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阁臣们退出去后,魏忠贤道:“圣上,陈德丧心病狂,竟然敢勾结外官,谋害圣上。奴婢以为,应该加强内宫人数,以防止再有这种情况发生。”
朱由校笑道:“厂臣,你是不是觉得以后宫中没有了内监,心里不舒服呀。”
魏忠贤忙道:“陛下下旨不准自阉,只能是极少数情况下的犯人可以转为宫刑。奴婢担心这样会导致宫中防卫力量不足。”
朱由校心中闪过两个字“内操”,原来的历史上,内操是从天启二年开始的,最多时达到了近两万人,是一支不可忽略的武装力量。但朱由校心中并不想要发展太监武装,他是要消灭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太监。
他笑了笑道:“厂臣,这个不用担心,皇宫的防卫已经足够严密了,皇城有锦衣卫把守,自然是可以放心的。现在宫中内监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除了农业合作社,我们的各种工厂和店铺也都是由内监掌管的。这样我们都还有一万多内监,其中必须要有的能够有多少呢?现在再放一万内监出宫,宫里也不会缺人吧?”
魏忠贤道:“宫里皇后与两位贵妃娘娘处所用内监极少,如果真如圣上所言,放一万人出宫,也不会少了伺候的人。奴婢想把内监依照军队来编成一队队的,这样可以加强他们的纪律性,而且大家互相监督,可以防止象陈德忠这种情况再发生。”
朱由校点头道:“那发不发武器呢?”
魏忠贤道:“武器就算了吧,最多拿棍棒就行了,又不指望他们如军队一样善战,只是组织好了,一起行动时会有效率一些,也让一些人不能躲开别人实施阴谋。”
朱由校道:“这个办法好,就算只是锻炼身体也是好的。厂臣把多余无职司的内监组织起来,先操练着,顺便学一些简单的字和计算方法。农业合作社还只在北方各省铺开,如果开到全国,朕还需要大量的人去管各种事情,不识字不会算数是不行的。跟他们说,在外面去做事,只要尽心不要贪心,报酬绝对胜过宫内,做得好的,可以将自己的亲戚收为养子,以后可以为自己养老送终。”
魏忠贤叩头道:“奴婢代宫中的可怜人谢谢圣上厚恩。这样他们就不用担心自己死后无人祭拜了,大家一定会尽心做事的。”
朱由校道:“太监宫女在宫中操劳,朕当然也要为他们考虑。太监可以收取养子,那些家中不接回去的宫女也可以与人婚配,她们不是都在各个店铺里有份子吗,相信凭她们的相貌和积蓄,应该会有很多人愿意娶她们的,不过有一点,只能做妻不能为妾。”
魏忠贤道:“圣上,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都曾经和她们说过,甚至愿意为他们择婿。可是只有极少数人愿意出宫嫁人,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因为害怕自己不熟悉的宫外。”
朱由校道:“是呀,所以以后选宫女必须先规定好时间,到了时间就要让她们出宫,这样才能不耽误她们的婚嫁。对了,近卫军中品行好的未婚大龄军官,倒是很适合宫女的,这事我去交给奶妈,她应该很有兴趣做这种事。”
魏忠贤眼睛转了两转说道:“奉圣夫人心地仁慈,自然会愿意成人之美。只是圣上,现在宫中差钱已经大为增加,只怕有些宫女心气也高了,建奴已灭,她们未必会看得上没有什么机会立功的军官们。”
朱由校笑道:“这就要看你们会不会说了。这些军官们还有大量的仗要打呢。朕要把东南亚全部收服,即便不直接变成大明国土,也要把它们变成羁靡之地,移民之所。这些地方又不可能自动归于大明,不打仗如何能成功。”
魏忠贤不明白东南亚是什么意思,但至少知道了近卫军军官还会有大量的立功机会就行了。自己只要和奉圣夫人把这里面的道理摆说摆说,那奉圣夫人还不是对自己崇拜有加。
第385章 稳定军心()
西苑里发生的未成功的刺杀,使得朱由校认识到,自己还是小看了国内的反对力量,而且自己的想法太过于简单,以为对这个时代有用的大家就会接受,却没有想到根深蒂固的思想已经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叶向高他们的睿智,自己的每一步都有可能会受到各种势力的反对。
不过这次刺杀案,倒也有两个好处。一是借机清理了一批与自己的看法大相径庭的顽固守旧派官员,二是张惟贤的下场给勋贵们敲响了警钟。让大家知道,平日里很好说话的皇帝终究是皇帝,天子一怒,虽然不至于流血漂杵,但让很多人头落地还是很容易的。
