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正是他在多种领域经受过锻炼,李华龙在物色综合性集团和记黄埔行政总裁时,把马世民列为首选。
马世民在怡和服务了14年,深得怡和重视,他是多间公司的执行董事,如怡和工程、金门建筑等。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他还被派往伦敦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大学,专修经济专业课程。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马世民代表怡和贸易来华龙集团推销冷气机,希望华龙集团在未来的大厦建筑中,采用怡和经销的冷气系统。他竭力要见李华龙,李华龙并不过问这一类“小事”,还是同意会见这位倔强的“鬼佬”经理。
那次会面,彼此都留下深刻印象。
马世民自我评价说:“目前来说,我的能力和经验还有待于边干边学,但香港是这样,只要你拿出真本事来做生意,你就会学得很快。”
马世民还说:“我属龙,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是龙的儿子。”
李华龙也属龙,比马世民整整大12岁。
当时,李华龙与马世民就好些话题交换了意见,对这位“龙老弟”颇有好感。
1980年,40岁的马世民决定告别打工生涯,自立门户创立Davenham工程顾问公司,承接新加坡地铁工程。
经过一番打探,李华龙了解了马世民的近况,派人请马世民来和他相见。
见面之后,李华龙向马世民问了很多问题,觉得此人有能够担任和记黄埔的总裁。
拉马世民加盟,李华龙通过和记黄埔收购了马世民的Davenham公司,委任他任和黄第二把手——董事兼行政总裁。(。)
第348章 风雨中的香港()
。Shumilou。bsp; o
1983年4月中旬,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1982/1983年度1982年4月1日至1983年3月31日,港府财政收支出现39。35亿港元的赤字。
过去三年,港府售地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0/1981年度的35%,降至1981/1982年度的29%,及1982/1983年度的15%。
1982年,住宅楼价普遍比高峰时期下跌3成至4成,如北角住宅楼价就从1981年底每方尺1067元跌至1982年底的每方尺664元,跌幅达38%。
中区甲级写字楼月租亦从1981年中最高峰期的每方尺28元至30元,跌至1982年底的每方尺21元至24元,跌幅约20%至25%。
李华龙旗下的地产企业持有写字楼,租金下跌了,他并没有心疼,想到自己将来低价购入地皮,还有收购有潜力公司,他心里就偷着乐。
市道低迷,令成交萎缩,楼宇空置增加。
1982年各类契约包括楼宇及私人土地买卖登记总数为16。5万宗,总金额为994。7亿元,分别比1981年下跌13%和21%。
1982年底,香港私人住宅空置单位为3。17万个,空置率达6%,其中大型住宅单位更达9。1%;商业楼宇空置面积达586。6万方尺,空置率为10。7%,其中办公室更达17。6%;工业大厦空置面积达1312。1万方尺,空置率达10。5%,都处于历史上最高或极高水平。据一个研究小组的调查,当时香港地产业积压的资金,可能高达500亿元。
……
在这一次地产危机中,受到自大冲击的是老牌英资地产公司——香港置地。
70年代,华资地产商利用地产市道低潮吸纳廉价土地,再趁市道复苏、繁荣时推出楼花。在低买高卖中赚取厚利,令以租金收入为主的置地相形见绌,“唯我独尊”的地位逐渐丧失。
这时,置地才意识到地产发展的性。开始加强地产发展业务。
从1976年开始,置地公司与远东发展、佳宁、恒隆、长实等约30家公司合作发展超过70个地产项目,投资策略转趋冒进。
自从李华龙完成了对九龙仓的收购,怡和集团失去“一翼”,怡和系的置地公司投资策略发生重大转变。明显放弃了一贯奉行的保守、稳健、持重的作风,转向冒进、急躁、投机,成为当时香港地产界的“超级大好友”。
1981年初,置地与信和地产合组财团,以13。08亿元购入港岛大潭道白笔山地段,计划兴建别墅式豪华住宅。同年8月,置地再与新鸿基地产合组财团,以28亿元从李华龙的手中购买了尖沙咀旧楼,计划发展成时代广场式的高级商厦。
1982年2月,置地更以47。5亿元的天价。投得中环的地王。
一个多月后,置地公司还先后发动“破晓突击”,斥资35亿港元购入香港电话及港灯集团各34。9%股权。
