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2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师,您是有大功于大明的!”

    金之俊确实有大功于大明,当初若不是他提议福建派兵进攻台湾,忠义军水师又岂能在基隆全歼清军,从而导致福建清军主力丧尽,再也无法对万年造成威胁,如此才有了后来朝廷可以安心居于福建,而无须顾忌其它。

    除此之外,这两年他不知将多少情报传至江北,他不仅是江北的眼线,同样也是江北的传声筒,这两年,正是借着像金之俊这样的降清汉官之口,江北对满清朝廷施加着各种影响。

    他们有过,同样也有功。所以功过相抵之下,是不会再追究他责任的。只是,在天下人皆知何为汉奸的时候,他们又岂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功,焉能掩其过?”

    回头看着面前的学生,金之俊长叹道。

    “这一点,你比为师强,为师等人,枉读了一生圣贤文章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金某人枉读一生文章啊……”

    有些痛苦的闭上眼睛,金之俊的神情显得有些低落,自从与江北暗通之后,他想过很多,曾经的自我麻醉,最终还是变成了笑话。

    无论改朝换代也好,亦或是五行之说也罢,都不曾是圣人之言,圣人教他的是取义成仁,这才是圣人所教,至于其它,不过只是不屑之徒假托之辞罢了。

    老师的感叹,让程四远选择了沉默,他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也许他是番然醒悟,但是这种番然醒悟却也有着现实的利益,毕竟,一但大明光复京师之后,像他这样的从明从顺又从清的人,即便是有功于明,最后也只能布衣返乡,即便是不追究他们汉奸的罪过,但是汉奸的名义却是他们终生都无法摆脱的阴影,除非……能以大明官员的身份致仕,非如此不能去污名,也只有如此,他们才能让世人知道,他们当初降清是“无奈之举”,他们甚至是“受命而为”,他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当汉奸。

    只是,天下何时曾有这样的好事,不……不是说没有,有时候,如果抓住机会的话,倒也不是不可能。

    “老师,其实……”

    沉吟片刻,程四远看着神情低落的金之俊,然后低声说道。

    “顺治十六年,听说老师奉命为先帝立碑时,曾经得了一样东西……”

    程四远的话声不大,但是落在金之俊的耳中,却让他的浑身猛然一颤,然后他惊讶的看着程四远,好一会才说道。

    “用达,你,你这是什么意思?”

    在说出这句话之后,金之俊突然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那脸色瞬间变的苍白,对于已经经历过太多事情的他来说,在这一瞬间,几乎立即明白了程四远话中的意思,他只是摇头苦笑着,瞧着那夕阳,自言自语道。

    “只是近黄昏啊……”

第7章 阿哥与洋人(第一更,求月票)() 
在夕阳的映照下,天地间尽是一片彤红,而在这火红的天地间,在京城的内城中,却是一片凄风惨雨,这些自称是当年抛家舍业从龙入关的旗人,现在更是心情惶然的等待着,等待着末日的到来,因为男丁大抵上都已经被征发为兵,为皇上效命去了,留在这里的大抵上都是老弱妇孺,她们同样在等待着,等待着朝廷的命令,几乎所有人家都已经收拾好了东西,只待朝廷一声令下,便把东西装上车,然后逃出关去,逃回那阔别已久的关东老家。不过一些眼界活的旗人,这会已经悄悄的吩咐包衣置办马买,买下马来,谁都知道,万一要是朝廷让大家伙离开这,到时候,马和车肯定不够,到时候指不定又是抛家舍业的。

    不过有这个心思的倒也不止一个人,加之不知多少达官显贵已经悄无声息的把家当运往关外,这京中的马车与马匹倒是日益紧张起来,也就是这冬雪融化后,从口外的蒙地来了上万匹马,才解决了一时之急。

    可纷乱的人心,并不会因为马与马车的到来而安定,人们都在等待着皇上的消息,这成日里,不知多少人总是在那里谣传上皇上与大清国的数十万大军不日既回援的消息,在那里期待着皇上大军归来,护着大家伙回到关外老家。

    就在这内城的数十万旗人妇孺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在宫城西华门外的一所宅第之中,不过只有八岁的玄烨,正与几个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在那里讨论着什么,这个西洋人是他在南怀仁那里结识的,与普通的西洋传教士不同,这几个西洋人是军人,对于军中事务有很多研究。

    自从结识他们之后,玄烨就像是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似的,知道了许多从未曾了解过的事情。就像现在,这罗刹人在他面前展示的图纸一样。

