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利威自然希望尽快把米运来,这样,也算是于朝廷立下了功劳,若是有人想对田家下手,这也算是有个功劳作为依仗。

    “几位哥哥有所不知啊!”

    一直沉默着的王多福在一旁插口说道。

    “这海上不同陆上,咱们要想从南洋把米运过来,这海上除了风浪之外,还有海盗,郑家就是海贼出身,再加上朱贼的船队,虽说咱们到时候挂西洋旗,可这些海贼万一要是动起手来呢?因此这些事不可不防啊。所以,这船还是造结实些的保险一些。”

    在众人之中,作为王登库长子的王多福是除了靳文博之外,唯一知道这往南洋买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自然也知道,这船那里是什么运米船,根本就是他们这几家人的保命船,若是真到了那个份上,八家的亿万家业和几千条性命,可全都指往着这些“运米船”,如此一来,他自然希望这船能造的结实一些,毕竟这往西洋去的海路岂止万里,若是真到了必须要离开的份上,这船结实一些,总让人安心一些,就像盖房子一样,谁不知道自己住的房子结实一些?但是这些话,他不能说,毕竟,其它六家现在可都不知道他们的打算。

    “正是如此,而且船造结实了,可以使上几十年,若是造的不结实,恐怕不出十年,这船也就不能用了,到时候,还要重新造新船。”

    看着王安邦、田利威两人,靳文博又补充道。

    “而且,咱们看的可不是眼下,不是现在,你们想想,若是将来待到江南恢复的时候,到时候,朝廷若是把漕粮改为征银,这一年可就是七八百万两银子,然后再改向咱们买米,如此一来,朝廷只需花六百万两,即可得六百万石粮食,而咱们这一年少说也能挣个三百万两银子,这银子虽说不多,可毕竟是个源源不断的进项,咱们现在造船想省几个银子,将来不定可都得重造,到时候,这银子可就是多花的。”

    靳文博依然在这里打着幌子,用一个看起来颇为合理的借口,游说着王安邦、田利威,他知道,他们两并没有决定权,最后能做决定的,还是他们各自的长辈,也就是他们身后的王大雨、田生兰那两位世伯,想来,这个道理,应该能说服他们。

    对于最擅长斤斤计较的他们来说,自然知道什么最划算。

    听了靳文博的解释,王安邦将目光又移到了图纸上。他看着图纸上的船样,在心底寻思着需要多花多少钱的同时,出言问道这样一艘老闸船需要花多少钱,如此几番询问之后,他的心里到也有了底。

    在他这么询问着的时候,一旁的田利威也好奇的打量着这图纸。相比于他曾看过的船样图纸,这图纸可以说是极为复杂,毕竟,之前看过的船图只有简单的线条。而这图纸却极为复杂,仔细打量着的时候,他注意到这船身上似乎还有一些窗口,于是他便的指着图纸向亨利问道。

    “这边下的是什么?可是窗户?”

    看着他指的地方,亨利点头说道:

    “不错,这些窗口是炮窗,毕竟在海上很有可能遭遇各种风险,所以给商船安装火炮是通行的做法?”

    亨利的解释,让王安邦立即惊声说道。

    “怎的,这船上还要装红夷大炮不成?这,这到时候又得添多少钱啊?”

    王安邦几乎是种本能般的想到这添设的红夷大炮肯定要花不少银子,对于原本做生意就讲究精打细算的他来说,自然有些肉痛,甚至无法接受。

    侧着头看了眼王安帮,亨利用极为认真的语气说道。

    “若是不装火炮也行,但是这样的话,在大海上,你们船只就是任人宰割的绵羊!”

    “既然已经造了船,还在乎多花些银子吗?这就是往大江南北运货,也讲究个讲个镖师,这红夷大炮就是船上的镖师,不能没了!”

    王安邦的反应落在靳文博的眼中,让他的眉头不由的皱了起来,和这样一群人一起办事,能办成大事吗?

