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扶着蒙老爷子的蒙云越发魁梧,去年和王博礼家的女儿成了亲,亲事还是他给主持的,本打算让蒙云带着妻子去台湾,但是看到王蓉挺着一个大肚子,最终什么也没说。
留在闽州也好,闽州还有一批士卒,有蒙云管着,李宽也放心,毕竟蒙云这傻小子的忠心,李宽从未怀疑过,那种从秦朝便流传下来的尽忠仪式,庄严郑重,由不得李宽怀疑。
宾客来的差不多,万贵妃和苏媚儿指挥着仆从侍女拿来各式各样的物件,文房四宝,缩小版的木制刀枪剑戟,算盘玉坠一样不缺,加上李明言和刘仁轨送来的贺礼等等,李宽细数了数,对面竟然摆放着二十几种物件。
侍女牵着两位公子,准备去拿东西,李宽不太高兴:“都一岁大,抓周都要牵着,能有什么出息,不准牵,走不稳,就是爬也得爬过去。”
祖父祖母对两个孩子宠的不像样,还有三位师父和小安平等人宠着,若是自己再宠着,两个孩子非成纨绔不可,对于两个孩子的教导李宽还是很严格的,就像这几日李宽给孩子喂饭一样,必须得吃完,否则谁说都没用。
两个儿子很给李宽面子,在侍女放手之后,迈着小短腿,小屁股一扭一扭的朝着摆放的物件走去,摔倒了还真就爬了过去,向来安静的李臻抓着一把木制的小刀呵呵直笑,而活泼好动的李哲却拿起刘仁轨送来的黑珍珠傻笑,抱着就往嘴里塞。
苏媚儿有些不高兴,儿子抓的东西跟她所想相差甚远,让儿子从来一遍,这次的选择很符合苏媚儿的想法,哥哥李臻抓着李宽当年编写的算学书,弟弟李哲抱着一本儒家典籍和李明言送来的楼船。
抓到书了,苏媚儿就满意了,自家以算学闻名于世,天下谁人不知楚王府算学独领风骚,儿子如今抓到了算学书,而且还是两个孩子都抓到了书。
万贵妃莞尔一笑:“好孙子,文武双全。”
李宽咧嘴,感觉牙疼,什么叫好孙子啊?那是您老重孙子,再说了,抓了刀和书就是文武双全了?那抓了珍珠和书本、楼船的小儿子成什么了?
苏媚儿和万贵妃满意,李宽不在意,这下轮到李渊不乐意了,文武双全是不错,但是楚王府这么大家的家业谁来继承,自己的两个小重孙将来怎能屈居于人下呢?
得,两个孩子为了大人们的期望又得来一遍,李渊还不放心,毫无形象的蹲在物件的前方,等着两个小重孙过来,等到两个孩子走到近前,李渊拿起木刻的印章,在两个孩子眼前晃悠,诱惑着两个孩子道:“臻儿侄儿乖···来···抓印章,咱们抓印章。”
印章代表这继承家业,可是李渊手中的印章并非寻常印章,印章之上雕着一条栩栩如生的巨龙,下方刻着龙飞凤舞四个大字——国泰民安。
许是印章上的巨龙栩栩如生,两个孩子都喜欢,抢着要,李渊老怀宽慰的大笑:“别抢,都有···都有······”
或许旁人不懂李渊的意思,但是李宽很清楚,这哪是期盼两个孩子继承家业,分明是期盼两个孩子将来成为一任帝王。
李宽估计李渊恐怕是早有打算,他这个做孙子不成器,没遵照老人家的意思,放弃大唐的万里江山不要,非要跑到鸟不拉屎的夷洲,老爷子又劝说无果,所以便把心思放在了两个重孙子身上。
毕竟,那印章看着就不像随意准备的,巨龙和国泰民安是谁都有资格抓的吗?还笑呵呵说什么都有,不用抢,可不就是给孩子找好了后路,将来一个继承大唐的帝位,一个继承老爹在海外的帝位吗?
