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之间,立刻就有人要去兰州拜见天军。不过因为路远,加上沿路大部分都还是吐蕃人控制的地盘,几个人过去是可以,大队人马过去,还要带上礼物,就不合适了。再者,天也越来越冷了,现在出远门,更不合适。一切只等到开春了。
只是,很多事情都等不到开春,唐军大败论恐热,要收复河湟一带得消息传开,一石激起千曾浪,整个陇西都振动了。消息越传越远,加上之前有瓜州反抗吐蕃人,还大败吐蕃援兵得前例在。整个河湟一带,都暗潮汹涌。
刚过年,就有好几个州县,纷纷起义,推翻了吐蕃人,宣布易帜,重归大唐怀抱。
有些地方,是起兵反抗,有些地方吐蕃守将,是察觉到这种情况,干脆得丢下了城守,投奔其他地方去了。结果,大中四年开春,当小虎他们开始驱策那些养了一冬,甚至有些长肉得吐蕃劳工,修路的时候。
因为义,表现又杰出,被封为沙洲防御使张义潮来了,这次他不谨代来了瓜州本地父老,还带来了瓜州义军,甚至还带来了其他州府得父老及义军,来拜见唐军统帅,并且商量,收复全河湟的事情。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章 不高兴()
这路修的真好,又宽大,又平整。以后往来往方便多了。,一行人马,走在前往会州得官道上,这队人马,有老有少,甚至还有不少比丘,其后跟了几台大车,装有货物,有几辆有布帘遮掩,上面甚至坐有女眷。一队官兵,踏着整齐得步伐,行在左右,护送他们。
这只队伍从兰州出发,走上这条通往会州,宽大得官道,感觉很是好走,即使昨夜才下了一阵春雨,这路面也没有窒碍难行。
本来,昨夜下了大雨,他们不愿意上路的,不是娇气,而是这队人马还带了十数辆大车,这土路,一旦下雨便泥泞不堪。却是李虎保证,前面绝不成问题。然后到下午,路面也干的差不多了,不耽误行程。
果不其然,这路没有被大雨冲坏,还挺好走得。因为居然是石头铺就得,难怪不怕水了。路面比周围略高,然后路基旁边还有石头铺设的小水沟,可以把水流排走,避免冲刷路基。
众人啧啧称奇,这路也太费功了,然全部石块铺成。唯一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不见缝隙,这石块也太平整了。而对于这问题,高骈没回答,只是笑着指着前方,说前面路段还在施工,等到了前面就知道了。接着,行至午时,再路边打尖,又起行,他们才看到这路面怎么修的。
这条官道,一开春就开始修建,万余吐蕃兵,分段施工。首先看到,接近完成得路段,他们河里取水、及砂,还有小石子和另外一种粉末样灰沙混合。然后就这样铺在路面上。
这是水泥,和水及沙土,可塑型。等他自然荫干,便坚硬如石。,一行人对此啧啧称奇,不由得对尚未谋面得长安,心生响往。
越过一段已经完工,正等待荫干,和一段正在铺设得路面,再往前。看到施工中的工地,这里也很费功,先做版筑,然后从两旁挖取泥土,覆盖,然后反覆捶打。有木棒得用木棒,没木棒得用大石头,绳子系在石头上,两人合力抬起,又重重落地。
不要看这路面比周围稍为高了五吋而已,可是如今看到施工得工地才知道,筑路工先把周围把周围挖低了九吋,然后把土覆在路面上,又是硬是把高出九吋得路面,反覆捶打,槌低了六吋,在铺上一寸多的水泥。
这些吐蕃劳工很有效率,他们被分成三组人,一组人在后面,专门铺水泥。一组人在中间,专门夯实路面。一组人前后跑,他们把后面已经夯实的模板拆下,然后又送到前方,他们负责建立版筑。还要把内部填满,等待后面的两组跟上。
这样三组人是一大组,总共有三大组。分段竞赛,看哪一大组完成度最高,便可以享用到本该给,最后那组得肉食。这让他们非常拼命。路面修得飞快。
这是将路面当城墙建了。,一个人赞叹道,其余人也纷纷点头。这规格虽然还不到修建城墙得程度,可是用在路面,就很奢侈了。加上水泥,甚至堪比城墙了,这样修的路,恐怕可以保用几十年不坏了。
未来,两旁还会植树,确保路基,不过目前就没办法了。这路会一直修到与灵州,然后再回来,修道鄯州,一路修到安西四镇。,高骈指着路面解释道。之所以先修道会州,不干脆两面同时修,是因为鄯州虽然收复,但是已经太过于残破,城墙倒还好,问题是百姓逃得逃,死的死,距离大唐又有点远,驻军要补给,太不方便了。
