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2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子是娘的心头肉,这句话从来不假,当初江北第一次推行“甲兵制”的时候,不知道多少妇人哭瞎了眼睛,对于她们来说,她们大都以为,儿子去了战场,那肯定就是有死无生。尽管现在事实证明,只有很少的人会死在战场上,而且阵亡的军人家属还能得到丰厚的抚恤,可是每一次征兵的时候,妇人们总是会哭哭啼啼的,就像是给人送葬一般。

    在他们一行人抵达县衙的时候,衙门附近已经挤满了人,每一个应征的壮丁都有数个甚至十几个家人相伴,妇人们依然是一副哭丧着脸的模样,人群中更是不时的传出哭声。

    这里的气氛显得似乎有些压抑,甚至就连那些应征的壮丁,有人也是不顾男儿气概的哭了起来,而本身就是一个街面混混的王玉树,一来到衙门,就看到了几个相熟的朋友,于是立即走过于他们招呼起来,在得知他们也应征的时候,更是激动说道。

    “弟兄们没说的,到了队伍上,到时候咱们弟兄互相照顾着……”

    就在几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道着将来如何互相照顾着的时候,一名官佐开始点名了,每个被点到名的,都要在画签之后,在衙门旁站着,等待着启程。

    “李明仁!”

    听到父亲的名字,王玉树回头看着爹娘,看着他们目中的泪水,和其它人一样,他跪下叩头道。

    “爹娘,孩儿去了!”

    连叩了三个响头之后,他便头也不回的走了过去,走到官佐的面前,王玉树说道。

    “军爷,我是李明仁的儿子,王玉树,替俺爹从军。随得是俺娘的娘家姓。”

    那军士抬头看一下王玉树。

    “有十八了吗?”

    “回军爷,到年就十九了。”

    一答一问,倒是颇为简单,甚至都没有任何怀疑,军士便直接在各册上写下了王玉树的名字,将特意写上“替父从军”,别的不说,但凭这四个字就能让他在进入部队之后受到一定的优待,毕竟对于国人来说,孝顺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之一,那些长官们自然喜欢像他这样忠孝两全的新兵。在王玉树衙门边与其它人站在起的时候,他瞧见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走到那个军爷面前,报了下名字,在落下名号之后,原本应该到衙门边站着的他,并没有直接走到那边,而是回头看着站在前排的一个妇人,跪下叩头道。

    “娘,儿这就去当兵了,往后不能在您膝前尽孝,您老保重身体……”

    说完了这番话,跪在地上的他又冲着其它人叩头道。

    “诸位乡邻,今日我等从军,往后,这家里头,便多拜托乡邻照顾了……”

第415章 苦命人(求月票,求支持)() 
    (祝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都金榜题名!祝福高考!)

    开封城,这座河南的省府,现在顶多只是半个河南的府城。毕竟河南为忠义军和楚军光复,两家到是泾渭分明的,在河南分割了地盘,大家在各自的地盘里个行其政,大有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

    在城内满是积雪的道路上,一个穿着颇有些与众不同的女人,手拉着个七八岁的孩童,在街上走着,尽管这开封城已经归江北数月,但是这女人的打扮,仍然会引起周围人的侧目。

    与寻常女子穿着的衣裙不同,这女子穿的与军人类似的呢绒大衣,金光闪闪的纽扣从颈部一直到腹部,腰间束有皮带,以确保大衣贴身,而肩上又带着红色的呢绒披风。

    这身在女子身上有些另类的打扮,总是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不过,至少现在这城中百姓,不像过去一样对女子穿这身衣服感觉那么惊世骇俗。

    现在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些,就像习惯了忠义军的“号衣”一般,当然他们也要习惯,习惯脱掉身上的长袍马褂,换上汉家的衣裳。当然,对于这种习惯,并不需要向满清一般用屠刀去达成,在很多百姓的家里,都是藏有过去的衣裳。

    不过只是短短数月,除了百姓的头发还没有长出来,在这里就基本上看不到满清统治留下来的痕迹。

    “云姑娘,又收留了个孩子啊!您可真是菩萨心肠啊!这些人遇着您真上辈子烧了高香了……”

    街角铺子里的大婶瞧见这女子又拉来了一个孤童,嘴里立即出言称赞道。

    “本都是苦命人,互相照应着也是应该的!”

