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不就是后世的小学模式吗?

    对此朱明忠自然不陌生,毕竟他是接受了完整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的人,对于这种教育的模式,自然是再了解不过,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好奇的地方。

    而且这也是清河书院的教育方式,现在朱之瑜将他引入到社学的之中。不过只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随着教育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嗯……”

    沉吟片刻,朱明忠的脑海中,想到了那些乡间社学的老师,他们大抵上年龄颇长,之所以沦为教书先生,完全是因为科举无望,才于社学之中靠半耕半读为生,或是本村人,者是从村外聘请。如果他们抵触算术、地理之类的新知识,拒绝教授又该怎么办?毕竟他们年岁极长,所期许的也就是授业的弟子中能出来一个秀才,从而告慰平生。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年长,像王士元……他不也正是以地社学中教书为生吗?

    但是他们愿意学习新知识吗?

    如果他们选择拒绝的话。到时候又该怎么办?毕竟对于朱明忠来说,在他看来,那些乡间的老夫子,反而是真正的老夫子,他们相对更为保守,更排斥新生事物。

    他们理所当然的会排斥这些与科举没有任何用处学问,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彰显他们成就的,恐怕也就是培养出来一两个秀才,举人。为此,他们自然愿意学生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四书五经,学习论语,学习全无任何用处的八股文章。而不是那些真正能够有所用途的学问。毕竟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他们决不会愿意让自己的学生在没有用处的地方浪费精力。

    稍作深思之后,朱明忠点头说道。

    “这倒不是不可能,若是编写相应的教材的话,想来以其才智,自然可胜任,只是……”

    给老师续了一杯茶,朱明忠道出了他担心的地方。

    “这社学先生,大抵上平生之愿,就是门下弟子能有一两人考中功名,从而告慰平生,如此一来,他们又岂愿意于社学之中,教授其眼中的“旁门杂学”?”

    于很多读书人的眼中,不能助其考取功名的学问,自然都是“旁门左道”都是不值一提的“杂学”。老夫子们自然不会愿意在这些杂学上浪费时间。

    “哦,是这样啊,今日这对弈既是无趣,成仁,你不妨随为师一同走走。老夫倒是有一个地方,想带你过去。”

    朱之瑜神秘的一笑道。

    “老师想要带学生去的地方肯定不一般吧。我倒有些急不可耐了。”

    闻言朱明忠便跃跃欲试的说道。却见朱之瑜笑而不语的拂须看着他。

    乘车离了书院之后,马车直接沿着城外颇为平整的官道行进,在马车上,颇为好奇的朱明忠几次询问,朱之瑜都没有告诉他,为何要离城,直到在进入一座市镇之后,他吩咐车夫停车,然后便下车与朱明忠一同步行。

    身为江北官阶最高的官员,穿着一身便装的朱明忠与朱之瑜一同行走于路上的时候,瞧着倒有点像是两个读书人,并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注意,沿着市集的主街走了一会后,便拐入了辅街,继续往前走,读书的声音隐约从一处院落中传来,侧耳听去,却是“……山从高处到下面,连续不断的叫山脉,山上最高处,成尖顶的,叫峰;山峰平坦的叫峦,又叫岗,岗延长可以行路的,叫岭……”

    教室中传出的并不是《论语》或是四书五经里的句子,而是寻常的地理知识,而朗读的声音稚嫩。诧异中,朱明忠加快了脚步,毕竟现在他所听到的并不是传统社学里学习的四书五经。

    走到院前,可以看到的院门处悬挂有“张氏社学”,显然这是一处家族社区,在江北社学正在一点点的复苏,尽管在其复苏的过程中,官府只给予了极少的帮助,仅仅也就是给予其一定的学田,免除学田的赋税,但当环境放松之后,汉人注重教育的传统再一次让原本沉沦的社学得到了复苏。

    “于平原深处,有一等地方,洠в兴筒菽荆灰娚忱鶟M地,一望無边,这便叫沙漠。旅行人到了這地,是很觉困苦的。……”

    听着教室中那些学生朗读的内容,朱明忠只觉有些诧异,现在眼前的这所社学之中所教授的显然并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也不是八股子集,而是最为基础的地理知识。

    山川、沙漠、河流、湖泊以至于大海,皆是最基本的地理常识。看着教室中的数十名年龄各异的学生在那里学习着地理知识,朱明忠突然有一种错觉,似乎这就是17世纪的小学,只是在这所小学之中,那些少年们,正在老师的教导下,了解着世界地理知识。

    “这是?”

