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玩淘宝-第2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邢氏的儿子高元爵还被方原扣押了当作人质,为了保住高元爵一命,邢氏这些日子还是干了些实事的,也联络了威海卫里的一些中低层军官。这些军官之前本是高杰的属下,后来朝廷将登州府划给了郑森管理,这些军官是登州人,不愿离开登州,便加入了郑森的麾下。

    邢氏开口道,“摄政王,我们已联络了威海卫里的指挥使一人,千户五人,百户二十七人。他们愿意与我军里应外合,攻破威海卫。”

    方原岂会信邢氏的片面之词,反问道,“邢氏,准备里应外合的有些什么人?为什么要投降?投降的条件是什么?!”

    邢氏故意卖关子道,“这个,摄政王能不能交由我们全权处置,到时候保管摄政王兵不血刃的进入威海卫。”

    方原见她是语焉不详,更是闪烁其词,狠狠的一拍桌子,怒斥道,“邢氏!你简直大胆!还来与我讨价还价?!”

    “来人!将邢氏、高元爵全拖下去砍了!”

    邢氏见他突然大动肝火,吓得花容失色,忙跪拜在地,“这,这,摄政王,我岂敢和你讨价还价,我们只是,只是,担心。。。。。。”

    方原面如寒霜,冷冷的说道,“担心什么?!”

    邢氏低声说道,“担心摄政王会不会过河拆桥,出尔反尔,攻占了威海卫后,暗杀了我们母子。”

    方原这才清楚邢氏的心思,并不是在和自己讨价还价,而是担心母子两人的性命,不由得冷笑道,“邢氏,你简直是妇人之见!我方原堂堂一个摄政王,以统一天下,扬大明国威于四方为己任。岂会和你们母子玩什么阴谋诡计,失信于天下人?!”

    “你听好了!我方原承诺过的事,就是金口玉言,比圣旨还管用。我说了饶你们母子,给你们荣华富贵,就不会食言!”

    邢氏抬起头来望着他道,“那摄政王能不能收我儿为义子,我们必定为摄政王鞍前马后效力,绝不敢再有二心。”

    方原微微一怔,这一幕在历史上也似曾相识。历史上,高杰被许定国击杀之后,邢氏为了给高元爵找一个靠山,便要高元爵认史可法作当义父。当时史可法既想拉拢高杰所部的势力,又不愿与流寇为伍,左右为难之下,故意令高元爵去认了太监高起潜当了义父。

    正是因为史可法将高杰的部众当成了‘二等公民’,所以在清军南下之时,邢氏干脆带着高元爵,还有高杰的部众全投降了满清。

    如今邢氏再次提出了认方原当义父的想法,就是历史的重演。

    论情理,方原也和史可法一个心思,不想当这个义父。但在这个乱世,拉拢属下的法子,要么是结为姻亲,要么就是结为义子义父。张献忠的麾下大将孙可望、李定国全是他的义子,而且没一个反叛,可见这种义父、义子的关系,还是比纯粹的君臣关系更有约束力。

    方原暗中思量了收高元爵当义子的好处。

    其一,当然是拉拢这一支势力,以免再生变故;

    其二,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农民军出身的军队立一个标杆。方原对流寇、农民军也是一视同仁,并没有半点歧视。将来平定流寇之时,派出高元爵所部出马劝降,或许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官兵的空口白话,那些流寇或许不信。流寇出身的邢氏、高元爵前去劝降,可信度总该高出不少。

    其三,也是最有趣的一点,他西征李自成时,还想派出邢氏、高元爵这支军队上战场,令李自成的老婆,和与情夫生的儿子,去和李自成打仗,这个场面想一想就觉得好笑。

    方原思来想去,抛开了面子因素,出身因素不说,收这么个义子还是利大于弊的。

    他思索了一会,嘴角扬起了一丝笑意,“好,若是能助我拿下威海卫,我收高元爵当义子。”

第597章 攻打威海卫() 
因方原要留在济南府主持军政事务,顺带和京城朝廷打一打嘴炮,攻打威海卫的一战,方原全权委托给了张英来主持。

    张英所部有四万兵马,再加上邢氏、高元爵所部的一、两万余人马,这一次攻打威海卫战役的军队数量达到了近六万,派给张英的火炮共有一百门,军粮、火药也是管够。

    为了给郑森施压,方原还给施琅的水师下令,令全军佯攻天津卫的大明水师,迫使郑森左右难以兼顾。

    一个月后,威海卫之战终于打响。

    方原在山东免了两年税赋,这个消息早就传到了郑森盘踞的登州府。这么优待的条件,再对比郑森自到了登州府后实行的军管措施,那是天壤之别。登州府无论是官吏,还是百姓,都是一万个支持玄甲军攻占登州府,将郑氏所部赶走。