干脆就先放弃了,反正这一带没人有能力长期占领。论恐热,据说带着一群残兵败将,逃到了廓州,去舔伤口了。量他没那胆子再去鄯州。
而高骈会带着一队人马,护送这行人,是因为他要负责护送这些好不容易到达兰州得陇西父老、比丘,一路回到长安。
这只队伍像之前安乐州得乡民一样,就是去朝见天子的。至于为为什么连比丘都有,那是因为在反抗吐蕃中,这些比丘也帮上不少忙,不杀生,不代表不能动武。
甚至,连送信得十队勇士,每队都有一位比丘。因为吐蕃人信奉佛法,比丘传递信息,比较安全些,至少看在佛祖得面上,别把一群人都砍了。
而为了护送他们,小虎派两厢兵马,五千多人,耀武扬威得从凉州城下经过。到达瓜州,迎接他们。
凉州,已经是土蕃最后得据点了,以西的甘、肃、瓜、沙四州,全部都反正了,而兰州以南得几个州,不是被神策军顺手收了,就是被其他几个藩镇攻取,现在陇西一带,除了凉州,就剩下沙洲更西边的伊州、庭州和西州,以及论恐热占据得廓州,还被吐蕃占有。
不过,神策军休整了大半年,很快就会出兵收复凉州。然后其他几个归义州,也会派出青壮随军。神策军不会依靠他们攻城,这些青壮就是来帮忙运送一下辎重,挖挖壕沟。
本来这些神策军就可以自己作了,不过李忱的意思是威摄,或者说展示一下朝廷肌肉。
虽然以寡击众,大败吐蕃兵,不过沙州也是如此,论起比例来说,更为悬殊。虽然说打仗,不能这样算,不过外行人不会懂。加上,没亲眼看过,总是有些失真。
虽然小虎已经上奏河湟一带百姓,还心系朝廷。五千兵马虽然神策军本着不扰民原则,所经之处,过城而不入。可是还是有百姓沿途摆香案,跪地迎接天军。夹道迎呼涕泣曰,一如前面他们收复得会州和兰州一带。
不过李忱也不敢大意。举个例子,当年接收台湾得军队,就让老百姓很失望。怎么说呢?
因为日本兵,即便战败了,还是保持一副严整得军容,老百姓也习惯了。可是当看到那个响往中的祖国,派出来得士兵,那股落差,特别严重。
兵没有兵的样子,什么家当,锅碗盆瓢都带在身上,扛在肩上得步枪,后面还吊着一双草鞋,这副军容,跟日本兵比起来,实在相差太远了。
看着就像一群流民或者叫花子,一瞬间,他们的期待就从云端落到泥里。当然那个时候,正在打内战,老蒋当然不会把精兵派来接收一个预期没什么事情得台湾。不过,他大概没想到,这样的落差,让人从期盼变成失望,后果挺严重得。
李忱当然不会犯这样的过错,展示肌肉,让那群青壮,回家传播一下,说大唐天威如何如何,不让他们失望。顺便,李忱也下了军令,会在河湟一带,开始招兵。
预计两年内,完全收复河湟一带。然后要以战代练,把神策左军扩张到四万人,两个军。到时候就变成神策左右军了。
不过,大败吐蕃,收复河湟,已经引发热议。这种发扬大唐天威的事情,自然要好好宣传,尤其是之前,神策军小试身手,收复维州,却没有大肆宣扬,这回可不能错过了。
这波宣传战中,当然顺天日报最详实,有第一手消息,其他两报都慢了一步。
顺天日报首先披露了论恐热在吐蕃得恶行,如何欺凌当地百姓,言其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极尽可能得挑起百姓的愤概后,才报导神策左军得功绩,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大败禽兽一般得吐蕃兵,打得论恐热满地爪牙,替那些死难百姓报了仇。盾时间,在宣传下,本来就功劳卓著得神策左军,威名远播。
今年税收特别顺利,也是有这一部份功劳,从来,朝廷和地方,就是朝廷强,地方就弱,反之亦然。如今朝廷亮了亮拳头,跟吐蕃掰了掰腕子,透过报纸宣传,让朝廷威风大涨,这地方多少会恭顺一点。
而其他两家报纸,慢了一拍,但是各有门路。其中长安日报,特别找了说书人,把神策左军如何大破敌军得事情,编得跟神话似的。什么一抬手,地动山摇。神策左军各各身高八丈,领军的李虎,更是身高十丈,眼若铜盆,口能喷火,生有四臂。
更恐怖的是,他每餐要吃一个吐蕃兵,吐蕃人畏之如虎,见之则溃。看得李忱都想立刻招小虎回来,想说这孩子,怎么一段时间没见面,就长歪了呢?