    有些不解的看着老师,朱明忠偶尔会把视线投向这所社学。

    “成仁,这张氏是社学是张家集所办社学,其社学老师张山曾多次于书院抄写书册,为师偶尔认识他,知道他之所以往书院抄写书目,就是为了于这课堂上教授学生地理、自然以及算术,所以,才会带你来这里看看。”

    原来如此,有些诧异的看着这有几十名学生的教室,朱明忠点点头,原本他以为社学会抵触这些“杂学”,可是却没有想到,居然还有人主动传授地理以及算术等方面的知识,尽管所教授的极为肤浅,但这却正是他们所需要。

    “成仁,我们一同先去其书房中等一会他吧。”

    进入张山的书房,也许是他一人独居,所以从他们进屋后,就没有人招呼,不过这倒也自在。朱明忠特意看了下这间书房,在其书房之中,除了有四书五经以及其它实学书籍之外,还有不少地理、自然等方面的著作,大抵上都是书院翻译的外国著作,在其书桌上,还有几本手抄书,其中一本书引起了他的注意。

    《启蒙讲义》,看着这本显然是自己编写的讲义,朱明忠翻开其中的一些内容,却发现与此时的蒙学文章大不相同,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字,讲述为人的道理,讲义中的文字浅显但不浅薄,简约却不简单。

    这人确实与其它的社学老师有所不同,朱明忠的心底顿时对这张远鹏好奇起来。终于待到正午的时候,那边教室中才有一位四十几许的男子走了出来,待他来到书房的时候,看到书房中的两人,顿时惊讶道。

    “晚辈见过舜水先生。”

    先冲着朱之瑜行礼之后,张山才对朱明忠行礼,毕竟他穿的是便装,而且朱之瑜又是其老师,自然应该先向其行礼。

    “见过经略,失礼之处,还请见谅。”

    随后张山便命刚进屋的儿子烧茶。

    “远景,无须客气,今日,我与成仁一同来你这,只想看看你这社学,平日如何教授算术、地理。”

    在朱之瑜道明来意的,朱明忠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中年人。

    “你见过我?”

    在这个没有照片的时代,能一语道破他身份的陌生人可不多。

    “经略于书院教授数学时,学生曾机缘巧各听得一节课,只是经略所授委实太过高深,非学生所能懂。”

    哦,原来如此,尽管朱明忠从不曾干涉过清河书院的教学,但是他同样也是书院的教授,而教授的正是数学,尽管他并不是数学专业,但是在这个时代,他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依然远远领先于时代。自然也就不吝惜于将那些数学知识传授给书院中的学生。

    在简单的寒喧之后,朱明忠便询问起了社学的教授情况,面对他的询问张山自然是一一加以解释。

    “公课、月课一月一考,朔望课半月一考,季课一年四考。另有会课的多次考、义学的抽考……”

    看来,社学的学习压力还是蛮重的,考试次数明显比后世的小学多。不过,与后世不同的,如果考“不及格”,社学也会允许学生“补试”。

    “既然课业如此紧张,那是否有时间教授学生算术、地理之类的知识呢?如此一来,岂不会耽误学生学习圣人文章?”

    在抛出这个高帽子之后,朱明忠看着张山等待着他的回答,这正是他所好奇,也是需要张山给予回答的地方。——————————————————————————

    故事很精彩,正在继续,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求支持、求推荐……欢迎大家加入《大明铁骨》读者交流群:150536833一起讨论小说

第323章 浮想(第一更,求月票)() 
    “岂不会耽误学生学习圣人文章?”

