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玩淘宝-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府的迁移工作告一段落,方原却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紫禁城的密使,并不是代表崇祯而来,而是掌管京畿戍卫的国丈周奎派来的。

    这个时候周奎派密使来做什么,方原一时也猜不透,便令密使进了后宫,询问究竟。

    密使冲方原恭恭敬敬的跪拜在地,仿效参拜帝皇的三拜九叩,高呼摄政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方原非常不习惯这种三拜九叩的礼节,待这个密使跪了也呼了万岁了,开门见山的问道,“周奎此行有什么说法,有事说事吧!”

    密使低声道,“摄政王,臣乃周国丈之长子,周鉴,特替父亲前来拜见摄政王。之前一直不识时务,不知摄政王天威所在,非要与摄政王作对的周皇后,是臣的妹妹。她自小就顽劣不堪,父亲几次三番都想将她赶出家门。待嫁进皇家后,便与周家再无关系。请摄政王高抬贵手,攻占京城后,放周家一条生路。”

    方原这才明白,周奎派周鉴前来密会,是知道京城迟早保不住了,替周家来向方原求情,找一条生路来了。令方原既好气又好笑的是,周奎全靠着女儿贵为皇后,才有了今日的荣宠。不仅不知感恩,反而在危难时刻,直接与周皇后划清界限,连这个女儿也不认了。

    难怪历史上这个周奎直接将唯一的外孙朱慈烺卖了两次,一次卖给了李自成,一次卖给了满清。朱慈烺躲过了李自成,却最终没躲过满清的屠刀。

    人之无情,莫过于此啊!

    当然,方原也不想去追究周家的这点破事,周奎此时前来投诚,是因为周奎有投诚的资本,那就是戍卫京城的八万明军。若这八万明军能不战而降,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又在山海关按兵不动的话,京城那是兵不血刃,唾手可得。

    方原反问道,“周家有什么资本向我投诚?”

    周鉴恭敬的道,“京畿戍卫的八万明军,愿弃暗投明,一同投降摄政王。”

    方原佯作恼怒,指着周鉴呵斥道,“周奎的中都督不过是靠着皇亲国戚的名头来的,戍卫的八万明军会听从周奎的军令?!周鉴,你在诓骗于我!”

    周鉴吓得面色苍白,连连磕头道,“摄政王天威,天威,周家哪里敢诓骗摄政王啊?!戍卫的明军大部都是京畿人,也是有妻儿老小的,从军不过是找口饭吃,哪里还敢和摄政王的天兵天将作对?父亲早就与军中不少中高层军官有了默契,只要摄政王天兵一到,立刻便投降。”

    周鉴的话纵假也有七分真,历史上李自成进入京城,京城就是不战而降。这帮官兵确实识时务,也太识时务了。

    方原面色稍和,沉吟着道,“若还有忠心的,不愿投降的军官呢?”

    周鉴忙道,“摄政王只要给我们半年至一年的时间,父亲就可以将那些顽固不化的死硬派全清扫出戍卫军。”

    方原听了是暗叹不已,周鉴的说法确实有相当的可信度。若是周家前来设陷阱,也不至于设下一个半年,一年后的陷阱。要清扫军中的忠心将领,确实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崇祯如今是外有强兵,内有奸佞,不亡国才是奇了怪了!

    方原点头应允道,“好,好,周家就去做吧!等我攻下了京城,会酌情考虑赦免了周家。”

    周鉴得到了方原的承诺,是大喜过望,正要告退,却听方原又缓缓的说道,“还有一事,需要周家鼎力相助,我也可以看一看周家投诚的诚意。”

    周鉴忙躬身道,“摄政王但说无妨,只要周家能做到的,必效犬马之劳!”

    方原沉声道,“河间府还有周遇吉的七万晋军,乃是我进军京城的拦路虎,周奎想个法子将七万晋军调离河间府,回山西去吧!”

    周鉴为难的道,“这,这,周遇吉是个顽固不化的,对朝廷是忠心耿耿。而且与父亲同是五军都督府的都督,我们调不动啊!”

    方原嘴角扬起了一丝微笑,淡淡的道,“我军会从河南的南阳府北上开封、河南二府,收复河南布政司在黄河以南的所有州府。只要我军一出动,战情紧急,周奎该知在陛下、周遇吉面前怎么说了?!”

    周鉴听了是恍然大悟,只要玄甲军从河南北上,摆出一副要渡江进入山西的架势,再加上周奎在朝堂之上周旋,周遇吉的七万晋军在河间府是呆不住的,必然会撤回山西。这么一来,从山东通往京畿的防线就彻底的空了,玄甲军便可以直逼北京城下。

    周鉴连连点头道,“摄政王简直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虽古之明君。。。。。。”

    方原懒得再听他继续拍马屁,挥手打断了他后面的话儿,“去吧!我等着周家的好消息!”

