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惊雷-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家园子里,因为杨老太太与二少奶孟秋兰的到来,一群下人们正在忙里忙外地收拾。

    故土难离,老宅难舍。杨老太太住在卧虎岗,却一直惦记着这座浸透了两代人心血的老宅子。洪水稍微退了一些,她便执意要来查看宅院的损坏情况。孟秋兰不放心老太太,尽管老太太不是很喜欢她,但她一直在努力尽着儿媳妇的本分。

    洪水虽然没有直接冲进园子,但从圩墙不断的渗透,还是使杨家园子里存了不少的积水,屋子里异常的潮湿。

    唉,使这宅院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知道要等到几时呀?杨老太太站在屋子里,望着曾经熟悉的家俱、器物,想着不久之后,那上面的油漆可能会因潮湿而起皮,变得斑驳难看,不禁摇头叹息。

    孟秋兰不敢言声,只是静静地伺立一旁,她的身后是娟儿、琬儿两个小丫头。

    “你们都出去吧,让我一个人在屋里坐一会儿。”杨老太太摆了摆手,缓缓走到立柜前,抚摸着上面精致的花纹,充满了郑重和珍惜的感情。

    孟秋兰领着丫头缓缓退了出去,轻轻将门带上,也不敢走远,就在院当中的树下等候。

    “二少奶,少爷是今天回来吗?”娟儿问道。

    “嗯,定的是今天,那些船不是昨天就去县城等着接人了吗?”孟秋兰脸上泛起了由衷的喜悦,说道:“要是今天早上走,那中午就应该到家了。”

    “到家也是到岗上的家。”琬儿低声嘀咕道:“老夫人挑这个时候跑出来,真是——”

    “这话可说不得。”孟秋兰压低声音训斥道:“老人家只是恋家,坐一坐,看一看,就要回去的,耽误不了什么事情。”

    绢儿和琬儿不吭声了,在杨家吃得好,睡得香,孟秋兰又不苛待她们,她俩便和孟秋兰一条心。杨老太太对孟秋兰不是很好,她俩看在眼里,颇为不满。如今杨天风要回来了,孟秋兰也就有了依靠,她俩也为她感到高兴。

    天空中传来了一种嗡嗡的声音,起先就象一只马蝇在叫,声音渐渐大了,远远的天空上出现一只“大鸟”,冲着这里飞来了。

    “看,看呀,那是飞艇吧?”

    “什么飞艇,那是飞鸡!”

    “会飞的鸡?哦,那是急着找窝下蛋哩!”

    杨家园子里的人们象看见稀罕物件一样,屋里的跑到院里来,院里的上到圩墙上,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飞机在园子上空转了一圈,然后急速俯冲下来,在人们不解的注视下,丢下几颗炸弹,机关枪也向人们扫射起来。

    轰,轰,轰,爆炸声过后,房倒屋塌,砖瓦乱飞。啾啾啾,子弹追逐着发出惊叫、四下乱窜的人们,血花飞溅,惨叫连连

    虽然立川九八式侦察机能够进行轰炸,但到底载弹量不多,几颗炸弹转眼便投掷一空。

    可宫本依旧命令飞行员再次俯冲,他亲自操纵后座的旋转机枪猛烈射击着地面上的目标,似乎心中的愤怒能通过那一颗颗子弹而得到痛快发泄。他狰狞着面孔,脸上的肌肉随着机枪的振动而不断扭曲,活象一个噬血的恶魔,张开了血淋淋的大嘴。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看着抬回岗上的血淋淋的尸首和呻吟哀嚎的伤员,杨天风的耳朵里响起一片嗡嗡声,仿佛一面铜锣在他的头脑里轰鸣。他感到血液在太阳穴里发疯似的悸动,脑袋象给什么东西压着,快要破裂了。

    鬼子侦察机带来的损失是很大的,杨老太太被倒塌的屋顶砸到,救出来时已经绝气身亡。下人和随行的士兵因为不懂防空知识,伤亡了近二十名,孟秋兰幸免于难,只是和两个小丫头受到了些惊吓,还好没有受伤。

    他是绝没有想到,日本人会派飞机来炸他的家,并且殃及了这么多的无辜。乘兴而回,却看到了这样一幅凄惨景象,心理上的打击是很大的。

    不管他如何置疑,如何不相信。当他看到杨老太太脸色苍白地躺在棺材里的时候,杨天风才意识到,自从来到这个时代,他已经不知不觉将老太太当成了自己的至亲之人。一个可以绝对信赖,绝对依靠的亲人。

    老太太对他的那种慈母之情,唤着他乳名的声音,抚摸他头发的亲昵神态,一遍遍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握着杨老太太的手,杨天风的眼泪止不住地落了下来。

    显然,鬼子这次空袭显然有些小题大作了,对于他这样的小虾米,犯得着出动飞机吗?而且据在场人的描述,他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泄愤行动,而有谁会这样恨自己呢?

