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秦霸世-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侥艿酱铩!

    “旬日空余,对于秦军来说,足以占领河南以西所有关隘要塞。其四,河南国援军不足惧。”

    尉缭的这一番论述透彻实在,胡亥心头沉吟片刻,不禁大喜过望。

    只是骤然之间的变故,让他早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故而,胡亥面上却是振奋中不失冷静。

    “三成不利,却在何处?”

    “但凡是战事,必然有利弊。”尉缭的丈杆又指向了那片连绵山川:“其一,河南王申阳虽然兵弱将寡,但却也是楚霸王项羽所封天下诸王之一。”

    “若是我大秦帝国东出、必然会引起天下诸王的联合反对,甚至于会引出诸侯联军到来。”

    “其二,奇袭贵在出其不意,若有泄密,大为不利。况且,齐地何时大乱尚且没有定论。故而,充满变数。”

    “其三,一旦我军击溃河南王申阳,必然会引起楚霸王项羽的暴怒。一旦项羽率军北上,将会提前爆发秦楚大战,于我大秦不利。”

    ……

    这一番话彻底提醒了本来就很机警的胡亥,随及他一摆手,道:“还是到厅中说话,夜太凉!”

    尉缭这才恍然,连忙,道:“臣粗疏无礼,陛下恕罪。”随及恭敬地将胡亥让在前边,道:“陛下,请——”

    “国尉,请——”

    来到正厅,胡亥与尉缭一案对坐。两个人在灯下咫尺,促膝相谈,一直到第二天天亮,犹自意兴未尽。

    在这段时间中,尉缭又详述了第二场奇袭战,目标便是魏国。因为只有夺取河东郡,才能确保函谷关锁关中不失!

    胡亥听得极为认真,却很少插话,更没有点头摇头之类的表示。因为他清楚,在战争之上,尉缭远比自己熟悉。

    “此两战爆发,需要多少兵力?”这是胡亥的最后一问。

    尉缭知道胡亥的担心所在,沉吟了片刻,道:“两场奔袭战,臣当亲自为将,只需两万步兵锐士即可。”

    “新军三万铁骑,分驻武关、大散关,只做相机策应。至于山东列国,臣以为只要齐地乱起,必然会自顾不暇,短时间内决然无力觊觎我大秦帝国。”

    胡亥一阵大笑,一字一顿,道:“有国尉此策,大秦帝国必将东出函谷关,进而席卷天下!”

    “陛下过赞,老臣不过忠于职守!”尉缭深深一躬,一脸淡然。

    心头滚动,胡亥眼底掠过一抹精光:“国尉是鬼谷门人么?”

    尉缭肃然一震:“陛下何出此言?”

    迎着尉缭探寻的目光,胡亥幽幽一叹:“苍生涂涂,天下寥寥。诸子百家,唯我纵横。”

    骤然之间,尉缭脸色大变。一直以来,他的出身都颇为神秘,那怕是始皇帝都不曾知道。

    却在这一刻,在他措不及防的时候,被胡亥一口道破。

    察觉到尉缭色变,胡亥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一字一顿,道:“七百年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每一国每一朝兴衰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鬼谷。”

    “苏秦合纵六国、佩六国相印,逼迫我大秦废除称帝的计划。张仪雄才大略、瓦解六国的联盟,帮助我大秦称霸乱世。”

    “庞涓勇武过人、所向披靡,使得原本弱小的魏国雄霸中原。孙膑智者无敌、围魏救赵、计杀庞涓,著旷世兵书流传后世。”

    “传闻历代鬼谷先生一生只收两名弟子,一个是纵,一个是横。两人之间的胜者,就能成为新一任的鬼谷子。”

    “故而,历代鬼谷子虽一人之力,却强于百万之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

    ……

    本章完

第172章 子婴的不安() 
历代鬼谷子虽一人之力,却强于百万师。如此赞誉,纵观中原千年历史长河,只有鬼谷子一人。

    苍生涂涂,天下寥寥。诸子百家,唯我纵横。又是何等的震古烁今,让人闻之兴叹。

    如此威势赫赫的组织,太过于强大。那怕是胡亥,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席。

    ……

    胡亥一直以来,对于鬼谷这个门派。心有敬畏,同时充满了忌惮。鬼谷纵横,太神秘了。

    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王朝。这样神秘而又强大的组织,本来就是最大的忌惮。鬼谷纵横的名声,震荡七百余年。

    一夜无话,第二日清晨,咸阳宫中传出一纸诏书:国尉巡查大秦帝国各大关隘防务,由于时日较长。离都期间,国尉府公务交由治栗内史一并处理。”

