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承包王-第2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宰相的房玄龄没管其他,当即行礼道:“陛下,此时非感怀楚王离京之时,当尽早回宫商议吐蕃进犯一事。”

    毕竟同场为官多年,好歹也有些交情,不管怎么说,他也不愿意见到高士廉再次被李世民处置,当年的一众老兄弟如今已不多了。

    更何况,如今军情紧急确实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若是连这点都看不明白,房玄龄也不配称为一代贤相了。

    “回宫吧!”李世民大手一挥,登上了回宫的马车。

    在回宫的路上,李世民挠着脑袋,显然有些疑惑。

    要知道,他明明将吐蕃的副使吞弥·桑布扎扣押在了长安,而且离去的各国使臣也不过走了十几日,按照时间来算,松赞干布明显不可能知晓大唐杀了禄东赞一行人,怎么可能聚集二十万兵马进犯凉州呢?

    将心中的疑惑问出口,发现房玄龄等人面带难色,显然知道其中的关键,李世民怒了。

    “说。”

    滔天的怒火,让同在马车之中的房玄龄等人双腿发颤,其中以李承乾和李泰哥俩的脸色最为难看。

    “陛下,吐蕃的副使吞弥·桑布扎已回了吐蕃。”

    听到房玄龄这句话,又发现李承乾和李泰哥俩的表情,李世民想都没想,一个大耳刮子便抽了过去,所谓的储君和皇子的颜面早已被心中的怒火给燃烧殆尽了。

    “是何人给你们的胆子,竟敢违抗朕的旨意?”

    “陛下,此事怪不得太子殿下与魏王殿下,陛下离开长安后不久,吞弥·桑布扎便已疫病欺骗了所有人,当时吞弥·桑布扎满身红肿,诸位大臣皆认为······”

    长孙无忌的话未说完,李世民便打断道:“疫病?好一个疫病,宫里的御医果真如宽儿所言,皆是废物,朕要他们还有何用?”

    “陛下,此事也不怪宫中的御医······”

    房玄龄的话也没说完,李世民再次打断道:“不怪他们,难道怪朕?”

    房玄龄不知该怎么接过李世民的话头,心中暗道,说来还真的怪您,谁让太子与魏王都是您儿子呢!

    房玄龄不好意思开口,李承乾战战兢兢地给李世民做出了解释。

    其实,事情很简单,吞弥·桑布扎不知道用什么办法,令驿馆的小吏们都如同他一样变得满身红肿,疼痒难耐。

    李承乾和李泰哥俩,还有朝中的勋贵们根本就没有怀疑,当时只剩下庆幸了,庆幸李世民没在长安,毕竟疫病对于天下所有人来说,谈之变色。

    没有怀疑自然也就顺势而为了,加上吞弥·桑布扎装着奄奄一息的样子,李承乾和李泰哥俩和长孙无忌一合计,自然而然的将吞弥·桑布扎扔去了乱葬岗,留他自生自灭,毕竟吞弥·桑布扎陪着禄东赞来长安之时可没少给几人送礼,都要死的人,再给一刀显得大唐勋贵没有仁义嘛!

    结果不言而喻,吞弥·桑布扎逃回了吐蕃。

    如果说要怪,只能怪大唐对于疫病太过畏惧,只能怪儒家太过于注重仁义,怪李世民没教会李承乾小心谨慎。

    而远在台南的李宽,现在就在责怪自己没教会小儿子小心谨慎的道理,也在责怪李世民不要脸,竟然给小孩子下套。

    原本,来台南之后李宽是很高兴的,因为台南的情况很好。

    至少在百姓融合这方面的情况很好,李宽不知道马市长是怎么想到居民点这个办法的,但马市长偏偏就将村落修成的居民点,一户汉人一户从吕宋或中南半岛迁移而来百姓,就连不少成年人都已经学会说几句汉话了,相处融洽。

    一句远亲不如近邻的话更是被台南的百姓奉为了经典,可谓众人皆知。

    之所以人尽皆知,就不得不说马市长很懂宣传的作用了。

    之前,马市长在百姓之中考察时,见到了一个吕宋的土著背着一个汉家小子外出求医,这本来不算是什么大事,不过马市长很聪明的将这件事在台南大肆宣传,让台南成立的报社大力夸赞此事,以至于不少汉人们陷入了回忆之中。

    按照居民点的办法安置住处,周围的人家低头不见抬头见,遇到难事自然得帮村一把,或许平日里还没觉得什么,但经过宣传之后,百姓们这才发现原来这些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的土著帮衬了自己不少,自然而然的开始接纳从其他地方迁移到台南的百姓。

