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3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要以为中了进士就万事大吉,朝廷往后会严格监督,出了纰漏要处置,有了贪墨要严惩……你们不要自误误国,更不能对不起百姓的供养,否则,我不会饶过你们,国法也不会放过你们。”

    教训了这一波,接着又是一波武举的学生,相比起文科,武科和王宁安关系更亲密,他们不少都出自将门,读的是武学院,念的是王家军的操典战法,那个感情就不用说了。

    王宁安头一次觉得学生多了,也是负担。

    他不得不板着面孔,不断重复同样的话语。

    虽然有些无聊,有些老生常谈,可是如今的大宋,真的不一样了,不管文武,都需要打起精神。

    就在把学生全部打发走之后,王宁安口干舌燥,几乎累瘫。

    他在书房里对着茶壶,直接往嘴里倒水,才喝到了一半,又有人前来。

    准又是学生,王宁安只能打起精神,可是当看到对方的模样,王宁安吓了一跳。

    来人满身尘土,还有不少血迹,早就干枯凝结,变成了可怕的暗红色,他的脸很黑,嘴唇都是暴起的死皮。

    见到了王宁安,张了张嘴,喉咙里却发不出声音,激动想哭,眼睛里却挤不出泪水,急得他不停捶打地面。

    王宁安忙把手里的茶壶给他,这个士兵灌了两口水,等了一会儿,终于能开口说话了。

    他拜伏在地上,失声痛哭。

    “王相公,王相公他,他走了……”

    王宁安迟疑一下,“你说的是?”

    “是王德用王老相公!”士兵悲愤欲绝道:“他巡边的时候,被,被西夏的贼子埋伏,老,老相公战死了……”

第631章 大宋怒了

    有很多人,平时或许没什么人关心,可是当他真正离开了,却能震动无数人……显然,王德用就是这样的人……

    老将军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古往今来,以如此高龄,统辖大军,威震一方,或许也只有廉颇才能比拟。

    坦白讲,王德用从十七岁进入军中,漫长的岁月里,他并没有多少了不起的战绩。如果仅仅因为这个,就觉得老将军浪得虚名,没什么本事,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王德用的父亲是大将王超,赵二最信任的心腹。王德用第一次随军出征,就是和西夏的李继迁大战,而李继迁是李元昊的祖父!

    王德用在第一次出战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勇敢,他率兵五千,几次袭击李继迁的人马,颇有斩获,后来大军退却,他又负责断后,保护5万人马安全脱险。

    从此之后,王德用声名大振,平步青云。

    无论是西北,还是河北,王德用就像是救火队员,不断被调到各处,去对付各种危机。

    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练,在赵祯亲政之后,王德用成为了枢密副使。

    以武夫出身,进入枢密院,狄青不是第一人,王德用比他还要早许多!他成为文官的眼中钉,不断有人攻击,屡次降职,对于这些,老将军都显得云淡风轻。

    唯一让他震怒的就是李元昊的作乱。

    当李元昊公然称帝,和大宋决裂之后,王德用愤怒了,他上书请旨,要去西北和李元昊决一死战。

    老夫连爷爷都不怕,更何况是一个孙子!

    王德用满腔的热忱,热血沸腾……只是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请求被拒绝了。

    道理并不复杂,以王德用的资历和威望,他要是去了西北,主持军务,西北的几位相公,如何能和他相提并论。

    西北的大局必然落到了王德用的手里,文官们不愿意放王德用去。

    结果也很明显,没有德高望重的名将指挥,哪怕有一帮不怕死的勇士,西北依旧败得很惨。

    三川口,好水川……数以万计的大宋好男儿埋骨……面对一个接着一个的噩耗,面对着无法收拾的败局,王德用抓狂了,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将军发了疯,他要为国报效,奈何国家不用!

    河阳军,相州,澶州,郑州……王德用就像范仲淹一样,不断被调来调去,他的锐气和壮志不断消磨着……

    王德用一度撑不下去了,老将军想要请求致仕回家……而就在此时,转折出现了,河北大战,朝廷需要真正的名将坐镇。

    老将军在古稀之年,终于迎来了一展拳脚的机会,他主持整军经武,力扛辽国雄兵,在几年之后,老将军亲手训练出来的部下,更是成为了收复幽州的主力。

    燕云之地,祖宗故土,终于回到了大宋!

    王德用就像是一株几乎枯死的老树,重新焕发了生机,他调度人马,转运粮草,运筹帷幄,尽心竭力。

    在那段日子里,王德用每天睡不到两个时辰,和一群比他孙子还年轻的小伙子们一起拼命,从来不叫苦,不叫累。

    收复幽州之后,大宋的防线北移,河北原来的诸路人马都要裁撤。

    几十万的大军,作为昔日大宋第一主力的河北军团,岂是轻易能裁掉的,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大的压力?