魏忠贤将宫中暂时没有职司的年轻太监集中起来,请来了晦明的师兄进行训练,同时请了十几个师范学院的学生在内书堂兼职。宫里便时常可以听到一二三四的操练声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的读书声。
而客氏接到了给宫女做媒的重任后,立即投身到媒婆这个极有前途的事业中。在朱由校的指点下,她让人搜集了近卫军局长以上的军官婚姻情况,从未婚者中挑出了有婚配宫女意向的,然后让他们一个个将择偶条件写了出来,同时将自已的情况也写了出来,编成了档案。
她将宫中到了年龄而未能出宫的宫女召集起来,先进行了一番动员,将这些未婚军官的仕途夸到了天上,然后收集了宫女的自身情况和择偶标准。
两份资料到手,她将资料交给魏忠贤,魏忠贤召集了东厂中的识字番子,开始进行纸上配对。几天之后,终于得到了一份初步配对意向。
这些军官基本上都在军校中,客氏大手笔,在皇城的一角专门开了一个现场婚配会,当然和现代的不同,是一个小房间,由一个宫中的老嬷嬷带着有婚嫁要求的宫女在房间内,根据以前的配对资料适合的军官在房间外,双方不见面,而是由嬷嬷进行传话,两方就各种问题进行相互了解。如果双方都满意,那就见一面,真的只是一面,而且是在嬷嬷的监督下,到这一步如果还是满意,那军官就可以回去准备结婚了。
军官不是回老家,而是回到王恭厂新建的军官新村里,这是朱由校专门给军官们修的房子。上下两层,前后两进,左右两间,后面还有厨房厕所,家具齐全,足够一家十来口人居住。
军官新村的房子并不是免费发给军官们的,而是要出钱买的,不过很便宜,一幢楼房首付五百元,可以居住十年,然后从第十一年起,每年是五十元。但你从军中退役后,就不能再住这里了。
对于局长以上的军官,想要拿五百元出来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没有关系,可以找大明皇家银行贷款呀。只要付一百元,就可以住入,然后每年还给银行五十元,十年还完就行了。当然如果你立功受赏了,想一次性还完也可以,反正有利率在那里,算一下就知道要出多少钱了。
现在近卫军军官的薪水并不高,象局长的话,和平时期是一个月十五元,但如果是战时,各种津贴加起来可以达到三十元,如果立个功劳,说不定就是几百元到手,所以虽然房子确实有些小贵,但真要是住,还是住得起的。
有了结婚对象的军官们,回到军官新村后,就只需要给家里人写信报告喜讯了。因为这次是皇帝赐婚,父母之命都不用要了,媒妁之言是宫里的奉圣夫人,这样的排场,家里人喜欢都来不及,自然不会有人来触皇帝的霉头反对。
宫里的老嬷嬷可算是大发了一笔利是,相亲时双方都会给喜钱,后面的婚事准备又收了男方的喜钱,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帮着布置婚房,传授礼仪。
六月初一,大吉,利嫁娶。皇帝赐婚的两百三十二名军官和宫女在这一天同时举行婚礼。朱由校本来想办个集体婚礼的,但是在客氏和皇后她们的反对下才作罢。
这样的大事,在国朝也算是头一遭。周报专门为这次的婚礼出了一个专刊,详细地记述了整个过程。特别指出,每一对新人在婚前都是见过一面的,当然是在老嬷嬷的陪同下。结婚时每一对新人都得到了皇帝送的贺礼:一对同心结。而且新人们都在拜天地时加了一个拜皇帝的程序,对着皇宫的方向拜了三拜。
而最劲爆的新闻则是,每个结婚的军官都自愿签订了一个婚前协议:新婚五年内,除非无子嗣,不得纳妾。五年后如果纳妾,不得超过两人。婚后所生女子,不可以出现抛弃,溺毙等行为。
这个协议确实比较奇怪,在大明朝对于男人的限制是极少的,纳妾买婢都是很寻常的事。现在竟然会出现这样对男方不利的协议,当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大家都觉得,所谓的自愿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干涉人家私事的作法很不好。
但是在下一期的周报中,专门就此事做了说明。军官签署协议确实是自愿的,在最早的时候,宫中就已经说明了必须签署这样的协议才能进行后续的征婚过程,并不是在后面强迫的。而且皇帝陛下现在都只有一后二妃,所以军官们都觉得签署这样的协议很正常。甚至有人还主动提出不纳妾。
而在编者按中,特意对有些地方,有些人在生了女孩子后,就将其抛弃,转卖,甚至直接杀死的情形进行了严厉谴责,认为这是禽兽不如的作法。