万年日报,就比较用具现代术语说,白目。他们居然又拿出旧时唐蕃议和条约说事,说唐军不该侵攻吐蕃土地,此举不义,不信,对朝廷来说弊大于利。
结果,销量大减,百姓不懂什么和约,只知道吐蕃人之前欺负过我们,后来是打不赢,不得不签订和约,如今大唐强盛起来,自然该打回去。万年日报得白目言论,自然没人看了。
然后,陇西父老得朝见团,又让长安掀起波澜。尤其是张义潮,更是特别被全版宣传,宣扬其人功绩。
宣扬张义潮在青少年时代便胸怀大志,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
“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君不见城空墙框,将军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衄惶处,打赌段芋花如柳絮。海燕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一首无名诗,道尽吐蕃人如何压榨陇西百姓,道出了张义潮对吐蕃的厌恶。
又说其平生对于被宦官边令诚陷害的著名将领封常清十分崇敬,曾亲笔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道尽张义潮之忠义。
接着又描写,沙洲起义,事前如何瞒过吐蕃人,一番惊心动魄,如何谍对谍,如何瞒天过海,写得是惊心动魄,让从未看过谍战小说得唐人,看得如痴如醉。
最后于于起事成功,杀死吐蕃守将,夺回沙洲。又在沙洲城下,如何施展诸葛武侯得八阵图,再以火牛冲阵,大败吐蕃兵。又一场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得经典。看的人们大呼过瘾之际,张义潮也是名声鹊起,几乎掩盖过了之前神策军的光芒。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神策军一群人,张义潮一个人,好像后者就比较传奇,所以事前宣传策略,就是先等神策军热潮过去,再宣传张义潮。
接着,又是一系列报导,顺天日报顺势加开了民族英雄传。,每只固定连载,一位名族英雄,首先就是封常清。
这是李忱启发民族意是的一环,要为百姓,为大唐树立楷模。在没有全面普及小学,推展历史课程前,要用这样启发百姓。有个楷模在,总比浑浑噩噩,光凭本能行事,甚至一些差的楷模行事,要好得多。
使节团得到来,让李忱很高兴,他感觉到最近都是些好事,税收大涨,神策军在陇西打出了威风,这离他得目标更进一步了,不过他也不是没有烦心事。
首先是党项人入寇。党项人,想到他们,李忱眉头就拧紧了,这非讨平不可。可是现在不是时候。
党项人大概不知道,李忱这么痛恨他们吧。会痛恨,当然是有原因得,说道唐代,党项不是什么大祸害,不过说道日后,你大概也会很痛恨,党项人到了宋朝,建立了西夏。
想到西夏,李忱就很痛恨。比辽国人还要痛恨。如果没有西夏,宋朝国运早就改变了。和辽国一起,陪北宋玩了一场三国志,如果没有他们,中国历史说不定都能改写。现在是还没有,不过不能让党项人继续盘据下去。
此外,让他心烦的是,张仲武过世了。朝廷照例派大臣去吊唁,加封官职,以及谥号。加封太尉,谥号“庄”,这算是一个不错的表彰了。这是大臣拟定得,他没什么意见,其家属也很满意。
问题是,其军士自行推举其子张直方继任,这点就让李忱很不高兴。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一章 给进士上课()
天底下得田地,多少都是有限得,开发得速度,比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人口会一直增加,田土就那些。只要人人安居乐业,朝廷在怎么乱,也都有恢复的时候,可是,田地就那些,重农是不假,可是田地不增加,多得人怎么办?东汉、隋代、天宝年间,人口达到一定极限,随后动乱就发生了。
朝廷有几个办法,首先开疆拓土,为百姓争取可耕地。这就要迁徙百姓,就像汉武帝打下河套,徙民实边。另外一方面,可以争取开发国朝内土地,、江南地区,多河流沼泽,此外还有很多地方瘟疫、疾病丛生,逐步开发这些地方,兴建水利系统,可以化荒地,沼地,为可耕地。
此外,发展工商业亦不失为好选择。以瓷器为例,盛物不实用,不如陶器耐摔,更不能拿来充饥,要此物何用?可是,生产一个瓷器,从原料开始,运输、销售,这几个环节,可以养活多少人?