    蓦地,杨天风睁开了眼睛,是他,最大的可能便是宫本,背叛而产生的愤怒使他绝对具有这个动机。

    轻轻的脚步声由远而近,杨天风收起思绪,抹掉眼泪。

    孟秋兰和两个小丫头在轰炸时站在树底下,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完全惊呆了,反倒比乱跑乱叫的目标小,躲过了一劫。可接下来房倒屋塌,遍地伤员和尸体,真把三个人给吓得够呛。回到岗上,吃过安神药,休息了一会儿,就赶过来守灵。

    她是抱着歉疚的心理来的,婆母出事,她觉得要负一定的责任。但是看到杨天风并没有发怒的意思,这心才放了下来。看到离别多时的男人,她直想扑进杨天风怀里,大哭一场,只是房中人多,她只好压抑着思念和激动,乖乖地坐了下来。

    “天风,对,对不起,是我没照顾好婆母。”孟秋兰低着头,喃喃地道歉。

    “不关你事。”杨天风安慰地握住她的手,摇了摇头。

    孟秋兰叉开手指,紧紧抓住丈夫的手,好象这样才有安全感,男人的体贴和宽慰让她差点掉出眼泪来。

    报仇,报仇!杨天风的心头无数遍地重复着这个字眼,心中的愤怒简直要爆炸。

    不说不动,不吃不喝,杨天风就这么痴痴地坐在老太太的遗体旁,任人劝慰也不离开,只是摇头拒绝,默默流泪。

第九十一章 诡异,拼命忙活,突破() 
天黑了下来,很快又夜深人静。杨天风的脑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耷拉下来,眼睛似睁似闭,似乎是睡着了。孟秋兰也不敢惊动,轻轻地给他披上一件衣服。

    如梦如幻,杨天风不知身在何处。他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鸟儿,更象一阵风,长着眼睛、耳朵的风,在灵堂中打着转,看着自己披着衣服耷拉着头,孟秋兰跪在旁边,不时向瓦盆里扔着烧纸。

    磕磕绊绊地出了灵堂,飘飘飞飞,毫无阻碍地在老宅子里胡乱转着。他看见了韩大姑和韩萍儿还没睡着,听到娘俩儿在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感慨着、伤怀着;他还看到了虎子、陈大龙等人,有的睡了,有的没睡,有的面带戚容,有的唉声叹气

    如同孤魂野鬼般,杨天风的意识出了老宅,漫无目的地在岗子上飘荡。窝棚、灾民看得清楚,人声、犬吠听得真切;来到岗后,循着声响和火光,杨天风又到了造枪厂,看到了正挑灯夜战的陈三胡等工人,听着他们在研究、商议,边琢磨边制造

    黄水流淌,杨天风又飞到了水面上,却感觉不到水气的凉意,如同掠过水的风,时快时慢地在飞翔

    蓦地,眼前的景物一变,杨天风如同瞬间移动般,眼前又是灵堂的蜡烛、白幔、棺材,还有正推自己的孟秋兰。

    作为本县第一实力人物的杨天风的母亲,杨老太太的葬礼是非常隆重的。县上大小官员都亲至哀悼,甚至专员公署也派人致哀。

    但这些对于杨天风来说都算不得什么了,他的心中只有报仇雪恨。葬礼一过,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招兵、练兵、选拔军官和研制武器当中。

    只不过,随着他身体的强健,脸色更加严峻,眼神更加凌厉,要求更加严格。按外人的话说,杨队长平常是夜以继日地忙活,练兵就是往死里练。

    黄水泛滥,灾民众多,当兵拿饷吃粮的大有人在。两个多月的时间,杨天风已经拉起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玩命的训练、演习、军事讲授中,一些优秀者脱颖而出,尤以年初国*军在河南败退时被杨家网罗收容的溃兵和抛家南投的知识青年居多。

    而高强度的训练是超乎大多数人想象的。练臂力,俯卧撑一口气做一百个以上;练瞄准,枪尖手榴弹,一个小时之内端枪不动;练刺杀,每天突刺五百;行军,三天一次五公里越野,每天冲五百米障碍;晚上,每天还有一个小时的文化课

    另外,在杨天风的全力的指导下,造枪厂也攻克了很多难关。

    小型炼铁炉立起,原来的钢罐设备改进了工艺,能够自炼钢材并用钢坯钻孔法制造无缝钢管(质量稍差,不能制造高膛压炮管;生产时间长,效率不高);霰*弹枪和地雷也生产成功,产量虽然还难以保证,但随着工人的增加,材料的积累,技术的提高,潜力不小。

