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哉饫镂ㄒ灰桓鍪烊说辣稹
走?可以请檀越稍等吗,住持有请。了凡楞了一下,开口道。李忱则是摸不着头脑,住持找我做什麽?该不会跟我讨要房钱吧,势利眼得和尚,不过就是两三天。
(喵的,哪天等老子发达了,也要学那个那个谁谁,来这庙里提几首诗,好好讽刺这些个势利眼和尚。)李忱恶意得想到,但是也不惧,我就是没钱,你待如何,这些个和尚总不可能把这百八十斤,剁碎了零卖吧。要是要他留下来,那不是更好多混个几天饱饭,多了解一下唐朝,等他摸清楚门道,他不信,好歹念了几年历史,会混得比其他穿越者差。
住持,李檀越到了。,正嘀咕着,李忱也到了住持清修之处。了凡先敲了门,等里面应了声,才让李忱进去。
住持。虽然觉得人家势利,可是李忱还是给住持合了十,好歹在这边吃了人家几天饭。
李檀越。住持也回了礼,不知这两天还习惯否。承蒙住持招待,某好好享受了一番山居生活。
惭愧,惭愧,敝寺简陋,出茶淡饭,没什好招待得。不知檀越,未来可有规划。说起来,正要像住持辞行。见对方问起了将来,显然要赶人了,李忱暗自庆幸,自己早就决定要离开了。
檀越要走了?,没想到,住持有些错愕,这样阿,那不耽误檀越了。看到住持表情,李忱奇怪了,难道不是要赶我走吗?
本来,王二娘子推荐檀越担任,敝寺帐房一职,可是既然檀越已经有了规划,那也不免强。方丈转身从他睡觉得榻榻米床头,一个箱子里面,拿出一点铜钱。
王二娘子,是我看着长大得一个晚辈,她托贫道照顾檀越。刚好本寺帐房出缺,听闻檀越也会写能算,本来想请檀越屈就两天。住持把那一点铜钱递给李忱,这一点盘缠,让檀越带着,路上方便。
李忱愣住了,居然不是赶他走,是替他安排职务,听到他要走,还给他盘缠,这真是,看来误会人家了。
李忱连忙拒绝了,说了几句很高兴能够在贵寺担任帐房一职。开玩笑,本来都准备行乞,还厚着脸皮踹了几个馒头,现在峰回路转,不答应才奇怪。
虽然比不上出家,不能藉着出家躲避追杀,可是总算有个落脚处了。而且在庙里当帐房,也可以享受到一些福利。感谢王二娘子阿,李忱内心得眼泪是哗啦啦得。
第十二章 唐代的工作。。帐房。。。。()
李忱立刻向住持表示,他愿意接受了帐房一职,如果是现代得会计,那怎麽也轮不到他,他也不会答应,那可以麻烦的学问,没学个几年,你应付不了这个职务。
现代人,那怕是一个最简单得小公司,要应付得帐目和金钱往来,都麻烦得很。就算你上职业学校,都得学个几年,才能担任一些初级得会计工作。
可是如果是唐朝,。如果一些大型得商号,或许会很麻烦,可是长寿寺,就是个寺庙,无非就是些出入收支之类得工作,了不起就是管理些田产、收支之类得杂事。他觉得他能够应付得来。
十三郎愿意接受就太好了。李忱接受了帐房这个职务,住持得称呼也亲切了一点,不再是标准,开口檀越,闭口檀越,现在,正要秋收入库得时候。偏偏觉见师弟,向我说觉得老眼昏花,实在无法再担任帐房一职,贫道正头痛呢,十三郎可是帮了贫道一个大忙。
哪的话呢,某还要感谢住持,让某有个栖身之所呢。好像乱入了些其怪得话,不管。
李忱心里感谢住持,也感谢王二娘子,一路上看王二娘子有点粗枝大叶,没想到却还记得帮他安排工作,让他不至於流离失所。
敝寺…,慧忠国师…。,确定了李忱接手帐房一职,住持却没让李忱离开,与李忱谈了一些长寿寺的事情,李忱把昨天了凡说得那些整理一下,择其精要说了。
慧忠国师,就是大证禅师。了凡昨天只提了一下,之後一直都试用大证禅师,好在李忱记住了。
(我说,该不会昨天了凡得带路参观,其实是一个考试吧。),见住持似乎很满意得样子,李忱想到。他说得这些,都是昨天了凡说过得,住持没有理由不知道。
小沙弥之倒的事情,没有理由住持不清楚,加上看到住持一副孺子可教得表情,李忱猜了个七七八八。
了凡昨天带自己参观长寿寺,八成是住持故意安排,然後今天如果不是被自己提出离去,打了个措手不及,应该是会先有个考核。
现在虽然先录用了自己,如果考核不过关,大概住持会一边用自己,一边找人吧。不过看起来,应该不用担心了。
至於,为什麽要考核。不考核才奇怪吧,在现代,你不管应徵什麽工作,有不考核一下的吗?好歹总要知道这个人心性怎麽样。至於会拿长寿寺过往历史来考核,大概是看李忱有没有用心吧。反正李忱是这样想的。
住持。,这个时候,有人敲门了。慧空阿,请进。,门推开,进来得是一位老僧,就是前天李忱和二娘子来得时候,见到得那位。
慧空阿,坐,这位李十三郎。我打算请十三郎接任帐房一职。阿弥陀佛,李檀越,贫道慧空,以後敝寺帐房一职,还请檀越尽心。岂敢,某一定用心办好。,人家客气,李忱也连忙回礼,只是唐朝和尚怎麽不说老衲,贫僧,都一口一声得贫道呢?
