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追猎三国-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整个人显得精神抖擞,董卓看了连连拍手道:“好、好、好,奉先果真是一表人才啊!我给你选的园子,住的可还习惯?”

    “习惯,董司空的恩情,吕布没齿难忘,定当肝脑涂地以报大恩。”江峰继续装模作样的道。不过感激之情倒是并不假,在吕布的记忆中董卓对吕布全是恩情,而吕布对董卓也全是感激之情,至少在江峰穿越之前是这样的。

    “嗯,习惯就好。哪里还有不钟意的,你尽管跟我说,我差人去办。”董卓道。

    江峰只能连声道谢,心想这老家伙还真是殷勤啊,难不成真的要把我当干儿子养?要是他真要认我当义子我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呢?

    董布,还懂衣裳呢,这个名字怎么听怎么别扭。想想还是算了吧,到时候怎么也得想个委婉的说词,拒绝了才行。

    江峰正一个人胡思乱想着,就见一个文官打扮的人走了进来,躬身道:“主公,您请的客都差不多到齐了,咱们也去会一会吧。”

    江峰闻声看去,认出了此人,正是董卓心腹谋臣李儒。此人并不是西凉人,而是朝中侍郎,不过自从董卓进京之后李儒就立马搭上了这艘大船,李儒也算的上是当世一流的谋士,单从李儒的选择上也能判断,当前依附董卓确实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奉先啊,走,跟我去见见那几个冥顽不灵的家伙。”董卓说话的时候带着怒气,显然是对那几人非常不满。

    江峰点了点头,打算见机行事,看看到底要发生什么事情。

第十一章 试探() 
江峰跟着董卓来到后花园,见院中有一花庭,庭中已然摆上酒宴落座了十余人。

    凭借吕布的记忆,江峰认出了这些人。为首的正是太傅袁隗,其次是现任的西园八校尉之首袁绍,司徒王允,往下还有不少位高权重的大臣。

    董卓来到花园门口,并没有着急进去,而是躲在门口听了一会。

    太傅袁隗道:“诸位,你们可知道董卓此番将我们叫来,所为何事?”

    “岂有不知?定是为了天子废立之事。董卓此人狼子野心,妄图独霸朝纲,其心歹毒啊。”一个大臣义愤填膺的道。

    “天子乃一朝之根本,改立天子是动摇国本,自取灭亡之道。我们待会儿,一定不能妥协,要让董卓知道天威不可犯,天命不可违逆。”司徒王允语重心长的道。

    袁绍重哼了一声道:“董卓过去不过是一西凉刺史,不过四品官职。如果不是我们提携他,什么时候轮得到他来指手画脚、议论朝纲?他不过是一羌胡蛮夷罢了。”

    众人都附和道,“对、对、对,董卓哪有道理议论天子,不过一西凉蛮夷而已。”

    “嗯哼。”董卓重重的哼了一声,进了院门,刚才还在议论的众人瞬间就屏气熄声,大气都不敢出了。

    董卓目光如电,扫视了一下众人。太傅袁隗、司徒王允都心虚的避开董卓的目光,其他人等更是低下了头。唯独袁绍巍然不惧,对着董卓怒目而视。

    董卓大步上前,哈哈大笑道:“各位同僚,让我给诸位引荐一人。”说着,将身后的吕布让了出来。

    众人见了大吃一惊,袁绍用难以置信的语气道:“此人,莫非是吕布?”

    江峰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卑职吕布拜见太傅、将军,诸位公卿。”此言一出,众人顿时哗然,因为他们都清楚吕布原本是丁原手下的主簿。主簿一职,可谓是心腹职位,基本上来说是丁原的二把手,而他怎么会到了董卓身边?

    董卓显然很满意吕布出场而带来的震撼效果,又是一声大笑,高坐于首坐,道:“丁原此人,着实可恨。冥顽不灵,用心险恶,竟然意图谋害于我。奈何我天命所归,吉人自有天相,奉先深明大义知道某家是忠心大汉的大忠臣,这丁原谋害某家就是叛臣贼子。于是亲手手刃丁原送到了我这里。”

    说着,董卓一挥手,手下仆人便端了一个盒子放在席上。袁绍打开一看,里面赫然是丁原的人头,此时酷暑天气,尸体依然腐烂发臭。在座的大都是文臣,何曾见过这样的血腥,当下有不少人都呕吐起来。

    董卓却是面不改色,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道:“众位公卿,我之前的提议你们考虑的如何了?要我说,陈留王才是上天指派的皇帝,如果咱们不顺天而行,恐怕会落得丁原一样的下场。”

