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天启-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宗延和吏部尚书赵南星前行叩头领旨。朱由校道:“都起来吧,另外派兵科都给事中杨涟,前往延安府,视察延安府民治军治情况,并检阅孙传庭所抽练的新军,带回京师加入近卫军。”

    杨涟无奈,只能上前领旨。他自上次李三才的事以后,已经和东林党内一些人有了隐隐的疏离,现在皇帝又让他去延安,他身为兵部都给事中又无法拒绝,却会让东林人更加对他不满。

    晚上在杨涟的书房里,左光斗,赵南星、公鼐、黄尊素静坐在内。杨涟开口说道:“各位同道都是好意,但当日李公之事,各位亦是亲见,说好是涟秉持公正即可,如今事已至此,却又说是涟应对失措,前后不一如此,又岂能让涟心服。道歉之事,毋须再提。”

    原来这几位是要杨涟写封信给李三才认个错的,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但杨涟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错,而这几个人也知道杨涟没有错,但都不想东林一脉就此分裂,所以想劝杨涟先低头再说,不料杨涟强硬如斯,坚决不肯认这个错。

    左光斗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文孺兄,如此一来,我东林一脉可就有了裂痕,日后想要修复,那可就难了。”

    杨涟想了一下,斩钉截铁地说道:“如要涟行委屈求全之事,方能防止东林分裂,那这种分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今天皇上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每天吵吵嚷嚷说这个是奸邪,那个是小人,有什么意思?人是要做事的,做实事,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确实没有什么意思。如果东林要分裂,请从涟始。”

    赵南星斥道:“文孺休得如此说,我等团结一心,方能更好为国为民,当然先要分清忠邪,才能团结呀。”

    杨涟反驳道:“什么是忠,哪个是邪,李公如此家产,来源都是清白的,梦白你相信吗?我反正是不信的。”

    赵南星面带惭色,也不好再说。几人对视半晌后,只得一起辞别而去。

第77章 初到延安() 
孙传庭在泰昌元年十一月就任延安知府。延安是陕西最贫困的一个府,旁边就是榆林卫,再外面就是河套蒙古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他在十二月初终于赶到了府治所在地肤施,距城尚有二十里,已经有骑士前来引路,并说明各位官员在南门外五里迎接知府大人。他知道这是免不了的,于是让家眷和同来的太监及司苑局的老农先去知府衙门,自己前去和官员们相会。

    城门外五里的迎官亭,同知陈义以下,延安府的各级官员及肤施县的官吏们正在等待新来的知府大人,天气已经很冷,所以大家并没有站着吹风,而是在亭子外用布幔围了一个大圈,将亭子包在里面,亭子中还烧着一个大炉子,大家坐着,虽然不会象密闭的房屋那样暖和,但至少比外面的寒风下要舒服得多了。

    众人正在谈论即将到任的知府大人。推官杨司奇笑道:“这个老西儿来了延安,可不知道带没带一瓶醋来。”众官一起大笑起来。

    这时的人对山西人有两个印象:一个抠,一个喜欢吃醋。杨司奇这话将山西人的两个特点连在一起,让在这寒冷天气等上官的众官员心里大为畅快。

    同知杨义没有笑,不过也没有制止下属们取笑新来的知府。知府是正四品,可他也是正五品,何况说起年份来,自己可比知府先中进士,更不用说自己的舅舅可是陕西巡抚。

    这时一个骑士气喘吁吁地奔来,大叫道:“知府大人已在五里开外了。”

    杨司奇道:“还有五里,急个啥。”杨义却没有理他,站了起来,其它人见同知起身,也连忙都站了起来,杨司奇哼了一声,也不情愿地站了起来。

    旁边的仆从们连忙将布幔和火炉收了起来,很快众人就站在了寒风当中。杨司奇缩了缩脖子,不满地嘟囔了一声什么,杨义看了过去,他才老实了下来。

    孙传庭远远看到迎官亭下等待的官员后,立即下马,大步走向亭子,不等各位官员行礼拜见,先自拱手道:“如此寒冷之日,劳烦诸位同僚在此相迎,传庭感佩莫名,先在此谢过了。”说完停步做了一个罗圈揖。

    众官员急忙行礼,连称不敢。杨义上前一步拱手下躬道:“下官延安府同知杨义,带领诸位同僚迎接知府太迟,还请大人恕罪呀。”

    孙传庭急忙拉住杨义的手,不让他拜了下去,说道:“感激的话寒风之中不宜多说,大家一起寻个暖和的地方,且容传庭再说如何?”

