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好医生-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到这里,忽然雍容之态尽失,胖胖的脸皱成一团,苦笑着道:“想本官十年寒窗,一朝登科,长安城内游街,曲江池畔宴饮,何等的风光!不想今日功成名就,却还要头顶戒尺,口诵论语!苦乎?苦也!”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徐州刺史,牛正宏,牛大人!

    ------

    附:平安感谢书友书鱼2慷慨大方的打赏,感谢书友081116111218133,书友幸福就好;连续热情的打赏,感谢书友tongfb,书友***天鬼的热情打赏!平安非常感谢你们,真的是非常感谢,多谢你们的支持!

    感谢书友们一直的支持,如果您看着这本书还凑合,请加入书架,慢慢赏阅,后面会越来越精彩,如果您手中有推荐票,请劳烦顺手一投,平安在这里先说谢谢了,多谢多谢!

    枸杞茯苓茶

    配方:枸杞子50克,茯苓100克,红茶适量。

    制法: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末备用。

    功效:健脾益肾,利尿通淋。

    用法:每日1次,每次取粗末10克,加红茶适量,用开水冲泡代茶饮。

第68章 刺史大人家的家规() 
徐州的刺史大人牛正宏,生平有一个最怕的人,还有一件最怕的事。最怕的人是他的父亲牛不拉,最怕的事情是自己升官太慢!他既是一个孝子,又是一个官迷!

    在古代,一个人如果不孝顺父母,那这个人就极难在官场上立住脚,政敌人只要攻击他,就会用不孝这个做为理由,一攻击一个准,任谁都得趴下。所以一般来讲,做官的人都是孝子,或者说表面上是孝子!

    牛正宏是个官迷,平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进入中书省,当个实职宰相,为此他不懈努力,从不松弛。

    凡事皆有两面,虽然官迷不好,但正因为他想升官,所以就得拼命干活,现在是贞观年间,想要靠溜须拍马升官,可不是件容易事,还得靠政绩才行。

    牛正宏算得上是一个好官,徐州在他的治理之下,没有杂税之苦,又无徭役之难,百姓日子过得还算太平!

    官场上好说,可犯愁的是家里的事。牛正宏出身赤贫,他排行第六,上面五个哥哥姐姐全都是因为太穷,而过早夭折的,他的父亲牛不拉为了不让儿子再过这种苦日子,辛苦干活,甚至讨饭供他读书,为人父者当真不易。

    牛不拉的父亲给他起名不拉,就是希望儿子别再过象牛一样整日拉犁的苦日子。可牛不拉的命运,并没有因为名字而有所改变,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过上好日子。牛正宏不负父望,真叫争气,少年应试,一举登科,一直做到了刺史的高官。

    所以牛正宏最是孝顺,日子好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接父亲来享福。可日子好过之后,牛不拉由于不再辛苦劳作,体重日渐增加,而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时常斥责儿子。牛正宏小时候一犯错,牛不拉就罚他跪下背论语,现在虽然牛正宏做了刺史,可牛不拉看他不顺眼时,照样还是如此惩罚。

    今天牛正宏不小心触了牛不拉之怒,被暴骂一顿之后,又出来跪规矩,这种情况仆人们见得多了,早就习以为常,一听里面挨骂,外面就把垫子和戒尺准备好了。

    牛正宏抱怨几句,又接着背了起来。

    就在这时,外面进来一名绿袍官员,见牛正宏头顶戒尺,正在背论语,心想:“大人家的规矩还真大,三天两头的就得跪一回。不过这也说明牛老太爷教子有方,硬是调教出一位刺史。唉,当初我爹咋就没这么管过我呢,如果对我勤加督促,说不定我也能当上刺史!”

    这绿袍官员来到牛正宏的跟前,也跑了下来,却发现由于自己身材高大,而牛正宏身子矮小,两人一起跪,他竟比刺史大人高上半头!这还了得,岂能让上司对自己仰视,他忙哈下腰,硬是弯得比牛正宏矮了半截,这才开始说事。

    绿袍官员道:“大人,近来由于宋州和汴州方向发了水灾,百姓纷纷逃难到了我徐州。人一多,难免会导致粮价上涨,这样一来,我徐州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了,这是有关政绩的事情,万一涨得太多,被有人心记上一笔,报到长安,大人的脸面上就会大大的不好看了,所以这事得尽早处理,防患未然啊!”

    牛正宏点了点头,道:“不错”他一点头,脑袋上的戒尺掉了下来,啪地一声,他赶紧拾起来,又放回头顶。

    忽听楼里传出声音:“小兔崽子,有事就滚吧,等办完事再回来背书!”声音苍老,正是刺史大人的父亲,牛不拉!

