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为什么?”
狗牙儿想了想,“我师父……也就是现在的三娘,她告诉过我,大有大难,就拿皇家银行来说吧,按照股本计算,两个亿都不止,可问题是能变现的不多,就好像一个人身价百万,其中有田产,有土地,有股票什么的……现金反而不多,如果让他掏钱,那些东西就要变卖折现,最后或许连二三十万贯都拿不出来。”
“我问过我爹了,这些年发展太快了,股市和债市出现之后,金融也太热了。另外为了解决地方的财政枯竭,朝廷大笔钱投下去,修路,建农场,建牧场……这些都要贷款,都要财政提供担保,提供补贴,弄来弄去,欠了这么多钱,也很正常!”狗牙儿又补充道:“幸好西域的黄金补充上来,开发西域算是没花钱,还有了赚头儿。要不然啊,横山一战,西域一战,没有几千万贯,能解决吗?就算把皇宫都卖了,也未必够填窟窿的。”
赵曙满心火热,他见大宋繁花似锦,烈火烹油,还以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山银山,可以让他放心大胆地用。
结果盘点之后,他才弄清楚,不但可用的钱不多,还欠了一屁股债!
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赵曙小朋友困惑,其实道理真的不复杂。
任何经济高速发展,都会产生信贷增加,超前投资,大规模举债建设,最后都会变成债务,不只是朝廷,地方,民间,各种债务,更是数量惊人。
这又是大宋开启工业化遇到的第二个难题。
相比而言,大宋的利息成本比后世高了几倍,而工业技术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生产效率相对低下,产品少,自然还款能力就差。
一言以蔽之,在赵祯柄国的最后十年,大宋经历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期,而到了赵曙手里,各种后遗症逐渐显现,如果没有足够的调解手段,大宋这艘巨轮,就要出问题了。
赵曙傻眼了,难怪父皇临终之前,一再告诫自己,朝廷的局面,唯有王宁安能收拾,原因就在这里!
“我怎么觉得,这张龙椅这么难坐啊!”赵曙又郁闷了,“过去先生们都说,盛世就是有花不完的钱,吃不完的粮食,什么都是好的,遍地都是君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怎么感觉,好像是假的啊,或者,大宋远远没到盛世?”
狗牙儿挠了挠头,“这么说吧,盛世就好像是个美女,乱世就像个丑女,不管美丑,她们都是人,都有眼屎,有鼻涕……就看你更关注什么了。”
赵曙琢磨了半天,突然猛地拍打狗牙儿的后背。
“行啊,你够厉害的,这个比喻好,太好了!”
狗牙儿翻了翻白眼,“好有什么用?我估计啊,今年你就有麻烦了。”
“为什么?”
“我听我爹他们说了,去年冬天太暖和了,西京和东京都没有结冰。”
赵曙点了点头,他还庆幸来的,冬天暖和,对父皇的身体有好处,莫非这也有害处?
“冬天太暖了,又没有雨雪,今年的春旱就很严重,除了一个月之前,先帝驾崩那天,下了点雨之外,一直没有下雨。各地水渠水库又干了,很多地方,挖了五丈,十丈,都没有水,春耕肯定受到影响,粮食减产已经是定局。”
狗牙儿冲着赵曙一摊手,“所以,秋天你的子民又要饿肚子了!”
