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铁骨-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船,似乎比单桅纵帆船更长一些,它就是你之前说的双桅纵帆船?”

    看着不远处一艘加装有两根桅杆的尚未完工的船舶,朱明忠反问道,忠义军的海军主力并不是那三艘巡航舰,而是多达二十艘装备有12门或14门7斤炮的单桅纵帆船,也就是所谓的“斯鲁普船”,它从艏到艉都是为速度与灵活而设计的,其船身长度一般在20米左右,通常仅有一根的桅杆,上挂一到两面横帆和一副大型斜桁主帆,远远看去就像鲨鱼在水面游弋时露出的背鳍。无论侧风还是顺风,这种船都可以实现巨大的帆面积来推动船身前进。它标志性的长艏斜桅仿佛一把利剑直刺前方,其上的大面积艏斜桅帆提供了极佳的转向和逆风航行性能。

    当然,之所以选择它作为舰队的主力,除了其优良的性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容易建造,在清河船厂以及郁洲船厂两地,仅只是一个冬天,就同时开工建造了多达三十六艘单桅纵帆船。

    可尽管其看起为彼为小巧,但是在东亚的海面上,它的火力仍然可以强大来形容,除非12或者14门7斤炮之外,在其舷板上方还有十门小号佛郎机。等于装备有“24”门大炮的“巨无霸”,当然它根本就谈不上“巨”,但在火力上,足以纵横大海。

    “单桅船的火炮数量太少了,而且火炮太轻,如果使用双桅船,可以增加至16门9斤炮,我个人以为,未来的海军舰队,应该尽量统一火炮,避免使用9斤以下的火炮,像佛郎机炮也可以清除。”

    统一海军的火炮口径,尽管这个建议看似简单,但仍然让朱明忠深以为然的表示了赞同,不过他的建议立即遭到了反驳。

    “经略,此事万万不可,按水军的操练,如果我们的船上没有小佛郎机的话,就无法阻挡的敌军的纵火船,而众所周知,施琅等清虏水师最擅长的正是纵火船!”

    身为水军后军提督的王安民,在过去的一个冬天,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利用小形船只多次扮演纵火船的角色,纵火船是18世纪以前海战中常见的作战舰艇。在18世纪之前,战舰火力尚不足以击沉敌军的大型舰只,舰队指挥官们需要威力足以摧毁敌舰的辅助武器配合舰炮取得战果。这种武器便是纵火船。纵火船是一种自毁式武器,它是通过在敌舰附近自燃、进而点燃敌舰的方式进行作战的。一旦攻击得手,它能迅速烧毁巨大的战舰,可称是古代海战中的人操鱼雷。

    “经略,这佛郎机虽射程近,不能洞穿厚板,但是佛郎机一个母铳往往配有十个子铳,这些子铳中有独子亦有葡萄弹,每个子铳射击完之后,可以很快地换子铳,射速远非红夷炮所能相比,而且其固定于舷板,就似大号鸟铳一般容易瞄准,按过去的试验,用于攻击纵火船或在敌军试图接舷时,这子母铳最为适用!断无废除的道理!”

    唯恐经略同意了史司“馊主意”的王安民,随后又补充道。

    “再则,这单桅船之所以火力强大,正是凭着这船上的十门左右子母铳,若无子母铳相助,其火力又怎么能比得上鸟船?毕竟那鸟船上也有一半是子母铳!”

    “提督,如果您觉得有用,那就留着它,总之,决定海战胜负是火炮,至于纵火船、接舷战,很快就会被淘汰,毕竟,火炮的威力是不断增加的!”

    对于史司的这个观点,朱明忠深以为然的点点头,然后指着远处的一般远比这些小船更为庞大的军舰,颇为感慨的说道。

    “等到我们的三级舰开始服役的时候,海战的模式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三级舰,早在来郁洲之前,朱明忠就已经参照后世的风帆战舰划分标准制定了未来海军军舰的分级。所谓的三级舰就是指拥有70门以上80门以下的火炮。依靠其强大的火力,纵火船以及接舷战都会成为过去。

    其实早在1588年年的英西海战中,接舷战就已经被淘汰了,弗朗西斯·德雷克在海战中就抛弃传统的“接舷战”,创造性地运用“纵队战术”击败了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用德雷克的话说:“海上的事要由船来解决,和步兵没有关系。”