    朝中大臣,谁也没有在意这个变动。国尉视察防务,本来就是分内职责所在,况且大秦帝国稳住关中后也确实需要大大整肃各个要塞隘口。

    如此一来,自然需要花费时日,自然不可能朝夕就成。

    但是,却不代表他们觉察不到胡亥心头的想法。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胡亥这是在大力培养陈平。

    对于这一点,尉缭以及子婴等人并没有意外。如今大秦朝廷之上,大多为白发后生,确实需要培养中坚力量。

    只是左相子婴心头依旧有不解,胡亥培养陈平,他能够理解。只是子婴不解的是胡亥对于尉缭长策的态度。

    从咸阳宫中传出来的消息看,颇有些模棱两可。尉缭献上的是大军东出,统一天下的大计。

    如果按照这个大计方略,此刻的大秦帝国应当继续扩整大军准备东出,这才是目下急务。

    而不论是扩军还是训练大军,这都是国尉职责所在。此时此刻,是国尉最不能离所的重大时刻。

    而今国尉却突然去视察大秦帝国各大关隘重镇的防务,实在有些莫名其妙。

    心念及此,左相子婴心头不是滋味儿。身为大秦朝堂第一人,最早得知皇帝意图历来都是立足朝堂的根基。

    一旦消息闭塞,必将会是一切皆空。

    在左相府中反复思忖,子婴有些魔怔,越想越睡不着了。辗转反侧,他决意晋见胡亥,让自己静下来。

    子婴历来都是雷厉风行,不拘小节之人。一想到这里,立即快马一鞭,径直飞驰咸阳宫。

    ……

    胡亥正在湖边练剑,韩谈匆匆而来,肃然一躬:“陛下,左相求见——”

    听得子婴求见,胡亥立即收剑走了出来。刚走了三四步,甚至于都没有喘口气,高冠大袖的子婴已经快步而来。

    左相子婴迎面一躬:“臣子婴,参见陛下。”

    “王叔何须多礼?”胡亥一摆手,道:“来,请到这厢落座。”

    “陛下请——!”子婴不敢怠慢,连忙跟上。

    在心月湖的中央,有一座造型特殊的亭子。亭子中有光滑的青石长案和铺好的草席,旁边的木架上挂着一柄长剑。

    亭中的石案上,摆着两只大碗,和一坛子秦酒。干净而又简单,一目了然却又充满一种神秘。

    两个人来到石案前,胡亥微微一笑,道:“在此湖心亭中,日光大好,王叔可愿陪朕喝一杯?”

    左相子婴心思一动,道:“陛下一国之君,如此诚邀,臣自无不应之理。”

    大笑摇头,胡亥:“秦酒织烈,一如我老秦人。饮秦酒如品秦人,朕自然欢喜。”

    说着拿起长案上的酒坛子,将两只大碗倒满清亮的酒水,端起一碗:“来,共饮一碗。”

    胡亥如此热情似火,子婴一时间不知道该从何处入口。无奈之下,双手捧起剩下的一碗:“陛下请——。”

    一气饮下,酒水入口。但觉辛辣而醇香,直入火烧,胸中的郁闷之气一扫而去。

    乍然之下,子婴不禁大为赞叹:“好酒!远比臣往日所饮烈了三分。”

    闻言,胡亥爽朗大笑:“此酒乃朕亲自所酿造,也算第一次面试世。王叔,觉得如何?”说着又亲自为子婴倒满一碗。

    骤然之间,连饮三碗,子婴悠悠一笑,道:“谢过陛下,臣有一请。”

    “噢?”微微惊讶,胡亥以为子婴终于要说明来意,要谈正题了,不由的收敛笑容点头,“王叔但讲。”

    “请陛下每月赐臣三坛。”说罢,子婴肃然一躬。

    见到这一幕发生在眼前,胡亥震惊之余,不禁莞尔,道:“此等秦酒,天下无双。其烈如火,正是男儿本色。”

    “王叔既然敢为朕尝酒,每月三坛,自然不是不可以!”

    “秦人好酒,自古有之!”子婴深深一躬,道:“老臣亦是如此!”

    “说得好!”胡亥双掌一拍,对走来的韩谈一摆手,道,“将酿成的第一批新秦酒取出三十坛,即刻送到左相府。”

    “谢过陛下,有此新秦酒,臣在闲暇之余却是有福气了!”子婴拱手称谢,看到这一幕的胡亥心头着实高兴。

    胡亥清楚老秦人无不好酒,更别说是他经过粮食酿就得纯正白酒了。一经出现,瞬间便征服了子婴。

    与这个时候的米酒而言,其霸道与劲道都不可同日而语。

    “王叔,这一次清晨你入宫,不知所谓何事?”胡亥的揶揄笑意中颇有几分亲切,让湖心亭中的气氛变得暖。

    “禀陛下,臣闻陛下夜入国尉府,与国尉密谈良久,相必对于东出之策,已经有了决定?”子婴本就洒脱,此时在胡亥面前更是如此。

    只是胡亥何等机敏,自然不会忽视子婴话中的含义。他明白,这是左相在提醒他,大秦帝国该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大秦帝国一夜之间崩塌,只能偏安一隅,而他朕应该修养生息,进而图霸统大业。”

