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谦益抚须说道。
“这亦是为夫此次来武昌的原因所在,为天下苍生计,为夫又岂能让朱郑两人自相残杀,为此,为夫只有游说李子渊北伐,如此既可断延平之念,又能让以临川北伐之行,唤醒两人初心!”
在这个时候,钱谦益自然不介意把功劳往自己的身上揽,他已经打定了主意了,此次北伐他无论如何都要参与其中,将来史书必定会就此事大书特书!
至于其它……钱谦益想到郑成功命他随船带来的五十万两劳军银,这些银子本来是给李子渊的开拔款,现在,这银子自然应该用于该用的地方。
享受着柳如是的仰慕,钱谦益的心底尽是得意。似乎他已经看到了数月后,世人皆赞他钱谦益的一幕来,到时候,谁还再敢言当年降清之旧事?
第二天一早,武昌汉阳门外尽是一片沸腾之状。八千兵卒全部穿上一色的新装,他们皆是肩扛火铳,列队站立时那刀枪晃动,官佐的战马嘶鸣。这八千兵卒聚集在城门外,等持出征的炮响。另有两万兵卒已经全部登上船了。千百艘江船整齐地停泊在长江水面上,那些船夫们将会操船把部队经汉阳水路送至襄阳。而在其它几处码头,则停泊着临时雇来的一千多号舢板民船,六七千民夫正忙着将最后一批粮草装上船。
先是三声炮响,赵继权、李安等人率领各营官兵,开始登船。李子渊则在一众亲随幕僚的陪同下来到江边码头,他们将在此乘船随同船队一同沿汉江北上,至襄阳北伐,现在其麾下十余万精锐正从各个方向向襄阳集结。
江边早已经竖起一根三丈余高的旗杆,那旗杆的顶端挂着一面朱色大旗,旗上用黑丝线绣着斗大一个“李”字,这是他李子渊的大旗,江风吹动着旗帜哗哗作响,吸引码头附近上上下下成千上万看热闹的百姓,他们无不是神情激动的看着这支大军。
大军北伐!
这并不是什么秘密。钱谦益代表的那篇檄文已经清楚的告诉世人,他——湖广总兵今日将领兵北伐,以光复汉人江山。
旗杆旁边摆着一张大方桌,桌上满是点燃了的蜡烛、檀香。桌边有一只空木盘。离方桌十余丈处,临时搭起了一个帐篷,武昌知府以及城中各衙门官员,在这里为李子渊等置酒饯行。而为首者则姚启圣,李子渊选择北伐后,便将武昌交给了姚启圣。
在众人簇拥下,李子渊来到江边。他穿着一身黑色的江北制的盔甲,虽谈不上华丽,可却极为实用,只是由于过度兴奋,他的脸上泛着红光,只显得神采焕发。他双手抱拳,向四方围观人群不停地拱手。一时间周围响起了一阵阵轰动,许多人在高喊着。
“李将军!李将军!祝李将军北伐功成!”
人们高声呼喊着“北伐功成”为其祝威,为其呐喊,而那些大明遗老,更是激动的高呼着“高皇帝保佑、高皇帝保佑”,更多的人则喊着“李将军高义”之类的言语。在这一刻,无论曾几何时李子渊的名声如何不堪,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去计较了。
今日其领兵北伐,足以弥补一切!
感叹着人心的变化,李子渊径直向旗杆边的方桌走去。方桌前方已经铺好一块蒲垫,他跪在蒲垫上,望天拜了三拜。心底默默思索着。
“高皇帝在天之灵保佑末将能北伐功成,恢复我汉人河山!”
这时,一个兵卒牵来一头牛过来。按规矩,出征闪要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要杀牛祭天,这祭天仪式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军心士气,昨天夜里,这头牛按规矩被清水洗了三遍,又喂了些精饲料。清早在牵到这里之前,脖子上又套上一条红绸。
这头老牛并不明白此行是为了什么,就在牛被人牵到场中的时候。队伍中走出几个年轻力壮的士兵,他们来到老牛身边。他们分成四组蹲于牛边,然后齐力都用手抓住牛的四只脚,前面一人捏住牛角。然后只听见领头的那人喝了一声,众人同时发出一声吆喝,猛然将牛掀翻在地,与此同时,那人迅速从腰中拔出一把短刀来,对着牛颈的喉管猛地一刺,鲜血便喷了出来。一个兵卒赶快跑过来,用木盆接了一盆血。老牛就那么在地上四蹄乱踢,痛苦地抽搐着……
一个穿着盔甲的兵将双手捧着装满牛血的盆,走向跪在桌边的李子渊身边,他站了起来,神情庄重地接过血盆,将它举过头顶,然后缓缓地走到旗杆边,然后跪下,接着默默祷告着。
“高皇帝保佑!”
