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启风云-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权威,这样容易使国家分裂。”

    徐光启问:“皇上说怀疑一切就容易使国家分裂,这其中有必然联系吗?”

    天启点头说:“有,儒家的思想讲的是师承,就是学生要无条件服从老师的思想,就算有异议也只能对老师的思想进行完善和补充,任何全盘否定老师的人都不得人心,这就保证了大明的人对老师、对君主都有着绝对的忠诚而少背叛。泰西人敢于怀疑老师也肯定敢于怀疑君主,这样的教育思想教育出来的学生忠诚度肯定不高。去年山东出了个徐鸿儒,他在山东蛊惑人心造反称帝就是对朝廷没有忠诚度,难道我们还要自己去教育一些反贼出来跟我们作对吗?”

    徐光启低头想了想问天启:“既然这些泰西人的学说这么危险,皇上是不是要赶走他们或者把他们都杀了?”

    天启说:“这没有必要,朕需要利用他们教育方法的优点,只是要避免他们的缺点在大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儒家的教育方法对把人团结在朝廷周围是很有效果的,但对寻求存在于天地万物中的真理帮助甚少。现在内部缺衣少吃外部强敌环视,如果讲道理能够讲出粮食衣物来,或者说讲道理能够把蒙古人和女真人讲得俯首称臣,朕就没必要想那么多。问题是杀敌人需要先进的武器,满足百姓的要求也需要先进的技术,所以还得跟泰西人搞好关系。”

    徐光启点头说:“臣明白了,皇上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主,目的是确保大明的稳定。同时要用好泰西的先进知识,还要学习泰西的先进教育方法,这样一来就能让大明也拥有各种新技术。”

    天启点头说:“正是这样,这也是朕坚持要把儒家学说和泰西知识结合起来教育百姓的用意,只学一样是不行的,就像人吃饭时要吃些菜,两样都吃一点比专门吃一样要均衡些。”说完看着刘宗周问道:“刘大人想明白了没有?”

    刘宗周点头说:“臣明白了,不但明白了皇上要把儒家学说和泰西知识结合起来教育百姓的原因,臣还明白了一件事,就是皇上想把全局谋划这一摊子丢出来,只是不知道皇上丢出来以后准备做什么,皇上能不能说说?”

    天启点头说:“刘大人不愧是刘大人,能够知道朕的打算。朕确实早就想脱开身去做别的事,但不把人手安排好这体系就不能正常运转。原来的内阁、吏部等是朕一手取消了的,朕又没有太祖那样的能力和精力,必须要找一些可用的人来帮忙。说实在话,你刘大人的性格并不适合谋划全局,谋划全局者必须要不拘小节懂得取舍,你在细枝末节上投入的精力太多。但是你的优点是忠诚与谨慎,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刘宗周点头说:“臣让皇上失望了,既然皇上这么说臣就先做着,有了合适的人选臣再让贤就是。”

    天启摇头说:“有合适的人也不必让贤,好好用他让他发挥作用就是了。想三国时蜀国最合适的用人是让诸葛亮主管内政,让庞统主管军务,但庞统意外身死后诸葛亮主持全局也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刘大人要记住不要有诸葛亮事必躬亲的习惯,用人用得好比自己亲自干成果大。”

    高攀龙见天启有托付责任的意思,大惑不解地问:“皇上准备把什么事务丢出来?臣怎么听不明白?”

    天启说:“这国家就像是一条船,朕就是这条船的船主,一个船主不可能亲自去划船,得管理好手下的水手让他们划。在国家事务上朕让孙承宗孙先生主管军务,保证没有外来势力侵害大明这条船,确保大明的外部稳固。在政务方面朕让信王主持,加上众多有经验的能臣帮持,就能将大明管理得井井有条。治国首先要治吏,朕让高大人及众多的东林党人管理都察院,保证官吏们不会以权谋私,这些就是在旧秩序打破后新秩序的形成。”

    高攀龙说:“皇上此举开始臣不理解,现在看来比以往的制度要好。”

    天启说:“朕的意思也是让制度越来越好,为了政务院、军务院、都察院不走错路,朕成立了博学院和圣学院,博学院管具体事务上的辅助,圣学院管全局方向上的把握,如此一来就能正常运转了。但是这还不够,现在的制度运行起来只能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朕还要想办法保证尽量多的人之利益,虽然这事很难但这是朕的责任朕别无选择。”