:。:
wxi7
第383章 人老成精()
李渊的心思,李宽没猜错。
不过,他抱着这样的心思也是在李宽去台湾之后才产生的,并非早有打算。
因为他渐渐发现楚王府的家业太大了,而且不能轻易搬离大唐。
不论是谁继承了楚王府的家业,必定会受到皇帝的猜忌,而受到皇帝忌惮的臣子还能有好?被皇帝忌惮之人的下场如何,做过皇帝的李渊最清楚。
李世民在位还好说,李世民一旦退位之后呢?与其让长安城中那不成器的太子继承帝位,对楚王府开刀,导致国朝动荡不安,还不如两个小重孙中的一个继任皇帝,两个孩子由自己与李宽教导,想来才智和心性还是不会差的。
至于嫡庶之别,李渊早已看淡了,有本事,能带着大唐繁荣富强,就算是庶子又如何?而两个孩子还小这个问题在李渊看来就不是问题,李世民如今正值年轻力壮之时,再活个二三十年不成问题,毕竟有李宽在,若是李世民真有个病症啥的,让李宽回京诊治他还敢不去?
到那时,两个孩子也大了,继任皇帝正值成熟稳重之年。
当然,这一切只是李渊自己的打算,但是这打算并非出自于李渊的臆想,他是经过分析才有这样打算的,还是那句话楚王府如今的产业太大了,大到可以影响大唐一半的疆域。
如今的大唐,在商业一途上没人可以和楚王府抗衡。
整个关中之地,谁人不知挂着楚字旗的店铺乃楚王府产业;长安、太原,这两座大唐最为富庶的城市,其中的商业有一半归于楚王府名下。
还有当年那个破败不堪,如今已是大唐粮仓之一的凉州,虽不再是楚王名下的封地,但楚王府对于凉州的掌控,可比朝廷派去的官员更有力度,说凉州依旧是楚王的封地也不为过。
更别说如今的封地——闽州,看看世家大族、皇室公主王爷派了的管事就知道闽州的情况,一切皆在李宽的掌握之中,不管是谁来闽州,是龙得盘着,是虎也得卧着,敢在闽州炸翅,那就得做好豁出性命的准备,岂不见当年,陇西李氏来的嫡公子也被李宽教育了一番。
而闽州隔壁又是冯家,就算如今冯家家主冯盎对大唐忠心,但是下一代家主呢?冯智戴若是拥护李臻做皇帝呢?要知道冯智戴的女儿可是与李臻订亲了的,将来妥妥的王妃,难道就不想更进一步,让女儿成皇后?而且以闽州如今的发展速度,恐怕等冯盎死去之后,用不了几年,岭南便会尽归楚王府名下,毕竟冯智戴比起冯盎来说差远了,哪会是李宽的对手。
那时,李宽若是支持儿子接任大唐帝位,振臂一呼,可谓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哪怕要兵也同样不少,毕竟二三十年之后,李渊也不知道李宽会将台湾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李渊相信二三十年后的台湾必定不会差。
李宽当然不知道,李渊在这半年之中想了如此之多,此时的他正在酒桌上和冯盎扯皮呢?因为冯盎不知发什么疯,非要让李哲也做他孙女婿。
冯盎可不是发疯,他在闽州也有一个小探子——冯凌云,自家嫡孙拜在了李宽门下一年多,平日难得见到,如今有机会自然要考究一番孙子从李宽这里学到了多少本事。