    牛正宏忙道:“全听阿爷的吩咐!”拿下戒尺,站起了身。他叫牛不拉为阿爷,这是北朝时留下来的方言,称父亲为阿爷,并非是爷爷的意思。

    绿袍官员随他一同站起,心想:“老子骂儿子为小兔崽子,那他自己岂不是成了老兔子?我记得上次骂的明明是狗娘养的!”

    牛正宏下了台阶,快步向前堂走去,问道:“除了这事,还有什么?”

    绿袍官员忙道:“昨日咸同书院的山主邱问普,送来名帖,说今日要来拜见大人,他已经到了,在偏厅等着呢!”

    牛正宏哦了一声:“这事儿本官知道。你说真是怪了,邱老儿向来自命清高,从不来见本官,今天怎地登门,莫不是有求于我?”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这绿袍官员和邱问普没什么过节,但他和本州的学政却相当地不对付,听刺史大人这般说,立即接口道:“邱老儿和他的弟子把持本州贡举名单,每科必是直送长安,从不找大人商量,这是大大的不尊重,下官都替大人不平,实在是欺人太甚!”

    牛正宏嗯的了声,想想确是这个理儿,他道:“那你说邱老儿今天到来,会有什么事呢?”

    绿袍官员道:“以下官推测,必是名单出了问题,他没将哪家豪门子弟排上去,结果引起不满,而他又解决不了,所以这是来求大人多给几个名额来了!”

    牛正宏气道:“岂有此理,贡举名额乃是朝廷定下来的,哪可能说增就增,当他自己是谁?本官对这种只求虚名,不办实事的人最是讨厌,除了添麻烦之外,别的什么都不会!”

    绿袍官员陪笑道:“谁说不是呢!”

    牛正宏停下脚步,道:“不去偏厅了,让他到书房见我。还有,你就守在门外,听本官摔杯为号嗯,听本官咳嗽为号,你到时进来,说前面有重要事情,这样本官好打发他走!”

    绿袍官员忙道:“是,下官定为大人办得妥妥贴贴的!”面上含笑,快步走了。

    牛正宏转身去了书房,从书架上随手取下一本书,假装读书,等不多时,邱问普来了!

    邱问普把咸同夜话的第一卷拿去制版,事情一处理好,便来拜访牛正宏,为王平安求那个生徒名额。

    他一进屋,便见牛正宏站起身来,满脸笑容,口中连连称没能出去迎接,恕罪恕罪。邱问普自然客气一番,两人分宾主落座。

    香茶喝上两口,客气话说上三句,邱问普便将话头引入正题,道:“大人,老夫近日来见有不少逃难的百姓到了我徐州,深恐灾后有瘟疫流行,正巧得到一个药方,堪称良方,是以今日特来向大人献方!”说着他把藿香正气散的药方递了过去。

    牛正宏接过方子,看了几眼,他不通医术,看不出这药方的好坏,甚至连这是治什么病的都搞不清楚。

    邱问普道:“这个方子已经治好过几个病人,非常好使。老夫想如果过些日子一旦有瘟疫流行,那用这个方子,必可治好不少逃难来的百姓。这个方子呢,是老夫一位不记名的弟子,名叫王平安献上的,他年少有为,很想为朝廷效力,只可惜明年科考的贡举名册上没有”

    牛正宏心想:“来了,拿个破药方当引子,要谈他那点儿龌龊事了!”他可不想听,大声咳嗽了几声。

    一直守在门外的绿袍官员应声而入,道:“大人,前面有急事,还请大人速去处理!”

    牛正宏一脸的不快,装模作样地斥道:“能有什么急事,没看到本官正在陪邱老山主说话吗?”

    邱问普心想:“今天来的不巧了!”他没法将话再说下去,这时要再赖着不走,难免就要讨人厌了,只好起身告辞,打算另找时间再来,再为王平安求名额,绿袍官员送了他出去。

    牛正宏又看了一眼那张药方,哼了声,心说:“是宋州和汴州受灾,又非我徐州。就算难民大批涌入,我要做的也不过是稳定粮价。瘟疫?哪来那么多的瘟疫!即使有瘟疫,城中医生无数,也尽可处理得好!”

    他把药方随手夹到书页里,冷笑道:“这方子我要是能用得上,我牛字从此以后倒着写!”顺手将书扔进了书架,甩袖出了书房。

    ------

    附:感谢书友清林连续慷慨大方的打赏,感谢书友qq9328慷慨大方的打赏,感谢书友我是小小蛇,书友100106183041448,书友xiaomaner连续热情的打赏,感谢书友时光流水哗啦啦,书友云层空间,书友大鱼的热情打赏,平安万分感谢,诚心诚意地向你们说声谢谢!

