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承包王-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父子的谈话,冯智彧听耳里伤在心里,自家老爹太能生了,到现在家中便有差不多三十给兄弟,表现寻常的兄弟们,自家老爹甚至记不住名字,自己还算是好的了,可是家中所有的好事依旧落在嫡子身上,跟自己这些庶子完全没有关系。

    庶子一直他心中的一根刺,不管他如何优秀终究还是比不过嫡子的。

    就像此次来闽州,他的话李宽根本不理会,不是与冯盎商谈便是与冯智戴商谈;而且经过一天多的交谈,他也看出了些门道,知道冯盎为何这般重视李宽,可惜结亲的好处依旧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嫡庶之别便是如此了。

    “父亲,咱们既然与楚王殿下商定好了茶园承包之事,孩儿想去打理茶园,望父亲恩准。”冯智戴的想法不错,既然好处落不到自己的头上便由自己来争取。

    冯盎别有意味的看了他两眼,笑道:“好,此事便交由九郎了,不过为父今日便把话说明白了,若是不能将茶园打理好,你以后便不用参与家中事务了。”

    在大唐,作为一家之主首先想到的是家族,随后才是亲情,这是勋贵老爷们的通病。

    “既然九弟要打理茶园,作为哥哥便交代你两句,九弟切不可插手茶叶的出售,据二哥所知,凡是楚王府承包的产业都是有楚王府之人在打理,就连广宁郡王和任城王同样如此。”

    “小弟明白,谢二哥提点。”

    “兄弟之间的争胜在为父看来是正常的,不过切不可伤了兄弟情谊,为父可不愿见到为了利益发生弑兄杀弟之事,否则别怪为父狠心。”冯盎教训道。

    李世民的位置是怎么来的,或许大唐的百姓还能被唬弄,但冯盎和勋贵们却是一清二楚,当年没有听从李世民的征召有一部分的原因便是因为冯家人都被李世民的做法给恶心到了。

    “孩儿明白。”兄弟二人同时应声道。

    :。:

    wxi7

第336章 考察南安() 
能在史书上留名的人都不是简单之辈,冯家三十多个儿子,除了嫡子之外,作为庶子的冯智彧能在史书上留名,必然是有他的独到之处。

    从闽州回到高州之后,冯智彧一心扑在了茶园的建设上,在高州四处询问当地的茶农,寻找适合建造茶园的地方,真真的的做到了亲力亲为。

    冯智彧能做到的事,李宽自然也能做到,吩咐人给冯家送去了五千贯开建茶园的钱财之后,李宽便在闽州开始了实地考察,考察的结果让李宽不太满意,当初交代闽州治下官员的事情大多都是敷衍了事。

    而且官员们还很有底气,说什么语言不通,政令得不到有效实施,这些骗鬼的话李宽自然是不信的,这些官员来闽州的时间不短了,又怎么可能出现语言不通的情况,就算语言不通难道所治之地就没有懂得两地语言的人?若不是因为没有合适人手接任,李宽真想将这些官员给杀了。

    八月十五,李宽生辰之日,没在闽县庆祝生辰,而是来了南安。

    在破败的县衙里,李宽坐在一间偏偏欲倒的房子里请主人喝茶,不是主人不想请而是他请不起,虽说闽州收购了许多茶叶,茶叶也因为囤积变得低廉,可是主人依旧请不起,透过漏风的墙壁,李宽甚至能听到妇女和婴儿的哭泣声。

    “老何啊,前不久本王不是才赏了你五十贯吗,怎么不把住的地方修一修,你看看,这是堂堂县令该住的地方吗,还不如长安城寻常百姓家的住所,就连要饭的都比你住的地方好。”

    五十贯在关中之地能建造一所不错的房子了,在岭南这样的荒野之地更不用说了。

    南安山多树茂,可以随意的砍伐,修建一座官衙只需付给工人工钱而已,在闽州一天能给一文钱的工钱便了不得了,李宽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当初那上万的战俘被他分派大水泥厂和二狗麾下承包队时的场景,他只是让夜歌翻译说要包了这些战俘饭食、给一日一文钱的工钱,夜歌连话都没翻译便跪下了,说是感激李宽仁厚。随后被李宽扶起,给战俘们翻译之后,这些战俘哭了,战场上下来的汉子哭的就像一个孩子,直挺挺的跪着谢恩。