在默默发出这声祈祷之后,他才站起来,然后将牛血淋在地上。接他又用力将木盆猛地一摔。随着木盆落地,锣鼓声、军号声、炮声在这江边汇成一团,直震得这江边只是一阵地动山摇。
“高皇帝保佑!”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瞬间,这“高皇帝保佑”便于那炮声汇成一团,在这江边回荡着,回响着。
作为其亲信留守武昌的姚启圣率领文武官员们走过来,向李子渊敬献一杯壮行酒。
“军门,请尽饮此酒,下定等必不负军门重托,为军门看好武昌,在此静待军门佳音!”
“有熙止在,李某又岂会忧心武昌之事?”
说法,李子渊才接过酒杯,然后举杯环对周围,接着才一饮而尽。
“军门,这是本地士绅所赠之旗,还请军门能举此旗,复我大明江山!”
随着那士绅的一阵激动的言语,又有士绅举着一面赤底黑字大旗走了过来,那旗上着八个大字。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见到这旗,李子渊顿时喜出望外,他双手接过这旗,立即有亲兵过来接了去。
然后他才拱手向送行的士绅道谢道。
“请湖广父老放心,李某他日克取京城之时,必持父老所送之旗入京!请诸位转告湖广父纯,此次北伐,李某必定倾尽全力,不负众望。”
“祝大人此去旗开得胜,驱逐鞑子,救我黎民。”
那边又有凤山书院山长也捧着一杯酒走过来说道,
“李将军,在下受凤山书院内三百学子之托,向将军敬一杯酒,祝将军一路捷报频传,凯歌高奏。”
面对这杯酒,李子渊笑着接过来说道。
“李某与全军将士深谢凤山书院学子的美意。”
从其后面也走出两个青年学子,抬着另一面旗帜恭恭敬敬地送给李子渊。他看到那旗上也是八个字。
“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这话都出自高皇帝的《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李子渊自然是高兴地收了起来,他知道,这一切都在表明,今天之后这湖广士民已经认同了他李子渊。
这北伐,当真是可招揽民心士为已用啊!
曾几何时,这些人都曾不耻他李子渊的为人,纵是那些大明遗老,亦是不耻他之人格,但是现在,他们却一个个的完全忘记昨日对他的讽刺,皆将他视为大明之干城。
哼哼,而等昨日又岂曾想到今天恢复汉人江山的正是我李子渊,而不是他朱明忠,不是他郑成功,亦不是他张煌言!
心下自得之余,那锣鼓声、军号声又一次响起了,李子渊这才与众人一一告别,满怀着壮志将酬的豪情,迈着稳重的步伐,向停泊在江边的舟船走去,他看着那舟船,心底只有一个念头——中原,李某来了!
第353章 新闻人(第二更,求月票)()
“号外、号外,湖广总兵李将军挥师北伐!”
“号外,北伐大军进抵河南、南阳诸地传檄而定……”
天地间风云变幻,远超过世人的意料,就在几天前,人们还曾为一触即发的南北冲突而焦虑,而此时,世人的目光却已经完全为李子渊的北伐所吸引。大江南北,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着李子渊的北伐,没有人想到,在这个时候,这位曾声名狼藉的有着“三姓家奴”生有反骨的李临川,居然会挥师北伐。
在世人关注着北伐的时候,在清河城内的《明报》报社内,那些因为在报纸上为百姓主持公道的而被称为之“报青天”的记者们,同样也在谈论着北伐。
“总编,汝州的虏官大都已经弃城而逃,北伐军先头已经兵进汝州了!”
冲进公房的记者带来的消息,让朱大勇先是一愣,随后又是一喜,急声问道。
“怎么这般快?照这个速度,恐怕不出五月,河南基本上就可以光复了!”
作为《明报》的总编朱大勇不仅与外人一样,为北伐的顺利而欢欣鼓舞,他同样也面临着一个选择——如何报道此次北伐。
如果说北伐的是忠义军,他不但会大书特书,而且也会派记者随军一路报道,但是,现在尽管他已经在第一时间派出了记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何报道此次北伐,却又成了他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毕竟挥师北伐的是那个“三姓家奴”李子渊,而不是朱明忠。
而这《明报》虽说看似立场公允,可是实际上,这报社的东家淮王,在这件事上他自然需要考虑到东家的态度,毕竟,李子渊曾叛出东家。
“总编,咱们这期报纸,必须要全面报道北伐的消息,不能再向之前那样,只用豆腐块大小的文章了!”