    这个大婶儿对于云姑娘倒也不陌生,毕竟这阵子总是看到她从外头把这些孤儿带回家,收养他们,这可都是活菩萨的举动。在称赞的言语间更是带着敬重。

    王楚云微笑着点下头,看着身边的小乞丐时,目中尽是一副爱怜的模样。

    “这娃模样长的可不差。唉!要不是如今世道不好,这么小的娃哪会受这么多苦。”铺子里的大婶感叹道。揉了揉身边七八岁男童的发顶,看着他那冻的嘴唇发紫的模样,便长叹口气。

    乱世人命不如狗。如果不是这云姑娘心善不定什么时候,这人就在街上给冻死了。这些年,每年到了冬天,不知有多少像他这样的孩子被冻死在街头。

    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才有人问他们。搁过去谁又会问他们呢?

    “也就是您云姑娘心善,收留了他们,给他们吃穿不说,还教他们读书识字……”

    大婶看着云姑娘的眼神变的越发的敬畏起来。

    原本,一开始的时候,云姑娘和军中护士们收养这些小乞丐的时候,旁人还以为她们会不是有什么祸心,该不是想把这些孩子转卖到南方,他们总是觉得不会有人会平白无故的帮助这些孤儿,甚至如果不是因为云姑娘她们特殊的身份,所以害怕因此得罪那些军爷,估计这城里的百姓早就把冲了进去,“解救”那些孤儿了。

    可后来,当那宅子传出读书声的时候,且每隔几日都有军中的马车送来的吃食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这些军中的护士收留沦落街头的孤儿,只是为了让他们不至于冻死于街头,并让他们能接受一定的教育,将来可以自食其力,而不至于终身做个乞丐。

    其实这些军中的护士并没有多少钱收养他们,不过因为她们在医院中曾救治过官兵的关系,所以军中的官兵总会将一些剩余的食物送来,毕竟不过只是几十个孤儿,每人少吃一口饭,也就足够他们吃的了。

    “这些事情,总得有人做吧。”

    王楚云轻声说道,降下视线对上身旁男童时,她的眼神轻柔。在她有些爱怜的抚摸着男儿的头顶时,大婶可以清楚的看到,那手面上像钉眼似的伤痕,她的另一只手上,也有这样的伤痕。

    这样有着像菩萨一般心肠的云姑娘,曾经经历过什么?大婶甚至都不敢去想,但知道,若是没有这云姑娘,不定这开封城这个冬天又得饿死多少这样的孩子。

    “哎,也就是您是菩萨心肠……”

    大婶说着又跟着念叨道。

    “来来,瞧你这冻的,大婶给你拿个新出笼的包子……”

    说话的功夫,这大婶便拿出个热呼呼的馒头塞到小孩的手里头。她的手碰到小孩的小手又是一阵心疼。

    “哎哟,你瞧这手冻的,真不知道遭了多少罪,天也快黑了,云姑娘,你们快回去吧!”

    大婶说着的时候,又说道。

    “哦对,前几日这邻里们凑了些碎银子,买了几十斤小米,虽说不顶啥用,可也算大家的一点心意,回头让你大叔给家里送过去。”

    东西虽然不多,但也是一份心意。毕竟这里是开封的地界,这样的善事自然有开封人的一份。

    “真谢谢李婶了,那我们先过去了。”

    牵起小男孩冻得红肿的小手,王楚云便往巷子里走去。

    虽说按节气已经到了春,可是还是下了一场雪,今天似乎还有雪,昨天还算是晴好的天,今天就又刮起了风,瞧着那黑压压的天,想来要有一场雪降下。

    “这年景……”

    想着听人说的几十年来冬天越来越冷,越来越长,再加了几十年的战乱,先是流寇陷了京师,皇帝殉了国,然后满清入关,汉人的天下变成满人的天下,再然后,明军北伐,这天下总算是换回到汉人的手中,百姓生活这么凄苦,纵是天下回到了汉人手里头,可日子却还没变多少。

    “但愿北伐早日功成,到时候天下太平吧……”

    心里这么寻思着,王楚云并没有其它人愿望,她希望这天下的百姓能平平安安地活下去,能过上太平日子,至于她也不再像现在这样,总会是冬天的时候看到街头的冻死骨。

    今天若是这一场大雪落下来,怕是又要有不少人冻死在路边,想着这,那双漂亮的眼睛中流露出与的却是与年龄不相衬的沧桑。

    谁也不知道,王楚云为什么会收留这些孤儿,从南京到清河,从清河到开封,她每走一个地方,都会收留这些孩子,然后为这些孩子的衣食奔波着,在她的奔波下,不仅军队中的长官会划给她一些食物,而且也会有军人的捐款,甚至还有商人、百姓的捐赠,现在南京、清河的养教院能够维持下去,多亏了那些捐赠。