第828章 大宋是个怪物
狗牙儿都能听到的消息,当然不算什么秘密。
事实上从王宁安刚刚入主政事堂,就下令去调查摸底,他要推动商品农业,提供更多的物产,首要面对的就是粮食问题。
如果粮食不够,生产再多的蔬菜和畜产品都没有意义。
更何况无论养殖猪羊,都需要饲料的,五斤粮转化一斤肉,几乎是铁律,没有充足的粮食,一切都是空谈。
真正掌舵大宋之后,王宁安才深深体会到,很多事情,真的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果哪位还觉得弄出了蒸汽机,弄出了纺织机,就能开启工业化,就能横扫世界,那么只能说,你太天真了。
什么是工业化,简言之就是资本和技术不断增密,排斥劳动的一个过程,说穿了就是用机器代替人力,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不断增加出产,提高效率。
问题是机器能代替人,可机器也会老化啊,也会折旧啊,因此人们不断增加投资,去喂养工业体系,说穿了,这就是个吞金的巨兽。
只有养到了一定程度,工业才可能反补农业。
在这之前,工业巨兽都会毫不犹豫地吸收各种物资,城乡差异,农村贫穷,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偏偏在生产力还很低的情况下,农民没有多少剩余,根本架不住吸星**。
大宋的农民算是很能干了,但是一个丁壮,最多只能养活三个人。
一家五口,两个男丁,一年下来,能拿出来出售的粮食,只够一两个人吃的,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如果赶上了天灾,就比如这一次,从庆历以来,整个气温是不断下降的,但是偏偏嘉佑七年冬天,就是个暖冬。
降水又少,天气干旱,如果不出意外,肯定还有蝗灾。
司马光早就让户部派员研究,农学院和户部一起送上了报告,按照他们的预估,永兴军路,秦凤路,河北东西路,还有京畿,几乎整个北方,粮食产量都会下降。
至少两成,甚至某些地区,会突破五成。
如果出现了大规模蝗灾,绝收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些地区,一共住着四千万人,不管怎么保守估计,灾害至少会波及一千万人,会有三四百万人缺少粮食,需要救济。
结果送上了,连司马光都傻眼了。
他忧心忡忡,“师父,就算让灾民喝粥,三四百万人,也要弄到500万贯粮食。但实际上需要的数字,远远多于这个,就算有一千万石,也不多!”
王宁安知道他的意思,“你是担心地方官府会贪墨节流,会有人囤积居奇?”
“不止如此,因为我们最近发展城市发展太狠了。现在整个北方,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总人口的三成,个别地方达到了四成还多。城市人口密集,购买力超强。如果粮食不足,城市就会不断提高价格,从农村疯狂吸收粮食。到时候呈现在农村百姓面前的就是他们一面饿肚子,一面却有人把粮食收走,都送给了城市。民怨沸腾,万一有人挑动,就不可收拾了。”
王宁安深吸口气,“所以我们不但要救济灾民,还要稳定城市粮价,随时随地,打击投机行为,只有如此,才能保住大局。”
“嗯!”
司马光的脸色很难看,“师父,还有件事,我要提醒你,债市和股市建立了,去年又有人出了新的玩法。以往的商人们会互相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按照一定的价格,交割某些商品。这本是商人之间的信用承诺,可后来有人发现,交割的时间,商品的价钱和现在会出现落差,有可能高,有可能低,这里面有有利可图。”
“所以就出现了期货!”
王宁安脑袋都大了,这些现代化的玩意啊,可别真的以为有多好,拿到古代,就能顺风顺水,无往而不利。
事实上,太超前的东西,往往会产生反作用。
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就是超前的上层建筑,反而会对经济基础产生不好的影响,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
期货出来了,天气干旱,而且是大面积的干旱,一定会有人预判粮食不足,进而炒高粮食价格。
粮价飙升,不管朝廷怎么想办法,都会有人囤积居奇,又会火上浇油。
能怎么办?
捏死期货吗?
下令封禁吗?
或许这是最容易的办法。
可是这么好的一个发明,就给提前扼杀了?
下得去手吗?
在这一刻,王宁安突然想通了,后世太多批评儒家的论调,当然王宁安也看不惯儒家,更看不顾理学。但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相对保守的选择,对待新事物恐惧的态度,追求稳定,追求不变,不能说有道理,至少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掌控一艘庞大的海船,容不得半点失误,不然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
哪怕王宁安身为穿越者,面对这个局面,也有些力不从心。
“君实,你们现在有什么应对的方法?”
“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尽可能筹粮,尤其是从南方调运粮食,填补地方的常平仓,以备不时之需。只是这些年来,江南种植棉花和桑树的越来越多,好些鱼米之乡不断不产粮食了,还要从外面调拨。因此江南拿不出多少粮食,只能靠着荆湖和巴蜀。另外岭南和交趾,这些年也压榨的差不多了,我估计,最多能筹措300万石,再多就不可能了,考虑到路上的消耗,能排上用场的,不会超过150万石。”
“第二个方面,就是组织百姓抗灾,挖深水井,派人监控,一旦出现蝗灾的苗头,趁着蝗虫还没起飞,立刻扑杀,尽量保住产量。”
“至于第三个方面,那就是限制城市哄抬粮价,要制定最低和最高的价格,必要的时候,关停期货市场。”
……
司马光滔滔不断,讲了很多内容。
王宁安知道徒弟的本事,更何况这些也不光是司马光一个人的意见,还有那么多的专业官僚,他们集体的智慧。
很显然,普通的手段都想到了,王宁安也不会比他们更高明。
“说吧,还有多大的缺口?”