    借着这股来之不易的东风,报社便顺势写出了一篇关于远亲不如近邻的文章,上面还详细的解释李宽是在何时何地说出的这句话,详细的介绍了报社成员在台南各地走访询问到的情况。

    由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台南的其他情况不论,只论百姓融合的问题可谓整个华国最好的地方。

    华国现在最严重的问题,其实也就是百姓融合的问题,而台南已经作出了范本,李宽很高兴,可是没等他高兴两天,李哲却吵着要他给人手,而且还是能为官的人手,李宽郁闷了。

    事情的起因便是李世民在上元节那天晚上给李哲下套了,给李哲说他是闽州的大都督,是最高的官员,闽州的官员要他自己亲自任命才行,还说什么李宽当年也是亲自任命的闽州官员,让李哲跟李宽学。

    不仅如此,还给李哲抱怨说大唐没有合适的官员,找不出官员去闽州任职,给李哲强调责任的重要性,说什么既然接下了闽州大都督的职位,任命官员便是李哲自己的责任。

    而且,李世民还挺能把控李哲心思的,提到了李哲最为气愤的一点,说什么大唐派到闽州的官员都与平阳公主有关系,肯定会像以往的官员一般在闽州为非作歹。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还给李哲指了一条明路,找李宽要人,说什么华国的官员都是你父皇培养出来的,对你们父子二人忠心耿耿,肯定能让百姓富足起来。

    总之,李世民为了几个官员无所不用其极,最终让李哲兴奋、崇拜、憧憬的点了头,赞同了李世民的建议。

    就这样,李哲找自己老爹要人来了。

    “父皇,您答应儿臣的官员何时指派给儿臣?”

    在台南就闹了好几天,李宽一直忙着察看的台南的情况,没搭理他,这回程的路上又开始了。

    “哲儿,为父何时答应你指派官员给你?”

    李宽没好气的看着李哲,在他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答应过儿子要指派官员,如今华国都紧缺各种官员,他怎么可能指派官员去管理闽州之地。

    在李宽那直勾勾的眼神下,李哲很诚实的解释道:“孩儿这不是想要掌握谈判的主动权吗?”

    李宽点点头,还别说,若非他记忆力惊人,真差点着了小儿子的道。

    仔细想了想李哲之前在台南时求官员之时的作态,李宽问道:“这办法谁教给你的?”

    “哥哥教的,哥哥说父皇若是不记得是否指派官员给儿臣,便会答应儿臣的请求,若是父皇清晰的记得没指派官员给儿臣,儿臣也可以此与父皇讨价还价,主动权都在儿臣手中。”

    一转眼,弟弟就把自己给卖了,气得李臻狠狠揪了下李哲的小胖脸。

    “哲儿,如今华国亦缺官员,为父是在找不出官员指派给你,而且你祖父是骗你的,当年为父在闽州为官时,官员皆是大唐任命的,并非为父亲自挑选的官员。”

    “可是祖父说大唐不会派遣官员到闽州,给儿臣自行挑选官员的权力,挑选官员便是儿臣的责任,父皇不也常教导儿臣不可推卸责任啊!”

    “那父皇有没有教导过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既然是你自己的责任,你为何找父皇要官呢!”

    李哲被问傻了,张了张嘴,不知道该怎么反驳李宽。

    见不得弟弟的傻样,李臻开口道:“父皇,弟弟手下如今没有人手,他又如何能挑选出官员治理闽州呢?”

    “臻儿这是赞同你弟弟从华国带走官员治理闽州了?”

    “不错,曾祖父常教导儿臣和弟弟说,咱们一家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海外还有大片的土地等着咱们去征服,虽说闽州如今是一个烂摊子,却正好给弟弟练练手······”

    李宽打断了李臻的话,问道:“这话谁教给你的?”

    什么天生就是做皇帝的,什么烂摊子,什么练练手,他才不信自己的儿子能说出来。

    事实上不出李宽的意料,只听李臻不好意思道:“曾祖父和祖父离去之前教导儿臣的。”

    :。:

    wxi7

第523章 自作多情的李泰() 
在这个淳朴的年代,李宽觉得自己已经很不要脸了,没想到李渊和李世民比他还不要脸,李渊竟然连一家人天生就是做皇帝的话也能说出口,李世民竟然连七八岁的小孩子也欺骗。

    难道做皇帝的都这么不要脸?

    “臻儿,你曾祖父和祖父的话便不用说了,说说你自己如何看待此事,你真希望你弟弟去闽州处理那个烂摊子吗?”

    李臻没说话,只是坚定的点了点头。

    李宽笑了笑,转头看向了小儿子,“哲儿,你认为你有把握能处理好闽州的事务吗?”