    自玄甲军踏入登州府境内,登州府的州县里,只要没有大批郑军驻扎的,立刻就开门投降了。

    只有登州府治所蓬莱县,因驻扎了周全斌所率的五千兵马,没人敢开门投降,还在继续抵抗。

    张英一面令邢氏等人去联络威海卫旧将,准备里应外合的策应,一面全军开拔到蓬莱县攻城,先拔出了这个顽抗的钉子。

    郑军军心、士气、战力全都不如玄甲军,甚至连民心也在玄甲军这方,战事的进展没有任何的悬念。玄甲军炮轰了两日两夜,城内的郑军已是人心惶惶,敢继续站在城墙上守卫的都少之又少。

    周全斌见全军将士斗志全无,只能想出一个法子,在城里抓了一,两万青壮男子当肉盾,出城往玄甲军火炮阵地冲锋,郑军军士则在后督战,趁虚杀敌。

    周全斌打的是如意算盘,但却显然低估了这一,两万青壮的反抗斗志。众人刚刚一出城,被压在最前方的两万青壮,要么是一哄而散,逃得不知所踪,给玄甲军让出了一条路;要么就是调转枪口,带着玄甲军士反戈一击。

    这一、两万当肉盾的百姓,非但没有扰乱玄甲军的阵型,反而是将郑军的阵型彻底冲散。周全斌砍杀了几人,但往城门蜂拥而至的百姓是越来越多,根本制止不了败退之势,只能仓皇逃窜回城。

    周全斌逃进城里,担心玄甲军趁势入城,立刻下令守城的军士立刻关闭城门。但因下面的郑军为了偷懒,全是抓的青壮百姓去开门关门。

    这些青壮本就对郑军恨得咬牙切齿,眼下复仇的机会终于到了,哪里还会听从周全斌的指令前去关闭城门,反而是大开城门招呼着随后杀至的玄甲军士进了城。

    民心所向,大势已去,周全斌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再坚守,只能选择率军弃城而逃。

    他留下了两千本地招募的军士守城,带着三千郑氏的亲兵逃出了蓬莱县,直接去了海边的港口,乘着早已备好的战船,南下逃去了威海卫。留守的两千军士见主将已逃,还守个屁,举众向玄甲军投降。

    张英接受了这些本地军士的投降,率军开进了蓬莱县城。县城之内,百姓是欢声雷动,家家户户在门口摆上了白面馍和茶水,欢迎玄甲军正式接管登州府。

    蓬莱一战,玄甲军只放了两天的炮,连攻城还没开始,郑军就不战而逃,可说是兵不血刃的拿下了登州府的治所蓬莱县。

    至此,登州府的州县全没了郑军的踪影,两、三万郑军全部在威海卫集结,不敢再分兵作战。

    张英在蓬莱县休整了三日,安民之后,再次出兵集结大军南下,准备攻打登州府最后一个郑军的据点…威海卫。

    周全斌率兵逃回威海卫之后,郑森已是山穷水尽,立刻召来了刘国轩、周全斌二人询问下一步的对策。

    败军而回的周全斌颓然说道,“郑总兵,玄甲军陆战战力之强,天下没有一支劲旅能出其右。连孙传庭的二十万明军都败了,我们还怎么打?!”

    水师统领刘国轩道,“郑总兵,单是海战还可以一战,若是陆地失守,这一战没有胜算,必败无疑。”

    郑森默然的看了两人一会,叹道,“照你们的说法,我军该如何是好?!”

    刘国轩低声说道,“郑总兵,我还得到一个消息,施琅的舰队再次出港,这次的目标不是威海卫,而是天津卫,施琅是想趁机歼灭我军撤退至天津卫的舰队!”

    郑森猛地一惊,他将主力战舰全撤去天津卫,就是要保存水师的实力。若被施琅越过威海卫,直接攻打天津卫,全歼了这支水师,便真正的大势已去。

    刘国轩继续劝道,“郑总兵,山东已全线沦陷,再和玄甲军硬碰硬的战下去,也是重蹈孙传庭覆辙,白白损兵折将,毫无意义。我们还是保住有用之身,全军撤去天津卫驻守。等朝廷集结所有兵马,再和方原一战吧!”

    郑森在威海卫经营了两、三年,将威海卫打造成得固若金汤,就这么弃了威海卫,白白送给方原,他还是有些不舍,“除了撤退,就没其他的法子了?白白令方原在威海卫捡了个大便宜?!”

    众人正商议间,军士急匆匆来报,玄甲军的先锋部队已开至威海卫之外驻扎。

    来得这么快?!