这时,置地决策层对香港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已严重脱离了客观现实,并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1982年9月以后,香港地产市道崩溃,置地仅中区交易广场、美丽华酒店旧翼、白笔山发展计划三大投资项目,损失就超过30亿元。
1983年5月1日,星期天,怡和置地两家公司的董事长纽璧坚主动联系李华龙。问他是否原因收购置地公司手中香港电话公司的股份,开出了14亿港元的出售价。
之前,置地公司花费近20亿港元买入了香港电话公司3。499亿股股票。
香港电话公司总股本为10亿股杜撰,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每股4。1港元。以此价格计算,置地公司手中的3。499亿股,市值为14。3459亿港元。
李华龙没有多想,就答应以14亿港元的总价收购香港电话公司3。499亿股。
李华龙很清楚,就算他不买下香港电话公司股票,也有有其他感兴趣的卖家。他不希望外资控股香港电话公司。
李华龙依稀记得2000年的时候,李超人家的二公子并购了香港电讯公司,香港电话公司就是香港电讯公司的前身,当时香港电讯公司作价两千亿港元,现在这家公司的市值只有40亿多港元,也就说,未来十几年,香港电话公司的市值有五十倍以上的增幅,而且,每年能够拿到分红。
在此之前,李华龙持有香港电话公司1。5亿股股票,他增持3。499亿股,持股达到了49。99%,触动了全面收购的条件。
李华龙和香港置地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后,他对外公布,愿意以每股4。1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香港电话公司的股票。
显然,香港电话公司的小股东们都不愿意以每股4。1港元的价格将手中的股票卖给李华龙。
5月2日至4日,香港电话公司停牌。
5月4日,李华龙完成了从香港置地公司手中购买香港电话公司3。499亿股股票的手续。
5月5日,星期四,香港电话公司股票复牌,这一天,该公司开盘价为4。4港元,收盘价为4。5港元。
李华龙暂时不打算增持香港电话公司的股票,他觉得持有49。99%的股份,他完全可以控制这家公司了。
香港置地公司卖掉香港电话公司的股票,获得14亿港元的资金,这笔资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家公司的债务危机,此时,这家公司总债务超过了一百二十亿港元,负债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不仅香港置地公司日子难过,很多香港百姓日子也很难过,可以说,香港正处于大风大雨中,当然,李华龙等有远见,早做好准备的人,日子则过得很逍遥。
……
7月初,李逸松八十周岁生日,李华文和李华虎都带着家人来到逸松园,为李逸松贺寿。
其实,早在去年,李逸松就过过八十岁生日了。
吃过晚饭后,李逸松等人来到院子里纳凉。
闲聊了一阵,李华文把话题扯到了新城市广场上。
李华文说道:“老三,新城市广场就快建成了,而沙田火车站尚未完成扩建,我估计没什么人愿意入驻新城市广场开店。你旗下有这么多零售企业,可都要入驻。”
“大哥,你看这样行吗,家乐福集团租下整个新城市广场,租期为十年,每年租金增长百分之十,刚开始,租金少点。”
“这样也行。”李华文笑道,“你觉得租金多少合适呢?”
“呃……”李华龙沉吟片刻,“每平米每年1000港元,如何?”
“是不是低了一点啊?”李华文说道。
“新城市广场有没有外人参股,家乐福集团是三哥一个人的,租金低点就低点吧。”李华虎说道。
“那好吧。”李华文点点头,呵呵一笑,“说实话,每平米每年租金1000港元,不算低了,每年还有百分之十的增幅。”
“方便计算,商场每平米租金每年增加100港元吧。”李华虎笑呵呵道。
“行,行。”李华文点头道。
“那说好了,就这么定了!”李华龙笑道,“对了,大哥你旗下也有连锁超市惠康,要不要,也在新城市广场开个分店呢?”
“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我发现经营连锁超市,利润并不高,可能把店铺重新装修一番,分拆成多个单位,出租给别人的话,可能租金更好一些。”李华文说道。
“大哥,你不会打算放弃经营连锁超市吧?”李华虎好奇问道。
“暂时没有这个打算,也就是想想,我经营惠康,对阿龙有好处。”李华文笑呵呵道,“阿龙,我没有说错吧!”
