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原满意的笑了笑,也就是说再有半年时间,待施琅操练水兵,熟悉了火炮母舰编队作战的战法,就可以水陆并进,南下歼灭郑家,还有窃据台湾岛上的尼德兰人,一统江南!
当然,南下歼灭郑家、尼德兰人绝非轻而易举就能达成。
据锦衣卫传来的情报,因方原和尼德兰人断绝了贸易往来,尼德兰人切断了不列颠人,葡萄牙人的贸易路线,将远洋贸易赚钱的利润分给了郑家一部分。
郑家趁着这个天赐良机,除了收取固定的保护费外,还变本加厉的大肆向尼德兰人走私倾销丝绸、瓷器、茶叶,甚至有一笔最大的交易,数额达到了五百万两,尼德兰人装了整整五百条商船。
郑家通过走私是大发了一笔横财,之前郑家每年靠走私、收海洋保护费的收入接近八百万两银子,去年一年的收入则在一千五百万两,翻了整整一倍。
郑家有了银子,腰包也就鼓了,开始在福建境内大肆的进行暴兵活动。
陆战方面,郑家的二十万主力军队在之前的浙江之争中,输了个七七八八。郑森逃回福建时,整个福建境内也只余下五万郑家军士。
面对方原强大的军事压力,郑芝龙支拨了四百万两银子,通过募兵,收买异族雇佣军等方式,通过一年的招兵买马,募集了福建境内的汉、畲、寮等族的精壮入伍,再次聚集了十五万大军。再通过收买雇佣军的方式,收买了境内的畲、寮等少数民族参与作战。
其中闽寮出兵一万,最强大的一支雇佣军,则是一支由三万畲人组成的山地作战军团。畲人是百越人的后裔,常年生活在浙江、福建的山间,极其擅长山地环境的作战,
陆师的操练是由郑森、周全斌来全权负责。
水师方面,方原在龙江造船厂打造巨舰的消息早就传到了福建。郑家曾试验过打造一支1500料,约800吨排水量的大型战舰,却因技术瓶颈问题,以失败告终。
打造巨舰行不通,在质上面比不过方原,只能通过量来取胜。郑芝龙又花了三百万两银子的巨资在整个福建、广州沿海的四十个大小船厂,开始大规模的造船。短短一年时间,就暴出了五百艘中小型战舰,其他的运兵船、运输船,走舸不计其数。水兵则直接征用沿海的渔民入水师,规模达到了三万。
水师的操练则是由林习山、刘国轩二人全权负责。
至于火炮、火铳方面,郑芝龙花了三百万银子的巨资,通过尼德兰人的军火渠道,在西洋购买了大中型火炮一千五百门,霹雳火铳、火绳枪等三万支,铅弹、火药是不计其数。
西洋诸国最先进的燧发枪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郑家扩军暴兵的需要。所以诸国便将之前淘汰的,技术含量落后的,放在仓库都嫌占地的火绳枪也大肆往郑家倾销。郑家本着质不如,量取胜的策略,也照单全收,成了西洋诸国陈旧军火的倾销地。
因郑家军队里专业火炮手的不足,郑芝龙还专门花重金召集了两千尼德兰的火炮手当雇佣军。
为了笼络这些尼德兰火炮手的雇佣军,郑家除了每月支付巨额的月饷,甚至还专门一对一的安排两千女人侍奉这些来自西洋的大爷。而且还每月换一批新人,随时满足西洋大爷们对大明女人的新鲜感。
郑家一年之内抛出了一千二百万两银子用来暴兵,可说是为了抵御方原的入侵竭尽了全力。效果当然也十分的明显,至少从陆战的军力、水师数量、战舰数量方面来看,已恢复到了浙江之战前的水准。
而郑家火炮的质量、数量,包括火炮手的专业水平,还胜过了浙江之战前。
郑家这一年大暴兵的成果,实在是出乎了方原之前的估计。
郑家有银子,在福建有极大的影响力;尼德兰人有军火、技术;福建、广州二省有数百万潜在的兵源。这三方优势结合在一起,令方原感到征服福建是极为棘手。
莫说是只有浙直两省之地的方原,就是历史上拥有全中原财力、物力的满清,面对只是据守孤岛台湾的郑氏政权,也是数十年的束手无策。还要使出迁界禁海这种灭绝人性,损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消耗似打法来困岛,最终还是靠着郑氏的内乱才收复了台湾。
方原心知肚明,要歼灭盘踞在福建十余年,海上贸易财源不断的郑氏政权,小打小闹的打持久战必然吃亏,必须集结最精锐的玄甲军士、最庞大的水师给予郑家雷霆一击,一战定江山!