    这样的一个问题显然带着一些陷阱,可以说有些居心叵测,而这正是朱明忠问出这个问题的原因。毕竟将来肯定会有人这么问,会有人这么说。

    也正因如此,朱明忠才不会作为一个赞同者的提问,而是站在一个反对者的角度去提出问题。

    不过张山现在没有这么想,而且在他看来,根本就谈不上所谓的耽误,毕竟相比于后世的小学,这个时代的社学并没有假期,相比于后世每周五天,每年有寒暑假,社学的就读几乎是全年无休:每年正月十五开学,腊月初十散馆;学期当中端午节初四五,中秋节十四、十五,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另外每月放假3天。

    “回经略,社学之中教授书课的教学本就应该贵精而不贵多,但凡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从而使学生精神有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若是终岁皆沉浸于圣人文章之中,其必有厌苦之患,所以适当于算术、地理等加以点缀,亦是为教人子弟所必须。”

    张山的回答让朱明忠略觉得有些诧异,但随后想也就释然了,一年365天,若是天天都是四书五经,必定有厌烦的时候,适当的掺杂其它课程,反倒是有助于教学,只不过现在只是将算术、地理等课程加入其罢了。

    随后朱明忠又询问起了这社学之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了解到初级相当於基础教育阶段的低年级,社学老师除了教授写八股文章之外,还有多讲授持家立业所需的少数应用文字、识数等。至于启蒙的教学内容则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和朱子的《小学集注》等为主。当然与朱明忠想象中儿童们在私塾接受这种教育,即使将来“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根本不能用到他们生活实际中去不同。除了正业之外,社学的老师同样会教授识数等常用知识,毕竟,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未来绝不会“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不会从事科举之道。

    “……所以,大抵上,社学之中,大多数学生满十五之后,往往或是务农或是行商,皆须知晓诸如算数等杂学学识,对于他们来说文章所用不外个人修身,于寻常之时,却无大用。”

    一句无大用,让朱明忠忍不住多看了这个张山,这年头能说出这句话来的,可还真不多,甚至可以说有些惊天动地,现在谁敢说圣人学问无大用?但让他不解的是,朱之瑜也没有因为他的这番话,而有任何异样,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

    看来,这社学倒也没有脱离实际。

    在心底默默的点点头,朱明忠又与其讨论是每日授课的内容之后,对这个时代的社学教育也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因为是第一次来社学的关系,所以朱明忠足足用了半天的时间,去了解社学的情况。

    在返回清河的时候,这会天色已晚,马车的车厢里悬挂的马灯亮着,一路上朱明忠只是若有所思的回忆着于于张家集以及附近的社学之中,所了解到的这个时代的初等教育,如果说之前对创办中学,还有一些顾虑的话,那么现在,反倒是充满了信心,因为社学中的学生素质远超出的想象。

    “成仁,此行你有何想法?”

    笑看着一路上沉默不语的朱明忠,朱之瑜问道。

    “老师,这中学教育,大有可为!”

    朱明忠如实的回答道,中学教育最关键的是什么?是生源,而社学就是稳定的生源,而与他想象不同的绝大多数学生家长,之所以把孩子送进社学,并不是为了让孩子从事科举,而仅仅只是为了让他们接受教育,能够读书识字算账记账,不至于目不识丁。

    换句来说,大多数学生是为了谋生而读书,这恰恰是中学所要的,毕竟中学所需要并不是一心八股文章,一心金榜题名的人。

    对于朱明忠的这个回答,朱之瑜倒不觉得意外,又反问道。

    “那这社学之中又有何不足呢?”

    “数学只会加减乘除基本算术,数学基础太差,若是进入中学的话,非得专门加强不可。”

    “那应该如何解决此事?”

    老师的问题,让朱明忠先是沉思片刻,然后才说道。

    “其数学基础差,皆因其老师大抵上不通数学,只通基本的算术。如此想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必须提高社学老师的数学水平,可以通过传授社学老师数学等知识,再辅助教材发放,如此自然可解决此事……”

    话声稍顿,朱明忠明白了朱之瑜让他一同的想法了,相比于他想到的办中学,朱之瑜看的更远一些,他立即点头说道。

    “老师,学生明白了。”

    在点头应下的同时,朱明忠自然想到了几百年后的师范学校,现在老师提出的这个建议,其实就是创办师范学校。

    如果想要发展现代教育,就必须要建立现代的教师培训,这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只有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培育教师。才有可能建立现代的教育体系。

    教师才是教育体系的基础。

    当然想,在这个时代建立以师范为基础的教师培训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有时代的局限性摆在这里。

    但是这并不妨碍朱明忠通过创办类似师范的学校,被那些社学里的教书先生,进行相应的培训,从一点一滴做起,先让社学里的那些学子们能够多少掌握一些经世济用的知识,然后他们就可以进入中学。在中学里接受更为深奥的学问。

    一口吃不了胖子,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从现在开始,开始对传统的社学进行改造,进行那种润物无声的改造,最终,一点点,一步步地将社学改造成为小学,并最终在国内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让教育成为工业革命的发动机。也不是没有可能!