    胡亥作为大秦帝国皇帝,自然也不能在此等大事上模糊。心头翻动一句,他就势左相子婴,道:“国尉方略,甚是宏大,然秦国之军力、国力仓促间不能匹配。”

    一时间,整个咸阳一片寂静。胡亥端坐在长案之前,目光闪烁不知道该如何。

    本章完

第173章 三年之内,大秦帝国致力于立足,而不是进取。() 
今日左相匆匆而来,虽并未急于切入正题,但一有一种诡异的气氛,让胡亥隐约间感受到了一丝凉意。

    胡亥清楚,大清早左相匆匆而来。必然是有要事相商,而且十有八九是关于东出长策。

    这件事关系到大秦帝国接下来的发展核心,作为文武百官之首,左相子婴自然是时刻关注。

    ……

    默然良久,胡亥心头一动:“王叔,东出之策已是大秦帝国未来的长策大计,绝不更改——!”

    “陛下心有决定,还请告知臣一二,以安朝野之心。”子婴的双眸骤然发亮。

    随及,子婴座中深深一躬:“敢请陛下解惑!”

    深深的看了看子婴,胡亥幽幽一叹,道:“凡欲以霸道行统一大业,必有准备期间,任谁都不能一蹴而就。”

    “此之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其要害在于决断。早断早预,迟断迟预,不断不预。依朕之见,大秦帝国可在一年之内做好一切预备。”

    说到这里,胡亥伸出手指头,道:“其一,大秦帝国故土人口已锐减。加之大秦帝国民气低落,半年之内征集十万大军都是难事,但是同样中原大地之上,天下列国,中原诸王大军一样是乌合之众。”

    “如此一来,我大秦便有了可乘之机!”

    “其二,大秦帝国有巴蜀天然粮仓,八百里秦川富庶。只需要连年丰收,必将会国库盈满,军资粮草兵器的筹集,亦在举手之间。”

    “其三,大秦帝国有九原军与胡地相接,又有陇西草原河谷,战马来源大大优于中原。”

    “一年内建成五万铁骑,应不是难事。再加上大秦原有大军,不下于十五万,足以东出函谷关。”

    “其四,国尉乃鬼谷传人,通武候王贲更是兵家名将之后,这一点在父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早已经得到了证明。”

    “其五,今我大秦帝国上下同欲,君明臣良,同心雪耻,中原列国无可比拟。有此五条,统一大业,何难之有?”胡亥一口气说了五条,目光炯炯地看着子婴。

    “陛下所言甚是,想要立足当下乱世,我大秦帝国必得一番认真准备。”子婴点了点头地肯定了胡亥的主张。

    只是话锋一转,子婴:“只是在臣看来,这准备一年不行,可能要三年,甚或五年。”

    “哦?”惊讶一声,胡亥忍不住,道:“左相的意思是,中原大乱一起,我大秦帝国坐看风云起?”

    看着胡亥惊讶的目光,子婴微微一笑,道,“陛下姑且听臣算一算大账,可否?”

    深深看了一眼左相子婴,胡亥认真,道:“朕洗耳恭听,左相不必客气直言便是——。”这一刻,胡亥倒真想听听子婴的想法。

    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子婴之能,又岂是臭皮匠可比。

    作为一国之君,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一点,胡亥还是清楚的。

    看到胡亥如此,子婴深吸了一口气,道:“其一,想要以霸统一中原列国,必然要扩军,而扩军在于人口。”

    “就总数而言,大秦帝国人口目下与楚国相当,大体不到一千万,青壮男丁当在一百万左右。”

    “按照三丁抽一的旧法,足以可成军三十余万。想必陛下与国尉肯定也是如此计算。”

    “然则,大秦帝国因为连续不断地大战,导致地广人稀。一旦抽丁而出,必然会影响农耕,关中与巴蜀,乃农耕之本,不可能三抽一,只能是四抽一。”

    “如此折算,大体可征兵二十五万左右。但是此前已经征新军,再加上各地郡兵,恐怕不下于十万之数。”

    “再加上大秦帝国各地大军,以及镇守函谷关的大军,九原边境大军,此际大秦帝国大军绝不下于三十万之众。”

    “三十万大军,对于当下的大秦帝国朝廷而言,就是巨大的负担。特别是北地三郡遭受天灾,咸阳仓大空。”

    “如此一来,一旦有战争爆发,朝廷必然是顾头不顾腚。故而此刻大出山东,却是差强人意。陛下以为然否?”