第325章 决战前的准备()
与郑家的大决战等同于一场数十万级的灭国之战,必须要做好各方充足的准备。
方原为了严保机密,不至于打草惊蛇,只召集景杰、秦展、赤古台,还有水师大统领施琅这四个亲信前来讨论灭郑之战的筹备工作。
景杰准备十分的充分,挂上了浙南、福建的大地图,以供探讨军情之用。
“老大,自古以来,攻打福建,就是海路、陆路两条路线。”
景杰指着大地图的海路说道,“海路是由浙江而下,攻陷福建境内第一大军港,也是郑家水师的老巢…镇海卫,还有福建第一大港…泉州港。”
精于海战,还有福建海情的施琅摇头否决了,“若单从海路进军,且不说水师能不能攻陷镇海卫、泉州这些防御能力极强的重要港口。纵然能攻陷,海船运输能力毕竟有限,在全歼郑家水师之前,一次性投放能用于陆战作战的兵力不超过五千人。再次返回运兵,往来一次至少需要十日。先行登陆的五千人在郑军绝对优势兵力,火炮的猛攻之下,能不能守住阵地,等待下一次援军的增援,并不乐观。”
景杰也点了点头,赞同了施琅的说法,“所以这次对郑氏的总攻,必须海、陆并进。”
熟悉福建地形环境的施琅上前指着地图上的福建说,“福建的地形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要从陆地动用大规模军团攻入福建,通常只有三条路可行。其中两条小路在江西,一条路在浙江衢州府。若从江西绕行进入福建的话,至少要多行军五百公里。这种绕道远征,绝不利于大规模军团的行军。”
景杰接口说道,“而且江西眼下是左良玉的地盘,大军团要深入江西腹地,必须与左良玉再次谈判借道事宜,我担心左良玉会狮子大开口。”
方原点了点头说,“况且一派使者到左良玉那里,所有的军事计划全都暴露了,非到万不得已,就不必和声名狼藉的左良玉打交道了吧!老五,从浙江通往福建唯一的行军路线,是不是要过仙霞关?”
方原只知仙霞关之名,从未实地考察过,只能虚心的请教施琅。所有人当中,只有生于福建泉州的施琅最有发言权。
“这唯一的路线,就是仙霞岭古道。”
施琅耐心的解释说,“这条仙霞岭古道长达百里,盘旋在仙霞岭上,蜿蜒曲折,山高谷深,自古有云‘一人守险,千人不能上’。”
他详细的地图上比划着行军路线,“从衢州府进入仙霞古道的行军路线,起点就是老大所说的仙霞关。”
“仙霞关其实不止一个关卡,全长十里路,共有四道关门,山岭东北、西南各两道关门。每道关门之间,由一条小石子路连接,地势陡峭,攻城拔寨的利器重型火炮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只能依靠最原始的攻城法子,逐一攻克关内的四道关门,才算是攻破了仙霞关。”
方原听了是默然不语,他是知晓历史的,攻破仙霞关难度之大,只需要看一看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取得的仙霞关大捷。日军凭借空中、大炮优势,丢下一千条性命,仍在仙霞关前铩羽而归,便可知一二。
施琅继续说道,“仙霞古道上的军事要塞、关隘绝不止仙霞关。若攻破天险仙霞关后,再沿着仙霞岭古道往南行军二、三十里,就是可以驻扎重兵的军事要塞二十八都军镇。二十八都军镇建在仙霞岭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势险要,四方关隘拱列,往西可以通向江西饶州。”
秦展好不容易找到说话的机会,接口汇报说,“据锦衣卫的探子回报,在二十八都军镇里驻扎了郑家的精锐五万大军,由郑森亲自驻守,练兵。”
方原再点了点头,郑森亲自驻守之地,必然是紧要的军事要塞。
施琅又说道,“从二十八都军镇再沿着仙霞古道往南行二、三十里,就是浙江、福建交界的一个重要关卡…枫岭关。只要突破了枫岭关,便算彻底打开福建的北大门,我军可以长驱直入,直趋郑芝龙所在的福州城。”
施琅已将仙霞关古道的行军路线说得一清二楚,从仙霞关…二十八都军镇…枫岭关。
决定福建归属的战争,就是这一条百里的仙霞岭古道之争。
郑芝龙不战而降,献了天险仙霞岭古道,所以福建隆武政权根本不堪一击,立刻崩盘。
三藩之乱时,耿精忠北上浙江、江西,就是因二十八都以北的仙霞关牢牢扼守在满清浙江总督李志芳手中。耿精忠虽占领了浙江六府、江西三府的领土,却始终无法将占领区连成一线,倾全军之力北上南直隶,最终被缓过气来的满清击破。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仙霞岭古道吃了败仗,所以福建是沿海唯一大部分领土没有沦陷的省份。
方原望着地图上福建层峦叠嶂的地形,缓缓的说道,“老五,听说这次郑家还征召了畲族、寮族当作雇佣军,这些蛮族战力如何?”
