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3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遏必隆连忙于一旁边说道。

    “皇上,他阿布奈称病是托辞倒也无妨,只要他把牛羊送到归化城,就能填饱几十万人的肚子,至于他……若是敢起异心,皇上定不会饶过他,以奴才看来,他阿布奈必定无胆如此,毕竟,皇上身边尚有十几万人马,以阿布奈不过两万旗丁,又岂是我大清国的对手,况且鄂尔多斯与陕西相联,他又岂会自冒风险?”

    福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低了头沉吟起来。片刻后才说道。

    “但愿如此吧……”

    直到傍晚时分,归化城那残存的城墙,终于出现在众人的眼中,人们望着归化城外那一头头牛羊的时候,即便是原本那些看似麻木的人们,这会也无不是露出了满面的笑颜。

    有牛、有羊!

    有肉吃了!

    位于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的归化城建于大明隆庆六年,虽然是由驻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领阿勒坦汗修建,但在竣工后,被明廷赐名为“归化城”。尽管这里曾是草原上唯一的城池,但天聪十年时,却为后金摧毁,只留下了几段残墙还有那座银佛寺,尽管如此,可归化城在层峦叠嶂的青山辉映下,显露着一派苍郁生机,尤其是那城外似雪花一样染白了草原的羊群,更是尽显此处的生机。

    而对于那些刚刚抵达归化城的清兵来说,这羊群意味着食物,而对于先前还在那里疑神疑鬼的言道着“阿布奈是林丹汗贱种不能不防”的福临来说,他压根就没有想到,阿布奈居然会如此恭顺,尽管他并没有来到归化朝觐,不但命人送来了大量的牛羊,甚至还送来了粮食。

    “皇上,那阿布奈可是我大清国的忠臣,足足送来了五万石粮食!”

    遏必隆的神情显得有些激动。

    “五万石粮食,若是省着点吃的话,足够吃了半个月的,半个朋,差不多够通过鄂尔多斯,进入陕西的了!”

    “遏大人,别忘了还有十万只羊哪,有了这些东西,旗下的奴才总算不需要再挨饿了!”

    曾几何时,对于众人来说,他们最担心的就是阿布奈,就是这位察哈尔亲王会不会反戈一击,可谁曾想,他居然会如此的恭顺,不但送来了大量的牛羊,还送来了这么多粮食。

    “看来,这阿布奈,全不似其父,实是我大清的忠臣。”

    福临满面笑容的称赞道,他甚至还特意下旨对阿布奈加以封赏,而这归化城内外这时更是热闹非常,那些已经疲惫不堪的妇人们,以旗为单位分驻于城外,然后领取粮食,和往日相比于,不但有粮食,甚至每五十人还分到了一只羊。

    领到食物的人们欢天喜地的在那里用柴草、牛粪点着炉火在铁锅煮着肉粥,一时间,这归化城外,尽是点点篝火。而在那营地之中,更是响起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就连那些妇人们也难得的露出了笑容,似乎对于她们来说,苦日子总算是到头了,尽管这一路上不知多少老弱妇孺没能撑下来,但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再了黄河,然后再过几天,就能到陕西了,到陕西,就能见到自家的男人了。对于这些旗中的妇人来说,这自然是个好消息,尤其是现在,那沸腾的铁锅里那扑鼻的肉香,更是让那些孩子们暗自吞着口水,在孩子们的嘻笑声中,那些女人也在那里憧憬着未来,憧憬着到达陕西之后的安生日子,似乎,一切都比想象中的顺利,所有的磨难很快就会结束了。

    只不过,这些憧憬着未来的妇人们并没有看到,在她们欢天喜地的憧憬着未来的时候,一队人马已经悄无声息的离开了归化城……

第101章 决断(第一更,求支持)() 
河口这是一个黄河岸边的一个市镇,在市镇外面就是君子津。滚滚黄河在这个地方掉头南下进入晋陕峡谷。

    关外无城,同样也无市。可是这河口却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市集,如果不是这里的百余户百姓穿着蒙古人的衣袍,说着蒙话,谁能相信,蒙古人居然不放牧,反倒是于这里生起了买卖。这君子津渡口是通往鄂尔多斯草地的必经之路,这些百姓与寻常的牧民以放牧为生不同,他们世代于此摆渡为生。

    这天将放明的时候,数千穿着盔甲的大队骑兵便出现在这里,那些操着满语的骑兵一来到君子津,就立即拿来渡口的百户,命其备好船只。

    “主子,船比咱们想的多一些,足足有十六条的木船,每船可坐十人或者两骑四人,除了木船之外,还有几十个羊皮筏,每个羊皮筏能坐几十个人,这河口的百户说,若是能给他几天的时间,还能再制至少,几十个羊皮筏来……”

    那领兵的都统听着下属的报告后,眉头紧锁着对一旁的信差吩咐道。

    “立即把信带送回去!”