这件事是朱由校早就想要做的,大明的人口增长是他最喜欢的一件事,他不认为现在有搞计划生育的必要,而应该是人口越多越好。这世界还有大量的地方渺无人烟,等待着大明人去开垦,而大量杀害女婴的现象制约了人口的增长,而且还极不人道,必须要用律法来限制这种行为。
第386章 《妇女儿童保护法》()
下一期的周报上,刊登了一封圣旨,宣布在全国实现妇女儿童保护法。并且将妇女儿童保护法全文都登载在周报上,并且在全国各地的露布上公布。
妇女儿童保护法是一条全新的法律。在法律的总则中明确指出,任何个人及宗族都没有权力杀害大明的子民。而大明的子民包括刚出生的婴孩。
法律的第一条中,规定了对拐卖妇女儿童的拐子的量刑标准,主犯一律是绞刑,参与者均为充军,接收被拐的妇女儿童的则一律罚款一千元,并处以充军三千里。
法律的第二条规定,父母卖孩子的行为也被视为拐卖。若因为灾荒或者其它原因,导致父母无能力抚养小孩子时,可以向大明皇家银行申请儿童抚养贷款,若还是不能抚养,可以将小孩子送到养济院,由国家代你抚养至成年(十六周岁),成年后如果父母可以支付小孩在养济院的花费,则可以将孩子领回。如果不能支付,则父母要放弃对孩子的所有权力,包括命名权。朝廷将对孩子命名,然后将其移民到远离家乡的新移民点。
这一条似乎有些不尽人情,但在朱由校看来,如果不能抚养自己的孩子长大,那你最好就是不生。生而不养,那便是禽兽不如。禽兽不如的人,怎么对待都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在现在的大明,你没有土地可以移民,你没有钱投入生产可以贷款,你没有生产技术,可以在各种修路,开荒,开矿,造纸,纺织,搬运码头,捕鱼船上卖力气,也就是说,只要你不是太懒,那么你完全可以凭借着劳动使得自己及家人过上虽然不是太富裕,但绝对能吃饱穿暧的日子。
法律的第三条规定,父母或者宗族杀死子女的行为视同为杀人,凶手都将会被判处绞刑,帮凶流放三千里。
法律的第四条规定,任何虐待妇女儿童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任何未成年女子(十六周岁以下)均不准缠足,否则其父母会被流放三千里,已经缠足的未成年女子必须放足,成年女子则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放足。
法律的第五条规定,任何工场均不得招收低于十四岁(周岁)的未成年人,而招收十四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时,其报酬必须与成年人相同。
法律还规定,在家庭或者宗族中出现虐待导致受伤甚至致残的,不需首告,就要追究施暴者的法律责任,最高可以判处流放三千里。
而妇女的财产权也有明确规定,女子的婚前财产,可以按其意愿给予后代,夫家和宗族不得掠夺。女子和离后(离婚),其婚前财产必须还与女方。而家中的妾被赶离出家门时,男方必须予以其五年生活之资。
在这条法律的编者按指出:大明国内的任何未成年人,都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大明国提倡孝,但不提倡愚孝,圣人有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父慈方能子孝,兄友才有弟悌。禽兽都知道要抚育好后代,希望在大明这个礼仪之国中,不要出现弃子不养,父母不赡的人伦悲剧。
这条新法律自然会引起广泛的争议,但争议是可以的,而法律既然已经公布,那就先要按照法律来执行。而为了保证法律能够实施,在各地开始进行州县的机构改革。
因为现在的知县知府已经不再负责审案,所以原来的衙役可以全部遣散。县衙内只有知县和县丞及各种吏员,负责管理民政。而主薄则加入税务部门,负责收取
税赋。
而法庭是独立于县衙门的,只有法官和招收的杂役。而每一县都新设了一名巡检。其实原来有些大一些的县里也是有巡检的,而现在则是都设立了巡检,组建了巡捕房。
巡捕房与法庭不同,法庭只受到上级法庭的管辖,不受县衙门的管辖,而巡捕房则是受到多重管理,既有上级巡捕房管着它,而本县的法庭也能管着它,县衙门有事时也可以把他们拉来。
巡捕房在本县境内招收巡捕,以原来县衙门的快手(捕快)为主,加入了一些退伍军人,负责全县的治安工作。
巡捕房不再是象以前的衙役一样奉行“民不举,官不究”了。巡捕房中有专门的马捕(就是以前的马快),每天负责在管辖范围内巡逻,一经发现有违反法律的情况,就会报告给法庭,然后开始进行立案侦查,进行初步的审讯,以更提供证据给法庭来裁决。
