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和尚的白粥馆-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虚幻的美好,把执著寄托在得不到的事物上,是不是完全没有必要呢?

第91个 岩石上的小水洼

戒嗔居住的茅山地貌是挺特别的,这里的土壤与岩石有很多种类,有适合种花草的肥沃的深色土壤,有施主们用来捏制工艺品的红土,还有一些样貌奇特的岩石。戒尘师弟有个比喻还算贴切,他说,茅山就像戒痴的衣服,东一块,西一块的都是各种颜色的补丁。

从天明寺去淼镇的路程并不算远,但在这条不算长的石板路旁,却集合了山里大部分的地貌特征,花花绿绿的土壤和奇异的山石在附近都可以见到。

这样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戒嗔也不清楚,听过戒傲解释过几次,但是过不了多久便忘记了。

顺着山路向上走,在靠近天明寺的地方,有一处岩石很特别,是一些很大体积的灰色石头。石头并不高,也还算平整,而且石面上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很光滑的,但岩石中间却有一个接一个的洞。洞口都不大,差不多在尺许的宽度,但是深度差别就大了,有的洞只是浅浅的一层,而有的洞若不小心踏了进去,整只脚都可能陷进去。

岩石层恰好是挡在山路中间的,可能是因为从石头上并不好修路,所以,当年修山路的施主特意把山路从旁边绕了一下,增加了一些路程,但是也回避了从岩石层上经过。

这片岩石并不算陡峭,对山路比较熟悉的施主,总会想绕个近道,便直接从石头上走过,选择绕路的通常只有年长点的施主或者是陪同师父们一起需要表现得稳重一点的戒嗔戒傲。

那几天,一连几天下雨,戒嗔便躲在寺里不出门。那几天来寺里的施主也很少,直到雨停后,才开始陆续有施主进寺里。

到了下午,戒嗔看到一个熟悉的施主从寺外进来,走路一拐一拐的,半条裤腿已经全湿了。戒嗔关切地跑过去问,施主坐在屋子里,一边扭着潮湿的裤腿,一边告诉我们,刚才在上山的路上,本想抄个近道,可是从岩石上跑过的时候,不小心把脚踩进了积满水的洞里了。

施主笑着说,其实踩进去之前,是先看到洞的,只是那个洞已经被雨水填满了,从外表看过去,只是一个浅浅的小水洼。

戒嗔想,若当时施主从洞边经过的时候,并没有踩进去,那么在施主的想象中,那个洞永远只是一个浅浅的小水洼,只有在施主踩进去以后,那个浅浅的小水洼才真实地变成了一个满是水的洞。

在我们心目中,一件事物的深与浅,绝对不是它的真实深度,而是你思维中的深度。

用浅的思想看待深刻的事物,那么再深的也变成了浅的,而同样道理,用深的思想去看待浅薄的东西,一样会看出很多的无中生有。

我们找不到正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运用正确的思维去找寻。

第92个 冻豆腐

离天明寺不远的地方有一块很大的空地,前几年,智恒师父突然冒出了一个主意,他说,看这地空着也挺可惜的,不如种点什么。

寺里的人听了都觉得主意不错,只是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适合在山上种,于是大家讨论了一下,最后决定种些豆子。

我们集中精力花了几天时间把那空地里的野草除去,然后去淼镇采购了一些种子,把它们播撒在空地里。此后一段时间,寺里人便多了一件事,只要一有空大家便会去看管一下秧苗,为田地灌溉除草。为田地费心的也包括戒言,因为它也会隔三差五地跑去施施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这一年,大豆丰收了,我们把收获的豆子放在阳光下晒干,装了好几大包。我们又把豆子放在杂物间里,需要就时不时地取出一点。

智恒师父很得意,若有施主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吃饭,他总要向大家好好介绍一下这盘无农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的来历,若有施主喜欢,他便会再送上一些。

平心而论,豆子的口味确实不错,只是再好吃的东西,天天吃也让人受不了,有段时间,几乎每餐都有豆子,最后弄得戒尘和戒痴吃饭都愁眉苦脸的。

有天清早,戒傲从杂物间里翻出一个小石磨来,站在院子中清洗,我问他要做什么?戒傲说,从网上查了一些资料,想来做一些豆腐。

我还是挺好奇的,虽然戒傲经常做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但是成功率也是挺高的。我便跑过去帮戒傲打打下手,戒傲按着查来的方法有模有样地做着豆腐,折腾了好半天,最后居然做成了一块豆腐。戒嗔一起跑去厨房把豆腐交给智恒师父,智恒师父问了来历,看了又看,直夸这豆腐做的好像比山下的还细腻!