    王楚云一手牵着男童,一手推开了一扇黑漆掉了大半的院门。在进门的时候,隐约的可以听到从院内传出的读书声,养教院之所以为养教院,正是因为其不仅养育其中的孤儿,同样也教育他们,

    王楚云领男孩进了前厅才松开握着他的手,半蹲下身,平视着他的双眼说道。

    “好了,我们到了,以后这就是你的家了。一会有人带你去洗澡,然后再换件新衣裳……”

    男孩看了眼这陌生的地方,他的眼睛中尽是不解。

    “这里真的有饭?”

    半晌,男孩小小声地道。

    “不仅有饭,而且还有书读,你一定要读好书知道吗?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成大器。”

    微微迟疑了下,男孩用力点了下头。脸上尽是欣喜与期待,不过,他期待的也许仅仅只是这里的饭菜而已……

    随后,王楚云便把他交给了一旁的人,并且吩咐那人给他准备一些饭。甚至还特意叮嘱他在吃完饭之后要去洗个澡。洗掉身上的虱子,和泥污。如此一番叮嘱后,她才转身离开。走出几步,王楚云停在门前,半回过身轻声问。

    “你有名字吗?”

    “嗯。”

    男孩点点头,然后说道。

    “我叫李云度,这是爹给我起的名字……”

    说完这句话后,男孩眼里的泪珠止不住地往下滚,肩膀一阵阵地颤抖。

    王楚云没有再多问,也没有安慰他,然后便转身离去了,她知道,这些孩子不同于寻常的孩子。

    每当她把这些孩子从街上捡回来,她都会问同样的问题。

    因为他们记得自己的名字,所以才会对未来有所期待,即便是沦落街头,他们的眼底怎样也掩不住对过去的回忆。

    名字,是他们最后拥有的东西。

    这几年,接触了这么多的孩子,王楚云知道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名字或许不起眼,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他们唯一拥有的幸福回忆。

    来到了院子里,王楚云听到从一旁的房间中传出来的孩子们的读书声,那是这些孩子正在上课,给他们上课的正是不当值的姐妹,她们和她一样,都是军队里的护士。

    在孩子们的读书声中,王楚云站在雪地中看着天地,那双眼睛中的神采是平静的,似乎没有任何感情。

    当初被救下之后,她和其它的姐妹一样,在这军中当起了护士,跟着郎中一同治疗、护理伤员,尽管伤员们目光中的感激,让她每每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甚至勇气,但是这几年,曾经的遭遇,却一直都没能忘记。

    都只是一群苦命人……

    她们和这些孩子一样,都只是一群苦命人。甚至相比于那些孩子,她们还要苦上三分,因为她们没有将来。而这些孩子,总是有将来,总是有希望的。

    长叹口气,王楚云的眼帘一垂,然后便默默的看着这地上的积雪,现在她早就已经接受了这一切。

    对于王楚云和他身边的姐妹来说。他们愿望非常简单,就是在军队中多救几个伤员,多养育几个孤儿。

    就在这时,她听到了脚步声,

    “王小姐。”

    即便是已经认识多年,但是每一次于小宝见到王楚云的时候,那语气都显得有些局促,与过去的他截然不同。

    “于将军。”

    回头看着不知什么时候过来的于小宝,王楚云的脸色依如过去一般清冷,完全是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模样。

    “嗯,那个,今天我过来,是想告诉你,我昨天和城里商会的人谈了谈,以后商会每个月都会给这里送50两银子,再加上驻军送来的粮食,想来,这养济院应该能维持下去了……”

    50两银子,瞧着不多,可却足够这个养济院使用。这也是他唯一能做的事情。

    “多谢于将军了!”

    王楚云由衷的感谢道,她知道眼前这个于小宝的心意,这几年,他总是会用他自己的方式帮助下,但是,她没有办法接受。即便是他曾救了她,

    “那个……”

    感觉到王楚云这副拒人千里的模样,于小宝又说道。

    “我,这周就要离开了开封了。”

    离开开封?

    不解的看着于小宝,王楚云“哦”了一声,然后反问道。

    “那我们呢?”