    杨义肃手道:“不知大人意然是骑马而来,请大人上下官的轿子,我们在云中楼备下接见宴,请大人赏光。”

    孙传庭道:“传庭一直喜欢骑马,杨大人还是让传庭骑马前去如何?”

    众官一起叫道:“大人骑马我等坐轿,哪有如此道理,请大人上轿。”

    孙传庭无法,只好上了杨义的轿子,自然有其他官员将轿子贡献出来,最后知事刘三平骑马而行,大家一起向云中楼而去。

    上得楼来,众人述了年份,开始就坐。孙传庭这才知道杨义是万历四十四年中的进士,比自己早了三年,于是一定要杨义坐在上座。杨义道:“今日专为迎接知府大人,不是按年份的时候,请大人上座。”

    孙传庭其实也知道规矩本来就是如此,只是新来,皇上又托他重任,如果表现得谦虚低调一点,日后的各项事宜做起来都应该容易一些,所以才如此小意。既然意思已经到了,也就装作推辞不过,勉为其难地坐了。

    这一番做作,却让各位官员对他印象大好,就连杨司奇也消减了等在寒风中的怨气,觉得知府顺眼了许多。

    既然是接风宴,孙传庭当然不会笨到去谈公事,于是大家畅谈风月,饮酒吟诗,作对投壶,尽兴而散。

    第二天早上,孙传庭仔细打量自己将要居住三年的地方。肤施是延安府的首县,但看着那弯曲狭窄的街道,以及街道两边大多破破烂烂的房子,就可以知道延安府穷到什么样子了。

    但是在前来的路上,他也看到过鳞次栉比的高屋,也看到过富丽堂皇的田庄,看来也不是所有人都很穷。

    临走的时候,朱由校并没有收回赐给他的尚方剑,他也心知肚明地没有提过缴回的事,既然是清理军屯,有个尚方剑当然底气会足一些。

    吃过早饭后,孙传庭来到堂上,杨义带着各给官吏正式拜见上官,又是一番行礼作揖之后,孙传庭开始说话了。

    他拱手向东方说道:”圣上派传庭来延安府,只给传庭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清理军屯,第二件就是推广高产作物。本官在此要麻烦杨同知,衙门日常之事,就有请同知主持,本官将亲自去完成圣上的托付。“

    杨义自然是愿意的,他一个同知,掌握衙门大小事宜,等于是权力相当于知府,而出问题又有人在前面顶锅,所以在假意推让一番后,就勉为其难地接受了。

    孙传庭解决了这事后,又说道:”清理军屯之事,本官请通判协助本官,而推广高产作物,则要由推官与知事负责。其余诸官,各负其责吧。“

    于是众官散去不提,孙传庭将同知杨义,通判陆轩,推官杨司奇,知事刘三平留了下来,一起商量军屯和高产作物的问题。

    首先讨论的是高产作物,孙传庭将玉米,红薯,马铃薯都拿了出来,杨司奇道:”这个玉蜀黍我知道呀,产量并不高呀?这个甘薯我也见过呀。“

    孙传庭笑道:”这个圣上称之为玉米,这个不是高产的,但是可以在干旱的地方生长,所以山坡呀什么的都是可以栽种的。甘薯又叫红薯,确实是高产作物,这一种圣上叫做马铃薯,有时也叫它土豆,也是产量很高的,在司苑局里试过的。而且也和玉米一样,不大择地的,很适合在我们这里栽种。“

    杨义说道:”民众如果栽种了这些作物,总不能拿来当粮食吃吧,那卖到哪里去呢?“

第78章 开会() 
孙传庭其实也有些困惑的,皇上说要推广这三种作物,但玉米还好说,红薯和马铃薯听名字就应该是蔬菜,即使可以当主食,但民众的习惯问题还是要考虑的,所以他也曾经问过皇上,朱由校根本不担心这些食物没有去路,只要他大量推广,收获后再大量收购就行了。

    现在杨义提出这个问题,他也只好按皇上说的来答:“诸位放心,这个问题皇上已经和本官说过了,有多少,皇上收多少,价格和销路的问题全部不用我们考虑。我们现在只需要推广就行了。”

    既然销路不是问题,那大家就放了一大半心。至于如何推广,这事其实并不难,延安府直管的有九县,然后下面还有绥德州,葭州,鄜州的六县,这十五县地虽不甚肥沃,但数量多呀,特别是这三种作物都不择地的,而延安府本有大量荒地未曾开垦,就是因为不管是小米还是麦子都产量极低,如果这三种作物真有那么好,那荒地的开垦就会有动力了。