    几个时辰后,从河口君子津送出的信,就被送到福临的面前,昨个还是满面笑容的福临,这会脸色阴沉沉的。

    “几十个羊皮筏子,这才能坐多少人?”

    他之所以会如此气恼,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从君子津传来的消息,而是昨天晚上另一个人送来的消息。就在昨天他下旨褒奖阿布奈的时候,察哈尔亲王福晋马喀塔派亲信心腹送来了一封信——接到马喀塔的信后,福临被吓的大惊失色,那阿布奈那里是“恭顺”,分明就是包藏祸心。

    “一次过去几十人,想把人都送过去,怕不得几个月,恐怕不等阿布奈打过来,咱们就饿死在黄河两岸了!”

    福临之所以会说阿布奈打过来,是因为有马喀塔的信中提到,阿布奈已经点集旗下的兵丁到了鄂尔多斯草地,只待妇孺过河后,就会于路上拦杀旗中的妇孺。

    对于马喀塔送来的信,福临并没有生出丝毫的怀疑,因为马喀塔不仅仅是察哈尔亲王福晋,按辈份马喀塔还是他的姑姑,他是太宗皇帝的第二女,天聪九年许配给察哈尔部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额哲去世后,于顺治二年依照蒙古夫兄弟婚的习俗复嫁给额哲的弟弟阿布奈,对于永宁长公主冒死差人送来的密信,福临当然不会有所怀疑。

    可即便是再不怀疑,这边阿布奈想要趁其过河以加以阻拦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皇上,为今之计,是要趁阿布奈以我等上当时,把尽可能多的兵马送到对岸去,非如此。”

    “皇上,那阿布奈不过只是想要趁火打劫,若是我等能趁其不备之时,把兵马送至对岸,其必定不敢袭扰大军……”

    遏必隆等人的话语落在福临的耳中,只让他的眉头紧锁着,这个道理他未尝不知道,可是问题是,现在怎么把大军运过岸去。那边从君子津传来的消息,已经再清楚不过,每次不过只能运过去数百人而已。

    正在心烦意乱的时候,福临突然看到跪着的宁完我全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似乎压根就不曾担心过河的问题。

    “宁完我,你可有何良策?”

    原本气定神闲的宁完我,听着皇上的问题,只是睁开那半眯着的眼睛,然后笑眯眯的看着福临说道。

    “皇上可知道君子津是由何而来?”

    相比于他人的烦燥不安,宁完我却显得很是淡定,他非但没有回答皇上的问题,反倒是在那里说起了故事来。

    “皇上,这君子津恐怕是黄河最老的渡口之一了,按《资治通鉴》上的记载:东汉桓帝刘志到西部榆中去巡视,而后又转向东行到代地,也就是今张恒一带。随行队伍中有一名来自洛阳的商人,因为迷了路,就投奔君子津渡口,津长于是安排他住宿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津长推门叫他起来赶路的时候,他已经直挺挺地死在了床上了。没有办法,津长只好将他就地掩埋。后来,这个人的儿子从洛阳赶到这里寻找父亲,得知父亲去世,便决定运遗骸回乡,打开棺木后发现他父亲带的金银货物原封不动,没有丝毫损失。因为这津长不取分文的君子之行。于是桓帝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君子津。”

    讲着这个故事的时候,宁完我完全没有理会皇上的不满,皆是一副我行我素的模样。瞧着他那副模样,虽说心里不快,但福临仍然只能忍着,毕竟宁完我是朝中难得的老臣了,他虽说是汉人,可于大清国也是忠心耿耿,能以花甲之的一路追随朝廷到现在,实在也是难得。

    “再往后来呢,这两汉衰败,云中郡渐无,至唐宋之后,此时便不见汉人,但却千年渡口仍存,只是汉人离开此地后,于此北地各族皆不长擅造船,而鄂尔多斯自古皆是肥美牧地,自然不容弃之,这北地各族欲于此放牧,就得过黄河,可却又不擅长造船,这样一来,为了过河他们倒也给逼出了一个法子来……”

    绕了一大圈,又绕了回来的宁完这会才看着皇上说道。

    “就是那羊皮筏,其制法也很简单,就是编圆木棍为排,下栓数个、数十个皮囊即成。使用时皮囊在下,木排在上。可乘人,可载货。而皮囊多用山羊皮制成。皮囊的制作方法是,将羊宰杀后,先去头,然后从颈口处取出肉、骨、内脏,剩下一张完整的皮子。将其放入水中浸泡数日,捞出曝晒一日,将毛刮净,灌入适量食盐、水和植物油,再次曝晒至外皮呈红褐即可。组筏时用口吹充气,扎好口便成。皇上……”

    再次叩头,宁完我看着皇上笑道。

    “按奴才询问蒙人,那羊皮筏小筏可坐数十人,大筏可坐近百人之多,这阿布奈为偷袭我等,非但不曾告知他人,而且又特意送来数万活羊,若是皇上下令将那些活羊宰杀制成皮囊,可得数百皮筏,如此,又何需为过河烦恼?”