十三郎,这位是慧空禅师,我师兄,原本担任本寺帐房一职,可是师兄如今年纪大了,老眼昏花,总感觉腰酸背痛,实在无力担任帐房。以後帐房之事,就交给你了。
慧空阿,你就带十三郎去帐房吧,如今秋收又快到了,不赶快交接一下帐目,到时候秋收不好统计。这是送客了,於是慧空禅师便带着李忱出门去了。
去帐房得路上m,李忱心情很好,本来打算揣着两个馒头,要另谋出路得。可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现在不用走了,李忱可是轻松许多。
不知大师今年多大岁数了?李忱没话找话,贫道今年,六十有五了。说来惭愧,贫道还不如当今住持,可是却已经腿脚无力,老眼昏花了。
大师不是师兄?呵呵,贫道只是入门比住持早些。我与住持皆是眈源禅师弟子,耽源禅师师承大证禅师。
当年大证禅师圆寂前,即便对耽源禅师说倒,其殁三十年後,南方当有沙弥前来,当大兴我教。便是住持了。这麽厉害,李忱大惊,这麽强阿,三十年後,刚好猜到吗?
从住持住处到帐房倒也不远,说没多久两人就到了,李忱也没有去想,这到底是刚好瞎蒙,还是真的这麽厉害。不过他倒是想到,如果这样算,目前住持慧寂大师,算是禅宗八代弟子了。
对於佛教,李忱了解不多,但是也知道,佛教传入中国後的一些演变,好像是从小乘佛教,演变成大乘,然後又出现了禅宗。最後兴盛得就是禅宗得样子。
禅宗好像始於六祖惠能,那算是一次佛教得分裂,佛教分成南北两宗,北宗神秀,南宗惠能。而南宗就是禅宗。什麽叫禅宗,李忱也不太了解,好像讲究顿悟。然後到了後代,禅宗好像变成心理医生一类得人物,很多知识份子,过得不如意,或是失意於仕途,就会顿入空门,寻求解脱啥得。
不过这些已经都不关他的事了,他现在得工作,就是理顺这满坑满谷得帐簿。
帐房门一打开,李忱头都有点大,里面满坑满谷的帐簿,虽然他对唐代帐有心里准备了可是实际上看到,还是有点头大,这也太多了吧。
好像是知道了李忱得意思,慧空笑道,那些你要世有空的话,可以慢慢在整理没关系。
今年最主要就是这本了。他拿起一本帐本,递给李忱,这本就是今年得帐本,马上要秋收入库了,本寺有很多庙产,朝廷赐与得,信徒捐献得,这些都要理清。
李忱接过帐本,大大松了一口气,只理清今年得,那工作就轻松不少。他迫不期待得打开帐本。他迫切想知道一件事。
会昌一年。今年是会昌年吗?是阿,去年圣上驾崩,新皇登基,年号会昌。今年是会昌一年。慧空回答道。
李忱总算知道今年是那一年了,可是这个会昌年号,他还真没听过。他重生以後,匆忙来去,一直搞不清楚今年到底是那一年,二娘子和船家,都只知道去年龙御归天,至於新年号,就不知道了,如今,他总算是弄清楚了。
弄清楚规弄清楚,顶多就是知道,今年到底是哪一年。对他没有什麽太大帮助。不要说装什麽预言帝,他连这个会昌年号都没听过。他一直觉得,这些皇帝很烦,不能从开国到被灭亡,都用同一个年号吗?