    也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才会命令船厂建造这种大型军舰,毕竟在建造巡航舰的时候,船厂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这艘三级船可以被视为“胜利号”的缩水版本,当然相比于集合了英国造船业数百年经验于一体胜利号差距非常大,但总归是一次尝试。因为从没有建造过这样的大型军舰,所以对于它的建造速度根本就没有任何要求,反而是要求船厂尽可能的精益求精。以期待在未来的时候,它可以作为海军的主力舰。

    “经略,海战的形态,从英西海战开始,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作为英格兰人的汤玛士,这位把近代航海技术以及战术带到忠义军的前“东方号”船长,现在连岛水军学校的教官,他同时也是舰队的军事顾问。

    “1588年的英西海战之中,英国战舰多为船身轻便的快帆船,除了水手外,不带任何步兵,这种船灵活轻便,更易于转向和突进,正是为了发挥这一优势,德雷克将军才果断的舍弃了“接舷战”那种落后的方式,在战斗时则采用德雷克发明“纵队战术”,让舰船首尾相接的排列,用舷侧的火炮不断轰击敌舰,这是海战史上的一次革命,自此以后火炮才取代步兵成为海战的主角,就这样在战争还没开始前,西班牙舰队覆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好了。而现在……”

    指着港口泊区上的一艘艘小巧的单桅纵帆船,这些只有百余名水手的小型军舰,正是忠义军的主力,那是二十二艘的只有12…14门炮的小型军舰,它们的体积或许很小,但是相比于美西海战时的快帆船,这些排水量不超过200吨的小家伙,无疑更为灵活、速度更快,而且也更适合这一战术。

    “我们就像当年的英格兰海军舰队一样,或许我们没有数量上的优势,所以,我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寻求战术上的突破,通过领先于敌人的战术去赢得未来的海战的胜利!击败您的敌人!经略!”

    随后,他的话锋又是一转。

    “当然,我们首先要解决数量上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解决木料的问题!”

第176章 回家(第二更,求月票)() 
    尽管起伏的海浪卷动着港湾岸边的残雪浮冰,但这海湾却未曾结冻,一艘艘中式的、洋式的帆船,舶于港湾间,任由那风雪吹打着。在起伏的海浪中,数艘千料海船驶入了这片郁洲岛与连岛之间的海湾,径直驶进了港湾之中。

    “这里便是大明了!”

    置身于船艏的宋明泰的神情显得有些激动,非但他如此,这船上的水手大抵也都是如此,这些来自朝鲜的水手,从未曾想到,有一天居然可以重回大明。

    “快看,是我大明的旗!”

    尽管风雪遮挡了视线,但是在进港的时候,一个眼尖的水手,仍然有些激动的指着港口处的旗帜,那上面清楚的写着“明”。

    “爹,你老看着了吗?咱回家了……”

    又有一人抱着胸前的陶瓮放声哭喊着,此时这船上大都是一片哭声。

    这些船上的朝鲜水手,大都不是朝鲜人,他们都是明人,当年清虏入关后,不愿剃发为奴的他们,便带着家人滔海东渡至朝鲜,甚至这些船也是当年他们滔海东渡时带去的船,原本这些船应会腐朽于港中,可谁曾想在几个月前,一个消息传开了——大明没有亡。

    大明非但没有亡,而且又重复了南都,并且斩尽了十万清虏,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整个朝鲜上下尽一片欢喜。尽管朝鲜早已降清,成为了满清的臣属,但是朝鲜上至国王下至百姓,无不是心倾于大明,骨子里仍然视自己为大明的藩属。原本他们只以为大明亡了,只能在每年三月祭先帝的时候,泪流满面的为故国沦陷而哭泣,但现在,大明仍在!

    “大明,真的是大明啊!”

    金玉铭激动的擦着泪,作为朝鲜王的秘使,他自然不能像其它人一样那般失态,但是,在这个时候,却也忍不住激动的泪水。

    “金正使有所不知,那清虏于京师只是虚张声势,令我等以为天朝已亡,可实际上,这往南数千里中华江山,仍是我大明,我大明圣上圣驾于西南,麾下有晋王李定国数度重创清虏,而南都亦有郑王爷留守,这江北朱将军更是于宿迁败十万清虏,斩清虏筑京观,京城清虏更是家家戴孝,户户哭丧,今日天下大势在我大明,人心亦在我大明……”

    提及大明的局势时,崔慕华的语气中,尽是骄傲,那是发自骨子里的得意与骄傲。

    原本奉家主之命南下的他,在回到朝鲜后,将南方的局势一一报告给家主后,王上更是于宫外与朱将军的秘使密会,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在朝中亦有甘为清虏走狗恶贼。

