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味道,但是又不尽然,他的观点的做事似乎都有道理可寻。但是这些观点和道理甚至做事之道又另起云峰让人无迹可寻。
但是,到了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质疑杨铭的话。
包括杨铭。
因为就在刚才户部尚书王杲递了一道折子给嘉靖,上面只罗列了两个收入的进项。
其一:煤炭集团自成立以来到如今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其中包含煤炉、煤炭、煤球、矿税。。。。收到的的赋税一共是一百三十六万四千二百五十六两八分。
其二:烈酒赋税,不过这并不包含烈酒的利润。因为当初杨铭是把烈酒的方子献给了嘉靖所以利润早就被收归了内库,他这里说的是烈酒所需要加纳的赋税,杨铭对这件事情最初开始实施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也算是对地方以及国库的一种贴补,再加上一路的运送等相关赋税合计受到赋税九十六万零五百二十三两四分银子。
一共两笔进项,而且只不过是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但是这两笔账居然达到了两百多万两银子,这无疑占到了大明朝全年赋税的一半。
虽然烈酒的生意会因为消费方面的日渐贫困而变得低迷,但是这个过程还很早,甚至早有户部的官员做过研究在未来的两年至五年内烈酒的生意还会上涨,毕竟大明朝的周边实在太大。正如杨铭所说既然异族人都该死或者被同化那么这烈酒出了大明之外无论卖到哪里都可以。
所以即便是刘仪到了现在也是一阵无语,许多人都知道杨铭能赚钱,可是赚钱赚到这个地步实在是让人已经没有了半点质问他的底气。
“陛下,臣有个不情之请还望陛下成全!”既然嘉靖希望杨铭有所牵挂,那么杨铭也干脆,直接跪下来道:“臣恳请陛下在京师赏赐微臣一出宅院用于安置内眷,说不得微臣兴许很快便要回京,京师这地方大家都知道居家不易,所以还请陛下。。。。呵呵!”
大臣们一听顿时就乐了!
嘉靖也乐了!
尼玛堂堂一个金手指居然会在乎京城一座宅子的银子?
那简直就是笑话!
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杨铭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么一座宅子,而是在表达一种态度。他杨铭绝对不会三心二意,绝对忠君!
大殿里一时间气氛也活跃了起来,黄锦这时候才呵呵一笑对嘉靖道:“启禀皇上,在金水河畔那边到是有一处宅子。不过那是正德爷年里一位三品大员的因罪抄没的官产,只是那宅子的建制有些。。。。。。”
黄锦没有说下去,三品官员的宅子建筑级别肯定不是杨铭一个区区七品小官能够胜任的,这里面牵扯到许多问题,比如房梁的装饰、布局、又或者许多结构,在中国古代对于礼法尤为严格。所以这宅子虽然是空着但是要赏给杨铭却真有些不合适,即使赏给了杨铭想必也需要经过一些重新修缮才能使用。
杨延和皱起了眉头,黄锦说的不错,三品宅子对七品官员确实是有些不和规矩,不过转眼已想便开口道:“陛下,所谓恩出于上,况且杨铭之前所做之功绩也远非区区一座宅院可比,依老臣看这宅子杨铭可以住,但是必须是在三年之后,如果三年之后他果真能实现他的承诺到相信即使逾越祖制那也算不得什么了!”
众大佬都点了点头。
确实正如杨延和所说,如果杨铭真的能够给大明朝走出一条新路子那么定然是功大于天,一出宅子根本就算不的什么。
“好!那便这么定了!”嘉靖道:“不过我补充一条,杨铭三年之后住进去,但是杨铭的大婚却马虎不得,基于杨铭的功绩朕赏赐其妻凤銮仪仗一副,另着工部抽调工匠人等修缮杨氏宗祠!”
这无疑已经是嘉靖最大的恩宠,全幅的凤銮仪仗那可是皇后才能享受的殊荣,而杨铭的发妻却能得到这么一幅,虽然只是成亲之时用之后还将收回但是这种殊荣可以说是普天之下难得的一例。
“微臣定不负陛下隆恩!”杨铭跪地“砰砰砰!”三声脆响。
看的出来嘉靖对他已经信任和倚重到了极点,都到嘉靖刻薄寡恩,单丝杨铭却深深的感觉到了一种无私托付,的确嘉靖如今可谓是无人可用,他只能希望杨铭能够做出一番作为,既然嘉靖投之以桃,那么杨铭定报之以国!
PS:第二章送上!谢谢大家的支持,因为你们大明一书虽然一直不温不火但是也算略有长进,真的很感谢大家!你们会看见,烟头一直在进步,以后的内容会越来越精彩!