人家西元多方便阿,几年几年,一路顺下去。中国得年号就麻烦多了,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是基本得。
基本得意思就是会有变,很多皇帝今天高兴就换年号,那个朝代得皇帝他不记得了,反正好像在位没多久,年号换了好几个,好像换了年号,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似的。真有那麽好就好了。
不过,李忱现在忙碌得跟账本奋战,也没空去想那些年号相关的事情。唐人的帐本,果然就是跟流水帐似的。一笔一笔得记,支出收入都混混在一块。
好像唐朝也不是没有比教好的记帐方式,可是大多人都不会,应用范围也不广得样子。应用流水帐记载,这样是最简单得。只要把一笔一笔支出收入都记上就好。若非如此,李忱也不敢答应下来。只是,记载简略,就代表看得吃力了。
晕死我了,这样子不行阿。,李忱摊在椅子上,帐房里面,都是帐本,几个架子上,林林总总几十个帐本,流水式得记载方式就出现了流水式得帐本,不够多怎麽成为流水?
看到桌子前面,那厚厚一大叠得帐本,李忱摇头,不行,得想个办法,不然这工作干不了几年,很快我也该老眼昏花,准备退休了。
说做就做,李忱也不看帐本了,开始思考,自己应该要怎麽做。
第十三章 鬼子。。错了。。。比丘下乡()
哞~,一头黄牛,长长的叫了一声。大凡走在路上得黄牛,都是人养得,野生得黄牛,好像不多见。
这头黄牛,背後拉着一辆车,李忱躺在牛车上,撬着二郎脚,惬意得望着天。
了凡阿,你有没有听过黄牛和水牛得故事?,李忱问道。没听过呢,这有什麽故事?
我先问你,你看过水牛吗?见过阿,当然见过。也有很多人养水牛。见过就好,从前从前,水牛是黄色得,而黄牛呢,其实是黑色得。明明就…,了凡抗议,李忱反驳,都说了是很久以前了,你要不要听故事阿,要就别打断我。
刚说到哪了,很久很久以前阿,水牛是黄色得,而黄牛呢,则是叫黑牛。有一天,黄牛和水牛下水游泳,把皮给脱下来。结果刚下水没多久,就听到,吼~~李忱装腔作势,听到一声虎啸,这可不得了,怎麽办?
当然要快跑阿。了凡答到,对了,快跑阿。可是呢…忙中有错,黄牛先上岸,拿起一件皮,就跑,边跑边穿。水牛慢上岸,赶紧拿起衣服一批,坏了…
怎麽了,难道老虎来了吗?了凡紧张问,当然不是,是的话不就被吃掉了,是衣服错了,黄牛拿走了水牛得衣服,水牛只能披着黄牛剩下得衣服。可是呢,水牛个大,黄牛拿了他的衣服一披,衣服又~宽又~大,所以你才看到,黄牛一层皮好像太宽松了。
听十三郎这麽一说,好像是这麽回事。那穿了黄牛衣服得水牛怎麽办?还有水牛脖子周围那一圈是怎麽回事。,了凡是个好听众,很有反应,李忱说得很满足。
水牛各大,黄牛个小,水牛穿了黄牛得黑衣服,结果变得一身黑不说,又小又紧,心里一急衣服扯破了,这下坏了。老虎要来了。那先别管衣服了,快跑吧,老虎要来了。了凡急道。
你慌什麽,又不是你遇上老虎。了凡,要是你遇上老虎,该怎麽办?好端端得,你故事不说,又说起这个。十三郎,你就爱吊胃口,说故事老说一半得。知道就好,你遇上老虎怎麽办?舍身饲虎吗?
那怎麽可以,我要用佛经打动老虎。了凡无奈,只能接着李忱得话头,佛陀不是说,不要舍身饲虎吗?怎麽你不听佛祖的话。哪怎麽可以,要是我舍身饲虎,那虎吃了我,不就堕入地狱吗?杀死沙弥,罪业可是很沈重的。
杀死沙弥,会堕入地狱。那天在十王殿,了凡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杀死沙弥得罪业很重。当然了,佛说十王经,都是佛家掰出来得,当然得特别强调这一点。
对於中国人,十殿阎王,十八层地狱得观念如何形成,李忱一点印象都没有。那天看了十王店,听李忱说起<;佛说十王经>;,大概了解一点。
十殿阎王加上地藏王菩萨,是佛家的说法。最初只有阎罗王,後来才演变成这十殿阎王,十殿阎王,一人掌管一个地狱,非常刚好。
这十殿阎王中,根据了凡介绍只有阎罗王是外来的,从印度传来时候就有得,其他的九殿阎王,都是後来慢慢增加得。李忱猜想,十殿阎王是佛家,那麽十八层地狱,难道是道家得说法。
佛道儒是中国三家主要思想。儒家最早,但是不够纯净,在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时,儒家就以不是孔子那时候得儒家了。董仲舒,在里面加进了太多奇怪的,儒家原先没有得观点。
