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督军-第4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自己和父亲每天辛勤的劳作,母亲也手脚一刻不停,可是自己的日子依旧越过越穷,没有钱娶亲,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没有老婆,就没人生儿子,没有儿子,自己米家又该怎么延续,这可是大事啊。固然穷人家结亲的开销没那么大,但是翻盖房屋,给妻子一口吃食,这都是必须的条件。

    村子里女人太少,面临选择时,肯定会选择能提供这些条件的,像米满仓这种,就轮不上。每念及此,他就忍不住抱怨,抱怨村里人不该为了省一口粮食,就把生下来的女婴溺死。如果她们长大了,现在不就能嫁人,自己就不至于光棍。虽然他自己的妹妹也被溺死了三个,但那不是没办法么……总之,还是乡亲不好。

    单纯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想办法发财。山东据说遍地黄金,但是米家睿智的老辈,却坚决制止儿孙赴鲁。到那里发财的,要么是有一技之长,要么是喝过洋墨水。普通人去异乡当佃户发财?这是肯定办不到的事。想发财,就只有去当兵,那岂不是要去挨枪炮?疯了才去干这个。

    就在米家人为着米满仓如何娶亲而苦恼时,机会来了。段总里不愧是安徽人,果然照顾桑梓,居然把出洋当长工的好事带到了家乡。只要给洋人打长工,每月就有五块银元的报酬。而且伙食费只扣一元,那就是整整四块银元可以落下,一年就有近五十元存下!这可是五十元啊,庄稼人几时见过这么多钱?

    米满仓靠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外加憨厚的性子,成功获得了保荐,接着就是免费的洗澡、剃头、发衣服,又把他送上了一条开往海外的火轮船。海上航行的经历并不愉快,一大堆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就像个鸽子笼,颠簸的大海,让一辈子没坐过船的土包子吐的一塌糊涂。发馊的饮食和水,加上拥挤封闭的环境,让一多半人都得了病,米满仓有五个熟人,就在这种环境中永远离去。

    船上死人,得不到棺材,船员搭起手脚,扔到海里了帐,谁死谁活各安天数,没什么好说的。这种旅行也并非免费,据说所有的船票,都是段总里私人垫的款,将来从打工费里扣,但是想想,每人只需要付十元钱,就能从中国到泰西,这票价已经是便宜的不能再便宜。不管饮食怎么样,环境多糟糕,反正自己活着到地方了,不是么?

    直到到了泰西,米满仓才知道,自己居然是被送上战场当夫子。修工事、修堡垒、抬弹药、抬伤员、抬死尸……每天一睁眼,就有数不清的工作等着他们。更要命的是,有些工作是要到战场上进行的。

    洋鬼子不讲理,这是从林公烧鸭片时,中国人就知道的事情。可是却不曾想,他们不讲理到这种地步。战场上还在打枪放炮,就要他们去修筑工事堡垒,有一次,一群洋大兵举着刺刀甚至冲到了他们所在的工地上。那次冲击,米满仓又损失了好几个熟人。

    本来听到枪响就跑,是米家祖训。可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泰西,又该往哪里去?尤其看到洋人军官毫不犹豫就打死自己几个乡亲后,米满仓更是清楚,这回不能跑了。

    他的运气不错,不管是流弹还是炮子,都没能要了他的命,更重要的是,他在这,居然遇到了乡亲。

    没读过书的米满仓,自然说不出他乡遇故知这样的话,但是他却明白一个道理,老乡总归是帮着老乡的,何况,大家还是一个祖宗。

    那是他因为听不懂洋人的话,差点挨了对方皮鞭时,一个穿西装的中国人忽然出现,叽里咕噜的跟洋人说洋话,最后,还来了个洋人军官,三个人说了一大通之后,拿鞭子的人走了,米满仓逃过一次打。

    他倒是不怕打,做佃户的,从小就被东家打惯了,这倒不算什么。但是那个穿西装的,与他通报姓名时,却发现两人居然是小同乡,而且居然是同姓,对方也姓米,有个很怪的名字:米高扬。

    据说这是大帅给起的名字,米满仓听起来,倒也觉得好听,大米配羊羔,一定很好吃。不过自己这辈子也没吃过羊,只好做梦想想了。这个羊羔子和自己往上倒四辈,是一个太爷,不过他这一支早就移居山东,后来听说在蒙阴当土匪,本以为早就吃了王法。没想到非但还有人活着,这个羊羔子还去花旗国打过仗。没被洋人的枪子打死,还立了功,得到大帅赐名,这次还跟着鲁地民工到泰西来,做什么管理工作。

    一到泰西,来自安徽的劳工就知道,还有一帮山东劳工在这干活。对于这些同胞,大家说不上敌对,但也谈不到亲近。虽然都是中国人,实际却很少来往,关键是,大家想不到一起去。

    劳工需要纪律,就算是挖河也得有组织,不过老辈子规矩,都是工头说了算。能出来做工的,谁还不明白这些道理?可是山东劳工的纪律,也实在是让他们看不懂。每天早晨起来出操,列队,喊号子走队列,唱歌。搞的好象部队一样,自己是来干活的,又不是来当兵的,何至于如此?