    众位大臣听此一言哪里还敢言语,各个唯唯称是,丝毫没有刚才义愤填膺、大义凛然的样子。

    唯有袁绍,闻言一拍桌子,起身大喝道:“董卓,难道你真敢篡夺朝纲不成?祸乱之言,其心可诛。”说话间,手依然伸到了腰间。

    江峰看着袁绍伸手拔剑,一时间头脑极速的风暴了一下,如果现在反水依附袁氏一族,取董卓首级倒也不难。但是即便如此,侥幸可以成功,自己充其量能代替丁原当个执金吾。如果失败,搞不好弄个身死族灭的下场。但是依附董卓,定然是飞黄腾达,至少在诸侯讨伐董卓之前是这样的。如此看来,吕布的选择却也是自己现在唯一的选择。

    江峰打定了主意,出手如电,袁绍手中的佩剑尚未拔出,却被江峰欺身近前按在了座位上。江峰右手按住袁绍肩膀,左手抓住袁绍的右手,将佩剑直接押到了袁绍的脖子上。

    袁绍奋力挣扎,却发现自己动弹不得,自己的小命依然掌握在了对方手中。剑锋寒光一闪,袁绍甚至可以感觉自己的脖子寒毛都立了起来。

    江峰沉声道:“袁校尉,何必动气,有话好好说,伤了和气恐怕不好收拾啊。”说着,手上的力气又加了一分。

    袁绍眼神变化几次,终于手上一松,改口道:“奉先言之有理,是我冒失了。”

    董卓见状,更是大喜过望,道:“奉先,不可无理,本初将军是个聪明人,肯定知道哪头重哪头轻是不是啊?”

    江峰收了手退了回来,袁绍这才长处了一口气,再没有之前的气势,改口道:“董司空忧国之心我等不敢企及。”

    董卓一拍桌子,大声道:“那就这么说定了,咱们选定吉日便可改立新君,操办的事宜还得仰仗诸位啊!”

    满座悄然无声,太傅袁隗嘴唇几番颤动,终究还是没又说出话来。

    等到酒散,董卓拉着吕布的手道:“奉先真乃我之臂膀,有奉先助我,大事可定。你放心,等到新君册立之后,我一定封你为……”

    此时,李儒在一旁咳嗽了一声。

    董卓一顿,改口道:“我一定表奏天子,封你为都亭侯,领中郎将。”

    江峰再次拜谢,告辞出府。

    李儒见吕布走远赶紧对董卓道:“主公一定要谨言,切不可落人口实。”

    董卓道:“你也忒过小心了,如今我手握重兵,已经把控京城,谁能那我怎么样?皇帝我都敢废了,还有什么是我不能做的?”

    李儒道:“非也,如今大汉虽然国势衰微,但是天下士族向汉之心不死,主公必须依托皇帝之名方可行事。如果不经皇帝诏令,便会落下欺君罔上的口实。如今大将军何进一死,各地诸侯群龙无首必然自立图强,倘若大人所言所行不能服众,咱们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啊。”

    董卓沉思片刻,道:“你说的对,确实如此。不过吕布是自家人,倒是无妨。”

    李儒道:“主公,吕布不可不防。此人贪利忘义,既然他能为了利益杀死丁原,有一天也可能为了利益而背叛大人您啊。”

    董卓却不以为然,道:“我待奉先如此,他怎敢叛我?”

    李儒见董卓如此说道:“依我看,吕布此人有勇而无谋,贪利而无断。只可置于身边为先锋,不可领军委以重任。”

    董卓道:“此时不必再多言,我自由主张。你且说说袁绍该如何处置,此人向来轻视某家,着实可恨。”

    李儒道:“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在士族中名望极高,此时益结好袁氏借此安抚天下士子之心。”

    董卓觉得有理,依言而行。

    (下一章是介绍何进如何被杀,董卓如何夺权的分析,并非正文。虽然想过删掉,但是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写下来。三国的人物经过多少文人墨客的加工已经太过脸谱化了,但是这个脸谱并非真实的人物。虽然我写的也不是真正的历史,只是我的故事,但是还是想给大家呈现一个更加客观的历史人物。)

第十二章 洛阳政变始末() 
根据吕布的记忆,加上自己这几天了解的三国历史,江峰还原了董卓进京的真相:

    令江峰意外的是,何进并非电视中看到的那样无能,是一个靠自己的妹妹上位的屠夫,真论起来,倒不失为一代权臣。

    那么为什么要说何进是一代权臣呢?