    王德用作为河北东西路经略安抚使,一肩扛起职责,他跑遍了各军,面对昔日老部下的软硬兼施,不为所动……在老将军的力主之下,整个防线终于调整完毕,大宋巩固了对幽州的控制。

    整个战局,王德用虽然没有亲临第一线,没有和契丹大军真刀真枪地拼杀,但是老将军的功劳无人能忽略。

    安定了河北之后,老将军又被调动了西北战场。

    面对了昔日的老冤家西夏!

    八十的老人,依旧精神抖擞,不辞劳苦。

    王宁安是很心疼老将军的,他希望王德用能回京接任枢密使,老将军却拒绝了,他告诉王宁安,西夏之乱,已经持续了几十年,他的第一战就是和李继迁打的。

    如果不能灭了西夏,就算死也闭不上眼睛!

    当大宋收复青唐之后,完成了针对西夏的包围圈,整个西北的大局,快速向大宋倾斜,王德用是欣喜若狂的,他积极筹备着,等待着大军出征,扫灭西夏的那一天……只是老将军终究没有等到。

    王宁安无比自责,其实在重新整顿吏治,恢复六部功能的时候,王宁安是希望让老将军出任兵部尚书的。

    以王德用的威望,配合狄青,两个人一起扛起整军的大旗。

    只是王宁安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手,主持西北的大局,而后又面对百官反扑,还有恩科的事情,乱成了一团,王宁安就忽略了西北的事情,以为等着事情都结束,再想办法调回老将军……结果一时的疏忽,就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遗憾!

    王老将军走了!

    那个慈祥勤勉,为了大宋战斗一辈子的老人走了……王宁安觉得心被掏空了,他立刻进宫面见赵祯。

    “启奏陛下……”王宁安声音颤抖,泪水长流,“王,王老将军遭遇埋伏……他,殉国了!”

    “什么?”

    赵祯显得更加吃惊,从他亲政的时候,就知道王德用的大名,几十年来,老将军东西奔走,为了大宋遮风挡雨,是最忠诚的卫士……他怎么会死了啊?

    “王卿,到底是怎么回事?王老将军死在了谁的手里,是怎么死的?”赵祯惊恐愤怒地质问。

    “陛下,王老将军在巡边的时候,遇到了西夏铁鹞子埋伏,根据士兵送来的消息,老将军被围困在一座山谷,人马损失惨重,身上也受了重伤,生命垂危,他逃出来送信,至于王老将军,只怕是凶多吉少。”

    赵祯一听,立刻大叫道:“不会的,老将军是大宋柱石,他不会有事的,一定能逢凶化吉,一定能!”

    赵祯像是疯了,厉声道:“景平,你立刻去西北,给朕查清楚,老将军到底生死如何,还有,是谁走漏了消息,为什么老将军会遭到西夏贼子埋伏……查,一定要查清楚,谁敢坏朕的万里长城,朕要他的满门性命!!”

    赵祯发飙了,王德用不但是功勋卓著的名将,更是赵祯的朋友,几十年任劳任怨,到了他的年纪,真的不会在乎什么名利了,老将军只想着扫平西夏,恢复云州,创造出大宋盛世,也就能含笑九泉了。

    其实在赵祯的心里,还有浓浓的愧疚,没错,就是针对王德用的愧疚!

    假如在三十年前,赵祯能挡住文官的压力,义无反顾,重用老将军,或许大宋早就不是今天这样。

    在十几年前,如果能派遣王德用主持西北大局,或许也就不会有一连串的惨败……朕有负老将军,老将军却不曾负朕!

    他为了大宋流干了热血,朕要是不能给老将军报仇,朕就不配做大宋的天子!

    赵祯的心里也清楚,王德用多半是殉国了,可是一刻没有见到尸体,他就存着一丝侥幸,或许老将军能安然脱险,或许他还不会死……

    “王卿,朕任命你为枢密副使,陕西诸路经略安抚使,立刻前往秦州上任。”

    “遵命!”

    王宁安刚从皇宫出来,迎面就碰上了文彦博。

    “听说西北出事了?”

    王宁安面色严峻,点了点头,“老将军王德用遇到了埋伏,或许已经殉国了。”

    “该死!”

    文彦博用力一挥拳,怒斥道:“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人泄露了行踪,不然怎么会被袭击?”