    而且山东劳工穿的比自己好,吃的也比自己好,干的活却比自己轻,一帮穿西装的在这窜来窜去,跟洋人喝酒,递烟,再说些洋话,山东劳工就能分配到一些相对轻松,危险性也略小的活。这让安徽劳工异常愤怒,不患贫而患不均,在这种情况下,谁又能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了?

    可是同宗就是另一回事,认了同宗之后,很快米满仓就背弃了自己的安徽兄弟,走了个手续,加入到山东劳工阵营里。事实上,这也不是孤例,按米高扬的说法,山东劳工派遣局,是中国人的组织,会维护每一个中国同胞的利益,安徽人、山东人乃至其他省份,一视同仁。

    米满仓搞不懂那么多,乃至什么叫山东劳工派遣局,他也弄不明白,一群苦力,怎么还得设个衙门?这中国人的衙门,在外国能承认么?洋人可是出名的不讲理,还能怕衙门?他只知道,自己这个同宗很实在,跟自己交了实底。比如,山东劳工每月工资是八元,还不扣伙食费,比自己高出一倍。

    再比如山东劳工吃的好、穿的好,是之前跟洋人谈判协议中的一部分,自己这边怎么没有?再后来,他又知道,山东劳工在泰西的地位,也是自己拼出来的。他们来的比自己早,当时的条件一样艰苦,甚至危险。

    那时候据说自己这边的洋鬼子正在被对面的洋鬼子按着头爆捶,劳工们每天也要迎接枪林弹雨的洗礼。这些人的军事训练,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组织起来的自保行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对面的普国洋鬼子就可能杀到自己身边,大家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可能赢。

    按那只羊羔子的说法,这些劳工真刀真枪,跟普国鬼子拼过刺刀,表现比自己这边强多了。他们那次可是打跑了普国人的进攻,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却也得到洋人的敬重。不但获得了伙食上的补贴,也在待遇上,享受到了优待。

    人的命,总是自己挣来的,米满仓对这点很认同,想想自己听到炮声就跑,也就不怪洋人要揍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安徽人,也开始加入到山东的锻炼队伍里,学着山东劳工的样子,走队列,唱军歌。三国战将勇那个北洋军歌容易学,就算不认识字,听过说书,也知道赵云关羽,唱起来很亲切。

    只要表现的像山东劳工,就能获得洋人的高看,这帮洋鬼子也分不清谁是谁。虽然工资上,他们每月依旧只有四块钱,可是米高扬为他们争取来了三个月换一次衣服,也为他们争取来了能吃八成饱的伙食标准,这些劳工对山东劳工的看法,已经越来越好。

    对于风中的味道,米满仓已经习惯了,而且说实话,这味道比起刚来时,已经小的多。不过是打了几场不大不小的仗,炮声枪声,响的都不如过去密集。

    劳工的队伍,跟着部队走。输赢,他搞不清楚,但是他知道,自己是在朝前走,这大概是赢了吧?对于阿尔比昂,他谈不到感情。自己现在跟这帮洋人混饭,当然是希望他们赢,如果普国人赢了,自己的大洋找谁要去?

    米高扬又来找自己个同宗说话,他如同变戏法似的,从身上拿了个扁酒壶出来,送到米满仓手里“洋酒……没喝过吧?拿大力丸,跟阿尔比昂的排长换的。那小子原来是酒鬼,现在变成了大力丸鬼,有大力丸换他老婆都行,他离不开这个了。再尝尝这个,羊肉!你不是没吃过么,给你尝尝。”

    米满仓闻着羊肉的味道,就不住地点头“香!真香!我闻这味,就能就下去一个窝窝。那个……我不能吃,我咋能抢你的饭。让我闻闻味道就窝窝就好了。”

    米高扬一笑“吃你的吧,我已经吃饱了。跟阿尔比昂连长,一块吃的面包黄油,我饿不着。现在这伙计,还做的惯,要不要给你换换?”

    “别了,咱不能让乡亲说闲话。虽然你不在家里住了,可是我还得住在老家。要是让乡亲戳俺脊梁骨,那就没脸见人了。现在这活挺好,习惯了,就好。你跟那洋人军官一块吃面包,给说说呗,现在是谁赢?”