这一考究不要紧,他却从冯凌云的口中得知了李宽在台湾待了半年多,近日才返回闽州,而且不日又要返回台湾,冯盎要是不知道李宽的打算,岂能在岭南做多年的土皇帝。
既然打算在海外自立,李臻这个楚王府世子必然会继承海外一切,而冯家到底还在大唐的土地上,李臻若是去了海外,结亲还有什么意义?当初与楚王府结亲可是奔着李宽将来在大唐为官,有人能帮冯家一把的。
既然李臻的亲事,冯家占不到便宜,自然要再找人了,比如李哲。
他就很合适,李哲并非王府世子,将来海外的帝位与李哲没多大关系,李宽也不可能亏待了小儿子,那楚王府在大唐的家业极有可能是李哲继承,继承了楚王府在大唐的家业,哪怕不为官,也有不轻的话语权,帮村冯家在朝堂上说两句公道话,轻而易举。
这些年,冯盎可没闲着,虽说不如李渊对楚王府产业了解,但他也是花费了一番苦功夫的。
“冯公,你也知道本王向来对礼数不看重,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王也从未想过强加在孩子身上,所以···若是哲儿与冯公孙女两情相悦,本王自然支持;但是,若哲儿与冯公孙女有缘无分,还望冯公莫要见怪。”
“那照殿下之意,若是哲儿看上寻常百姓之女,殿下也不会阻拦?”冯智戴听完李宽一席话,颇不以为意,觉得李宽只是找的借口而已,大唐勋贵之家的子弟怎可能娶寻常百姓之女为正妻。
岂不知,李宽是一个异数,他娶的王妃不就是商户之女吗?而且还是一个曾流落到青楼的商户之女。
“不错,哪怕将来哲儿看上了流落到青楼的苦难女子,本王亦不会阻拦,只要哲儿真心喜欢,就算是青楼女子又有何人敢言半句是非?”
苏媚儿很感动,听到李宽这番话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当年与李宽相遇的场景,但感动归感动,若是将来让她儿子娶一个青楼女子,打死她也不会让那女子进门。
做了母亲,她也明白当年李渊等人为何对她不满,自己两个儿子才一岁已贵为郡王,堂堂王爷竟然娶一青楼女子为妻,还要不要脸面了。
不过,碍于众多人在场,不能驳了自家夫君的面子,苏媚儿倒没说什么,娇嗔着看了李宽一眼。
冯智戴还想说什么,冯盎便教训道:“闭嘴,为父与殿下商议,岂有你开口资格。”
“冯公严重了,智戴说说也无妨。”李宽俨然把自己放在在了冯盎同辈上,解释道:“冯公,本王还是那句话,若是哲儿与冯公孙女两情相悦,本王必当支持,毕竟冼夫人的血脉,配谁家的儿郎都有资格。”
冯盎乃冼夫人之孙,冯家能在岭南做土皇帝这么多年,可以说皆是冼夫人之功,而且冯盎是冼夫人亲手教导出来的,对于冼夫人这位祖母敬重有加,听到李宽这句话,冯盎大笑,拍着李宽的肩膀:“就凭殿下这句话,老夫不多说了,若是殿下有用得着冯家的地方,殿下只管开口。”
老家伙力气还挺大,李宽嘴角抽搐,端起酒杯和冯盎一碰,一口饮尽。
酒足饭饱,众人散场。
冯盎遣散了两个儿子,自己却没走,反而找到了李渊,拉着李渊找到了在后院带孩子的李宽。
“堂堂王爷,成天不务正业,就知道带孩子,去书房。”李渊脾气挺大,对于李宽拒绝冯盎提出的亲事很不满。
老爷子吃枪药了,这么大火气?
