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连数日的朝议依然不痛不痒。对于手握重兵的武臣,朝中衮衮诸公们向来不轻易发表意见……若是因为口诛笔伐导致武臣投敌或是谋反,这尼玛屎盆子可就扣到自个儿身上了。
这日午后,崇祯皇帝正在御书房中看着奏折,生着闷气,忽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进来禀报,说是英国公张之极求见。
崇祯皇帝眉头皱了起来,他将奏折放在御案上面,冷冷地道:“宣他进来!”
王承恩将英国公张之极带入御书房之后,便躬身立于一旁。眼观鼻鼻观心,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
张之极一进御书房,就发现崇祯皇帝面色不善,故而心中也加了几分小心。山呼万岁,顿首跪拜之后,终于听到崇祯皇帝开口了:“英国公平身吧!英国公前来求见,所谓何事?”
英国公站了起来,直接开门见山:“启禀陛下,臣为辽东督师张力而来!”
崇祯皇帝脸色唰地一下就变了。不过他很快便又按捺住性子,冷声道:“哼……那张力真是罔顾皇恩,竟然带着大军回了宁远,又有什么好说!”
顿了一顿,崇祯皇帝接着道:“朕马上就下圣旨,撤他的职,严令锦衣卫前往辽东拿人!”
“咳咳……”王承恩干咳了一声,提醒了一下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猛然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像张力这种人已经不是朝廷轻易可以控制的了,故而冷哼了一声,用刀子一般的目光瞪着英国公张之极。
张之极心中暗暗叫苦,女婿张力不去顺义“游击战”,而是带着大军回了宁远……当初一听到这个消息,他也是大吃一惊,直到张力派人带来口信……
英国公收敛起心思,似乎并未听见刚才皇帝说的那些话儿,一脸肃容地道:“臣启陛下,辽东督师张力并不是带军逃跑,而是采用围魏救赵之策,以解顺义之围!”
“围魏救赵?”崇祯皇帝一愣,重复了一遍这四个字,紧皱的眉头微微舒展开来。
张之极上前两步,恭声道:“陛下应该知道,张力的团山军只有两万余人,前往顺义与建奴野战,恐怕胜算很小。”
“唔……”崇祯皇帝的思路渐渐跟上了英国公张之极的节奏。张之极趁热打铁,接着道:“团山军虽说只有两万余人,不过个个都是精锐,战力强悍。建奴眼下围着蓟辽军,坐等粮尽。而张力却另辟蹊径,直接从辽东打开局面,攻敌之必救!不光会解除顺义之围,还要让建奴回师辽东,并且还要复土!”
解蓟辽军的围,让建奴从大明腹地滚蛋,再收复失地,这三个目标越来越高,连崇祯皇帝听了都不免有些心动……若真是如此,张力可就成了此次鞑子入寇的最大功臣。
崇祯皇帝脸上露出狐疑之色,缓缓地道:“英国公,张力所言属实?”
张之极原本也不怎么相信张力有如此能耐,不过这一次他已经将前前后后想透彻了,必须紧抱女婿的大腿,与他共进退。说白了,张力就算失败,作为国公爷最多挨几句责罚之词而已,也夺不走自己的爵位。可是,如果张力成功了,那自己的好处可就太多太多!
所以,张之极决定要赌一把……成与不成,就看张力的能力了!
这一天,张之极在御书房中与崇祯皇帝足足议了一个时辰,才离开紫禁城……(未完待续。)
第417章 更重要的事()
当张力带着两万多人来到宁远和锦州城下时,守城最大的将官分别是一名游击和一名参将。大明朝文贵武贱的传统也让张力着实受了一回益,两座城池真真是一亮明身份便立刻开门。
祖泽溥确实很着急去救老爹祖大寿,而且由于担心自己带大军离开以后,叔叔祖大乐没准在后方搞一些什么幺蛾子出来,故而将祖大乐也随军带上了。
当张力进入锦州城的时候,不免微微有些感概……一世祖打江山总是很艰难,二世祖要败家那可就是分分钟的事儿了……
锦州城的城防比宁远城还要坚固,而且红夷大炮也很多,碉楼、炮楼、箭楼、火铳射击口、小型火炮射击口一应俱全,实在是“乌龟壳”中的极品。
所以,张力的辽东督师衙门,便设置在了锦州城。团山堡作为一个军事训练基地和产粮、放牧基地还是很不错的,可惜并不是城市……但是锦州不一样,锦州城是广宁卫的核心,而广宁卫又是明军在辽东的重中之重。
锦州城也比宁远城要大上许多,这里,在近一段时间内,必然是团山军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张力入主锦州城的第二天,高元良带着一万人向东北方向的海州卫进发,而卢象升则受到张力重要,也带着一万人攻击正东方向的盖州卫,辽南金州卫的守将万治倾巢而出,带着金州卫的五千人马向复州卫进攻。
先前复州卫的守将敖尔汗已经被团山军灭了,复州卫残余守军正鞑子只有六七百人,二鞑子千余人,压根儿也不是金州军的对手。
黄台吉五路伐明,张力则是三路进攻,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建奴打的是战力羸弱的明军,而张力打的是兵力空虚的女真后方!