    胡亥凝神倾听,不禁对左相子婴生出了一丝淡淡的佩服。

    他清楚天下能人强臣不计其数,这般对国情数字随手拈来,如数家珍般的清晰,天下绝无仅有。

    心头滚动,胡亥默然良久:“朕愿闻其二!”

    闻言,子婴幽幽长叹一声:“大秦帝国府库并不充实,又岂是经过大乱,军辎粮草并无陛下估测的那般殷实充足。”

    子婴饮了一碗秦酒,喟然一叹:“始皇帝一统中原,赋税虽有大规模增加。但是用途太广,颇有入不敷出之感。”

    “府库所增收的财货五谷,是因为赋税来源大有扩展。大秦帝国国土增加,民众多了数倍之故。”

    “然而,直道,弛道,骊山陵,阿房宫,修筑长城。自始皇帝统一天下以来,大秦帝国大规模工程就未曾停下一日。”

    “每每都是征发七八十万民夫,故而大秦帝国府库并不充足。再加上北地三郡遭受天灾,为了救民赈灾,咸阳仓为之一空。”

    “特别是始皇留下北地军,以及五十万南方军,其中主力皆关中老秦人。以至于大秦帝国故土青壮,早就十室九空。”

    说到这里,子婴见胡亥愣怔沉思,站起身来肃然一躬,道:“臣以为不可轻易东出函谷关,请陛下慎之!”

    摇了摇头,胡亥:“左相所言是大秦帝国的弊病,只是时不我待,想要冲破项羽设置的封锁线,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动手。”

    说到这里,胡亥起身走到巨大的天下军争图前,支杆一动:“如今的大秦帝国并不是最安全的,唯有夺回三川郡,就食敖仓,坐拥成皋重镇,才能与天下列国周旋。”

    “并且河东郡乃函谷关最大的破绽,想要函谷关彻底锁大秦帝国与关中,就必须要夺回河东郡。”

    支杆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胡亥悠悠一笑:“左相,国尉虽献上东出长策。然而大秦帝国最近三年之中,只会将目光致力于立足,而不是进取。”

    本章完

第174章 夏说眼中的大国气象() 
七天后,夏说终于到临淄了。

    夕阳下临淄的城郭,被无尽金辉包裹,犹如一头盖世古兽蛰伏,看起来分外壮丽动人。

    临淄背靠苍茫浩荡直入云天的临山,南面烟波万里的菑水直入四渎之一的济水,地理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一道青石大桥横跨在葘水,夕阳挥洒而下,金红色的霞光横亘水面,恰似长虹卧波。

    如此规模的工程,没有巨大的国力与财力,根本不可能修建。由此可见,当时齐国之强,齐人富庶。

    巨大的城墙上,旌旗招展,犹如紫色长龙欲冲天而起,在半空中张牙舞爪。城楼巍峨高耸入云,就像是一杆刺破苍穹的铁枪,与青苍苍的临山遥遥相望,气势格外分外宏大。

    夏说驻车观望良久,一时大为感慨——齐地富庶,自古以来皆如是。大国气象,又是南皮三县可比。

    山东之地,以齐最为富庶。从战国以来,一直都是如此。春秋五霸自齐而始,这片巍峨的土地,绝非平常。

    驾车上得青石长桥,宽阔的桥面之上,并没有特殊的标记。但是临淄人却车马居中,行人两侧,井然有序地在各自道中流向城内。

    这一幕,让夏说为之震撼。国人素质如此之高,不愧是稷下学宫所在,儒学最为兴盛的地方。

    此刻,夏说对于齐地充满了敬畏。

    心头震撼之余,夏说放眼看去,只见纵横连绵的城墙的垛口上挂满了一盏盏风灯,在暮色下,宛如一条灯火长龙,照得城下一片通明。

    临淄城门没有吊桥,也没有人工改造的护城河,只有菑水贯穿大城。菑水的青石大桥直通垂柳遍植的宽阔官道而直抵城门。

    但最令夏说惊讶的是,临淄城门下并没有守军,寻常行人更是不会盘查,径自入城。

    在这大争之世,简直让人难以想象。由此可见,齐国的底气以及齐国王室田氏一族对于临淄的掌控力度。

    进得城中,正是华灯初上。夏说曾游历四方,见识过了天下名城。除了大秦帝都之外,皆了然于胸。

    在天下士子眼里,而今天下名城,莫如,咸阳,大梁、临淄、安邑、洛阳五大城。

    洛阳不必说,周朝大兴于此,乃货真价实的天下之中。只是洛阳自是大则大矣,其衰老破旧与萧条凋敝早已不堪为人道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