    先要从何进的出身说起,何家在何进之前是在普通不过的平民百姓。多么普通,一个事情可以说明,何进的老娘早丧,他老爹何真想要再娶一个。结果娶了一个寡妇,也就是后来的舞阳君。这寡妇还带着一个孩子,就是何苗。何苗本命朱苗,因为母亲改嫁这才改姓何。

    由此可见,何家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既无钱也无权。这个重组家庭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农家庭,地主都算不上。如果不是何皇后生的漂亮,这家人恐怕很难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但是上天给了你机会,能不能抓住又是另一回事。

    那么为什么何进能官至大将军,而何进的妹妹可以成为皇后?

    白手起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三国时期,氏族林立,豪门大族都是自视甚高,看不起下等人的。何家,作为平民百姓如何能分的一杯羹?

    就江峰现在的记忆来看,何皇后没有任何高明的政治举措。唯一的战绩是毒杀了王美人,也就是汉献帝的娘亲,为此还还得自己差点被杀,幸亏十常侍求情才能免死。如此看来,何皇后绝对不是武则天那样的巾帼女枭雄。

    既然何皇后本事一般,那么可以相见,何进此人一定有过人之处。

    何皇后最后之所以能当上皇后,与谁有关?一是何进,二是宦官。

    是何进将妹妹送进宫中,要知道皇后全天下只有一个,凭借他一个平民百姓家的姑娘,争得过那无数的名门望族?如果单纯是为了改善家境,把妹妹嫁给一个地方富户,都要比送进宫当宫女靠谱。

    那么为什么何进要这么做?因为何进想得不是让家里过的好一点,而是获得一个机会,一个能够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单凭这一点,此人的眼光与胆气就是一般人不具备的。

    既然何进有这样的动机,那么一定不会把妹妹送进宫就置之不理,一定会想尽办法帮助自己的妹妹出谋划策,争取皇上恩宠。有可能就是何进在外买通了宦官,让宦官帮忙。

    宦官的作用可是不容小视的,正是因为有宦官的帮助,何皇后才能在宫中一步一步的上位。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一个宫女,在宫中所能依靠的能有什么人?只能是宦官,这也是何皇后当上太后之后极力反对何进诛杀宦官的原因。

    可以说在何进的早期生涯中,宦官也是他的盟友。不过何进并不屑于与宦官为伍,他想要的是融入当时的士族行列。士农工商,士族是当时最高级的阶层。只有让何家也成为士族,才能让整个家族兴旺起来,才能让家族长盛不衰。

    何进的志向,以及的他的行事胆略,怎么看也不像一个蠢人。

    不仅如此,在何进成为大将军之后,他所招揽的人士也能看出何进并非酒囊饭袋。诸如王谦、伍孚、袁绍、刘表、边让、董扶、赵岐、孔融等人,都不是泛泛之辈。

    再者,何进被杀之时,十常侍给何进安上的罪名是什么?鸩杀董太后,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说明什么,说明何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作风问题。杀人的时候肯定是有什么罪就安什么罪,只会多安不会少说。

    试问,这样一个人真的会死的如此糊里糊涂吗?真的会在所有人明知他必死的情况下而自寻死路吗?

    情况并非如此,实际上何进与宦官集团的争斗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汉灵帝还活着的时候,因为何进的兵权日大,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同时解决地方频繁出现的叛乱问题,设立了西园八校尉。

    这一支军队直属皇权,与大将军何进统领的北军五营分庭抗礼。其中八校尉分别是: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典军校尉议郎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蹇硕是八校尉统领,而蹇硕是宦官。宦官拥有兵权,这是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宦官集团。

    汉灵帝死的也快,一不留神就嗝儿屁了。汉灵帝一死,蹇硕就被架在了烧火架上。为什么?因为他的存在是为了抗衡何进,但是继位皇帝刘辩是何进的外甥,何太后是何进的亲妹妹。这样一来,蹇硕的存在就非常尴尬了。汉灵帝一死,他能威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以预见他的结局,最好的也只能是免官,

    一个手握大权的人怎么能甘心就这样放手?人生的追求何在?况且他还是个太监,为了好日子已经舍弃做男人的权利,那人生的追求就更加有限了。所以蹇硕决定密谋诛杀何进、篡改遗诏、册立新君。

    用的计策就是将何进引诱到宫中,派刀斧手杀之。但是,这次何进并没有上当。试想第一次没有上当的人,为什么第二次却会实在同样的圈套之下?