    “没有。”李哲很诚实的摇头,摇了两下又点头道:“若是父皇让儿臣任意挑选官员去闽州,儿臣有把握。”

    “哦,那哲儿想挑选何人去闽州任职?”李宽有些好奇,李哲心目的人选到底是哪些人,能给李哲如此大的底气。

    “儿臣只要马周叔叔和刘仁轨叔叔两人便足以,实在不行,父皇让杜二叔陪儿臣去闽州也可以。”

    李宽是又好气又好笑,儿子年纪不大口气倒不小,开口就要自己的左膀右臂,将杜荷当成了预备队员不说,竟然还有些看不上。

    “哲儿,就算父皇答应你,可以给你官员,你认为父皇会让马周与刘仁轨等人去闽州吗?”

    李哲苦恼的摇着头,说:“不会。”

    “算了,你既然打定注意要去闽州,为父也不能不支持你,这样吧,台北五品以下的官员任你挑选几人,为父再让怀恩陪你一同去闽州。”

    李哲咧嘴一笑,笑的就像偷着鸡的小狐狸一样,他就知道提高价格后,他的父皇肯定会答应他。

    “父皇,怀恩去闽州岂不是大材小用吗?怀恩就不必陪儿臣去闽州了,父皇能答应儿臣亲自挑选官员,儿臣已经很满意了。”

    在一刻,李宽明白了。

    李哲的办法犹如商场之中的打折一样,令人有一种占到便宜的愉悦,而他竟然着了小儿子的道。

    就算如此,李宽心中却未有一丝一毫的沮丧,反而有种欣慰充斥心头。

    “为父让怀恩陪同你去闽州自然有为父的打算,你就不必拒绝了。”李宽朝海上看了一眼,仿佛看到了闽州的情况一般,叹道:“闽州的情况复杂,去闽州后便要快刀斩乱麻,为父只给你一个月的时间,若是一个月之后,你不能将闽州的事务处理好,自行向大唐陛下辞去官职。”

    派怀恩随李哲一同去闽州,李宽虽是一时想到的,但确实有他的深意。

    闽州的勋贵太多了,世家公子也不少,李哲一个六七岁的不一定能镇得住场子,而怀恩作为楚王府的“老人”,跟随他十几年,威势自然是有一些的。

    再有,便是帮村和监督李哲了。

    说到底,李哲的年纪并不大,考虑的事情并不周全,有怀恩从旁指点指点,总比李哲自己一人要强。

    更关键的是,李哲在闽州的一切作为,李宽必须要了解,怀恩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父皇如何才能做到快刀斩乱麻呢?”

    “字面意思,若是连这点你都想不明白,父皇看你也不用去闽州了。”

    李哲不满的瞅了眼自己老爹,转头看向了哥哥,只见李臻做了一个割喉的动作,李哲瞬间便点了点头,拉了一下马缰,抽了一下马屁股,跑到了哥哥身边,和李臻一起商议起了关于闽州的事情。

    没理会两个小声商量的儿子,骑在马上的李宽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在他的记忆之中,第一次来台南时,附近还是一片郁郁葱葱香蕉林,如今已全然大变样,香蕉林不见了,皆成了四四方方的农田,现在的农田虽未种上稻谷,但李宽仿佛已经看见了秧苗迎风展,稻香随风飘,稻穗时点头的景象。

    “来人。”

    李哲一声大喝,李宽被突如其来的大喝之声吓的一个激灵,脸上还残留着一丝刚刚浮现的笑容,转头,不满的看着一惊一乍的小儿子,只听李哲朝胡庆吩咐道:“立即名护龙卫加快速度,尽管赶往闽州,令闽州的王府管事收集各县官吏罪证,不得令任何一人离开闽州。”

    此时此刻,李宽觉得小儿子颇有几分皇帝的威严。

    李哲只是有几分皇帝的威严,而远在长安城的李世民却是有实实在在的威严。

    吐蕃大军进犯凉州,让李世民动了真火,经过一夜的商谈,经过武将们的一番激烈争吵,最终由李道宗和李绩拔得了头筹,带兵收拾吐蕃人。

    所以李世民给李道宗和李绩下了死命令,调拨了十万大军给李道宗和李绩,要二十万吐蕃大军全留在凉州城外,甚至说若不能令吐蕃,便让李道宗和李绩提头来见。

    虽说大唐的对外战争一般都是胜利的,但也不是没有失败过,若是败了就让一位郡王和一位国公提头来见,过分了。

    房玄龄是第一个行礼求情的,不过他求情的话只说到一半,李世民便打断了,李世民的理由很充足,他调配五十门火炮和数千枚手雷给李道宗和李绩,再加上十万大军,若是这样都不能令吐蕃大败,李道宗和李绩还有何颜面活在世上。