    参麦团鱼

    配方:活团鱼1只(500~1000克);人参5克,浮小麦20克,茯苓10克,瘦火腿1000克,鸡蛋1个,生板油25克,鸡汤500克。

    制法:将活团鱼剁去头,沥净血水,用开水烫3分钟后取出,用小刀刮去背部和裙边上的黑膜,剥去四脚上的白衣,剁去爪尾。将锅置于火上,放入清水和团鱼,烧沸半小时后捞出,放在温水内撕去黄油,剔去背壳和腹甲,切成小块,摆人碗内,将火腿切成小片,生板油切成小丁,盖在团鱼上面,加葱、姜、盐、绍酒、清汤适量。将浮小麦、茯苓用纱布包好后投入碗中,人参打成细粉撤在上面,湿棉纸封口,上笼蒸2~3小时至熟烂。团鱼出笼后,拣去葱、

    功效:益气养阴。

    用法:佐餐食用。

第69章 进入书院() 
五里村。杨氏坐在书房之中,为王平安收拾东西,而王平安正在对着一个梳妆盒大小的木盒子发呆!

    杨氏道:“儿你明天就要去书院读书了,得准备齐全,那可是咸同书院啊,咱们徐州最好的读书地方,里面全都是大名士,个个都是文曲星下凡。”她看了一眼王平安,又笑道:“平安,你真给咱们老王家涨脸,娘和别人说起这事,别人都羡慕的不得了!”

    王平安回过神来,道:“娘,你不用收拾啦,我只是去那里读书,白天去,晚上回来,并不住宿,无需带行李,有啥好收拾的!”

    “得把你明天要穿的用的都收拾好,免得出了差错惹别人笑话。嗯,马车也得准备好,还有让丹若和莲雾陪你一块去!”杨氏说道。

    王平安笑了笑,母亲喜欢做这些,那随她的心愿便是。他把目光又转回到木盒子上,伸手从里面取出一个小小陶罐。

    这是一套陶制的小罐子,也就是现代常见的火罐儿。这套火罐儿是外地逃难来的百姓送他的,因他治好了百姓的病,而百姓人在难中,没有钱财相谢,有户人家便把这套极为珍贵的火罐儿送给了他。

    这套火罐儿本来是人家当做传家宝的,王平安本不想收,但非送他不可,他也只能留下,不过还是送了那户人家一笔钱,算做是买的。

    在现代,拔火罐是很普通的中医疗法,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拔火罐出现在晋朝,那时用的是牛羊等的角,所以也称角法,在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

    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由于竹筒便宜,这种治疗方法便开始普及起来,俗称吸筒。不过,倒是很少有人用陶罐,一来是因为陶罐的制做要求高,价格贵,二来是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很容易将陶罐碰碎,不方便携带,所以只有少数贵族家庭才会使用。

    王平安面前的这盒陶罐,便是一套非常精美,堪称工艺品的火罐儿!他将火罐儿放入盒中,心想:“很好,以后又多了种治疗方法!”

    杨氏把他的衣服一件件的找出,挨个的比量,挑出最好的一套,放在他的床头,这才离去,临走前还特地吩咐,让他早些起床,王平安自然答应。

    第二天一大早,王家大院里便忙了起来,一家人从上到下,满院的吆喝,都在为王平安第一天入学做准备,也不知他们忙活个啥,反正人人都有事做!

    王平安吃过早餐,在杨氏的强烈要求之下,只好带上两个小丫头,一起上了马车,进城赶往咸同书院。

    王有财和杨氏一齐送他出门,望着远去的马车,杨氏道:“儿子出息了,进了有名的书院去读书,以前想都不敢想,只盼着他没病就好!”

    王有财笑道:“可不有出息了吗,不但病好了,自己还成了医生。”老两口感慨一番,这才回院。

    王平安乘车到了咸同书院,车门一开,他先下了车,这回守门老仆可不敢拦他了,忙起身迎接,说了不少的客气话。

    丁丹若先从车上下来,转身抱起一个大大的圆形木盒,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一套精致的洗漱用品,里面手巾、木梳,小镜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个小小的洗脸盆!

    她下车之后,便是柯莲雾,金发碧眼的小姑娘也不轻松,左手拎着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书本笔墨,还有一炉上好檀香。右手又是一个盒子,里面放着各种点心、水果,还有茶叶。杨氏怕亏了儿子的嘴,凡是能想到的,都给他带来了。

    老仆看着目瞪口呆,心想:“这位公子好象不是来读书的吧,这派头也太大点儿了,竟然还带了丫环来,而且还是两个!”

    王平安心中叹气,似乎派头确是有些大了,未免纨绔,不过看书院里有钱的子弟众多,自己应该算不上什么吧!