(。)
第213章 论政(上)()
看的出来嘉靖对他已经信任和倚重到了极点,都到嘉靖刻薄寡恩,单丝杨铭却深深的感觉到了一种无私托付,的确嘉靖如今可谓是无人可用,他只能希望杨铭能够做出一番作为,既然嘉靖投之以桃,那么杨铭定报之以国!
大典在封闭的太极殿进行到了尾声,本该成为主角的新科进士都成为了绿叶,陪衬着杨铭的光华,但是在这一天却是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成为了所有官员一个努力的新方向,他们才发现原来本以为很难解决的异族问题居然还可以这么简单,原本觉得所谓的富足只是一个掩耳盗铃的笑话。
但是,不得不承认杨铭的学说和思想已经影响了绝大多数的官员,特别是那些新科进士,至少这些人年轻的比重非常高没有涉入官场的他们就如同那早上升起的太阳一切都充满了活力,也许在观政或者打磨一段时间,那么他们定然会成为一股新的力量。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圆滑于事故的老油条官员又何尝不是?杨铭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而且正在为他们寻找一条光明大道,在这个声名胜过生命的时代,千古名臣的期待何尝又不是一种鞭策他们的动力。
总之,这场授官大典完全的变了味道,似乎成为了一个演讲大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士子赴京把家还!
依然还是金秋时月,漫天的金黄洒满了街道,来来往往的人群都满怀着一种丰收的喜悦。大明朝、嘉靖元年再一次打开了古老的城门。
成千的官轿依然有条不絮的停在东华门外,在众人羡慕的眼光里锦衣卫开道。百官出门,浩浩荡荡。。。。。。
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个个等待了大半天的轿夫们终于迎来了自己老爷的身影。。。。。
一顶顶轿子朝着原路返还,只是,墙角边前几列的轿子依然在等候。
太极殿。
“诸位爱卿,咱们先说一说杨铭这贫富论,朕以为考核百官之优劣当以此而行!”嘉靖的脸色带着一种未曾有过的认真,他和杨铭的交谈并不多,但是每次交谈杨铭所给他的认识似乎都有着一种别样的东西在颠覆他的认识,而这些认识都似乎是本该如此的。而这些本该如此的认识却根本就没有在大明朝出现过。
杨延和道:“陛下,富足论似乎并不完善,老臣刚才看杨铭欲言又止似乎话根本就没有说完!”
“恩,不错!杨铭确实没有说完,他在担心我等的承受力,不过有了这几句已经给我们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平均人口、平均自然死亡年龄、婴儿出生存货率、当地入学人数以及村学的开办。。。。。。这些东西其实历朝也有人重视过,只是并没有像杨铭这样归纳总结,依我看吏部当可实施!”毛纪道:“不过。呵呵!老臣有些后悔让杨铭去贵州了,三年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三年之后。。。。。。”
他没有说下去,正如他说的那样。三年会发生很多东西,这这段时间里足可以让一个热血奋进的年轻进士变成一个官油子。
“毛公这是哪里话?自古能臣非地方任职不可得,杨铭所表现出来的聪慧说是人中龙凤也并不夸大。这样的人正当加以打磨,否则的话再等上几年。等我等年迈不堪驱策之时这朝堂之上岂不又会成为青黄不接之势?别忘了,不仅是你我等人。朝中许多老臣都是三朝老臣早已年迈,假以时日这个问题会变得更为明显!不过老夫觉得杨铭这条关于教化的论策很有意思,教化者开于民智也!教谕、书籍普及、村学的建设这些都是培养人才的好事情,若是全国实行那么我朝人才之盛当超越古今!”说话的是蒋冕,他算是对杨铭的新法最为推崇的人,不仅是杨铭的能力,因为他看到了一丝曙光,他与杨延和等人不同,杨延和等人是实干派,而他却是投机π,他这种人最擅长的就是寻找机会和没有风险的政绩,杨铭的说言和思路显然已经大多数被证实是完全可以实现的,那么久完全可行。
身为阁臣,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六品的衔,如果不是还兼任一部尚书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职权,做到他们这一步的靠的就是威望、靠的就是身后的党羽,有了威望有了为他们摇旗呐喊的官员士绅他们才能政令通达做他们的阁老,但是如果没有威望、没有愿意为他们摇旗呐喊的人那么他们什么都不是。
可是威望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积攒出来的,这需要资历、需要长年累月的正确施政而来,可是那些摇旗呐喊的人却不一样,他们注重的更多的却是利益,只要有利益只要事情对他们有好处那么他们便会不惜一切的为你助攻。
杨铭的新思路虽然很多方面都对百姓有些照顾,但是这并不是重点,重点的是这些思路并不妨碍士绅以及官员群体的例疑似,甚至比如煤炭集团、驿票、货运等根本就是为了让这些人能够聚财而抛出的福利,从这里来看这样的方法那就是善政,无论是哪个阶层都会坚决的拥护。
至于数年后到底是不是会如同杨延和所担心的那样到时候商贾如潮,见利忘义之风盛行这却不是他们能想的了,到那个时候自然会有大个子顶着,谁会咸吃萝卜淡操心?自家能占足便宜闷声发大财才是正理。
“只是!。。。。。”杨延和叹息了一声,他又何尝没有看出来杨铭的这些点子的高明之处,可是高明归高明但是想要实施却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只是我朝经过了前几次天灾然后又是兵祸,再加上江南、江浙那边倭寇的骚扰国朝根本就没有余力来实施这一切!”
