾个炕头的位置,让他躺下,养几日就好了。”

    王三听着要给这人睡炕头,顿时便不乐意了。那炕头可不是谁都能睡的,他是店里的大伙计,所以才能睡着炕头。

    “东家,您老也是多事,救了人不说,还要养人,这年月,发善心,又能救得了几个。”

    王三的话,让李大明一笑,摇头说道。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再说,既然看着了,又那有不救的道理,当初你小子,若不是饿急了,东家我还不留你那。救人那有不救活的道理!这做人哪,积德行善才是根本,知道吗?”

    被东家这么一说,王三的脸膛顿时一红,当初他可不就是东家在来西安的路上收留的,这才多长时间,居然就忘了本。

    “东家,三子知道错了!”

    在王三与伙计们把那人抬进后宅的时候,李大明便和往常一样站在柜上,在那里拿起算盘对起帐。直到王三等人回来之后,他才对王三吩咐道。

    “今个你在店里看好铺子,我去和王爷谈笔生意。”

    从柜上取了一千两本票,将要出门的时候,李大明又对王三吩咐一声。

    “待那人醒了,给他下上两碗面,面里打上两个鸡蛋,估摸着,他也该几天没吃上一顿饱饭了。”

    听东家这么吩咐,王三应下之后,又问道。

    “东家那吃完了呢?”

    “等我回来再说吧,让这人在店里呆上两天,也吃不垮老爷我!”

    说着话功夫,李大明便走出铺子,头戴着皮帽,身穿皮裘的他在路上走着的时候,看着那路边睡着的百姓时,总是不住的摇头长叹,似乎是在那里感叹着这世道的艰难。这世道没有谁是容易的,即便是她当初也是差点沦为街头的一具冻尸。偶尔的有人向他乞讨时,他也会从口袋中取出几个铜钱来,可是,这样又救得了多少?

    “这鬼老天……”

第116章 恩公与兄弟() 
傍晚时分,再次回到铺子里的时候,李大明有脸膛微红,浑身酒气,可是人的意识却很清醒,整个人都显得很是高兴,王三等人一瞧见东家这模样,便知道东家肯定又与王爷谈成了一笔大生意。

    “东家,生意谈成了?”

    接过王三递来的热毛巾,李大明得意的笑道。

    “成了,两万件棉衣,这可是几万两银子生意!”

    得意着,李大明又对王三说道。

    “人哪,积德行善,总是会落着好处。哎,对了,那人醒了吗?”

    在得知那人还没醒的时候,李大明又吩咐王三,等到那人醒来后,别忘了知会他一声。

    戌时将到,那人终于醒过来了,这边刚醒过来,那边王三又便按东家的吩咐,给那人端来了一大碗面条,那碗里头甚至还打了两个鸡蛋。兴许是这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和那两个鸡蛋的作用,吃完面之后,这人的脸色便由黄转红了,那精气神虽说恢复了许多,可却还是浑身乏力。

    躺在炕上的他,有些好奇的打量着这地方,在西安暖炕并不常见,过去这暖炕只有满洲才比较常见,即便是在京城,在满城里头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这种暖炕。兴许这也是西安的那些满洲人带来的习惯,当然,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是因为现在冬天太冷了。

    而且这间屋子里人也不少,十几个人都睡在这大通铺上。而他睡的位置正好又是最暖和的炕头。

    这是什么地方?

    我是怎么了?

    好一会儿,他才想起自己是怎么回事儿,似乎是有人救了他的命。

    是谁救了他的命?

    睡在一旁的王珊看到这个人已经醒了过来,便在那里说道,

    “你小子可醒了。你是福大命大,碰到了东家,救了你的命。要是换成别人,恐怕连看都不会看你一眼就会把你给丢出去。”

    “是谁救了我?东家?”

    他有些奇怪的看着这个人。

    听说那人醒了过来,原本盘完了帐准备睡下的李大明便来到伙计们睡的屋中。

    “东家来看你了,”

    王三一见东家来了,便连忙对身边那人说道。

    “还不快赶紧起来。”

    一听救自己的恩人来说,他便挣扎着要起来。李大明忙按住这人说道。

    “别动,你就好好儿躺着,先歇歇。”

    可那人还是起了身,跪在床上连连叩头。

    “恩公,是您救了我!救命之恩是为大恩,大恩不言谢,他日在下定会报答您老的!”

    说着话,那泪便从他的脸上滑了下来。他知道要不是眼前的这个人恐怕现在他真的已经成为一具尸体了。

    瞧见这人说话倒也算有条理,而且口音也不是西安口音,自然不是西安本地失家的百姓了,加之这人口音有些不同。于是便对这人倒有了几分兴趣的李大明便拉了张椅子在炕边坐下,然后关切地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来西安。怎么会落到这般地步?”

    那人半靠在枕头上,神情显得有些犹豫,似乎是在那里犹豫着到底应不应该说。好一会他才长叹道。

    “恩公,实不想瞒,在下并不是汉人”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特意看了一眼李大明,待见其没有什么反应后才继续说道。

    “在下是旗人,姓纳兰,名明珠,说来先祖早年在满洲的时候便投奔了太祖皇帝,算起来,与皇家也有几分亲戚”

    李大明有些诧异的看着明珠,怎么也没想到号称是皇亲国戚的他居然落得这步田地。而一旁的伙计们也是满眼的不相信。当然,那眼神倒是变得不太友善。毕竟那些个满洲人到了西安可就没干过什么好事。

    如果不是,因为现在这西安城市满州人的天下,估计这会儿都已经由伙计骂了出来。但是在满足人的刀口下却没有人敢骂出声来顶多也就是在心里头暗自抱怨着东家的多管闲事。居然救了一个满洲人。

    对于伙计们的想法。李大明倒也没有在意。他是个商人,什么满族人,汉人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生意。更何况在救这个人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这人是个满洲人。

    “明军夺取盛京后,于盛京的妻儿便下落不足,虽当时有心寻找,一来于皇上身前当差,却不能擅自离开,二来那里已经为明军夺所,所以只能徒自心伤。再后来皇上西狩,在下只能随驾谁曾想那蒙古人背信弃义,居然偷袭我等,原本在下是想着要以死报效皇上,可谁曾想当日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