    想通了这一切之后,朱明忠的心情顿时大好起来,当天晚上,他甚至颇为难得的和朱之瑜,朱大咸两父子一同开怀畅饮,喝了个不醉不归。

    在离开朱家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透了,看一下时间,已经是晚上十点多,朱明忠并没有立即乘车离开书院,而是在这书院里逛着。

    从规模上来说,现在这所书院倒是有了后世大学的几分模样。想到两年来这所曾经的书院,

    现在已经隐约地显现出了成为大学的潜力,当然,并不是他的校舍和规模。而是他正在朝着大学的方向发展着,未来,他肯定会成为中国的第一所大学。

    “也许应该聘请更多的外国学者过来”。

    迎面碰到几名外国传教士的时候,朱明忠的心里又一次涌现出了这样的念头。

    现在清河书院之中,已经有了一批“外国教授”,不过他们大都是传教士,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这里传播着已经领先于中国的现代科学知识。

    所以说需要他们的科学知识,但是对于那些人的传教士身份,朱明忠并不怎么感冒,毕竟那些人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传教,即便是他们现在教授学生,其目的也是为了传教,可以说,传播科学知识,不过只是他们传教的一种手段罢了。

    “应该考虑一下了,差不多也是时候了”。

    尽管现在远征舰队还没有回来,但是朱明忠已经在心底打定主意,是时候派出留学生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把欧洲的那些学者请到这里,但他们在清河书院讲学,传播最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

    不过现在的欧洲有哪些科学家?

    略带着一些醉意的朱明忠,在脑海中反复思索着她所了解的是那些科学家,但是,除了一个伽利略似乎就想不到了其他人。想不到其他的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科学家。

    “不知道,现在牛顿有没有成年?”

    这么自言自语着,朱明忠最后还是决定把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毕竟现在对于欧洲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便是想要从欧洲聘请学者来中国讲学,也要先派出留学生,让那些留学生去选择学者。

    “还可以考虑在那里设立大使馆!”

    向欧洲派出大使,这不过只是为了加深对欧洲的了解。当然也是处于派遣留学生的需要,不过在17世纪从中国向欧洲派遣大使,未免有些太过激进了。

    “一步步的来吧,明年开始着手准备派遣留学生的事情,至于大使情报什么的,等以后再说。”

    漫步在清河书院的校园之中,暂时抛开各种念头的朱明忠,还是第一次放慢脚步欣赏的这所校园的景致,尽管这个时代并没有电灯,但是那些建筑窗口透出的灯光以及路灯的光亮,时,整个校园谢谢,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夜景。沉迷于书院的夜景之中的朱明忠,只是静静的欣赏着这一切,对于很久没有这么轻松的他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颇为难得的静夜……——————————————————————————

    故事很精彩,正在继续,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求支持、求推荐……欢迎大家加入《大明铁骨》读者交流群:150536833一起讨论小说

第324章 换装(第二更,求支持)() 
    清河的第一批工厂是什么?自然就是军需工厂,实际上,一直到现在,军需工厂都是清河最重要的产业,不仅仅只是武器的生产,毕竟超过十万忠义军每年所需要军装被服皮具都是一个天文数字。从毛呢厂到织布厂再到军靴厂,在清河围绕着军需生产已经建成了一大批军需工厂,而这此工厂现在不仅生产各种军需被服,其生产的产品同样也供应民间,比如毛呢厂生产的呢料、织布厂织出的布匹。在民间都有着大量的需求,不过军需产品仍然是各家工厂最重要的产品,毕竟,他们从一开始创办,就是为了满足军需生产上的需求。因为再过几个月就到了新一年的征兵期,到时候会有数万人应征服役,而且还有十几万军人新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