“没错,谢谢大哥!”李华龙微笑道,他心里很清楚,若是家乐福垄断了香港零售业,肯定会很多麻烦事情,若是让惠康“抢占”去一定的市场份额,也算是盖上了一层遮羞布。(。)
第349章 汇市与怡置系()
自从去年九月份,香港出现前途问题,加上股市出现股灾,市民对港元信心出现动摇,港元不断贬值。
1983年9月,港元出现危机,港元兑美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
早在1974年11月,因为美元弱势的缘故,港元又改为自由浮动。初时还运作得顺利,然而,由于当时的货币政策架构尚在发展初阶,未足以取代依赖外国货币价值来定位的货币架构,同时又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因此,香港经济步入动荡期。
自1977年始,各种问题,包括贸易逆差、货币贬值、通胀高企等开始浮现。
1981年年底,适逢美元低潮,1美元兑5。5港元。
李华龙的记忆中有这次港元危机,他记得港府挽救香港的金融体系,推出了联系汇率制度,港元再与美元挂勾,汇率定为7。8港元兑1美元。
从此之后,港元汇率稳定了下来,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后世的李华龙穿越时。
应对此次港元危机,李华龙提前做了部署。
李华龙将手中港元兑换成美元,甚至恒生银行将账上利润全部兑换成美元,另外,在李华龙的鼓动下,李逸松、李华文和李华龙也都拿钱出来投资美元外汇。
香港出现前途问题,加上香港股市出现股灾,市民对港元信心出现动摇,港元不断贬值。
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元兑美元持续下跌。
8。5港元兑1美元的时候,李华龙开始抛售美元套现。
短短数月时间,李华龙靠投资美元外汇,获得了一倍有余的利润,当然,他的身价并没有增加一倍,他投入外汇市场的资金占他总资产的很小。
10月5日。港交所收市后,李华龙通过李华龙金融公司对外宣布,李华龙准备以每股5。5港元的价格收购香港电话公司股票,之前。香港电话公司股票收盘价为4。55港元/股。
之后几天,李华龙买入了香港电话公司9021万股股票,使得他持有该公司股份达到了59。2%。
一个星期后,香港电话公司复牌,开盘价为5。6港元/股。高开高走,从这天开始,香港电话公司的股价从未跌破5。6港元的价格。
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安定民心,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联系汇率制度,由当时任职财政司的彭励治颁布联系汇率定位,并于同年10月17日开始运作。
港府公布联合汇率制度的消息之后,恒生银行申请停牌,并公布了投资美元外汇获利情况。
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恒生银行股票复牌。公司股价逆市上涨,当天每股股价最高达到50港元,以此价格计算,恒生银行市值高达300亿港元。
之后一段时间,香港开始流传这样一句话,李华龙是财神下凡,投资购买财神控股的恒生银行等上市公司,想不赚钱都难。
明白人一听就知道这种言论是胡扯,但很多香港人都相信,这造成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恒生银行的市盈率远高于香港其它上市银行。
李华龙担任董事长的恒生银行没有辜负投资者的追捧,之后二十几年的时间,平均每年盈利增幅超过百分之二十。
……
李华龙对置地公司的情况研究的很透彻,他觉得置地公司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置地公司不愁没钱赚,可惜撒切尔夫人在京城摔了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
雪上加霜,欧美日本经济衰退,香港工商界蒙上一层凄云寒雾。
地产市道滑落,兴建的楼宇由俏转滞,地产大鳖置地公司如罩进铁网之中,楼宇奇货可居变成有价无市,欠银团的贷款不仅无法偿还,光利息一年就等于赔掉一座楼宇。
1983年地产全面崩溃,置地坠入空前危机。
1983财政年度,置地出现13亿港元的亏损。
作为怡和旗舰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财政年度盈利额暴跌80%。
怡和大股东凯瑟克家族向纽璧坚“兴师问罪”,在怡和置地大班宝座上坐了8年之久的纽璧坚默然下台——1983年9月29日晚,纽璧坚在董事会宣布辞去两间公司主席职务。