敌人后方已经没有多少兵力了,炮兵队每路大军都有数百门各式火炮,故而团山军的胜算很大。张力并不怎么担心。
调虎离山……啊,不,等虎离山之后,锦州和宁远正式纳入团山军的势力范围。有些事情就必须要着手解决。甚至在张力心中,这些事情远比军事进攻更为重要。
锦州督师衙门,乃是由先前祖大寿的辽东总兵府改造而成,说是“改造”,其实短短几日时间。也就是换了块牌子而已。
议事大厅中济济一堂,然而却不见了张力经常开会的对象,而是换了另一拨人。武将基本都随军出阵了,现在出现在这里的,自然都是文官……宋应星、戈希梦、王奇峰、陈正操、顾有风等等不一而足。
从品阶上来说陈正操和顾有风乃是朝廷命官,远比先前的吏员戈希梦等人高出许多。不过在团山堡文官体系,目前排第一的是“政绩显赫”的宋应星。
文官不比武将,军事系统讲究一个等级分明,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而团山堡目前文官体系的官场风气很好,大伙儿都是实心办事。并不太计较座次,故而众人济济一堂,气氛十分热烈。
坐在主位上的张力扫视了在场众人一眼,将大家兴奋的神情收入了眼底。毕竟团山堡势力扩张,治下人口翻着倍儿增加,又有谁人不高兴呢?
张力整了整嗓子,开始了发言:“诸位,现在宁远卫和广宁卫尽数在我团山军的控制之中,关于民事方面,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可以畅所欲言。”
宋应星目前主管的是团山堡的兵工厂,而陈正操和顾有风虽然品阶挺高,可是终究对团山堡不太熟悉,也不好无的放矢。故而首先说话的是戈希梦。
戈希梦一脸喜色,上前两步,开口道:“大人,整个南宁远各个屯田庄子秋收已毕,今岁粮食产量堪堪够原有百姓食用,从关内来的十余万百姓的口粮还是得靠购买。”
张力眉头皱了起来。团山堡的田庄第一年都是不收赋税的,用以让百姓能够安定下来,至少自给自足,不用靠救济过日。眼下辽东土地还算肥沃,可惜天气太冷,注定粮食产量也不可能“放卫星”。
不过张力转念一想,关内迁徙而来的百姓原本就属于突然增加的人口,他们的口粮暂时由团山堡掏钱购粮也属正常,重要的是……经过一年的实践,这种大农庄的制度,证明至少在目前,可以让百姓解决温饱问题……这,才是最关键的。
一想到此,张力开口道:“昔年刘玄德有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在我们团山军势力范围,百姓永不嫌多。”
众人一听此言,立刻正襟危立,一脸恭敬受教的模样。
张力扫视了大家一眼,接着道:“新来的流民百姓一律按照以前的规矩安置,金州卫和宁远卫、广宁卫都有很多肥沃的荒地可供他们耕种……”
一直没有发言的陈正操此刻听张力如此说,不由得面露疑惑之色,皱眉道:“张大人,如今广宁卫乃是前线,若在两军交锋的前线屯田……恐有不妥……”
张力微微一笑,自信满满地看着陈正操,笑着道:“前线?前线很快便是海州卫了!”
“哗……”众人立刻发出一片惊异之声,大伙儿很快也都明白过来,看来张大人对海州卫是志在必得了!