富含矿藏之土地,多半贫脊。刚好发展工矿业,养活挖掘矿藏得工人,运输矿物行商,烧制瓷器得师父,销售瓷器得住商。还有朝廷得到一笔商税收入。商税朝廷又花出去,养活其他百姓,比如雇工开发荒地,钱又回到百姓身上,又变成了其他商品。又增加一笔商税。朝廷还可以增加可耕地,安抚百姓,增加税收。形成良性循环
士农工商,四民并举,缺一不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士不兴,便是此理。
当初我让劝农判官,推广经济作物,还有人劝阻。建立纺织厂,也说会破坏大唐男耕女织得传统。,李忱顿了一下,喝了口茶,继续喷口水,可是有谁想到背后道理。确实,没有粮食,百姓会饿死,社会不安,家国不宁,可是,谁规定粮食一定要自己种?
南洋一代,年可三熟,因为物产丰饶,他们生活悠闲,也是其懒无比,不愁吃喝,根本不发愁明天吃什么。当地百姓甚至不耕种,就把种子洒在土里,让他自己长。
大唐百姓种植棉花、甘蔗,纺织成布、制成糖,把棉布、糖销售到南洋,甚至天方,换取便宜粮食和各种货物,只要交通便利,还怕百姓得不到粮食?
这其中过程,甚至让多方得利。大唐百姓得利,有便宜粮食,还有便宜的布,新式织布机,效率绝非传统能比拟。
这其中养活多少百姓,刚刚说过了,这也是百姓得利。商人也赚钱了。朝廷也收到商税。
那么谁吃亏了?那些南洋、天方人吃亏了?被我大唐赚走其中差额,算是剥削了。可是,大唐商人除了粮食,也买进各式香料、宝石,天方也有各式特产,买其货物,彼方也得利。
这就商业得功效,有来有往,物资流通起来,百姓可养家,可得廉价之物,商人赚钱,朝廷收税。
且朝廷花钱,有功效。其实富豪花钱也是可以刺激商业,奢侈品百姓买不起,瓷器用不起,宝石买不起,可是这些不能吃,只有好看得东西,刺激商业,促进更多百姓就业。
李忱,今天又在上课,不是光给宰相,而是很多新科进士,还有翰林院学士都一起上。李忱突然发觉,老是给宰相上课,多累阿。都是喷口水,喷一个是喷,喷一群是喷。
并且,这些人虽然还没进入官场,可都一脚踏进去了,是官员的储备,包不准哪个人就是他未来的宰相。所以,给他们上课,绝对没错。
这些学士都很机动,能够聆听天子圣训,还跟宰相同座,不只是光荣,更是天大机会,天子亲授阿。
虽然说每个进士,都说是天子门生。可是实际上,有几个人真正上过天子,课?更何况,天子亲传的想法,现在学得好了,未来才能做的好,才能蒙天子青睐。所以每个人都是很认真得在听李忱喷口水,要从仔细揣摩圣意。
并,只要控制粮食,当地就乱不起来。,李忱一句话,石破天惊。以蜀地为例,自古以来,便有多各地方政权,蜀汉,更早得古蜀国。
蜀地,地形封闭,易守难攻。气候温和,物产丰饶。进可成王霸之基,退也可固守一方。秦、汉,我大唐,无不靠此起家。
可是如此地形,万一发生叛乱,便很难收拾。若是乱军封锁剑阁,几乎蜀地便要与关中断绝。
听到这,所有人都恍然大悟,如果蜀地都种甘蔗,种经济作物,此物饥不能止,渴不能饮。若是封闭蜀地,等同于自绝于外,取死之道。粮食,可不是草,说长就长得。
这番话,李忱说得挺株心了,他当然不会对外人乱说,主要这些人,都是未来的官员,心里明白,也不会跟百姓乱说。他才敢说。
李忱静了会,让他们仔细体悟。这点很重要,不光是蜀地,甚至未来开发美洲,开发那些海外殖民地,一个经济体系,都是维持天朝不崩溃得纽带。
固然,现在没那个国家可以和大唐竞争,殖民地开发,产出得商品,也只能销到大唐。
但,假若那个官员不懂,全力培植当地各式工业,经年累月,说不定就培养出一个个可以自给自足得地方,届时,分崩离析得因素就埋下了。
李忱不会天真得认为,光靠经济,就可以束缚一各地方。像靠着边贸,开市,来约束游牧民族,那样天真的想法。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清朝,他们还认为,可以靠茶叶和大黄,来挟制西洋人。可是他们就没想到,老是这样作,人家还可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