    最终,这个计谋被何进识破,不但没有成功,蹇硕自己反而被杀。但是,这件事情却将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何进打算进一步废除宦官,将所有的宦官势力铲除。

    不过,因为蹇硕已经被诛杀,,元首已然伏诛,张让等人又恳求何太后,何太后念及旧情不想追究。这也是人之常情,张让等人于她有恩,这种恩情好比是雪中送炭,因此何太后的心意也非常坚决。甚至斥责何进,因为这些宦官对何进也是有恩的。

    那么看似是何进大将军与宦官之间的较量,其实变成了何进与何太后之间的博弈。如果没有何太后的阻拦,何进要杀十常侍就是屠猪宰狗一般简单。

    奈何,清官难断家务事,兄妹俩意见相左,怎么办?即便是何进手握兵权,他能发兵攻打皇城吗?当然不能。首先,那是叛乱,是欺君罔上。其次,他打的是自家人。

    三国演义上有曹操进言献策:“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

    根本就是罗贯中杜撰的,曹操根本没有献策。为什么?因为何进要做的是铲除宦官势力,而不是诛杀一个宦官。宦官势力不除,杀一个还有另一个站起来。宫中上万的宦官,杀的尽吗?

    当时何进手下可是又不少的能人志士,包括后来曹操手下最著名的谋士,曹操的谋主荀攸。试想,这样的人物都没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可见何进的两难抉择。

    何进的想法,就是逼迫何太后死心,放弃宦官。从长远来看,宦官之祸如蚀骨之蛆,危及社稷根本,剿除宦官势力势在必行,何进此举是明智之举。但是也因为何进与太后的关系而进退维谷,在自己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只有听取了袁绍的建议,召诸侯进京勤王。

    其实,这个想法并非不能成事。何进几乎已经成功了,而且他的行动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并非有演义中说的那么简单粗暴。

    首先,奉召的几支兵马有并州刺史丁原,本来就是何进的心腹。济北相鲍信,也是何进的亲信之臣,要不然也不会首倡举兵讨伐董卓。还有西凉刺史董卓、北海孔融等人。大多数都是何进的心腹,只不过是在外招些兵马以壮声势,说白了就是吓唬人的。

    而且,这些人都没有进入京师。董卓被命令停军上林,里洛阳三百里呢,丁原停在孟津,鲍信停在了荣阳。

    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太后知道天下人都想要诛杀宦官,用天下人之口,逼太后妥协。何进成功了吗?成功了。

    事实上,在丁原火烧孟津的时候太后就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妥协了。

    十常侍全部免职,一干人等都准备告老还乡。这时候,事情似乎已经解决了,剩下的只需要善后,将诸侯打发回去就完成了。

    何进的策略是,只要让宦官告老还乡就可以了。和平解决,不用发生流血事件。这就看出何进这人的高明之处,可见他的政治素养至少属于中上水平。

    但是,就在这时候,有一个人的行动改变了这一切,那就是袁绍。袁绍不甘心就这样结束,他认为必须诛杀宦官才是圆满完成这一使命。袁绍的动作是进一步下令,督促董卓进京。事实上,真正让董卓进京的是袁绍啊。

    为什么袁绍能不听何进的命令?

    因为之前说了,袁绍隶属的西园八校尉直属皇权,并不归属大将军何进。而且袁绍是西园八校尉的中军校尉,只比蹇硕低一个等级。蹇硕一死,袁绍理所应当成为了西园军的领军人物,更何况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叔父袁隗更是当今太傅。

    至此,袁绍与何进在决策上发生了冲突。而这个冲突,才是造成何进意外被杀、董卓祸乱朝纲的根源所在。

    袁绍要杀宦官,那就使得本来要告老还乡的十常侍只能放手一搏。诛杀何进,试图能够自保。他们以为是何进要杀他们,哪里知道是袁绍背着何进暗中动作。

    想想看,在何进死后,为什么袁绍等人简简单单就杀了十常侍?如果十常侍明知有活路可走,为什么要与何进同归于尽?

    就是因为十常侍本身已经被逼到了绝路上。而这件事情,何进想必是不知道的。为什么不知道?因为如果何进知道,他就不会轻易进宫面见何太后,之前蹇硕密谋杀害何进的时候何进已经成功躲避了,可见这种计谋奈何不了何进。

    那么这一次何进为什么会中招?因为他不知道十常侍要与他鱼死网破,他以为十常侍已经束手,准备告老还乡了。但是他没想到,袁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