“就是啊,这北伐是我大明第一要事,更是为天下所瞩目,如果我等不加以报道,又如何能彰显《明报》之公平?”
尽管他们并没有提什么李子渊与淮王的旧事,但是谁都知道之所以到现在没有详细报道,就是因为顾忌淮王。
“不单单是公平,想我江北忠义军素以忠义而闻名于世,今日李将军领兵三十万挥师北伐中原之时,我大明忠义军又在何处?”
丁墨春这位淮安籍的进士,现在《明报》中最为知名的记者,看着总编朱大勇时,那语气中带着质问。其它人同样,也是看着总编。
“这……”
朱大勇张张嘴却说不出来,
谁都知道忠义军在什么地方,忠义军现在正在江畔,枕戈待旦的等着南下,或者等待迎击延平王的北犯。
在李子渊北伐之时,当年的北伐功臣,现在却于江畔大有自相残杀之势,如此变化,或许正应了世事无常那句话。
“总编,在下这里有一篇文章,意于报上发表,不知总编以为如何?”
丁墨春取出一篇文章,对总编说道。
接过文章不过只是略微扫视一眼,朱大勇的脸色就是微微一变,这文章中的内容尽是对淮王、延平王的质问,质问其身为大明王爵,值此神州陷虏之时,不知北伐克复中原,却为一已私怨,而意兴兵自相残杀,如何能对得起大明,对得起天下苍生。最后自然是劝勉之言,劝他们彼此之间冰释前嫌,然后携手北伐,待到北定中原之时,他们两人必定可名垂青史,若其执迷不悟到时候,必定会遗臭万年!
这篇文章中的不敬之让,让朱大勇眉头紧锁,原本欲开口驳回的他,在开口的瞬间,却说道。
“墨朝果然不愧是我《明报》之刀笔,这篇文章可谓是字字如刀,直指人心肺。我《明报》既然以为天下进言为已任,那这文章自然是可以发,只是……”
盯着丁墨春,朱大勇又说道。
“不过这文章,我准备于清河、南京、安庆、江阴、庐州一同发表,不知墨朝以为如何?”
总编的回答,完全出乎丁墨春的意料,尽管明报有多家分社,但是往往都是各自编排报纸,毕竟相隔甚远,纵是偶尔有文章共同刊载,往往也是相隔数天,这篇文章若是能与这四地同时刊载,到时候整个江南必定为之震动,对此丁墨春又怎么会反对?
不过,谁都知道,这不过只是缓兵之计,至于这能拖多长时间,又能拖出一个什么结果来,最总归还是要看淮王府,看淮王府会做何决定。
尽管最近一段时日,因为与郑成功的对立,使得江北正在不断调动兵力以防备郑成功北犯,但与此同时,当初的经略使衙署却也在进行着改组,毕竟,这经略使是郑成功委任的,现在既然朱明忠已经获封淮王了,且又准其于清河开幕,那么这淮王府自然就要设立参军府。
而这参军府的作用自然是咨议参军,又被称之为幕府,为淮王最高行政单位,设有咨议参军,总理政务、类似宰相之职,作为淮王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而参军府辖下又设立吏、户、礼、刑、兵、工六官衙门,六官衙门设总理一人,之下又设左右协理,协理之下为左右都事。另外,又设立察言司、承宣司、提刑宪司、审理司、赏勋司等机构。
这参军府其实,说白了几乎等同于“小朝廷”,甚至其运作也与朝廷的运作大体相当——淮王领下各地大小公函,都由察言司——其相当于通政使司,也就是银台,由其汇总,再由门下司——这个机构相当于侍从官的办事机构,职业类似于后世的中央办公厅,呈报淮王过目,再交到咨议参军商计,而这数人组成的咨议参军又相当于“小内阁”,他们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门下司把意见呈报淮王批准,最后由六官校对下发。
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门下司这个类似司礼监,但实则更接近于后世的中央办公厅或者汉代内廷的机构,可以让朱明忠能够直接掌握一批有才干的近侍之臣,他们名为侍从之臣,实际参与府中谋议。
当然,现在淮王参军府的设置只是某种尝试,正像这门下司一般,尽管其看似与司礼监类似,但是却又远无法达到干预决策的地步,顶多也就是能够给予一些建议,甚至因为门下司用人类似于汉代内廷,其中官员亦大都是官级不高,所以其又易于控制,如此才使得现在这门下司,除非有特例,否则很难发展成为类似司礼监那样位高权重的机构。现在,这门下司不过只是与参军类似,作为朱明忠的秘书,协助其处理政务,当然有必要的话,朱明忠同样也会把可靠的门下司官员派遣出府,到某些重要职位上去。
对于进入门下司的官员来说,他们深知在门下司是他们官路上历练!自然会加珍惜,以期望他日可以外放地方,属理一地。