    于是大家分好了工,孙传庭巡视各地清理屯田,通判陆轩协助。杨义坐镇府衙,居中联络。推官杨司奇,知事刘三平两人分赴绥德州,葭州,鄜州三州巡视监督,真正做事当然还是只能靠下面的知州和知县们。

    三天后,在府衙中,延安府各知州和知县们齐聚一堂,召开知府大人所说的新作物推广会。

    孙传庭首先开请出了尚方剑,众人跪拜后就座完毕,他先开口道:“本官这次前来延安府,是立下了军令状的,皇上命本官三年之内,将延安府变成陕西最富足的府治,本官没有三头六臂,都要靠诸位同僚协助,这里先谢过了。”

    众官心里鄙夷,说话也不怕闪了舌头,延安一直是陕西最贫穷的一个府,自给自足还常常不能保证,三年想翻天,知府你可是在作梦吧。

    孙传庭继续道:“本官这么说,诸位心里只怕不信,其实我自己本来也是不信的,但皇上圣明,给了本官两件利器,一件是新的高产作物,一件是清理军屯的试用之权。”

    众人嗡地一声乱了套,什么新作物大家都不大有兴趣,但是清理军屯这事,大明朝廷从开国起就不断进行,各种政策层出不穷,还常常有相互矛盾之处,结果呢,现在的军屯是越来越烂,军占民田,民占军田,冒占屯田、余丁冒领屯田,抛荒弃种,军户逃匿,已经成不可收拾之象,朝廷要在延安清理军屯,可就触及到了许多人的利益了。

    杨义脸色不豫道:“吵什么吵,知府大人只说要清屯田,仔细听着就是了,要吵出去了再吵。”

    延安知府一直没有补缺,杨义一直以同知代行知府事,所以颇有威信,此言一出,乱象为之一静。

    孙传庭感激地向杨义点点头,然后说道:“清理军屯,皇上给了我们一个方略,屯地私有、科则统一、屯军免除军役。”

    这下的嗡声更大了,屯地私有是指军屯田可以和民田一样由私人持有及买卖,而科则统一是指屯田和民田交相同的赋税,这两项在以前就曾经在某些地方实行过,所以大家倒不是很在意,大家议论的其实是屯军免除军役这一项。

    朱元璋定下的卫所屯田制度,目的是以军养军,虽然现在卫所军制败坏,但这是祖制,即使是有些将领在局部地方实行了募兵制,但也没有让屯军免除军役,这一条如果实行,那就是改变了大明朝的基本制度了。

    当下大家议论中冒出来最多的词就是“有违祖制”,原本的历史上,到明朝灭亡,卫所制度都是没有改变的,最多是名存实亡,现在连名都不存了,也难怪大家如此激动。

    孙传庭拿起堂木拍在桌子上,众人一惊,孙传庭怒道:“本官话未说完之前,再有人发声,可别怪本官不给你面子。”于是大堂终于安静了下来。

    他接着说道:“本官知道大家认为这有违祖制,皇上吩咐时本官也说过这话。皇上说只在延安府试行,如可行,则祖制也不是不可以变的。”

    有些官员心里骂道“大逆不道”,却没人敢发出声音。而有些官员则是心中大喜,其实一般能通过科举而任官的,除了少数书呆子,基本上都是些聪明人,当然也能看到一些事的本质。祖制不可违这话说说就行了,现在的情况和太祖时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死抱着祖制不放其实是不行的。不过正因为他们聪明,所以他们宁愿用变通的办法来达到目的,也是绝对不肯自己说出有违祖制的建议的,但如果是别人说的,比如皇上说的,那当然是没有问题的。

    “皇上给本官三年时间,本官给各位两年时间,如是事情顺利,本官很乐意继续在陕西与各位共事,如果有人阳奉阴违,给本官使绊子,那本官有言在先,到时本官认得你,这尚方剑可不认得你。我的话完了,诸位有什么问题可以说了。”

    众官又一起开口,孙传庭又拍了下堂木道:“有话一个一个说,要说的举手示意,本官仔细来听听诸位的高见。”

    众官又一起举手,孙传庭随便指了一个,他站起来拱了下手说道:“下官保安知县刘成纯,请问大人,新作物种子可要钱买?乡民从未栽种新作物,下官担心到时收成堪忧。”

    孙传庭回道:“这事不用担心。皇上早命皇庄栽种新作物,已经收获足够种子,这次全部交由本官带来,昨日来报,已过平阳府。各县可分得种子数目可栽种各县两成田地,种子免费发放,而且本官从司苑局带来栽种过的老农,并有司苑局编写的栽种方法,到时可分发到各地,收成问题不用担心,皇庄里的产量已经达到一亩红薯十五石,马铃薯一亩十石,玉米少一些,但也可达两石。”