    她指的是随军的护士队。按照规定,他们应该和部队一起行动,但是他还舍不得这些孩子,毕竟这个养济院现在还不能放手。一旦他们离开的话,这里的孩子很有可能会重新流落街头。

    “你们暂时留在这里,部队也都留在这里。”

    因为涉及机密的关系,所以于小宝并没有解释太多,而是说道。

    “不过,你放心,我已经和别人交代过了,养济院这边,肯定不会有任何问题……”

    又一次,当于小宝说出这番的话的时候,王楚云只是轻应了一声,然后默默的看了眼黑压压的天空,看着那天空,她突然说道。

    “好像还有雪要下。”

    “估计应该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雪了……”

    两人的对话,似乎显得有些无趣,不过了解王楚云的于小宝知道,今天她已经说了很多话了,平常她的话更少,甚至不怎么言语。

    “你……”

    话音稍顿,王楚云低下头说道。

    “你要注意安全。”

    尽管并不知道他要去那里,但是王楚云能猜出来,他必定是去战场,毕竟,北伐,对于人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都知道北伐随时都有可能展开,只是人们并不知道北方会议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时间开展。

    “嗯!”

    点点头,于小宝看着眼前的女人,张张嘴最后还是没有把那句话说出来。只是看着天空说道。

    “今年的雪似乎大了些……”

第416章 丧气话(求月票,求支持)() 
    永历十六年二月二十六,三支气势汹汹的明军似猛虎一般从太行山的隘口出太行,直插入直隶,进入直隶的明军完全是一副锐不可挡的模样,而所到之处,地方官员更是纷纷归顺,只有少数旗人官吏选择了抵抗,但螳臂焉能当车,不过只是数日,这大半个直隶就已经城头变了大王旗,原本飘扬着的“清”字旗,这会便被一面面“大明”旗所取代,而在明旗之间还有一面面“楚”字旗,这是大明楚王的旗帜,同样也表明这支军队的身份——大明楚军!

    尽管曾经这支来自湖广的大军也曾被称为楚军,但是现在,因为李子渊被封楚王,所以这楚军自然也就变得名副其实了,不再像过去一样,因为其官兵大都出于湖广,而被称之这楚军,现在其是名副其实的楚军。

    楚军出太行取直隶!

    这早就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只是时间问题,现在当楚军出太行取直隶的消息传来之后,德州的满清君臣反倒是松了一口气,毕竟,一直以来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大明楚王亲率三十万大军东征。”

    在楚军出太行的时候,类似的消息便随着一张张不知是谁张贴告示,在满满清控制区内的大街小巷张贴着。似乎是在告诉天下的百姓,楚王现在的是兵强马壮,只相比于调集京旗所有丁壮以及直隶、山东两地绿营的清军来说,其兵力不可不谓之庞大,

    现在其更是颇为自信的“三路出击”,沿途更是屡屡夺城,可以说,似乎清军根本就无力阻挡楚军的东征,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清军在德州的二十万主力仍然没有出动。尽管没有出动,在清军控制的府县邸报大都说道着。

    “皇上率领20万大军亲征……”

    这个消息,似乎早就成了旧皇历,这皇上可都征两年了,也没见得往南进上一步

    当然,在现如今这种情况下,满清的官府再耍这些文字游戏,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的意义。

    毕竟无论是清军兵卒,还是普通的平头百姓心里都清楚,究竟是谁在征谁,所谓的“御驾亲征”,早就成了一个笑话,甚至在清军的兵营里头,不知有多少关于那位皇帝的笑话,还有其在济南的香艳之事。

    不过虽是如此,顺治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依然鼓舞了清军已经越发低落的士气。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对于那些奴才来说,主子永远都是天,那怕明知道主子是在虚张声势,那能让他们的精神为之一震,而与些同时邯郸府的清军,在面对清军的进攻下,前后数次击退了楚军的多次进攻。而曾经河南受忠义军重创的图海部甚至还成功突袭了楚军,杀伤楚军数千人。这样的战果若是搁在刚入关那会,那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哪怕只是一次小小胜利,也能被清军鼓吹上半天。于是乎各式各样有关前方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在清军的德州大营中流传开了。

    在人们的言语中,那曾在开封险些赔上性命的图海,一下子就成了大清国的当世名将,甚至人们夸张的说到图海如何领兵三千,强袭数万楚军,杀伤楚军不下三万人,图海麾下的八旗兵卒更是人人奋勇,大有一种重新找回了八旗大兵气势的意思。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那些八旗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