    提起火炮,便想到了李宽,想到了自己在台北赚到的好处,李世民便将自己打算说了出来,当然也少不了答应李宽的爵位。

    对于派遣儒士去台北学习所谓的拼音之法,大臣们是赞同;对于派遣军中武将去台北,文臣们亦是满口赞同。

    不过,对于敕封一事,众人皆反对,而且仅仅是敕封李宽舅舅的爵位,向来刚直的魏征就第一个站了出来。

    “陛下,此事不可。”

    “陛下,张允对大唐毫无功绩,岂可封为侯爵?”长孙无忌搭腔。

    “此事,朕已决定,诸卿不必多言。”李世民提高了音调,随即又平静的解释道:“张允的爵位乃宽儿用三十万贯换取的,若是你们能拿出三十万贯所求一个无权无势的侯爵,朕亦答应你们。”

    李世民的一句话,令在场反对之人傻眼了。

    三十万贯啊!

    楚王莫不是傻了吧!

    勋贵之家,十来万贯的家财是有的,但让他们拿出三十万贯,几乎没有人能拿出来,兢兢业业的干了几十年,升到了国公,挣到的家财才不过十来万贯,用三十万贯换取一个无权无势的侯爵,众人难以理解。

    而且,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要知道,李宽已在海外立国,只要将张允一家接到台湾,想要什么爵位没有,就是封个王爵也是李宽一句话的事,何不用三十万贯换取一个无权无势的大唐侯爵呢?

    李世民不在意,依旧不咸不淡的说道:“朕此行去台北,路经闽州,闽州可谓民不聊生,朕也不追究你们有谁参与其中,朕只想问问,诸位爱卿有谁能接任闽州大都督一职,在三年之内,将闽州恢复如初?”

    “父皇,闽州最高官职乃总管,并非大都督。”担心自己父皇出丑,李承乾很是好心的提醒了李世民一句。

    “朕知晓,不过如今闽州最高官职便是大都督,有何不可?”

    没什么不可的,李世民是皇帝,自然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李承乾哑口无言,在场的重臣们亦是如此。

    一来,闽州的情况到底有多复杂,大家心里都有数,明面上便牵扯到了太子、魏王、平阳公主、长孙无忌等人,还有之前便去了闽州世家和勋贵在其中,没有人有把握在三年之内将闽州恢复如初。

    二来,所谓的大都督几乎都是为皇子所设立的官职,李世民明显是打算提高某一个儿子的地位,与朝中的大臣们没有多大的关系,自然闭口不言为好。

    “既然无人敢接任闽州大都督一职,那便由朕任命了。”

    话音一落,在场的重臣们便看向了李泰,众人脸上的表情各不一样,有的高兴,有的复杂,总归一句话,李泰太受李世民宠爱了。

    要知道,年仅九岁的李泰便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

    到了贞观十年,李泰徙封魏王后,又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

    朝中皇子之中,也就李泰的封地最多,可见李世民对其宠爱,众人自然是理所当然的认定了受封之人乃李泰。

    过犹不及的道理,李泰懂,所以在接受到众人目光时,他便已然朝李世民行礼道:“父皇,儿臣德不高望不重,恐难以担此大任,更何况九弟如今仅有并州都督之职,闽州大都督理当由九弟担任。”

    真是好一个宽厚的兄长。

    这便是投靠了李泰的大臣们心中的评价。

    事实上,李泰也很无奈。

    从内心来说,他当然想接任闽州大都督一职,但他没有把握做到李世民提出条件,更重要的是,早已有不少的大臣像李世民进言,说李世民过于恩宠他,如今他不得不推辞。

    wxi7

第524章 大气的李世民() 
“何人说朕命你担任闽州大都督一职了?”

    朝中重臣和李泰瞠目结舌,这闽州大都督一职竟然不是由(自己)魏王殿下担任,难道真是(九弟)晋王殿下担任?

    不管其他人怎么想,李承乾是高兴的,一高兴的便直言不讳道:“四弟是否过于心急了?”

    原本,因为李泰的自作多情,因为朝中大臣们的目光,李世民还觉得自己过于宠爱李泰,有所亏欠李承乾,但听到李承乾这句话,亏欠之心荡然无存。

    李世民笑道:“不过,青雀知晓疼爱幼弟,朕心甚慰,遥领雍州牧之职以示奖赏。”

    雍州牧便是凉州总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