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故事很好笑,然而,生活中能做到不贪婪的人却少之又少。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毁掉了大好前程。有时明知道是圈套,却因为抵制不住诱惑而落入陷阱。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败给自己的聪明,而是败给了自己的贪婪。
你无法控制自己的贪婪,就难免要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位年轻人在一个小镇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队伍。他们打听到死者原来是他们的两位朋友:一位叫“友谊”,一位叫“快乐”,他俩被一个外号叫“死亡”的人谋杀了。三位中一个年龄最小的人对他的两个朋友说:“这个外号叫‘死亡’的家伙到底是谁?咱们一起去找他,为咱们的朋友报仇!”
半路上,他们遇上了几个神色慌张的人,其中一个老太太告诉他们,“死亡”正在追赶他们,必须赶快逃走,否则便会被杀害,并劝其他人也一起逃走,如果遇上“死亡”便没命了。他们告诉老太太,他们就是来杀“死亡”的。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老太太告诉他们,“死亡”就在小村子后面那座山的山顶上的一棵老橡树下。
他们三人兴奋地向山顶走去,并拿出随身携带的尖刀,随时准备捕杀“死亡”。出乎意料的是,当他们高度戒备地来到那棵老橡树下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面目狰狞的“死亡”,却发现一箱子金光闪闪的金币。他们马上丢下尖刀,欣喜若狂地数起金币来,把寻找“死亡”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那个领头的年轻人说:“我们必须守住这些金币,否则会被认为是偷来的而被投进监狱。这样吧,我们来抽签,谁的签最短,谁就去镇上买吃的,另外两人就留下来守住这金币,明天我们就把金币分了各奔东西。”最年轻的小伙子抽到了那支最短的签,他拿着几块金币到小镇上买吃的去了。
两个守金币的人各怀鬼胎,分成三份的金币被分成两份。那个买东西吃的年轻人走进小镇时则想:如果在这些吃的食物里放进毒药,那么,那些金币就可以归我一人所有。于是,他先吃饱了,然后在食物和饮料里放进一种无色无味的烈性毒药,并于当晚回到朋友身边。不料他刚回来,便被两个朋友杀害了。他们得意地吃着同伴买回的食物和饮料,几分钟后,他俩也中毒身亡。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他们也会像他们的朋友“友谊”、“快乐”那样被“死亡”杀害。更想不到的是:杀害他们的“死亡”,其实是蕴藏在金币后面的贪婪。因为贪婪,无论是友谊、快乐,还是生命,都会走向死亡。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往往都会犯同样的错误,由于太看重眼前的利益,让贪婪蒙蔽了双眼,结果铸成大错,甚至悔恨终生。想一想,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钱财,夫妻离异、兄弟反目;有多少人为了升官发财,朋友相残、同事相害;又有多少人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呢?
古圣先贤早有“一念贪私,万劫不复”的论述。提出“做人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宝;道德品行的修养是做人的必须,且是一生一世的艰苦事情”的理念。并且形象地描述:人之初,性本善。良知,人皆有之,但是,人一旦动了贪心邪念,良知就会自然泯灭。原本心中的善良,正气,刚毅随之化为了乌有,而聪颖智慧变为糊涂昏庸,或曰:利令智昏。善慈仁爱变为了残酷刻薄,纯洁的人格变得污浊,若一意孤行,会进而酿成人生甚至家庭与社会的悲剧。
所以告诫世人:“不贪”应作为高悬利剑相伴一生。
人不要过于贪婪,因为贪婪得来的东西,永远是人生的累赘。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贪婪轻则让人丧失生活的乐趣,重则误了身家性命。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这或许便是贪婪的代价。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樵夫长年累月地辛勤劳作,却始终无法改变贫困潦倒的境遇。于是,他每天烧香拜佛,向神明祈求好运降临。
终于有一天,樵夫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他居然无意中在山坳里挖出了一尊百十来斤的金罗汉,转眼之间,樵夫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可是,这个樵夫只高兴了一阵子,便又食不知味、睡不安稳地犯起愁来。他妻子不明白他为什么不高兴,劝导他了好几次,都没有效果,于是埋怨道:“以我们现有的家产,就算遇上盗贼,也不可能被立马偷光的,你又何必如此多虑呢!”
樵夫深深叹了口气,道:“你一个妇道人家,怎么能理解我内心的烦恼呢?怕失窃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我最烦恼的事情是:世上总共有18尊金罗汉,我却只挖到了其中的一尊,其他的17尊至今仍不知下落!要是全部的金罗汉都归我所有,那该有多好!”说完之后,他又苦恼地用双手抱紧了头。
他的妻子这才明白,原来她的丈夫在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而犯愁!