仔细看了看李渊的神情,没敢顶嘴,将两个孩子交给万贵妃和苏媚儿,李宽带着冯盎和李渊去了书房。
书房之中,冯盎喝了一口茶,见怀恩始终没有出去的打算,朝李宽使劲的使眼色,李宽愣神,这老家伙咋了,难道眼睛进沙子了,一直眨眼。
怀恩或许是猜到了冯盎的意思,行礼道:“殿下,小人先行告退。”
李宽恍然大悟:“冯公有话直说便可,怀恩跟随本王多年,冯公不必担忧。”
冯盎也不客套,直言道:“今日老夫请太上皇陪同,是想请太上皇做个见证,不知殿下是否有意海外自立?若是殿下有意在海外自立,我冯家必定鼎力支持。”
冯盎有自己的打算,冯家在长安没什么根基,如今李世民在位还好,若是李世民一旦退位,新帝不可能不对冯家动手,冯家可没有楚王府这般家大业大,扛不住,他也得为冯家找一条后路了。
虽说冯盎是问话,可是却用的肯定语气,明显冯盎很肯定自己的打算,人老成精恐怕说的就是冯盎这样的老家伙。
虽震惊,但李宽依旧不动声色,笑道:“冯公说笑了,本王可没打算海外自立。”
“殿下,咱们如今也算一家人,殿下又何必欺瞒老夫呢?老夫之言句句肺腑,殿下今日就给老夫一个痛快话,殿下是否答应老夫讨点便宜。”
李宽看向了李渊,见李渊摇头,李宽笑道:“本王确实没有海外自立的打算,不过冯公这话本王却不爱听了,若是本王不答应冯公,冯公又当如何呢?”
“老夫虽称不上什么大英雄,但也并非小人,鼓唇弄舌之事老夫还做不出来,若是殿下不答应,老夫也只好盼着殿下将来能看在姻亲的份上拉冯家一把。”开始还怒气冲冲,说到最后,冯盎竟然卖起了惨。
不要脸啊!
和这种不要脸的老家伙打交道,李宽自认不是对手,因为他看不出冯盎说的是真是假,只好看向李渊,见李渊若无其事的喝茶点头,李宽无奈一笑:“本王也不瞒冯公,本王确实在台湾发展产业,人手也不足,若是冯公愿意相助,本王乐意之至。”
:。:
wxi7
第384章 祖孙议计()
冯盎倒是大方,五万的奴隶,眼都不眨的送给了李宽,让李宽感慨无限,冯家不愧是岭南的土皇帝,五万人的奴隶说送就送,这特么可不是五万头猪啊!冯家到底有多少奴隶啊!
冯家到底有多少奴隶,恐怕冯盎自己也不清楚,他只知道冯家的奴隶不少于十万之数,毕竟冯家占据占据岭南百年,百年来冯家收拢的奴隶谁能知道有多少?
冯盎祖母——冼夫人,家里本就世代为南越的首领,占据山洞,其部属有十余万家,其兄长、南梁州刺史冼挺,倚仗家势,侵略掠夺别的州县,岭表一带为他所苦,而冼夫人多次规劝,因此别郡的怨隙止息,海南、儋耳归附的有千余洞,这可皆是归附与冼夫人的。
而后冼夫人嫁给了广州高凉太守冯宝,也就是冯盎的祖父,这批人手自然而然的归于了冯家,单单是冼夫人带来的人手就不止十万。
再说冯家,冯家本是北燕的后裔,当初,冯弘投奔高丽之时,派冯融的祖父冯业带着三百人过海回归宋国,从此留在新会。从冯业到冯融,三代高凉太守,要知道冯融可是冯盎的曾祖啊!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冯盎祖父冯宝继任之时,岭南就已经是冯家的天下了。
而冼夫人和冯宝的结合,可谓双剑合璧,冯家越发强盛,南越一族也归于了冯家麾下,虽说这段时间中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冯宝战死,岭南大乱,但是冼夫人平定叛乱之后,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可见冯家在岭南的势力。
总归一句话——冯家不缺奴隶,毕竟岭南的风俗就是爱互相攻击,战败一方为奴隶嘛!
对于冯家来说,五万奴隶的价值恐怕还真不如五万头猪。
当然,这五万人不是这么好接收的,冯盎自然有其他的要求,必须要李宽带着冯凌云和冯家子嗣十余人一同前往,划分一块地区给冯家人居住。
带上冯家子嗣,李宽倒不担心,毕竟冯盎不去,冯家的子嗣还能翻天吗?