而巡捕房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责,那就是清理乞丐。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下诏“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更在洪武五年下诏于天下郡县设立孤老院,这就是著名的养济院。
即便是设立了养济院,但有些懒汉们不符合进入养济院的条件,又不想干活,于是他们选择了乞讨,所以大明还是有乞丐的。但大多都是健康人,而且这些乞丐常常兼职做人贩子,小偷,严重影响了地方的治安。
朱由校给巡捕房专门下达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将所有的乞丐都抓起来进行甄别。大多数乞丐都是身体健康的,而且他们都是有组织的。那些确实身有残疾的人,其实也是由他们人为制造出来的,他们拐来一些小孩子,然后打断腿或者什么的,再把他们赶出来乞讨,用他们的惨样来激发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收到大量的施舍。
巡捕房建立伊始,便开始在各地抓捕乞丐。只要发现有身体健康的乞丐,就立即抓入牢房中,然后集中在一起,送到各处的劳改营中。而那些身体确实有残疾的,则送到养济院里去。
劳改营里的犯人,每天被强迫干活,只要完成了每天的任务,就可以吃到饱饭。如果没有完成,那就对不起,没饭吃。
经过这样的一个打击行动,大明各地的乞丐一扫而空。这不但使得市容更加整洁,也使得治安情况大为好转,至少拐卖妇女儿童的情况急剧减少,小偷小摸的也少了许多。
第387章 自古成功在尝试()
朱由校之所以向乞丐开战,除了要整顿治安以外,最重要的是他实在是差人用了。本来他一直以来都是担心粮食不够吃,因为人太多了。但他从经济调查局呈上来的统计数据中发现,人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特别是移民较为踊跃的北方,有些地方竟然已经出现了田地无人耕种的情况。
这是一件好事,同时也是一件坏事。说是好事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土地将会不值钱了,朝廷可以很容易将它收为国家所有。坏事是,移民和工业生产分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得农业方面的人口出现了缺失,可能导致粮食产量不够。
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在南直隶,仍然有大量的人口,只是这些人既不愿意移民海外,更不愿意来到苦寒的北方。那么朱由校只好用些其它方法来为北方输送一些劳动力了。
这一天,魏忠贤满面喜色地跑进来道:“圣上,良卿已经试验出了将马铃薯粉加入面粉的办法。可以用马铃薯粉代替面粉了。”
朱由校猛地站了起来,急切地问道:“你确定是用马铃薯代替面粉吗?”
魏忠贤愣了一下,说道:“圣上,可以在面粉中加入一成多的马铃薯粉,不是全部代替。”
朱由校道:“用来包饺子?还是蒸胡饼?还是做面条?”
魏忠贤道:“是用来做面条。”
朱由校挥挥手,快速地出了屋子。来到研究院。
魏良卿在农学科的试验室里迎接皇帝一行。朱由校道:“在朕面前试一遍。”
魏良卿和他的同学先拿出一包面粉和一包马铃薯粉,然后称出十斤面粉,再加入一斤半马铃薯粉,混在一起加入老面开始揉面。
不一会儿,面揉得差不多了,取来一个小型面条制作机,将面团放进入口,用手开始摇动转柄,慢慢地面条从出面口缓缓地流出。
朱由校上前摸了摸湿面条道:“一半用来烘干,一半下到锅里看看。”
魏良卿让同学去烘面条,自己将面条下在锅里,然后开始调面碗。朱由校笑道:“厂臣,倒是家学渊源呀。”
魏忠贤面带得意之色道:“圣上,这孩子就一点不好,喜欢美食,还喜欢自己做来吃。”
朱由校笑笑,不一会儿,魏良卿将面条下好,满满的五大碗。魏忠贤上前端起一碗,吃了两口道:“圣上,面条筯道有劲,有嚼头。”
朱由校选了三个一起来的侍卫道:“你们试试。”
三侍卫谢恩后也开始吃面,吃了几口后也一起赞扬面条不错。朱由校笑笑,自己也端起一碗面,挑着吃了两口道:“不错,良卿果然是良卿。”
魏忠贤眉开眼笑:“还不谢过圣上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