    但随即他又寻思着,管他那,先让他们出银子把船造出来再说……

第399章 出关路(第二更)() 
    (补更完了,恢复正常更新,造成的不便,无语再次表示歉意。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弄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无语的天空,和大家分享一下幕后的故事。晚上9点还有一更)

    相比于关内,这一出山海关,那关东的寒风,就像刀似的不断的刮人脸,即便是身上穿着厚厚的羊皮褥子,可是那风依然像刀子一般,吹得让人恨不得把整个人都塞进褥子里头。

    “他么的,难怪当年死了那么人,也要进关里头……”

    又一次,熊皮裘裹紧了,坐在马车里头的苏常寿只恨不得,能在这马车里头再塞进去一个炉子来,这关外的天委实太冷了。

    虽说小时候也是在关东长大的,可苏常寿早就忘记了关东的酷寒,作为苏克萨哈的儿子,原本他应该在京城自然是享尽荣华富贵,但是现在,这样的好日子却结束了,尽管大家谁都没有说,可大家却都在做。

    打从明贼克了太原之后,这京城就乱了起来,各家各户便纷纷做起了打算,寻常的旗人还在等着自家的爷们时,满清勋贵大臣们便各自打起了算盘,开始纷纷派遣亲信,把京中的家当往关外运着。王公贝勒们如此,大臣们同样也是如此,至于苏克萨哈那自然是也不例外,对于身居高位多年的苏克萨哈来说,打从多尔衮死后,这些年他可是没少捞银子,别的不说,单就是从郑芝龙的身上,前后就敲走了不下数百万两银子。

    尽管作为议政大臣,原本按道理来说,苏克萨哈不应该像其人一样,在局势不利的时候,便把家当往关外、往盛京的老宅转移。可也正是因为他是议政大臣,才知道一些朝中秘事,知道现在的局势于大清国来说,已经恶劣至极。私心之下,他自然也就考虑起了自家的将来。

    一个月前,苏克萨哈先是把随驾作侍卫的儿子调回京师,然后又密令其回到京中之后,起出银窖以及地下埋藏的银子以及这些年收藏的古玩字画装车运往盛京老家。

    这局势到底是往对大清有利的方向发展,还是不利的方向发展,苏克萨哈并不清楚,但是把这些好不容易弄来的家当运到盛京,总稳当一些,毕竟,万一若是兵败了,到时候仓皇之下,谁知道又能带回多少东西?

    若是什么都没带走,那即便是回到了盛京,指不定也得苦哈哈的过日子,那种日子自然不是苏克萨哈愿意过的,如此作为苏大的大少爷,即便是已经受不了关外的酷寒苏常寿也不得不带着数百包衣奴,在镖局的护送下,押运了苏克萨哈十余年来积聚的家当,顶风冒雪的往盛京的方向赶去。

    这一路上,对于锦衣玉日的安生日子过惯了的苏常寿来说,自然无异于折磨,尽管受不了车外的寒气,但是他还是一挑窗帘,冲着车外喊道。

    “老六,这里离盛京还有多少天的路程?还有下个歇脚的地方在那?主子我都快给冻死了。”

    听着主子的话声,赫老六一扯缰绳回到车前,然后搭腰探头往马车边凑着说道。

    “少主子,咱现在离盛京快了也得七天,这往前再过三时辰,就到驿站了,到时候主子可以在那里歇个脚,暖和一下身子。”

    赫老六的语气显得极为恭敬,可是那双眼睛中不甘的模样却是一闪而过。他原本是北直隶的良民百姓,在清军入关后被因圈地被圈为包衣奴,若不是因为家室拖累,恐怕早就逃了。

    “老六,我知道你小子的心思不在我们苏家,好了,若是南边这次当真得了势,你小子到时候也不用来这苦寒之地,不过话虽说这么,既然现在我还是你的主子,你可就得尽心陪着一道来,把这趟差事给办好了。”

    虽说是公子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作为御前侍卫的他,又岂没有看赫老六那眼中一闪而过的异色,其实很多事情他早就看穿了,原本在京中锦衣玉食的他,转眼间就要来到这关外,虽然无异一场打击,同样,熟读史书的他也知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少主子,瞧您说的,俺咋会那么想呢?”

    嘴上这么说着,赫老六的眼睛却忍不住朝着关内的方向看去,如果不是因为是苏家的包衣,他是决不会来关外的,这日子总算是快过到头了,只是大明的官军北伐成功了,他自然也就不再是这旗人的包衣奴了。

    到时候,他赫老六自然就是赫家的老六,再不是什么苏家的包衣!

    “得了,不说你了!”

    懒得再去与赫老六说这些的苏常寿,放下帘子的时候又说道。

    “老六,你眼尖些,这关外可也不太平。”

    “主子放心,俺自然知道。”

    赫老六接口回话的功夫,又指车队前方的车队继续说道。

    “主子,您瞧,来辽东的并不只有咱们,这前面至少还有五六家人,单是大车没有一千也得有八百辆。”

    现在从山海关往盛京的官道,每日都是车水马龙,这些车马都是京中王公贝勒的车马,自然都是和苏家一样,赶着要把家当给运出去的。

    “那些都是京里头出来的吧?”