    宁完我的这番话说完后,再次叩头表示谢恩,尽管没有什么恩,可按满人的规矩,主子让奴才说话,就是恩典,自然需要叩头谢恩。

    “宁完我!”

    原本满面愁容的福临听着宁完我的这番话后,那里还有丝毫烦燥,他更是激动的说道,

    “此次我大清上下能顺利过河,全凭宁完我你所献良策……”

    双眼盯着的宁完我,至少有那么一瞬间,福临甚至动了封其为侯的念头,可这个念头刚一浮现,那边又立即打消这个念头。

    “奴才惶恐。”

    宁完我再次叩头后,视线看着周围笑道。

    “其实,奴才也就是多看了两本杂书,这大清国将来还得全凭诸位,全凭皇上,奴才顶多也就是于旁边吆喝着,给皇上您摇旗呐喊,这行军打仗的军国大事,还得靠其它人……”

    宁完我之所以会这么谨慎,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他虽说是汉军旗,可毕竟也只是奴才,而且在很多旗人看来,如果不是汉人不可靠,大清国也不至于如此,所以由不得他不小心。唯恐激怒了其它人,到时候不明所以的丢了脑袋,这一路上,稀里糊涂丢掉性命的汉官,可不止一个人。

    “你这奴才,也就是这张嘴!”

    笑骂了一句,福临当然知道宁完我为何会这般小心,不过他也没有点破,身为皇上的他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奴才,若是奴才不知道自己个的身份,那这奴才肯定是长久不了,就像洪承畴那狗奴才一般。

    “宁大人客气了。”

    宁完我这么客气,这朝中的满臣对他自然也会客气一些,遏必隆于一旁言道着其客气时,又问道。

    “宁大人既然知道这皮船过河,想必,对大军如何过河,早成竹在胸了吧!”

    遏必隆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这过河自然也有过河的讲究,毕竟,半渡而击可是千百年来的教训,更何况大家都已经知道,在对岸那阿布奈就虎视眈眈的等着他们过河,等着趁他们过河的时候,给他们来个半渡而击,如此一来,自然需要更加小心了。

    “其实,这件事倒也不难……”

    沉吟片刻,在众人的视线都投在自己身上之后,宁完我才缓声说道。

    “他阿布奈不过是想趁我兵民分散于两岸时,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想破他这法子,再简单不过,皇上只需要……”

    宁完成的话声不大,不过听在福临等人的耳中,他们无不是纷纷点头称是。

    “……如此一来,纵是其欲加以袭扰,恐怕也是有此心也无此胆,毕竟其麾下不过只有两万人马,如此又岂敢袭扰我等?”

    宁完我的话声落下之后,一直沉思不语的福临,先是思索片刻,然后才看着众人问道。

    “嗯,大家可还有其它的什么意见吗?”

第102章 生意(第二更,求支持)() 
最近几日,这黄河北岸的河滩上,到处都是在那里扎着羊皮筏的人,不仅有本地的蒙古人,还有许多旗人也在那里忙活着,而在河滩上到处都是已经制好的羊皮筏子。那些羊皮筏子就那么立在河滩上,而羊皮筏上的那些皮囊大都是新制的,这些天,这些本地和军中的皮匠在那里日夜赶制着羊皮筏。

    尽管的扎羊皮筏并不复杂,不过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型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尽管皮筏子易制,可是操筏的筏子客,却不是三两天便能练好的,尽管河口一带水流平缓,可为了能让的众人顺利的乘筏子过河,仍然挑出了数百会划船的包衣,在这河上练习着划羊皮筏子。

    立在河滩上羊皮筏子很是显眼,一个木制造框架上的十几只充足了气的皮胎,皮胎是用整羊皮制成的,所有并不算重,别说是两个人,就是那里木自己便能扛得动,和往常一样,他又一次在河上教着那些清兵如何划筏,划筏并不困难,可却也不简单,几天下来,那些旗兵虽然不能在刮风下雨的时候划羊皮筏,但是风平浪静的时候,倒也能过去。

    “那里木,你觉得的大家伙现在能带人过河吗?”