    郑森却不知这支抵达威海卫下的军队,不是张英的主力军队,而是邢氏、高则的军队。

    郑森还在迟疑间,又一个军士前来汇报,威海卫内的左营传出军士哗变的消息,正在攻打看守城门的前军营,准备和玄甲军里应外合的攻占威海卫。

    郑森一听威海卫内还有叛变,气得厉声呵斥道,“周统领,立刻率军前去平定叛乱。叛军全杀了,一个不留!”

    周全斌正要遵命前去,却被刘国轩死死的拦住了,“郑总兵,纵然平定了叛乱,也守不住威海卫,白白损耗军力罢了。无论什么叛乱,也由他们去了,撤退吧!”

    郑森的脑子从激愤中渐渐清醒过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见风使舵的墙头草遍地都是,杀几个对大局能有什么影响,反而是耽搁了撤退的时机。

    刘国轩又沉声说道,“临撤退之前,我们可以一把火烧了威海卫,我们得不到威海卫,也绝不资敌!”

    郑森赞同了刘国轩的这个建议,下令不必去理会里应外合的叛军,令周全斌率军准备烧城的事宜,刘国轩则负责将所有物资全搬运上船,由水师尽数运走。

    两日后,等张英所率的主力赶到城下与邢氏、高元爵所部汇合之时,却见到威海卫里燃起了熊熊大火。

    因火势太大,玄甲军无法进入卫城之内,直到五日后,大火熄灭,张英才率军进入威海卫城。

    整个威海卫早已是残垣断壁,百姓烧死烧伤的,以数千计。

    郑森率军撤了,唯一残余的军队,就是配合着里应外合的明军,只余下了三百余人,余下的尽皆战死,或是被烧死。

第598章 重登大宝() 
京城

    乾清宫

    孙传庭战死,郑森逃回天津卫之后,山东已是全境沦陷。

    监国太子朱慈烺这半年来是坐立不安,也派出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前去支援。但吴三桂显然是以保存实力为重,驰援山东也是在虚应故事,只派出了区区两万玄宁铁骑。而且在济南战场,也是坐山观虎斗,只与玄甲铁骑大战了两场,便鸣金收兵。

    山东一丢,整个京畿就彻底暴露在玄甲军的兵锋之下。京畿地区已是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有传言方原会立刻攻打京畿的,甚至还有传言天津卫已经失陷的。

    朱慈烺为了加强京畿的防卫,立刻下令周遇吉的晋军停止攻打潼关,率军前来京畿布防,抵御玄甲军的攻势。

    周遇吉得到军令之后,京畿、潼关孰轻孰重,他还是能分得清轻重缓急的,立刻安排一万晋军在潼关、函谷关之间的险要处安营扎寨,将秦军堵在潼关之内,便率七万晋军星夜兼程的赶到从山东通往京畿的门户河间府驻守,算是替朝廷看守着这道南大门。

    朱慈烺曾在东宫召集内阁众人,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前来东宫议事。但内阁首辅洪承畴,还有其他大学士大多称病不朝,内阁大学士只来了谢升一人。

    而五军都督府仅余的四大都督,只有周奎来了。周遇吉恼恨监国太子对山东见死不救,坐看孙传庭灭亡,谎称巩固河间府军情,并未前来京城。郑森心知朱慈烺已失尽了军心、民心,去了也是闲扯谈,便称病留在了天津卫,只委派了刘国轩作为代表前来听候指令。吴三桂这次援救山东,故应故事,担心回到京城被朝廷惩罚,也就借口满清动向不明,令父亲吴襄代为出席。

    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甚至连老师洪承畴全都在抵制倒行逆施的监国太子朱慈烺,朱慈烺已成了孤家寡人,吓得他是手足无措,难道凭外祖父周奎,锦衣卫,还有几个太监就能将玄甲军拒之门外?

    他一个人在东宫犹豫了三日,还是决定前去搬一个救兵,他的母亲周皇后出来主持大局。

    坤宁宫

    周皇后虽然不到前朝听政,但宫里的太监、宫女每个十日就会向她汇报情报,尤其是山东战役打响之后,更是规定了每日必须汇报。

    她早已得到了山东丢失的重大军情,还有内阁、五军都督府抵制上朝的消息。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此时前来拜见,不用说,自是对朝政大局已然失控,前来找她求救了。

    崇祯被逼回后宫之时,天下大势尚有可为;甚至直到她退回后宫之时,大明五大都督还带甲五十万以上,若能齐心协力,方原是绝越不过江淮防线,威胁京畿安全。不说一统全国,保持三国鼎立之势是完全能做到的。

    但经过朱慈烺两年的胡乱折腾,局势已一溃千里,方原的势力竟然庞大到能同时与朝廷,李自成两方开战,还能攻陷山东,逼死孙传庭。事已至此,周皇后还能有什么法子?