    米满仓一边往嘴里塞羊肉,一边问道,因为吃的太急,险些噎住。米高扬笑着告诉他别急,羊肉自己肯定能搞到,没人跟他抢。随后道:“输赢现在说不准,不过普鲁士由攻转守,你们的危险肯定降低了不少。你没看,阿尔比昂人吃了大力丸,都跟疯子似的,普鲁士人接不住。下一步就是怕普国兵埋地雷,到时候说不定得用劳工趟地雷。这事到时候得跟洋人交涉,不能拿我们垫背。非逼着你们这么干,也有办法,地雷一响,你们转头就跑,阿尔比昂人也没办法。有劳工派遣局办交涉,他们也没辙。”

    “还是山东好,派了民工,还要设个衙门照顾着,不让劳工吃亏。你们这才像是人过的日子啊。那……那要是真炸死了,有钱么?”

    “钱肯定是有,不过到不了你们手里。安徽毕竟不是冠帅辖区,做事章程也不一样。连你们这工钱,段歪鼻子都克扣一半,你想想,人都死了,抚恤金还能发给家属?”

    没有比较的时候,对于生活待遇极满意的安徽劳工,现在却因为有了山东的同行,对于段芝泉的不满与日俱增。四元钱除了要还船票钱,寄回国内,也要扣一成汇水,比起山东来实在是盘剥过甚。

    米满仓道:“是啊,还是山东好,在山东,才是人过的日子。你说说,这冠帅辖区咋就到不了安徽?不成,吃完这块肉,我得跟乡亲们说说去,大家犯不上给歪鼻子出力,该跑,就得跑。”

    在不久之后,一份阿尔比昂报纸,在难民中流传开来,上面刊载的内容,在山东事务官翻译之后,瞬间,在劳工中引发了新一轮的拥赵狂潮。按报纸上的消息称:共合舰队抵达庙街,共合元帅赵冠侯亲往辽东,主持居民转移。

第七百四十章 自己的选择(上)() 


    高大如山的军舰,停泊在庙街港口,象征着共合的五色军旗,迎风招展。在这里驻扎的,是山东海军大半分家当。包括隶属于山东海军的全部蒸汽军舰,以及自阿尔比昂雇佣的蒸汽商船、客轮,外加少量山东河防舰队中,运转良好的风帆战舰。由于一省海军力量终归有限,属于共合海军部管理的部分风帆战舰也前往压阵。

    不过,与山东海军情形相比,海军部这些军舰,情况不容乐观。共合海军出八闽,整个海军血液内,都流着福建的血。随着孙帝象在广东发布电报,通电讨冯。大批海军拥护,共合新造风帆战舰,有超过三分之二造反。

    继续效忠于北洋的,都是爷爷级的古董军舰,能从津门行驶到黑龙江,都要算侥天之幸,至于作战,根本就不能指望。除此以外,还包括了东北的一支水上警查队,以及各地商人组建的水上营救团,一支拼凑起来的杂牌水军,构成了共合干涉舰队的全部。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军舰看上去,还是很有些威严的。那些大炮虽然不一定都能打的响,却足以给老百姓心灵的安慰。

    在共合正府参与对普宣战后,徐又铮就制定了一个对外收复主权计划。包括,向外柔然派出部队,以武力手段,压迫柔然王公向共合屈服,放弃自制。同时,对铁勒进行军事干涉,保护中国在铁勒侨民。

    庙街本来是中国领土,但是在前金时代,被一位铁勒的冒险家强行夺取,原本世代居住于此的百姓,反倒成了侨民。在周边村庄、县城,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铁勒内战越演越烈,这些中国百姓的人身安全没人在意,共合正府如果不出面,他们的下场多半不大好。

    冯玉璋对徐又铮甚为不满,当选总统后,死压着徐又铮的任命书不签字,就是不让他重新担任秘书长。为了让段芝泉灵肉分离,冯玉璋干脆借着徐又铮的建议,设立名为参战处的机构。以徐又铮为参战处协办,专门负责对外事务,实际就是剥夺了他参与内政的权力。

    徐又铮是个不甘于寂寞的人,在这个位置上,很快就拿出了一个方案。一,编练参战军。从共合各省,抽调规模不等的部队,统一由参战处管理,进行训练,作为未来参战部队使用。另外自山东、河北两省招募青壮,编练为新军。参战军初步规模定为八个师,其主战场地,包括外柔然以及泰西战线。

    他的胃口很大,于山东调拨的不但是第一骑兵师下属第一骑兵旅,连带师长孙美瑶,副师长孙飞豹,都在他的调动名单里。按照徐又铮的说法,既然都是共合军人,那么就该接受陆军部指挥,不管她是谁的姨太太或是其他什么关系。军人以国为先,以家为后,一切都应以维护版图完整的大局为重。对于这纸调令,赵冠侯复电只两字:呵呵。