    让杨天风引以为豪的是经过数百次实验,造枪厂用粘土坩埚古典浇注法造出了燧石光学玻璃(又名铅玻璃),聘请了城内眼镜店的打磨工人,再借鉴苏联pu瞄准镜的结构,打造出了三倍左右的冠名为“暗黑”的枪用瞄准镜。

    尽管设备简陋,产品合格率只有一到两成,但这却是一个突破。要知道,在昆明的中国第一个军用光学器材厂——兵工署第二十二工厂直到一九三九年四月才试制成功第一具6x30军用望远镜。

    这当然得益于杨天风头脑中的知识,被外国垄断企业视为绝秘的配方、熔制技术等,对他来说,根本就不算高级。如果给他更好的设备,更多的原料辅料,他能造出领先世界的光学仪器。

    至于他那枝装了单筒望远镜的步枪,只不过是作秀和过瘾,根本不具备狙击步枪的种种特征。

    “暗黑”枪用瞄准镜放大倍率约为三倍,长200mm,重350克,采用简单的欧洲式三柱分划。风偏调整螺在镜体左侧,刻度从+10到…10;高低调整螺在镜体上方,刻度从100米到900米。

    虽然欧洲式三柱分划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但在瞄准镜视野上部没有分划板线遮挡,视野更开阔,而且完全能胜任当时的设计距离(几百米)及精度要求。

    无论从长度、体积、密封、分划的精细,还是重量等指标,“暗黑”枪用瞄准镜都比pu瞄准镜差了不少。更不用说德国蔡司的dialythan4x瞄准镜,人家的调节结构都是内藏在瞄准镜的结构中,只在外部露出调节的旋钮——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一种技术,对于精密制造、金属化工材料的要求都很高。

    当然,受限于材料和设备的加工水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暗黑”瞄准镜仍不失为一款可以用于实战的利器,有总比没有强,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为了配合枪瞄镜的安装,杨天风挑选出精度较好的三八大盖,又指导工人将拉机柄改造成向下弯的形状,以免影响枪机的操作。

    在当时而言,对于专业狙击步枪,各国似乎都没有专门制造,而是挑选制式步枪中精度较高的来充当。枪用瞄准镜呢,制造得不多,也不专业。因为狙击理论和战术还不成熟,各国的狙击步枪有的非常奇葩。

    首先说日本鬼子的狙击步枪吧,奇葩在两点:第一点,瞄准倍数小,刚出来的时候只有两倍放大,根本不适合远距离狙击;第二点才是最奇葩的,这瞄准镜居然没射程调节旋钮!

    所以,装配这种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对大于或小于校正距离的目标命中率很低,不少日本狙击手把瞄准镜拆了,直接用标尺和准星瞄准。反正太平洋的热带丛林观察距离近,发现敌人的距离普遍不超出三百米,不用瞄准镜也很容易命中近距离目标。

    而美国佬则认为狙击步枪的放大倍数越大越好,居然给春田枪安了个十二倍的瞄准镜。可在太平洋的热带丛林观察距离近,发现敌人的距离普遍不超出三百多米,十二倍的瞄准镜在三百米的距离上视野很窄。而且,瞄准镜倍数这么大,很容易使射手眼睛疲劳。

第九十二章 警醒,出征() 
解决了有和没有的大问题,日后的改进就比较好说了。甚至可以提供图纸,求助大后方工厂,杨天风当然知道四倍或六倍的瞄准镜对于狙击步枪是最适宜的。

    因为杨家发生巨变,宗百川便被召回坐镇,协助孟秋兰处理事务,以便杨天风放心出征。赵雨柔也无奈返回,尽一个名义上儿媳妇的孝道。

    而这次空袭,在给杨天风带来心理冲击的同时,也给了他很大的警醒。在抗日战争初期,日本飞机的轰炸具有很大的威力,导致了民众的巨大伤亡,究其原因,与民众防空知识匮乏,政府缺少有效组织,不无关系。

    都说是经一事长一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伦敦空袭一百一十多次,造成四千余人伤亡,由此引起了英国对城市防空的极大重视,很快成立了“防空指挥部”,先后采取了许多防空措施。

    抗战期间,我国南京、重庆、上海等大、中城市屡遭空袭,死伤平民在五十五万人左右。在造成重大灾害的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性防空活动的开展。

    但这种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进步和重视,能否变一种形式,提前为民众所知晓呢?杨天风思索着,将一些普通民众容易掌握的防空知识以及政府应如何组织,以减少平民伤亡写进了波亚战术攻略里面。