1984年1月1日,纽璧坚又辞去董事职务,离开他服务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
“我只是一名打工者。”
身任香港最显赫、最具权势的洋行大班的纽璧坚用无比伤感的口气说。
纽璧坚对在港的英国路透社记者说:“整个形势都变了,英国准备抛弃香港,华商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愈来愈强大。这就像当年美国扶植日本,突然一天发现,原来抱在怀里的婴儿是一只老虎。人们总是揪住九龙仓不放,而不睁眼看看对手是婴儿还是老虎。如果一个人的胳膊被老虎咬住,不管这只手是在颤抖,还是在挣扎,都会被咬断或咬伤。聪明的人,是不必再计较已经失掉的手,而是考虑如何保全另一只手。”
“我热爱香港,我永远热爱香港。”
纽璧坚站在怡和广场大厦顶楼,面对维多利亚港,深有感情地喃喃说道。
香港一些媒体对纽璧坚的话进行揣测,认为他对凯瑟克家族心怀不满。
九龙仓和置地被称为怡和的双翼,在纽璧坚主政时失去一翼。
现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
李华龙就是一只老虎,而置地公司就像失去奔跑能力的小鹿,就算母鹿想要护着小鹿,也无法组织饥饿的老虎吃下小鹿。
纽璧坚无疑是大股东与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纽璧坚在离港之前,反复强调他“热爱香港”。
有人估计,纽璧坚说的是实话,怡和系大举进军海外,是凯瑟克家族一贯的主张,作为薪金主政者的纽璧坚,只是秉其旨意执行罢了。怡和集团在港实力锐减,是海外投资不顺的结果。
纽璧坚下台,舆论的焦点渐聚在接任者西门?凯瑟克身上。
西门1942年出生于英国温切斯特市,他与曾任怡和大班的叔父约翰一样,少年时全英著名的伊顿公学念书,毕业后世界名校剑桥三一学院。西门不愿念书,他只读了一年就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葬礼。他躺在棺材中,由同学抬出校门——从此永别全球学子都向往的剑桥大学。西门的玩世不恭,惹得他父亲威廉暴跳如雷,认为他“孺子不可教也”。
西门于1962年加入怡和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职。1982年年初,西门调回香港,同年出任常务董事。他说服其他董事,频频向纽璧坚发难。西门如愿以偿坐上大班尊位,成为凯瑟克家族出任怡和大班的第五人。
已过不惑之年的西门?凯瑟克,不再是年轻时的纨绔子弟。但他是否有能力统治一港最大洋行?不少人提出这个问题。
西门?凯瑟克尚未上台,港版英文《亚洲华尔街日报》就以“对怡和新大班来说,战役才开始”为标题,报道怡和高层变动及未来。
西门?凯瑟克接下怡和置地的大权,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累累债务。
怡和置地两家公司的一些股东并不认为西门?凯瑟克拥有回天之术,选择抛售怡和和置地股票的股东不少,而愿意接盘的人不多,这造成了这两家公司的股价持续下跌。
西门?凯瑟克本想马上出台“自救及偿还贷款”一揽子计划,即出售海外部分资产,以及在港的非核心业务。
李华龙根本没有西门?凯瑟克施展才华的时间,没过几天,他就主动出击了。
在香港,素来有这么一说:“未有香港,先有怡和。”
怡和洋行1832年在广州成立,创始人是大鸦片商渣甸与马地臣。
香港开埠后的1841年,怡和将总部迁往香港,是19世纪香港四大洋行之一。
1855年,渣甸的侄女婿威廉?凯瑟克来华为怡和工作,渐爬上怡和大班之位。百余年来,凯瑟克家族共有5人任怡和大班,该家族控有怡和10%~15%股权,为第一大股东,怡和也由此被认为是凯瑟克家族的基业。
新华夏成立后,怡和在华资产损失在1000万英镑以上,这在当时是一笔浩大的数目。
怡和高层一直对GCD政权持戒心,奉行“获利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方针,海外分据点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尤其20世纪70年代,怡和对香港信心渺茫,大力拓展海外业务,收购英国怡仁置业、夏威夷及菲律宾糖厂、中东TTI石油和南非雷民斯公司。战线太长,回报率低,资金枯竭又不得不出售。
以李华龙为领头羊的华资财团趁势急剧扩张,怡和这只老狮子愈显沉沉暮气,渐不敌这批虎气生生的华南虎了。
怡和系包括最大的两家公司是怡和和置地,拥有中区黄金地段大厦物业、数十件间超级市场及精品零售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