    再一次掀开窗帘,朝着远处看了一眼,虽说看不到别的马车,可苏常寿却也能猜出他们的身份来。

    “回少主子,不单单是王公贝勒的,其它人家的车队也有不少,像内务府范家、王家这一路上,都碰着过。”

    赫老六如实的说道。

    “哦,看来这要跑的不仅是主子,就连奴才也跟着一起跑了。”

    说话间,苏常寿又以嘲弄的口吻嘟囔道。

    “大清国到了这份上,还指往个屁啊,要是我是皇上,趁着这时候还能走得了的时候,赶紧出了关的省事,胡人无百年国运啊!”

    这一句“胡人无百年国运”,若是换成汉人说,纵是不灭门,也得给砍了脑袋,可现在苏常寿这么说的时候,却像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他之所以能说出这句话来,倒也是因为对于这句话根本就没有怀疑过,或许他也是满人之中难得的几个能看清楚这一切的人。

    主子在逃,奴才们同样也在逃,尽管那边大清国看似还有几十万雄兵,在西南尚有兵力数十万,在西北尚有兵力十余万,在直隶有八旗精锐二十万,可是谁都知道,大清国已江河日下,斩不说西南那边已经是不听调换,便是他们听从调换,西南的用又怎么能救得了直隶的急。

    人人都在为自己做着打算,而这通往盛京的路上,既便是在风雪中仍然往来不止的车队,就是人们各自打算的证明。当然,这些马车上装载的并不是什么粮食之类的东西,而成箱成车的金银财宝,这些满清的王公贝勒们他们的父辈或者自己大都曾亲自参与过入关时的屠城,在屠城之中,不知从汉人的身上洗劫了多少银子,也使得他们积累了不菲的财富。加之过去他们又通过索贿等手段不知弄到多少银钱,现在局势一变,他们无不是为了稳妥起见,纷纷把银钱都运回了所谓的“满洲老家”,似乎,对于他们来说,之所以这么做,大都是已经看到了未来,看清了大清国的气势。

    “额娘,这里就是咱们的老家?”

    不过只有七岁的纳兰性德看着窗外的雪,已经随额娘等人回到盛京的他,对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颇为好奇,对于年少的他来说,此时此刻的他并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回到这里,对于他来说,那反倒是与其它的孩童一样,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

    “当年没入关的时候,咱家就在这里。”

    穿着一身满清宫装的女人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作为皇亲国戚的她的眉宇间带着愁容,相比于儿子的好奇,她更忧心着这大清国的江山。

    当初满人入关的时候,是抛弃了辽东的家业,携家带口的入了关。可是现在,却灰溜溜的要回来了,不过现在,普通的旗人还是回不来,除了王公贝勒也就只达官显贵们才能回来,而且他们大抵上也都不敢自己回来,都是先遣回子女或者家眷,先把这荒废多年的宅子重修起来,为将来做些打算。

    现在他们是回来了,可是那些寻常的旗人呢?又有几人回来了?若是将来局势恶化的话,那些普通旗人能不能把家人也都带回满洲老家?尽管不知道这些军国大事,但是女人还是能猜出答案来,只怕到时候寻常的满人压根就没有机会把妻儿老弱带回满洲吧,毕竟,到时候不同于当年入关,指不定到时候,即便是他们自己想要出关,都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劫难。

    当年削尖了脑袋想要入关,可谁曾想到,想在离开中国恐怕只会更难

    “难不成,这大清国当真入主不了中国吗?”

    女人的神情之中尽是忧虑,而在那院中,孩子的欢笑声并不能驱散她心头的愁绪,最终,女人还是长叹了口气,又一次吩咐着家中的奴才在收拾这十几年未曾住人的老宅,毕竟,这荒废多年的老宅,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成为他们的家,至于京城的家,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b

第400章 离别(第三更,求月票)() 
    (终于补发完了!对于因为漏发给大家带来的阅读上的不便,无语在此再次表示抱歉。弄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大家可以加一下。微,信,公,众,号:无语的天空)

    又一次,置向于的那府门前凝视着那厚重的宅门,甚至有些不舍的摸着门前的石狮,这宅门上的钉数、石狮等等,皆有其规制,即便是富如范家,也不敢有丝毫逾制。

    哎……

    喟然长叹之后,范永斗的神情中尽是可惜的模样,曾几何时,这座范家的大宅曾经是范家家业的象征,曾经的国公府却是范家的私宅,范家当年是何等的辉煌。但是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

    一切都结束了!

