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崛起香港1949-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李华龙微笑道,“现在报纸上做一下广告,希望等楼花开售时,能够取得不错的销量。”

    “每方尺最低350港元,最高400港元,这价钱也太贵了,卖得动吗?”

    “应该卖得动,太古城算是高档大型住宅区,配套设施很完善,居住环境好……”李华龙呵呵一笑,“阿爸,您就别担心了,卖不动,可以再调价的,不聊了,我先去吃早餐了。”

    十几分钟后,李华龙吃过早餐,来到客厅,微笑对父亲说:“阿爸,您是不是有很多问题要问呢?”

    “嗯!”李逸松含笑点点头,“你向买楼花的人做出承诺,五年之后,你愿意在原价的基础上,加价五成来收购房子。你这么做,就是楼花卖的更好一些?”

    “是的。”李华龙笑道,“购房者购买楼花,需要一次性支付房款的三成,比例很高,对于很多买房者而言,比例太高了一些,毕竟这笔无法向银行贷款,我怕房子还未落成,房价跌幅超过三成。我做出这样的承诺,买房者不会因为房价下跌而毁约,毕竟毁约意味着浪费了3成的房款,坚持五年,还可以得到五成的利润。”

    “不需要五年时间,支付剩下七成的房款,距离你兑现承诺,不足五年,报纸上刊登。你承诺购买楼花那一天算起的。”

    “没错。”李华龙笑了笑,“总价五十万的房子,七成房款,就是三十五万。我加价六成收购,收购价就是八十万,利润很丰厚的。买了楼花的人,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可以将楼花转卖给他人,我觉得这么做,肯定能吸引很多人购买楼花。”

    “希望如此吧!”李逸松微笑道。

    太古城第一期楼花开售之前。在《明报》和《香港经济日报》上刊登了多期广告,包括李华龙承诺的内容,虽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但也有人觉得购买太古城的楼花很不划算,一是房价太高了,二是觉得做其他投资,特别是买股票,可以获得更丰厚的投资回报率,就算将钱存在银行,五年时间,利息收入也超过本金的五成。

    虽然李华龙现在是香港首富,在香港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但这并不代表每位香港人都会拍他马屁,太古城第一期楼花广告退出后的第二天,香港多家报纸就此事进行了评论,甚至有笔者呼吁不要购买太古城的楼花。

    一个星期之后,联合置地公司启动太古城首期0个单位楼花销售工作,首期五幢住宅都是38层建筑,楼花开售之前,这些建筑都建了十六层,预计年底能够完工。

    截止目前为止,现在香港股市还未崩盘,香港楼市依旧很热,这次太古城卖楼花,得到了很多炒家的追捧,用了两天的时间,0个单位的楼盘售罄了。

    太古城第一期一千多个单位之所以选择通过售楼花的方式售楼,主要原因是李华龙心里很清楚,如果历史轨迹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今年要发生的全球石油危机如期来临,不管香港的经济走势如何,石油危机来临时,香港股市和楼市都会受到很大负面影响,明知道将来房价会下跌,他没有忍住通过卖楼花的方式,让联合置地公司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

    太古城第一期住宅楼花可不便宜,首付总房价的三成成,购房者得到入伙纸,需要支付剩下的房款,购房者可以选择向银行贷款支付剩下七成房款。

    购买太古城第一期楼花的人中有不少人是股民,他们为了购买楼花,而将手中的股票在高价位套现,或者将准备用来买股票的资金用来购买楼花,随着熊市来临,香港所有上市公司股价跌幅超过五成,甚至有的跌幅更大,虽然房价下跌了,但是,李华龙做成了承诺,五年之后,可以加价五成收购,这让买了楼花的人偷着乐,甚至不少人得意洋洋地和亲朋好友分享自己这次成功的。

    太古城第一期楼花卖完后的第五年,《香港经济日报》刊登了一篇本报旗下记者写的文章《购买太古城第一期楼花的投资分析》,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太古城第一期楼花开售时,香港股市和楼市的状况,特别指出若是将股市的资金用于购买楼花,五年内,除了持有少数几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收益包括股价涨幅和分红超过五成以上,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收益不足五成。