第654章 谁是乱臣贼子() 
紫禁城

    乾清宫

    崇祯这一个月来,接到了两份情报,传来的全是坏消息。

    一个是河南总督李岩派出贺锦率两万军士自南阳府北上开封府,开封府官府向朝廷发来了紧急求援信,要求朝廷立刻派军前去救援。开封府属于周遇吉的防区,周遇吉得到军报后,立刻前来京城汇报紧急军情。

    一个是吴三桂也对玄甲军想借道山海关出关一事给出了回应,关宁军认为方原想假道灭虢,趁机攻占山海关,关宁军不予放行。甚至,吴三桂本人并没有前来,而是派了山海关总兵高第回朝代为报信。

    吴三桂的回信虽礼敬有加,但态度却是一目了然,无论崇祯应不应允给方原借道,吴三桂和关宁军也不会放行。

    两份军报全都关系到与方原的冲突,崇祯逼于无奈,只能再次找来了名义上是来京城探亲,实际上是替方原来和谈的公主。

    这一次父女间的对话,只有周皇后、国丈周奎,周遇吉在一侧旁听,没有召集其他内阁、五军都督府的大臣。

    如今的内阁首辅洪承畴,虽口中没明说,其实是巴望着与满清合作,共同对付方原;吴三桂事实上已不遵朝廷号令;郑森区区的水师也在天津卫苟延残喘。

    崇祯唯一还能指望的,就只有周奎的八万明军,还有周遇吉的七万晋军。

    崇祯先将方原派军北上军报摆在了坤兴公主面前,神色冷然的道,“娖儿,这就是驸马和谈的诚意,狐狸尾巴终于还是露出来了,派军前来攻占朝廷的河南布政司。”

    公主看过了军报,又将军报交还给了崇祯,“父皇,驸马若真是有心与朝廷为敌,京畿以南至山东是一马平川,为什么不直接攻打京城,反而从河南出兵?这是驸马的和谈策略而已!”

    周遇吉朗声道,“方原不攻打京畿,无非是忌惮在河间府的七万晋军而已。”

    公主似笑非笑的望着周遇吉道,“周都督,五万晋军连个几千人的高邮卫也拿不下,能阻挡二十万玄甲军北上?!”

    她讥讽了周遇吉,又望着崇祯道,“父皇,如今在京畿地区还愿遵从父皇号令的,不过是八万京畿明军,七万晋军而已。比之孙传庭的二十万山东军,李自成的三十万闯军,孰强孰弱?连孙传庭都战败殉国,李自成都狼狈逃窜,驸马焉会惧怕京畿这点兵马?驸马不向京畿进军,而是在河南方向进攻,还是不愿和父皇真正的撕破脸啊!”

    崇祯再次陷入了沉思,若方原真的进军京畿,周遇吉的七万晋军或许能给玄甲军制造不小的麻烦,但要说能将玄甲军拒之京城之外,崇祯也不会相信。

    周奎出来说道,“陛下,当务之急,不是口舌之争,也不是判断方原是不是乱臣贼子,而是如何解河南之围啊!”

    山西、河南全是周遇吉的防区,而周遇吉的主力正在河间府,防备玄甲军北上,还能有什么法子抵挡玄甲军在河南的扩张?崇祯望着周奎问道,“周国丈,你可有良策?”

    周奎义正言辞的道,“以老臣的估计,方原此人就是爱惜名声,想当乱臣贼子又不敢公然翻脸,便想着一下下砍断京畿的左膀右臂,孤立京城,迫降朝廷。”

    “若朝廷不守河南,方原必然会继续北进,攻打山西。若山西一旦有失,京畿便是一块死地,再无可为!若朝廷守住河南、山西,纵然京城失守,还可以退去山西,倚持着太行山之险,继续坚守。方原纵然夺了京畿,立刻就会面临与满清的全面大战。我们正好可以坐山观虎斗,或是南下陕西,攻灭秦王,夺取关中扩充势力。”

    崇祯听了他分析的形势,是连连点头,“国丈言之在理,周都督,你是什么说法?!”

    周遇吉所率全是来自山西的晋军,若玄甲军攻占河南,再北上山西,这帮山西大兵哪里还愿留在远在千里之外的河间府死守?从军心、士气的角度来看,也应该回援山西。

    周遇吉打心里是赞成周奎的说法,但还是为难的道,“陛下,若晋军撤走,方原一旦从山东北上京畿,谁来护卫京畿的安全?”

    周奎冲崇祯跪拜在地,正容道,“陛下,犬子周鉴会亲率四万京畿明军前去河间府驻守,抵御方原,不成功便成仁。老臣一门深受陛下厚恩,必当以死相报。”

    若周遇吉一撤,崇祯唯一能指望的,也就是周奎,见周奎在国难当头还愿意出来担当重任,也不管是真是假,是忠心还是忽悠,感动得热泪盈眶,“周国丈,京畿的安全,尽在你一身了!”