    大明想要靠军事抵御方原继续攻打京畿已绝无可能,唯一能破解困局的,只能是通过政治层面来逼迫方原退步,不要对朝廷逼之过甚,双方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方原既然打出的是清君侧的旗号,能迫使方原稍作退步的,便只有大明名正言顺的皇帝,对方原有过知遇之恩的崇祯皇帝。只能再次拥立崇祯复位,由崇祯前去和方原周旋,才能解眼下的危局。

    但崇祯对太子是恨之入骨,该怎么化解他们父子的嫌隙?!

    周皇后也不令太子进坤宁宫,而是亲自去了崇祯皇帝所在的乾清宫,并令太子亲自到乾清宫,向崇祯赔罪。

    乾清宫

    东暖阁

    “啪啪啪!”

    “父皇,孩儿年少无知,不知天高地厚,受了洪承畴的唆使,才犯下了弥天大罪,请父皇宽恕!”

    太子朱慈烺一直在向崇祯磕头请罪,口中也在祈求崇祯的宽恕。

    崇祯满脸阴沉之色,直直的盯着磕头请罪的太子,一言不发。

    周皇后见朱慈烺已磕了近一百个响头,早已是头破血流,崇祯似乎还是余怒未消,忙打圆场道,“陛下,人孰无过,太子既然知错了,请陛下宽恕他的罪行。”

    崇祯被软禁了五年,满腔的怒火没处发泄,将酒杯重重的砸在地上,“好,这个逆子妄图弑父弑君,本该是凌迟处死。朕赐他一杯鸩酒自尽,就是最大的宽恕。”

    朱慈烺一听要赐鸩酒,吓得脸色苍白,一下晕死了过去。

    周皇后抹着泪水道,“陛下,永王被方原逼疯了,吴越王被方原软禁了,太子已是陛下唯一的儿子,若再赐死了他,大明江山还怎么延续千年,万年?!”

    崇祯怒视着她道,“方原都打到家门口了,大明江山即将易主,哪儿来的千年,万年?!这个逆子,将我大明江山折腾得七零八落,还不该死?!”

    周皇后听了崇祯话里话外也判断方原是要篡夺大明江山,心头一喜,只要崇祯坚决不和方原和谈,她和太子之命或许就能保住,忙盈盈跪在崇祯面前道,“陛下,方原之祸还不是由陛下而来,我和太子确实斗不过方原,但却也为大明江山尽心尽力。陛下此时若是鸩酒赐死了太子,不是在令亲者痛仇者快?!”

    崇祯自知若不是当初纵容方原,给了方原几近无限的权力,令他去主政江南,绝不至于有今日之祸。要追究过失,首先就该是崇祯本人的过失。

    崇祯是既羞又怒,扬起了手想给周皇后一个耳光,但却迟迟不忍心下手。无论这个女人做了什么错事,至少这些年,她不仅没有弑君,还一直在护着崇祯,更尽到了一个妻子,一个皇后的责任。

    正如周皇后所说,如今大敌当头,枪口必须一致对外。至于朱慈烺这个逆子,等大局稳定后再和他计较。

    崇祯缓缓的收回了手,坐回了东暖阁的龙榻,举止间仍是君临天下的帝王风度,双目的眼光炯炯有神,冷冷的说道,“皇后,内阁、五军都督府应允我重登大位?!”

    周皇后沉声说道,“陛下归位,乃是天命所归,谁若不应允,便是乱臣贼子!”

    崇祯重重的点了点头,一字一句的说道,“方正化,立刻替朕拟旨,传令内阁诸大学士,六部尚书,五军都督府都督,半个月后,来乾清宫议事!”

第599章 向满清借兵?() 
乾清宫

    这一次是崇祯亲自发出诏书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崇祯的威望岂是朱慈烺能比的?之前借口称病的洪承畴、周遇吉、郑森、吴三桂等人,一个个的病全好了,星夜兼程的赶来面见崇祯。

    投降满清又跑回来的洪承畴第一个冲崇祯跪拜行礼,眼中热泪盈眶,“老臣松锦战败有罪,致使陛下在天下人面前丢脸,是罪上加罪。请陛下责罚!”

    崇祯虽然也恼恨洪承畴,但眼下却不是闹内讧的时候,冷声说道,“洪阁老,你之前乃是朕的股肱臂膀,松锦战败,既是你之过,朕也难辞其咎,不提也罢。你总归是弃暗投明,朕准你今后戴罪立功,继续护卫大明江山。”

    洪承畴听了是连连磕头谢恩。

    崇祯的目光落在新任水师都督郑森身上,呵呵一笑道,“郑都督,令尊就是大明的大忠臣,护卫大明海疆,居功至伟。当真是虎父无犬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朕听闻爱卿之妻自尽而亡,如今还未婚娶。朕有一女,昭仁公主,年方十一,虽未至婚配之龄,但可以先招爱卿为婿,等公主到了出嫁的年龄,再完成大婚,爱卿意下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