    第二,为考虑到前往泰西作战需要,提议将各省海军,全部归入海军部管理。各省份内驻扎军舰,由海军部统一打乱重编。并将山东的四艘蒸汽战舰,编为共合海军第二舰队,由海军部选派留洋归国的干员担任船长,开往津门备战。

    赵冠侯的回电内容也很简单:四艘军舰,或为外购,或为租赁。购者价款未请,租者租金未付。且于山东服役期间,拖欠商人燃料费、维修费甚多。诸项子集合计,大洋一百七十万元。望钟央先将欠款补齐,再谈其他。

    一连驳了小徐两个计划,赵冠侯也做出了让步,虽然第一骑兵师和海军都不肯归正府指挥,但是也愿意为正府做点事,就是到关外来保护中国侨民。

    这次山东出动的,包括自己的海军,以及前往天竺轮战的省军第三师以及省军新编第四师。这两个师有海外作战经验,且在战斗中有不俗表现,足以担当大任。而家里留下基本部队防卫,也避免有人趁机再搞什么鬼把戏。

    徐又铮带着自西北抽调而来一个骑兵师以及三个步兵师,高调进入外柔然。同时打出超勇王那彦图以及毓卿的名号,招降部分王公。

    这些王公失去铁勒以及扶桑的支持,军火上没了来源,装备很是低劣。见到全副武装的北洋军,直视为天兵天将,不敢交手,再加上当初赵冠侯一仗打残陶克陶亥,名声太响。这些王公不敢和北洋兵交手,纷纷来降,小扇子俨然飞将军,在草原上一时威风无两。

    赵冠侯亲自来了一次关外,自也不是没有作为,不过这种作为却不足为外人道。张雨亭这个奉天将军,原本与吉林、黑龙江两省督军为鼎足而三的关系,内部又有冯麟阁这个绿林同道对他虎视眈眈,总想吞掉他的部队,处境也不算好。

    自从赵部进入东北,这个局势顿时为之一变。基于结拜的交情,外加督军团的誓言,赵军公开支持张雨亭。先是武力解决了冯麟阁,随后促成奉天会盟。表面上看,只是三省团结的更紧密,实际上,却是形成奉张一家独大的格局。

    现在,整个关外,成了张雨亭一人的天下,投桃报李,他也对赵冠侯的军事行动鼎力协助。除了派出为数不多的东北水上警查帮忙,奉军一个骑兵师,仗着人地两熟,在周边放火烧屋,驱赶中国居民赶来庙街,为撤侨做准备。

    庙街这片地方,目前被高尔察克和他的叛变海军所控制,由于安娜的关系,这些军队很给鲁军面子。鲁军营地外,前来朝拜的铁勒将军、贵族络绎不绝,包括高尔察克自己,也每天前来,向安娜公主进行参拜。安娜只能像个小大人一样,迎接着一个又一个大臣的朝拜,给他们鼓劲,许下封官赐爵的承诺,再看着那些人感激涕零的退出。

    十二月党人,需要一位公主!

    他们虽然得到了武力支持,可是缺少一个够分量的领秀,力量集中不起来。十二月党人里,很有一些大人物,但是这些大人物彼此并不能相容。只有安娜公主这个先王血脉,才能把所有人联系起来。

    可是在赵冠侯的教育下,这位公主的天性被解放出来,表现得越来越像个孩子,而不像个公主。对于军事、正直,她缺乏丝毫兴趣。反倒是在山野之间,疯玩乱跑,放声大笑。将雪团成雪球,朝赵冠侯丢去,随后又被赵冠侯把雪塞到她脖子里为乐。

    一大一小两个人互相用雪球攻击,最后弄的一身粉白之后,她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像个树袋熊一样挂在师父身上,一路返回庙街。

    可是刚刚到达指挥部,她的情绪又变得低落了。在指挥部,已经有一大批衣着笔挺,头发胡须梳理的一丝不苟的贵族在等待着朝见。她必须擦去身上的雪,以得体的妆容面见这些将军,这是她的本分。

    这些或是十二月党人的支持者,或是对沙皇失望,决心举起反旗的有力之士。总之,每一个人,都是帝国复兴的希望,是帝国未来的柱石。作为明君,必须对每一个人和颜悦色,必须礼贤下士,必须……

    “师父,我好累,怎么办?”终于结束接见的安娜,脱下了那身宫装,换回一身短打练功服,趿拉着两只鞋,跑到师父房里诉苦。

    陪同赵冠侯到东北的,是毓卿、翠玉以及程月。今晚上,是轮到翠玉的日子。这位前金八大胡同出身的秘书处长,于察言观色上,是个一等一的行家。见到安娜的神情,就微笑着道:

    “怎么,不想当公主了?我记得你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