施琅说道,“畲族、寮族是一群生活在福建深山老林间的蛮族,古百越族的后人,是福建这块地盘最早的主人。自汉朝开始被中原打败后,中原汉人大举迁入,将物产丰富,良田万里的好地盘全占了,这些蛮族争不过,就只能逃去深山老林这种汉人不愿涉足的穷山恶水生活。”
“因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山林之中,不仅民风彪悍,而且极善山地作战,在山林间奔走如风。要进入福建作战,玄甲铁骑是派不上用场,必须练一支擅长山地战的精兵。”
景杰说道,“这些蛮族虽悍勇,但军备简陋,这支精兵也不需要太多,三万人足矣。”
景杰、施琅二人你一言我一语,就将征讨福建的战略说得一清二楚,那就是必须水陆并进。
海路自不必说,施琅、施福二人是专业人士。
而陆战的形势与在南直隶、浙江大大的不同,玄甲铁骑派不上用场,步战的方式也不是两军堂堂正正的交锋,那些山地民族也不可能摆开阵势与玄甲军决战,而是在山林间打游击。玄甲军步战营的军士在平原战是猛虎,上了山还能保留多少战力,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方原心里立刻就决定,在出征福建之前,必须做好山地战的准备,招募一支擅长山地战的精兵,“老五,这支精兵该从哪里招募?”
施琅指着地图上,紧邻福建的浙南衢州、处州、温州三府说道,“畲族、寮族住在山岭之间,这三府紧邻福建,也有不少擅长山地作战的蛮族,可以从这里募兵。”
方原点了点头说,“好,老三,你立刻派甘统领前去金华府与麻林汇合,令二人在衢州、处州、温州三府募兵,练兵。不计任何代价,在半年时间内必须打造出一支招之则来,来之能战的三万精兵!”
他又看着施琅说道,“老五,水师的练兵时间也只有半年,必须熟悉火炮母舰编队的战法!”
“如今已是初春,夏季福建天气炎热,不便用兵。”
方原重重的敲了敲中军营的大案桌,朗声说道,“八个月之后,也就是崇祯十九年十月初旬,全线出兵攻打福建,攻灭郑氏集团!”
方原既然给玄甲军直接划出攻打郑氏集团的日期,这就是军令!
景杰、赤古台、施琅三个玄甲军最高层的军事长官齐齐应和,拱手领命。
第326章 战争债券()
出征郑氏前的准备,除了军事上的,还有政治、经济上的。
经济上,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种大战一开,军备、钱粮、运输民夫,犒军的开销接踵而至,花钱必然如同流水一样。
方原才刚刚花了三百万两银子打造火炮母舰编队,还有支付一百万两银子,供麻林、甘辉二人在浙江府募兵、练兵,打造三万副盔甲,用来装备山地战军团。
战争开始前,还必须购买充足的火炮、火药、铅弹,这一笔又需要五十万两。
各项大的开销一扣去,方原库存的银子花了个干干净净,连余额宝上的银子也调用了三百万两,账户上只能剩下八十五万两。区区八十五万两银子,显然不足以支撑一场十万兵团以上,千里南征的大战。
根据独立核算团的计算,八万军团的千里远征,单是军粮、战略物资的运送,按照四个民夫一个军人的配比,就需要雇佣三十万民夫,十五万头骡子。
若战争拖上了半年,单是这一笔开销就在两百万两银子左右,其他零散的开销加一起,至少需要四百万两银子。
战争资金的缺口有三百余万两银子,这么大的缺口,方原只能打起了应急储备粮的主意。
自从一百万亩官田开始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收获了两季。他清点了独立核算团的账目,军田官仓里还有一百二十万石粮食,至少可以动用七十万石粮食,按照1。5两银子石的市价,就是一百万两银子。
但这只是账面上的数据,这么大一笔粮食若一下砸在市场上,变现困难不说,肯定会将粮价砸下一两银子。
方原的想法是改变薪水的支付方式,以粮代饷。
明朝初期,官员的薪水构成,是硬通货的粮食加上印制的宝钞。到了明朝中期,粮食不足,宝钞早就贬值得无人问津,官员的薪水就五花八门起来,有以盐,茶,甚至香料来抵薪水的。到了明朝后期,因白银的大量流入,则全部改用粮食加银子进行薪水支付。