到了中午,智恒师父把戒傲做的豆腐做了一份汤,还有一份炒菜,大家吃了赞叹不已,特别是戒尘和戒痴很不知足,闹着让戒傲有空再做些。

戒傲被大家夸得得意起来,过了几天,加倍努力磨了不少豆子出来,做了满满一份豆腐,送去智恒师父那里,把师父吓了一跳,师父说,你做得那么多,要真的都让我们吃完了,估计一个个都要见佛祖去了。戒傲有些不好意思,但是豆腐做了出来,看来只能把多余的豆腐放在冰箱里保存了,要不放不了许久便坏了。戒傲正准备把豆腐送去冰箱,结果戒尘与戒痴在旁听见,便主动要去放。戒傲把多余的豆腐交给他们,两人一小会儿便回来说,已经放好了。

到了第二天,戒嗔去冰箱里拿豆腐,找了半天也不见,再往下看,原来戒尘与戒痴把多余的豆腐全部塞在冷冻室了,戒嗔苦着脸取出被冻成冰棍的豆腐,交给智恒师父,把师父也吓了一跳,豆腐被放在旁边解冻,上面一个洞接着一个洞的,看来冷冻让豆腐发生了不少变化。戒嗔轻轻地叹口气,看来戒傲辛苦做出的豆腐,就这样被糟蹋了。

中午吃饭的时候,中间多了一盘豆腐,只是样子已经不再是平日所见的豆腐了,然而吃到嘴里却感到非常意外,豆腐口味很特别,比之新鲜的豆腐,可算别有一番风味。

原本只是想放在冰箱里保存的豆腐,被意外地放错了位置,而变成了另一种口味的豆腐。只是更为意外的是,味道居然也不错。

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期望,在很多时候往往和结果相差很远,但是这种意外的结果未必是失意的。

如果我们错误地走上了另一条道,那就好好地欣赏岔路的风景吧。

第93个 最不实用的捐助

戒嗔在网上认识的一个朋友说,她带儿子看新闻,告诉他,灾区的小朋友没有衣服穿,没有奶粉喝,没有饭吃。然后她儿子忧心忡忡地说,灾区的小朋友还没有玩具玩!他要捐助自己的玩具。

听到的时候,戒嗔觉得这小孩子有点傻,玩具既不能解渴,又不能当饭吃,送去了又有什么用?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错了,因为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思维,在他们的心目中,钱与玩具之间,玩具才是最珍贵的,在他的想法中,自己准备捐出去的玩具远比后来实际捐出的两百块压岁钱价值大。

戒嗔想说,在这个灾难中看似最不适宜的捐助里,恰恰包含了捐助中最最需要的真心。

灾难来临的时候,物质很重要,因为它们是受灾人的食物、药品和今后的生活保证,只是物质也有无助的时候,钱再多,也无法挽留住逝去人的身影。

还有另一件东西也很重要,那便是真心。

有个企业家捐了二百万被人骂了,很多人认为他应该捐助得更多,单纯从物质中我们并没有理由去指责,无论付出了多少,他是给予的,我们应该感恩地去接受。

但是这位企业家依然是有错的,错在他对为什么捐助二百万的解释,那是一个由很多合情合理的观点组合而成的解释,却从心灵上伤害了许多人。

有时候在难关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也需要温暖,过于冷静与理智的解释,反而成为情感失控的导火索。

在路上,我们盛气凌人地扔给乞丐一元钱,付出了,当然值得称道,但是付出的同时,我们也回收了一些东西,那就是乞丐的尊严。

既然决意要施舍了,又何必吝啬一个微笑呢?

有人痛心,所以谩骂了,谩骂中有什么呢?有真心。我们感伤自己的无能为力,希望有能力的人可以去担当,我们急切地想付出自己的真心,想替无家可归的人多索取一些温饱。但是我们也有错,因为谩骂的同时,我们一样没有注意到别人的尊严。

可能我们忘记了,强求来的物质中,是缺少真心的。

可能我们忘记了,我们在伤害另一些心,甚至我们还误伤了很多付出了的真心。

我们真的能在谩骂中索取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吗?也许未必吧。

真的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你的真心吗?可能只是我们忘记了去找寻吧。

我们在驳斥,驳斥质疑的人,驳斥谩骂的人,斥责他们不懂得感恩,斥责他们只懂得谩骂,但是我们也在犯错,我们找到了别人的错误,忘记了自己同样也在犯错。

我们也忽略别人的真心。

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要通过加重嗓音去完成的。

说话的声音越小,才越有人愿意贴近你去倾听,那样我们就靠得更近了。

离去的人没有痛苦,留下的全部交给了我们,我们需要用时间和心意去化解这痛苦,而不是用寒冷把它们冻结在心底。

第94个 戒嗔小泥巴

戒嗔初到天明寺的时候,曾经烦恼过好一阵子。

那时的戒嗔,忽然之间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即便从来没有想过,但那个本不应该属于戒嗔的生活瞬间便属于了戒嗔,还将要伴着戒嗔一生。