    只听伊里亚·佩尔菲利耶夫指着桌上的图纸,然后认真的解释道。

    “尊贵的殿下,这就是欧洲目前最为坚固的,不惧火器的棱堡,它的城墙或许并不高大,但是却可以抵挡火炮的威胁,因为他的城墙下拥有加厚的墙裙,在城墙前方还缓冲坡吸收炮火。而突出的棱角能形成交织的火力以发挥火铳的性能,无论攻城的一方从那里攻城,都会遭受城墙正面以及侧面的腹背夹击。”伊里亚·佩尔菲利耶夫这位俄罗斯的特使,从来到京师之后,就一直滞留在这里,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目睹一场帝国的末日,但是他同样也敏锐的意识到,在未来亚洲的变化,很有可能将俄罗斯也卷入其中,相比之下,俄罗斯更愿意与鞑靼人为邻,而不是那个“明国”。

    也正因如此,在得知眼前的这个儿童居然是鞑靼人的皇子后,他便立即刻意与其结交,更是经常进出他的宅邸,而他之所以能够如此方便的接触到这位皇子,完全是得益于疾病——顺治十二年十一月,宫中流行天花,皇帝和诸皇子凡没出过天花的人全都到紫禁城外避痘,而作为三皇子的玄烨就住在宫城西华门外的一所宅第之中,由苏麻喇姑和几位小太监伺候着,不过这也倒为玄烨接触外人提供了便利。

    “你是说,这种棱堡可以抵挡炮火的攻击?若是我大清都用这种城墙,岂不就再也无须担心明军的炮火?”

    虽说只有八岁,但是玄烨却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与南方的明军有关的信息,什么诸如火器犀利、火炮猛烈之类的言语,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结识伊里亚·佩尔菲利耶夫后,经常性的询问与火铳、火炮有关的事宜,自然更关心如何抵挡火炮。

    “哦?棱堡?”

    玄烨仔细的看着图纸上的堡垒,尽管对于这种堡垒的特点,他并不怎么清楚,但是并不妨碍他对这一切的好奇,就像对于。对于伊里亚提出的一些训练火枪队的方法,玄烨同样是充满了兴趣,不过也仅局限于兴趣。毕竟比起明军来大清国的火器实在是太少了,即便是想要造火铳、火炮,也要等将来一点点的去造,不过现在伊里亚提出的棱堡倒是引起了玄烨的兴趣。

    或许,现在大清国没有足够的火器,但是并不妨碍大清国先造出棱堡来,毕竟,现在对于大清国来说,防御火炮无疑是更为重要的,至于火器,等将来再造也不迟。

    于是他看着伊里亚说道。

    “这真的可以抵挡火炮吗?”明军克城全凭铳炮!

    尽管玄烨并没上过战场,但却也听许多人提到过明军的优势所在,他们克城完全凭借火炮犀利,若是这城堡真能阻挡炮火,那么明军又有何惧?

    “回殿下,尽管我们并没有接触过明军,但是从我们听说的情况来看,明军的战斗方式与欧洲各国并无太多区别,他们的军队以火枪兵为主,并配以数量远超过欧洲各国的火炮……”

    曾几何时,伊里亚还曾为俄罗斯在黑龙江一带拥有十数门大炮而骄傲不已,但是当他得知无论是清军或者忠义军一次作战就会投入数百门大炮的时候,那里还敢对其有丝毫轻视之心,唯一能让他欣慰的恐怕就是清军的战斗只不过比蒙古人稍高一点,也正因如此,他才希望在俄罗斯与明国之间,暂时最好有一个清国作为缓冲,至于以后……以后如果有需要的话,当然可以和明国一同瓜分清国,但是现在,在俄罗斯刚刚抵达远东的时候,清国作为缓冲无疑是符合俄罗斯利益的,而为了让清军能够抵挡明军,那么加强他们的力量将是不可避免的,还有什么比棱保更能加强清军的防御呢?