    除了分析股市,这位记者还分析了同期存款利息,1973年2月中旬至1978年2月中旬,这段时间存款利率并不高,若是把钱存在银行,利息收入不足本金的百分之五十。

    另外还分析了香港整体楼市房价,用几个有代表性的大中型楼盘作比较,香港整体楼市房价增幅不足五成,而太古城因建成规模,优越的居住环境得到了中产阶级的追捧,房价涨幅超过五成,

    文章的结论时,投资购买太古城第一期楼花,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李华龙承诺加价五成收购太古城第一期的房子,没有一个人愿意将房子卖给李华龙,因为他们的房子市价比李华龙开出的价格更高。(。。)

第222章 不赚最后一块钱() 
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李华文下班后,来到李华龙家吃晚饭。

    “阿龙,最近股市还在上涨啊,你怎么看?”李华文问道。

    “没特别的看法。”李华龙淡淡笑道,“我该卖的股票都已经卖了,现在手里持有的股票不准备出售。”

    “如果你之前出售的股票留到现在出售,至少可以多赚一成,甚至两成以上。”

    “大哥,我觉得不管做什么生意,包括投资买股票,最好不要赚最后一块钱。”

    “不赚最后一块钱?”李华文嘀咕了一声,沉思片刻,笑着点头道,“有道理。少赚一块钱,可以降低很多风险。”

    之后几天,恒生指数继续上涨,但上涨幅度降低了很多。

    3月9日,星期五,没有特别的利好,也没有什么显著的资金涌入,恒生指数却飙升至点的历史高点。

    这一天,香港四家证券交易所单日成交总和高达6。19亿港元,相当于比平时正常的成交量高了30左右。

    这天晚上,李华龙觉得香港股市实在太疯狂了,他特意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写了一篇文章《恒生指数点,香港股市何去何从》,希望能够为香港股市浇点冷水。

    两天后,3月11日,星期天,《香港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李华龙写的文章。

    在《恒生指数点,香港股市何去何从》这篇文章中,李华龙用数据分析了香港股市现状,他劝告香港市民,投资要理性,股票不可能一直涨价,就算是一家世界级优质公司,面对熊市。也会出现股价下跌的情况。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世界上有很多不好而获的机遇,可在股市中,对大部分普通民众而言,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够获得丰厚收益。最近,我听说,一些市民辞工全职炒股,在股市中赚了钱后,鱼翅捞饭,鲍鱼煲粥。用老鼠斑制鱼蛋,甚至有人用‘大牛’港币500元钞票点烟,脑袋清醒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看到股市疯狂的情况,我想到了一群喝酒微酣的人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玩的时候,每个人都很高兴,可最后总有一位拿到花的人,需要挨罚。当股价出现拐点,从最高往下跌。大幅下跌,在最高价位买到股票的人,看着自己的资产不断减少,严重缩水。自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可以想象,肯定会很心疼……”

    “最后。我真心奉劝抱着一夜暴富想法而进入股市的朋友,坚强一点,钱财是身外物。就算一无所有了,只要人还活着,一切都可以重来!”

    这天,李华龙没有出门,留在家里休息。

    吃过早餐后,家人坐在客厅,一边看着报纸,一边聊天。

    杨蒙看了李华龙写的文章,微笑道:“阿龙,你写这么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觉得香港股市现在实在太热了,再不浇冷水,会有更多的股民被套。”

    “不是每套这么简单吧。”杨蒙笑了笑,低头看了看李华龙写的文章,继续说,“你还真敢写啊,最后一句话,也太直白了一点,不是咒炒股的人破产嘛。”

    “这不是诅咒,很快会成为事实的。”李华龙微微一笑,顿了顿,继续说,“如果有人觉得有炒股的天赋,那房子抵押向银行贷款,甚至借高利贷,等熊市来了,股价暴跌,说不定真的会破产,变得一无所有!”

    陈思思打趣道:“你这是幸灾乐祸啊,太坏了!”

    “我这是实话实说。”李华龙淡淡说道,收敛起笑容,轻叹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啊!”