至於道家,好像跟儒家同期,甚至比儒家还早,奉老子为祖。可是,实际上这是牵强附会,与战国时期得道家说法不进相同。正确来说,道家应该叫道门,跟老子所传得道家思想并不相同。当然了,这是李忱一知半解得看法。
至於佛门,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流传到唐朝至今,演变前面就说过了,从度己得小乘佛教,到渡世的大乘佛教,这其中也是吸收了很多中国本土得东西。
比方说,把很多道家得人物,吸收进了佛家。像封神榜里面,崑仑12仙里面,很多後来都变成佛家得神佛。这好像反应了,佛家如何攀附道家,吸取道家精随,最终超越道家。
佛教吸收道门,大概也有吸收儒家思想吧。只少中土佛门,不像印度佛门那般,什麽王子舍身饲虎,简直莫名其妙。
就像了凡说得,如果他舍身饲虎,岂不是害老虎犯下杀害僧人得罪过,使得老虎堕入地狱。就算你说,王子那时候,还不是僧人。那吃人得老虎,万一吃人吃习惯了,以後他吃的人岂不是算在你身上。。
届时,老虎杀好,还是不杀好?杀了,杀生。结果你成佛了,人家杀生了。不杀?到时候老虎越吃越多人,死掉的人活该倒楣给老虎吃?也就是印度的婆罗门,才会有这样得奇怪得观念,只求度己。
杀生很沈重,所以啦,观音经过点化了那只老虎,救了水牛,又给水牛一条围脖,让水牛可以遮着破衣服。李忱继续说故事,也不去猜,到底後来佛儒道三门如何混成了一家,什麽红花白藕青莲叶…,三教本是一家,也就只有中国是这样。
事情还没完,本来水牛得叫声不世这样的,可是这件事情发生以後,水牛总是喊,(换阿,换阿)。黄牛穿水牛得衣服,穿得舒服,自然不愿意了,每次都喊<;谋阿(台语:没有得意思。)谋阿>;。
了凡听得哈哈大笑,不仅他笑,其他几个僧人也笑了出来,阿黄,你好坏阿。拿了人家牛皮不还人家,你有没有拿人家牛皮?了凡笑着,拍了拍前面,呣~~,又是一阵大笑。
不得不再提醒一句,现在中国流行得普通话和古代唐宋的官方语言,是有差距得,会有这样的变化,主要还是百年蒙元得影响。所以,黄牛得叫声,在现代听起来不像没有,唐宋时期,认真来说还是很接近。
快到了吧。,李忱说了半天,爬起来到牛背上,望向远方,真的阿,快到了,以前都要走半天。了凡也爬起来看像远方。还是半天阿,只是今天有李帐房说传奇,所以时间走得好像很快。一个僧人差话。
看到了,看到了,善信已经把谷子用麻袋装好了。,了凡还不能下山巡游,在寺里面每天就是打坐念经,不然就是自修,年纪大概十多岁,正式活泼年纪得他,最期待就是能跟寺里得僧人一起出门。
牛车进了一个村庄,顺着土路驶进了村里得晒谷场。晒谷场上,还有正在曝晒得谷物。
今天,李忱跟着一干大小僧人,是来收帐得。秋收到了,长寿寺有万顷田产,这些是长寿寺产业,不用上税。可是这些田地,是租佃给农民,租佃自然要租金。今天长寿寺是来收田租得。
下了牛车,并没有急忙装车,而是要先清点,秤重。牛也累了,有农家得小孩,把牛车卸下,带牛去吃草,让牛休息。
都种了些什麽阿?李忱好奇的去看那些正在曝晒得谷物,其实他本来可以不用来的,等到这些东西运回寺里面,要入库,他在清点就好。李忱纯粹就是好奇,加上这些天,他也累了,趁机出来散心。
稻米阿。,李忱撮了一把手中的谷粒,这些是晒谷场正在晒乾,还没来得及收起来得作物,李忱抓起一把,仔细看了下。原来是稻米。
李忱本来想看一些别样的东西,他听他父亲说过,以前他们老家,习惯吃得是小米,好像就是以前人说得粟米。
看了一下,李忱也失去了兴趣。转头先开始清点数量。那些作为田租得稻米,已经被农民们装好,用稻草梗作成得米桶,既方便又环保。这些农民杯杯们,很有环保意识。
李忱开始清点这些东西,掏出一只笔出来。找了个平坦得地方,摊开账本,开始纪录起来。小沙弥了凡,本来正来想要去跟农家孩子玩,看李忱正在振笔疾书,好奇得走过来看。
十三郎,你手上拿的是什麽阿。这个喔,碳笔,我找那种小木炭,用纸卷起来。这样写起来不会不方便吗?是不方便阿,炭笔很容易碎裂,可是这样用起来比较快。
了凡似懂非懂得看着李忱在帐簿上纪录,非常奇怪。只看到李忱虽然写得慢,可是几下就纪录好了,帐本上面尽是些他看不懂得奇怪符号。虽然他没有当过帐房,可是他也知道,李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