    正要进门,忽听马蹄声响,有人叫道:“呀,这不是王兄吗,好巧,咱们又见面了!”一人骑马而来。

    王平安回头一看,竟是那晚跑来向自己问东问西的一人,好象叫赵璧的。他赶紧一拱手,道:“原来是赵兄,几日不见,风采依旧!”

    赵璧从马上跳下,走上前来,着实亲热,拉着王平安的手,问道:“王兄这是要进书院找人,不知找的是谁?里面的人小弟全都认识,可以带你去找!”他虽比王平安大着好几岁,可还是满口的王兄叫着,自称小弟。

    王平安笑道:“小弟不是来找人的,而是来读书的,打算明年应考,以后咱们就是同窗了!”

    赵璧一愣,上下打量了番王平安,又看了看他身后的两个小丫环,呆了半晌之后,忽地一挑大拇指,道:“王兄好气派,咱书院里学生虽多,但如论气势,当以王兄为第一,你当之无愧!”

    王平安苦笑一声,道:“这是母亲大人安排的,小弟也是无可奈何!”

    两人一起进了书院,王平安去找邱问普,而赵璧则直接去了书堂。

    没等王平安跨过后园,邱亭轩却迎了上来。见到王平安,邱亭轩有些尴尬,那日父亲大人将话说得太满,结果没从刺史手里要来生徒名额,还得再去第二回,这事不知怎么和王平安解释才好。

    王平安当然不会主动问起,只是问医科的书堂在哪里,邱亭轩见他不问,这才稍稍放心。他道:“咱们书院考各科的都有,但有些科学生太少,所以都并到了进士科中,大家在一个书堂里读书,愚兄这便带你去!”领着王平安到了进士科的书堂。

    咸同书院的进士科书堂,是第二大的,第一大的是明经科书堂。

    邱亭轩带着他进了书堂,里面的学生本来都在嘟嘟囔囔的背书,忽见他们到来,一起转过头来,顿时认出了王平安,这不就是那天晚上在园子里胡说八道的家伙吗,他骗得我们好苦,怎么今日又来?他又想要干什么!

    赵璧也在这个书堂里,他道:“哎呀,王兄,你也是考进士的啊!”他身旁又站起一人,竟是卢秀之,这两个纨绔子弟坐在一张桌子,不但是同窗,更是同桌!

    王平安含笑点头,和他们打招呼。

    邱亭轩引他到了一张靠窗的桌子旁,道:“这是愚兄的位置,我从今日起便不来上课了,自行温习,所以这桌子你便坐了吧!”

    “多谢邱兄!”王平安谢道,他向四下打量,见书堂虽大,但里面也坐了将近一百来人,学生们所使用的书案均极巨大,坐三四个人都没问题,但并非是独自使用,而是每桌两人,唯独他这张桌子,是一个人使用的,看来是邱亭轩的特权。

    其实他理解错了,书院里的学生哪可能用不起桌子,两人一桌是为了增进友谊。象赵璧和卢秀之便是同一类人,都属纨绔,他俩坐在一起读书,关系就亲密,日后离开学院也会互相照顾,独自用一张桌子反而不好,没有知心朋友。邱亭轩谁也瞧不起,又是师兄,所以便没有人敢和他一桌,当然他也不需要。

    邱亭轩安排好后,便要走人,临走前说了句:“王贤弟,以后再来书院,莫要穿成这个模样!”说罢,出了书堂。

    王平安冲赵璧和卢秀之干笑几声,正要坐下,却听两个小丫头道:“少爷稍等,我们收拾一下你再坐!”

    两个小姑娘一通忙活后,王平安这才坐下,丁丹若又道:“少爷,奴婢去给你打热水沏茶!”在满屋学生的目送之下,小姑娘踏着小碎步出去了。

    王平安挺不自在,他可不习惯被人盯着看,低头假装整理书本,不敢抬头。

    片刻,屋外脚步声响,进来一位老者,这老者便是教书先生,这堂课由他来上!

    一只脚刚踏进屋子,老者便是一愣,见窗下那张本属于山主之子的桌案上,摆着一个小小香炉,香烟缭绕,燃得乃是上好檀香。

    再往桌后看,只见一名少年端坐桌后,头戴象牙冠,冠质白腻,上面镶着颗硕大的红宝石,再往身上瞧,这少年身穿深蓝锦袍,衣领上绣着朵朵金色牡丹,阳光一照,金光灿烂,明显是用金丝绣成,华丽无比!

    再往这少年的身后看,竟然还侍立着一名胡人少女,这少女金发碧眼,轻纱披肩,耳上戴着金步摇,项中挂着明月珠,大红的锦衣上绣着只百灵鸟,百灵鸟的眼睛粲然生辉,竟是颗绿色的宝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