    王宁安此刻脑筋已经冷静下来,他切齿道:“应该是出了内鬼,据说伏击老将军的是西夏的铁鹞子!”

    “混账!”

    文彦博更加狰狞,铁鹞子是西夏的宝贝,轻易不会拿出来,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会让铁鹞子出动的。

    “景平,你只管去处置,有什么事情,老夫都鼎力支持你!需要用人,用兵,用粮,哪怕和西夏决一死战,也在所不惜!我大宋和以前不一样了!”

    “没错!”

    这时候,枢密使狄青,兵部尚书包拯,还有参知政事王安石,几位重臣也都闻讯赶来。尤其是狄青,他须发皆乍,瞳孔充血。

    王德用不光是他的前辈,还是他的老长官,听说王德用出事了,狄青比什么人都着急!

    “二郎,我也要请旨,咱们一起去西北,给老将军报仇!”

    王宁安拦住了狄青,“先别着急,我去弄清楚老将军是死是活,究竟是谁干的……等我查清了,咱们再出兵一战不迟!”

    狄青强忍着怒火,“无论如何,替老将军报仇,一定要算我一个!狄汉臣就算是流干一腔血,也在所不辞!”

    ……

    王宁安辞别了众人,风风火火离开了西京……几乎与此同时,王德用战死的消息也传开了,北海郡王府也得到了消息。

    刚刚他们还在欢庆中进士,一转眼,父子几个就脸色铁青,十分不好看。

    赵允弼攥紧了拳头,“唉,王老将军是个大忠臣,他为了赵家的江山,操劳了一辈子,八十多了,战死沙场,太惨了!”

    赵宗景,赵宗缋,几个兄弟全都放下了筷子,默默低头,突然,赵宗缋抬起了头。

    “爹,孩儿想投军,请老爹成全!”赵宗缋显得格外凝重,他继续道:“江山是赵家的,身为赵家子孙,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

第632章 老将军的下落

    根据新的宗室条例,老赵家子孙能科举,能参军,也能经商,但是只要选择了这些行业,就自动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比如眼下赵祯有两个儿子,假如不幸都夭折了,就要从宗室之中寻找继承人,北海郡王赵允弼的几个儿子都可能过继给赵祯,承袭大位。

    但是有个前提,就是必须保留宗室爵位,才能过继,如果提前改了行,去干别的,这样的宗室子弟就失去了继承王爵的资格,更别说过继成为皇子,继承大统了。

    所以赵宗缋想去参军没问题,哪怕他日后的成就比狄青还高,也不可能威胁皇权,因为继承资格被剥夺了。

    老王爷倒不是心疼这个……疆场苦啊,出生入死该有多危险?

    王德用纵横沙场一辈子,到了最后,难免死在了西夏人的手里,儿子要是投军了,万一出了事情,不是要了老王爷的命吗!

    赵允弼真是舍不得,可是他口口声声,鼓励孩子上进,拦阻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父子几个就僵在了这里。

    沉默了好久,赵宗景低声道:“大哥要去投军,咱们不该拦着……他这次不是考上了进士吗,正好就去军前充当文职,还能安全一些,先让大哥看看打仗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胜任,别一时脑袋发热,什么都不懂,就跑去当兵了。”

    赵宗缋知道兄弟是帮自己说话,他心里却在想着,要是不能领兵打仗,还投什么军!当然了,他没必要吓唬老爹,而且赵宗缋也想过了,由文转武也不是不行,比如王韶,人家就是进士出身,指挥州打仗,歼灭青唐十万大军,谁敢小觑王韶!

    “爹,您老就让孩儿去吧!日后大宋的好男儿,必是从疆场杀出来的!”赵宗缋低声道:“爹,你总不愿意自己的儿子都是饭桶废物吧?”

    “这……”

    赵允弼沉吟了许久,长叹数声,“走吧,走吧!爹不拦着你们,不过你们都听着,谁也不许丢人,只有战死的儿郎,没有屈膝的俘虏!你们要对得起身上流的血!”

    赵宗缋悚然一惊,和几个兄弟一起撩袍子,跪在了地上。

    “请父亲放心,有死而已,绝不辱没家门!”

    ……

    赵家父子并不知道,他们的对话居然成了日后皇家的铁律!

    大凡赵家子孙,最优秀者都要进入皇家武学,如果考不进去,在宗室面前,根本抬不起头。

    通过皇家武学培养,进入军中,成为大宋的将领。赵家子弟的表现也的确亮眼,身先士卒,百死不悔,在对外征战的上百年间,战死者多达千人,没有一个屈膝投降……

    王德用的死,深深改变了大宋……潜藏在所有人身体里的尚武基因被唤醒了,大丈夫征战沙场,马革裹尸,那是最高的荣誉!