贪婪是无底洞,一旦任由贪欲无限滋生,人生将变得失去控制,难免会坠入万丈深渊。人要学会自制,不断反省自己,哪些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哪些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要想清楚。这样,才能让自己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焦虑,快乐生活的杀手
如果你有太多的焦虑,以至于达到焦虑症,它就会妨碍你去应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得了焦虑症,你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你会觉得你的焦虑是如此妨碍你的生活,事实上你什么都干不了。
德国的一位哲学家曾讲过这么一段话:没有什么情感比焦虑更令人苦恼了,它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痛苦。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开始变得焦虑起来。就如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所形容的那样,常常因为芝麻大点的小事而让自己坐卧不宁。焦虑,这种过分的担忧和不安,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病”。
很多人为赚钱焦虑,为买房焦虑,为孩子上学焦虑,为职称焦虑,为看病焦虑,为股市焦虑。有人说,中国已经陷入了一个“焦虑”的时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34%的中国人经常存在焦虑情绪,63%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从不焦虑。
轻微的焦虑并不影响生活,比如面临第一次重要的考试前,在你第一次和某位姑娘约会之前,在你的老板大发脾气的时候,在你知道孩子得了某种疾病的时候,你都会感到焦虑。轻微的焦虑并不是坏事,它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焦虑是有一定进化意义的。
但是,如果你有太多的焦虑,以至于形成焦虑症,这种有进化意义的情绪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会妨碍你去应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你的日常生活。如果你得了焦虑症,你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你会觉得你的焦虑是如此妨碍你的生活,事实上你什么都干不了。
当一个人变得焦虑时,就会变得浮躁,失去理智,人生就难免失去控制,就很容易做出让自己后悔不已的蠢事。在故事《海马的焦虑》中,就能看出焦虑的危害有多严重了。。电子书下载
小海马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拥有了七座金山。从美梦中醒来,小海马觉得这个梦是一个神秘的启示:它现在全部的财富是七个金币,但总有一天,这七个金币会变成七座金山。从此以后,它每天无心吃饭,无心睡觉,也无心和朋友们玩耍,他满脑子都是七座金山。可是左等右盼,却始终没有见到属于自己的七座金山。焦虑不已的海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带着仅有的七个金币,去寻找梦中的七座金山,虽然它并不知道七座金山到底在哪里。
海马是竖着身子游动的,游得很缓慢。它在大海里艰难地游动,心里一直在想:也许那七座金山会突然出现在眼前。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鳗鱼。鳗鱼问:“海马兄弟,看你匆匆忙忙的,干什么去?”海马焦急地说:“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七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鳗鱼说,“只要你给我四个金币,我就给你一个鳍,有了这个鳍,你游起来就会快得多。”海马此刻满脑子都是七座金山,立即答应了鳗鱼的条件。海马戴上了用四个金币换来的鳍,发现自己游动的速度果然提高了一倍。
海马欢快地游着,心里想,也许金山马上就出现在眼前了。然而金山并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个水母。水母问:“小海马,看你急匆匆的样子,想要到哪里去?”海马骄傲地说:“我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七座金山。只是……我游得太慢了?”“那你真是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水母说,“你看,这是一个喷汽式快速滑行艇,你只要给我三个金币,我就把它给你。它可以在大海上飞快地行驶,你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海马不假思索就用剩下的三个金币买下这个小艇。它发现,这个神奇的小艇使它的速度一下子提高了五倍。
它想,用不了多久,金山就会马上出现在眼前了。然而金山还是没有出现,出现在海马眼前的,是一条大鲨鱼。大鲨鱼对它说:“你太幸运了。对于如何提高你的速度,我恰好有一套彻底的解决方案。我本身就是一条在大海里飞快行驶的大船,你要搭乘我这艘大船,你就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大鲨鱼说完,就张开了大嘴。“那太好了。谢谢你,鲨鱼先生!”焦虑的小海马哪顾得上鲨鱼的瞒天大谎,一边说一边钻进了鲨鱼的口里,向鲨鱼的肚子深处欢快地游去……
生活中,有很多人和焦虑的海马一样,当你被焦虑扰乱时,你的情绪就会变得烦躁不安,你的双眼会被蒙蔽,当你被“鲨鱼”吞进肚子时还懵懂不知。
焦虑会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某种可怕的念头会使人整天昏昏沉沉,思想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困惑和迷惘的境地,甚至会产生一系列的身体不适反应。怎样摆脱焦虑的困扰呢?有句俗语:欲速则不达。对付焦虑最忌急躁,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心平气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接受自己。一个人只有先接受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要明白不论你是怎样一个人——是富或穷,是勇或懦,是聪慧或愚笨,是美或丑,总会有人欣赏你。不要在意有人不理睬你,没有人能赢得所有人的喜欢。
2。别对自己太苛刻。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对于强者来说,它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它则是万丈深渊。要做到败不馁,这防备之道便是宽容自己,当然这种宽容是有一定程度的,不能一味宽容。
3。培养业余爱好。当你苦闷和焦虑时,不妨去培养某种业余爱好,调剂自己的心情。比如散步或垂钓都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调节紧张的学习和工作。
4。释放焦虑。当心中有苦闷焦虑时,要学会释放,最好的方法就是向亲戚朋友倾诉出来,在交谈中释放自己的焦虑,这样你会觉得内心轻松愉快了很多。
5。不庸人自扰。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有欢乐,也会有苦恼,有点焦虑是正常的,不要“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己吓唬自己。
6。多关心别人。当与人交谈时,尤其是对于你的上司或某一个不认识的人,此时也许你的脑海中一片空白,你不妨以对方作为交谈的焦点,设法尽量地了解对方,这样与他人交谈就不至于紧张、焦虑。
坏情绪,是谁惹的祸(5)
偏激,情绪中隐藏的暗箭
一个有主见、有头脑、有思想、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的人,无疑是具备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头脑里都应当多一点辩证思绪。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至死不悟,这是做人与处世的大忌。
