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什么围湖造田,缩小河道,向河川争地,不用解释大家也清楚。李忱更不能让这种事情生。
这些事情不是不能做,是必须要有一个整体性得评估,不能由着百姓乱来,这样要是不管,依李忱的经验,他知道未来还会更严重。这种与水争地得情况,历朝历代都无法禁绝。
李忱正要下敕,修订一个河川管理条例,在大唐各河川设立都水监下属机构,管理河川,就生了这样恶性重大的事情,地方豪族,完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居然敢对朝廷命官动手,简直不可原谅。
第五百四十三章 验尸 造势()
嫂子,伯母,人死不能复生,节哀顺变阿。,姜家,一片愁云惨雾。一户唐代人家很普遍得院落中,摆了灵堂,姜判官几个同年好友,都来致哀。
这附近,不闻犬吠。唐人很忌讳狗看到尸体。不是什么尸变,而是会有重丧。
姜判官得未亡人,摇盖叩棺呼唤亡者得名字,棺材前面摆有饭、肉、黍酒,呼唤亡者回来吃饭,连摇三次。
想不到阿,当年我等二人,一起考科举,姜年兄榜上有名,一朝登第,以为他可以遂了平生志。我去当了医工。,陶医工神情哀戚,环视院落。
虽然登了第,可是他这兄弟,家里环境还是没什么改善,当年为了考科举,虽然家中薄有资产,也借了不少外债,好不容易还上了,正想着可以过上好日子,却没想到
多谢叔叔,亲眷凋零,多亏叔叔忙里忙外。,穿着一身白色丧服,姜氏未亡人向他致意,他连忙摆手,说,只恨自己也是学业繁重,这些年来都未能与兄弟相聚,就是年前,他返家过年,大家见上一面,想不到从此天人永隔。
嫂子,小弟有一事,不知当不当说。,陶医工一咬牙,说道。叔叔请说。姜兄太年轻了,不该这么早。,陶医工犹豫了一下说道,我总觉得有问题,想要替他验尸。
验尸?,姜氏婆媳一起惊呼。这位陶医工,与他家当家的是多年好友。
当年,两人一同应试李忱得新式科举,当家的考上了,进了翰林院,后来他有心作点实事,接受训练,当了劝农判官。他以前也种过地,家里算得上耕读传家,深深知道,农民得辛苦,才会去当劝农判官。
而陶士子,则是备取最后一名,最后考了当年太医署扩大招生得太医学院,当了个医工。这他们是知道得,可是这验尸是怎么回事?
验尸。,陶医工犹豫了一下说道。这是李忱新开设的医学类科。主要是他以前受到一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得影响。这部电视剧,说的是宋朝提刑官,宋慈得事迹。
宋慈,南宋人。他四度担任提点刑狱得官。着有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第一本,法医学著作,洗冤实录。把死亡方式系统化。
李忱也在大唐弄了这么一出。他以前就挺爱看那种包公案之类得书,对这些还有点印象。他也集合了大唐的杵作,以他们的经验加上太医署经验丰富得医师,加上李忱后世得经验,一起编纂了唐代的法医学书籍。
这本书,李忱不知道有没有比洗冤实录好。很遗憾不能进行解剖,但他至少把电视上看到的方式,都尽量编录了进去。然后把一些不科学得什么滴血验亲,什么掘骨蒸尸给剃除了。
而陶医工,在太医学院就有接触到这本书。知道那些地方上,很可能没有详细检验。
毕竟,他可不光凭这本书,除了把本书给读通了,还学了很多病理学方面知识。是真病死了他可以验的出来。
可是,婆媳两人都沉默,以此表示不同意。人死为大,全尸为上,在中国这可是很重要得观念。不单是中国,西方国家近代社会以前,这种观念也是很重视。甚至,哪怕到了现代,还很多人都这么想。
所以,两人都不说话了,现场陷入尴尬得沉默。连哀乐都没有,唐代丧葬很是奢靡,陪葬要多,也要有唱哀乐得。只是,姜家一来不富裕,二来李忱最近开始对这种风气,进行整顿。