司马光脸上露出了轻松的表情。
他很喜欢在王宁安手下办事,师父总是有别人想不到的点子,实际上,以他们的才智,完全可以做到七八分,所差的不过是一点而已,偏偏这一点就能要命!
而王宁安就是那个神来之笔!
“我们算过了,全力筹措,各种手段都用上,能挤出350万石到400万石,如果小心一些,其实能挺过来的。”
这话王宁安信,毕竟风风雨雨,大宋已经走过了一百来年,他们曾经面对的问题,不会比这一次轻松多少,如果这些人杰那么菜,大宋早就亡国有日了。
司马光提出来问题,也是因为王宁安的折腾,让大宋的城市化提高更多,各种先进的金融工具出现,货币增发,使得一些人手里的资本暴涨。
不要以为这是个好事情。
资本代表购买力,也是一种左右社会的权力。
掌握资本的人为了利益,可以带来进步,也会带来毁灭,千万马虎不得。
王宁安沉思一阵,然后道:“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保住大宋的繁荣和安定,还要稳步发展,就必须额外拿到500到600万贯粮食,有这些粮食打底儿,我们才能轻松渡过荒年!”
司马光用力点头,“师父说的太对了,这事情只有师父能办,弟子相信师父。”
“唉,我也不知道你们是我师父,还是我是你们师父了?哪有难办的事情推给师父的道理?你们还懂不懂尊老爱幼?”
司马光呵呵一笑,“师父,貌似你没有弟子老,又比皇上大十几岁……所以啊,尊老爱幼,正应该师父辛苦一点才是!”
王宁安被气得脸红脖子粗的,这帮兔崽子,越来越大胆了。
“快滚吧,懒得看到你!”
司马光连忙起身,往外面走,当他到了门口的时候,王宁安的声音悠悠传来,“粮食的事情我会想办法,只多不少……你给我好好盯着下面,谁敢发国难财,就砍了他的脑袋,不要客气。”
“是!”
司马光回答,拖着长音,难掩喜悦。
师父就是师父,果然有办法!
司马光兴匆匆下去布置了,王宁安也在筹划着从哪里弄来粮食。
……
就在他们师徒谈论的同时,在西京的一座院子里,两个披着藏青色袍子的老者养望天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们正是霍山座下的智慧长老,还有穆萨维。
“根据我们的人观察,推算天文,大宋今年会发生旱灾,而且是很严重的旱灾,会波及上千万人。”穆萨维躬身说道。
智慧长老微微一笑,“这没有什么稀奇,只要在这里过了冬天,就能清楚,当冬天不再寒冷,夏天就会酝酿灾祸!天神是公平的,赐予了中原最好的条件,给予了无与伦比的繁荣,本就是个错误。神要收回恩泽,要降临灾祸了!”
这两个人,一直在暗中观察大宋,他们最初以为皇帝驾崩,就会出现大乱,谁知道一切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皇帝的儿子顺利继位,朝廷的宰执重臣,依旧勤勤恳恳,辅佐新君,丝毫没有慌乱。整个帝国迅速从悲哀中恢复过来,继续快步向前……他们都要绝望了!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怪物啊?
一位做了42年的皇帝驾崩了,竟安然无恙,老天啊,还有更荒唐的事情吗?
第829章 不堪回首的往事
马立克沙从大宋回去之后,立刻又派遣了庞大的使团,还特别挑选了翻译人才,要大举引入大宋的著作,学习大宋的治国经验。
塞尔柱和大宋联手了,对于鹰堡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霍山经过多年的经营,在塞尔柱的北部,拥有强大的势力,庞大到帝国也拿他们没办法,可是一旦塞尔柱学习了全套的大宋经验,那可就未必了。
智慧长老,还有穆萨维,他们都清楚,大宋一直都是个世俗社会,而且向前推一千年,两千年,都是如此,他们靠的是圣贤,靠的是祖宗法度治理天下,绝非靠什么神明的旨意。
假如塞尔柱帝国也变成了世俗的社会,无疑于一场灾难。
最好在两个帝国合作之前,大宋先出问题,让他们完蛋吧!