“户部可是刚收到了烈酒、煤炭集团的两百余万两银子,这笔钱难道还少了?依我看虽然不能完全实施但是实施一部分也未必不可,比如医疗这方面我看就不错,如果以太医院选拨郎中用以施教然后下方各个州府再由他们培养那么不出数年这全国的医疗定然会更上一层楼,不仅如此我大明的丁口也定然上涨,这才是最该施政之地!”说话的是户部尚书王杲,他掌管明朝的全国户口、田赋、版籍、岁会、赋役实征等政策与政令对这医疗一事自然非常看中,正所谓人乃是国之根本,如果医疗得到改善新生婴儿出生存货率高、百姓对病痛有了足够的防范那么可以想象无论是种地还是做工那么必然都会有着更大的进步,而有了这些进步那么粮赋便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善循环,以点破面。
王杲对自己的话有些自得,作为一个老臣,作为一个正二品尚书他的话站在他的观点上来看已经是深有见地了。
可是,严嵩却说话了!
“王杲尚书此言有理!不过依下管看这郎中的教授却并不一定需要实施!”严嵩也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毕竟他有着地方官的经历,升迁上来的时间也是最近这些年的事情比起王杲虽说是资历略有不足,但是不得不承认,严嵩之所以在日后能够取代杨延和成为当朝首辅那也有着他非凡的一面,只见他道:“下官以为寻常百姓对医之所急无非是风寒、风热等常见病,对于这些病只需要陛下恩旨请太医院那边拿出两个成方便可,然后以这成方同传各个州府县镇如此便根本无需那么多郎中,更何况如果得了其他病其实对于那些百姓而言医治与否其实意义并不大!”
正如严嵩所言,如果是感冒头痛什么的一般百姓还医治的起,可是如果是什么哮喘、或是其他什么大病那么除了变卖家产之外几乎就根本只能等死,即使花掉全幅的身价也并不一定可以得到根治,是以很多人明知道自己生命不久但是却并不愿意去看郎中!他们宁愿守着那点儿为数不多的家产传给子孙!
所以对于一般百姓而言,只要能够有现成的方子,在药铺抓药中间能省去郎中的诊金,那么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天大的好事。
“不过,依下管看,如果要是让杨铭来做这件事情也许更为简单!”严嵩继续道:“也许他会想的比我们更全面,不过他这个人似乎有些个懒惰,能想但是不喜欢做!各位也许还不知道,如今他在京城认识了一个朋友叫做履千北,原本只是一个锦衣校尉,如今的身家只怕说是腰缠十万贯只怕都不止呢!”
嘉靖默不作声,看着几位大员的谈话,其实这个履千北他也是知道的,毕竟是锦衣卫的人而且是李基的手下,锦衣卫里出了这样的一个人物他怎么可能不清楚?况且锦衣卫改制也是由他批复的内库银子,当然锦衣卫拿着钱弄卤菜连锁店李基也上报过,并且注明了履千北的份子,最主要的是汇报了杨铭在下一盘棋。
“堂堂天子亲卫何来如此财富?莫不是贪渎?”
。。。。。。。
朝堂上渐渐有了争议。
严嵩道:“无有贪渎,只是一个卤菜方子罢了!这履千北也是命好,据说家传有一卤菜方子调制的卤汁用于卤煮肉食味道鲜美无比,就连下官也是垂涎欲滴。。。。。正是因为如此这履千北才有了这巨大的身家!”
然而众人听罢都沉默了下来!尼玛!