    不过即便如此,这大明仍在的消息仍然还是传了出去,之所以传出这个消息,就是为了让原本因天朝灭亡而心灰意冷的朝鲜人心,再次振奋起来。

    而当朝鲜上下为大明仍存于世的消息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崔慕华已经领着数十人,去了鸭绿江畔,在那里雇人伐木,然后更是沿海四处找船,终于寻得这六艘千料大海船,这是当年明亡时,滔海东渡的明船,当时船大都有些损毁,在听说雇船是为了回大明的时候,那些明人立即日夜修船,如此才没耽误经略的大事,因为当时江未解冻,为了运那些人抱粗的百年柞树而颇费了一番周折,才总算是把木料装上船。

    “高皇帝保佑,高皇帝保佑……”

    作为汉人的钱思明,听着那些朝鲜人在那里激动的言道着“高皇帝保佑”,胸腔中尽是一片自豪之情,已经流亡异国他乡十五年的他,看着那越来越近的港口,泪水瞬时便朦了眼,拉着一旁儿子的手。

    “阿国,我们到家了,到家了……”

    家,终于到了!

    尽管这里并不是山东,不是朝鲜,但是当船上的水手、乘客上岸的时候,无不是跪在地上,放声哭泣着,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宣泄出他们内心的那份压抑多年的痛苦。

    作为外国人的史司,显然无法理解这种情感,或许他可以理解船上那些明人对故国的思念,但是却无法理解朝鲜人为何会这么的激动。

    “因为朝鲜人,也是我大明的臣民啊!”

    见史司似乎有些不解,作为其助手的张迪便出言说道。

    “所以,他们才会这么激动。”

    显然和史司这个西洋人没有办法去解释什么是东方式的宗藩,张迪并没有解释太多,随后两人便把注意力放到了船上的木料。

    看着船上那一株株合抱粗的百年橡树,史司的脸上笑容越来的灿烂起来,他甚至有些激动的说道。

    “这些橡树都是最好的,有了这些橡树,我们可以造出最好的军舰……”

    在提及军舰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经略使设计的那艘重型巡航舰,它的船壳极厚,甚至远超过史司的想象,在他看来,即便是像“海上君主号”那样的军舰,也没有那么厚的船壳,但是经略设计的军舰,却有着厚实的船壳。

    “你是说经略设计的军舰吗?”

    史司的话让张迪立即开口说道。

    “其实,我并不怎么看好经略设计的那型军舰,他太重了,虽说他装备30门18斤炮和14门九斤,凭借这44门炮,尤其是那30门与24磅炮同等威力的18斤炮,它尽管拥有强大的火力,任何装备12磅、18磅炮的军舰都不是他的对手,但是他相比于拥有百门炮的战斗舰,其火力总归还是太过弱小了……”

    因为一直参与军舰的建造以及火炮铸造,所以张迪对于水军的军舰非常了解,甚至还因为水军并不了解新式的军舰,他还直接上船与水军的官兵一同训练,训练他们掌握新式的索具、火炮,但也正因为了解造船,同样了解水军,所以他才不赞同造那样的军舰。

    “史司,你看这几艘船一共才运来多少木料,即便是咱们混杂上榆木和其它的木料,才能造几艘那样的军舰?现在咱们需要的是数量尽可能多的军舰,而不是几艘看似强大,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的厚板重炮舰,至少眼下没有这个必要,要知道,一艘那样的军舰,耗费的木料可能是伏波号的几倍,而且建造起来,同样也是废工废时!”

    尽可能多的军舰!

    这是张迪的想法,他的这个想法更符合建设海军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更符合实际,毕竟,现在海军只是初建,需要在短时间内建造数量足够多的军舰。

    而航速快、机动灵活的三桅巡航舰,本就适合忠义军,只是现在,经略拿出的那份图纸,让张迪下意识的有些抵触,不是因为其它,而是因它“太过强大”,甚至完全没有必要。

    “别说是24磅炮,即便是18磅炮,在东亚的大海上,也是无敌的存在,18磅、12磅,甚至就连9磅炮也行,就足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了,我们需要的不是几艘几千吨的大型三桅巡航舰,而是几十艘几百吨的家伙,至少眼下是这样,对没错……”

    看着船上搭载的木料,又朝着船厂的方向的看去,张迪沉思片刻,然后对史司说道。

    “就是这样,也许,我们应该借鉴一下经略设计的那艘军舰的舰形,然后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建造它,它的吨位控制在700吨至800吨……”

    作为史司的半个学生,张迪并没有用传统的“料”作为船舶的单位,而是改用吨,当然,这是受史司的影响,不过过相比于料,或许“o”更为合适一些。

    “而且,我们现在的造船能力也非常有限……”