    “而棱堡可以最大程度的削弱火炮的力量,如果清军能够据堡而守,那么明军就很难再向北方前进一步……”

    在伊里亚的话声中,玄烨又一次将目光移到了地图上,这是他让苏麻喇姑找来的地图,尽管从地图上并没有标注明军现在占据的地区,但是他仍然知道,现在大清国的气势已经不复当年了,现在的大清,就像是当年的蒙元一样,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甚至于,若是不小心应对的话,大清甚至连逃回关外的可能都没有。

    对于只有八岁的玄烨来说,虽说年幼但是并不妨碍他的进取之心,他渴望能够成为大清的皇帝,即便是他还有两个兄长,可并不妨碍他对皇位的向往,但是想要成为大清的皇帝,就必须要保住大清,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关心这一切。

    一旁的伊里亚也好奇的看着眼前的地图。鞑靼人的地图真的非常简陋。海岸线竟然只是简单的线条。海湾、港口以及岛屿基本都没有绘制出来。不过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够从地图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信息,于是他便指着地图向玄烨问道。

    “殿下,既然京师和山东都靠近海洋,有漫长的海岸线吧?”玄烨点点头说道。

    “不错,山东、直隶以及满洲皆是临海之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伊里亚仔细的查看着地图,然后才颇为无奈的说道。

    “殿下,这样的话,局势对你们是非常不利,即便是你们修建了堡垒,也无法阻挡明军,因为,明军的舰队随时都可以突袭海岸线上任何一个港口。还可以让军队直接在任何一个地方登陆,包括您口中的满洲。”“登陆满洲?”

    玄烨惊讶的看着地图,然后,他突然想到当初郑成功自海上进入长江,然后趁江南空虚占所了江南省,如此才有了大清国今天的窘境。只是瞬间,他便吓的后背冒出冷汗来,万一要是明军再照葫芦画瓢,再以水师用兵满洲的话,那可就全完了……

    “是的,就是用船将军队运到一处港口。占领那个港口后再将军队运上岸。这样明军就可以绕过你们的堡垒,然后直接进攻海岸线上任何一个薄弱的地方,我听说当年在明军的舰队在长江就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登陆战……”

    伊里亚罢指向了地图上漫长的海岸线,尽管俄罗斯是陆地国家,但是欧洲历史上在地中海上发生过多次登陆战,而且俄罗斯也曾实施过登陆战,对此他当然不会陌生。

    当然对于登陆战玄烨同样也不陌生,毕竟大清国的就是被郑成功的一招“黑虎掏心”给祸害了,现在听伊里亚提到这“登陆战”,原本还不觉得有什么的玄烨顿时只觉得一阵心惊肉跳。甚至就连说话也变得不太利索起来。

    “那,那这样可如何是好……”

    几乎下意识的,玄烨想到了毛文龙,想到了他们对大清的袭扰,甚至,大清那时之所以不敢破城入关,正是因为毛文龙的牵制。

    “殿下,不仅仅是满洲,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可以出现在海岸线的任何地方,在任何地方登陆,在任何地方威胁到大清,甚至……”

    面对被吓的面色煞白的玄烨,伊里亚继续说道。

    “他们可以直接进攻直隶,从海路直接在天津卫登陆,然后直取京城……”

第8章 沧州(第二更,求支持)() 
位于运河边的沧州,因北接京城与天津卫,其位置看似并不重要,但随着十数万清军主力的驻扎,便让人立即意识到此地的重要性,其非但有漕粮粮仓,大军无需顾虑粮食问题,而且其北接京城,南近山东,又拉于直隶中央,无论是明军进犯直隶或者山东,其都可以从容调兵,而不至于顾头失尾,如此一来,无论是对于江北的朱明忠也好,山西的李子渊也罢,清军驻扎沧州的举动,反倒让他们的行动都生出了各种变数,不得不小心应对起来。

    而提出这一建议的,并不是其他人正是去年岁末从西南返回京城的征南将军卓布泰,身为征南将军的卓布泰,可以说是现在清军之中少有的几员大将,此时的满清已经不复初入关时的名将如林,即便是达素都被用于平南将军,被委以重任,至于卓布泰这身少有的身经百战的将领,自然为顺治所依赖,尤其是在越发认识到汉人不可靠的情况,更是如此。

    同样,身经百战的卓布泰的眼光也极为准确,他一眼就看出了大清国此时的窘态,无论是北上拱卫京师也好,或是驻德州防范江南也罢,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是分兵的话,势必会被各个击败,这绝不是他所愿意看到的。

    最终,他选择屯兵沧州,只不过之所以驻兵于此,并不是为了保住京师,而是为了另一个目的。但是此时,面对这从京师寄来的信,卓布泰却被骇得说不出话来。“皇上,三,三阿哥的信里是,是说明军可以直接从海上进攻天津卫!”