    公主默然的看着当着父皇之面大表忠心的周奎,从内心生出了深深的厌恶。方原早派了密使前来给公主传话,周奎前些日子秘密派了儿子周鉴向方原投诚,约好了将周遇吉的晋军调离京畿,以清扫最后一个入京的障碍。

    经过周奎一连串高调的忠心表演,崇祯果然中了计,将周遇吉调离了京畿,返回山西去了,而将京畿的防务全交给了周奎。

    这就是典型的开门缉盗!

    公主望着将周奎当作最后救命稻草的父皇、母后,生出一阵难以抑制的悲哀。

    直到此时此刻,父皇、母后还没看出大明真正的乱臣贼子,其实并不是南征北战的方原,也不是什么东林党、阉党,而是那群有奶便是娘,只有私利,全无公义的官僚集团啊!

    洪承畴、吴三桂忙着向朝廷施压,要朝廷屈服于满清;国丈周奎则忙着向方原投降;最中立的郑森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唯一忠心的孙传庭、周遇吉,不过是孤忠之臣,大明临死前的回光返照罢了。

    大明江山由这群官僚集团掌舵,不亡真的是天理不容啊!

    公主突然想开口提醒父皇、母后,这会不会是方原的调虎离山之计,令父皇、母后再斟酌、斟酌,但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

    方原对她是全身心的信任,才会将全盘计划,甚至连周奎秘密投诚这么机密的消息都说给她知晓。若她出卖了方原,坏了方原的计划,还有脸再去见方原?

    何况,这也是唯一和平解放京城的计划,若一旦泄露,崇祯令周遇吉接管了周奎的京畿明军,双方的一场血战便无法避免。京畿必会大战连连,生灵涂炭。

    无论于公于私,她都不开口揭穿这个天大阴谋,左右为难之下,鼻子一酸,泪水也划过了脸颊。

    周皇后见她突然哭了起来,忙问道,“娖儿,你这是?”

    公主深嘘口气,拭了拭泪水,将之前的话儿全吞进了肚子里,淡淡的说道,“父皇、母后,那驸马借道之事,打算怎么回复呢?”

    崇祯摊开了吴三桂送来的书信,交给了公主,“娖儿,你自行看一看,不是朕要拒绝驸马,而是吴三桂不放行啊!”

    公主详细的审阅了吴三桂的书信,望着崇祯道,“父皇的意思是,父皇愿意借道,是吴三桂不愿借道,是吧!”

    崇祯沉吟道,“驸马、娖儿可以这么理解。”

    公主将吴三桂的书信收了,放进了怀里,“父皇,书信借我一用,我会立刻给驸马回信,再附带送去吴三桂的书信佐证。”

    崇祯打心眼里还是不愿借道,既然有吴三桂来顶这个锅,又有公主去向方原回信,那是最好不过,便连连点头,“一切都依娖儿!”

第655章 出使朝鲜() 
半个月后,公主从京城发出的书信再次送到了凤阳。

    书信里的内容,是京城朝廷应允方原借道,从山海关出兵辽东,攻打满清。但,山海关驻守的关宁军统帅吴三桂却拒绝了借道的建议,严禁玄甲军过道山海关。

    方原见了书信是哈哈大笑,立刻找来了景杰,将书信交给他看了。

    景杰大喜道,“老大,我们正想下房,吴三桂就送来个梯子,太好了!我们便可以宣布山海关的吴三桂与满清多尔衮勾结,图谋引满清入关,我们是替朝廷讨逆,征伐吴三桂。”

    方原与他是想到一处去了,关宁军阀集团这颗毒瘤迟早都要清理,讨伐京城朝廷,那是谋逆之名。讨伐勾结满清的吴三桂,那是名正言顺。

    但眼下若打起讨伐吴三桂的旗号,万一吴三桂真的横下一条心,带着关宁军投降了满清,那该怎么善后?若满清真的借机入关,侵扰京畿,又该如何是好?

    为今之计,还是宜静不宜动。

    方原将公主送来的书信扔在了火炉里,烧成了灰烬,淡淡的说道,“等我军正式北伐京畿之时,再打出征讨吴三桂的旗号。之前,还是不要透露半点风声吧!”

    烧了公主的书信,方原又问道,“老三,东江军镇建得如何了?”