让这样的繁华变成泡影吧!
只有他们完蛋了,神的光芒才会照耀整个世界。
像他们这样,不停祈祷大宋完蛋的人,不在少数。
可是真正能让大宋完蛋的只有自己!
作为帝国的掌舵人,王宁安正在搜肠刮肚,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
500万石粮食,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就算派兵去抢,也要先找到目标,试问除了大宋之外,还有哪里能存着500万石粮食?而且一旦开战之后,玉石俱焚,光是出兵,就要消耗多少粮食,万一打败了,得不偿失。即便打赢了,占领了土地,洒下种子,等待收获,然后再运回大宋,估计时间也是不够用的。
毕竟从现在到秋天,只有大半年的光景。
如果入冬之前,弄不到足够粮食,寒冷的冬天,足以带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生命。这个代价,王宁安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承担。
“所以……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坑蒙拐骗!”
萧观音毫不留情道:“王爷,应该发挥你坑死人不偿命的本事,赶快下黑手,越黑越好,不然饿死了人,你的英明神武的形象就毁了!”
王宁安翻了翻眼皮,很无奈道:“你不能跟他们学,要用点好词,比如和平交流啊,互利互惠啊,共存共荣啊,一起发展啊……总而言之,好听的话要多说一点,坏话千万不要说,心里想想也就是了,要是管不住嘴巴,说来说去,兴许真的就落在了自己的头上……你说是吧?”
萧观音懒得理会王宁安的歪理,但是他居然有心情饶舌,看起来应该是有办法了。
“计将安出?”
“很简单,我准备回访各国。”王宁安笑呵呵道:“我大宋举办万寿盛典,各国来朝,如今新君登基,理当晓谕各国,并且带去上国的问候和情谊。”
萧观音转动眼睛,突然笑了起来。
“又是这一套,当年你就是这么忽悠辽国的,现在还想这么干?你就不怕让人家看穿了?”
“当然不怕!”
王宁安笑道:“有些办法是百试不爽的,你瞧着吧!”
……
转过天,王宁安召集政事堂,还有六部的官员,他提议组建回访船队,并且要拨出500万贯,用来采购商品,交给船队,携带到海外,赏赐列国,以彰显大宋气度。
他的这一套说法,立刻引来了热议。
有人很支持,礼尚往来,人家来拜会了,大宋理当回访,而且带去礼物,也是情理之中,只是更多的人却不认同。
开什么玩笑,大宋欠了一大堆债,填窟窿都填不满呢,还拿钱给人家送礼,脑子有病啊!
真是当上国当出了毛病,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对得起客人?
难道王爷也迂腐了不成?
还是说,他沉浸在万国来朝之中,不能自拔了?
大家都将信将疑,唯独司马光,他太了解师父了,更何况两个人还商量过要想办法弄粮食备荒。
“莫非要用这些货物,去换粮食?”
王宁安笑了笑,“是有这个想法,我计算了一下,占婆和交趾的粮食,我们都控制在了手里,已经拿不到更多了。只有从海路去天竺,之前从天竺购买战马,海路还算熟悉,我估计,能从天竺弄回来100万石粮食。”
司马光道:“听说天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弄100万石粮食,应该不难,只是这点粮食,还是不够用啊?能不能买更多一点?”
王宁安摇头,“不成,海路风险大,而且天竺四分五裂,诸侯遍地,这一趟去,未必能如愿以偿,不能把希望赌在天竺身上。”
欧阳修立刻问道:“那,那要放在哪里?”
“倭国!”
王宁安解释道:“倭国离着我们最近,而且航路熟悉,从沧州等地的码头出发,可以动用上千艘船只,运送粮食物资,安全可靠,时间也短,是最好的选择。”
说完之后,并没有什么掌声,相反,很多人都显得失望。
王爷啊,你就这点本事啊,怎么比以前弱了?
你也不想想,倭国那么穷,除了金银硫磺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想从倭国榨取粮食,解决大宋的饥荒,这不是问道于盲吗?
不可行,根本不可行!
“呵呵……我知道你们的担心,倭国粮食的确不多,但是毕竟作为一国,还是有点积累的,敲骨吸髓,榨出几百万石,很有希望!”
大家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