    凝视着船厂,尽管清河船厂有数千工匠,但是总归还是有限的,毕竟他们只是刚刚开始建造西式的军舰。

    “其实,我更希望,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也许可以在台湾建造部分军舰,上次台湾回来的船上运的桧木,虽说性能不及橡木,但勉强也适合造船,即便是在欧洲,有时候海军为了节约经费或者橡木数量不足的,也会用冷杉等木材建造军舰,当然,它们的性能稍次,但是其价格低廉,木材来源广泛,可以满足基本的需要,也许,我们可以用最好的木材去建造一些主力舰,然后用质量稍次的木材去建造非主力舰,甚至……”

    相比于大陆,台湾有着密集的山林,在基隆附近的森林中,尽是数之不尽巨大的苍天古树,以至于在远征队派回来的船只中,特意带回来了一些木料,以便船厂对木料进行检查,决定其是否适合用来造船。松木被直接否决了,只有略硬的与柏木类似的桧木被勉强接受,可以用来建造商船。

    突然,史司的话声猛然一顿,他像是想到什么似的,看着张迪说道。

    “也许,我们可以在基隆建立一个新的船厂,在那里建造商船以及次一等的军舰,当然,后者需要舰队的同意!”

    史司的建议,让张迪长叹道。

    “关键还是经略啊!不过,也许,我们可以建议经略同意建造一批武装商船!”

第177章 卡龙炮(第一更,求月票)() 
    当史司与张迪两人的建议建造武装商船的报告递到经略使衙署的时候,朱明忠这会正在翻看着铸炮厂的报告,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铸炮厂一直在尝试着铸造实心炮坯,然后使用镗床膛铣炮孔。

    基于对近代火炮铸造的了解,朱明忠自然知道,18世纪后直至19世纪中叶,欧洲的火炮就都是采用铸造实心炮坯的方式加以铸造,尽管有着炮芯松软等问题,但其火炮性能却仍然得到幅度提高。

    尽管铸炮厂的试验碰到了一些问题,但是经过不断的尝试,现在铸炮厂已经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刀具损耗太快……嗯,这是肯定的,毕竟用的是碳钢刀具,等以后有了高速钢,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自言自语中,看着报告中中空法与实心膛孔法两者的性能对比,同样的12磅炮,后者的寿命高达875发,相比于前者提高了27。3%。

    “也许是时候考虑一下卡龙炮了!”

    自言自语中,朱明忠又一次从抽屉中取出了卡龙炮的图纸,这是胜利号那本电子书中的附图。

    18世纪的后几十年,英国海军实现了两个重大的技术革新,一是用铜板覆盖船底,从而提高了海军军舰的寿命,二是采用了大口径的卡龙炮,增强海军军舰的火炮威力。

    而卡龙炮正是本杰明·罗宾斯、约翰·穆勒等火炮理论家的思想的实践。早在1747年出版的罗宾斯的小册子里就建议把所有18磅以下口径的舰炮更换成重量相同的口径更大的火炮。他的这一建议的出发点是因为在历史上,大部分海上战斗都发生在近距离,此时火炮的破坏力会随着炮弹的尺寸不成比例的增加。同时他建议把此种火炮的发射药的重量减为炮弹重量的三分之一,从而减轻火炮的重量。而皇家陆军军官学校的教授穆勒认为应该制造更轻更短的火炮,火炮的游隙也要缩减为炮弹直径的24分之一。

    当然,他们的建议最终成为现实,是基于一个基础——技术进步的基础。到18世纪后期,英国在火炮铸造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此时的火炮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铸造出中空的炮身,而是先铸造出圆柱形的实心炮体,然后再用镗孔机钻出炮膛。卧式镗床、砂模铸炮、灰口铸铁等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火炮的可靠性和精确度,也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卡龙炮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卡龙炮在当时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火炮类型。它的倍径接近于榴弹炮和臼炮,然而使用方法却是像加农炮一样平射。它只有单个炮耳,炮钮上带有圆环,炮口部位没有外扩,反而內缩。它的口径巨大,甚至可以达到64磅,但是重量比同等口径的加农炮要轻很多。也正因如此,军舰上可以用威力更大的卡龙炮替代重量更重,但威力较小的舰炮。即使是口径最大的64磅卡龙炮,其重量也轻于口径远小于它的32磅加农炮。

    虽然卡龙炮炮身短、装药少,随之带来的是射程短、精度差,但是在海上这种缺陷并不明显。由于在风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