    经过打听,李宽才知道,原来岭南根本就没有工钱一说,只需要征召便可。

    “王爷,不是小人不想修,而是发展一县之地所要的钱财太多了。”何县令苦笑。

    这是一个干实事的,李宽很确认。

    “本王此次前来是来考察的,这几日你带本王看看,考察之后本王会给你拨钱的。”李宽笑了。

    当初接触不多,李宽还不知道何县令是一个急性子,在李宽说完之后,便要带着李宽去看,只是在周边转了转,李宽便已经很满意。虽说有些杂乱,却可以看出何县令是用心了的,至少南安县城不像之前考察的县城那般脏乱不堪、臭气熏天。

    而且周边种植了大量的甘蔗,已经有一人多高了,看样子何县令是早已吩咐人手开始着手做的,让夜歌询问了不少南安县的百姓,从百姓的口中听到的多是夸赞何县令的话。

    李宽也亲自和百姓谈了许多,只是语言不通有些麻烦,要夜歌翻译,耗费的时间不短,直到傍晚时分怀恩出言提醒,众人才匆匆往县衙赶。

    “王爷,是不是买些面粉,今日乃是您的生辰,总得吃碗长寿面啊!”南安县多是以大米为食,所以面粉要贵许多,至少何县令是吃不起的。所以县衙之中没有面粉,这点在怀恩刚到南安之时便去查看过也询问过,倒不是专程去询问县衙有没有面粉的而是去察看李宽饭食的,毕竟李宽身份尊贵,怀恩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微臣不知今日乃是殿下生辰,微臣······”听见怀恩说今日是李宽的生辰,何县令慌了。

    “生辰每年都有,又不是什么大事,怎比得上百姓。”李宽打断了何县令的话,继续说:“老何你也不必请罪什么的,今日的生辰本王很高兴,因为本王收到了一份大礼,是你老何送给本王的一份大礼。不错,好好做官,本王保你今生富贵。”

    说完,李宽拍了拍何县令的肩膀。

    不管何县令是因为想要做出政绩回关中还是因为单纯的为百姓着想,都不能否认他的功劳。

    有功就要赏,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李宽看向了一旁等着自己吩咐的怀恩说:“买,多买一些,最好能在县城中买些肉食,本王此行也没带什么赏赐的物件,本王就亲自下厨做一桌,向何县令表示感激之意!“

    担心怀恩在城中找不到买饭食的地方,所以何县令朝李宽行礼之后,吩咐了差役带着李宽和老柳众人回县衙,他便带着怀恩去了南安县的猎户家中。

    在李宽他们回到县衙不久之后,怀恩和何县令回来了,怀恩提着一袋面粉,何县令提着几只野兔,看来运气不错,正好遇见了猎户今日猎到了兔子。

    老柳对剥兔皮很有经验,接过何县令手中的野兔三两下便打理了出来,交个了李宽,何县令见李宽真准备亲手下厨,连忙上前阻止,倒不是怕李宽做出来的饭食不能下咽,而是堂堂王爷哪有给下官做饭的道理。

    奈何李宽坚持,何县令只能乖乖的跟随李宽一起去了厨房。

    忙活了大半个时辰,晚饭算是做好了。

    菜肴不多,仅仅只有几碗面,一盆只加了盐的水煮兔肉而已。

    何家,人不多,加上尚在襁褓的女儿,才仅仅四人而已;何夫人抱着女儿带着儿子给李宽见了礼,李宽朝何夫人回了一礼,回礼之中充满了敬佩,能不离不弃,跟着何县令来岭南受苦,这样的女子是伟大的,李宽确实敬重,不知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敬意,所以李宽解下了腰间的玉佩递给了眼前不大的小子,毕竟送何夫人礼物不合适,他也没有适合送女子的物件。

    “殿下今日乃是您的生辰,微臣未送贺礼已是不该······”何县令躬身道。

    “行了,就知一块玉佩而已,老何不必多说了,今日乃是本王的生辰,由本王做主,大家坐下吃饭。”李宽再次打断了何县令的话。

    怀恩无语,心里直呼,别说今日是您的生辰,就算不是您的生辰也是由您做主啊!

    ············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人,面食对于何县令来说那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自从来了南安之后,他已经忘记自己有多少时日没有吃过面食了。

    看着妻儿吃的嘻哩呼噜,何县令心中满是愧疚与悔恨,想当年一家妻儿哪会因为一碗面食全然不顾形象。

    “老何,你可荣幸了,咱们王爷可是很少亲自下厨的,没想到你竟然能尝到咱们王爷的手艺。”见何县令的样子老柳便开口打趣道。

    若是放在以前,老柳理都不理会何县令,甚至还会怒目而视,要知道当年在太原发生的事老柳可是记得清清楚楚,虽说何县令当时没有冒犯之处,可是李宽遭遇刺杀作为太原县令的老何难辞其咎。