师父们很和气,同龄的师弟戒傲性格活跃,但不顽劣。

戒嗔不知道自己来这里的目的,只知道师父吩咐念经的时候便去念经,师父吩咐扫地的时候便去扫地。

戒嗔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不满,或许是真的没有什么不满,也不应有什么不满。

那时候寺里比现在的香客还要少,没有事的时候,戒嗔便搬个小凳子,倚在古旧的寺门旁,呆呆地望着山里,看着落叶从树枝上一片片飘落。

戒嗔会想,生活也许就会这样茫然而孤独吧,像那些树叶一样不经意地生长,但结局注定是落在脚边。人生有很多变数,但这一切仿佛不属于戒嗔,戒嗔已经望见了自己生命的终点,从剃度的那天起,戒嗔便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那就是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山不知名的小寺里做一辈子和尚。

有一种生活就像闹钟上的时针,每个人都会知道,在下一秒,下下一秒,那个时针会落在何处,戒嗔觉得自己的生活便是这样。

那时候,在戒嗔发呆的光景,智恒师父总会找些事情给戒嗔做,有时候让戒嗔去厨房替他打打下手,有时候让戒嗔替进香的施主烧点茶水。

智恒师父有点胖,可手很巧,他能做很好吃的斋饭,也能把随手摘来的枝叶做成草编玩具给戒嗔与戒傲。

戒嗔想心事的时候,智恒师父会笑话戒嗔,他说戒嗔的样子似极了他年轻时候的样子,自以为很瘦就可以有资格光发呆不运动,等最后变成大胖子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也有时,智恒师父会搬个凳子坐在戒嗔旁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戒嗔说话。只是这样寺里其他人进出很不方便,因为山门很小,而师父很胖。

戒嗔曾把疑问交给智恒师父,为什么在茅山中,有艳丽的花,有怜人的草,还有数不清的鸟兽,可最多的却是整整一座山的泥土?大部分人是不是天生和泥土一样,注定庸碌而平凡呢?

戒嗔的问题仿佛难住了智恒师父,至少智恒师父听完后很久没有说话,然后趁着戒嗔发呆的时候走开了。

戒嗔知道,不是智恒师父不知道答案。对于那些注定是不完美的答案,又何必一定要强解呢?

有天下山,智恒师父给戒嗔和戒傲带了两件礼物,给戒嗔的是一个漂亮的陶瓷小猪,给戒傲的则是一个张牙舞爪的布猴子。

戒嗔把小猪放在手中观赏,小猪制作得很精致,完全不似小镇的工艺。

看着欢快的戒嗔与戒傲,智恒师父忽然说,戒嗔你知道这小猪是什么做的吗?

戒嗔茫然地望着智恒师父。

智恒师父说,是泥巴做的。

有的笑容会绽放,仅仅是因为明了。

在我们脚下什么最不受重视呢?当然是泥巴,它们藏在某一处山林中,默默地把昨天的生活复制到明天去,谁也不会在意它们,多一点,少一点,有一点,无一点,都一样。

它们最多最平凡最无用。

只是我们应该知道,若用心去做一块泥巴,一样可以做成一块精彩的泥巴。

不是吗?

第95个 我们的方向

失去桨的小船,只会在水中游荡,留给它的是没有方向的迷茫与无处可遁的恐慌。

在大部分时刻,没有目的地的人心便和那水中小船一样,充斥着迷茫与恐慌。

有一样事物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是人心和小船都需要的事物,那就是一个航向,一个值得去寻找的航向。

得到未必是一件好事,当你得到了你自以为想要的东西时,结果可能不是你期望的无边乐趣。

没有追求的心在那一刻会失控,苦恼会重回心间。

为什么有钱人喜欢拜佛?因为得到了,没有目的地的心,开始茫然。

为什么有权人喜欢拜佛?因为得到了,权势再多,也无法改变人心中的畏惧。

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钱、很多权的施主们也未必快乐的症结。

我们烦恼得不到,我们怨恨自己的脚步一刻也无法停止地在追逐,但你不知道,这是你笑容常在的本源。

我们只以为需要得到,却不知道我们更加需要得不到。

只有得不到,才是我们走下去的动力。

只有得不到,心灵才不会游弋在夜色弥漫的荆棘丛中。

人心需要不停地去找寻,才可以不苦恼,追求无欲一样是一种找寻。

有施主说,我们不停地向前,为何依然痛苦?