    “不管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我还是觉得你有点幸灾乐祸的意思。”李逸松微笑道,“阿龙,在家人面前,你开开玩笑没什么。你在外面应酬的时候,别因为别人夸你两句,你喝了了几杯酒,说话就没有分寸了。”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李华龙微笑道。

    “就算做事,能低调,还是低调点好。”李逸松说道。

    “知道了。”李华龙笑着应道。

    李华龙的文章,起到的效果并不是很大,下一个交易日,3月11日周一的成交量高达4。9亿,相比上一个交易日,成交量降低了一些,可成交量依旧惊人。

    这一天,一些股票价格小幅下跌,同时也有一些股票股价继续上涨,恒生股指仅仅下跌3个点。

    好话不说第二遍,依旧有很多人抱着炒股发财的念头,李华龙根本没有想去管这些人,任由他们疯狂。

    ……

    过去几年,香港的股市牛,楼市也很牛。

    香港股市这波牛市的出现是很多原因造成的,早在1967年,周总理下令鹏城驻军不得让文化大革命的群众涌入香港,这个讯息表示香港对华夏有存在价值,国家会保护它。

    到了1968年,香港地产逐渐从1967年暴*动中复苏过来,那一年,李华龙旗下地产公司频频出手,从政府手中买入大量地皮,想要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获胜,买入地皮的价格都不低。

    楼市的复苏,刺激了股市回暖,小股民亦恢复信心,股市被认为是容易套现的产品,而暴*动期间买楼宇很困难,为了保值,涌入股市的资金暴增。

    港币长期与英镑挂钩,1972年6月之前,英镑持续走弱,港币贬值,香港出现高通胀的状况。

    自从1972年6月,英国政府决定让英镑自由浮动,之后,港元开始与美元挂钩。

    过去几年,很多人出于让自己手中资金保值的目的,将大笔资金投向楼市和股市,不仅促使房价不断攀升,让上市公司股价不断攀升,就算业绩差的公司的股价有出现了大幅增长的情况。而一些业绩出众的大公司,短短两三年时间,翻了三倍,甚至有的增幅超过五倍。

    大部分老股民在这波牛市赚了很多钱,他们很愿意更多的人将资金投入股市,他们的成功树立典范,很多人受到他们的影响,将资金投入股市。

    李华龙参股的香港联合交易所成立之前,当时,股民买卖的股票太少了。无法向经纪的跑腿落单,

    股民向经纪的跑腿成功落单,这些跑腿用自己的资产担保其客户,然后才可透过经纪进行买卖。当时,股票经纪的佣金约为0。751,跑腿从中分佣。

    随着香港联合交易所成立,经纪数目大增,这些经纪积极得多,减低佣金。而且提供孖展(margins,保证金的意思)服务,可做九成按揭。

    最近几年,香港产业结构开始逐渐转型。旅游、金融和商贸等行业迅速发展;海外大量热钱涌入;政府启动新市镇开发计划的实施;1972年,政府制定“十年建屋计划”;还有,港府要修建多条地铁的消息甚嚣尘上。

    这种原因促使楼市回暖、繁荣,房价和租金飙升。投机活动盛行,炒卖楼花现象严重,开发商捂盘惜售。

    股市和楼市都弥漫着浓厚的投机氛围。狂热到失去理性程度。

    这次,李华龙撰文给香港股市扑冷水,很多人看了他的文章很不高兴,这些人说他是害群之马,说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显然他写了这篇文章,多少对香港股市继续上涨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让那些手里有股票并看好后市的股民无法发财。

    ……

    李华龙的出现,不仅在金钟盖建了金地大厦,他还让香港最大证券交易所将总部搬到了金地大厦。

    另外一个时空,1973年3月份,当时香港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的交易大厅设在华人行,华人行是一栋旧式建筑,消防设施不达标,港英政府为冷却股市,出动到消防员以消防条例禁止股民进入华人行买卖股票,即所谓的“消防员到交易所救火”。

    早在一九六七年,李华龙就已经收购了牛奶公司,他的这笔收购,让另外一个时空,香港金融史上留下一笔的“置地饮牛奶”事件没有几乎发生,但是香港置地公司依旧是这波牛市中的弄潮儿。

    过去几年,置地公司通过多次发行新股的方式积极收购其他上市地产公司,并积极参与港府土地拍卖,去年1972年一年时间,这家公司投入近7亿港元从港府手中买地。

    李华龙有意在熊市来临后,收购香港置地公司,所以,他对这家没有参股的公司特别关注,他觉得置地公司的管理层经营策略太过激进,根本不够潜在的风险。

    李华龙很理解香港置地公司管理层的“激进”,他这道这家公司高层的收入和该公司股价挂钩,准确的说,与公司股价增幅挂钩,高层手里都有股票期权,股价涨的越多,他们收入越高,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他们自然会想出一些能够促使股价大涨的经营策略。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置地公司四次增发新股,除了用于收购其他公司和购买地皮,以及投资发展新项目外,还将增发新股获得的资金用于回购本公司的股票。