地方上还好说,长安可是天子脚下。姜判官品阶在怎么低,好歹也是个官,不好做得太过。可惜他就是品阶太低了,不然五品官以上,朝廷编制中,可以有奏哀乐得十六人。所以,现场很是沉默,只有袅袅香烟,被微风吹散。
大概是受不了现场奇怪气氛,姜家目前唯一带把得,姜家那两岁大的儿子哭了起来,媳妇急忙把他抱走,留下陶士子和她婆婆。
伯母,我知道这事缺德,姜兄与我是知交,若非情况鬼祟,我也不愿意亵渎他。,陶医工硬着头皮说道,他知道,若不是两人多年交往,换个人提出这个建意,恐怕婆媳两人会拿扫帚,把他打出去。
可是他又不得不说,总觉得姜兄弟得死,死的蹊跷。他又是医工,若是不把这谜团解开,他于心不安。
不然这样吧。,陶医工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办法,问问姜年兄吧,他若答应,我们就开棺验尸。,人死了要怎么问?这么问。
姜年兄,若你泉下有知,就给三个圣杯。如果你真有冤屈,兄弟当替你报仇。定然为你申冤雪恨。,棺材前面,陶医工烧着纸钱,喃喃自语。
烧纸钱,这是中国传统习俗。逢年过节,有祭祀的时候,要烧纸钱。纸钱样式,都是黄纸。有大有上面各有不同图案,对应不同祭拜对象。拜祖先得,拜地基祖得,拜神明得,都有不同样式。
新一代人,大概都搞不清楚了。像李忱没穿越前,每年拜,都搞不清楚怎么分,大概就记得,拜祖先要四方金。不过香纸店懂,你去香纸店买,人家会帮你配好。
四方金,正方形,成人巴掌大小。中间有贴金泊。所有香纸都有这样贴,据说古早以前,这些都是真金白银,虽然很小一张,可是积少成多,这是庙宇收入来源,信众烧完了纸,和尚道士打扫灰烬,这就是他们的收入。
当然,现在就只是亮片纸。甚至新中国,早就改烧rb和支票了。早就失去传统的习惯。烧完了纸,陶医工开始掷杯。
先祝祷一番,把要问的事情说出来,然后把手中红色得两个木器,抛向地上。这是一种新月形状得,红色木器,两端突起。中间破成两半,形成两个一面平面,另外一端突起新月形状。
陶医工连掷三次,三次都出现圣杯。圣杯就是两个新月状木器,呈现一正一反。何为正何为反?不重要,只要不是两面都一个样,就代表了往生者同意了,不然就是不同意。你不要说这是迷信,一正一反的机率不就是二分之一。随便掷也可以掷出。
这可不随便,至少要三次才可以。此外,有连续三十次掷不出来得。北梦琐言卷,有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唐末,僖宗天复年。荆州成公令讷,奉诏率兵救援江夏。他不听人家劝说,提兵而行,当他经过一个寺庙,李面有两尊金刚神,他想求一个表示吉利得圣杯。结果,连掷出三十次,都掷不出来。最后,兵败身死。
陶医工掷杯,连把孩子哄好得姜氏媳妇都过来看,发现掷出三次圣杯,婆媳两人放声大哭。这不代表要开棺验尸,更代表他们家得鼎梁柱,是有冤情,冤死的。
当下,陶医工请来了他在太医署的师长作见证,依照验施用得尸格纪录,开始开棺验尸。当他忍着恶臭,开棺后,一切真相大白,这件案件就被送上了李忱的案头,李忱命令锦衣详细调查。
整个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最初,赵姓豪族计划得很好,他们计划让一个流民首领去顶缸。流民就是那些逃户,不在自己户籍所在,擅自逃税得,李忱也当过一段时间流民。
本来计划让那个叫做刘二麻的流民首领,利用他去找几个流民,杀死那个碍事得劝农判官后,就逃到外地。然后他们又让一个家丁出面,与刘二麻沟通,最后双双把两人杀死。
这样一来,完全就死无对证。地方官府即便要追查,也一下子联系不到这起看似简单的双方仇杀,背后影藏得这么深的阴谋。等官府抓到那几个流民,严加审问,这两个人的坟,草长得都比人高了。
完完全全得死无对证,等那个劝农判官一死,朝廷新派劝农判官,也无济于事了,那时候厂房都盖好了,纺织厂也都开始运作了。