    不过现在不同了,老柳便圆滑了,知道看面猜人心了。

    “荣幸,是我的荣幸。”何县令转愁为喜。

    :。:

    wxi7

第337章 初衷() 
生日过得简单,一碗面两块兔肉便算是过生日了,却别有一番风味,来大唐十多年了,还是第一次过这般简单的生日,李宽没感觉到什么,就是怀恩和老柳他们一个劲儿的说简单了。

    饭后,何县令看着带着满足笑容的儿子,他没笑反而默默地流起了泪,一抽一抽的,不是委屈到了极致不会有这样表现。

    看着何县令的样子,李宽心里也不舒坦,说到底何县令也算是老熟人,谈不上朋友但也不是敌人,熟人落难了难免有种感慨,想当初何县令在太原也是过着老爷般的生活,现在被发配到岭南连家中妻儿一顿面食也吃不上。

    “老何啊,你在太原到底干什么了,竟然被贬到了闽州,还是一个下县县令,比起原本的太原县令也差太远了,而且你可是投靠了太原王氏的,难道王氏就不管你了?”

    李宽这话像似触及了何县令的敏感之处,擦干了脸上的泪水,一脸怒容道:“殿下,我被贬谪到岭南就是太原王氏做的,就因为我惩戒了王氏子弟,我也是按照大唐律例办的啊,依旧还是被王氏赶出了太原,本以为出了太原城可以去其他地方,没想到王氏那般心狠,把我弄到了岭南。”

    “老何,你可别骗本王,你当初可是太原王氏铁杆支持者,王氏能这般心狠?”

    “殿下,我算是看明白了,世家大族,他们在意的只有家族子弟,像我这样的一个小小县令他们是不会在意,反正投靠世家大族的小官员很多。”解释了一句,何县令长叹了一口气,“我现在也看明白了,世家大族是不可靠的,咱们这种寻常士子不会被世家放在眼里的。

    说心里话,我当初听到殿下来闽州的消息,曾担忧过,殿下也知道当初在太原我是听王氏的吩咐,可以说我与殿下之间有化不开的仇怨,但我心里却期盼殿下能早日来,殿下这些年在长安城的所作所为我都清楚,今生能跟着殿下办事确实像老柳所说那般是我分福气。”

    是不是福气李宽不清楚,他自己都不知道能走到哪一步,或许运气不好明日就死了也是有可能的,今后的事情谁又说的准呢?放眼当下才是重要的,他现在就很好奇何县令到底因为什么处罚了王氏子弟导致自己被流放到了岭南。

    在大唐贬谪一个上县县令要皇帝下旨,而李世民为何会同意王家的请求?这点李宽能想通。

    当初何县令的作为自然是逃不过李世民和李渊的眼睛的,只不过李世民看不上一个小小的县令而已,李宽估计若不是因为王氏出身的朝堂官员请旨贬谪何县令,李世民估计都给忘了,不过既然王氏请了旨,李世民应该便是顺水推舟的答应了,毕竟太原王氏没落了,李世民也要装装样子,照顾一下。

    “老何,王氏子弟到底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让你按照大唐律例来处置?”

    “殿下自从武德九年之后,太原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想必殿下也清楚,太原王氏不再像以往了,太原城中出现了高平王······”

    “这些本王都知道,高平王叔乃是陛下支持的人,有陛下默默在背后支持,高平王叔想必是变得有些嚣张了吧!”一想到历史上记载的李道立,想到李十亿当初送来的书信,李宽便猜了七七八八,估计此事和李道立脱不了干系。

    当然,造成这样的局面的是他自己,认真算起来此事跟他也有一点关系。

    “不错,高平王有陛下暗中支持,在太原越发的跋扈,除了殿下您在太原的产业没有受到影响之外,凡是太原的其他商户都受到了高平王的打压,其中以王氏为最。王氏在太原多年,又哪受得了这样的气,所以王氏子弟便带人在春风楼闹事······”

    “明白了,所以高平王叔便找到你这个太原县令,让你按照律法办事是吧!”李宽笑道,说实话,李道立在太原的作为他了解一些,总体上来说,李道立的做法对他是有好处的,就因为李道立越发的跋扈,李十亿借此机会收购了不少的小产业,否则当年送回来的收益哪能比得上长安城中的收益。

    “殿下猜测的不错,一边是高平王一边是太原王氏,本就难以处理;就算当初我投靠了太原王氏,可是王氏的子弟当着众人的面打砸高平王的春风楼,我就算想偏向太原王氏也做不到,只能依照大唐律法判了王氏子弟入狱一年,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太原王氏便上奏陛下说我贪墨了两百贯钱财,完全是按照大唐的律法来的,没有加罪也没有脱罪,我是有苦无处诉说啊,要是落在别的官员身上最多不过是罢官回老家罢了,可是落在我身上就是贬谪到岭南,而且终生不得回乡啊!”