    除了发行新股,置地公司还分拆股票,美其名曰“送红股”。

    此时的香港股民,绝大部分人没有“除息”、“除权”的概念,不知送红股实乃数字游戏,争相抢购了置地的股票,加上股票过户需时,冻结大量置地股票,造成股价大涨的假象。

    截止1973年3月11日,股市收盘时候,置地公司股价高达57港元,这家公司总股本为2。1亿股,市值高达119。7亿港元,成为仅次于汇丰银行,香港市值第二高的企业。

    三月下旬,香港股市开始回调,但没有出现暴跌的情况,每日成交量依旧很高。

    1973年头三个月,香港股市疯了,1月、2月和3月三个月的单月成交量分别为94。49亿,95。43亿,94。93亿,全季成交284。85亿,比1971年全年成交量147。93亿高了近一倍,相当于1972年全年成交量437。58亿的70,这样的数字,显示出股市的疯狂。

    四月一日,愚人节这天,李华龙旗下的华龙置业公司最先发现假冒的合和实业公司股票,之后,其他证券公司相继发现“假股票”,虽然数量不多,也没有几个人受骗,但此事传播很广,影响很大,很多股民担心手中所持股票成为废纸引起市场恐慌。

    几天后,4月4日,香港税务局突然在各大报章刊登“买卖股票之盈利须纳资本增值税”,人心更加不安。

    各种原因造成投资者不看好股市,不管是李华龙绝对控股的金地集团、恒生银行和洲际酒店集团三家优质企业,还有汇丰和香港置地这两家市值最高的两家企业,股价纷纷下跌,大幅下跌,香港股市正式迈入熊市。

    随着股市泡沫破灭,楼市也随之崩溃,楼价、租金大幅度下跌。

    虽然市场行情不好了,李华龙旗下地产公司依旧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土地拍卖,虽然经常参与拍卖,但成功买下地皮的次数并不多,买下的地皮无一不是优质地皮。

    李华龙觉得未来一年多时间,香港楼市不会有起色,甚至会持续下跌,但他觉得政府放出优质地皮,还是值得“高价”买入的,他知道未来香港房价增幅空间很大,可能现在买入地皮的价格会高于市价,但将来投资建成高楼大厦,并长期持有,从长远来看,这些投资能够获得丰厚利润。

    当然,相比之前几年,特别是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现在香港楼市开始下跌了,李华龙拿地的热情下降了不少。

    李华龙记得很清楚,全球石油危机就要爆发了,手里握有大量资金的他,准备在此次危急中“趁火打劫”,合理合法的投资,能够获得让毒=贩都会羡慕的利润。

    除此之外,李华龙还打算石油危机爆发之后,将手中的资金兑换成美元,买入大量有升值潜力的美国上市公司股票,他相信就算香港房价未来增幅很大,但他“捞底”买入美国公司股票,收益肯定更大一些。(。。)

第223章 危机与雄心壮志() 
李华龙并不记得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爆发的具体时间,但他依稀记得是1973年10月中旬或者是11月中旬,但他肯定此次石油危机持续时间并不短。,

    不管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每次危机都可以一部分人获利。

    比如发生旱灾,粮食绝收,在古代,有钱人早早存足了粮食,等灾年来临,可以卖高价粮,而在现代,一般的人根本不需要自己买粮存储这么麻烦,直接将资金投向期货市场就行了,轻松便利,还可以通过金融杠杆,获得更大收益。

    李华龙之前有想过让自己旗下的几家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投资石油期货市场获利,但他仔细考虑之后,觉得这不是正道,他放弃了这个想法,而他自己旗下的全资企业不管经营什么行业的,只要公司账上有钱,都可以用于投资石油期货,同时可以做好保密工作。

    虽然知道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之后,国际石油价格会暴涨,李华龙并不打算用最大杠杆购买国际原油期货,一是担心风险太大,二是他担心,就算自己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也会有些人知道他通过投资石油期货获得惊人利润,别人肯定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这对他将来的发展有些不利。

    李华龙不希望把他当成能够预知未来的“怪人”看,他有想过,将来他旗下的公司,也会投资几个失败的项目,当然,失败项目损失的资金会很少。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