李宽打趣道:“冯公难道就舍得凌云随本王去台湾受苦?”
“殿下说笑了,凌云乃殿下亲徒,想来殿下也不会让凌云在台湾受苦。”
李宽也就是那么一问,没想到冯盎会那话挤兑他,笑了笑,没在意,与冯盎商议起了接人一事,毕竟冯家的船只比起闽州所造的楼船来说,犹如小鱼在鲨鱼面前一样,五万人还不知道得运送到什么时候。
直到傍晚,四人才从书房中出来。
晚间的酒宴,李宽依旧保持着良好习惯,没敢多喝,今日冯盎的表现还得找李渊商议商议,所以在送走冯家父子和众人之后,李宽和李渊再次回到了书房。
“祖父,您老人家说说冯盎这到底卖的什么药啊?他怎会知道孙儿打算在台湾自立呢?”
“你小子聪明反被聪明误,你以为冯盎是什么人?且不说你小子收了他孙子作弟子,你去台湾之事冯凌云了如指掌,就说你半年不在闽州,冯盎随意一打听就知道你小子的去向,你以为闽州就没有冯家的探子?堂堂王爷去台湾那地方半年之久,冯盎还能不知道你小子的打算?天下能人不止你小子一个。”
李宽一惊,倒不是惊讶冯盎在闽州有探子,毕竟他自己在广州和高州也有探子,冯家又岂会没在闽州安插探子?他是惊讶冯盎的眼见,仅凭自己在台湾待了半年时间就敢肯定自己打算在台湾自立,却非常人。
“那您觉得当今陛下会不会也知道孙儿的打算呢?会不会派兵来闽州呢?若是大军压进,咱们闽州可扛不住啊!”
“这点倒是不必担心,世民恐怕尚不知晓,岭南之地在长安人眼中终究是烟瘴之地,朝中大臣不会在意闽州的情况,自然也就不会注意到你小子,更何况你当祖父真老了,掌握不了闽州的大局了?依祖父看来,冯盎之所以知晓,恐怕还是你的弟子无意间所说。”李渊之所以这么肯定,因为他看见了冯盎在和冯凌云聊天之时的震惊之色。
而且他不得不佩服李宽的一件事,李宽一直用商人这个身份来为自己打掩护,每次从台湾返回闽州的楼船都转载货物,根本没人朝李宽打算在海外自立之上想,只是认为李宽在发展台湾的商业。
商人地位低下,被人所看不起,在这半年之中,李渊已经不知道接见了多少次与李宽交情不错的勋贵府上的管事,皆是求李渊劝说李宽在商业上不必亲力亲为的话。
“那您认为冯盎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呢?”李宽有些看不明白冯盎到底是真心投靠还想摸清事情虚实。
虽说冯盎会往台湾的送去十几个子嗣,但是冯盎这老家伙太能生了,儿子就有三十几个,十几个子嗣并不影响冯家香火,为了摸清事情虚实送十几个儿子也是有可能的,毕竟一旦摸清李宽的真实打算之后,上报李世民,李宽必然会被召回长安,到时候冯家又能在岭南称霸,所以由不得李宽不担心。
“依祖父看来,冯盎恐怕也是想给冯家留一条退路啊!冯盎毕竟老了,掌管不了冯家多少年了,他一旦去世,你说世民会不会向冯家动手?就算世民不动手,以太子的心胸会不对冯家下手吗?祖父年初之际回长安,见过太子几面,心胸狭隘,难成大器啊!你小子素来与太子不和,恐怕······”
李渊的意思,李宽又岂会不明白,所以打断了李渊的话:“祖父,孙儿真没打算回长安,咱们还是说现在的情况,按照您老的意思冯盎是真心投靠了?”
“罢了,不愿回就不回吧!祖父也劝不了你小子。”长叹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