只是,他们聪明,人家也不傻。刘二麻逃过一死。本来赵豪族,趁着刘二麻看上当第一个青楼女子,让那个女子怂恿刘二麻,去做件大事,她就从了他。麻酒后,一时之间米青虫上脑,就做了。结果那女子是后反悔,刘二麻一气之下杀了她,逃走。
这下换赵豪族慌了,他们不知道刘二麻知道多少他们的事情,只能勾结官府,一方面通缉刘二麻,一方面让官府找杵作,随便把姜判官验了一个暴病身亡,想要蒙混过去。
如果没人把这是揭穿,或许这事就这样过去了,独留姜判官得老母亲和他得妻子,带刚三岁幼儿伤悲。
只是,他的好友,当年一同科举得陶士子,觉得疑惑,开棺验尸,才让整件事情爆发出来。
这件事情很严重。在锦衣追捕下,刘二麻被缉捕到案。本来事情就该这样了结了。
那个挑唆他作大事,去杀官得女支女,死都死了。凶手就是刘二麻,他和几个流民动手,把姜判官拖到暗处,殴打致死。至于为什么那个女人要这样挑唆他,他自己都不清楚。
他只知道,酒醒之后自觉铸下大错得他,杀死那个女人后,连夜逃走,之后就一直逃亡,直到被缉捕到案。
本来事情就该这样了结了,地方官只是一个失察,或者说怕这件事情闹太大,影响仕途,故意遮掩,不该让李忱这么动怒。
只是,那个女支女,竟然有写日记得习惯。因为李忱“发明”了炭笔,纸张也大量被制造出来,价格降低很多。这个女支女,竟然有写日记得习惯。她的日记,好死不死记载了赵德昌,要她挑唆刘二麻那个一直很迷恋他的流民头目,去杀姜判官。
这件事情,赵家父子不知道。而这本日记,变成呈堂证供。赵家父子被逮捕,锦衣没有用人身摧残,只用了简单的威吓,就让赵德昌供认不讳,说他勾结地方官,遮掩了事情真相。
全案,至此变得非常严重。这已经不是一个没脑子得流民头目酒喝多了,然后地方官府一个失察,或者为了政绩遮掩,可以解释。而是地方上下勾连,地方官府勾结豪强,欺上瞒下,肆意妄为。甚至,办一个欺君之罪都不为过得重罪。
说说,都该怎么办吧。,李忱一说话,所有人都先表示要对牺牲得判官,升职并厚赏其遗眷。
对于那个县令,也说要严惩。哪怕向来是老好人,和办事马虎,不愿意得罪人,只求在这个位置上,多作几年得令狐绹,都不敢为开口求情。
他们都有主政一方得经验,也知道地方官难作。这件事情,地方官府可能真的没插手。很多人都想,如果自己处于那县令得位置,不用赵德昌出面都会主动遮掩。
毕竟,即便劝农判官是芝麻小官,好歹也是个官。竟然在他的管辖地,被一个流民头目带几个手下,殴打致死。发生这种事情,那地方官,恐怕任期也到头了。
地方吏治如此之差,父母官要负最大责任,实报上去,乌纱帽绝对保不住了。谁甘心?十年寒窗苦读,为此一朝尽丧。所以,遮掩成了必然。
只是,没人敢触李忱霉头。不试音卫理忱很生气,李忱目前表情平静,没说该怎么处理,只让他们提意见。可是,他们看到的报告和报纸上差不多,这就很有问题了。
报纸哪得到得消息?当然是官府公布得。而官府为什么会主动公布?甚至在他们看到之前就公布?除非真的笨到不行,否则在老实得宰相都可以推测出答案。
宰相有笨到不行得?至少李忱手底下没有。所以,哪怕老实懦弱如韦琮,都得出一个结论,这回皇帝有大动作了。
皇帝要怎么办,他们不知道。唯一清楚得就是,皇帝在造势。为大动作造势,才会这样做,所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第五百四十四章 军演 再革官制()
单是严惩,还不够。,等到这些宰相,意见都说得差不多了,李忱淡淡地说道。
明媚得阳光,透过大片玻璃窗,照射进这间会议室,让会议室都有些热了。可是宰相们,没有感觉到热,反而感受到一股淡淡地寒意。
当了皇帝好些年,李忱越发喜怒不形于色,不管高兴、生气,通常都看不太出来。只有在熟悉的人,李忱比较会表现出情绪,通常宰相们在议事的时候,李忱都是淡淡地。
可是今天,同样是这种淡淡地表现,所有人都感受到一股寒意。皇帝这回要动真格了,严惩还不够?难道皇帝要大清洗了?