    重建东江军镇的利害关系,景杰是心知肚明,只要等侵袭满清腹地的东江军镇建成了,借满清十个胆子,也不敢轻率的入关。到时候,吴三桂的关宁军投不投降满清,也就一战可以搞定,再无关大局。

    景杰说道,“老大,前往东江镇考察的张英回报,东江镇的皮岛早已被满清再次摧毁,岛上防御的军堡也全拆了,留了两、三百个满清鞑子看守着皮岛。我军一登陆,便全宰了,一个不留。”

    方原轻哦了一声,看来多尔衮还是吸取了之前毛文龙,以及方原辽东之战的教训,安排了几百个鞑子兵在岛上值守。这一两百个鞑子兵当然不是防御皮岛的,而是当侦查哨骑的。既然鞑子兵全被宰了,估计多尔衮此时此刻已得到了玄甲军登陆皮岛的军情。

    如今是临近深秋,再过三个月,渤海又该冰封了。海面冰封,玄甲军拥有绝对优势的舰队就必须撤离,而且鞑子兵还可以仿效攻占觉华岛的法子,顺着结冰的海面攻打皮岛,对皮岛的防御极为不利。

    方原沉吟道,“老三,我军必须在冬季来临,海面冰封之前,在皮岛上建立一个大军堡用于御寒和防御。”

    景杰也知晓其中的关节,但面现为难之色,“老大,距离渤海冰封还有三个月的时间。若从山东运送大批资源前去皮岛,一则山东准备需要时日,二则路途遥远,恐怕是来不及了啊!要不,我军先撤回来,明年开春再去登岛驻守,反正水师优势在我军这方。登不登岛,何时登岛,由我们说了算。”

    方原神色凝重的摇了摇头道,“老三,不成!我军已逼近京畿,如今又在皮岛打草惊蛇,多尔衮岂会坐视我军在皮岛重建东江镇?若我是多尔衮,既然我军今年不登岛,便可以兵分两路,一路攻占京城,以京畿为战场、山海关为后盾,狙击我军。一路前去控制朝鲜国,令朝鲜国屈服在满清的淫威之下,派出水师狙击我军登岛的军队。”

    二人站到了辽东都司的地图前,方原指着地图道,“在皮岛重建东江镇,朝鲜国的态度是重中之重!若朝鲜国向满清屈服,从陆地不断攻打皮岛,我军却要经过千里的海路运送物资前去支援,长期僵持,对我军是极为不利啊!”

    景杰点了点头道,“是,当年毛文龙在皮岛经营,靠的也是朝鲜国的暗中相助。若朝鲜国站在满清那一方,无论是毛文龙,还是我军在皮岛是呆不下去的。”

    方原一下下的拍着辽东地图,朗声道,“这就对了,我有一个法子,无须千里之遥运送大量的物资前去皮岛重建,只需要派出一个使者前去朝鲜,要朝鲜支援我军重建皮岛,物资从朝鲜国直接运到皮岛,还可以从朝鲜国招募大量民夫前去皮岛,岂不是省时省力多了。最多一两个月,便能建成一个用于防御的大军堡。”

    方原的这个法子,可以说是神来之笔,景杰也大声叫好,“好,老大果然是神机妙算,只是,派谁前去朝鲜国当使者合适?!”

    方原反问道,“朝鲜国与军方有无交往?”

    景杰想了想道,“并无交往,因地域相隔,朝鲜国与我们的交往,仅限于每年会从江南买入大量的生丝,丝绸,还有瓷器。朝鲜国气候寒冷,不适应种桑,大部分衣物都是从江南进口。朝鲜王室的一应用度也是完全仿效京城,或是江南的富商。”

    方原点了点头,这么说来,江南的物资出口遏制着朝鲜国的温饱,派出军方的人当使者,对朝鲜国并无威慑力。若是派出一个在江南主管经济的官员前去当使者,朝鲜国是无法推脱的。

    使者身份一划定,人选也呼之欲出,除了长江三角经济特区的巡抚席本桢,还能有谁?

    方原立刻下令锦衣卫将席本桢从江南星夜兼程的请来凤阳。

    席本桢被方原十万火急的召唤来,还是一头雾水,愕然问道,“摄政王,这,这是?”

    事态紧急,方原也没空再客套,哈哈大笑着上前拉了席本桢来到辽东的地图前,“席巡抚,我有一件要务委托,此事关系到京畿、辽东的战局,千万不要推托啊!”

    席本桢一听事态这么严重,正容道,“摄政王但说无妨,若要筹集军备物资,我也可去想想法子。”

    方原摇头道,“不,军备物资可以慢慢来,席巡抚却必须前去朝鲜国当一回王府的使者。”

    席本桢一听,竟然是要他千里迢迢去朝鲜国当使者,真是大吃一惊,问道,“这,摄政王,你细细与我说来!”

    席本桢乃是方原最信任的官员之一,对他没什么可隐瞒的,便将重建东江镇需要朝鲜国鼎力协助之事,一五一十的说了。

    席本桢这才恍然,原来方原是要他前去朝鲜国施压,令朝鲜国在满清与江南政权之间,站在江南政权这一方。

    这种事关朝鲜国国运的抉择,席本桢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把握能说服朝鲜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