与门下司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年近四十的万睿,同样也是出于本地遗民之家,他的父亲万寿祺是崇祯年的举人,十年前去世后留有家训,万家子弟皆不得出仕满清。直到去年,在父亲旧时好友阎尔梅的推荐下,万睿进了经略使衙署,在参军府成立后,又进入门下司,成为司内侍从官,协助经略属理公文。
对于年近四十的万睿来说,他自然珍视出仕的机会,所以自从进入衙署后,他一直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也正因如此,才会被推荐进入门下司,虽说在门下司中的工作并不是轻闲,可是偶尔的也总有闲暇的时候,让司里的同僚们可以略微聊一些事儿,就像现在聊着聊着,自然也就聊到了湖广的北伐以及眼下的局势,尽管他们不能谈及任何经手的公函内容,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发表各自的看法。
“这一下,李临川这么一北伐,不但把其不堪的名声全都洗尽了,而且于百姓看来,他李临川就是真正的心怀天下苍生之人,至于二位大王……”
摇头叹着,阎炅对万睿压低话声说道。
“若是两位大王仍于江畔对峙,只恐非但名声有损,将来恐怕也会对我江北不利啊!”
作为阎尔梅的长子,数年前,阎炅虽有才学,但却受困于父训,不能出仕,自江北光复之后,就在他刚生出仕江北的时候,在内举不避亲的举荐下进入衙署,现在更是作为门下司司令的阎炅,自然将父亲故友之子万睿视为心腹,所以才会说出这番话来。
“毕竟,一但其夺所河南,攻取直隶,再有下京师的北伐之奇功,到时候,其必定是一家独大,如此,又岂是大明幸事?”
或许阎炅并没有太多的施政经验,但是他很清楚,一但李子渊北伐成功,对于大明来说意味着什么,到时候,其执掌数省之地,对江北自然不是什么好事,甚至对大明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嗯,兄长所言甚是,当今天下之局,之所以平稳而不见纷争,正因为各方力量平衡,如此大家才不至于以武论是非,若是李子渊挟北伐之余威,斥我江北不义,到时候,只恐怕这战事必将无可避免。到那时,又岂是大明之幸?”
道出这番话的时候,万睿又想到了之前经手的一篇报社送来的文章,若是那文章发出的话,对淮王的声誉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作为中书司的吏员,想到这变化莫测的局势,万睿那眉头皱的更紧了……
第354章 北伐(第一更,求月票)()
从当初的漕运总督衙门到经略使衙署,从衙署再到现在的淮王府,时间不过仅仅过去两年。
不过短短两年,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置身于湖畔边,朱明忠的心底居然无法平静,从刚刚穿越时的生死一线,再到现在贵为淮王,虽说是大明的“异姓王”,可也是极为尊崇了。而这种身份上的变化,甚至就连他自己也在适应之中,就像现在,他甚至还没有适应身为“大王”应该保持的礼仪,毕竟,大王不同寻常官员。
尽管身份上的变化还没有适应,但是朱明忠却终于感受到那个紧箍咒去除所带来的好处——现在,江北已经不再是名义上的自立,而是事实上的自立,甚至就连文武官员,朱明忠也可以随意任免,而不像过去那样,还需要南京吏官下函认可,尽管对于江北的举荐南京那边从来没的拒绝过。但是这种人事权不独立,一直制约着江北。
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于清河开辟幕府的朱明忠,已经可以参军府的名义统御江北以及江阴两地,并且可以随意委任文武官员,文官二品、武将一品,甚至就连参军府都等于“小朝廷”,至于咨议参军也等同于“小内阁”,这参军已经不再是左右参军,而是由数名参军组成。
“这内阁的权力完善,可以先在参军府进行一些尝试。”
想到现在的咨议参军等于“内阁”,朱明忠便想到他所了解到的大明的“内阁制”,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可尽管如此,内阁进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