从李忱在报纸上,公布此事,表明有大动作得意思,宰相都很识时务得,表示,应该要严惩,没人敢顶风作案,替那个倒楣的县令,或者确实牵涉进去得县令说情,可是,很明显,皇帝觉得还不够。难道大唐官场要有一番动作了?所有宰相都这样想到。大唐目前平静太久了。
自从几年前,平定了幽州战事,大唐平静了几年。一直在进行整军得行动。大唐目前最重要的有三件事情,或者说两件。
第一件,就是加大力度开发陇西和被破坏的幽州。每当哪里发生天灾,第一时间,移民司的人就会去,然后五军都督府得人也会。开始整编厢军,移民陇西和幽州。
再来就是两件合而为一的事情,藩镇以及军队重新整编。大唐目前藩镇大概剩下十多个,只剩下之前得三分之一。然后这些藩镇,都被收缩了权限,加设了几个五军都督府管辖得部门。
每个藩镇都设立了参谋部,以前得宦官监军都被撤销了,节度使不在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单纯就是负责某一镇军事防务。
而军队,也照李忱最初得设想,开始分成三等军,保甲法也开始在大唐落实。
经过几年平静,大唐几乎快把这些事情处理完了。几年间数十万百姓,都被安置到了陇西和幽州。军队也整编完成,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军演。
兵部正忙前忙后,张罗着军事演习。虽然只是简单两个藩镇。甲等军攻城,乙等军守城,涉及兵士数,不过三万。可是因为李忱发话了,以后这种军演,每年一次,人数就是四万人左右得演习。
然后每五年一次,人数加倍,牵涉藩镇也加倍。最后每十年,会有一次大得军演。人数不确定,不过规模绝对在五年一次之上。
好战必亡,不用你们说,我也明白。,对于群臣得反对,认为这样做,开支会很大,李忱这样说。
但是,前面你们记得,后面呢?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每个人都只记得前面,不记得后面。安史之乱是怎么发生的,不就是因为内部地区平静太久,文酣武嬉,导致安禄山一起兵,连一点防御能力都没有吗?
朕宁可平日多花军费,也不愿意事到临头,发现无可用之兵。每年军演,督促地方,切勿懈怠。演习视同作战,虽然不能真正代表实战,但是总比没有好。
中国历史上,每每都会这样发生,天下太平,就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等事到临头,需要用兵的时候,才发现内地军制**,军士缺乏训练,武器装备不是腐朽,就是被人盗卖一空,导致军队不堪一击,每每都要闹得很大。
结果不是赶紧重新编练军队,就是调集边军,剿灭叛乱。像明朝,一点点倭寇,居然可以让陪都城门紧闭,如临大敌。李自成等作乱,若是一开始,靠内地防守军队,就能剿灭也不需要调集边军,导致边防空虚。
有人说,若是当年崇祯出逃到南京,或者至少把太子送到南京,或许明朝还可以称一段时间。只是,在李忱看来,靠南京那种几百个倭寇就紧闭城门,不敢出战得军队。满人兵临城下,恐怕守军就会开城投降了。
这样的军队,养了有什么用?他宁可平常多花费一些军费,也不要养出这样没用得士兵。况且,这样废物一样得军队,平常也要花钱养得。就算平常花得少,可是一旦要用,那些文官又要抓破头皮,去想哪里愁军费。
他宁愿平常多花钱,也不愿发生这种事情。一开战,就要开拔费,就要犒赏。花费一大堆。导致朝廷更不愿意开战,遇到事情,宁可息事宁人,也不愿意动兵。
其实他也不愿花那么多军费,穿越前玩文明帝国这款模拟游戏,内陆城市不需要防守得地方,他是能省就省,养那么多兵做什么,军费建造和维护,都要不少钱。假如军队过时了,升级军队又要花钱。
科技不断进步总有新的建筑出现,有钱练兵、养兵。不如把钱省下来,盖一些有用得建筑,或是花费在科研上面。
可是,那是玩游戏,现实社会,根本不可能让他把某一地给放空。军费开支是必然得。
加上历史教训,他知道这钱绝不能省,你不知道哪天会上。况且保持高昂军费,好处很多。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平常就让军队习惯这样的训练,虽然花费高,可是一者,不会把军队放到发霉。这样训练可以抓紧一点。
二来,对外也可以强硬一点,反正要动兵。他把军队那些开拔费、犒赏什么,都取消了。边军是说打就能打。犯我大唐天威者,虽远必诛。汉唐雄风,将会在他手中重现。
最重要得是,内陆防守,随时准备应对入侵,避免祸起萧墙。虽然他做了很多防治,但是谁也不知道,哪天会用的上。他不想节省军费,结果被后代那些败家子浪费掉,或者被文官饷方设法得给侵吞了。
他把这些构想,跟所有宰相都说清楚,军费不能省,假如真的不够,就要检讨一下,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常不养兵,一时就没得用。那时候,问题才大。
也就是有这样得经验,宰相才知道,当李忱在造势得时候,通常是有大动作了。像那次为了军费开支问题,李忱提前在报纸上,提出东汉黄巾之乱,和安史之乱的前车之鉴,讨论该如何防止事件重演。
李忱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讨论,大部分宰相都认为,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