    见刘宗周等三人都看着自己不说话,天启对刘宗周说:“过两天朕会把圣学院和博学院中的一些职能组合起来,方便朝廷及时获得帮助,刘大人在想问题是要记住运用中庸之道,以儒家的团结凝聚精神为主体,不走极端与时俱进,如此大明才能长久强盛。”

197 监政辅政

    刘宗周和高攀龙都在询问天启空出手来准备去干什么,不过天启没有明确告诉他们,他们尽管心里纳闷也不好多问,但在不久后他们也慢慢知道了。九月初一,天启在征求了政务院、都察院等各部的意见后,下旨宣布在慈庆宫成立监政院,其作用就是协助天启监管各部。

    经过这一年多的重新布局,天启将整个大明帝国的运转机构作了一个调整,这个调整不算完美但比以前的运转方式要有效得多。他首先拆分了什么都管但什么都管不好的内阁,把原来内阁管理的事务分为军务和政务,军务院设在武英殿,专门管理军队和处理军队事务,避免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文官在军务上指手画脚,因为军队事务关系到国家安危,不能让书呆子在这中间开玩笑。军务院由他的老师孙承宗来主管,其能力和忠诚都值得信任。

    除开了军务的内阁只能以政务院的名号来处理政务,本来处理政务只需要就事论事按律而行或者商议决断,但天启知道大明官场的传统是对人不对事,就算说得再正确只要说话的人不令人满意那这事也会被反对。为了不让大家为了反对而反对,天启把管事的政务院和管人的都察院再次拆分开。在官员的升迁上规定不以功劳论功升迁而以能力升迁,并且还规定要以年龄来限制人想不断升迁的野心,政务院管事都察院管人互相支持与合作。

    大明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科举出身,在管理方面领悟到的知识不外乎是什么耕者有其田、轻徭薄赋能方法,而且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老百姓最大的恩惠,很喜欢百姓们把他们看成青天名垂青史,尽管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不青还很黑。他们的这种管理方法在正常情况下百姓们还能勉强度日,但是遇到天灾**老百姓就过不下去。这些官员在位时要捞银子,不做官了就回家买田置地当地主,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自身就变成了祸害百姓的**。

    大明现在土地上的出产本身不高,百姓们上交了赋税所剩本身就不多,如果再让这些地主盘剥一次,百姓们度日就很艰难,遇到灾害只有背井离乡。从这点来说大明官员的管理方式是落后的、越走越没有前途的管理方式。这种约束型的管理方式没有或者说扼杀了创造力,被管理者看不到前途除了忍受就是茫然。为了改变这种维持了很多年都快维持不下去的管理方式,天启决定在这种约束制度下增加点推动力和吸引力。

    大明现在是一个农业帝国,农民在忙完农活的时候都是闲着或者是在干一些劳累但没什么用的事,必须通过开矿、开工场等把休闲但很贫穷的农民组织起来做事。农民在农闲做工或者干脆丢掉土地成为全职工人,一方面可以给普通百姓一个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给那些有钱人一个新的投资渠道,避免他们只想着如何在土地上压迫剥削普通百姓。大家都有利大家才都高兴,这也可以看着是有钱人和穷人之间的新的合作方式。

    但是,如何施展推动力把农民转换成工人,如何运用吸引力将有钱人在土地上的投资热情吸引到开矿、开工场等新兴事务上,这个问题不是目前的大明官吏所能回答的,更不是他们明白并坚定去做的。为了让官员能够在社会转型期间不走弯路和回头路,也为了官员们不lang费宝贵的人力物力在不必要的事务上,天启成立了圣学院和博学院。圣学院的作用就是总结经验、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大方向的规划,博学院的作用就是在具体事务上给官员们以支持。

    比如说在某地要栽桑养蚕缫丝,博学院可以根据其要求帮助其规划桑田的种植面积,选择桑树和蚕的品种,缫丝车的制造,甚至缫丝车上的加捻装置和绞装装置的改进。而圣学院就需要在当地官府里查询资料,看本地的粮库是否充盈,周边府县的粮库是否足够。如果不满足天启规定的本县粮库中的存粮够全县人三年消耗,周边府县粮库中的粮食够一年消耗,那么圣学院就会告知政务院禁止该地种桑养蚕,就算要种也得种在山坡上河道边不得占用良田。