十万贯,你一个小小的锦衣卫校尉何德何能能坐拥十万身家?
ps:第一更送上,新的一周,新的起点,一大早3000字送上,希望大家喜欢!
(。)
第214章 论政(下)()
首先感谢西风111大大的月票,谢谢!感谢一直支持烟头的哥们们!
=======正文
十万贯,你一个小小的锦衣卫校尉何德何能能坐拥十万身家?
这样的想法同时出现在了几乎所有人的脑海中!
诚然,履千北不过是一个锦衣卫校尉在这京城一亩三分地还勉强能够混一混,但是别忘了这可是嘉靖朝,嘉靖朝的锦衣卫可是比不上正德年以前锦衣卫的风光那时候但凡谁要是接到锦衣卫的拜帖谁不是胆颤心惊?谈虎色变?
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经过内廷八虎之案后文武百官无论是对内廷的内侍还是锦衣卫都进行了打压,出了京城之内锦衣卫稍微还能喘口气之外其他地方除了能作为传递消息之用外几乎就已经没有任何用处!
就是这么一个连官都算不上的锦衣卫校尉,居然能够凭着一纸秘方成为人上任,就好比扬州的盐商一般,虽然有钱但是却很容易引起他人的眼红。
其实也难怪,无论是在场的武官还是文臣,哪一个不是腥风血雨、万千尸骨里走出来的?哪一个不是寒窗苦读千军万马里杀出来的?论武功,论计谋,论文才,论胆色,在场的没有哪一个比履千北差,可是。。。。。
然而没有那么多可是,所以大家都眼红了。
只不过人家没有贪渎、也没有徇私舞弊,说白了也就只能安置一个私德有亏的名头,可是人家是锦衣卫校尉属于皇帝的私人武装你一个个却如何也管不了啊?
嫉妒归嫉妒,可是不少人却因此眼前一亮,这独家生意原来还可以这么做。。。。。。
当然履千北的事情只是一个顺口的话题,无论是嘉靖或者其他的大佬也并没有放在心上,一个有钱的锦衣卫那还是锦衣卫,在他们看来出了钱多一点其实这个人也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说到现在显然大家对杨铭所谓的富足论都已经折服了,真不知道这家伙脑袋是怎么长的。
“既然医疗推广用不了什么银子,微臣还是觉得应该尽快的将货运提上日程。毕竟诸位都货运集团那可是能给朝廷带来进项的,虽然杨铭所谓的新法还不能证实其对大明到底是否有害,但是我等都能看到就目前而言货运集团确实是能解我朝国库之忧,况且其实这货运方面也投不了多少钱。只需要在驿站里多加个仓库便可,甚至根本就不用加仓库,驿站那么大只要将其好好规范一下除却不必要的杂物放置货物那根本就是轻易而举的事情!”说话的是刘大夏,国库虽然依旧出于拆东墙补西墙的状态,但是不得不说如今的国库那可比以前好过多了。他作为兵部尚书自然也想为军方谋一点福利。
严格意义上来讲,驿站其实还是属于兵部节制,可是除了驿票外几乎兵部就没有任何的银子来源,要知道如今的军队战力衰弱最大的原因便是朝廷不能按时按量的发放粮饷而造成的。
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没钱,那么官员便压榨士兵越狠,到了现在几乎兵卒就简直成为了一群种地的农夫,而真正的战力却是武官的私人卫队,然而这样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可是想要改变过来那么久必须有钱有粮。否则的话无论是谁都不可能。
当兵吃粮并不是一种口号,更多的还是为了填饱肚子,如果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创建的卫所兵制恐怕早就已经天下大乱了。
但是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卫所兵制促进了义务兵制的建立,但是却威胁了中央集权从而导致了地方武装力量的尾大不掉。
只不过朱老太爷这么做也有可取之处,在杨铭看来他的而最终目的便是朝廷有利于压制高层军官的领导性和造反的可能。
要知道朱元璋那可是造反的祖宗,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那么最主要的便是将造反扼杀在萌芽阶段,或者说根本就让人不可能造反。因为全国各地都坐拥有军队所以百姓不敢乱动,又因为兵部知将而将又不知兵,使得兵将根本就没有时间了解对方。所以除了下级军官外将军一级的将领形同虚设,在防患了将领造反的同时也降低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而现在军队的情况就是一层一层的向上要钱,没钱即使命令都无法下达。
毕竟皇帝不差饿兵,你要用人怎么也的给几两安家费吧?还有出兵人吃马嚼的粮草?这些都是银子。
所以作为兵部尚书刘大夏其实也有着他的担忧。长此以往恐无再用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