第79章 孙屠夫的第二击() 
这事是大家都关心的,所以大多数人听了都把手放了下来,这时孙传庭看到杨司奇竟然举起了手,于是点了他来说话。

    杨司奇道:“下官刚才听大人说种子免费,心里觉得如果收种子钱,可能还会好些。”

    孙传庭奇道:“为何收钱还会好些,推官说来听听。”

    杨司奇道:“大人方才所说,种子只够每县二成田地栽种。如果我们免费发放种子,民众心中将会有疑虑,认为不要钱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东西,反而会拒绝领取种子,或者即便领取后也会弃之不种。下官听说过一句话,不花钱的东西就不会爱惜,一点愚见,请大人指正。”

    孙传庭想了一下,确实象是这个道理,于是又问了其他官员,大家都觉得推官的话有道理,如果到时作物种子发了下去,却没人去种,那就不仅令是浪费了。

    于是种子就改为高价发售,并由各县和购买的农家签订契约,并由各县提供栽种技术,收获之后,按固定价格进行收购,收购的钱,由孙传庭负责。

    然后就是栽种技术的问题,孙传庭带来了三十多个司苑局的熟手,本来准备每县派上一到两个的,也被杨司奇否决了,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决定将这些老农分成四部分,在府里按距离远近开四处学堂,各县选派部分人来学堂集中学习,再下各乡村去指导栽种。

    最后就是最重要的军屯问题,孙传庭提出,各所(延安府只有所)原有军户,全部转为民户。卫所屯田进行清理丈量,重新建册。原有栽种军户继续栽种,且赋税按民田收取。

    立时就有官员举手要说话,孙传庭点了一个,那人站起来说道:“大人,现有军占民田,民占军田之事,不知应该如何处理?”

    “不深究以往,不追夺原地,止按地起课,即责办于见今承种之人,这就是总的方略。本官要的是有人纳粮,不可有隐田,前面的一些糊涂帐,清是清不完的,不如不清了。但丈量之事,一定要仔细,切不可大意。”

    原本历史上孙传庭清理陕西屯田时采取的就是这个方略,田是谁的我不管了,只要你交税就行了。现在他更进了一步,交税只需要按民田就行,且连兵役都免掉了。

    又有人问:“大人,因军户逃亡,大量抛荒田如何处理,另有军官占有大量田亩者,可否令其继续耕种?”

    “抛荒田收回为官田,清理屯田,按原有一分为五十亩,如超过五十亩,则收为官田,可由其继续耕种。”官田和自有田赋税差别大,这会侵夺一些军官的利益,但孙传庭顾不得许多了,肥了他们差了朝廷,那到时募兵的钱从何而来。

    官员们都面露难色,卫所的军官们,多数都占有远超定额的田亩,虽然现在卫所屯田已经交由地方官管理,平时他们却是不敢和军官们较真的。

    孙传庭明白他们的顾虑,笑笑道:“本官带尚方剑来,便是为了此事,诸位但凡遇到不听招呼的人,尽管报来,由本官斩之。”

    虽然说的时候满面带笑,但话中的煞气却显露无疑。众官有他这句话自然放心,得罪人的事又不是自己做,那是好事呀。

    众人领命而去。孙传庭还要安排司苑局的老农前住各处去当老师,还要安排小太监和当地农民去各处做实验统计,等他忙完这些事后,就开始和通判陆轩便衣巡视屯田清理。

    各地均已经乘着农闲开始了屯田的清理,他们的第一站就是安塞县。安塞位于肤施城西北,这里土地较肥沃,收成较高,算是陕西难得的好地方。

    两人只带了十来个侍卫,骑马直接进了县城。事前并没有通知安塞县,所以也没人迎接。一行人在县衙前下马,只听见县衙里正传来喧嚷声音,而门前也没有人,于是就让侍卫守在门前,两人就直接走了进去。

    大堂里两班人马正在对峙,一边是安塞县令王正约,带着几个两股站站的衙役和小吏,一边是一个身着盔甲的千户,带着十几个杀气腾腾的军汉,那千户正在叫嚣:“屯田是祖制,你有什么资格把老子的田限制在一百亩,老子就是有一千亩田怎么了,你敢动老子一亩试试。”

    王正约看到孙传庭大喜,那千户却不认得,上前几步道:“今天衙门关门了,有事明天来吧。”

    孙传庭惊异道:“时间才到巳时,衙门怎么能关门呢?这不合祖制吧?”

    千户仔细看了看他俩,都是黑黑瘦瘦的样子,放下心来骂道:“老子说关门就是关门了,你再不走,老子打折你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