    这还不算完善,杨天风另外写了防空知识的小册子,送到了县里,下发给部队、各镇、村长,并任命了区里的防空委员进行监督,以严厉的命令推行实施。

    经过紧锣密鼓地准备和布置,百日的孝期未过,杨天风就打着报仇的名义,要带兵出征了。

    历来将士出征,都是家属洒泪相送,痛不欲生。这一回却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洪水的关系,现在当兵吃粮几乎成了灾民唯一的选择。现在,灾民们可全靠着杨家存粮和杨天风夺来的粮食才能生存下去。

    而且,当兵不光是一个人的问题,杨天风制定的军属优待条例,使得一人当兵,全家都会多分粮食,少挨饿;伤残、阵亡之后的抚恤则是五亩田地的免费给予。

    即便如此,大家也都知道,坐吃山空是绝对不行的,只有跟着杨天风出外就食发展,以外补内,才能不饿死,才能不走逃荒的凄惨道路。

    打仗,拼命,为的是什么?为国为民那是高调,是说给有知识、有觉悟的人听的。对于小老百姓,那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家人,为了生活得更好。很浅显的道理,再加上形势所迫,兵源是不发愁的。

    即便如此,杨天风也不准备带太多的人出去,兵贵精而不贵多,头三脚必须踢好,带着缺乏训练、武器不精的人出去,反倒有可能成为累赘。

    七八百多人的队伍,他认为已经足够了。更何况这些士兵都经过了训练,虽然时间还不够长,也要比那些靠抓、靠骗、靠忽悠而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强得太多。更重要的是,缴获的武器弹药虽然足以装备一千多人,可家里总也要留些精锐队伍以备不测吧!

    明日就要出发了,离开这个安乐的小窝,投身于血与火的战斗之中。杨天风走在岗子边,抬脚将一块石子踢了下去,望着已经消退的黄水,他眯起了眼睛。

    如果身在太平年间,他宁愿多娶几个老婆,多赚些钱,安安乐乐地过一辈子。可惜老天让他来到了这乱世之中,那就只有挣扎奋进,去做眼前最正确的事情;只有以战斗求生存,只有让自己问心无愧,只有让自己不辜负一个男子汉应尽的义务。

    杨天风命人编写很多小册子,将日本鬼子的斑斑劣迹记录整理,时刻向战士们宣传鼓动。这是个持续性的工作,不仅要从现在找题材,还要从历史上深挖日本鬼子的祖宗十八代。

    从明朝倭寇、甲午海战、济南惨案,到南京大屠杀统统不要放过,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日本人就是两条腿的畜生,对弱者施暴是他们的本性,只有痛打才能让他们长记性。

    仇恨往往是非常事业的动力之源,这句话没有说错。没有谁比杨天风更清楚地知道日本鬼子带给中国多大的伤害,带给中国人多大的生命损失。

    那种切身的、刻骨的仇恨,那股身为男人的血性,以及重生以后豁出去的心理,足以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大业之中。

    这是一个九月的日子,早晨的空气还有些凉爽。高高的云在蓝色天空中飞过,一阵强烈的,没有变化的风吹起来,风帆猎猎作响。

    杨天风立在船头,刚才码头上热烈的送行场面似乎还在眼前。满载着无数灾民们的希望,满载着杨天风对胜利的渴求,满载着亲人的惦念,浩荡的船队航行在涡河上。

    全部的日式装备,**百人的部队绝对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杨天风对胜利的信心还是很足的。先出黄泛区,绕道入芒砀山,再伺机南破永城县,继而横扫土匪等杂牌武装,一个根据地便建立起来了。嗯,似乎很简单,很乐观的估计和设想。

    而豫皖泛区挺进第三支队的番号,也给了杨天风发挥的余地,不必再担心什么跨境作战的问题。

    当时,黄泛区的游击队伍很多,名号繁杂。

    其中,苏北有李明扬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陈太运苏北挺进队;鲁西(微山湖以西)有山东敌后抗战部队大本营,正规军和众多游击武装相配合;皖北则先后有安徽游击总司令张义纯的淮北民众抗日自卫军;阜阳专员郭造勋的游击武装;李盛宗辖第五战区第11、14游击纵队和第7独立支队;豫东有孙桐萱、何柱国的豫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下设豫东游击总司令部、豫鲁边区游击指挥部,有数十个纵队和十余个支队。

    而离得稍远的还有大别山的廖磊的21集团军、徐源泉的26集团军、张义纯的安徽抗日自卫军、王懋功江苏挺进军、张轸豫东挺进军、鄂东游击纵队、大别山游击纵队等等。

第一章 兵进永城()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杨天风昂然而立,傲然而吟。

    “好诗,堂堂正正,顶天立地,杨队长果然有鸿鹄之志,吞天之气。”吴元生习惯性地想用扇子击掌,却发现手中空空如也。

    如今吴元生可算是死心塌地辅佐杨天风了,娶到了阎凤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