    说完,何县令又开始默默垂泪。

    李宽没有问何县令到底有没有贪墨,因为没有必要,既然王氏敢那样说,何县令必然是贪墨了的,在太原城这般富庶地方为官,能做到不贪墨李宽才感觉奇怪。

    “本王还有一个疑惑,按你所说,既然终生不得还乡,那你大可以学其他被贬谪的官员,得过且过便好,为何还要尽心治理辖区呢?”

    “殿下,我就是一个寻常的士子,百姓到底有多苦,我也清楚;当初刚为官之时也曾有抱负,希望能治理好一县之地,希望百姓说我是一个好官,可是不知在什么时候忘记了初衷,渐渐的靠向了太原王氏;如今被贬谪到了南安,我终于找回初衷,为官者若是不能为百姓谋利便算不得官。”

    “说的好,这话说的提气。”老插嘴道。

    李宽不敢确定何县令说的是真心话还是为了在他面前表现出忠肝义胆的形象,毕竟何县令当初在太原可算是左右逢源,这样的人说的话李宽不敢全信。

    不过,不论何县令是因为什么这样说,只要能治理好南安,李宽便是高兴的。

    :。:

    wxi7

第338章 长安异象() 
时间回溯到八月十五的早上,胡庆和护龙卫经过十日马不停蹄的奔波,终于赶在小安平生辰之日到达了长安城,他们是带着李宽的礼物来的。

    没进长安城,径直来了桃源村。

    当他们到桃源村的时候,小安平可能还在被窝中熟睡,李渊也才刚刚让福伯带着仆从去皇宫接小安平老桃源村。

    或许是从小安平的第一个生日起,小安平来桃源村过生日便已经成了惯例,如今也不列外,只不过今年陪她过生日的人少了一个李宽。

    小安平可能尚在宫里的被窝中熟睡,不过桃源村的庄户们却早已经起身了,见到胡庆他们归来,在田间放水的庄户们围住了胡庆一群人。

    自从李十亿去太原接了胡庆的班,胡庆来桃源村也快有三年了,三年的时间和桃源村的庄户们完全混熟了,见到围住自己的庄户们,胡庆感觉到了久违的熟悉,虽说只离开桃源村不到半年,但他却感觉过了很久,胡庆笑了。

    “王爷在闽州很好,无病无灾;咱们庄子出去的人也很好,不少人还因为平定罗窦叛乱立下了军功升了官,虽说受了些伤,但没有人战死,大家尽可放心。”

    围住胡庆的多是妇人,不用她们开口,胡庆也知道她们要问什么,除了自家的汉子还能问什么呢?所以没等妇人们问话,胡庆便说了。

    “好···好···没事便好,对了你不再闽州护卫庄主回长安作甚?”陈老汉怒气冲冲的问着,他是桃源村中资格最老的庄户了,质问胡庆理所应当。

    “陈老叔,今日不是安平公主的生辰吗,殿下吩咐我带着护龙卫给安平公主送生辰贺礼来了。”

    经过胡庆提点,陈老汉这才明白,原来自从庄主走后大家都已经忘记了时间。

    既然明白了,那么惯例便不能丢,虽说今年李宽没在桃源村,但小安平在啊,于是在陈老汉的组织下,一年一度的庆生宴开始了,就是没有往年的那般热闹。

    在庄户们准备庆生宴席的时候,胡庆带着礼物到了李府,李府没什么变化,就是院落中的树木比离去之时更加茂盛,更加绿意盎然,多了写知了的叫声。

    跟李渊、万贵妃和孙道长见了礼,没等三人问话,小胖子他们便已经问开了,不过不是问李宽而是问平定叛乱的事,毕竟在小胖子他们眼中,二哥是无所不能,就算在大唐百姓认知中的烟瘴之地也能过的很好。

    胡庆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也不敢不耐烦,给小胖子他们详细解说了王爷在平定岭南的英勇身姿之后,很识趣的给李渊三人说了李宽在岭南的情况。

    临近午时,小安平被福伯接来了桃源村,见到胡庆愣住了片刻,然后开始吵着要找哥哥,在她的记忆中眼前这个大胡子叔叔是和哥哥一起走的。

    “安平,你忘了小胖子哥哥跟你说的话了,等你长大了哥哥才会回来,而且不能哭,不然二哥可不会回来哦!”小胖子安稳着小安平。

    “公主殿下,这是王爷给您送来的礼物。”见到小安平,胡庆才准备把礼物给拿出来,礼物很多整整一马车全是,小玩意儿不多,就是冰冻的荔枝很占地方。

    有的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