生活中,总是有些这样的人,他们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出了名,就认为那有什么了不起,甚至千方百计诋毁贬损别人;见到别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热讽,借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尊重别人。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意气用事,我行我素,主观武断。
其实,这是一种偏激的情绪在作怪。偏激,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意见、主张等过火,有失公允,是人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
偏激的人往往用片面的眼光看问题,带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爱钻牛角尖,对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不听不理,怨天尤人。偏激在情绪上的表现是按照个人的好恶和一时的心血来潮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易受他人的暗示和引诱。如果对某人产生了好感,就认为他一切都好,明明知道是错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由于过于偏激,他们在行为上也往往是很鲁莽的。
偏激的人往往容易情绪失控,面对问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一个人被偏激的情绪控制后,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早在三国时代,那位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
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吴主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时,关羽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关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人家是“豆腐渣”,说话办事根本不顾全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就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
本来人家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于你,怎么可以出口伤人、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如果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的话,那么,吴蜀联盟大概也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也可能是另外一种局面。
关羽不仅看不起自己的对手,更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对此极其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呢?”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始终不与老兵同行!”可见其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放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至于当他陷入绝境的时候众叛亲离,根本没有人救援,最后促使他很快地走向败亡。
关羽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偏激,固执己见,对于别人的善意规劝、商讨等一概不理不睬。这样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因为你始终觉得自己比对方高明,对别人不屑一顾,那谁会愿意和他交往呢。
当然,一个有主见、有头脑、有思想、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的人,无疑是具备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头脑里都应当多一点辩证思绪。死守一隅,坐井观天,把自己的偏见当成真理至死不悟,这是做人与处世的大忌,假如不认真纠正这种“关羽遗风”的话,很有可能使自己误入人生的“麦城”而转不出身来。
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调控偏激情绪的方法,你只有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你才会感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心理专家建议了一些调控偏激情绪的方法:
1。鸵鸟法。遇到会刺激你偏激情绪的事情时,要让自己像鸵鸟一样,对外部刺激不闻不闻,先学会躲避。即回避、躲开、不接触导致偏激情绪的外部刺激。尽管这样有些自欺欺人,但暂时的躲避后,等情绪稳定再处理事情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2。转移法。转移法可以通过改变注意的焦点来达到控制偏激情绪的目的。当自己情绪偏激时,可以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或者从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德国音乐家梅耶贝尔有次和妻子发生争吵,为了控制自己的怒火,他弹奏了波兰音乐家肖邦的《小夜曲》。当梅耶贝尔的手指一接触琴键,他的情绪立即安定下来,那恬静优美的旋律,犹如温存柔美的歉语汇成的一股清泉,冲走了妻子心中的怨怒。原来,《小夜曲》是根据18世纪一首流行的爱情歌曲改编的,它唤起了梅耶贝尔夫妇对当年热恋的回忆,相互恩爱的甜蜜回忆使怒气渐渐消失,很快便重归于好。音乐既能诱发人的激情,也能控制狂躁情绪的爆发,使人恢复理智。
俗话说:“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等待“气头”过去后,再仔细想一想,心平气和地解决矛盾,往往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情绪释放法。释放法不是一味地在观念上避开或转移暴躁易怒的刺激,而是用行动给暴躁易怒找一条出路的排泄法,从而不让这种偏激情绪积压在心里,造成心理疾患。例如,亲人死亡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别人可能会劝你要坚强、要挺住,其实,将这种不良情绪一直强压在内心对身体有害。这时候你可以大哭一场,泪水可以带走体内的有害物质,也可以缓解悲伤和紧张。但如果痛哭不止,并持续不断,就属于不正常了。人是理智动物,又是感情动物,偏离任何一方,都会产生心理障碍。所以,要学会发泄情绪,但发泄的对象、地点、场合和方法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4。控制法。所谓控制法,就是加强思想意识上的修养,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意志从理智上来防止、克服暴躁、易怒等偏激情绪的发生。历史上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就是典范。
廉颇是国家的功臣,他认为自己的功劳远大于蔺相如,所以廉颇经常居功自傲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崇高精神,“称病不与争”“引车避匿”。对于廉颇的侮辱,蔺相如并非不恼怒,但他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控制了自己的情绪,避免了一场火并,结果感动了廉颇,负荆向蔺相如请罪,由此二人达成了新的团结。
抱怨只会让你更不幸
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积极的事情和你正在获得的进步上,去获取你想得到的。通过关注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