    政务院管事都察院管人,博学院在具体事务上支持,圣学院把握大局,天启在有大事和急事时才来看一看,这看起来能够正常运转不用太劳累。但是,大事和急事太多了,很多事情都是大家以前没有见过的,比如说移民问题、良种问题、修路、开矿、工场等问题。出于稳妥起见还是有很多人来麻烦天启,经常有人烦让天启感到很不轻松,加上日常事务的处理经过他得看,尽管别人都处理完了而且每十天才看一次。

    天启本想搞个自动化管理模式,他在确保关键权力不放手的前提下把该推的事务都推了出去,但现在看来效果不佳,丢掉一摊事又生出一摊事,这还是这几个月女真人和蒙古人忙不过来没有骚扰边关的情况下,如果现在不解决好过一阵增加上边患问题,那就该忙得焦头烂额了。天启想了很久,最后终于发现自己的失误在哪里了,原来是自己把处理大事急事这些事情看得过于简单,没有找帮手帮自己。

    天启明白原因后决定多找几个人来帮忙,在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后成立了监政院。监政院的人选就是把信王、刘宗周、徐光启、高攀龙等各部门的头拉过来,他们在监政院算是兼职,有了大事急事大家在一起先分析问题,该由哪个部门负主要责任就立即去办,该配合的部门也立即找人去配合。这几人最后给个意见出来直接实行,只需要把过程呈给天启看就可以了。

    天启这样做一个原因是认为自己一个人力量太小,应付几个人多势众的部门很吃力。另一个原因是要把圣学院和博学院跟朝中事务的执行机构结合起来。在这之前,圣学院中全是退休的老臣,博学院中也多是根据兴趣进来的人,包括很多泰西来的外国人,怎么看也只能算是两个学术机构。天启把刘宗周和徐光启这两个圣学院和博学院的头拉进监政院,虽然没有改变圣学院和博学院的学术机构性质,但方便了大明的决策机构及时得到圣学院和博学院的帮助。

    监政院设在慈庆宫是因为慈庆宫现在没人住,而且慈庆宫距离文华殿中的政务院比较近。慈庆宫在以前一直是作为太子的居住地,天启在登基之前在里面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又让信王住过,信王开府成婚后也搬了出去,现在一直是空的。在打扫改装慈庆宫的同时,天启让人以建极殿为界作了隔离,前面的慈庆宫、建极殿、仁智殿等都作为处理朝中事务的办公场所,这也包括了更前面一些的文华殿、武英殿、六科廊等。

    乾清宫在上次王恭厂爆炸时死了很多人,一些毁损的殿阁也没有再有大的修缮,加上天启现在住在养心殿轻易不上朝,所以乾清宫现在也空闲在那里等有钱又有闲了再说,就算有事要召集群臣,也可以在皇极殿或者建极殿议事。这样一来乾清宫、养心殿、慈宁宫、仁智殿、奉先殿等地方就禁止外臣出入,宫中嫔妃要出去也从后面的玄武门出入,保证内外有别以免出安全隐患。

    九月一日刚刚成立了监政院,天启就在监政院里召集大家开了个见面会,见大家来时都很新奇,天启问信王道:“信王,你也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现在又来到这里有没有什么感觉?”

    信王本只有十六岁还是个毛头小伙,不过婚后的男人都会成熟很多,经过女人的泪水和柔情后至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信王见天启问他,点头说道:“臣弟搬离这里住到现在的信王府也只有几个月,但现在看来却好像过了好多年。想起皇兄为了方便臣弟不走远路,允许臣弟在这里住还给臣弟请了几位老师,臣弟心中就充满了对皇兄的感激之情。”

    天启见信王说起给他请师傅的事,就顺口问道:“文震孟、黄尊素、钱谦益等人现在怎么样?”

    信王说:“文震孟文师傅在军务院军政处,臣弟很少见到他,只在端午、中秋等节日时打发人给文师傅送过一些节礼,听说他现在很忙,好像忙着整编军队里的一些旧习惯。黄师傅和钱师傅就在礼部,臣弟经常能看见他们,他们做事也很得体。”

    天启点头说:“既然是你的师傅就要留下心,等他们的年纪到了该提的坎,就要想办法给他们提一提,平时也经常提醒一下他们做出点成绩。今天找你们来一是初次成立监政院先开个见面会,另一个重要事情就是要你们想一想怎么在下面也成立监政机构,当然,在下面也可以说成是辅政机构。”

198 监政辅政(中)

    天启成立监政院的目的是想找些人来帮助自己,方便自己脱开身做其它事。但在别人眼里天启是在恢复内阁,虽然名目不一样但实质差不多,就算是信王、刘宗周等人心中也有如此疑问。不过当天启说要在下面成立监政机构或者称其为辅政机构时,大家都知道这不是要恢复内阁更不会是一时兴起了。

    信王首先问道:“皇兄,这监政院可以说是为了协助你监管各部,毕竟皇兄要办的事太多,像军务、大铁公司、还有比较大比较急的政务都需要你过问。但在下面成立监政或者说辅政机构有必要吗?据臣弟所知很多地方督抚平时都是很清闲的。”

    天启想了想问:“政务院现在都在忙些什么呢?”