海州卫也就是后世辽宁省的海城附近,北有鞍山,南有营口,再往北毗邻的就是辽阳和沈阳,实在是一处咽喉之地。
若是将与建奴的交战前线东移到海州卫,那可是自从万历朝末年辽事糜烂以来,大明军队真真正正、前所未有的重大胜利了……须知道,被圆嘟嘟吹破了天的所谓“宁锦大捷”,也不过是一场防御守城战敌人被迫退兵而已……先前的金州卫,由于它地处辽南最南端,向来不是影响辽东局势的重点区域,所有张力收复金州卫的事儿至少在朝廷看来,远不能与收复海州卫相提并论。
更为重要的是,广宁卫拥有辽东名列前茅的河流资源,大凌河、小凌河、双台子河、大辽河等等,水量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宜耕种,只是这些年战乱不断,田地都荒芜了……(未完待续。)
第418章 烦恼()
宋应星负责改良土豆和玉米的品种,张力对此也非常关心,于是开口问道:“宋经历,那玉米和土豆选种育种情况如何?产量可有提高?”
宋应星原本以为张力会询问团山堡兵工厂的事情,没想到张力问这个,略一沉吟之后,便朗声应道:“回禀张大人,土豆和玉米的生长周期都在四个月左右,目前已经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
顿了一顿,宋应星眉头皱了起来,接着道:“玉米这一期长势不好,属下琢磨着应该是辽东苦寒,气候太冷……”
张力神情也严峻了起来,虽说后世他并不是学习农业的,不过却也大概知道,玉米是喜温的农作物,生长期一般要求20多摄氏度的气温为宜……在小冰河期的辽东,恐怕一年中只有夏季能够种植一期而已。
不过,张力知道土豆却是喜凉的农作物,故而不由得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宋经历,那土豆的情况又如何呢?”
宋应星微微颔首,朗声道:“土豆从西洋传入我大明也有百十年了,在江南山区也有不少人种植,不过产量都不太高。咱们团山堡这一期种植的土豆,有一部分茎块明显大过其它的,属下已经组织人选种,现在第二期已经种植了月余,眼瞅着就要出苗了。”
张力点了点头,心知农作物选种育种的事儿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己再心急也不可能去拔苗助长,只能徐徐等待。
目前辽东种植的粮食主要是粟和一部分小麦……金州卫有一些地区种植有小麦,至于大米那是全靠找商人购买,粮食安全的形势还比较严峻。张力沉吟了片刻,又鼓励了众人几句,要他们将粮食生产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陈正操在一旁若有所思,辽东督师张大人如此重视粮食的生产,而不是指望朝廷的粮饷,这个中缘由。他细细思之,也能猜出一二。
陈正操脸色有些潮红,昔年太祖皇帝朱元璋起事的时候,奉行的可不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么?!
张力恐怕是要……
顾有风先前一直在听张力和团山堡文臣的议事,冷不丁一转头,发现好友陈正操神色有些奇怪,不由得也多长了一个心眼。
顾有风虽说性子比较率直。可也不是笨人,很快就“品”出了味道……这尼玛以后可就是属于“从龙之臣”了呀!
张力在一旁将二人的神色尽收眼底,却也不道破:有些时候,给手下人一些所谓的“期待感”,会让他们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和干劲来……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察则无徒,至于规章制度的建设,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过目前关于“贪腐”二字,自己是毫不手软的。
这一日的会议进行得非常紧凑,很多事情都在张力的安排下开始推行。团山堡的内政方面也算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
世上如果有后悔药可吃的话,英国公张之极肯定想吃一颗,不过眼下他与张力的关系慢慢地在修复中,倒也可以省下一颗来。锦州城中现在最想吃后悔药的,非齐英的父亲齐老爹莫属。
齐老爹有一手还算不错的铁匠手艺,以前在宁远卫城中便是靠此谋生。
顺带一提,大明朝的匠人按照朱元璋的规矩,那就一定是匠户,与军户差不多,必须世世代代为匠人。可是到了万历以后。匠户、军户逃亡都极多,天启崇祯以来,匠户军户制度至少在辽东已经名存实亡,很多民户的百姓也有靠当匠人谋生的。
前不久宁远卫城姓“张”以后。女儿齐英便介绍他进了团山堡兵工厂锦州分厂做了一名普通铁匠。
对于齐英的好意,齐老爹就算脸皮再厚,也有些不好意思,原因么,自然是先前逼过婚……
现在是午休时间,齐老爹正在工坊宿舍中一个人枯坐着生闷气。他嘴里纵然不说。心里却是肠子都悔青了。
自己的女婿……唔,虽然女儿还没出嫁,不过齐老爹已经迫不及待地改变称呼了……木头,短短一年时间竟然已经从一个小兵升为了副将!