    大宋的敌人还太多了,处境还太危险了,如果不能发愤图强,扫平四方,随时都会有战祸落到大家的头上。

    每一个好男儿都该投军,大宋应该像汉唐一样,把曾经的耻辱,洗刷干净……整军,备战,光复故土,扫灭敌国,开疆拓土……几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谁要是还念叨这样的话,只会招来强烈的鄙夷,那些书院的学子够一反常态,积极练习弓箭马术,研读兵书,关心战事,以往每逢文会,谈的是诗词歌赋,到了如今,全都变成了兵书战策。

    一个个指点江山,慷慨激昂,别管说得对错,至少大家关心有用的东西了……任何变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那些藏在暗处的文人,习惯拿小说话本攻击王宁安,可别忘了,王宁安是玩这一套的老祖宗。

    这么多年,王宁安不断在宣扬对外作战,从各种文章,到小说戏曲,几乎是不遗余力……而且随着收复幽州,灭掉青唐,对外作战连番胜利,普通百姓士人的心气都高涨起来。

    既然打仗有利益,为什么不动手?

    尤其是那些商人,更是最为热切。

    打仗要采购军需,他们的作坊有钱赚,打赢了能开拓市场,获得更多的物资原料,还是有利可图,战争债券又是最好的投资商品,一本万利,傻瓜才不愿意买呢!

    除此之外,吏治改革也激发了官员们的士气和斗志。

    以往是论资排辈,看学历,只要是一甲二甲的进士,不出错,按部就班,就能宣麻拜相……现在不行了,连三元及第的都被罢免了,要想升官,就要有政绩。

    试问,天下间还有比开疆拓土更好的政绩吗?

    不说王宁安,光是王韶,入仕两年,就成了一方封疆,靠的是什么,还不是军功吗?

    他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行?

    不知不觉之间,王宁安已经塑造出了一个好战的环境。

    王老将军战死,就像是一记闷棍,把大宋这头巨兽给打醒了!

    宗室子弟投军报国,新科进士投笔从戎,士兵同仇敌忾,青壮积极参军,君臣上下一心,所有人的怒气都燃烧起来。

    来吧!

    让你们吃尝尝大宋的铁拳!

    ……

    如果李谅祚知道他的行动居然打醒了大宋,给西夏招来了无穷无尽的灾祸,他绝对不会仓促下令。

    只是这世上没有后悔药,而且此时的李谅祚更没有丝毫的后悔,他沉浸在兴奋当中。

    大宋拿下了青唐,王韶积极拉拢吐蕃各部,并且把手伸向了西州回鹘,王韶根本不满足从两线夹攻西夏,他想着把西州回鹘各部拉拢过来,在西夏人的屁股后面烧一把火,到时候三面联动,一起发难。

    西夏不死都难!

    王韶是个精于布局的战略家,眼光之高明,手段之强硬,让西夏君臣颇为吃惊。他们真是想不到,一向文弱的大宋,居然出来了这么一个异类!真是太难对付了!

    李谅祚采纳了国相梁乙埋和汉奸李清的建议,设下了一个圈套,伏击老相公王德用。

    “一战成功,王老匹夫死了!”

    李谅祚高举银杯,开怀大笑,“国相和李将军妙算有方,神机过人,一战替我大夏除去心腹之患,没有了王老匹夫,西北再无人能抵挡我们的铁骑!痛快,真是痛快!”

    梁乙埋靠着妹妹的姿色当上了国相,本身又是汉人,并不受党项的贵胄看重,甚至有很多人在私下里瞧不起他。

    这一次梁乙埋憋了一个大招,终于能扬眉吐气了。

    “陛下,臣已经派出了人马,让他们务必找到老匹夫的尸体,到时候拿着王德用的头颅,送到西京,大宋的皇帝必定吓得手足无措,狼狈不堪啊!”

    “哈哈哈!”

    西夏的君臣又是一阵狂笑。

    倒是李清,这家伙官职不高,但是却心思深沉,并不盲目乐观。

    “启奏陛下,微臣以为杀了王德用虽然能威慑大宋君臣,但是这些年来,大宋国力蒸蒸日上,军队不容小觑,尤其是狄青和王宁安等人,更是比王德用难缠百倍。我们应当小心提防大宋的报复,只有再赢一场,重创大宋主力,才能弥补青唐之失,请陛下切莫懈怠,要小心应付才是。”

    李清的话很扫兴,可李谅祚知道,他说的有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