循着错误的方向而去的人,自然永远得不到快乐。

苦苦追寻绝望而去,最好的结果依然是失意。

执迷于困境之中,看到的永远是不能穿越的墙。

我们的方向,并不一定在你眼睛注视的前方,它可能在四面八方。

停下疲惫的脚步,闭上眼睛,留在原地,在无音的世界中旋转,感受到清凉的那处,才是你寻找的地方。

等我们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刻,前方才有真正的空旷。

我们的前方,我们的终点,一定要放置着希望。

一个接着一个的希望。

就这样每一次走近都有快乐,每一次得到可以寻找下一个希望。

我们需要得与不得。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心向何方。

我们更需要知道我们想要的、能要的是什么。

小和尚的白粥馆③

序 做一个小和尚

戒嗔的师弟戒傲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他说从史书上观察,大凡圣人出生,多半会出现异象,比如汉高祖刘邦出生的时候,雷鸣电闪,天昏地暗,而且还有一条龙附在刘邦母亲身上;再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出生的时候,漫天都是紫气红光,像是着火了一样,而赵匡胤生下来时还伴随着奇异的香气,同样十分特别。

所以,最终戒傲师弟发现:像戒嗔这种出生的时候只下了场小雨的,最多也只能做一个小和尚了。

对于戒傲师弟的结论,戒嗔还是挺认同的。可能很多人都觉得但凡小和尚做得久了,就应该变成大和尚,大和尚的身份再坚持上几年,便应该成为大师高僧了。

其实,戒嗔觉得人生的道路,不一定是向上的。通往高处的道路虽然貌似辉煌,但是这条路就像一座金字塔一样,越往高处走,留给我们的空间便越小。如果我们最终站在了顶端,也许我们会发现,能让我们落足的只剩了一块最狭小的地方,而我们的四周全部都是下坡路。

所以,戒嗔以为人生的道路应该是向前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起起伏伏,做一个快乐而平静的自己。

说起来,时间真的过得极快,再次开始写戒嗔寺庙生活小故事的时候,已经距离上一次写故事整整三年了,而距离戒嗔第一次出现在网络上已经足足五年时间。

这五年来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最开始将这些小故事在网络上随手一贴,再到将其结集出版,陆续有了《戒嗔的白粥馆》第一、二部,及其简体版、繁体版、韩文版、泰文版等,到现在即将要出版的这本《小和尚的白粥馆3》,也就是《戒嗔的白粥馆》第三部。不得不说这样的结果很令人意外,至少这已经远远超出戒嗔当初现身网络时,所能想象得到的一切可能。

未来会如何,戒嗔如同五年前的自己一样无法预知。

但戒嗔知道在曾经度过的每一天,曾经经历的每一次思考中,戒嗔一直努力发掘未知的自己。戒嗔如今相信,在未来的时光里,一定还会找回更多的自己。

对于戒傲师弟对戒嗔小和尚命运的推断,戒嗔决定认命。因为,戒嗔的确不喜欢自己有一天成为一个站在某一个高台上,让喜欢戒嗔的人必须要疲劳地仰着头,才能看到的人。

戒嗔希望永远站在地上,站在大家身边去写作。因为,戒嗔想做的只是用朋友的态度,去说出、去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第01个 戒傲的毛巾

戒嗔和戒傲的屋子里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东西,比如戒嗔的桌子便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上面居然还刻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宣传口号,打倒什么反动集团之类的。还有一个很破旧的柜子,花纹已经模糊了,但依稀可辨当年它的精致模样,据说是民国时期的物件。

当然还有一件东西也不该忽略,那便是戒傲的毛巾。戒傲自小便用着这条毛巾,虽然毛巾的年头比不了那些桌子柜子,但是每天使用的东西,自然破损得快,所以看上去很有历史感。

起初的时候,那条毛巾戒傲用来洗脸。但用久了,毛巾上的绒毛就渐渐掉了,颜色也越洗越白,最后还破了一个洞。

虽然破了,戒傲也没舍得扔掉,只是把毛巾变成了洗脚布。但那个破洞增大的速度很快,从一个小洞开始扩展,最后变成了一个不小的洞洞。

这条毛巾就挂在架子上,戒傲留意到的时候也觉得怪难看的,也想到要换一块,只是每次去镇上的时候都会忘记。

后来,有位和寺里的和尚相熟的香客来参观。他对和尚的生活很是好奇,要求去和尚的住处看看。戒嗔和戒傲便把他请进了屋子。香客在屋子里转来转去,原指望可以发现一点特别的东西,比如,论道的茶几或者高雅的字画等等。但戒嗔的屋子很平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