明末时期,战乱频繁,米价飞涨,作为硬通货的粮食显然比银子更珍贵。方原初到江南时,江南官员的薪水支付已是以银子为主。
方原决定,从即日开始,玄甲军、锦衣卫、常熟兵工厂、江南大学堂支出的月饷,一改之前全发银子的法子,而是采用一半银子、一半稻米的方式。
这种操作法子,既能将粮食变向兑现成银子,还不至于一下在市场投进大量的粮食,影响粮食的价格。而且,粮食作为硬通货,众人也不会有太大的怨言。
方原令独立核算团计算了一下,八个月时间,在征讨郑氏前,至少可以节约一百万两银子用作军费。
这么一来,战争资金的缺口就只有两百余万两。
这两百万两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方原唯一能想到的法子,就是面向南直隶、浙江的富商、中产人户发行两百万两银子的战争债券。
发行战争债券也是穿越前一、二战国际通行的法子,以战后溢价兑付的方式,凑集战争资金。
战争债券按照性质,还可以分成长期战争债券和短期战争债券。
所谓长期战争债券,和国债也没什么区别,就是规定一个兑付期限,只要方原政权不垮台,到期就会兑付发行的战争债券。这种债券通常年限较长,至少在十年以上,年利息不会超过10%。
所谓短期战争债券是为了针对某一短期内的战争发行的债券,期限在一、两年内,为了迅速凑集军费,短期战争债券的利息通常非常高,溢价至少在30%以上。
方原长期来看并不缺银子,只是在这个关头,集中花去了大量的银子,一时手头太紧,所以他倾向发行短期战争债券,以一年为限,讨伐郑氏的战争过后直接兑付银子。
他叫来了商业协会所有富商会员,包括洞庭商帮、苏州商帮、山陕商帮、徽州商帮、金陵商帮、浙商商帮。
他开门见山的告诉众人,要发行两百万两银子战争债券的消息,并规定了这次战争债券的期限是两年,利息是50%。
战争债券虽然是个新鲜事务,但概念并不难理解,方原稍作解释,众富商便明白其中的盈亏之道,主要就是判断方原在战争债券到期后,有没有连本带利三百万两银子的偿还能力。
靠收取田赋、商税这些正常财政收入,一年内肯定是还不上的。这些人精一样的富商闻着味儿就知道,方原只能通过对外发动战争,进行掠夺,才有可能短期内筹集三百万两银子。
席本桢虽然身在内阁,但也没得到半点战争的消息,何况借款两百万两银子,这场战争的规模必然不小,开口问道,“方总督,一年之内会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既然是伸手找这些富商筹钱,当然也不必瞒着他们,方原如实的说道,“是,不然我也无须卖这个战争债券。”
吴大山仔细的问道,“方总督是和谁开战啊?”
方原呵呵一笑,他既然问得这么清楚,自然是感兴趣了。他们这些生意人拿银子出来,必须全面评估战争的胜负,才能决定方原有没有偿债的能力。只有战场赢了,方原才可能通过战争掠夺来偿债,若战场输了,方原哪里来的银子偿债?
方原知道若不告知他们实情,他们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便解释说,“福建郑家。”
众富商开始窃窃私语,既然是短期风险性投资,他们自然要算计这场战争的胜负概率。
他们无论盐、茶、还是丝绸,都与福建有巨大的生意往来,一眼就看出了,这次千里远征福建,关键点就是能否攻破仙霞古道。而在仙霞古道,郑军至少驻扎了五万大军。
江演试探的问道,“方总督这次什么时候出兵?出兵多少?是水陆并进?”
何时出兵,出兵多少,走什么路线属于军事机密,方原当然不会告知这些富商,淡淡的说,“这就与你们无关,你们只需要决定买还是不买。”
大官商徐华又问道,“方总督,这次的战争债券,我们能不能摊销呢?”
方原是不得不佩服这些商人的头脑机灵,事先他并未与徐华商量,徐华也是第一次听到战争债券,却一眼就找出了个败不担风险,胜则有利可图的法子,那就是承销。
方原给他们50%的溢价,他们可以在市场上进行30%溢价发行,输了不担任何风险,全转嫁给百姓,赢了则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