    卓布泰的眼睛就瞪得更大了,之前,他还真没有考虑过这些,不是没有考虑过,是压根没有去想,但是现在三阿哥这么一提醒,他立即想到了郑成功是怎么从厦门直取了江宁,那李定国是怎么越海取得广州,若是现在忠义军越海直取天津,那么京城岂不是危矣。

    他连忙急声说道。

    “皇上,若是如此,恐怕、恐怕我等万万不能再于沧州久处了!”卓布泰之所以会这么心急,是因为现在朝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清国已经不可能再于关内久处,撤往关外更是势在必然,但是如何撤,这是一个问题。

    当年朱元璋开创了由东南统一天下的先例。这样的先例同样在影响着整个清廷上下,他们知道如今天下的形势,同样也知道撤出关在所难免。但是怎么撤、如何撤,这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而蒙元的教训是什么?

    当年蒙元确实是逃出关了,但是明军随后就追击出关,再然后,蒙元是什么下场?就像是丧家犬似的,被明军一路追击,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安生的日子,曾经看似强大无比的蒙古人,在明军持续数十年的追击下,那里有恢复元气的时间。

    也正因如此,如何避免大清重蹈覆辙就成为大清国上下不得不考虑的事情了,也正因如此,顺治君臣做出了另一个决定——在撤军之前,如何借助有限的兵力抓住明军,然后给于其重创,如此一来,才能避免明军追击。

    “陛下,一开始,咱们是想在这里重创李贼或者朱贼,如此一来,才能让他们知道,大清主力尚存,若是他们敢追击至关外,势力会令其实力大损,加之一但我大清撤回满洲,郑成功、朱明忠、李子渊以及李定国等人把持大明天下,必定会重现唐末藩镇林立之事,其为保存实力,势必不愿追击过甚,如此一来,我大清方才有休养生息的时间。”

    索尼于一旁说道着,他们最初的打算,对于不想像蒙元一样,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在明军的追击下不断的往北逃窜的他们来说,借助一次决战,重创明军,然后再利用汉人的内部矛盾,借其试图保存实力图谋天下的私心,在满洲恢复元气,待将来再趁内乱南下的他们来说,这如意算盘一下被打乱了。

    “可若是像三阿哥信中所说,朱贼直接越海直取天津,到时,非但京城危殆,甚至就连咱们能不能出关,都尚是两两之数,这克复神京的奇功,李贼亦是绝不会放过的,到那时,我大清将不得不面对楚、淮两贼主力,只恐怕大清危殆啊,还,还请皇上早做打算啊!”

    尽管索尼的话还没有点透,但是大家都已经从他的话里听出了他话中的意思——出关。立即出关,趁着还来得急的时候,赶紧撤出去。

    索尼的话让福临的心头微颤,他的脸色变得越发难看起来,原本就在月前,他还曾在那里感叹着祖宗保佑——郑芝龙的南逃以及八家皇商的背叛,固然让他极为恼怒,但看着郑芝龙在大明内闻掀起的风波,他却忍不住暗叫着祖宗保佑。

    只有大明内部陷入动荡之中,大清才有机会!

    可谁曾想,不过只是短短数日,时局的变化居然这么快,先是朱贼在清河誓师北伐,接着,三阿哥的一封信,让福临意思到,这些汉人打仗可不同于旗人,他们既然能派水军取江南,派水军取广州,那自然能派水军取京师,若是京师给他们夺下了,这八旗……这十几万大军的家眷可都在京城!

    无论如何,京城都不能有失!

    “可,即便是咱们撤出了关,到时候,明贼以水师犯满洲怎么办?要知道,当年毛文龙可就是这么干的,到时候,咱们又岂能安生的休养生息?”

    这一声音提醒,让所有人再一次陷入沉默之中,确实,即便是他们出了关又能如何?只在明军的手中有水师,到时候,他们不还是要被动的挨打,甚至明军完全不需要调动主力,只需要派遣一路偏师,就能让他们永不安生。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福临回头扫视了一下其他人。发现他们大多默不做声。也难怪擅长在陆地上作战的清军哪里懂得这些东西,甚至如果不是玄烨的提醒,恐怕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威胁,那怕是已经丢了江南,丢了广州,他们还是看不到海上的威胁。

    “想来,想来,三阿哥既然这么提了,定会有解决的法子……”

    卓布泰倒也是直接,他直接把问题踢给了皇上,当然这也是间接在拍皇上的马屁,毕竟,三阿哥是他的儿子。

    “筑炮台、练水师!”福临看着跪于堂中的那些奴才缓声说出了这六个字,他的脸上带着些得意,玄烨是他的儿子,这些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却让一个八岁的孩子看到了,想到这一点,他既是得意,却又有些无奈,难道说满朝的文武,都不如一个八岁的孩子吗?

    “沿海筑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