    岳乐瞧着正在河上操练的那些兵丁,扭头问道那里木,他是这一带最知名的筏子客,所以才会被请来作教头。

    “贝勒爷请放心,虽说他们现在也就只是会使筏,可风平浪静的时候,过河问题倒也不大,只要再练了几日……”

    “没时间了!”

    岳乐摇摇头,九年前,他曾被授宣威大将军,驻军归化城,进讨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车臣汗,随后喀尔喀投降入贡,他便领兵班师回朝。所以,对于那些蒙古人他倒也谈得上了解。

    仅凭阿布奈自己,肯定不会有那么大的胆子,十之八九那土谢图汗、车臣汗也都卷入其中,甚至蒙古大军正在南下,再不走,恐怕就真的来不急了。

    忧心此事的不仅只有岳乐,同样还有顺治以及朝中的王公大臣,夜长梦多,这个道理他们自然懂得,也正因如此,几乎是在从岳乐那里得知那些筏手已经能够划筏之后,立即作出了决定。

    “过河!”

    蒙地,总不是能久处之地,尤其是阿布奈于一旁虎视眈眈的时候,尽管在过去的几天间,已经有上万兵丁过到黄河对岸去了,可是大队人马却还在北岸,在北岸那连绵数十里的营帐之中。

    “皇上,哀家便在对岸等你了。”

    在黄河的河滩上,尽管看着那用上百个皮胎扎成的羊皮筏随着河浪起伏时,博尔济吉特的心里难免有些紧张,可是她仍然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给皇上打着气,谁让皇上是他的儿子。

    “额娘,都是儿臣的不是,让您受委屈了。”

    瞧见几个月的奔波之后,明显苍老许多的额娘时,福临有些动情的说道。

    “皇上,你身为一国之君,万万不能如此,你今天遭遇的这些,比起当年太祖皇帝潜龙时所受的,又算得了什么?大清国只要过了这一关,必定还会再次好起来的!”

    大清国还有希望!

    这个话不仅博尔济吉特相信,就连那些普通的旗人也大都相信,相信大清国还有中兴的希望,就像是明朝似的,他们不也是咸鱼翻身了嘛,相比之下,当初明朝可还没有他们这么多人马!

    绵延数里的河岸上,从清晨开始便显得很是热闹,在数百只皮筏的帮助下,不过只是一天的功夫,就有数万妇孺被送到了对岸,不过这第一批过河的,并不是寻思旗人妇孺,大都是旗中勋贵大臣家眷。

    “阿玛,女儿在对岸等您。”

    看着坐在羊皮筏上小脸紧张的发白的女儿,赫舍里·噶布喇只是咧嘴笑道。

    “不要害怕,你看大家不都是平平安安的过去了吗?”

    阿玛的安慰并没有让女孩放松下来,反而是更加紧张了,因为旗人都不会水,这黄河水看似平静,可到了这筏子上,这筏子却总是随波起伏着,让人总是忍不住会去担心这筏子会不会翻过去。

    “小主子,您尽管放心,一会就能到南岸了,肯定不会……”

    差点把那个字给说出来赵六,险些没抽自己一个嘴吧,他会使船,这划筏子的规矩和使船并没有什么区别,划筏子同样也是非常危险,和行船一样,都是是在刀口浪尖上讨营生,因此有很多讲究,比如不能说“破”、“沉”、“碰”、“没”、“断”等不吉利的字,首次出行还要挂红、放炮、焚香、祭奠河神。

    有些字眼,无论如何都不能说!

    紧张的点点头,女孩朝着北边的河滩看去时,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等待着过河的妇人,她们还在再等下去,至于什么时候才能过河,要等主子们的吩咐。这八旗之中等级森严,身份高的人自然是第一批过河,在这些人过河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只能站在那里眼巴巴的等着,望着。在那里等着佐领们的命令。

    只不过,这过河的顺序到了晚上的时候,却又发生了变化,若是说白天的时候,过去的都是妇孺,到了晚上,一队队兵丁却被连夜送到了对岸,谁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办。大家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奇心,对于这些于北岸的人们来说,现在他们最心急的恐怕就是什么时候才能过到黄河南岸。

    南岸才是他们的生路。

    “其实,倒也可以在这河上用羊皮筏子铺出一条浮桥出来。”

    赫舍里·噶布喇暗自寻思着,可他的这个念头不过只是一闪而过,想修出一条浮桥来,恐怕还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若是一不小心,桥面断了,不定会有多少人葬身黄河里。况且,那羊皮筏子还不一定像搭浮船的木船那么结实。

    “再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