    尽管并不愿意面对,但是范永斗还是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一切都结束了,没有任何疑问,从现在起,京城再也没有范家了。甚至范家从此之后,都将不复于中国了。

    “为什么你们就不懂,这不过只是个生意?”

    又一次范永斗发出了这么一声长叹,他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南边的那些人就不能理解,这只是一门生意。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意,也不知道什么是生意人的本份,范某身为生意人,与满洲人做生意,何罪之有?”

    愤愤不平的发出声怨言之后,范永斗又怒形于色的说道。

    “他们又岂是因为范某人与后金做生意,他们所为的,不过只是范某人的家业罢了,这个便好,范某人便是一文钱也不会与那群贪官污吏留下来!”

    尽管嘴上这么说,范永斗又岂不知道,范家的很多家业都留在了中国,是再也带不走的了。

    罢了、罢了……

    喟然长叹之后,范永斗便坐上马车,在他坐上马车之后,在对车夫吩咐着出城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范家的大宅门,那双眼睛中的留恋却是毫无掩饰的。

    这一天,在京城之中,所谓的“八大皇商”八大家的家主“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京城,他们并没有像其它人一样,直接往山海关的方向赶去,而是沿着官道朝着大沽的方向赶去。

    就在十几天前,数艘海船驶抵了大沽,船上带来了数十万石从朝鲜买来的米粮,这些米粮安稳着京城的民心士气,甚至为此,靳文博还得到了皇上的嘉奖,赏了三品的顶戴,可以说,现在的靳文博大有一副隐隐成为八大家年青一代翘楚的样子,当然也没有人怀疑,再这么下去,不出几年,恐怕这靳家非得出来一个一品大员不过,与他们父辈被赏罚的顶戴往往只是荣耀不同,靳文博却是担负有实差,甚至还在户部领着俸。

    尽管不知道多少同龄人羡慕着靳文博的机遇,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他又怎么不知道,他永远不可能成为大清国的一品大员,对于他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离开大清国,趁着还能走的时候,赶紧离开这里。

    “若是再晚,恐怕就来不及了!”

    站在船艉,任由那海风夹杂着风雪落在身上,靳文博在心里默默的念叨着,时势已经越来越险恶了,如果再不走的话,恐怕真的就来不及了。

    尽管靳文博并不知道什么军国大事。但是从朝廷发的公函之中,他仍然能够猜测到,局势比他想象的更为恶劣几分。

    “局势真的如此恶劣吗?”

    范三拔不解的问道,

    “兄长有所不知,就在五天前,朝廷下秘旨于小弟,命小弟遣船迅速往南洋买米,”

    靳文博的回答,让范三拔依然还有些不解,买米不正是操办船队的初衷吗?

    “兄长可知道,朝廷让把米运往何处?”

    “何处?”

    “辽东!”

    啊!

    原本还有些不疑惑的范三拔脸色顿时为之一变,把米运往辽东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朝廷已经开始在考虑后路了。

    “他们是害怕一但关内失势的话,到时候百万军人撤回辽东,到时候没粮食吃,所以才让小弟把粮食运往辽东,虽说这是苏大人下的秘令,不知道是不是皇上的意思,但看来,这局势远比咱们知道的更为恶劣啊!”

    这么感叹着,靳文博又说道。

    “兄长,你看现在李子渊已经兵进太原,随时都有可能东出太行,威胁京师,若是这个时候,江北的明军再北伐的话,只恐怕这大清国……哎!”

    长叹之后,靳文博看着码头自言自语道。

    “但愿咱们能抓紧时间,趁着还有机会走的时候,赶紧的离开此地吧……”

    就在他话声落下的时候,码头那边已经热闹了起来,离开京城的范永斗等人直接从大沽上了船,尽管码头的官吏看到了他们,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现在很多人“往辽东老家省亲”,现在他们这几家人乘着自家的方便,搭船往辽东,倒是再正常不过。

    “哎,这大清国啊……”

    码头上,一个绿营兵瞧着那正在上船的老爷、夫人们,自言自语道。

    “算是到数了。”

    气数尽了!

    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能看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