副将乃是总兵官高元良高大人之下最高的官职了,也不知木头那小子是不是关二爷附体,居然能混到副将的职位……
齐老爹喝了一口已经有些温吞的茶水,而后发出了一声叹息,重重地将茶杯放在了身前的桌子上。
齐老爹扫视了一眼这“工人宿舍”,乃是一张通铺,平时住着四个人。眼下其余三人都趁着午休时间加班加点干活,可是齐老爹对于加班却一点儿兴趣也提不起来。
可不是么,团山堡工坊中的工人们的薪资都是计件,若是能抽出闲暇时间多打造出几根铳管之类的,这个月工钱便会多出许多。
然则,些许工钱,又岂能与女儿齐英和“准女婿”副将木头大人的婚事相提并论?
若是女儿真的嫁给了木头,自己一辈子还用愁吃穿?还用在这工坊的炉子前打什么铁?
齐老爹当然知道木头带着大军跟总兵官高元良去打海州卫,而女儿齐英作为护士队长也一同随军出征,现在想这些事情都是扯淡……可是他又无法控制自己的脑子,不得不想。
因为在大军出征之前,张大人已经许诺,此战结束之后要让军中一些将官成家,好像是说团山军的将官们老是打光棍也不合适……
齐老爹想了老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主意,毕竟先前自己将木头得罪得太狠了,也不知他还记不记仇?
若是可能,就算上门去给木头大人赔礼道歉也是可以的,就怕人家现在不准自己进门……更为棘手的是,女儿齐英虽说帮自己在团山堡工坊谋了一份差事,不过平常言语却也不冷不热,似乎自己先前也让她失望透顶。
齐老爹一时间有些不忿,古往今来都讲究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且他也听宁远的读书人说过那“三从四德”,女子就该“在家从父”,可是眼下张大人颁布的法令里却不管这一套啊!(未完待续。)
第419章 困境()
辽东督师张力在控制金州、宁远、广宁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当然,明面上不能说是法律,否则放着好好的《大明律》不用,你张力捣鼓一个新律法出来,不是造反又是什么?
督师大人给这些法令取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屯田御寇暂行条例》,反正老百姓也听不懂,读书人绕来绕去,明面上没有“律”这个字眼就行。
关于封建礼教中最核心的部分……“等级”,张力并没有直接提出反对,而是开了一个后门: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幼对于家长、族长、官吏等等决定的事情,都可以向团山堡民事部门提出申诉。
这一条实在是一把软刀子,父亲逼迫子女婚嫁的,子女一申诉,负责管理民事的王奇峰便站在子女一方。几个案例判罚下来,无形中团山堡老百姓的风气已经开始慢慢改变了。
譬如现在齐老爹下意识里便接受了不可强迫女儿婚嫁,否则铁山堡挖矿大军便会多自己一个的事实。
齐老爹只是一个缩影,他并没有意识到有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
团山军三路进攻最先传回捷报的没有什么悬念,正是万治的金州军。复州卫主要包括后世大连管辖的普兰店市和瓦房店市,在明代金州卫也就是后世的大连,辖区还没有后世那么大。
复州卫的鞑子本来就是残军,城墙年久失修,万治的金州军甚至都没有正面攻城,只是对着城墙齐射了几轮炮弹,鞑子守军便弃城北逃了。
万治带着金州军第一时间入复州卫城弹压地方治安,并没有派军追击。一则金州军人数本来就不多,二则鞑子往北逃窜,而复州卫北边正是盖州卫,那里有卢象升的一万人马等着收拾他们。
又过了数日,张力终于收到卢象升的战报……盖州卫城已经攻下。团山军伤亡两千余人,歼灭敌军也是两千左右。
显然一比一的战损对于攻城战来说,已经可以称之为大胜了,张力也变不出飞机坦克导弹来。没法做到米帝惯用的什么超视距战争……
然而进攻东北方向海州卫的高元良却遇到了麻烦,迟迟打不开局面。
张力严令万治和卢象升立即带军向海州卫城集结,而他自己也是带着大量军备物资,从锦州城出发,前往海州卫城。
高元良将前敌指挥部设置在海州卫城以西四里地的牛庄驿。眼下团山军一共集结了三万人来攻海州卫城。
牛庄驿中军大帐,张力神情严峻,端坐在帅位之上。左手高元良,右手卢象升分领一众将官分列左右,个个也都是表情肃穆。
张力首先瞥了一眼高元良,只见他眼窝深陷,才短短数日时间,似乎就憔悴了一大截似的。而且,三路大军进攻鞑子三个地方,另两路都大获全胜。唯独高元良这一路迟迟打不开局面,他心中的焦虑是可想而知的。一直以来,高元良都是团山军除了张力之外的头号人物,现在攻不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