    信王说:“由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从北方大量移民到南方去,加上皇兄在各地实行清查充实粮库、逼迫大户退田卖粮、所有人不分士绅官民全部交税等措施,现在大明全国已经不会出现大面积的饥荒了。政务院根据渤海军区的经验,要求山东、南直、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造卖新型渔船并鼓励渔民去海里捕鱼,据说效果很好渔民的积极性很高。玉米、甘薯、土豆等高产作物的成效还在统计估计不会差,政务院现在正忙着制定商税的收取细则。”

    信王说完后以为天启会高兴,至少也要仔细询问一番,谁知道天启面无表情地说:“这些事牵涉到很多部门,大方向需要圣学院来把握和提出规划,具体事务怎么做得好需要博学院给予支持,在官员的选拔任免上需要都察院认真协调。因此尽管有这么多事,信王是不是感觉也能做到得心应手呢?”

    信王想了想说:“皇兄说得对,臣弟也觉得是这么回事,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做事且全面都管,是不如多部门互相配合轻松有效率。”

    天启点头又问道:“那你想过没有,光是朝中事务都牵扯了这么多部门,每个地方的地方事务也应该很多很杂,为什么地方督抚会很清闲?”

    见信王低头不语,天启又看向其他几个人说:“你们几位也说说自己的看法,为什么朝廷忙地方闲呢?”

    刘宗周想了想说:“因为地方督抚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只需要按照朝廷的命令做事就好。”

    天启说:“刘大人说得对,地方事务其实不见得少,只不过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像京里一样管很多。你们想一想,在朝廷里既要管各地的事先规划,还要管具体实施方法,还要看最后结果,这就比地方督抚只管遵命行事要忙好多。其中政务院的预政处要根据各地反上来的具体状况提供事先规划的依据,这就使中央的考虑直接顾及到了全国的每个县,中央做事多了各省和各府县就做得少,当然就很清闲了。”

    信王点头问:“皇兄在各地成立辅政机构的意思是要让地方官员也忙起来,让中央官员轻松一些?”

    天启说:“给京中官员减轻一些现有事务是肯定的,但不是要让他们轻松,而是要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去。由中央直接指挥地方效果也不甚好,毕竟路远信息不通容易耽误事。朕还担心地方官员太清闲了会让朝廷的很多好政策得不到实施,那样一来就是以牺牲百姓的部分利益换来地方官员的清闲,这是不能容许的。但假如要求地方官员都像京中官员一样全方位考虑,那又很难可以说累死他们都做不到,因此朕想在各地成立辅政机构。”

    刘宗周想了想说:“臣有点明白皇上的意思了,皇上是不是也要在各省、各府县都成立一个像监政院一样的机构呢?这样做的确可以让地方官员根据能力和实际情况做事,不必要都呈到京里来,不过这需要很多的人才,全国几百上千个县哪里找那么多的人来做事?”

    天启说:“这就是朕找你们来商议的原因,不但要想着在哪里找这么多有用的人,还要想着如何保证各地不会因为有了完善的辅助机构而坐大,避免出现奢崇明、安邦彦这样的反贼。”

    见大家都不作声在想问题,天启说:“这事情比较大,一时半会儿恐怕想不周全,不如分个工你们看如何?”

    信王问:“皇兄准备如何分工?”

    天启说:“朕的真实想法是让几个部门互相帮助也互相监督,达到一个自动运行的目的。要做事首先就要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事,也就是说要寻找到一个方向。在以往,我们想的是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认为百姓安居乐业了就天下太平了,现在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还这样保守是不行的。那么现在究竟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做事呢?朕认为应该分为三个部分来思考,前一阵我们商议过如何继往开来的问题,朕认为应该按这个思路来寻找。”

    见信王露出很迷惘的样子,高攀龙说:“半月前皇上与臣等商讨大铁公司的事务时,曾讨论过预谋事务时应该有继往开来的想法,还要遵循中庸之道也就是不走极端与时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